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30503)一、培养目标培养能够胜任本学科专业相关的教学、科研和宣传、党政工作者。

具体要求是:1.应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仰,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2.能够掌握本学科的前沿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具有较丰富的相关学科知识,深入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与理论成果和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3.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实际问题开展高水平研究,具有较强的独立分析、解决本学科范围问题的能力。

二、研究方向1.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社会变革和发展4.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史三、修业年限博士生修业年限为3-6年,基本学制为4年。

博士生可以申请提前毕业或延长学习年限,非全日制博士生或同等学力、跨专业或生源为2年制硕士生的博士生最低修业年限为4年。

提前毕业的条件:博士生在读期间须全日制脱产学习,成绩优异,且修业年限不得少于3年,在答辩前完成了不少于2次的学位论文进展报告;至少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了1篇或在CSSCI检索源刊物上公开发表了3篇学术论文。

因学习、工作或身体等原因,申请延长学习年限者,须经本专业博士生指导小组同意并上报学院、学校批准。

四、培养方式1.博士研究生培养以科学研究为主,尤其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

课程学习要体现为科学研究服务的宗旨,要有助于开阔博士生的学术视野,注重培养博士生的学科专业意识、素养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必修课程的学习安排在第一学年完成,课程实施以学术研讨、专题报告为主。

2.采取导师负责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成立本专业博士生指导小组,成员为本专业的博士生导师,并设组长一名。

导师是博士生培养的第一负责人,在博士生培养中起主导作用;博士生指导小组配合导师全程参与博士生的指导工作,充分发挥集体培养优势。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硕士生课程设置表 .doc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硕士生课程设置表 .doc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硕士生课程设置表(3年制)类别课程编号课程名称任课教师学时学分开课时间授课方式考核方式1 2 3必修课公共课052180100101218020030121802001第一外国语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1001836312√√√专业基础课7777777703228020010322802002博士生导师讲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周秀英韩喜平304040122√√专业课032280202903228020300322802031032280203203228020330322802034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专题研究中共党史专题当代社会发展理论研究中外政党制度比较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献阅读宋连胜杜君韩广富刘洁吴自聪陈方南404040404040222222√√√√√√讲授作业选修课0322802035032280203603228020370322802038032280203903228020400322802041重大前沿理论问题研究国外社会主义流派现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国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动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史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当代中国社会保障问题研究刘洁韩广富吴自聪陈方南阎少华盛海英张淇404040404040402222222√√√√√√√讲授作业补修课课程编号: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时:40学分:2 开课学期:1开课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任课教师:韩喜平王为全教师职称:教授课程简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一门研究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和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是理论形态、实践形态和制度形态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既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逻辑必然,也是实现在马克思主义者的创造和自我反思、与种种非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斗争之中。

因此,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不仅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实践运动、制度形态的发展一般过程,而且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史、教育史和自我捍卫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科定位及研究领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科定位及研究领域
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并且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已经 8 多年 了, 0 马 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也 已经讲 了半个多世纪 , 可时至今 日, 我们对 “ 什么是马克思 主义, 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这个根本性问题 , 仍还有进一步弄清楚的迫切需要 。设立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研究二级学科, 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的历史进程 、 基本规律和基本经验研究 , 对马克思 主 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及其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 的科学体系的研究 ,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全面
称为“ 研究所”不意味着改变 以教学为中心的工作思路 , , 但是这个名字告诉大家思想政治理论课 的教师
再也不要走单纯的教学的路子 , 而一定要走科研和教学并重的路子, 应该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二级
学科 建成 标志 性 的二级 学科 。 马 克思 主义 中国化 研究学 科 的研 究领 域 。笔者 认 为 , 马克 思 主 义中 国 化研 究 这 个 二 级 学科 中最 在 主要 的是 要加 强三 方面 研究 : 一是 马 克思 主 义 中国化 历史进 程 的研究 , 包括 马 克思 主 义 中国化进 程 的基
化事业不断地顺利 、 健康向前发展 。
荡 , 切需 要巩 固 马克思 主义在我 国整 个意 识形 态领 域 特别是 哲学社 会科 学领域 的指 导地 位 , 迫 把马 克思
主义立场 、 观点和方法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 中, 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哲学社会科学 。这是繁
荣发 展哲学 社会 科学 的一个 核心 问题 。设立 马 克思 主 义 中国化 研 究二 级 学科 , 入 研 究我 们 党 领导 人 深
批注本地保存成功开通会员云端永久保存去开通
维普资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简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简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简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的二级学科。

我校2000年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流动站。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2012年获批第九轮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

在2012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开展的学科评估中,我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排名前1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经过近年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渊源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问题研究等较为稳定而有特色的研究方向,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多项,在《中国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哲学研究》等刊物发表了一批高质量的论文,多篇为《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大篇幅转载,10余项成果获教育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建设:成就、问题与对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建设:成就、问题与对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建设:成就、问题与对策■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黄斌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学术界针对学科内涵、学科定位、研究领域等问题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本文主要就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相对全面地概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建设的成就、问题和对策,旨在更好地推进该学科的规范化建设和全面发展。

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特别是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科建设问题,成为专家学者的重点研究领域。

学术工作者针对该学科建设中的学科内涵、学科定位、研究领域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和研究,在取得较大成果的同时,也发现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主要就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梳理,全面概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建设的成就、问题和对策,旨在更好地推进该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为重点,从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多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规律、特点和理论成果。

[1]近年来,一些科研单位和学者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建设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和研究,取得了不少成就。

(一)学科定位精准,学科意义深远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处于中心地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标志性学科,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应用和继承,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础和保障。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其学科意义主要体现在学术功能、政治功能和社会功能上,尤其是在意识形态、政治宣传、社会服务等方面,既有助于引导人们用正确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用科学的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用辩证的思维发展马克思主义,又有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特别是对于繁荣发展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确保正确稳定的社会发展方向都具有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学科门类(二级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学科门类(二级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团队带头人: 所在院校: 推荐部门:安徽省教育厅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制 二○○九年四月填表说明1. 本表用钢笔填写,也可直接打印,不要以剪贴代填。

字迹要求清楚、工整。

2. 推荐表由推荐部门通知拟推荐的教学团队填写。

所填内容必须真实、可靠,如发现虚假信息,将取消该团队参评国家级教学团队的资格。

3. 表格中所涉及的项目、奖励、教材,截止时间是2008年12月31日。

4. 如表格篇幅不够,可另附纸。

5. 各级单位意见务必加盖公章,否则推荐无效。

一、团队基本情况简介根据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和实施方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成为高校大学生必修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

为适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和发展需要,深入总结我校《概论》课多年教学改革和实践经验,继承和发扬《概论》课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团队优良传统和坚实基础,进一步凝炼方向和发挥特色与优势,组建了由安徽师范大学副校长王先俊教授为带头人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团队。

一、团队组成团队现有骨干教师9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3人,讲师1人,高级职称占80%以上,师资力量雄厚。

团队成员中,博士4人(含博士后1人),在读博士3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80%以上,学历层次高。

年龄结构上,46—50岁2人,36—45岁5人,35岁以下2人,团队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年富力强,充满活力。

团队学缘结构合理,教师来源多样化,其中90%以上教师具有在国内重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或做高级访问学者的学习经历或进修背景,这些重点大学包括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

团队成员中,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7人。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人,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2人,安徽省高校学科拔尖人才1人,安徽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1人,安徽省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1人,安徽省政府津贴享受者1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参考书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参考书目
结构力学
材料力学
供热工程
空气调节(第三版)
空调工程
环境学
工程经济学
管理学(第2版)
陈志源等
阎石
袁聚云等(第四版)
陆国胜等
潘正风等(第二版)
胡晓光等
邹建奇等
冉春雨
赵荣义
黄翔
左玉辉
刘晓君
周三多主编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人民交通出版社
测绘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建筑学 参考书目
专业代码、名称及
研究方向
考试科目
参考书目
编(著)者
出版单位
081300建筑学
01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02建筑历史与理论
03建筑技术科学
04室内设计与环境控制
05历史建筑保护与技术
中外建筑史
(中国建筑史、外国古代建筑史、外国近代建筑史)
01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与实践
02学校德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思想道德修养
伦理学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第五版)
政治经济学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思想道德修养
伦理学原理(第二版)
李秀林等主编
张维达主编
陈秉公著
娄淑华主编
钢结构基本原理
高层建筑结构
土木工程施工
结构力学
材料力学
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原著,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为基础,以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社会主义实践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近现代思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方向,重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突出研究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当代社会发展与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重大现实问题。

通过教学培养出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较高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水平和较深的社会发展理论素养,在新世纪发展中能承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教学和研究的理论工作者。

二、学制及研究方向:本硕士点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学制为二年半。

前三学期为课程学习,最后一年为撰写毕业论文及答辩。

研究方向为: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社会主义实践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近现代思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三、课程设置:(一)学位课程1、公共课(1)马克思主义理论3学分(2)基础英语4学分2、专业基础课(1)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3学分(2)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3学分(3)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3学分3、研究方向课(1)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3学分(2)社会主义实践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3学分(3)近现代思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3学分(4)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3学分(二)非学位课程1、必修课(1)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研究2学分(2)当代经济、政治与文化2学分(3)全球化理论研究2学分2、选修课(1)新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发展1学分(2)新儒学研究1学分3、公共选修课二门2学分(三)补修课程1、社会科学研究方法2、逻辑学3、自然辩证法(四)社会实践2学分四、成绩考核1、学位课程均须考试,考试方式由导师组和主讲教师商定,经导师组负责人或教研部主任审批,成绩按百分制或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等评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30503)一、培养目标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与理论成果;深入了解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理论来源;深刻认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实际问题开展高水平研究,具有较强的独立分析、解决本学科范围问题的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和进行本学科的学术交流;掌握本学科的前沿研究动态与最新成果;胜任本学科相关的教学、科研和宣传、党政工作。

二、研究方向(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研究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与逻辑,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或基本经验、基本规律研究的最新动态和理论成果。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理论体系研究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历史地位、理论体系、实践价值及其最新发展,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源”、“流”关系,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比较研究的最新动态。

(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研究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关系,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中国发展的指导作用,当代中国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新课题,特别是回答在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条件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一步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

三、学习年限(一)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的学制为4年,达到正常毕业要求可提前1年毕业。

学习年限为3~7年。

(二)要求前2个学期修满规定学分,此后时间主要从事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写作与答辩工作。

四、筛选、分流(一)博士研究生实行中期考核制度,考核具体办法参照研究生院的有关规定。

(二)中期考核于第3学期初,由中期考核领导小组组织进行;中期考核领导小组由院部有关负责人、博士生导师、教研室有关负责人组成。

(三)考核内容包括思想政治表现、课程完成情况、科研能力、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健康状况、综合考试等。

(四)考试方式:口试与笔试相结合;笔试采取开卷方式。

(五)考核合格者,进入博士学位论文准备阶段;考核不合格,按《山东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处理。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本专业博士研究生应修满的总学分不少于21学分,其中:(一)必修课1.学位公共课2门,共4学分:(1)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学分。

(2)专业外语,2学分。

2.学位专业课2门,共4学分:(1)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2学分。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社会发展,2学分。

3.前沿讲座,5学分。

前沿讲座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博士研究生本人在讨论班上作专题综述(不少于5次);二是听取国内外本学科或相关学科学术讲座(不少于15次)。

前沿讲座应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

前沿讲座考核分合格和不合格两个等级。

(二)选修课(至少选4门),8学分。

1.学校面向博士生开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计2学分。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2学分。

3.当代社会发展理论专题研究,2学分。

4.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研究,2学分。

5.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专题研究,2学分。

6.当代资本主义前沿问题研究,2学分。

7.当代社会主义前沿问题研究,2学分。

8.意识形态问题研究,2学分。

9.现代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2学分。

10.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专题研究,2学分。

11.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专题研究,2学分。

12.科技哲学专题研究,2学分。

13.中国近现代科技思潮,2学分。

14.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研究,2学分。

1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研究,2学分。

16.科学社会主义学研究,2学分。

17.西方马克思主义学研究,2学分。

18. 第一外国语,3学分。

(注:第一外国语为非英语者,选修英语为第二外国语)。

(三)补修课凡是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入的考生,以及其他需要适当补课的考生,必须补修1门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基础课,成绩记入本人档案,不记学分。

六、学位论文(一)基本要求1.学习期间,在提出论文答辩申请前,本专业博士研究生需以第一作者身份并以山东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至少发表与学位论文有关的两篇CSSCI期刊收载的论文,CSSCI来源期刊不含扩展版,CSSCI集刊两篇折抵一篇,成果要求中所指的学术论文不含综述类文章。

2.学位论文不得少于8万字。

3.学位论文至少要用2年的时间完成;最长不得超过4年。

(二)选题与开题报告1.在导师指导下,博士研究生于第2学期末完成论文选题工作。

2.选题必须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前沿性、创新性、可行性。

3.博士研究生应于第3学期初,中期考核之前提交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合格后,由中期考核领导小组于每年10月份组织开题报告会;开题报告通过后,方能进入论文撰写阶段。

(三)定期检查学位论文进展情况每隔3—5个月,博士研究生要向导师汇报论文进展情况;博士研究生导师应及时给予指导,促进论文的顺利进展。

(四)学位论文预答辩博士生在申请学位答辩前3个月向本专业和相关专业专家、指导小组成员全面报告学位论文取得的成果,广泛征求意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学位论文。

(五)全面审查学位论文1.本专业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应具有宽广的学术视野、深厚的理论基础、较高的学术水平、较强的创新性。

2.本专业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要做到:选题新颖,并有较大的理论意义或现实意义;观点明确,思路清晰,逻辑结构严谨;资料翔实、论据充分;语言优美,文风朴实;富有原创性。

3.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应在征求指导教师、其他专家学者意见的基础上反复修改后,按照山东大学研究生院的有关要求和规定格式,装订成册。

4.本专业博士研究生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至迟不晚于答辩当年的3月底),向研究生秘书提交25份按规定格式装订成册的论文。

5.研究生秘书在征求分管领导意见后,送交校内外有关专家学者进行匿名评审;研究生及其导师不得以任何方式影响专家学者的看法。

6.专家评审通过后,方可进行答辩;未通过专家评审,按山东大学研究生院的有关规定办理。

七、实践环节(一)本专业博士研究生实践环节采取教学实践和社会调研两种方式。

(二)教学实践一般安排在本专业硕士研究生课堂讲课、专题讲座。

(三)社会调研由各研究方向根据需要和可能,安排社会实践或参加导师的研究课题、参加学术论文、访问有关专家学者、搜集科研材料等。

(四)各实践环节结束后,写出总结报告。

附件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教学计划表附件二阅读文献和主要参考书目(中文部分)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列宁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毛泽东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毛泽东文集》(1—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邓小平文选》(1—3卷),人民出版社1994、1993年版。

6.《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7.《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8.《中国共产党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

9.《中国共产党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

10.《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

11.《中国共产党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

12.周向军著:《走向理想的精神家园——毛泽东邓小平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3.周向军等著:《壮丽的日出——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泰山出版社1998年版。

14.周向军等著:《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人民中国出版社1993年版。

15.周向军等著:《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6.刘陆鹏著:《制度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7.樊瑞平等著:《毛泽东邓小平社会主义思想比较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8.徐艳玲著:《全球化、反全球化思潮与社会主义》,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9.徐艳玲著:《整合发展:当代中国发展新视角》,济南出版社1998年版。

20.徐艳玲等著:《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全球化》,大连出版社2004年版。

21.孙熙国等著:《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2.陈学明著:《西方马克思主义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3.王凤才著:《追寻马克思——走进西方马克思主义》,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附件三本专业重要期刊目录1.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4.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7.江汉论坛8.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9.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0.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1.人文杂志12.社会科学13.社会科学战线14.思想战线15.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6.*文史哲17.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8.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山东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1.新华文摘22.学术月刊23.学习与探索24.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5.*中国社会科学26.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7.*毛泽东思想研究28.*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9.理论前沿30.中共党史研究31.*社会主义研究32.*马克思主义研究33.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34.*哲学研究35.哲学动态36.自然辩证法研究37.孔子研究38.*科学社会主义研究39.*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40.*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41.求是42.党建研究43.党的文献44.中国党政干部论坛45.理论导刊46.理论学习月刊47.*思想政治工作研究48.政治学研究49.*经济研究50.经济学动态51.*经济科学52.世界经济53.*当代经济研究54.经济问题探索55.中国经济问题56.国外社会科学情况57.经济评论58.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59.发展研究60.经济管理61.*宏观经济管理62.*经济改革与发展63.教学与研究64.学术交流65.中国教育学刊66.中国高等教育67.中国高教研究68.*高校理论战线69.*思想理论教育导刊70.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有关内容)说明:带*号的为与本专业联系更为密切的重点期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