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必修4第二单元第四课世界的物质性讲解
人教版政治必修四第四课世界的物质性 课件 (共42张PPT)

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
守 株 待 兔
任何规律都是事物 运动过程中的稳定 联系
2.规律的属性:
(1)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 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 能被消灭。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区别+联系
(1)区别:含义不同
(2)联系:①② ①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你能列举出世界上不运动的物质吗? 不能,所以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 和绝对的。(特点)
4、静止的含义 ——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A、社会实践 B、劳动 C、世界的物质性 D、意识
机 械 运 动
化 学 运 动
生命运动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社 会 运 动
二、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一)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1. 运动的含义: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 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P31
想一想:运动的载体是什么呢?
世界是物质的
自然界是物质的 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世界真正统一性 在于它的物质性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 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小结:
(一)物质的含义及唯一属性
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 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唯一属性:客观实在性
(1)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 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2)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体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 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 种特殊的运动。
高中政治必修四世界的物质性

3.(教材 P30)(1)人类社会的形成需要哪些物质条件?
(2)是什么原因促成了由古猿的生存环境到人类的社会环 境、由古猿的群体结构到人类的社会结构的转变? 提示:教材设置这一栏目,旨在引导我们探究人类社会的 物质性。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一框 世界的物质性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是物质的
(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
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
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
分。
(2)“上帝创世说”是不存在的。
2.物质 (1)含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 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渐变热使局部熔融并超过铁的熔点,原始地球中的金属铁、镍 及硫化铁熔化,并因密度大流向地球的中心部位,从而形成液 态铁质地核。同时,地球的平均温度进一步上升,引起地球内 部大部分物质熔融,比母质轻的熔融物质向上浮动,把热带到
地表,经冷却后又向下沉没。这种对流作用控制下的物质移动
使原始地球产生全球性的分异,演化成分层的地球,即中心为 铁质地核,表层为低熔点的较轻物质组成的最原始的陆核,陆 核进一步增生、扩大形成地壳。地核与地壳之间为地幔。分异 作用是地球内部最重要的作用,它导致了地壳及大陆的形成,
们都是物质关系,具有物质性。人们既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力,
也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关系。
1.(教材 P28)天地万物是上帝创造的吗?联系你所知道的 有关地球起源的知识,说明为什么上帝创世说是背离客观实际 的。
提示:天地万物不是上帝创造的。用现代科学的方法通过
对古老岩石的测定,人们得知地球已存在约 46 亿年了,它是由 原始的太阳星云分馏、坍缩、凝聚而形成的。 首先是星子聚集成行星胎,然后再增生而形成原始地球。 原始地球所获得的星子是比较冷的,通过冲击效应、压缩效应
政治必修四哲学_第二单元_世界的物质性

• 预习自测:ABCAADDC • 当堂检测:BCBCDDC
8、①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 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②物质“第六态”的发现说明世界的本原 是物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不断得到自然科 学的证明。
结论: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 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组成部分 (然界的事物都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 形成和发展的,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 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方法论要求:承认自然界的物质 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要求人和 自然要和谐相处。
合作探究2.(教材 P29)(1)古代的哲学家为什么会把 水、火、原子等看作世界的本原?
他们对客观世界追根究底试图说明世界的物质性,这在本质 上是正确的,但是这些观点并没有科学的依据,也没有被科 学所证实。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 态,这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表明当时人们的抽象思维水 平的局限性
关于世界的物质性,有以下几种说法:
①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 性 ②世界统一于物质 ③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④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生产方式是客观的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劳动者 生 产 方 式
生产力(客观 劳动资料 的物质力量) 劳动对象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生产关系(客观 的经济关系)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 相互关系 产品的分配关系 都 是 物 质 关 系 , 具 有 物 质 性
有人认为,物质就是指高山、河流、森 林、原野,鸡、鸭、鹅,猫、狗、牛、 羊……你怎么看? 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是什么关系呢?
动
物
抽象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世界的物质性》

一、物质
(一)物质的含义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独立性
※ 注意:
可知性
唯一特性
(1)客观实在≠客观存在
前者是属性,只有物质有此属性;后者是状态,物质意识均可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一、世界的物质性
一、物质
(一)物质的含义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独立性
可知性
唯一特性
物质和意识的唯一区别
一、物质
(一)物质的含义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独立性
※ 注意:
可知性
唯一特性
(1)客观实在≠客观存在 前者是属性,只有物质有此属性;后者是状态,物质意识均可 (2)哲学物质概念≠具体的物质形态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 ①产生: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起决定性作用 ②本质:客观的物质体系
③基本构成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是客观的
3、人的意识
是社会的产物,它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产生的
世
界
的
真
世 界 是 物 质 的 ,
自2010年9月23日以来,山东全省平均降水量仅12毫米, 比常年偏少85%,是1951年有全省水文记录以来降水量最 少的60年一遇的特大等级干旱;其中枣庄、泰安、莱芜、 临沂、日照、聊城六个市为百年一遇,菏泽、济宁为二百 年一遇。有2900多万亩冬小麦受旱,约占全省小麦播种面 积的53%,其中重旱483万亩。有366条河道断流、391座水 库干涸,32万人面临临时饮水困难。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2.4.1《世界的物质性》ppt课件1

价值规律
价值 价格
一、世界的物质性
2.世界统一于物质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产生: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
式,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 质性。 ◇基础:生产方式 ◇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一、世界的物质性 2.世界统一于物质 ● 自然界是物质的 ● 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 意识是物质(社会)的产物
6、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共同性表
现在( C
)
A、存在与发展的基础相同
B、运动的规律相同
C、都具有客观实在性
D、构成因素相同
编后语
• 常常可见到这样的同学,他们在下课前几分钟就开始看表、收拾课本文具,下课铃一响,就迫不及待地“逃离”教室。实际上,每节课刚下课时的几分 钟是我们对上课内容查漏补缺的好时机。善于学习的同学往往懂得抓好课后的“黄金两分钟”。那么,课后的“黄金时间”可以用来做什么呢?
产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物
质
方
性
式
生产关系(客观的经济关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系)
产品的分配关系
“一颗芝麻光溜溜, 榨成香油发了愁,全国 人民吃不完,只好倒到 河里头。一只南瓜如地 球,结在五岳山上头, 把它放到大西洋,世界 又多了一个洲。”
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发展)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 状况的规律是支配社会发展的客 观规律。
• 一、释疑难 • 对课堂上老师讲到的内容自己想不通卡壳的问题,应该在课堂上标出来,下课时,在老师还未离开教室的时候,要主动请老师讲解清楚。如果老师已
经离开教室,也可以向同学请教,及时消除疑难问题。做到当堂知识,当堂解决。 • 二、补笔记 • 上课时,如果有些东西没有记下来,不要因为惦记着漏了的笔记而影响记下面的内容,可以在笔记本上留下一定的空间。下课后,再从头到尾阅读一
政治必修四第二课知识点

政治必修四第二课知识点【篇一:政治必修四第二课知识点】政治必修4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一、世界的物质性1、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注意】物质的概念概括了宇宙间的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物质形态。
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1)界具有物质性。
(2)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
(3)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1、运动(1)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注意】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
区别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唯一特性。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
2、运动是有规律的(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中都普遍遵循其固有规律。
(3)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课件:第4课世界的物质性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宇宙还是一团混沌,象个很大的鸡蛋,盘古就在其中。 人的演化和人类社会的产生 即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存在。 A.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B.能为我们的感觉所反映 盘古越长越大,大约过了一万八千年,盘古一伸腿就感到疼痛,于是就挥起大斧,把“蛋壳”劈开。 它具有不同的现象和形态。 1)从存在看,自然界的事物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是物质的(本质是物质)
关 系
产
生产资料归谁占有
,
方
具
式 生产关系(客观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 有
的经济关系) 相互关系
物 质
产品如何分配
性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 (从人类社会的产生看)人类社会是 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从人类社会的存在看)人类社会在本质上 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世界是物质的
自然界是物质的 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4、19世纪中叶,当人们还未发现珠峰是最高峰的时候,
珠峰已经作为世界之巅屹立于蓝色星球上。这说明物
质( )
A.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B.能为我们的感觉所反映
C.是自然现象的共同本质 D.是万事万物的共同属性
自然界(自然观) 人类社会(历史观)
客观世界
人的思维(意识)(主观世界)
整个世界 (世界观)
人的演化和人类社会的产生 方法论: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时候,必须承认自然界的客观物质性,尊重自然规律。 2、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同步练习
2、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的客观实在。这里的“客观实在”是( )
A.自然界中客观事物的共同属性 B.世界上万事万
高中政治必修4《探究世界的本质:世界的物质性》

生产方式是客观的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都
劳动者
是
客
生产力(客观 劳动资料
观
生 的物质力量) 劳动对象
的 ,
产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不
方
能
式 生产关系(客观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 随
的经济关系) 相互关系
意 选
产品的分配关系
择
1958年9月1日《人民日报》上发表的 《徐水人民公社颂》轰动了整个中国, 文章竟宣称“茂盛无比”的小麦亩产12 万斤,“花团锦簇”的山药亩产达120万 斤,一棵硕大无朋的白菜重达500斤,棉 花的产量也“如卫星般地震动湖海山 川”。 当时的报纸上还说,农村的墙壁 上到处贴满了宣传画:玉米长到月亮上, 惊扰了寂寞的嫦娥小姐;水稻亩产万斤 的卫星腾空而起,连太阳也黯然失色; 棉花堆成的高山耸入云端,山顶的娃娃 笑哈哈地遥指珠穆朗玛峰。有人还编了 顺口溜:“一颗芝麻光溜溜,榨成香油 发了愁,全国人民吃不完,只好倒到河 里头。一只南瓜如地球,结在五岳山上 头,把它放到大西洋,世界又多了一个 洲。”
自然界 --物质的
世 界
人类社会
--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 要素,具有客观的物质体系
人的意识
--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是 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
起产生的
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 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 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对主观主义。
世界是物质 的世界,世 界的真正统 一性就在于 它的物质性
• B、联系: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是从具体物质形态 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物 质只能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之中,而物质的具 体形态都是物质的具体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科大附中高中部“255自主学习”教案课题:世界的物质性【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区别和联系;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联系当前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说明自然界的物质性;联系我国当前的社会改革以及社会发展的状况,说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从世界本质上指出有神论的荒谬性,从根本上消除有神论的影响,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世界观。
【教学重点】世界是物质的【教学难点】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区别和联系【教法学法】案例教学法、讲授法、自主探究法【授课课型】新课【授课课时】一课时【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温故预习:1.自然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和,它们都是的组成部分。
(2)物质是指。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物质概念概括了,而不是指。
无论是天地自然,还是从大自然中孕育而来的人类社会,它们在本质上都是。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人类社会是长期发展的产物。
人类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由发展而来的一个特殊的生物种群。
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
(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和。
这三者都是的要素。
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
3.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1)自然界是的。
(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
(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一起产生的。
因此,世界是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
二、新知教学:(一)导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那么什么是物质呢?整个世界是物质的还是意识的呢?今天的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哲学所讲的世界包括三大部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
那么这三大部分是不是都是物质的呢?(二)探1.自然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是物质的。
课堂探究一:天地万物是上帝创造的吗?联系你所知道的有关地球起源的知识,说明为什么上帝创世说是背离客观实际的。
太阳系是在约50亿年前由气体尘云形成的。
地球在约47亿年前产生,它是由原始的太阳星云分馏、坍缩、凝聚而形成的。
地球的起源及演变过程表明,宗教的"创世说"是站不住脚的。
不仅是地球,宇宙间各个天体的形成与发展都是客观的。
(2)什么是物质。
课堂探究二:哲学家所说的作为世界本原的物质,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具体事物是什么关系?在自然界中,既有姿态万千的山川湖海,也有许多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真实地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如磁场、超声波、紫外线等。
从哲学的角度看,这些事物有什么共性呢?答案:它们之间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这些事物虽看不见、摸不着,但却真实地存在着,从哲学上说,那就是它们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
根据以上探究,我们体会到哲学上所讲的物质不同于我们所看到的高山、河流、森林、原野等具体事物,要从哲学上揭示世界的本质,我们就必须超越日常生活的经验层次,撇开千差万别的事物各自生动的具体特性,把握它们共同的属性和本质特性。
教材引用恩格斯名言揭示出哲学上的物质,是万事万物共同特性的高度抽象和概括,它与具体事物之间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那么,什么是哲学上讲的物质呢?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所谓"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就是说,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无论人们是否感受到或是否承认它的存在,它都客观地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所谓"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就是说物质具有可知性,能被人们所反映、所认识。
教材引用列宁名言高度概括了哲学上所讲的物质的本质含义:第一,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第二,物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第三,物质具有可知性。
综上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只有牢牢掌握了这一点,我们才能进一步领悟:无论是天地自然,还是从大自然中孕育而来的人类社会,它们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
课堂探究三: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二者的联系:第一,二者是紧密联系的。
物质是从万事万物即具体的物质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如果离开万事万物,即离开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了物质。
可见,物质只存在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而万事万物即具体的物质形态则是物质的具体表现。
第二,二者又是有区别的。
物质所概括和抽象的仅仅是具体物质形态的共同特性,而具体的物质形态除了这一共同的唯一特性即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其自身的个别属性,正因为如此,我们就绝不能用物质代替具体的物质形态,否则就看不到世界的丰富多彩;同样,也不能用具体的物质形态代替物质,否则又会抹杀世界的物质性。
物质是不生不灭、永恒存在的,而具体的物质形态则有生有灭。
第三,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而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课堂探究四:人类社会的形成需要哪些物质条件?是什么原因促成了由古猿的生存环境到人类的社会环境、由古猿的群体结构到人类的社会结构的转变?答案:人类社会形成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包括必要的生存空间即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特定的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在由古猿的生存环境到人类的社会环境、由古猿的群体结构到人类的社会结构的转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
(1)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人类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由古猿发展而来的一个特殊的生物种群。
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劳动创造了人的生理结构,形成了手脚分工;劳动使猿脑变成了人脑,形成了语言和意识;劳动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形成了社会关系。
因此,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
(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
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
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①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是客观的、物质性的。
②构成人类社会的人口是客观的、物质性的,因为人类是在自然界的长期发展过程中,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③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决定性条件--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客观的,具有物质性。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力是客观的物质力量,生产力的实体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都是物质的。
生产关系是客观的经济关系,它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等,它们都是物质关系,具有物质性。
人们既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力,也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关系。
教材引用恩格斯名言揭示了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决定性地位:即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总之,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思维拓展:为什么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客观的,人们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1)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它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个基本要素。
生产力是客观的,任何一代人、一个社会,都只能在前一代人、前一个社会形成的生产力的基础上向前发展,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也不能随心所欲地发展。
(2)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生产关系包括三个方面: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形式。
生产关系也是客观的,任何社会的生产关系都只能由社会生产力来决定。
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发展又不平衡,既有一部分现代化工业,也有大量落后于现代化水平的工业;既有一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又有广大的不发达地区;既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又表现出科学技术水平普遍不高。
可见,生产方式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客观性。
综合探究:有人认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没有意识,因而是客观的;社会活动是人有意识的活动,因而是主观的。
”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1)承认自然界是客观的是正确的。
因为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在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也不依赖人的意识。
(2)否认社会的客观性是错误的,因为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3)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
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三)展(四)点关于世界的物质性,还有以下几种说法:①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②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③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④世界统一于物质。
⑤世界是物质的。
(五)练1.动物是地球上生物进化的结果。
动物产生后,从单细胞到多细胞,无脊椎到有脊椎,从水生到陆生,由低等动物慢慢发展到哺乳动物,进而由类人猿演化到人类,产生了人类社会。
人类社会产生的过程反映的哲理是A.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B.物质具有可知性C.人的主观意识改变不了社会发展的方向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如果不顺应自然规律仅凭人们的主观愿望去建设一个不符合当地自然条件的人为的新的生态系统,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不仅收不到预期效果,而且最终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
生态系统是自然形成的,人们如果仅凭主观愿望去建设一个不符合当地自然条件的人为的生态系统,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这是因为A.人与自然界是难以和谐相处的B.人在自然界面前是无能为力的C.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D.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3.我国东汉时期的王充认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宇宙间不存在什么造物主。
这种观点是说A.自然界是天地创造的B.人类社会是从来就有的C.天地是万物之源D.世界本来是客观存在的4.有人断言:“更大的神只要一想就能把人创造出来。
”这种观点①认为生物的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②属于神创论的观点,是极其荒谬的③否认了人类的产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④否认了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属于唯心主义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5.甲说:“物质是永恒的,不生不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