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稳定度分析

合集下载

大气稳定度(p-s法

大气稳定度(p-s法

大气稳定度是指在大气中空气运动的特定状态下,空气质量受到的影响程度。

其中p-s法是一种常见的用于评估大气稳定度的方法,也称为帕斯卡-萨克斯顿法(Pasquill-Sutton method)。

P-s法通常使用一组参数来描述大气的稳定性,其中包括大气的湍流强度、风速、大气透明度和空气湿度等。

这些参数的值可以通过测量和监测得出,然后使用特定的公式进行计算,以确定大气的稳定性级别。

P-s法将大气稳定度分为六个级别,分别为A、B、C、D、E和F。

其中A级表示非常稳定的大气状态,而F级表示非常不稳定的大气状态。

这些级别通常与大气污染的扩散相关,因为在不同的稳定度级别下,大气污染物的扩散和传输方式会有所不同。

总之,P-s法是一种常用的评估大气稳定度的方法,可帮助决策者了解大气质量状况,并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大气稳定度参数

大气稳定度参数

大气稳定度参数大气稳定度是指大气垂直运动的稳定性程度,它对于天气、气候和环境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大气稳定度可以通过温度、湿度、气压等参数来进行计算和判断。

一、计算公式大气稳定度的计算公式主要有两种,分别是折射指数法和位势能法。

1. 折射指数法折射指数法又称为Richardson数法,其计算公式为:Ri = (g / θ) * Δθ/ Δz其中,Ri为Richardson数;g为重力加速度;θ为平均温度;Δθ为温度差;Δz为高度差。

当Ri < 0时,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当Ri > 1时,大气处于稳定状态;当0 < Ri < 1时,大气处于较不稳定状态。

2. 位势能法位势能法主要是通过计算空气上升或下沉所需克服的重力势能来判断大气的稳定性。

其计算公式为:Ep = Cp * T + gz其中,Ep为位势能;Cp为空气比热容;T为温度;g为重力加速度;z为高度。

当Ep增大时,空气上升所需的能量也就越大,此时大气处于稳定状态;反之,当Ep减小时,空气上升所需的能量也就越小,此时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

二、等级划分根据大气稳定度的不同程度,可以将其划分为以下四个等级:1. 非常不稳定:当大气稳定度非常低时,空气上升非常容易,形成强烈对流运动。

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高温、高湿、高海拔的地区。

2. 不稳定:当大气稳定度较低时,空气上升比较容易,形成较强对流运动。

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夏季午后或晴朗天气中。

3. 稳定:当大气稳定度较高时,空气上升比较困难,形成的对流运动也比较弱。

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阴雨天气或夜间。

4. 非常稳定:当大气稳定度非常高时,空气上升非常困难,几乎没有对流运动。

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高压天气或秋季晴朗天气中。

三、判断方法大气稳定度的判断主要通过观测和计算来进行。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判断方法:1. 湿度法:当相对湿度高于80%时,大气通常处于不稳定状态;当相对湿度低于50%时,大气通常处于稳定状态。

天气学分析诊断:第八章 大气稳定度的分析

天气学分析诊断:第八章 大气稳定度的分析

用位温做判据比用温度更科学,可进 行某区域的稳定度的诊断分析:
1 静力稳定度
2. 判据2——位温随高度的变化
T
(1000)
ARd c pd
p
1 1 T A Rd
z T z
c pd
( T Ag )
z
T z
c pd
z
T
( d
)
1 p p z
z
T
( d
)
z
0
不稳定层结
判 0 中性层结 据 z
1、稳定度参数——(1)A指数
综合反映大气静力稳定度与整层水汽饱和程度的物理量,其 单位为℃,量级为10-1-101,表达式为:
A
T850
T500
T
Td
850
T
Td
700
T
Td
500
A值越大,表明大气越不稳定或对流层中下层饱和程度越高 对降水越有利。(各地区指标不同)
2 大气对流参数
1、稳定度参数——(1)A指数
• 这种大范围的升降运动常是由天气系统引起。 • 整层气层升降会导致大气温度直减率和湿度垂
直分布的变化,从而使气层的稳定度发生变化, 导致强烈对流或者相反使气层更稳定
1 静力稳定度
上湿下干气层
不符合 一般气 层特点
对流性稳定
1 静力稳定度
上干下湿气层
对流性不稳定
位温 干绝热守恒 相当 位温 干、湿绝热守恒
TT= T850+Td850-2T500
2 大气对流参数
2.能量参数——(1)CAPE指数 对流有效位能:
Cape代表由层结曲线和状态曲线相交的正面积区, 体现了 不稳定能量的大小。值越大,越不稳定; 强CAPE范围能较好反映暴雨产生的大致区域 暴雨后,CAPE锐减。

大气稳定度

大气稳定度

大气稳定度简介大气稳定度是指大气中空气的垂直运动和换热过程中的稳定性程度。

大气稳定度对于气象学和空气质量影响至关重要。

在不同的大气稳定度条件下,大气中的空气会有不同的运动方式和热量交换方式。

本文将介绍什么是大气稳定度,以及不同稳定度条件下的气象现象和影响。

大气稳定度的定义大气稳定度是指大气中空气受到地球引力和水平风的平衡作用后,在垂直方向上的运动特征。

在空气上升和下沉的过程中,大气稳定度决定了空气温度的变化和湿度的分布。

大气稳定度的主要决定因素包括温度、湿度和气压的垂直分布以及垂直运动的速度和方向。

大气稳定度的分类根据大气稳定度的不同条件,可以将大气稳定度分为三类:不稳定、稳定和中性。

不稳定不稳定条件下,大气中的空气上升速度较快,而下沉速度较慢。

在这种情况下,空气在上升过程中会迅速冷却并产生对流,从而形成云和降水。

不稳定条件通常出现在暴雨和雷暴天气中,会导致剧烈的气象现象发生。

稳定稳定条件下,大气中的空气上升速度较慢,而下沉速度较快。

这种情况下,空气在上升过程中会逐渐变暖,形成积云和层积云,但几乎不会产生降水。

稳定条件通常会使得空气污染物在近地层停留,导致空气质量下降。

中性中性条件下,大气中的空气上升和下沉速度相当。

在这种情况下,空气的上升和下沉几乎不会引起温度和湿度的显著变化,也不会产生明显的对流运动。

大气中的空气质量相对较好,空气污染物不易积聚。

大气稳定度的影响大气稳定度对气象和空气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气象现象在不同的大气稳定度条件下,会出现不同的气象现象:•不稳定条件下,会出现强降雨和雷暴。

大气中的升力较强,空气上升快速冷却形成强对流云系,降水量较大。

•稳定条件下,会出现积云和层积云。

大气中的空气上升较慢,很少产生降水。

•中性条件下,天空晴朗,气候相对稳定。

空气质量大气稳定度对空气质量也有重要影响。

在稳定条件下,空气污染物往往会在近地层积聚,导致空气质量下降。

而在不稳定和中性条件下,空气污染物能够被更好地稀释和扩散,空气质量相对较好。

大气稳定度

大气稳定度
硝酸、亚硝酸、硝酸盐、亚硝酸盐、硝酸酯
ester、亚硝酸酯和铵盐等。 含 碳 化 合 物 : CO 、 CO2 、 碳 氢 化 合 物
hydrocarbon等 含烃类卤(C素F化Cs合)化物合:物等CH。3Cl、CH3Br、CH3I、氟氯
1、含硫化合物
1969年Robinson等人报道,地球上全年 SO2的产生量为2.97亿吨。
天然源:海洋中生物的作用、植物叶绿素
chlorophyl的分解、森林中放出萜terpene的
氧化、森林大火以及大气中CH4的光化学氧化和 CO2的光解等,放电作用引起云层中有机物的光 氧化作用,二氧化碳的轻微解离作用,以及种子
发芽burgeon、籽苗生长及人和动物新陈代谢 metabolism过程等等。
人为源:其余都是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
如:氟氯烃类(CFCs)化合物(氟里昂)可用作冰 箱制冷剂、喷雾器中的推进剂、溶剂和塑料起泡 剂等。CFCs完全由人为产生。
最常用的氟里昂是二氟二氯甲烷(F-12)和一 氟三氯甲烷(F-11)。
➢ NOx能和碳氢化合物生成光化学烟雾。
➢ 特点:
➢ 城市空气中的NOx含量大约高出全球平均值2个 数量级。
➢ NOx的浓度变化受季节和气象因素影响:一般冬 季高于夏季;取暖期高于非取暖期。
➢ NOx的汇:
➢ 被土壤和植被吸收; ➢ 转化成HNO3和硝酸盐而去除。
3、含碳化合物
CO
人为源:含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或者是内燃机 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燃烧。
各类工业企业向大气中排放的主要污染物质
环境化学中主要研究化学污染物,不涉及 物理污染物、较少涉及生物污染物,因为 后两者分别属于环境物理学和环境医学的 范畴。
大气污染化学中主要讨论氮氧化物、碳氧 化物、含硫化合物、颗粒物、挥发性有机 物等大气污染物。

大气稳定度的判断方法

大气稳定度的判断方法

大气稳定度的判断方法引言大气稳定度是指大气中气体运动的稳定程度,对于气象学、环境科学、农业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准确判断大气稳定度能够帮助我们预测和解释天气变化、空气质量、温室效应等现象。

本文将介绍大气稳定度的判断方法,包括常用的几种指标和观测手段。

一、大气稳定度的意义1.1 气象学意义大气稳定度决定了大气垂直运动的强弱和方向,对天气现象有重要影响。

例如,稳定的大气条件下,气体上升受到抑制,降雨较少;而不稳定的大气条件下,容易形成对流云和强降水。

因此,准确判断大气稳定度对于天气预报和防灾减灾工作至关重要。

1.2 环境科学意义大气稳定度与空气质量密切相关。

稳定的大气条件下,污染物较易积聚在地表,容易形成雾霾。

而不稳定的大气条件下,污染物更容易被扩散和稀释。

因此,准确判断大气稳定度对于控制和改善空气质量有重要意义。

1.3 农业意义大气稳定度对农业生产也有重要影响。

稳定的大气条件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和光合作用,而不稳定的大气条件容易引发龙卷风、风暴等极端天气事件,对农业生产造成损失。

因此,准确判断大气稳定度对于农业生产的规划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气稳定度的判断指标2.1 垂直温度梯度指标垂直温度梯度是指温度随高度变化的快慢,也是判断大气稳定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当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减小时,称为不稳定层;当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增大时,称为稳定层。

垂直温度梯度指标可以通过从地面到大气中不同高度的温度观测数据计算得到。

2.2 饱和湿绝热指数指标饱和湿绝热指数是指空气上升或下降时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对比。

当空气上升时,如果温度下降速率大于相对湿度下降速率,则大气层是不稳定的;反之,如果温度下降速率小于相对湿度下降速率,则大气层是稳定的。

饱和湿绝热指数越小,表示大气越不稳定。

2.3 潜在稳定能指标潜在稳定能是指上升气块释放的潜热和上升气块所需的外界做功之间的差值。

当潜在稳定能大于0时,表示大气是不稳定的,上升气块可释放更多的潜热;当潜在稳定能小于0时,表示大气是稳定的,上升气块释放的潜热不多。

05-第五章-大气稳定度和不稳定能量-解析

05-第五章-大气稳定度和不稳定能量-解析
5、湿绝热线(绿 色虚线)
等 温 线
平行于纵轴的黄色直线,每隔1℃画一条。
等 压 线
平行于横轴的黄色直线
等 饱 和 比 湿 线
自右下方向左上方倾斜的绿色实线。它反映了 空气块在上升过程中露点随高度的变化。
干 绝 热 线
自右下方向左上方倾斜的黄色实线 反映了未饱和空气块在上升过程中温度随高度
层结曲线表示了测站上空气温垂直分布状况。
2.露点层结曲线
将各层上的气压、露点数据用钢笔一一点绘在图上, 然后用黑色实线依次连结起来,即成为露点随高度 的分布曲线(称为露点曲线或露点层结曲线)。
露点曲线表示了测站上空水汽垂直分布的状况。
3.状态曲线
4.不稳定能量的分析
状态曲线位于层结曲线右边,不稳 定能量为正
逆温层之下,水汽大量聚集;逆温层之上水汽 含量骤减。
(四)下沉逆温(压缩逆温)
大气中整层空气下沉压缩增温所造成的逆温。 下沉逆温多出现在高压区内1-2千米的高度 下沉逆温常伴随晴好天气
(五)锋面逆温
由于暖气团位于冷气团之上,出现锋面上下的 温差而形成的逆温。
由于锋是从地面向冷空气一方倾斜的,所以锋 面逆温只在冷气团所控制的地区内出现。
层状云底高
颠簸层顶高
颠簸层底高
颠簸层底高 积雨云底高
三、逆温层
(一)辐射逆温 (二)平流逆温 (三)湍流逆温 (四)下沉逆温 (五)锋面逆温
(一)辐射逆温
夜间地面、雪面、冰面或云层顶部等因辐射冷却 造成的逆温。
利于辐射逆温发展的天气条件: 晴朗 无风或微风 低温-冬季最常见
(二)平流逆温
暖空气水平流经寒冷地表面形成的逆温。
温度对数压力图(T—LNP图)
1、 T-lnP图的构造 2、 T-lnP图的分析 3、 T-lnP图的应用

大气稳定度的判断方法

大气稳定度的判断方法

大气稳定度的判断方法一、引言大气稳定度是指在一定高度范围内,空气上升或下沉时所受到的阻力大小,是大气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在气象预报、环境保护、能源开发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几种判断大气稳定度的方法。

二、湿绝热法湿绝热法是通过比较某一高度上空气的实际温度和其绝热上升或下沉时所达到的温度来判断大气稳定度。

1. 绝热上升和下沉绝热上升是指空气在不受外界作用下,自由膨胀上升,使得其压力降低而温度降低。

绝热下沉则相反,空气自由压缩下沉,使得其压力增加而温度升高。

2. 判断方法当实际温度高于绝热上升或下沉时,说明空气不太容易上升或下沉,即为稳定;反之则为不稳定。

当实际温度与绝热上升或下沉相等时,说明空气处于中性状态。

三、大气层结法大气层结法是通过观测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变化来判断大气稳定度。

1. 温度随高度变化通常情况下,地面温度较高,而高空温度较低。

但在某些情况下,由于大气运动或天气现象的影响,温度随高度的变化可能会出现反常现象。

2. 判断方法当温度随高度呈现不断减小的趋势时,说明空气处于稳定状态;当温度随高度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时,说明空气处于不稳定状态;当温度随高度变化较小或波动较大时,则说明空气处于中性状态。

四、湿绝热位能法湿绝热位能法是通过比较上升或下沉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湿绝热位能来判断大气稳定度。

1. 湿绝热位能湿绝热位能是指单位质量空气在上升或下沉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总能量。

它包括了干绝热位能和水汽潜热,是判断大气稳定度的重要指标。

2. 判断方法当湿绝热位能增加时,说明空气处于不稳定状态;当湿绝热位能减少时,说明空气处于稳定状态;当湿绝热位能变化较小时,则说明空气处于中性状态。

五、对流抑制指数法对流抑制指数法是通过比较某一高度上空气的实际温度和该高度上对流的最低温度来判断大气稳定度。

1. 对流对流是指由于地面加热或其他原因导致空气上升形成的云和降水。

在不同的大气稳定条件下,对流发生的形式和强度也会有所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