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简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硕士点简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硕士点简介(03050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硕士点是以我校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基础建立的,2005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学科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已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济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政治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发展理论等4个主要研究方向。
学科师资力量雄厚,梯队合理,现有教师26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2人;博士4人,硕士13人。
拥有专业图书室,藏书3万余册,期刊200多种。
近几年学科承担各类课题40余项,国内外公开出版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或教科书20余部,获得各类奖30余项。
硕士生导师:陈敬佑(1948—),男,浙江苍南人,中共党员,教授,校重点学科带头人。
现任浙江林学院党委书记,浙江省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会长。
研究方向:高校党建、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1998年以来,主持了省教育厅21世纪教改重点课题《基于生态大学建设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等6项部、省、厅级科研课题。
在《光明日报》、《中国高等教育》、《高等农业教育》等刊物上公开发表了《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大学》、《育人为本是大学校园建设的灵魂》等10多篇学术论文。
出版《高等林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等著作3部。
硕士生导师:王长金(1962—),男,浙江淳安人,中共党员,教授,现任人文学院党总支书记,兼任浙江林学院吴越文化研究所所长、浙江林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副所长。
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国传统文化。
主持省、厅级各类课题10项。
先后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浙江社会科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有多篇论文获奖。
出版专著《传统家训思想通论》,获省高校科技成果二等奖。
硕士生导师:苏小明(1955—),男,甘肃庆阳人,中共党员,教授,校重点学科负责人,人文学院思政系主任,浙江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理事。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现实问题。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中国化的历程与经验研究

作者简介 : 邱春林( 1 9 7 4 一) , 男, 山 东苍 山人 , 临 沂 大 学副 教授 。研 究 方 向 : 马 克思 主 义 中国化 研 究与 教 学 Nhomakorabea一
、
中共 马克 思主 义群众 观的理 论渊 源
础, 人 们 的 国 家设 施 、 法 的观 点 、 艺 术 以 至宗 教 观
念, 就 是 从这 个 基 础 上 发 展起 来 的 . 因而 . 也 必 须
第 3 5卷 第 3期
V O1 . 35N o . 3
临 沂 大 学 学 报
J OUR NAL OF L I NYI UNⅣ ERS I TY
2 01 3年 0 6月
J un. 2 0l 3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中国化 的历程与经验研 究
邱 春 林
( 临沂 大 学 教 务 处 , 山东 临沂 2 7 6 0 0 5 )
成 员 的大多数 。 何 为群众 观 ? 群 众观 是对待 群众 的 泉 。人 民群 众 的社 会 实践是 实 现社 会 变革 的决 定
总 的看 法 和基 本观 点 . 它 包含 群众 的 内涵 、 群 众 的 力量 。当然 人 民群众 创 造历 史 的活 动也 是 受社 会
构成 、 群众 的 地位 、 作 用 以及 对待 群众 的态度 等 问 历史 条件 制 约 的 马克 思早 在 1 8 4 5年《 关 于费 尔
的现 实意 义 。
关 键 词 :马 克思 主 义 群 众观 : 中国化 : 历程 与 经验
中图 分 类 号 : A 8 1 1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0 4 一 O 9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9 — 6 0 5 1 ( 2 0 1 3 ) 0 3 — 0 1 3 6 . 0 5
解放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背景研究

解放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背景研究1. 引言1.1 解放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重要性解放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重要性还在于其对今日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启示。
通过对这一时期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今中国面临的挑战和困境,为今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对解放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为我们深入探讨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道路和方向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1.2 研究背景的重要性解放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背景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一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的重要阶段,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入和发展与这一历史背景密不可分。
了解这一时期的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理解和运用,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步探索。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践的过程中受到了许多地域和历史因素的影响,研究这些背景因素能够揭示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独特性和特点。
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背景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演变和特色,为今日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继续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对这一时期的研究背景进行深入探讨,对于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过程和历史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正文2.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入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入与发展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中国面临着列强的侵略和国内的动荡。
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并试图将其运用于中国的实际情况。
最早传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是从日本传入的,随后在中国开始传播开来。
中国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传入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可以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理论指导。
在这一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积极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原著,包括《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试图理解其核心思想和方法论。
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逐渐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接受。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简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简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的二级学科。
我校2000年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流动站。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2012年获批第九轮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
在2012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开展的学科评估中,我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排名前1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经过近年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渊源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问题研究等较为稳定而有特色的研究方向,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多项,在《中国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哲学研究》等刊物发表了一批高质量的论文,多篇为《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大篇幅转载,10余项成果获教育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和创新。
正因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中国共产党能够领导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可以追溯到马克思主义最早传入中国的时期。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他们通过学习和翻译马克思主义著作,了解到了马克思主义所提出的关于剥削和压迫的分析,以及阶级斗争的理论。
但是当时的中国封建社会与欧洲的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所以中国知识分子很快发现,要使马克思主义真正适应中国的国情,需要对其进行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尝试可以追溯到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当时,孙中山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口号,他意识到中国的民族独立和社会革命只有依靠工人阶级的领导才能取得成功。
这种中国化的尝试正是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践的一次有益尝试。
但是,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迎来了新的发展。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共产主义事业出现了一个重要的矛盾: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不断进行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要阶段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毛主席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农民经济状况相结合,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毛泽东思想提出的“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应该同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思想,强调了坚持原则与灵活实用相结合的重要性。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一次具体化尝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重要阶段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中国面临着一系列的新问题和新挑战,而这也要求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新的思考和创新。
李大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探究

浅析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初探索摘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今天,中国共产党为更好的执政和服务人民,为更好的领导当前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要有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指导。
而李大钊是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也是最早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关思想的中共早期领导人,研究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无疑对当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本文试从李大钊是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李大钊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的第一人;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对毛泽东提出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重要影响三个方面探究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以期通过对李大钊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早期提出的与中国实际结合的理论,为当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断完善提供原初理论借鉴。
关键词:李大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今天,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前进的今天,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不断完善自己的执政思想和执政理念,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当代获得了新的发展,形成了具备与时俱进特色的先进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如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思想等等。
这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指导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和完善自己的执政方式,也使中国共产党更加游刃有余地领导中国人民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
然而,饮水思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它是历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求索的结果,任何革命的成功都是革命者用鲜血换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的过程中经历过无数的失败,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正是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的过程中才形成了不断发展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过程中,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就非常重视这方面,使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好的与具有五千年历史文明的中国结合起来,以寻求新的救国救民的道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研究和阐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应用的历史条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与时俱进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形成的历史性的理论成果,包括新民主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客观必然性,以及这种结合过程中的经验教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2.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研究和阐明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及其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邓小平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性贡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以上三大理论成果各自的系统性、阶段性特征与它们所包含的共同主题、共同的实质和共同的发展规律。
3.深入研究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研究和阐明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历史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基本要求、根本方法及其相互关系;科学发展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和战略部署;科学发展观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要指导作用。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研究和阐明党的十七大主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重大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理论前提、历史条件和时代特征,它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的统一和整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依据、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发展过程和指导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几个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民主社会主义等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流派的本质区别。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一个重要的主题,涉及到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实际相结合,以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有其特殊的背景和历史条件。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理解和应用必然要受到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影响。
因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就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并将其同马克思主义有机结合起来。
同时,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还应考虑到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以保证理论的普遍性和可操作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首先,应当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挖掘其中与马克思主义相契合的元素,并加以理论总结和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许多尊重人民、注重社会公正以及寻求和谐共荣的思想,这些都与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相吻合。
例如,孔子的“仁爱”思想与人的全面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理想是一致的,儒家的“君子”品质可以与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要求相结合。
因此,通过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其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应当关注中国实际,特别是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紧密结合的,因此需要将马克思主义的普世价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例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代表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还应当关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历史演进和新时代条件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非一成不变的理论体系,而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变革而不断发展。
因此,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需要不断总结经验、理论创新,并根据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要求来进行科学研究。
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一个复杂的课题,需要结合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实际来进行深入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课题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北京古籍出版社,2009年。
2.赵智奎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及规律性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3.王先俊姚宏志张正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研究》,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3年。
5. 丁晨编著:《中国共产党的90年》,人民出版社2011年。
一、导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的历史演进、几个基本概念的解读、国内外研究现状、视野拓展、方法更新、学科建设等。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出的背景和条件
毛泽东在1938年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绝非偶然,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从客观因素而论,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全面抗战爆发后民族化思潮的兴起、学术界的“中国化”思潮与“新启蒙运动”、和共产国际领导方式的改变、革命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积累、抗日战争的紧迫形势及王明的右倾错误;从主观因素而论,中国共产党的成熟、毛泽东个人的理论素养当时已经具备了提出这个新命题、实现理论创新的主观条件。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研究综述\三个“30年”\具体把握:一部中国共产党史归根结底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党的历史分期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的关系\辩证地分析三个“30年”
四、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贡献及其当代启示
培育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主体、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任务、作了全面而又深刻的哲学总结和论证、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实践上取得巨大的成功、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个人主观条件、晚年在探索中的失误及主要原因、经验启示。
五、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贡献
(形成和发展过程)\主要贡献:首次使用“中国化马列主义”的概念并进行论述\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命题\重新认识我国国情\创立邓小平理论\新阶段的重大理论成果\历史地位
六、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卓越贡献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历史形成进程、丰富内容、思想特性、历史地位
七、胡锦涛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胡锦涛同志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发展。
胡锦涛同志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重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建设工程,提出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战略思想,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八、习近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贡献及影响论析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背景、历史渊源、时代课题、本质属性、显著特征、发展战略和作用影响等进行了深入阐述,深刻回答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形成了治国理政的新思维、新布局和新风格,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有助于人民群众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更加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进一步增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坚强决心和必胜信心。
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是什么,怎样总结,也是见仁见智。
这可以从不同的学科,也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进行概括,因而也会有不同的论述。
纵观我们党90多年历史的胜利与挫折、成功与失利的正反两个方面来思考,最重要的是弄清马克思主义是什么,“中国”是什么,“中国化”是什么,怎样“化”中国,要“化”成什么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