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广西农业生产情况教学教材

合集下载

壮族稻作农业史

壮族稻作农业史

壮族稻作农业史一、壮族稻作农业的起源和发展壮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壮族人主要分布在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其中广西是壮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

在壮族人的生产生活中,稻作农业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1. 稻作农业起源稻作农业是指以水稻为主要种植品种的农业生产方式。

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000年左右。

而壮族稻作农业则更早,在距今约6000年前就已经开始了。

2. 稻作农业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壮族人逐渐掌握了种植水稻的技术,并将其发扬光大。

在唐代时期,广西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水稻种植区之一。

到了明清时期,广西更是成为全国最大的水稻产区之一。

二、壮族稻作农业技术与特点1. 稻作栽培技术(1)水田建设:壮族人利用山地水源,修建了大量的水田。

他们采用了“梯田”、“坎田”等方式,将山地分成一层层的平台,形成了具有壮族特色的“梯田文化”。

(2)育秧:壮族人采用的育秧方法是“泥揉法”。

即将稻谷放入泥浆中,揉捏后再晒干。

这种方法可以使稻谷迅速发芽,并且可以防止病虫害的侵袭。

(3)灌溉:由于广西气候多雨,壮族人并不需要大量灌溉。

但是在旱季时,他们会利用山上的水源进行灌溉。

(4)收割:壮族人采取手工收割的方式,使用镰刀等简单工具进行收割。

2. 稻作农业特点(1)多样性:壮族人种植的水稻品种非常多样化。

据统计,在广西境内就有近千个不同品种的水稻。

(2)生态友好:壮族人在进行农业生产时非常注重环保和生态平衡。

他们通常采用有机肥料和天然农药,并且在耕作过程中不会破坏土地的生态环境。

(3)文化传承:壮族人将稻作农业视为自己的传统文化,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将其传承下来。

在壮族人的日常生活中,水稻也是非常重要的食品和文化象征。

三、壮族稻作农业对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影响1. 经济影响壮族稻作农业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水稻是广西乃至中国南方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因此水稻产业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广西专版新教材高中地理第4章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第1节走向生态文明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

广西专版新教材高中地理第4章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第1节走向生态文明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
绿色低碳 、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 消费模式 。
微思考2绿色工业是不会产生任何废弃物的工业吗? 提示:不是。绿色工业是相对的,是与传统的生产技术相比较 而言的。绿色工业在生产过程中也有废弃物,但是会尽可能 地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微探究举例说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该如何做到“绿色消费”。 提示:节约用水,使用无磷洗衣粉;出行多乘公交车,少用空调, 使用节能灯;选购环保产品;多用可再生资源,少用一次性制品; 实行垃圾分类投放;不食用野生动物等。
陕北高原的洛川县是我国苹果外销的生产基地之一。近年来, 洛川县大力推进“果—沼—畜”模式,促进了苹果产业优质高 效可持续发展。 (1)为缓解土地肥力不足,洛川县苹果种植较长一段时间内主 要依靠施用化肥,指出施用化肥的不利影响。 (2)简述洛川县苹果生产采用“果—沼—畜”模式的有利影响。
提示:(1)化肥投入加大农户生产成本;造成土壤板结;土壤肥 力结构失衡,造成苹果品质下降;易造成水体污染等。 (2)利于农业产业结构多元化;形成生态良性循环,提高资源利 用率;改善土壤条件;增加农民收入。
解析:第(1)题,根据箭头方向,图中的a运输到工厂进行生产,给 工业发展提供原料,代表资源。工厂的产品运送到b,b应代表 市场。生产的废弃物,达标排放到环境中,c代表自然环境。第 (2)题,中水等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是该示范区的突出特色,提 高了资源的利用率;钢铁、石化等部门的污染物没有完全被 回收利用;海水淡化的副产品浓盐海水再回归大海,会造成海 洋生态环境的破坏;该示范区有海路运输,应以大型货物运输 为主。
随堂训练
下图为人类文明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资源及生产力发展水平 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下图为人类文明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资源及生产力发展水平 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广西茶叶生产机械化现状与发展措施

广西茶叶生产机械化现状与发展措施

f l*•农也机雋俗IGUANGXI NONGYE JIX IEH U A■第2期农机综述广西茶叶生产机械化现状与发展措施黄晓斌庞少欢(广西农机中心科技推广部,南宁530023 )广西地处我国南部沿海地区,地势西北高、东 南低,处于云贵高原东南边缘和两广丘陵西部之 间,多酸性土壤。

气候类型较为单一,主要为亚热 带季风气候,部分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 润,雨水丰沛,光照充足。

特有的自然环境条件为 茶树生长提供充足适宜的温、光、水条件,是我国 南部地区生产红茶、绿茶、黑茶最适宜茶区之一,有着悠久的种茶、制茶、饮茶历史。

目前,广西将 茶产业作为重点发展产业,利用地区资源优势,推 动科技兴茶战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打造茶产业 发展新局面。

一、产业现状2019年统计数据表明,全区茶园面积为7.71 万hm2,排全国第12位;干毛茶产量8.83万t,排 全国第11位。

茶树种质资源丰富,栽培品种以大、中叶品种为主,全区共有地方品种、野生种、育成 品种、选育品种及品系达200多个以上。

主栽品种 类型有三大类,即地方品种、云南大叶种、福云六 号,约占总面积的80%。

现有60多个县(区、市)拥有地方优质茶品牌100多个,传统名茶和新创名 优茶达30多种。

其中,梧州六堡茶尤为著名,据 称历史已有1 500多年,2018年六堡茶的产量达1.52 万t,综合产值超55亿元;横县茉莉花(茶)作为 我区最具价值的农产品品牌,年产量7.8万t,占全国的80%以上、世界的60%以上,2019年产业 综合年产值达120亿元。

茶产业已成为农村经济发 展、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茶产业作为我区九大特色农业产业之一,正处 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阶段。

如何解决茶叶生产关 键和前沿性技术难题,把茶产业做大做强,倍受各 级政府和农民关注;同时,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 的不断提高及市场的激烈竞争,如何推动茶产业提档升级,对提高经济效益、提升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广西农业概况

广西农业概况

广西农业概况一、基本情况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北纬2054-2623、东经10428-11204。

东与广东、海南为邻,东北与湖南接壤,北与贵洲,西北与云南相连,西南与越南交界,南濒北部湾,是全国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之一,又是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中唯一有沿海的少数民族自治区。

广西幅源广阔,南北约610公里,东西长约750公里,总面积236661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5%,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居第9位。

1997年末,全自治区人口4633万人,除汉族外,聚居着壮、瑶、苗、侗、仫佬、毛难、回、京、彝、水、仡佬等民族。

少数民族人口1764万人,占总人口的38.08%其中壮族人口1518万人,占全自治区总人口的32.76%,是目前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

广西是以壮族为主体民族实行区域自治的地方。

1958年3月5日,经国务院准,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

1997年广西行政区划为5个地区,9个地级市,10个县级市,59个县,12个民族自治县。

26个市辖区,3个市郊区,688个镇,611个乡、62个民族乡,其中瑶族乡51个,苗族乡8个,瑶族苗族乡1个,侗族乡1个,回族乡1个。

75街道办事处,1228个居委会,14822个村委会。

广西具有独特的地貌特征。

从总体看,广西属于我国东南丘陵部分,其主要特征是周高中低,状若盆地。

四周多为海拨1000米以上的山地、高原,中部为海拨200米以下的平原、盆地;山地占总面积的74.8%,高于全国66%的比例,平原占14.4%,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

1997年末,全自治区有耕地264.86万公顷,水田151.93万公顷,旱地112.93万公顷。

地形地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四周被山地围绕,呈盆地状,有“广西盆地”之称。

盆地边缘多缺口,桂东北、桂东、桂南沿江一带有大片谷地。

地貌分中山、低山、丘陵、台地、平原和石山六类。

中山指海拨800米以上的山地,面积约5.6万平方公里;低山指海拔400一800米的山地,面积约3.9万平方公里;丘陵指海拔200-400米的山地,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台地指海拔200米以下的地区,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平原包括谷底宽5公里以上、坡度小于5度的山谷平地,面积约4.9万平方公里。

早熟杂交水稻新组合紫两优301

早熟杂交水稻新组合紫两优301

早熟杂交水稻新组合紫两优301黎淳锋1 蒙秀锋1,2 黄世旅1 陈小春2 林志豪1 叶万余1 杨 苛3(1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贺州分院/贺州市农业科学院,贺州542813;2广西绿田种业有限公司,贺州542803;3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南宁530007)摘要:紫两优301是利用具有紫色标记性状的不育系紫红10S作母本与自选优质恢复系R301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属早熟感温型品种。

该品种具有早熟、分蘖力强、稳定高产、易制种、米饭口感好等特点,2020年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桂中北稻区早、晚稻种植,桂南稻区低水田及秧田种植。

关键词:两系;杂交水稻;紫色叶色标记;选育两系杂交水稻在制种过程中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会导致自交结实出现不育系杂株,使杂交种子纯度降低,是杂交制种中的技术难题[1]。

为解决水稻不育系存在的不育性不稳定的问题,保证制种和杂交种F1的纯度,降低杂交水稻生产上的风险,选育出具有标记性状的水稻不育系及其新组合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题经过多年的努力成功选育出具有紫色标记性状的水稻不育系紫红10S,并以其为亲本进行杂交种选育。

紫两优301系广西绿田种业有限公司和贺州市农业科学院利用紫红10S为母本与自选恢复系R301进行杂交选育的新组合,2020年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桂审稻2020003。

对其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和栽培及制种技术进行了总结,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提供参考。

1 亲本来源及选育过程1.1 不育系的选育 2006年6月在贺州市农业科学院试验田利用不育系孟S作母本与中间育种材料06R21进行杂交;同年7月种植F1,选早熟、分蘖力强、穗大粒密、株型好的植株混收种子;同年12月在海南三亚种植F2株系500株,选择农艺性状优良的不育株,割茬取回贺州再生。

2007年夏季取得少量不育系F3种子,同年5月,种植F3株系,同年8月,从F3群体中选择优良单株作母本,与IR1552进行第2次杂交(孟S/06R21//IR1552),得到2次杂交F1种子;2007年冬季在海南三亚种植F1株系,选择早熟、穗大粒多、分蘖力强、株型好的若干单株混收F2种基金项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西水稻创新团队专项(nycytigxcxtd-01-09);广西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桂科AB16380176);贺州市水稻育种研究人才小高地通信作者:黄世旅[10] 盛得昌,王媛媛,黄收兵,陶洪斌,王璞.高温对玉米植株形态与功能、产量构成及子粒养分的影响.玉米科学,2020,28(5):86-92 [11] 杨宁,孔令刚,甄铁军,夏珍珍,杨慧,王洛彩,郑国喜.夏玉米产量与主要气象因子灰色关联度分析.农学学报,2020,10(11):37-42[12] 刘守渠,段运平,郭峰.沃锋168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种子,2019,38(8):113-116[13] 王元东,张华生,段民孝,张春原,张雪原,刘新香,陈传永,赵久然.玉米新品种MC4592选育及栽培制种技术要点.中国种业,2016(1):69-70[14] 马俊峰,马毅,魏锋,卫晓轶,洪德峰,王稼苜,彭东,唐振海,张建新,张学舜.高产优质耐密宜机收玉米新品种新单58的选育.河南农业科学,2020,49(9):27-32[15] 白琪林,赵兴华,郭宝德,冀丽霞.玉米新品种赛博173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河北农业科学,2020,24(5):68-70 [16] 郭芳,尹祥杰,朱艳天,赵云娟.临汾市玉米红蜘蛛发生规律探讨及防治对策.农业科技通讯,2019(9):189-191[17] 董春林,张正,常建忠,杨睿,蒋丹.丰乐742玉米新品种选育及应用.山西农业科学,2018,46(12):1983-1985[18] 石泽平,蒋银涛,陈飞.玉米杂交制种的纯度控制.中国种业,2021(1):27-30(收稿日期:2021-03-23)子。

【公开课】《农业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公开课】《农业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农业专题复习——寻自然条件与农业生产的关联》
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作为复习课,囊括我国四大地理分区农业发展的自然环境差异以及影响农业生产的条件分析,旨在通过内容整合进行系统的专题复习,并提升答题技巧。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初二泉州质检结束,学生对于专题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对基础知识有一定的把握的基础上,需要的是对知识体系的升级整合。
1、展示土地利用类型及干湿地区
2、引导思考降水如何影响农业3、分析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种植业的有利条件
气象灾害
思考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
引导思考不利的因素
分析地形
1、明确同地形类型对农业的影响
2、完成习题
展示地形区及农业类型分布
分析社会经济条件
思考
分析不同情境下如何回答社会经济因素
总结
完成自己的思维导图
四、教学目标
1.认识四大地理分区自然环境差异对农业的影响。
2.正确分析及表述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
五、重点与难点
重点:四大地理分区农业发展,影响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难点:影响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学生活动
教师引导
设计意图
情境创设
1.设计四种农作物产品电商平台推广页面。
2.说出(写出)四种农作物生产有利的自然条件。
思维导图
巩固提升
3、展示不同温度带气温曲线分析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
以习题引导,分析农业生产的条件,明确答题中的思路和方向,以及如何更好地进行表述。
过渡铺垫
气候除了气温这个要素,还有降水。
分析
降水
——水源
光照、昼夜温差
1、完成学案表格一和表格二

广西农业发展情况汇报

广西农业发展情况汇报

广西农业发展情况汇报
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中国南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地区。

近年来,广
西农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也在农业科技、农业产业化、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首先,广西农业生产取得了显著成绩。

广西气候温暖,土地肥沃,适宜农作物
种植。

近年来,广西在稻米、甘蔗、水果等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上均取得了明显提高。

特别是在稻米生产方面,广西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稻米产区之一,稻米产量和品质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

其次,广西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广西农业科技部门不断加大科研投入,推
动农业科技的创新与发展。

在新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治、土壤肥料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广西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再次,广西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广西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农
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产品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的发展。

目前,广西已经形成了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为农民增收提供了重要支持。

最后,广西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出良好的态势。

广西积极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加
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断改善农村环境和农民生活条件。

同时,广西还积极推动农村旅游、乡村振兴等工作,为广大农民提供了更多的致富机会。

总的来看,广西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未来,广西将继续加大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努力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

相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广西农业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2018年下半年广西农作物主要病虫发生趋势预报

2018年下半年广西农作物主要病虫发生趋势预报

7 月 23~24 日,自治区植保总站组织了全区各 市及部分县(区)植保站负责测报工作的技术人员, 总结分析了今年上半年农作物主要病虫发生特点, 讨论并会商了下半年病虫发生趋势,预测下半年全 区农作物主要病虫鼠害总体发生趋势为中等偏重 局部大发生。
1 预报主要依据
1.1 病虫源基数 统计全区 30 个县(市、区)早稻 后期病虫情况:与上年同期相比,稻纵卷叶螟发生 较重,稻纹枯病、三化螟发生较轻,稻飞虱、穗瘟持 平 至 略 轻 。 其 中 ,第 四 代 稻 纵 卷 叶 螟 发 生 面 积 增 7.2%,平均百丛幼虫量为 19 头,同比增 35.7%;第四 代稻飞虱发生面积减 16.1%,混合种群平均密度为 319 头/百丛,整体轻于上年,局部较重;稻纹枯病发 生面积同比减 27.9%,平均病丛率为 21.6%,同比减 32.9%;早稻穗颈瘟发生面积同比减 2.6%,平均病穗 率 1.2%,比上年减 7.6%;三化螟发生面积同比减 30%,平均亩残虫量 84 头,同比减 25%,平均被害率 0.29%,同比增 11.5%,为害更为集中。另外,早稻田 间有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零星发生,田间存在一定 的毒源,6 月钦北灯下白背飞虱检测带毒率最高 3.07%,如毒源在不同生育期水稻上辗转传播,将对 晚稻造成威胁。 1.2 农业生产情况作物品种布局 截至 7 月 20 日, 全区已收早稻 669.6 万亩,已种中稻 209.5 万亩;已
(摘编自 )
报[J]. 西南农业学报,2014, 27(4):1527-1531. [2] 顾天竹,周启凡 . 中国香蕉生产布局的时空演变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2017,45(5):315-319. [3] Leach R. A new form of Banana leaf spot in Fiji. Black leaf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广西农业生产
情况
2018年广西农业生产情况
一、农业生产稳中有升
2018年全年全区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114.42亿元,比上年增长5.6%,增
速比上年加快1.3个百分点,是近6年来的最高增速,高于全国2个百分点。

其中,种植业增加值1865.19亿元,比上年增长6.4%;林业增加值283.87亿元,增长6.5%;畜牧业增加值522.73亿元,增长2.7%;渔业增加值349.17亿元,增长5.1%;农林牧渔业服务业增加值95.05亿元,增长7.8%。

二、大宗农产品收成稳定。

(一)粮食稳定。

2018年广西粮食总产量1373万吨,增长0.2%;在全国31个省(区)中,广西粮食总产量和面积均居第17位。

其中,早稻总产量470. 5万吨,增长0.1%;晚稻总产量451.4万吨,下降0.3%(2017年粮食生产相关数据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进行了修订)。

(二)甘蔗生产有所恢复。

随着“双高基地”建设的推进,全区甘蔗产量7274.99万吨,同比增长3.6%,增速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

甘蔗种植面积891.45千公顷,增长1.8%,终止了2013年来的调减下降趋势。

(三)蔬菜生产偏好。

全区蔬菜产量3400万吨,增长5.4%,增速与上年持平。

蔬菜播种面积1457千公顷,同比增长4.1%。

(四)园林水果快速发展。

全年园林水果产量1927.75万吨,增长13. 2%,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

其中柑橘类增长23.1%,火龙果增57.9%,百香果增25.3%,猕猴桃增41.1%,荔枝增20.8%,龙眼增14%,芒果增7.4%。

(五)生猪出栏量增加。

全年生猪出栏3465.78万头,同比增长3.3%,增速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猪牛羊禽肉增长1.6%,其中猪肉增长3.5%。

三、当前应引起关注的问题及建议
2019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之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入优化产品结构、产业结构,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关键时期,因此,开局尤显重要。

结合岁末年初度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关注点:
(一)寒冻害和阴雨寡照天气影响大。

2018年12月28日以来,我区出现入冬以来最强的降温过程,受寒潮影响全区大范围强降温降雨,气温与比常年同期偏低5~10℃,随后是持续多日的阴雨寡照天气。

柳州、河池和来宾三市大部蔗区受到中度寒冻害,部分蔗区受重度寒冻害,对全区糖料蔗生长和收榨产生负面影响,也不利于其他作物的采摘和运输上市。

截至1月7日,全区累计21个县(区)112个乡镇1080个村屯受灾,受灾作物有蔬菜、甘蔗、玉米及部分果树品种(砂糖橘、沃柑、百香果、柚子、金桔、柿等),造成种植业直接经济损失近5亿元。

建议:预计1月中旬以后全区气温逐步回升,但仍以阴雨天气为主,各地要抓住降雨间隙,抓紧甘蔗的砍运工作;低洼地块要及时清沟排水,加强通风,以防甘蔗倒伏;继续加强越冬作物和喜温蔬菜、马铃薯等越冬作物以及香
蕉、菠萝、木瓜等亚热带果树、家禽家畜的防寒防冻工作;同时要积极做好春耕备耕。

(二)稳定粮食生产难度加大。

种粮比较效益低,导致农民改种水果等经济作物的现象较为普遍。

2018年广西粮食播种面积同比下降1.8%(76.4万亩),已经持续多年在下降通道。

主要品种中,早稻播种面积下降2.5%,中稻下降3.9%,玉米下降1.1%,晚稻下降2.7%。

建议:2019年粮食生产任重道远,必须紧守耕地红线,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优化粮食种植结构。

提高粮食的质量效益与市场竞争力,以市场为导向,发展经济效益较高的品种种植,推动富硒农业等优势特色产业的生产和发展。

(三)非洲猪瘟和禽流感疫情影响犹存。

受邻省的非洲猪瘟疫情影响,广西禁止生猪外调出境,导致境内生猪积压,猪价回升通道受阻,升速变缓并出现下滑。

2018年四季度广西畜牧业产品价格同比降幅收窄,全年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比上年下降2.7%,其中畜牧业产品价格下降8.3%。

2018年末生猪存栏和能繁母猪存栏量分别仅增长0.2%和0.3%,比1-3季度下降2.1和1.5个百分点,比2017年同期下降3.3和1.5个百分点,表明2019年一季度生猪出栏量会减少,价格可能会有较大波动。

而始于2013年的H7N9禽流感,则重创了广西家禽养殖业,直至2018年方有所恢复。

建议:当前全国非洲猪瘟防控形势十分严峻,已有20个省(区、市)发现猪瘟疫情,我区目前尚未发现。

要建立猪瘟疫情监测预警机制,加强非洲猪瘟等动物疫病防控,提高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应免畜禽的免疫密度。

(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面临挑战。

农业生产结构持续调整,农产品价格不断波动,供给侧和需求侧的矛盾依然存在。

而近期食糖价格下滑、蚕茧价格走低、部分地区柑橘、果蔗等水果滞销等情况,存在“买难”与“卖难”并存的局面。

我区农产品加工率低,加工转化率约为40%,低于全国65%的平均水平,二次以上深加工仅占20%。

冷链储藏和物流相对滞后,农产品产后损耗大,果蔬运输损耗率达25%—30%。

这些都导致了农业生产成本的提高,成为农业增产不增收、难增收的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