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音乐八上《光明行》教案

合集下载

《光明行》音乐教案

《光明行》音乐教案
一、二胡的国际化
课件展示:邓建栋金色大厅演出实况报道
二、二胡的生活化
课件展示:一组群众拉二胡休闲娱乐的图片
三、二胡与其他艺术的融合
课件展示:二胡与大提琴协奏音画----《卧虎藏龙》
四、小组活动
把二胡发到学生中间,让学生感受二胡。
学生听、赏
激起民族自豪感
感受二胡与大提琴协奏的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体验推、拉弓
答:二胡音色委婉柔和,略带忧郁,类似人声,极具抒情性。
答:热烈奔放。
1、了解必要的关于二胡的知识。
2、拓展音乐视野。
新授部分
初步欣赏
感知欣赏
认知欣赏
一、欣赏《光明行》主题部分
课件展示:欣赏《光明行》主题部分
请思考:1、你听到了几个主题?主题表达了什么情绪?
2、本主题和我们印象中的二胡作品有什么不同?
课时计划
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
课题
《光明行》
教学内容
八年级第一学期
授课老师
李伙坚

维目标1来自知识目标(1)认识刘天华国乐改革的成果及对中国民族乐器——二胡的重大贡献。
(2)通过欣赏《光明行》,熟悉乐曲主题内容、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感受并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
2.能力目标
理解作品的音乐内容,进而认识其艺术价值及社会价值。
模仿二胡的演奏并在主题部分配合军鼓和步伐进行动作,尾声作颤弓动作。
学生讨论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记忆,了解传统音乐的新发展。
1、积极地参与和体验有助于学生更深入理解作品。
2、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分析能力。
进一步体验作品“中西”写作和演奏技法相结合,所带来的清新感受。
拓展与探究
过渡语:这首乐曲的问世,使原来擅长演奏忧愤情绪的二胡,从此开始奏出了热烈雄壮的音乐,这是二胡历史上的一个革命性转变,这首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使中国的二胡开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光明行》教案

《光明行》教案

《光明行》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和了解中国民族乐器中的拉弦乐器。

2、欣赏《光明行》。

指导学生感受二胡的音色及表现效果,分辨乐曲各段落及其所表达的情绪。

3、结合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及音乐家刘天华的生平介绍,向学生进行近、现代史教育。

教学重点感受二胡的音色及表现效果,分辨乐曲各段落及其所表达的情绪。

教学难点了解复三部曲式结构。

教学准备二胡、多媒体课件。

教材分析《光明行》是刘天华于1931年春创作的一首二胡独奏曲,是一首振奋人心的进行曲。

乐曲气势恢宏,旋律明快坚定,节奏富于弹性。

用主和弦的分解进行构成的号角式音调,在乐曲中占主导的地位。

作者在这首乐曲中首次用了功能性很强的五度关系的转调,调性明亮,音区的递换也极富色彩,全曲讴歌了追求光明的勇士和他们所追求的光明。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二、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五四运动是哪一年爆发的吗?生:1919年。

师:20世纪二三十年代左右中国动荡不安,五四运动的爆发对中国的知识分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当时国内音乐界靡靡之音盛行,为了替中国传统音乐正名,主张“真正的音乐”的作曲家刘天华先生创作了二胡独奏乐曲《光明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乐曲。

三、新课教学1、初听乐曲,引导学生边听边看书,边漫谈感受。

2、视唱第一、第二主题,注意32分音符。

3、了解曲式结构,为复三部曲式。

4、再听全曲。

感受音乐中军鼓的敲击声、进军的号角声和进行曲的节奏。

引导学生从刘天华所处的历史时期,进一步理解音乐所表现的当时进步知识分子在黑暗中追求光明的进取精神。

5、引导学生从刘天华所处历史时期,进一步理解音乐所表现的当时进步知识分子在黑暗中追求光明进取精神。

6、参与、探索、欣赏时,让学生用体态律动、手势划拍的力度等不同形式,表现自己对音乐情绪的体会。

7、介绍二胡的形状、音色和特点。

四、小结《光明行》的创作中刘天华大胆地借鉴了西方音乐的创作技巧以及演奏小提琴的指法、弓法,使音乐旋律既具有宏大的气势,又具有鲜明的民族音乐的亲切感,同时也使二胡演奏技巧得到了发展。

人教版高中音乐鉴赏《光明行》课程教学设计新课标

人教版高中音乐鉴赏《光明行》课程教学设计新课标

人教版高中音乐鉴赏《光明行》课程教学设计新课标-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教学设计三首琵琶曲《歌舞引》、《改进操》、《虚籁》一首丝竹合奏曲《变体新水令》、编有四十七首二胡练习曲、十五首琵琶练习曲。

教师用二胡演奏例曲《病中吟》片段,引导学生感受到伤感、凄凉的情绪。

体会作者表达的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彷徨、苦闷和一定的斗争精神。

再演奏《空山鸟语》片段,引导学生作者作曲风格在模仿鸟叫声,感受愉悦、轻快的情绪,体会作者对自然的赞美、对生活的热爱。

五:作品赏析全曲分为四段,还有引子和尾声。

在我国民族音乐传统的循环变奏的基础上,采用西洋的复三部曲式的特点,结构严整。

在引子中,可以听到坚定整齐的步伐行进的效果,然后出现小军鼓似的敲击节奏和昂扬的音调。

1、引子与第一段(教师用二胡演奏分段赏析)引导学生回答:乐曲塑造了怎样的音乐形象,旋律进行有何特点(课件呈现:坚定的步伐声,小军鼓似的节奏和义气昂扬的音调,力度由弱到强,体现出一支军队踏着整齐有力的步伐,由远及近,似乎在召唤和鼓舞人们前进。

第一段在的第二个乐句音调高昂,整句给人一种挺起胸膛,勇往直前的气势。

)2、第二段教师提问:说说这段音乐的特点,塑造怎样的音乐形象?学生回答后课件展示:进行曲风格的旋律流畅舒展,优美如歌,乐曲由一种内在的、被抑制的热情,发展为更加开朗和赋予乐曲自信心的新的音乐形象。

这段用相同的旋律、用内弦和外弦,G调和D调分别演奏,形成对比。

旋律优美轻快,展现了人们满怀信心向着光明大步前进的画面3、第三段教师演奏时强调三次转调,引导学生分成三列“部队”,模唱固定音型并手打节奏,随三次转调,依次加入合唱,感受意境,提问这段旋律进行有何特点,你联想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后课件呈现:基本音型的重复、模进、移调,多次变化呈现,犹如人们踏着矫健。

高中音乐_时代变迁中的中国音乐-光明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音乐_时代变迁中的中国音乐-光明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时代变迁中的中国音乐—光明行》教学设计(一)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学生伴随《卖报歌》的音乐走进课堂。

创造一种音乐的氛围。

以同学们熟悉的歌声,拉近与作曲家的距离,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播放三个视频片段,听音乐并回答:这些作品都是反映什么时代,什么内容的?通过20世纪战争年代反映人民要奋起反抗剥削和压迫的作品,导出《时代变迁的中国音乐——光明行》课题,在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一时期作品风格和内容的同时,建立起进一步了解音乐的愿望。

(二)新课一、《光明行》1、导入(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导学,课堂展示作曲家刘天华及其国乐改进)2、《光明行》(1)进行曲(国乐改进之体裁,曲式结构)完整欣赏全曲并回答问题。

此曲的音乐形象是怎样的?与你以前听过的传统二胡曲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试从节奏、旋律等方面回答)这一问题的设置,带领学生整体感受乐曲充满自信积极向上的音乐形象,从音乐要素分析音乐。

结合乐曲复三部曲式结构,2/4拍子,用行进步伐节奏写成,旋律雄劲刚健,坚定有力。

总结,这样的乐曲我们称之为:进行曲。

介绍进行曲的由来,并请学生举例自己知道的进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运动员进行曲》、《拉德斯基进行曲》等,播放音频,进一步感受进行曲的风格,在感受的基础上,再来欣赏一段阅兵式的视频,看一下军人踩着鼓点行进的过程。

阅兵式的画面会让学生感到非常震撼,他们被这种威严的步伐吸引了,这个时候教师就因势利导,请同学们一起随着音乐来踏节奏,这个提议正好迎合了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非常好的克服了高中学生音乐课不爱动的弊端。

(2)模进(国乐改进之作曲技法)欣赏第三段,感受模进的音乐效果,学习模进的写作技法)问题:听第三段,看曲谱,旋律有什么特点?给你什么样的感受?结合曲谱与旋律总结:这种按照一定的音程关系移高或移低,即旋律以不同音高重复出现的写作技法叫模进。

模进:即模仿前进,原有节奏保持不变,把乐音进行有规律的移高或移低。

模进写作技法的音乐:《神秘园》、《布拉格广场》、《哆唻咪》音乐创作环节:我是作曲家:小组合作,根据给出节奏进行模进,并进行成果展示。

光明行

光明行




介绍刘天华。
刘天华:(1895—1932)江苏江阴人,作曲家,琵琶演奏家。作有二胡曲《病中吟》、《悲歌》、《闲居吟》、《光明行》、《良宵》、《空山鸟语》等十首。琵琶曲《改进操》等三首,丝竹合奏曲两首等等。刘天华了二胡发展为独奏乐器为我国近代二胡演奏学派奠定基础。
课后小结
课堂常规
二、让学生听一段音乐剪辑。
1、引子部分:“你听这段音乐的时候,心里有什么想法?”
2、主题部分:这段音乐让你联想到什么?”
三、欣赏乐曲《光明行》
1、完整的欣赏乐曲,考虑“它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2、听辩乐曲的结构特点,“当你听到主旋律时把手举起来。”
讨论:你听到了几次主旋律?其他部分和主旋律有什么联系呢?
中胡:比二胡低四度到五度﹐琴筒比二胡大些﹐音色浑厚低沉﹐多用于乐团的中音部份或伴奏﹐其它构造和二胡几乎没什么差别﹐中胡的独奏曲很少﹐用手指头都可以数得出来﹐几乎没有独奏的份﹐简单的说﹐拉中胡绝对是不会红的
高胡:
高胡又名粤胡﹐是为了为粤剧伴奏由二胡改造而成的高音胡琴﹐是广东音乐的主要乐器﹐高胡的声音高亢清亮﹐传统的高胡在琴马底下没有垫布﹐也没有琴托﹐演奏的时候必须夹在两腿的中间﹐由两腿夹的松紧度和左腿盖住琴窗的百分比来控制琴的音色﹐通常琴和腿之间必须垫布﹐这布的质料和厚度也和音色有很大的关系﹐现代的高胡经过改良之后﹐已经有了琴托﹐演奏的方法也和二胡一样﹐高胡是不败最欣赏的乐器﹐他可以做出比二胡更细腻的效果﹐用高胡拉空山鸟语是不败的拿手好戏﹐不败曾经有过一把旧式的高胡﹐
板胡:胡琴家族的异类﹐和其它的胡琴有很大的不同﹐板胡没有琴筒﹐音箱是由椰子作成﹐正面以桐木板蒙面﹐分为高音板胡﹐中音板胡和低音板胡﹐板胡的声音尖而高﹐音量奇大﹐指距很小﹐拉的时候手指全都挤在一起﹐尤其到了高音部份﹐指距更小﹐音高便不容易抓准﹐板胡的著名演奏家有刘明源﹐常听到的独奏曲有<花梆子><大起板>等。

八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第五单元第二课《光明行》

八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第五单元第二课《光明行》

《光明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课的内容主要讲述我国从五四运动以来发展起来的音乐。

教材分别从民族器乐、艺术歌曲、电影插曲和歌剧这四个方面出发。

选取了有
代表性意义的四首作品,意在向我们讲述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到建国
前的中国音乐的整体发展情况。

教学对象分析:20世纪的前半叶我们中国人一直在为踏上“民族独立和解放”
的光明之路而艰苦斗争。

在历史学习中,学生最能记住的就是“五四
运动”,而这一时期音乐艺术的发展一般都会被忽略掉,只有学习了这
一堂课学生们才会了解那一时期音乐的特点和重要性。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我国从五四运动到解放前的音乐发展,体会西方音乐体裁和创作技法对中国音乐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对比欣赏与探讨,给学生表演展示。

3、情感态度价值观:音乐就犹如一面“时代的镜子”折射出那是人民
对胜利的渴望和对光明的追求。

教学重点: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让学生了解五四到解放前各个时期的中国音乐的代表性人物、音乐作品以及体裁,以及西方音乐对我国新音乐的影响。

教学难点:认识模进、移调并加以区分。

教学过程:。

光明行教案

光明行教案

光明行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教学,学生应能:1. 了解光明行的历史与传承。

2. 理解光明行对人类文化与精神生活的影响。

3. 掌握光明行的主要思想与实践内容。

4. 能够分析光明行理论的实践意义。

5.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一、光明行的历史与传承1. 光明行的起源2. 光明行的发展历程3. 光明行传承的方式与特点二、光明行对人类文化与精神生活的影响1. 光明行的文化观2. 光明行的精神观3. 光明行对当代人类文化与精神生活的启示三、光明行的主要思想与实践内容1. 光明行的价值观2. 光明行的社会理念3. 光明行的组织建设四、光明行理论的实践意义分析1. 光明行思想的实践路径2. 光明行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3. 光明行思想的未来发展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式,通过教师主导讲授,学生参与问答等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教师通过介绍“光明行”一词的来历,引出课程主题,即光明行的历史与传承。

二、课堂讲授1. 光明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讲解光明行成立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从“师傅、徒弟、门派”等方面介绍光明行传承的方式和特点。

2. 光明行的文化观和精神观讲解光明行文化上的唯美主义和奉献精神,道德上的中庸之道和慈悲为怀,与人民共同探索生命的意义等理念,以及光明行对人类文化与精神生活的启示。

3. 光明行的主要思想和实践内容讲解光明行的价值观、社会理念和组织建设等方面的内容,分析光明行思想的实践路径与现实意义。

三、案例分析请学生阅读光明行相关文章或书籍,分组进行讨论和案例分析,以加深对光明行的理解和批判思考能力。

四、小结教师进行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回顾和提问,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作业布置请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光明行的论文或研究报告,分析光明行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实践意义。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可以全面了解光明行的历史与传承,认识光明行对人类文化与精神生活的影响,掌握光明行的主要思想与实践内容,训练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在加强学生道德修养和价值观教育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高中音乐_光明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音乐_光明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鉴赏课《时代变迁中的中国音乐-----光明行》教学设计【设计】菏泽市牡丹区二中【教学模块】第三单元第二节《时代变迁中的中国音乐-----光明行》【设计思想】根据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念【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鉴赏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音乐产生的时代背景、代表人物、音乐作品和体裁。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新音乐”的风格特点,具备一定的音乐作品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以积极的态度感受和体验音乐作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音乐文化的情感,并引导学生懂得继承和弘扬我国音乐文化。

【教学重点、难点】1、结合时代背景了解相关音乐文化,积极参与学习和实践活动,探究音乐在时代变迁中所起的作用。

2、对20世纪上半叶我国出现的“新音乐”特征有一定认识,具备一定的音乐作品分析能力。

【教学方法】采取欣赏与对比分析的方法,运用视听法、兴趣引入法、讨论法,师生互动从感性到理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探究、总结。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播放二胡曲《二泉映月》片段,让学生体验音乐情绪(凄凉、悲伤)。

并让学生谈谈对二胡的印象。

对比欣赏二胡曲《光明行》音乐片段说说音乐情绪有何不同(激昂、振奋)?及产生不同情绪的原因是什么(力度、速度、明亮的调性及顿弓等演奏技巧)?▲(设计意图:让学生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来激发学习兴趣并进一步了解二胡这件民族乐器。

)教师:我国民族乐器二胡表现力非常丰富,它既可以表现深沉、悲凄的内容也能描写气势壮观的意境。

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铺展开20世纪上半叶我国音乐文化的画卷,共同了解和探讨《时代变迁中的中国音乐——光明行》。

二、新课:1、二胡曲《光明行》(1)、引用名言“艺术是生活的表示,一个时代的艺术,就表示一个时代的生活”来介绍作者刘天华创作《光明行》的时代背景及他“改进和振兴国乐”的艺术宗旨。

(2)、引导学生分段欣赏:【引子和第一段】:重点聆听和感受。

展示“引子”四小节谱例让学生分析旋律特点:同音进行和“▼”(断音记号)的应用,让我们仿佛听到坚定整齐的步伐行进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音乐八上《光明行》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的近现代音乐的背景及相关音乐文化,积极参与各种学习与实践活动。

2、对20世纪上半叶哥哥时期出现的“新音乐”特征有一定的认识。

初步了解近现代音乐发展的两条主要线索:传统音乐的新发展;西方音乐各种体裁和创作技法对新音乐的影响。

具备一定的音乐作品分析能力。

3、了解自“五四”到解放前各个时期的代表性音乐人物、音乐作品及体裁。

4、熟悉作品的主题旋律,会唱《玫瑰三愿》的第一段。

【重点、难点】对作品的分析、学唱
【预习导学】
一、《光明行》
【背景搜寻】“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曾出现过一种思潮,对传统文化采取虚无主义态度,认为中医、画、书法、京剧以及音乐等都是落后的、不科学的,统统予以轻视和排斥。

刘天华则用毕生的精力来实践他的音乐观念——“国乐改进”。

他认为“发展国乐断不能抄袭外国的皮毛算数……也不能死守老法、固执己见以算数,必须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粹,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东西的调和与合作中,打出一条新路来”。

二胡音乐的创作是他实践中重要的方面。

二胡独奏曲《光明行》创作于1931年。

此曲在二胡音乐发展史上,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据说刘天华创作它是为了驳斥当时一些人认为音乐萎靡不振、缠绵无力的观点。

刘天华创作此曲时曾说“因外国人都谓我国音乐萎靡不振,故作此曲以证其误”。

因此这首作品摆脱了以往二胡中忧郁伤感的情绪,音调雄壮,气势豪迈,热情奔放,是一首充满自信、积极向上的作品。

作曲家准备出国演奏,向世界介绍的民族音乐。

《光明行》可以说是的第一首“二胡进行曲”,它使原来擅长演奏悲哀忧愤情绪的二胡,从此开始奏出热烈雄壮的音乐,这是二胡历史上的一个革命性的转变。

【作曲家】刘天华(1895—1932):作曲家、民族器乐演奏家、音乐教育家。

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刘半农(“五四”时重要的新文学家)、刘天华、刘北茂(民族音乐家)三兄弟被称为“刘氏三杰”。

刘天华将二胡和琵琶引入高等
学府的课堂,使它们从民间的原始状态跨入到专业音乐的领域中。

并参照小提琴的教学法,编写了我国最早的二胡、琵琶练习曲,开创了民族乐器科学的教学体系。

其代表作品有:《病中吟》、《空山鸟语》、《光明行》、《良宵》等。

【相关知识】
[进行曲]一种用进行步伐节奏写成的音乐。

原是舞曲的一种,17世纪起,逐渐进入音乐艺术领域。

音乐上节奏鲜明,结构整齐,多为偶数拍子,三部曲式结构,中段抒情,以求对比。

此体裁可独立成曲,也常常用于歌剧、奏鸣曲及交响乐等大型作品当中。

[模进]指将同一旋律按一定的音程关系移高或移低,即以不同音高重复出现,也叫移位,分为严格模进和自由模进两种类型,是一种重要的旋律展开手法。

[移调]音乐术语。

指乐曲或乐曲中的一部分,从一个调移至另一个调,从而改变各音的高度,使之移高或降低一定的音程。

二、《玫瑰三愿》
【背景搜寻】1932年,黄自以现代诗人的词谱写了三首供音乐会演出的抒情独唱歌曲:《春思曲》、《思乡》、《玫瑰三愿》,以《春思曲》为名,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这三首歌曲,黄自根据歌词的内容在音乐上做了精心的设计,并且有意识的发挥声乐的演唱技巧,直到今天仍然作为音乐会独唱的保留曲目为声乐家们演绎。

《玫瑰三愿》是一首接近叙事的抒情歌曲,比前两首更为朴素、明朗、深情。

手稿上所写的创作日期是民国二十一年。

歌词的作者龙七是著名的词人龙沐勋的别号,当时他在国力音专讲授文学。

1932年3月至4月间,“一二八”淞沪抗战停战后,他回到学校上课,看见校园里的玫瑰凋零,景物全非,因写《玫瑰三愿》的歌词以寄感慨,随即有黄自作曲,写成一首脍炙人口的艺术歌曲。

【黄自】江苏川沙人。

作曲家、音乐教育家。

毕业于清华学校,公费留学美国。

于柏林大学和耶鲁大学攻读音乐。

学成回国,在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任教。

代表作有:独唱曲《思乡》、《春思曲》、《玫瑰三愿》,合唱曲《旗正飘飘》、《抗敌歌》,清唱剧《长恨歌》等。

【导学过程】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了解20世纪以前及20世纪初至1949年的音乐状况。

【新课学习】
(一)二胡独奏《光明行》
1、【背景介绍】《光明行》(自学阅读)
2、【自主学习】根据预习,说说作曲家:刘天华
3、【讨论】
引导:谈一谈你了解的二胡和二胡曲的印象。

4、【欣赏、讨论】播放音乐片段
设问:此曲在音乐形象上与其他二胡作品有何不同?为什么不同?
5、【聆听全曲】体验作品中“中西”写作和演奏技法相结合所带来的清新感受。

6、【动手练习】
×××∣×××∣×××∣×××‖
××∣× 0 ∣××∣× 0 ‖
×××××∣×××××∣×××××∣×××××‖
(二)《玫瑰三愿》
1、【自主学习】根据预习,说说你心目中的作曲家:黄自
2、【背景介绍】《玫瑰三愿》(自学阅读)
3、【欣赏、讨论】
(1)设问:音乐中的“玫瑰”是一个怎样的女孩?
(2)本曲采用了哪一种演唱形式?是什么音乐体裁?这种演唱方式和音乐体裁从什么时候开始在出现的?
(3)【聆听全曲】体验歌曲的情绪。

(4)学唱《玫瑰三愿》第一段
【相关知识】
(1)进行曲:一种用写成的音乐。

原是舞曲的一种,17世纪起,逐渐进入音乐艺术领域。

音乐上节奏,结构,多为拍子,三部曲式结构,中段抒情,以求对比。

此体裁可独立成曲,也常常用于
歌剧、奏鸣曲及交响乐等大型作品当中。

(2)模进:指将,即以不同音高重复出现,也叫移位,分为和两种类型,是一种重要的旋律展开手法。

(3)移调:音乐术语。

指乐曲或乐曲中的一部分,从,从而改变各音的,使之移高或降低一定的音程。

【反馈练习】
1、《光明行》是一首独奏曲,具有典型的风格,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作曲。

2、《玫瑰三愿》的曲作家是,体裁形式为,所处时代为
音调。

【活动与创编】
结合相关的音乐和历史知识,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三个时期为范围,选择你认为能反映时代特征的作品(6-8个),设计一张音乐会节目单,主题自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