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方案.doc
论新型职业农民及其培养

论新型职业农民及其培养殷喜悦【摘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我国农业转型的关键,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经之路.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作为主要经济来源,具有先进知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技能、善合作、能创新、有高度社会责任感、懂市场的高素质农民.与传统农民相比,新型职业农民具有观念新、素质高、职业性等特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应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培育模式、加强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加强法律法规保障及优惠政策支持等方面努力.%Cultivating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is the key to the transforming agriculture in our country, and it is also essential to develop modern agriculture.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refer to those who regard agriculture as a primary source, with advanced knowledg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management skills, good cooperation, innovation, highly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understand the market system.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farmers, the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have new features, such as new concept, high quality, profession, etc. The cultivation of the new type of professional farmers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 team, optimize the cultivating patterns,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 training system, strengthen laws and regulations safeguard and preferential policy support, etc.【期刊名称】《职业教育研究》【年(卷),期】2016(000)001【总页数】5页(P15-19)【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内涵;特点;培养【作者】殷喜悦【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大连 116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710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农民培训实施方案(共9篇)(精简版)

农民培训实施方案(共9篇)农民培训实施方案(共9篇)篇一: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实施方案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市2016-2016年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实施方案为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农村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达到提高农民的务农技能,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根据按照农业部,《关于组织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通知》(农科教发2号)精神,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按照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围绕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以培养新农民、服务新农村为己任,改进培训方式,提升培训效果,充分发挥市农广校、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主渠道作用,多形式、多层次开展农民科技培训,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二、任务目标围绕优势主导产业,组织科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对骨干农民进行集中培训和面对面、零距离的全程挂户培训,通过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培育和造就一批思想观念新、生产技能好、懂经营、善管理、辐射能力强的骨干农民,促进新技术、新品种和新成果的推广应用。
在全市12个乡镇(街道),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33个重点行政村,加大培训力度和培训规模,每个村培训专业技术骨干农民不少于40名,进村技术指导不少15次,全市共培训和结对挂户1400名以上骨干农民,辐射带动1400名以上一般农民。
三、培训内容以贴近农民、贴近实际、贴近市场、方便学习、降低成本、灵活高效为原则,围绕育肥牛、甜粘玉米、绿色水稻、食用菌、五味子栽培、贝母栽培、食用瓜栽培、苗木栽培、大棚蔬菜和地膜花生等12项内容,组织开展实用技术培训(见附表)。
四、主要措施(一)建立组织体系,打牢项目实施基础 1、建立项目领导小组。
成立以分管农业的副市长陈辉担任组长,市农业、财政、畜牧、水利等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市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农业局,具体负责项目建设的宣传发动、组织协调、监督管理等项工作。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计划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计划
一、背景
随着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推进,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成为了当前农业发展的重点之一。
为了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和素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纷纷推出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计划。
二、培训内容
1. 农业技术培训
通过专业的培训机构或农业专家,为农民提供种植、养殖、防疫等方面的技术指导和培训,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
2. 产业发展培训
针对农民想要发展的产业,如特色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开展相关的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培训,帮助农民提升自身的经营水平。
3. 职业素养培训
培训农民的职业道德素养、管理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三、培训形式
1. 线下培训
组织专家到农村地区开展现场指导和授课,让农民能够亲身体验和学习到实用技能。
2. 线上培训
利用互联网平台提供在线学习资源,灵活安排学习时间,方便农民进行学习。
3. 实践培训
组织农民参与实际项目或农业合作社,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农民的实际技能和经验。
四、培训效果评估
1. 指标评估
通过考核农民的产出、经济效益、技术水平等指标来评估培训效果。
2. 反馈调研
定期进行培训后的跟踪调研,收集农民的反馈意见和建议,及时改进培训方案。
五、未来展望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计划的开展不仅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和素质,还能促
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
希望各级政府、农业部门和社会组织共同努力,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提供更多支持和帮助。
以上是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计划的文档内容,希望能对相关人士有所启发和
帮助。
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制度

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制度
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制度是指针对具备一定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新型职业农民,开展一系列技能培训的制度。
该制度旨在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专业技能水平,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制度的特点包括:
1.紧密结合农业生产实际,注重实用性和操作性,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
2.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新型职业农民,提供个性化的培训内容和方式。
3.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参与的培训机制。
4.建立完善的培训评估和监督机制,确保培训质量和效果。
在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培训方式,如现场教学、集中授课、在线学习等,以满足不同农民的需求。
同时,还可以结合农业生产季节和农民生产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和地点,确保农民能够顺利参加培训。
此外,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制度还需要建立完善的培训评估和反馈机制,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和总结,及时调整和改进培训内容和方式,以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培训机构的监管和管理,确保培训质量和效果。
总之,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制度是提高新型职业农民专业技能水平、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制度。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紧密结合农业生产实际,注重实用性和操作性,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建立完善的培训评估和监督机制,确保培训质量和效果。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师资库建设方案

龙源期刊网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师资库建设方案
作者:
来源:《农民科技培训》2016年第01期
建设宗旨:
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以提升教育培训质量为目标,整合利用社会各类师资人才力量,加快建立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专兼职师资队伍,为大规模培养造就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提供支撑。
目标任务:
扩大师资规模,在全国形成10万人以上的师资队伍,建成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师资库;优化师资结构,实现主导产业类型全覆盖和课程内容全覆盖;健全工作制度,建立师资选聘标准、使用管理、评价考核、培养激励等机制。
建设内容:(一)动员和组织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农业院校、科研院所、技术推广
单位以及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农业园区、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推荐优秀教师、专家和人才加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师资队伍。
(二)各级农业部门根据产业发展要求和农民培训需求,从师资库中遴选专业技术师资和通用知识师资,建立完善本级师资库,共同开展教育培训工作。
(三)建立科学的资源配置和考核评价机制,把解决农民实际问题、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作为检验教育培训效果的唯一标准,切实提高农民对教育培训工作的满意度。
(四)广泛宣传扎根农村、服务农民、成绩突出的优秀教师典型事迹,认真总结广大教师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充实到师资队伍中,努力营造师资队伍建设的良好氛围。
培养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培养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作者:段福生来源:《北京教育·普教版》2020年第04期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想要振兴,关键在人,在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
职业教育,本身就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职业院校要“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广大农村培养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
因此,培养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成为职业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然而,职业院校在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中仍存在诸多不足,如培训内容比较空泛,针对性不强;不实用,不能帮助农民解决现实问题;内容理念陈旧过时,没有与时俱进,与“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距甚远。
同时,很多培训采取讲座、会议集中授课的形式,方法单一,缺少互动,难以调动学员的学习兴趣。
在这种背景下,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为目标,在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多种形式宣传引导,让农民爱农业新型职业农民,最基础、最必需的特质就是爱农业。
爱农是前提、是基础,那么,怎样才能让他们爱农业呢?一是增强对农业的认同感。
自古以来,农业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新时代,农村更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
培养过程中,要加强对国家政策的宣讲,对农业科学家的宣传,让其了解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和国家对农业的高度重视,了解“农业人”的巨大贡献,从而在内心深处增强农业重要、要重视农业的认同感。
二是激发从事农业也能致富的信心与动力。
不仅要加强勤劳致富等思想的教育引导,给农民打好“强心针”,还要多介绍致富群众的典型,还可组织农民到致富典型家里实地参观考察。
三是提升从事农业的幸福感与成就感。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就要想办法让其看到实效,享到實惠,感到农业有价值、劳动有意义。
学校对昌平区十三陵镇康陵村农民集中培训后,还对其进行了一对一的入户指导,经营户们的钱袋子鼓起来了,效果马上就显现出来,原本外出打工的青年受此影响也纷纷返回家乡,希望能接受类似的培训与指导。
浅谈新型职业农民的界定及培育

浅谈新型职业农民的界定及培育作者:靳松涛魏荣华陈非亚来源:《河南教育·职成教》2016年第05期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作为我国当前的一项战略任务,得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在2012~2016年连续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都对此进行了部署,在全国上下掀起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研究与实践热潮,并取得了初步成果。
但由于认识和实践尚不够深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效能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现将笔者的一些认识与大家交流,以期能抛砖引玉。
一、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界定基于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日益加速、城乡统筹逐步展开、户籍制度改革业已启动、二元社会结构开始消融、农民分化日益加速并具有较强继承性等现状,并着眼于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发展之需要,笔者认为,“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应界定为“处于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管理之下,长期居住在农村社区(含集镇),长期从事农业(含农、林、牧、渔)生产,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具有较高素质的成年人个体或群体”,其核心特征是典型的农业理性经济人。
具体来说,本概念界定具有以下规定性:第一,新型职业农民必须是成年人。
“新型职业农民”作为一个职业概念,是以具有劳动能力为基本前提的,只能是成年人;未成年人和失去劳动能力的老年人不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相应能力,自然不属于“新型职业农民”的范畴。
第二,新型职业农民必须是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农民”的一个子集,首先必须是“农民”,具备一般农民的普遍要件:(1)占有或长期使用的生产性耕地应达到一定的规模;(2)职业活动以农业生产或经营为主;(3)经济收入以农业生产和农业经营收入为主;(4)长期生活在农村社区。
第三,新型职业农民必须是职业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兼业农民不同,他们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将农业作为产业来经营,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规则来获取报酬,是典型的理性经济人。
具体说要具备3个条件:(1)以市场为主体,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收入比较高;(2)具有高度的职业稳定性,通常把务农作为终身职业,而且后继有人;(3)社会责任感强,经营理念新,不仅“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而且有着深厚的“三农”情怀和成熟的市场意识。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举措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举措作者:李宗献耿勇李玉宏章春忠刘艳丽周继刚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16年第02期摘要调查研究阜阳市及皖北部分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中存在的生源单一、师资不均衡、农民差异化需求不能有效满足、效果评估过于程序化等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举措及对策建议,以期形成各方合力,有效规范新型农民培训工作,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进程。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存在问题;建议中图分类号S-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6)02-282-03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居住在农村或集镇的农业从业人员。
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这些将务农作为终生职业的农民具有更高的文化、更高的技术、更高的收入和更高的社会地位。
中央要求“制定专门规划和切实可行的政策,吸引年轻人务农,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造就高素质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1]。
新型职业农民作为未来农业生产的主力军,还是一支新生力量,需要在实践中给予更多的帮扶、鼓励与培育。
在农村人口、资金大量流失的今天,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无异于给农村经济培育“造血干细胞”。
2014年以来,安徽省阜阳市积极结合精准扶贫、产业扶贫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并以此为抓手,在促进全市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美好乡村建设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是在基层实际培训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生源较单一、师资不均衡、农民差异化需求不能有效满足、效果评估过于程序化等问题。
笔者利用两个月时间,对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颍泉区、太和县、阜南县及亳州市谯城区、宿州市萧县等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进行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共调研17家培训机构,233名学员,对调研资料进行梳理归纳和分析研究,试为阜阳市及皖北地区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方案2016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已列入县政府民生工程,为规范有效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根据《市2016年新型农民培训实施办法》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省人民政府关于2016年实施33项民生工程的通知》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意见》精神,围绕创建省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以需求为导向,以提升农民综合素质、职业技能和创业发展能力为核心,建立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体系,着力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转型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有力支撑。
(二)目标任务全县计划培训人员750人,具体目标任务如下:1、职业农民培训550人。
培训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400人、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50人、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100人。
对培训合格者颁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证书》,对培训合格并经认定的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颁发《新型职业农民证书》。
培训合格率达到90%以上,认定并颁发《新型职业农民证书》率达到60%以上。
2、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电商人才(以下简称“电商人才”)培训200人。
培训合格率达到90%以上,对培训合格者颁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证书》。
(三)奖补标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奖补资金实行直补培训机构的办法,具体奖补标准是: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培训按人均3000元、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培训均按人均1000元,电商人才培训按人均2000元。
奖补资金的具体拨付、使用和管理要求,按照省财政厅、省农委制定项目资金管理办法执行。
(四)实施范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在全县各乡镇实施,重点培训范围是美丽乡村中心村、贫困村的新型职业农民。
各乡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任务分解情况见附件1。
二、重点工作(一)确定培训对象1、职业农民。
职业农民培训主要分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三类。
生产经营型主要培训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骨干等,涉及茶叶、猕猴桃、中药材、高山米、蔬菜、笋用林、畜牧等七个产业;专业技能型主要培训从事茶叶生产加工的工人和雇员;专业服务型主要培训统防统治植保员和村级动物防疫员。
培训对象遴选条件:长期稳定从事农业,有培训需求和愿望迫切,初中以上文化、年龄不超过60周岁,其中生产经营型培训对象的家庭人均纯收入为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倍以上,且产业达到一定生产规模(见附件3)。
培训对象遴选遵循立足产业、农民自愿的原则,由县农发委按照个人申请、村委推荐、乡镇初审、县农发委确定的程序择优确定。
2014、2015年已培训的职业农民今年不再培训。
2、电商人才培训。
主要培训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中,从事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以及返乡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和退伍军人等。
培训对象遴选条件:已开展或有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愿望、年龄原则上不超过50周岁、有电脑和智能手机应用基础。
培训对象遴选由县农发委按照职业农民遴选程序择优确定。
电商人才与职业农民培训对象不得重复。
(二)确定培训机构根据《市2016年新型农民培训实施办法》规定,结合我县实际,择优确定县农广校作为全县2016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机构(见附件2),同时将职业学校作为职业农民培训理论教学基地,共同组织培训。
县农广校负责学员整个培训期间教学实践管理,制定培训计划,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台账,职业学校负责制定学员理论教学期间管理办法,全程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
(三)明确培训内容按照农业部推介发布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规范》要求,科学安排培训内容和课程,培训内容要符合我县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广泛征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需求,鼓励采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点单式”培训。
培训内容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两部分。
1、职业农民培训。
公共基础课重点培训新型职业农民素养、涉农政策法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农业生态环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品牌化经营、市场营销、“互联网+”农业、现代农业经营与管理等内容。
专业技能课重点培训农业绿色增产增效攻关模式、良种良法配套、农信农机农艺融合、一控两减三基本、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产品储藏保鲜加工等技术技能。
2、电商人才培训。
公共基础课参照职业农民培训内容安排。
专业课重点培训农产品电子商务知识、网络店铺建设、产品包装、客户服务、网络店铺营销等内容。
(四)创新培训方式1、职业农民培训。
实行分类型、分专业、分阶段、参与式、重实训、强服务的培训方式。
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15天,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7天。
为提高培训效果,原则上每期培训班不超过50人;结合农业生产周期、农时季节和农民对技术需求等,分时段培训,每段培训时间不超过2天;注重实践技能操作,理论课和实践课时间按1:2安排;做到系统知识培训与跟踪指导服务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传统培训方式与现代培训手段相结合。
2、电商人才培训。
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7天,其中理论和实际操作培训5天、参观学习2天。
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提高学员的参与性、互动性和实效性。
(五)做好考试考核和认定发证工作培训结束后,培训机构采取理论考试和实践考核相结合方式,对学员进行考核,考核结果报县农发委审定。
对考核合格者,由培训机构颁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证书》。
对培训合格的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按照省农委皖农科[2015]125号文件要求,进行新型职业农民认定,颁发《新型职业农民证书》。
对培训合格的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电商人才进行统计造册。
三、进度安排按照立足产业、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注重实效的原则,组织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按照以下步骤有序推进实施。
(一)精心制定方案(3月中旬前)。
制定实施方案。
按照《市2016年新型农民培训实施办法》要求,结合实际,及时分解落实培训任务,认真制定整体实施方案,明确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点工作、进度安排和保障措施等,实施方案报省农委、省财政厅及市农委、市财政局备案。
制定分专业培训方案。
按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规范》要求,围绕创建省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由县农发委牵头组织县农广校和产业专家等共同制定分专业培训方案。
方案要按规定时间(15天或7天)和分阶段(7次或3次)培训要求制定,主要明确每期培训班的培训机构及培训具体时间、地点、内容、形式和工作要求等内容,以便培训机构实施。
分专业培训方案及培训机构承担任务情况报省市农委备案。
三是制定教学管理方案。
县农广校、职业学校要根据专业培训方案,制定每期培训班教学管理方案。
方案主要反映组织领导、学员名单、教学计划、培训管理及后勤服务等方面的内容,报经县农发委批复后实施,做到“一班一案”。
(二)认真开展培训(3月中旬至11月中旬)。
县农广校严格按照实施方案、分专业培训方案和教学管理方案开展培训,严格培训时间进度和质量。
遴选专业理论水平高、实践和教学经验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深受农民欢迎的专家、教授、农技推广人员,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优秀管理和技术人才、优秀农村实用人才为授课教师,每期培训班至少聘请一名省级专家。
电商人才培训师资主要聘请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培训讲师团成员,并根据需要扩大聘请师资范围。
认真选择教材,并保证参训学员人手一套省级以上统编教材(公共课教材10种以上和专业技能课教材3-5种)。
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化手段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
每期培训班建立5项制度:即班主任制度(每班确定一名班主任,负责日常管理工作);第一堂课制度(每期培训班县农委安排人员上第一堂课,宣讲政策,并了解培训机构培训工作安排和学员需求等情况);学员培训考勤制度(实行学员每天签到);满意度调查制度(每期培训班最后一堂课,县农委安排人员组织学员开展满意度评价,了解培训实施效果),培训台账制度(建立培训台账、培训过程影像资料等培训档案)。
(三)验收总结阶段(11月下旬-12月底)。
抓好验收工作。
培训机构在完成培训任务后,要及时向县农发委提出验收申请,县农发委会同县财政局组织验收,对验收合格的出具验收报告,对存在问题的待整改后再验收,直至合格;抓好认定工作。
培训结束后,及时开展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认定工作,并为新型职业农民建立档案,落实跟踪联系服务和扶持政策;抓好总结工作。
县农发委在项目验收基础上,认真做好总结工作,并按照省农委、省财政厅关于绩效评价的部署和要求,对年度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自查自评。
四、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以分管县长任组长,县政府办、农业、财政、人社、教育、职业学校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领导组(见附件4),领导组办公室设在县农发委,统筹协调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落实解决培训工作遇到的问题,确保培训工作有序开展。
(二)注重培训质量。
依托与安农大的校县合作平台,聘请安农大、省农科院、合师院、合工大等相关专业教师为外请专家,职业学校、县农发委中级职称以上在职人员为培训骨干老师,县内乡土人才和龙头企业负责人作为培训辅导员,共同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师资库。
建立以部、省统编教材为主,其他正规出版教材和地方编印教材为补充的教材使用格局,保障教材质量。
支持培训机构将实训基地建设与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农业企业基地等结合,确保每个专业建立一个实训基地,增强实践实训能力。
(三)强化监管督查。
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纳入对各乡镇和有关单位的考评内容,加强对实施情况的跟踪调度,确保按照、按质和按量完成,达到预期效果。
加大对项目资金的监督管理,确保专款专用,项目资金主要用于课堂培训、实训、参观交流、聘请师资、信息化手段利用和后续跟踪服务等相关支出。
同时,建立项目资金审计制度,坚决杜绝“挤、占、腾、挪”项目资金现象,切实把民生资金管好用好。
(四)建立政策机制。
建立农技人员跟踪联系服务职业农民制度,将职业农民培训对象遴选为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的科技示范户,实行农技人员与其对接服务,跟踪服务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为3年,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电商人才均为1年。
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扶持,重点在土地流转、农业设施建设、金融信贷、补贴保险、产业扶持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创办各类经营实体。
(五)加大宣传力度。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大力宣传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现实意义和政策举措,及时宣传培训工作的做法和成效,深入宣传新型职业农民经验,积极营造社会关注、政府支持、农民参与的良好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