实验设计及技术路线
某科研项目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某科研项目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1. 技术路线备注:蓝色背景填充部分为前期已完成工作。
2. 研究方法2.1 X、Y在结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预后相关性1)回顾性收集肠癌临床标本500例,取手术切除的肠癌组织、匹配的肝脏转移灶手术和穿刺标本,新鲜组织液氮保存标本200例,石蜡块300例,全部病例均通过临床、影像学、病理诊断,术前未进行辅助治疗,来自某某医院2008-2013年临床收治病例,随访资料齐全。
2)免疫组化检测组织切片中X、Y蛋白的表达及定位,分别设立阴性对照、肿瘤对照、肝转移对照。
3)SPSS16.0统计软件对X、Y表达及定位与临床标本进行病理关联性分析和预后统计分析,了解X、Y表达情况与相关临床资料之间的关系,单因素生存分析对临床各项指标与结肠癌生存期进行相关性分析,建立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综合探讨临床各因素和X、Y表达与结肠癌肝转移、转移灶形成及预后的相关性。
2.2 体外、体内水平研究X、Y基因在肠癌肝转移中的调节功能1)制备X-shRNA慢病毒,建立X稳定沉默的细胞株,以无义序列作为阴性对照,利用MTT实验观察X沉默后细胞的生长曲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X沉默后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流式细胞术结合PI单染、Annexin-V双染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情况;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观察细胞运动能力的变化。
与此同时,制备过表达X的慢病毒载体。
2)在稳定沉默X的结肠癌细胞中,导入过表达Y的慢病毒载体,利用细胞生长曲线观察X沉默且Y过表达后细胞的增殖能力变化;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观察细胞运动能力的变化。
同样地,在稳定沉默Y的结肠癌细胞中,导入过表达X的慢病毒载体,利用细胞生长曲线观察Y沉默&X过表达后细胞的增殖能力变化;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观察细胞运动能力的变化。
3)制备结肠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观察肿瘤生长情况,建立生长曲线,统计分析Y和X对结肠癌细胞体内成瘤能力的影响,明确Y和X在结肠癌恶性增殖的作用。
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1. 了解教师识谱教学水平的现状及学生识谱能力的现状。
2. 加强课题理论的学习,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并不断搜索相关理论知识来丰富自己的研究理念。
3. 对典型的课堂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归纳整理出相应有效的教学行为方式。
4. 如何将教师的理论学习与实际教学结合起来。
5. 通过此项实践研究,搜索出可以在识谱教学中推广使用的可行性手段和模式。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通过广泛查阅相关文献,及时把握课题的研究动态。
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及时了解学生的识谱现状,找出问题,对症下药。
案例研究法:对典型的识谱课堂教学案列进行分析研究,归纳整理相应的策略。
行动研究法: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边研究、边实践、边改进、边完善识谱教学的方法,解决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
本课题的技术路线:学习研究—初步实施—反思总结—提高实践—自我评估—完成结题本课题的实施步骤:(1)准备阶段(2016年9月至11月)1. 成立课题组。
2. 组织课题成员认真学习研究国内相关课题现状。
3. 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确定研究内容,形成课题申报评审任务。
4. 对相关人员进行集中培训,探讨识谱教学相关理念的模式。
(2)实施阶段(2016年12月至2018年6月)1. 开展调查活动,找出儿童识谱中存在的问题。
2. 本课题正式立项后,将根据专家的建议进一步明确研究方案、理清研究内容、调整研究方案,设计行动研究方案。
3. 进行相关检测,了解对学生进行识谱训练前后,学生识谱能力的变化。
4. 根据该年段的特点设计方案,开展研究,积极探索出识谱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途径。
5. 开展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的学习和研究,设计一系列识谱教学的活动方案。
6. 在实际工作中培训、研究、探讨、提高,逐渐形成一些阶段成果,如论文、经验总结、教学案例等、(3)结题阶段(2018年7月至2018年12月)1. 完成结题研究报告。
技术路线图实验报告

技术路线图实验报告一、路线图过程1.1 前期准备1.1.1 资料搜集在本次正式的实验之前,本组人员分别进行了市场、产品、技术三个方面资料的搜集。
市场方面主要是搜集各类咨询机构所编写的行业调查报告,产品层面则搜集了各类主流品牌的产品族、产品种类信息,资料来源是各个品牌的官网。
技术层面则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了解自行车的结构、组件,一部分是了解应用在自行车上的新技术,主要参考资料是知乎、百度上的精选回答和报道,以及B站等视频平台的介绍。
市场、产品、技术三个层次的信息分为了四个部分之后,就分配给各个组员去进行资料搜集,发到群里进行共享与讨论。
1.1.2 流程梳理&角色安排根据实验资料,实验当天需要进行市场、产品、技术、制图四个研讨会,每个研讨会的规定议程都有3.5个小时。
作为组长,我担心起实验当天的流程安排会无法完成,于是决定压缩标准研讨会的流程,但是也意识到每个环节的头脑风暴和阶段性成果输出不能省略,因此想到了根据角色设定来分工。
在梳理了每个研讨会的议程之后,我首先设定了角色,并且和前期安排的资料搜集分工联系到一起,根据市场环节,设置了市场经理2个、业务经理(生产运营经理)1个,负责内外驱动因素的梳理总结;根据产品环节,设置了产品经理2个,负责产品性能的梳理总结;根据技术环节,设置了技术经理2个,负责梳理技术演化路径、现有技术表现等。
各部门经理加上CEO已经8人,考虑到当日结束就要进行PPT汇报,因此还专门设置了一个做PPT的工作,以及整个环节的记录员,刚好10人。
设定好角色后,便可以将四个研讨会的工作流程进行搭接,实验的主线以头脑风暴和总结为主,具体的分析由每个环节的对应角色去做,其余人员展开下一环节的讨论,而CEO负责在两个并行环节中去引导讨论、修改和确定结果(见图1)。
比如在市场环节的头脑风暴结束之后,市场经理便退出讨论,根据记录员的记录进行驱动因素的排序和SWOT分析,而其余人则继续进行产品环节的头脑风暴,CEO则负责一方面引导讨论,一方面分析市场部的产出。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手段、关键技术等说明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手段、关键技术等说明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实验研究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实验研究是指在控制变量的条件下,通过对实验对象进行操作和观察,来获取数据和验证假设的方法。
文献研究则是指研究者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来获取研究对象的背景、理论基础和现状等相关信息。
技术路线:本研究的技术路线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首先是数据采集和处理,主要包括采集实验对象的生理数据和行为数据,并采用相应的统计学方法进行处理和分析。
其次是算法实现,将得到的数据和处理结果运用到机器学习算法中进行训练和测试。
最后是应用验证,将研究结果应用到实际场景中进行验证和评估。
实验手段:本研究主要采用生物医学工程学的实验手段。
具体而言,采用生理监测仪器对实验对象的生理数据进行采集,如脑电图、身体姿态等;同时利用VR技术模拟各种情境,获取实验对象的行为数据,如操作反应时间、运动轨迹等。
此外,还将采用相关软件工具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和统计分析。
关键技术:本研究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
1.生理数据采集和处理技术:采用多种生理监测仪器和相关软件工具,对实验对象的生理数据进行高质量的采集和处理。
2.VR技术和行为数据采集技术:采用各种VR情境,设计合理的实验任务,获取实验对象的行为数据。
3.机器学习算法:选择合适的机器学习算法,将采集得到的生理和行为数据进行训练和测试。
4.数据可视化和统计分析:将处理得到的数据进行可视化和统计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和研究成果。
实验方法及技术路线

实验方法及技术路线引言本文档旨在介绍实验方法及技术路线,以帮助研究人员在实验设计过程中得到参考和指导。
实验目标明确实验目标,确保实验设计能够满足研究需求。
实验步骤1. 确定研究问题:首先确定研究问题,明确要解决的科学问题或假设。
确定研究问题:首先确定研究问题,明确要解决的科学问题或假设。
2. 文献综述:进行文献综述,了解已有研究和方法,为实验设计提供依据。
文献综述:进行文献综述,了解已有研究和方法,为实验设计提供依据。
3. 实验设计:根据研究问题和文献综述结果,设计实验方案,包括实验组、对照组、样本量、实验条件等。
实验设计:根据研究问题和文献综述结果,设计实验方案,包括实验组、对照组、样本量、实验条件等。
4. 实验准备:准备所需实验材料和设备,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实验准备:准备所需实验材料和设备,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5. 实施实验:按照实验设计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
实施实验:按照实验设计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
6. 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运用合适的方法验证研究假设。
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运用合适的方法验证研究假设。
7. 结果解读:解读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并与研究问题和文献综述进行比较。
结果解读:解读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并与研究问题和文献综述进行比较。
8. 讨论与展望:分析实验结果,并讨论可能的限制和改进方向。
讨论与展望:分析实验结果,并讨论可能的限制和改进方向。
9. 撰写实验报告:编写实验报告,详细描述实验设计、步骤、数据结果和结论。
撰写实验报告:编写实验报告,详细描述实验设计、步骤、数据结果和结论。
技术路线根据不同的实验问题和研究需求,可以采用多种技术路线,常见的技术路线包括:1. 实验室基础技术路线:包括但不限于PCR、酶切、凝胶电泳、免疫印迹等基础实验技术,用于分析DNA、RNA、蛋白质等生物分子。
实验室基础技术路线:包括但不限于PCR、酶切、凝胶电泳、免疫印迹等基础实验技术,用于分析DNA、RNA、蛋白质等生物分子。
研究课题中的技术路线与实施方案

研究课题中的技术路线与实施方案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研究课题中的技术路线与实施方案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研究课题中的技术路线与实施方案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进行科研工作时,科研人员往往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技术路线,并设计一个可行的实施方案,以确保研究的顺利进行并取得有效的结果。
本文将探讨研究课题中的技术路线与实施方案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技术路线和设计可行的实施方案。
技术路线的选择对于研究课题的开展至关重要。
一个合适的技术路线可以提高研究的效率和准确性,从而帮助科研人员更好地解决问题并取得成果。
在选择技术路线时,科研人员需要考虑课题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等因素,并结合自身的研究经验和专业知识进行选择。
科研人员还需要关注当前的科技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以选择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技术路线。
在确定了技术路线之后,科研人员需要设计一个可行的实施方案来指导研究工作的开展。
实施方案包括研究的整体框架、具体的研究步骤、所需的资源和时间预算等内容。
一个好的实施方案应该清晰明确、具体可行,能够帮助科研人员按部就班地进行研究工作,并有效地解决研究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科研人员还需要根据研究的实际情况不断优化实施方案,确保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选择技术路线和设计实施方案时,科研人员还需要考虑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手段和资源,提高研究效率和成果的质量。
他们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加快研究进程,以及通过国际合作和学术交流提高研究水平和影响力。
各种技术手段的综合应用可以帮助科研人员更好地完成研究任务,并取得预期的研究成果。
第二篇示例:研究课题中的技术路线与实施方案一、引言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研究课题也愈发深入和复杂。
在进行科研工作时,确定一个合适的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研究课题中的技术路线与实施方案,希望能对科研工作者提供一些帮助和指导。
教学实践研究技术路线(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实践研究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研究,本文提出以下技术路线,旨在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1. 研究背景(1)教育改革的需求: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对教育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学实践研究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2)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教学实践研究有助于教师深入了解教学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3)学生发展的需求:教学实践研究有助于教师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研究意义(1)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教学实践研究,教师可以不断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学实践研究有助于教师反思教育教学实践,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学实践研究有助于教师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1. 研究内容(1)教学实践研究的基本理论:探讨教学实践研究的概念、原则、方法等基本理论。
(2)教学实践研究的设计:分析教学实践研究的设计原则、步骤、方法等。
(3)教学实践研究的实施:研究教学实践研究的实施策略、技巧等。
(4)教学实践研究的评价:探讨教学实践研究的评价方法、指标等。
2. 技术路线(1)文献综述:收集、整理国内外教学实践研究的相关文献,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理论框架构建: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构建教学实践研究的技术路线框架。
(3)实践探索:根据技术路线框架,进行教学实践研究,包括教学设计、实施、评价等环节。
(4)案例研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教学实践研究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总结经验与不足。
(5)理论总结:对教学实践研究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形成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结论。
(6)推广与应用:将教学实践研究的成果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论文计划在 个月的时间内完成。
(1)选题
起止时间:2013年 月 日至2013年 月 日
(2)进行文献资料检索和阅读
起止时间:2013年 月 日至 月 日
(3)完成开题报告
起止时间:2013年 月 日至 月 日
(4)论文初稿的撰写
起止时间:2013年 月 日至 月 日
(5)论文的修改和定稿
[48]我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研究[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1,22(4):84-84.
[49]杜维鲁.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电厂主要大气污染物产排污系数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9.
[35]李义龙.对我国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初步思考[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中旬刊),2009,8(4):122-123,36.
[36]徐友宁.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研究现状及展望[J].地质通报,2008,27(8):1235-1244.
[37]张进德,田磊.矿业城市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对策研究[J].城市地质,2010,05(3):28-31.
[2]Gupta R P,Joshi B ndslided hazard zoning using the GIS approach-a case study from theRamganga Catchment,Himalalyas.Engineering geology,1990,28(1-2):119-131,125-135
[28]叶江兰,等.我国软件企业软件开发中的知识管理研究[J].东南大学.2009年.3-10
[29]邓中亮,基于B/S架构的网上通讯录系统的设计[J].网络安全技术马应用,2008年10期.3-8
[30]聂田.ArcGISEngine9.2常对象模型研究[J].辽宁师范人,.2008年.5-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竞赛设计及技术路线
1.研究目的
本课题针对严重影响植物生长的安全因素——软腐害,在前期课题组研究植物生物防治和保护的基础上,选取南方红豆杉为研究材料,通过对南方红豆杉内生菌进行分离和纯化,进一步通过拮抗实验,探索其对半夏软腐病菌、白菜软腐病菌、番茄软腐病菌等植物软腐病菌的抑制效果,以期为半夏等中药材、白菜等农作物等植物软腐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优良的菌株材料,从而为植物的绿色、安全、健康生长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2.研究意义
南方红豆杉,作为植物资源库中的一株奇葩,在材质、药用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鉴于其富产紫杉醇等多种药用活性物质的优点,本课题旨在将南方红豆杉资源进一步优化利用,深入挖掘其在抗菌性、抗病性等方面的潜在价值。
植物内生菌,作为一种新型微生物资源,目前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从内生菌中寻找和发现新的活性化合物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又一热点,近年来已发现了一些有医用、农用价值的菌株和化合物。
本文主要以南方红豆杉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内生菌的多样性,并从中分离出对植物软腐病菌具有抑制作用的拮抗菌株,以进一步加强南方红豆杉植株内生菌的菌种研究,深化对植物软腐病的防治作用研究,并为生物防治菌剂的开发和研制积累理论基础。
为深入研究植物软腐病的生物防治机理奠定基础,为南方红豆杉的资源应用开辟新的途径。
3.实验方案及技术路线
3.1 实验方案
3.1.1样品采集
南方红豆杉植株采集时间为2012年5月至8月, 采集于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南部山区,选取1-3块代表性种植地,采用五点采样法,采集南方红豆杉整个
植株,每点5株,分别采取南方红豆杉的根、茎、叶,存入牛皮纸带,做好记录,立即带回实验室进行内生菌的分离。
3.1.2样品处理及消毒
3.1.2.1表面消毒
取采集的南方红豆杉植株根、茎、叶,用自来水充分冲洗后,分装在三个平板上,移至已灭好菌的超净台上,点燃酒精灯,用酒精擦拭手,首先将根用无菌水冲洗2次,再移至70%乙醇浸泡20S,再用2%次氯酸钠浸泡2min,无菌水冲洗3次。
保留最后两次冲洗液,取最后一次冲洗液适量于NA培养基中,进行涂布,完成后注明标记。
取根的最后第二次冲洗液将茎进行第一次冲洗,最后一次的冲洗液进行茎的第二次冲洗,依次进行上述操作。
3.1.2.2消毒效果验证
采用2种方法验证样品表面消毒效果:①组织印迹法:将以上消毒后的样品,贴放于NA培养基表面5min后,将培养皿于30℃培养3-5天,观察微生物生长情况。
②消毒液涂板法:将表面消毒的最后一次冲洗液涂布于NA平板上,于30℃培养3-5天,观察微生物生长情况。
如果有菌生长,表明表面消毒不彻底。
两种检测方法均证明以上样品处理和消毒方法可行。
3.1.3内生菌分离
3.1.3.1内生细菌、放线菌分离:样品表面消毒、晾干后转入加有9mL无菌水无菌研钵中研磨匀浆,取原液、稀释10倍液和100倍液,然后分别涂于NA/高氏1号平板上,每个稀释度设3个重复,平板倒置在28℃的培养箱内培养。
细菌培养24h,放线菌培养7-10d。
3.1.3.2内生真菌分离:在无菌操作台上将消毒后的材料用无菌刀切成小块,茎、根:长度2cm左右,等距离均匀放置于含有链霉素浓度为30mg/L的PDA平板培养基上(3-4片/皿),设置3个重复,在28℃的培养箱内倒置培养5-7d。
3.1.4 细菌、真菌、放线菌的纯化和保存
挑取平板上不同表面形态的细菌、真菌、放线菌单菌落,分别在NA/PDA/高氏平板上划线培养、分离、纯化,然后将纯化的菌株转接到相应的试管斜面培养基于4℃保存。
3.2拮抗菌初筛
拮抗细菌的平板初筛采用滤纸片法和打孔法,拮抗真菌、放线菌采用对峙培养法。
3.2.1拮抗细菌筛选
①滤纸片法:病原菌接种在牛肉膏蛋白陈琼脂培养基上,28℃培养24h后,用无菌水制成菌悬液备用。
稀释病原菌悬液浓度为104-105cfu/ml的菌液,然后吸取100μl病原菌液涂NA平板,在涂好的平板上匀称的粘上直径为7mm的滤纸三片,每片滤纸上点接上10μl的供试菌(浓度约为108cfu/ml),每个处理三个重复,然后置于28℃的培养箱中培养24h,观察是否有抑菌圈出现,并记录抑菌圈大小。
3.1.2拮抗真菌筛选
①病原菌及供试真菌的培养:病原菌接种在牛肉膏蛋白陈琼脂培养基上,28℃培养24h后,用无菌水制成菌悬液备用。
纯化真菌接种到PDA培养基平板上,28℃培养3-5d。
②拮抗性测定:在PDA平板上中央位置上点接上供试真菌,倒置于28℃培养箱中培养2天,然后在供试真菌的周围涂布病原菌液(浓度为104-105cfu/ml),最后倒置平板于28℃培养箱中培养,观察抑菌带的产生情况,并做相应记录。
3.1.3拮抗放线菌筛选
①病原菌及供试放线菌的培养:病原菌接种在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上,28℃培养24h后,用无菌水制成菌悬液备用。
纯化放线菌接种到高氏一号培养基平板上,28℃培养5-7d,制成菌饼(7mm)备用。
②拮抗性测定:首先在NA平板中央位置接入培养5-7天的放线菌菌饼,置于28℃培养箱中培养3天,然后在菌饼周围均匀涂布培养24h的病原菌液(浓度为104-105cfu/ml),然后平板置于28℃培养箱中培养1-2天,观察抑菌情况,并做相应记录。
3.2 技术路线
4.研究进度
日期内容
6月20日-6月30日方案设计与实验器材材料的准备
7月1日-7月30日采样,内生菌分离
8月1日-8月30日拮抗菌的活性鉴定
9月1日-9月15日实验数据整理,补充实验
9月16日-10月20日撰写实验报告,撰写文章
5.预计成果
本课题研究了南方红豆杉内生菌对影响植物安全生长的软腐病的拮抗效果,试图通过生物防治手段,实现对半夏、白菜、番茄等植物软腐病的生长直到抑制作用。
通过本实验实现以下两个目标:①从南方红豆杉中分离和纯化细菌、真菌和放线菌,通过统计分析南方红豆杉内生菌的菌群类型;②进一步确定以上分离的内生菌对半夏软腐病菌的拮抗效果;③与已有研究进行比较分析。
Soft rot, as a serious impact on plants ( such as pinellia, tomato, cabbage ) growth factors on the biological environment of safety, security and stability has great destructiveness. The soft rot by chemical means. This review summarized the soft rot and Taxus endophytic fungi in plant disease control aspects of progress,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biological safety contr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