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评:大气稳定度分级

合集下载

空气质量评价等级

空气质量评价等级
4.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分级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分为三级,一类区执行一级标准,二类区执行二级标准,三类区执行三级标准
5、浓度限值
本标准规定了各项污染物不允许超过的浓度限值,见表1。
表1:各项污染物的浓度限值
污染物名称
取值时间
浓度限值
浓度单位
一级标准
二级标准
三级标准
二氧化硫SO2
年平均
0.02
0.06
0.10
0.10
0.15
1小时平均
0.15
0.15
0.30
二氧化氮NO2
年平均
0.04
0.04
0.08
日平均
0.08
0.08
0.12
1小时平均
0.12
0.12
0.24
毫克/立方米(标准状态)
日平均
0.05
0.15
0.25
1小时平均
0.15
0.50
0.70
总悬浮颗粒物TSP
年平均
0.08
0.20
0.30
日平均
0.12
0.30
0.30
可吸入颗粒物PM10
年平均
0.040.10015日平均0.05
0.15
0.25
氮氧化物NOx
年平均
0.05
0.05
0.10
日平均
0.10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一、概论:㈠工作步骤1、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正式工作主要有3个工作步骤:①调查;②预测;③评价。

2、大气环境调查主要包括:①污染源;②污染现状(或现状调查);③污染气象。

㈡评价工作分级1、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主要分成3个等级。

2、等级划分的主要依据是:①污染源强(单位时间排放量);②质量标准;③地形。

㈢复杂地形:系泛指丘陵、山区、城区(大、中城市的城区)和沿海(或大型水域附近)。

二、调查㈠自然环境调查自然环境调查中,所搜集的地理地形图,应标有:经纬度、比例尺、地形等高线、地表水域;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区和界外区范围;需要保护的环境敏感点;拟建项目厂区、村镇或城市分布;主要厂矿及大型建筑物、构筑物的高度;常规气象站和监测站位置等。

厂区布置图也应注明各个建筑结构的标高。

如果评价地区比较偏僻,还应附一张能反映评价区与著名标记之间关系的地图。

㈡现状监测的目的①为预测提供背景数据;②结合同步观测的气象资料和污染源资料进行现状评价;③结合同步观测的气象资料和污染源资料验证或调试某些预测模式;④为该地区例行监测点的优化布局提供依据。

现状监测应同步进行污染气象观测,否则无法做到上述②、③两点。

㈢大气自然净化能力主要包含:平流输送;湍流扩散和消除机制(干、湿沉积和化学转化)。

㈣风速随高度变化的幂律U2=U1(Z2/Z1)p Z2≤200m适用的高度上限为200米,超过200米时,其风速可取200米处之值。

㈤不利的气象条件有:静风;大气不稳定状态;(日出后的)熏烟;(日落前后形成的)辐射逆流;下沉逆温;海岸线熏烟;城市热岛环流;山谷风;海陆风;背风涡和下洗等。

㈥危险风速最大落地浓度和风速及有效高度的平方成正比,但有效高度中的抬升高度又随着风速增大而减小,因此必然存在一个使落地浓度最大的不利风速(危险风速)。

㈦渠道风在两侧有较高山体的山谷地区,其主导风多半都是和山谷走向一致。

㈧背风涡和下洗如果污染源设置在山体或建筑物附近,从大气环境评价的角度,应首先考虑山体或建筑物所引起的背风涡和下洗问题。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二、评价等级
判据:等标排放量(评价等级参数)、地形(或: 污染源强、质量标准、地形)
式中: Pi——等标排放量,m3/h; Qi ——单位时间排放量,t/h; Coi——大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mg/m3。
Qi 9 Pi 10 Coi
评价工作级别
Pi(m3/h) 地形
Pi≥2.5×109
2.5×109>Pi≥2.5×108 Pi<2.5×108
式中:Cm——标准浓度限值,mg/m3; L——工业企业所需卫生防护距离,m; r——有害气体无组织排放所生产单元的等效半径,m;根据该生产单元占 地面积S(m2)计算,r(S/π)0.5; A、B、C、D——卫生防护距离计算系数,无因次,根据工业企业所在地区 近五年平均风速及工业企业大气污染源构成类别从表6-3查取。 Qc——工业企业有害气体无组织排放量可以达到的控制水平,Kg · -1。 h
; 微机选取
危险风速(绝对最大落地浓度) ③ 模式的参数选取
• U——排气筒出口处风速,
c 0 u
, m/s;
z P u u10 ( ) 10
• y、z——大气扩散参数,m,国标

取样时间订正: y2 y1 (
2 q ) , 1
y1h=20.3 y0.5h=1.23 y0.5h 时间稀释指数 适用时间h q
(Z He )2 y2 (Z He )2 Q C( x , y, z) exp( 2 ) exp exp 2u y z 2 y 2 2 2 2 z z
② 实用公式 地面浓度公式
Cm 2Q 0.0195mg / m 3 2 ueH e P1
② Cm He-2

大气环评工作等级、评价范围的确定教学课件(精)

大气环评工作等级、评价范围的确定教学课件(精)

模 块 四 : 环 评 工 作 等 级 、 评 价 范 围 的 确 定
分 项 目 ⒈ 大 气 环 评 工 作 等 级 、 评 价 范 围 的 确 定
主要内容
一、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 二、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确定
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
☆《环境影响评价》☆
模 块 四 : 环 评 工 作 等 级 、 评 价 范 围 的 确 定
项目所在地区的情况 空气质量现状、环境空气功能区、气象条件、 地形特征等。
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
☆《环境影响评价》☆
模 块 四 : 环 评 工 作 等 级 、 评 价 范 围 的 确 定
分 项 目 ⒈ 大 气 环 评 工 作 等 级 、 评 价 范 围 的 确 定
1、确定原则(考虑要点)
评价工作的难易程度 评价工作等级越高,评价工作越难(深度、 广度、工作量)。 在实际确定评价工作等级时,应根据项目的 实际情况适当考虑。
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 ☆《环境影响评价》☆
模 块 四 : 环 评 工 作 等 级 、 评 价 范 围 的 确 定
分 项 目 ⒈ 大 气 环 评 工 作 等 级 、 评 价 范 围 的 确 定
C0i值的选取
C0i一般选用GB3095中1h平均取样时间的二级标准的质 量浓度限值; 没有小时浓度限值的污染物,取日平均浓度限值的三 倍值 GB3095中未包含的污染物,可参照TJ36-79中的居住 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的一次浓度限值。 如已有地方标准,应选用地方标准中的相应值。 对某些上述标准中都未包含的污染物,可参照国外有 关标准选用,但应作出说明,报环保主管部门批准后 执行。
模 块 四 : 环 评 工 作 等 级 、 评 价 范 围 的 确 定

空气等级划分标准

空气等级划分标准

空气等级划分标准
空气质量等级的划分标准主要有两种:
1. 按照空气污染指数(API)进行划分:
API在0~50之间,为国家空气质量日均值一级标准,空气质量为优,符合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地区的空气质量要求。

API在51~100之间,为国家空气质量日均值二级标准,空气质量良好,符合居住区、商业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空气质量的要求。

API在101~200之间,为三级标准,空气质量为轻度污染。

若长期接触本级空气,易感人群病状会轻度加剧,健康人群出现刺激症状。

符合特定工业区的空气质量要求。

API在201~300之间,为四级标准,空气质量为中度污染。

接触本级空气一定时间后,心脏病和肺病患者症状显著加剧,运动耐受力降低,健康人群中普遍出现症状。

API大于300,为五级标准,空气质量为重度污染。

健康人运动耐受力降低,有明显症状并出现某些疾病。

2. 按照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类:
一类区为自然保护区、林区、风景名胜区和其它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

二类区为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

三类区为特定工业区。

一类区执行一级标准,二类区执行执行二级标准,三类区执行三级标准。

衡量某个区域的空气质量达到几级标准主要就是看这个地方空气中各种污染物如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的浓度达到几级标准。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多详细信息,建议查阅国家环境保护局发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原文。

06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06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WNW 2.0 1.0 2.9 2.0 1.5 2.5 2.4 2.3 0.0 0.0 1.0 1.0 2.2
NW 2.2 2.0 3.3 1.0 2.0 2.7 2.1 3.0 2.5 2.5 1.5 1.5 2.3
NNW 3.4 2.9 3.5 2.4 2.8 2.8 3.6 2.7 3.2 3.2 2.8 2.7 3.0
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
Pij
cij coi
Qij
污染源j有n种污染物参与评价,则污染源j的等标污染 负荷Pi为各污染物等标污染负荷Pij之和;
气象要素——对大气状态和物理现象给
予定性或定量描述的物理量
气温:离地面1.5m高处的百叶箱中观 测到的空气温度。
气压:大气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作用 力。
湿度:相对湿度、露点。
百叶箱
百叶箱是安置测定温度、湿度仪器用的 防护设备。它的作用是防止太阳对仪器的 直接辐射和地面对仪器的反射辐射,保护 仪器免受强风、雨、雪等的影响,并使仪 器感应部分有适当的通风,能真实地感应 外界空气温度和湿度的变化。
气象要素
云:云高、云量等(用于确定大气稳定度)。 能见度:反映大气的混浊程度。 降水量、蒸发量 日照时数 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大气辐射等
各种气象要素星边界层):受下垫面影响的 低层大气,厚度1~2km
近地层(摩擦边界层):下垫面以上100m左右 的一层大气
逆温
辐射逆温:由于地面强烈辐射冷却而形 成的逆温;
下沉逆温:又称为压缩逆温,由气团下 沉,顶部绝热增温比低部多形成;
湍流逆温:由低层空气的湍流混合而形 成的逆温;
逆温
锋面逆温:多在对流层中,暖气流受地球旋转 作用力而与相邻的低温气流相遇时,形成一冷 暖气流交界面,当暖气流在冷空气之上时且温 差较大时,即出现锋面逆温;

环境影响评价 5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 5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
5.2.2 一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
④点源参数调查清单 ⑤线源参数调查清单 ⑥面源参数调查清单
⑦体源参数调查清单
⑧在考虑由于周围建筑物引起的空气扰动而导致地面局 部高浓度的现象时,需要根据所选预测模式的需要,按 相应要求的内容调查建筑物下洗参数。 ⑨颗粒物粒径分布调查清单
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
5.2.2 一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
①满负荷排放下,按分厂或车间逐一统计各有组织排放 源和无组织排放源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②对毒性较大的污染物应估计其非正常排放量;对于周
期性排放的污染源,应按照季节、月份、星期、日或小
时等给出周期性排放系数。 ③对于改、扩建项目,应给出现有工程排放量、扩建工 程排放量以及现有工程经改造后的污染物预测消减量等 三个数值,并以此计算最终排放量。
应对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的日变化规律与地面风向、风 速等气象因素及污染源排放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
环境影响评价
5.4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评价方法与技术要点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模
2
3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参数的确定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4
5
环境影响评价
防治评价区大气污染的措施和建议
5.4.1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评价方法 与技术要点
5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
5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1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与范围 2 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
3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4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5 案例分析
环境影响评价
5.1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与范围
1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划分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范围确定

第05章大气环境影响评价08版导则

第05章大气环境影响评价08版导则
—当地纬度, (°) ;
—当地经度, (°) ;
—太阳倾角, (°);
t —进行观测时的北京时间,h。
35
Ⅲ、确定太阳辐射等级
根据太阳高度角和云量查太阳辐射等级表,得 出太阳辐射等级。其中云量(全天空十分制)观测规 则与国家气象局编订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相同。 表中的太阳辐射等级:+3 表示强太阳射入辐射; +2 表示中等射入辐射;+1 表示弱射入辐射;0 表 示射入与射出辐射相平衡;- 1 表示地球存在弱的 射出辐射;- 2 表示存在强的地球射出辐射。
36
太阳辐射等级值
云量,1/10
太阳辐射高度角 (h0)
总云量/低云 量
≤4 / ≤4
夜间 -2
h0 ≤15° -1
15°< h0≤35°
+1
35°< h0≤65°
h0>65°
+2
+3
5 ~ 7 / ≤4 - 1
0
+1
+2
+3
≥8 / ≤4
-1
0
0
+1
+1
≥5 / 5 ~ 7 0
0
0
0
+1
≥8 / ≥8
dz
7
干绝热直减率(dry adiabatic lapse rate) 当一干空气块从地面绝热上升时,将因周围气
压的减小而膨胀,一部分内能用于反抗外压力而 作膨胀功,因而它的温度将逐渐下降。反之,当 一干空气块从高空绝热下降时,将因周围气压的 增加而压缩,外压力的压缩功转 化为它的内能, 因而它的温度将逐渐上升。这种性质可用干绝热 直减率来表示。
最大的差别出现在静风晴夜,这样的夜间,在乡 村地区大气状态是稳定的,但在城市,在高度相当于 建筑物的平均高度几倍之内是微不稳定或近中性的, 它上面有一个稳定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稳定度分级
常用的大气稳定度分类方法有帕斯奎尔(Pasquill)法和国标原子能机构IAEA 推荐的方法。

这里介绍的是中国现有法规中推荐的修订帕斯奎尔分类法(简记P ·S ),分为强不稳定、不稳定、弱不稳定、中性、较稳定和稳定六级。

它们分别表示为A 、B 、C 、D 、E 、F 。

确定等级时首先计算出太阳高度角按表B1查出太阳辐射等级数,再由太阳辐射等级数与地面风速按表B2查找稳定等级。

注:云量(全天空十分制)观测规则与现国家气象局编定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相同。

注:地面风速(m/s )系指距地面10m 高度处10min 平均风速,如使用气象台(站)资料,其观测规则与国家气象局编定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相同。

太阳高度角h o 使用下式计算:
()[]30015cos cos cos sin sin arcsin -++=λσψσψt h o .....................(B1)
式中: h o ----太阳高度角,deg ;
ψ----当地纬度,deg.;
λ----当地经度;deg ;
t----进行观测时的北京时间;
σ----太阳倾角,deg ,可按下式计算:
π
θθθθθθσ/180]3sin 001480.03cos 002697.02sin 000907.02cos 006758.0sin 070257.0cos 39912.0006918.0[o o o o
o o +-+-+-=
式中: θo ----360d n /365,deg ;
d n ---- 一年中日期序数,0、1、2、······36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