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完整版

合集下载

(完整版)《出师表》逐句翻译

(完整版)《出师表》逐句翻译

出师表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崩殂(cú):死。

古代帝王死亡叫“崩”,也叫“殂”。

疲弊,民力困乏。

诚:的确。

秋:年头,时候。

先帝开创的事大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

现在天下分裂为三个国家,蜀汉民力困乏,这实在是危急存亡的时期啊。

2.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懈:懈怠。

于:在。

忘身:奋不顾身。

追:追念。

盖:连词,表推断原因,大概。

于:在。

不过宫廷里侍从护卫的官员不懈怠,战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奋不顾身,是因为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别厚待,想要在陛下身上报恩啊。

3.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开张,扩大。

光:发扬发大。

恢弘:扩大,发扬。

妄自菲薄:随意看轻自己。

妄,随意;菲薄,轻视,小看。

引喻失义:讲话不当。

引喻,称引,譬喻。

以:以致。

塞(sè):堵塞。

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意见,发扬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抱负的人们的志气,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忠心地进行劝谏的道路啊。

4.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陟(zhì):提升;罚:惩罚;臧否(zāngpǐ):善恶,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评论人物好坏;臧:善,这里指表扬;否:恶,这里指批评。

异同:不同。

皇宫中和丞相府中的人,都是国家的官员,升降官吏,评论人物,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府中而异。

5.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触犯科条法令。

作奸:做了奸邪的事情;科:法律条文。

及:以及。

为:做。

有司:主管某部门的官吏。

论:评定。

刑:罚。

以:来。

昭:显示,表明;平:公平;明:严明;理:治理。

偏私:偏袒,有私心。

内外异法:内宫和外府刑赏之法不同。

内外,指内宫和外府。

异法,刑赏之法不同。

如果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或做了好事,对国家有贡献的,都应当交给主管的官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朝廷内外刑赏的法令不同。

出师表原文全篇及注释

出师表原文全篇及注释

出师表原文全篇及注释《出师表》原文全篇及注释注:《出师表》是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陈琳上书给董卓的表章,表达了他对董卓专权、腐败的不满和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以下为《出师表》原文全篇及注释。

臣陈琳言:臣以险衅疆场,死生之地,当远离,不忍见捐。

先帝既不崇德修业,而享受之时,益以傲物。

侈欲无厌,天下不毛,宜其伏诛,而况穷乏乎!怀土之伤,贵游之乐,非所敢闻也。

臣窃以为董卓得幸于先帝者,时维社稷之殃,业经纶之变也。

以至于今,百姓流离,饥饿流亡,至于斯日,禁若寇讹,让不逆情,以致奸宄竞起,贼臣并举。

先帝每称臣才器,拔用於幕府,臣亦自以为应奉先帝之遗意。

至于张让,窃比陈蕃更无足与议者。

愚以为张让之等,不足道哉!臣伏惟皇上考量臣昔日之事,暂留厩肆,使臣得以进贤达能之士,以报先帝之知遇之恩。

若臣之不肖,尚有司空、太尉在位,当依法断肃。

臣之所望於皇上者,惟日夜改过,以效忠贞之心。

不敢以猥自介,尚有瑕疵,望於皇上见谅。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云。

臣以险衅疆场,死生之地,当远离,不忍见捐。

先帝既不崇德修业,而享受之时,益以傲物。

侈欲无厌,天下不毛,宜其伏诛,而况穷乏乎!怀土之伤,贵游之乐,非所敢闻也。

臣窃以为董卓得幸于先帝者,时维社稷之殃,业经纶之变也。

以至于今,百姓流离,饥饿流亡,至于斯日,禁若寇讹,让不逆情,以致奸宄竞起,贼臣并举。

先帝每称臣才器,拔用於幕府,臣亦自以为应奉先帝之遗意。

至于张让,窃比陈蕃更无足与议者。

愚以为张让之等,不足道哉!臣伏惟皇上考量臣昔日之事,暂留厩肆,使臣得以进贤达能之士,以报先帝之知遇之恩。

若臣之不肖,尚有司空、太尉在位,当依法断肃。

臣之所望於皇上者,惟日夜改过,以效忠贞之心。

不敢以猥自介,尚有瑕疵,望於皇上见谅。

臣窃以为董卓得幸于先帝者,时维社稷之殃,业经纶之变也。

以至于今,百姓流离,饥饿流亡,至于斯日,禁若寇讹,让不逆情,以致奸宄竞起,贼臣并举。

先帝每称臣才器,拔用於幕府,臣亦自以为应奉先帝之遗意。

(完整word版)《出师表》原文及英文对照版

(完整word版)《出师表》原文及英文对照版

《出师表》原文及英文对照版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Permit me to observe: the late emperor was taken from us before he could finish his life's work, the restoration of the Han. Today, the empire is still divided in three, and our very survival is threatened.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Yet still the officials at court and the soldiers throughout the realm remain loyal to you, your majesty. Because they remember the late emperor, all of them, and they wish to repay his kindness in service to you.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This is the moment to extend your divine influence, to honor the memory of the late Emperor and strengthen the morale of your officers. It is not the time to listen to bad advice, or close your ears to the suggestions of loyal men.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出师表》完整版本

《出师表》完整版本
⒉塞 以塞忠谏之路( s)è
边塞s(ai )
⒊行 行阵( há)ng 性行淑均( )xìng
⒋否 陟罚臧否( p)ǐ
是否( )fǒu ⒌遗 以遗陛下( w)èi
遗失( )yí
把握句中停顿,应注意: 1.一个词或一个短语不能拆开读(连读)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2.不是一个词或一个短语的不能连读(读断)
.
郭攸( yō)u 之 费祎( )yī 行(hán)g阵和睦 长(zhǎn)g史 猥( )w自ěi 夙( sù)夜忧叹 攘(rǎn)g除 以彰其咎( jiù) 咨诹( z)ōu 以遗陛下(wè)i 斟(zhē)n 酌( zh)u损ó 益
.
㈠给下列多音多义字注音。
⒈薄 妄自菲薄( b)ó 薄纸( báo)
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 遗恨失吞吴。
——杜甫
.
蜀 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
原文: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懈 懈怠 内:宫廷内。 忘身: 奋不顾身
盖:发语词,有“因为是”“原来是”的意 追:思 追。念。殊遇:优待,厚遇 陛下:对皇帝的敬称
译文:
然而,侍卫大臣们在宫廷里毫不懈怠,忠 诚的将士们在外奋不顾身,这是因为(他们) 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殊的待遇,想要在 陛下身上报恩啊。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
诵读全文

出师表原文全篇(1)

出师表原文全篇(1)

出师表原文全篇1. 前言《出师表》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由三国时期的蜀汉丞相诸葛亮所写。

这篇文献记录了诸葛亮向刘备上表辞职的内容,表达了他对国家和刘备的忠诚和愿望。

下文将为您呈现《出师表》的原文全篇。

2. 《出师表》原文全篇(摘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何患无贤臣之助乎?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遗表十余道,都督受之。

亮言曰:“曩昔之事,皆非一日,今日之计,当以缓急务虑之。

如有旧疾,盖取新药,临深履薄,夙夜兢惕,恐其有变,视民如子,奉犬如伤。

况兹事之非小,愿陛下熟虑之,毋蒙骛厄,以导殄灭之道也。

”3. 结语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出师表》展现了他对国家和刘备的忠诚和为国家发展的野心。

这篇名篇通过对当前形势的分析和对君主的忠告,表达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和高尚品德。

(完整版)人教版《出师表》原文及课下注释

(完整版)人教版《出师表》原文及课下注释

出师表1先帝2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3,今天下三分,益州4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5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6,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7,以光8先帝遗德,恢弘9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10,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11府中12,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13。

若有作奸犯科14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15,以昭陛下平明之理16,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17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18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19,是以先帝简拔20以遗21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22,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23,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24,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25。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26。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27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28,此悉贞良死节之臣29,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30,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31,猥32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33。

后值倾覆34,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35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36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37,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38,深入不毛39。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40,攘除41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42,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43,以彰其咎44;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45,察纳雅言46。

深追先帝遗诏47,臣不胜受恩感激。

(完整版)出师表全文及拼音注释

(完整版)出师表全文及拼音注释

X iān dì chuàng yè wèi bàn ér zhōng dào bēng cú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Jīn tiān xià sān fēn , yìzhōu pí bì, cǐ chéng wēi jí cún wáng zhīqiūyě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Rán shì wèi zhī chén bú xiè yú nèi,zhōng zhìzhī shìwàng shēn yú wài zhě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gài zhuīxiān dìzhīshū yù , yù bào zhī yú bì xià yě . Chéng yíkāi zhāng shèng tīng 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yǐguāng xiān dì yí dé , huī hóng zhì shìzhī qì , bù yí wàng zìfěi bó , yǐn yù shī yì ,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yǐsāi zhōng jiàn zhī lù yě .以塞忠谏之路也。

Gōng zhōng fǔzhōng,jù wéi yìtǐ,zhì fá zāng pǐ,bù yí yì tóng,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出师表原文及翻译完整版

出师表原文及翻译完整版

出师表原文及翻译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出师表原文及翻译出师表介绍:《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

历史上有《前出师表》。

至于三国演义中的后出师表,并没有证实。

通常所说的《出师表》一般指《前出师表》。

表,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出师表原文: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í)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xiè)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yí)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sè)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 )罚臧(zāng)否(pǐ),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费祎(yī)、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bì)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xíng)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háng )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huán)、灵也。

侍中、尚书、长(zhǎng)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wén)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bēi)鄙(bǐ),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第9段:结束语。 短短三句乃全从肺腑流出,充满了不胜依依之情。
以上6~9段诸葛亮着重叙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 和准备出征的计划、安排,从叙述中充分表露 自己勤劳国事,鞠躬尽瘁的一片忠诚,以创业 之艰感动后主,并激励其发愤图强。
《后出师表》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古今异义词: (1)开张:今义是商店开始营业或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本 文中的古义是开放、扩大。 (2)痛恨:今义是深切地憎恨,古义是痛心和遗憾。 (3)卑鄙:今义是品质恶劣,古义是地位低微,见识浅陋。 (4)感激:今义是由衷感谢,古义是感动、激动。 (5)谨慎:今义是做事小心,古义是认真、慎重。 (6)布衣:今义是用布做的衣服,古义是平民百姓。 单音词古今异义的更多:先、崩、弊、诚、义、否(pǐ)、遗 (wèi)、愚、阙、雅等。应当注意加以分辨。
.
第7段表明“受命”以来的耿耿忠心,提出要 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这一段是向刘禅表明报国的决心。诸葛亮对刘备想报知 遇之恩。刘备既死,他又受刘备之托辅佐刘禅。诸葛亮 一生奋斗的目标是兴复汉室,所以他在平定了南方(也 就是后方)以后,要求领兵北征。这就是他报答刘备的 具体行动。他又担心出师以后刘禅无人辅佐,所以一方 面推荐贤臣;一方面始终在激励刘禅,要他依靠贤臣。
明确:意在激发刘禅竟父之志和启示他效先帝用人之明。
.
• 皇宫的侍臣和丞相府的宫吏都是一个整 体,对他们的提升、处分、表扬、批评, 不应该因人而有什么差别。如果有做奸 邪的事情,触犯科条法令和尽忠行善的 人,陛下应交给主管的官吏,由他们评 定应得的处罚或奖赏,用来表明陛下公 正严明的治理方针。不应偏袒徇私,使 得宫内和宫外有不同的法则。
日而待也。
汉室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5段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劝谏刘禅要亲贤臣,远小人,这是 国家兴亡的关键所
在。
(1)先汉兴隆的原因(正面):亲贤臣,远小人。
(2)后汉倾颓的原因(反面):亲小人,远贤臣。
(3)刘备对此有所警惕: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4)推荐贤臣,并希望信任他们,以兴复汉室。
(5)小结:这一段把“亲贤臣,远小人”提高到汉室兴衰的历 史经验上来总结,也是对前面两段“宫中”“府中”分说后 的归纳。并再荐贤臣,希望刘禅能亲贤臣,远小人,以求汉 室兴隆。
.
本文是上表陈说意见,提出政治主 张,所以全文以议论为主。又因诸葛亮 对刘备有知遇之恩,要报恩于刘禅,他 真诚地辅佐刘禅,希望刘禅能够支持自 己,共同完成刘备生前没有完成的事业。 所以文中又兼叙了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 在议论和叙述中,流露着忠于蜀国、忠 于刘备父子的真情实感。
.
正音:
疲弊(bì) 恢弘(hóng) 裨补阙(bìquē) 夙夜忧叹(sù) 妄自菲薄(fěi) 以彰其咎(jiù)
.
关于刘备托孤:《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章武 (刘备即帝位后的年号)三年(即公元223年)春。先主于永 安宫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 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指刘禅,即阿斗) 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 ‘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 诏勒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
第8段表达伐魏兴汉的坚定决心。
(1)为坚定刘禅支持北伐,完成父业的志向,诸葛亮率先 立下军令状:“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表 现了以身许国的意志和决心。 (2)一生谨慎的诸葛亮,在即将“远离”之际,仍不放心, 于是从对自己、对群臣、对后主三方面提出要求,由己 及人,情词恳切,真是语重心长 。(3)这一段起到总览全篇的作用,把进谏与出师两部分 内容合拢在一起。至此全文主旨已清楚:修明内政, 北定中原。
.
侍中郭攸之、费祎、
侍中、侍郎郭攸之、 侍郎董允等人,他们
费依、董允等,此皆 都是忠良诚实的人,
良实,志虑忠纯,是 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
以先帝简拔以遗陛
诚无二,因此先帝把 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
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下。我认为宫中的事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情,无论大小,陛下
然后施行,必得裨补 都应征询他们,然后
以上第1—5段从形势分析到具体建议,是出师前的周密安排, 目的在于出师后无后顾之忧。
.
臣本布衣,
我本来是一介平民,在南
躬耕南阳,苟全 阳亲自种田,只求能在乱世
性命于乱世,不 中暂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
求闻达于诸侯。 诸侯面前有什么名气。先帝
先帝不以臣卑鄙, 不因我身世卑微、见识短浅,
猥自枉屈,三顾 反而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
臣于草庐之中, 到草庐里来访问我,向我征
咨臣以当世之事, 询对当今天下大事的意见,
由是感激,遂许 我因此十分感激,于是答应
先帝以驱驰。后 先帝愿为他奔走效劳。后来
值倾覆,受任于 遇到失败,我在战败的时候
败军之际,奉命 接到委任,在危难的时候奉
于危难之间:尔 命出使东吴,从那时到现在
来二十有一年矣。 已经. 二十一年了。
第6段,自叙生平,表达感恩图报之情。
思考:文章由劝谏转入自叙生平,初看似与出师无 关,但进一步推敲,却可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这 样写,好处何在?你看出来了吗? 首先是表白自己对蜀汉的一片忠诚。这样的表白入情 入理,容易打动刘禅,取得信任,以防远离之际,小 人妄进谗言,离间君臣而坏大事。其次,也是启发刘 禅能像其父一样任人惟贤,知人善任。由谏君突然转 入述己,使文章起伏有致。
《三国志》

.

表 出 军 诸
事葛
师 家 亮 政 治 家 、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 智慧的化身。“三 顾茅庐”、“火烧 赤璧”“六出祁山” 等脍炙人口的故事 在中国是家喻户晓 的。诸葛亮的文才 韬略令人倾倒。他 撰写的《出师表》 是汉末以来的第一 流杰作,文章质朴 诚挚,志尽文畅。 为后人所钦仰。
.
1.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臣子写给皇帝的奏章。
《出师表》的时代背景:这篇《出师表》是诸葛亮 在公元227年(蜀汉后主刘禅建兴五年)出兵伐魏,临 行时写给刘禅的奏章。当时刘备已经死了四年(223 年),蜀国和吴国的联盟已经破裂,荆州已经失守, 蜀国实际只占有益州,实力本来不厚,再加上连年 战争,国力更加困乏。于是诸葛亮派人和吴国修好, 又亲自领兵平定了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稳定 了后方(即“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然后趁魏国君 主曹丕身死、魏国大将司马懿被贬的机会,抱着 “不伐贼,王业亦亡;帷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的心情,出兵北伐,企图巩固蜀汉政权、消灭魏国 进而统一中国,复兴汉室。
.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 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 攸之、依、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 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把 任务 实现 来 告慰 如果 怠慢 来 公布他们的过错 为自己设想 询问(治国的)好办法 审察采纳合理正确的意见 禁不住 面对 泪水落下
陛下(bì) 驽钝(núdùn) 行阵和睦(háng) 崩殂(cú) 陟罚臧否(zhìpǐ)
.
课文脉络
第一部分(1-5)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
先帝创业未半而 先帝创立帝业还没有完成一半, 中道崩殂;今天下 就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已分成 三分,益州疲弊, 魏、蜀、吴三国,我们蜀国人力疲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 惫,物力又很缺乏,这确实是国家 也。然侍卫之臣, 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虽然这样, 不懈于内;忠志之 但是侍卫大臣们在宫廷内毫不懈怠, 士,忘身于外者: 忠诚有志的将士在疆场上舍身作战, 盖追先帝之殊遇, 这都是因为追念先帝在世时对他们 欲报之于陛下也。 的特殊待遇,想报效给陛下啊。陛 诚宜开张圣听,以 下确实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发扬 光先帝遗德,恢弘 光大先帝留下的美德,弘扬志士们 志士之气;不宜妄 的气概;不应该随随便便地看轻自 自 菲 薄 , 引 喻 失 义 ,己,言谈中称引譬喻不合大义(说 以塞忠谏之路也。 话不恰当),导致堵塞忠臣进谏劝
开张圣听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亲贤臣,远小人
广开言路 严明赏罚 亲贤远佞
3.作者自叙志趣过人,不求功名的话: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
4.文中两句千古名言,说尽诸葛亮一生 的话是: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5.文中列举的使诸葛亮报先帝忠陛 下的 两 件事:
三顾茅庐
.
白帝城托孤
文中隐藏了许多成语,能找出来吗?
.
第4段,府中(外): 人物:将军向宠。 特点: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作用: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预计效果: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
亲贤臣,远小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
人,此先汉所以兴 这是前汉兴隆昌盛的原因;
隆也;亲小人,远 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
贤臣,此后汉所以 后汉所以倾覆衰败的原因。
倾颓也。先帝在时, 先帝在世时,每次与我谈论
.
第2段从法度方面建议,执法必须严明公允,“宫 中”“府中”不应异法。 (1)指出要赏罚公正,内外一体。 (2)指出要法纪严明。 3.第3、4段从任人方面建议,主要为推荐贤人。 (1)第3段,宫中(内): 人物:郭攸之、费讳、董允等。 特点: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作用: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预计效果:必然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每与臣论此事,未 这些事,没有一次不对桓、
尝不叹息痛恨于桓、 灵二帝感到叹息、惋惜痛心
灵也!侍中、尚书、 的。侍中郭攸之、费祎,尚
长史、参军,此悉 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
贞亮死节之臣也, 琬,这些都是忠贞贤良能够
愿陛下亲之、信之, 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
则汉室之隆,可计 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
内外之臣均有“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而“不懈于内”“忘身于 外”的耿耿忠心。这告诉刘禅,只有依靠、重用这些贤德忠贞之士,才可 救亡图存,以竟先帝之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