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ed】秭归实习报告.docx

合集下载

秭归地质实习报告(通用11篇)

秭归地质实习报告(通用11篇)

秭归地质实习报告秭归地质实习报告(通用11篇)秭归地质实习报告篇11、前言实习的目的、意义培养野外地质地理现象的观察能力、深化对自然地理学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专业思维能力,培养报告的撰写能力,为今后阅读相关文献奠定基础培养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

实习概况实习区位置、交通、经济概况位置:秘归县位于湖北省西部,宜昌市管辖,距湖北省会武汉市1000余公里,县城位于长江南岸的茅坪镇,著名三峡水库坝址所在区。

秘归是楚文化的发源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诞生于此。

全县境域面积2400余平方公里,县辖7镇5乡,202个行政村,总人口39.5万人(20xx年〉。

交通:水、陆交通比较发达,长江自古以来是黄金交通水路要道,自三峡水库建成后,水路交通更加便捷,容量大幅提升;陆路有江宜高速公路、汉宜铁路、沿江公路干线及通往各乡镇及邻县的公路。

经济状况:全县境内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1)煤z分布于下二叠统的栖霞马鞍山、上二叠统吴家坪、上三叠统沙镇溪和下保罗统香溪组4个层位。

2)金与金银矿z县内产地有4处,均为合金石英脉型产,富集于断层破碎带,具一定规模,品位较高。

3)铁矿z主要贮存于上泥盆统写经寺组地层中,属于低磁高磷赤铁矿,有矿床点10处,品位稳定。

1-4个矿层有一定规模,有开采利用价值。

4)地热z县内有温泉点1处,位于平睦河东,唐家堡对岸,处庙娅温泉(又名五龙温泉),出露于奥陶系灰岩中,泉出露标高46Om,无色无昧无嗅,水温29.5"C0水的总硬度为15.14德国度。

总碱度为5.05,pH值为7工属弱碱性硫酸重碳酸续水,涌水量129.6吨/日。

此外还有锺矿、铜矿、铅钵矿、石膏、磷矿、石灰石等矿产。

5)水力资源境内水系发育,除长江外,发育多条:可溪,其中8条水系水能蕴藏量17.20万千瓦,可开发量6.06万千瓦,己部分开发,仍有巨大开发潜力。

现已建成水电站多座,己纳入全国农村小水电初级电气化试点县,火电装机容量3万千瓦,年发电量1.8亿度。

秭归基地实习报告

秭归基地实习报告

一、前言2023年8月,我有幸参加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的实习基地为期两周的野外实习。

这次实习让我深入了解了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也让我对地质工作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此,我将结合实习经历,从实习背景、实习内容、实习收获等方面,对这次实习进行总结。

二、实习背景秭归县位于湖北省西部,长江中上游,是三峡库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出露连续完整,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三大岩类发育完全,褶皱与断裂等构造现象丰富。

因此,秭归县被誉为“地质博物馆”,是我国重要的地质科研和教学基地。

三、实习内容1. 实习基地概况实习基地位于秭归县茅坪镇西部边缘,占地面积90.84亩。

基地设施完善,包括综合楼、学生公寓、食堂、澡堂、运动场等,能够满足实习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需求。

2. 实习课程实习期间,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课程:(1)地质学基础:包括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地层、岩石、构造等。

(2)地质测量:包括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等。

(3)野外地质调查:包括地层对比、岩性鉴定、构造解析等。

(4)地质灾害调查:包括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3. 野外实习在实习期间,我们先后前往了以下地点进行野外实习:(1)三峡大坝:参观了三峡大坝的建设过程和地质条件,了解了地质工程的重要性。

(2)链子崖:考察了链子崖的地质构造和地质灾害情况,学习了地质灾害的防治方法。

(3)新滩滑坡:考察了新滩滑坡的形成原因和防治措施,了解了地质灾害的严重性。

(4)莲沱长江大桥:考察了莲沱长江大桥的地质构造和地基处理方法,学习了地质工程的设计与施工。

四、实习收获1. 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这次实习,我将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地质现象相结合,加深了对地质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考察三峡大坝时,我了解了地质工程的重要性,以及地质学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2. 提高了野外实践能力实习期间,我们进行了大量的野外地质调查和测量工作,锻炼了我们的野外实践能力。

地信秭归实习报告

地信秭归实习报告

地信秭归实习报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秭归产学研基地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茅坪镇,是我国野外实践教学与科研的重要基地之一。

作为一名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学生,我有幸在这个夏天前往秭归实习,进行为期一周的地理信息数据采集和处理实践。

实习的第一天,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秭归实习基地。

基地设施完善,包括综合楼、学生公寓、食堂、澡堂和运动场等。

在综合楼内,我们了解了地理信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领域,对即将进行的实习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接下来几天,我们分组进行了地理信息数据采集。

我们使用GPS定位仪在实习基地周边地区进行了详细的地图测量,记录了各地的经纬度、高程等信息。

同时,我们还使用无人机对实习基地周边的地形地貌进行了拍摄,以便后续的数据处理和分析。

采集完数据后,我们回到实验室进行了数据处理。

我们使用专业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将采集到的GPS数据和无人机拍摄的照片进行处理,生成了详细的地理信息地图。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我们了解了实习基地周边的地形地貌、交通状况和自然资源分布等情况。

在实习的最后一天,我们进行了秭归地质灾害研究中心的参观。

中心是我国地质灾害研究的重要机构,拥有先进的实验设备和研究成果。

在中心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了解了地质灾害的种类、成因和防治方法,加深了对地质灾害的认识。

通过这次实习,我深入了解了地理信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领域,掌握了地理信息数据采集和处理的方法。

同时,我还了解了地质灾害的种类和防治方法,提高了自己的防灾减灾意识。

实习期间,我还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同学,共同度过了难忘的一周。

总的来说,这次秭归实习是一次富有成效和收获的实践活动。

通过实习,我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感谢老师和同学们的支持和帮助,使我在实习过程中不断成长。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为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秭归实习报告总结

秭归实习报告总结

一、实习背景2023年,我有幸参加了在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举行的地质实习。

这次实习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组织的一项重要实践教学活动,旨在通过实地考察和野外作业,让学生深入了解地质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二、实习内容实习期间,我们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学习和实践:1. 地质基础知识学习:通过讲座、课堂讨论等形式,我们对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地质构造、岩石类型、矿物学等基础知识进行了深入学习。

2. 野外实地考察: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前往了三峡库区、九曲脑中桥、银杏沱混装码头等地进行实地考察。

通过对地质现象的观察和记录,我们了解了地质作用和地质现象的规律。

3. 地质测量与绘图:我们学习了地质测量的基本方法,如水准测量、角度测量等,并在野外进行了实际操作。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地质图的绘制,通过实践掌握了地质图的绘制技巧。

4. 地质灾害防治:我们了解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学习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应急处理等方面的知识。

三、实习收获1. 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这次实习,我对地质学的基本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2. 团队合作精神: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共同面对困难,相互帮助,培养了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3. 野外生存能力:在野外考察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应对恶劣天气、如何寻找水源、如何搭建临时住所等生存技能。

4. 爱国情怀:在实习过程中,我们深刻感受到了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激发了我们的爱国情怀。

四、实习反思1. 实习期间,由于天气原因,部分实习内容未能按计划完成,这对我们的实习效果产生了一定影响。

2. 在野外考察过程中,部分同学对地质现象的观察不够细致,导致对地质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

3. 在团队合作中,部分同学缺乏沟通与协作,影响了团队的整体效率。

五、总结总之,这次秭归实习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

通过实习,我们不仅学到了地质学的专业知识,还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野外生存能力等综合素质。

秭归基地实习报告

秭归基地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为了提高我们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我们一行人于2023年8月1日至8月5日,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秭归产学研基地进行了为期五天的综合地理实习。

此次实习旨在让我们深入了解地质地貌、地质构造、矿产资源、地质灾害等方面的知识,提高我们的野外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实习内容1. 实习基地简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秭归产学研基地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茅坪镇西部边缘,北瞰三峡库区库首部分。

基地总规划面积90.84亩,分为教学区和科研区,功能齐全,设施完善。

2. 野外实习(1)翻坝物流园采石场:我们首先来到了翻坝物流园采石场,观察了花岗岩的出露情况,了解了花岗岩的成因、结构和构造特征。

(2)陡山沱:我们沿江东行20公里,到达陡山沱。

在此,我们观察了新元古代莲沱组沉积岩与黄陵岩基花岗岩古风化壳的不整合接触关系,并使用罗盘测量了莲沱组长石石英砂岩的产状。

(3)莲沱长江大桥:在莲沱长江大桥的长江对岸,我们观察了莲沱组长石石英砂岩与黄陵岩基花岗岩的古风化壳不整合接触关系,了解了长江流域的地质构造特征。

3. 实验室实习(1)岩石学实验:我们学习了岩石的分类、命名、鉴定方法,并进行了岩石薄片观察、显微镜操作等实验。

(2)矿物学实验:我们学习了矿物的光学性质、化学成分等特征,并进行了矿物的鉴定实验。

(3)地质构造实验:我们学习了地质构造的基本概念、类型及识别方法,并进行了地质构造模拟实验。

三、实习收获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了我们的实践能力。

2. 团队合作精神: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会了相互协作、共同进步,增强了团队凝聚力。

3. 地质知识储备:通过实习,我们对地质地貌、地质构造、矿产资源、地质灾害等方面的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4. 野外生存技能:在野外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识别地形、辨别方向、处理突发状况等生存技能。

四、总结本次实习是一次难忘的经历,让我们在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秭归实习报告心得

秭归实习报告心得

2023年,我有幸参加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秭归县的地质实习。

这次实习让我深刻体验了野外地质工作的艰辛与乐趣,不仅丰富了我的专业知识,更锻炼了我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以下是我对这次实习的心得体会。

一、实习基地简介秭归实习基地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茅坪镇西部边缘,北瞰三峡库区库首部分。

这里山清水秀,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出露连续完整,是开展地质实习的理想之地。

实习基地设施齐全,包括综合楼、学生公寓、食堂、澡堂、运动场等,为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二、实习内容本次实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地质现象观察与描述:我们沿着兰陵溪木材检查站、杉木溪大桥、九曲脑中桥、泗溪公园、银杏沱混装码头、湖锦天城采石场、三峡大坝、链子崖等线路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和学习了各种地质现象,如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断层、褶皱等。

2. 地质构造分析:通过对实习区地层、构造、岩性等方面的观察和分析,我们了解了该地区的地质构造特征,加深了对地质构造学知识的理解。

3. 工程地质调查与填图:我们学习了工程地质调查的方法和技巧,进行了工程地质填图,为今后从事工程地质工作打下了基础。

4. 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我们了解了地质灾害的类型、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增强了防灾减灾意识。

三、实习收获1. 专业知识提升:通过实习,我对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工程地质学等专业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实践能力锻炼:实习过程中,我们亲自进行野外调查、填图、取样等工作,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为今后从事野外地质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3. 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实习过程中,我们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了沟通能力。

4. 吃苦耐劳品质磨砺:野外地质工作环境艰苦,我们需要克服种种困难,如恶劣天气、陡峭山路等,磨砺了自己的意志,培养了吃苦耐劳的品质。

四、实习体会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习让我深刻体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

秭归实习地质报告

秭归实习地质报告

秭归实习地质报告一、实习基地简介中国地质大学秭归实习基地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茅坪镇西部边缘,北瞰三峡库区库首部分。

秭归县位于湖北省西部东临宜昌市,距离湖北省省会武汉市约400公里,武汉至秭归交通十分便利,每天有数班客车直达武汉,到宜昌的班车每15分钟一班。

实习区处于我国三个梯度带的第二个梯度带的大巴山山系的东端。

属长江上游下段的三峡河谷地带的鄂西。

二、实习目的与任务本次地质实习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地考察,深入了解秭归地区的地质特征,掌握地质观察和测量方法,提高地质认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实习任务包括观察和记录地层、岩浆岩、变质岩等地质现象,了解褶皱、断裂等构造特征,以及认识矿产和地质灾害等。

三、实习路线与内容在秭归实习期间,我们沿着预定的路线进行了实地考察。

路线包括了兰陵溪、九畹溪、泗溪、链子崖、银杏沱等地区。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观察了不同地质时期的岩石地层,了解了各种地质构造现象,并采集了部分岩石标本进行后续分析。

四、实习成果与收获通过实习,我们对秭归地区的地质特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观察到了不同类型的岩石,如花岗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等,并了解了它们的形成环境和地质历史。

同时,我们学会了使用地质罗盘、测量仪器等工具,掌握了基本的地质观察和测量方法。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还参观了秭归地区的地质灾害遗址,如新滩滑坡和链子崖等。

通过实地观察和学习,我们了解了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危害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增强了我们的灾害防范意识。

五、总结与致谢通过本次秭归地质实习,我们不仅提高了地质知识和技能,还增强了对地质灾害的认识。

感谢中国地质大学秭归实习基地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实习条件和指导,感谢指导老师的辛勤付出和同学们的相互支持。

我们将珍惜这次宝贵的实习经历,继续努力学习,为未来的地质工作做好准备。

地信秭归实习报告

地信秭归实习报告

实习时间:2023年8月1日-8月10日实习地点: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秭归产学研基地实习目的:本次实习旨在通过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加深对地质信息工程学科的理解,提高野外工作能力,培养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习内容主要包括地质测绘、地质调查、地质数据处理与制图等。

一、实习基地简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秭归产学研基地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地处长江中游,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优越。

基地内地质构造复杂,地层丰富,是进行地质实习的理想场所。

二、实习内容1. 地质测绘:- 在实习基地内进行1:10000比例尺的地质测绘,学习使用全站仪、罗盘等仪器进行野外测量,掌握地质图件的绘制方法。

- 实践过程中,了解了不同类型地质构造的识别方法,如断层、褶皱、节理等,并学会了如何将这些地质构造在地质图上表示。

2. 地质调查:- 对实习基地内的地层、岩石、构造等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地质现象的分布规律。

- 通过观察岩石的产状、构造特征等,识别不同的岩石类型,如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等。

3. 地质数据处理与制图:- 学习使用专业软件(如ArcGIS、MapInfo等)进行地质数据处理和制图。

- 将野外采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制作地质图件,如等高线图、地质构造图等。

三、实习收获1. 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提升:通过本次实习,我对地质信息工程学科的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实践能力的也得到了很大提升。

在野外工作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实习过程中,我与同学们共同完成了各项任务,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

在遇到困难时,我们互相帮助、共同克服,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友谊。

3. 综合素质的提高: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适应野外工作环境,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

同时,通过与其他专业同学的交流,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

四、实习体会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地质信息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掌握这门学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绪论1、实习基地简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秭归产学研基地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开展野外实践教学与科研而建成的,属于国家教育部重点支持的实践教学基地,以基地为核心的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研究中心是教育部直接领导下的以地质灾害为主要研究领域的综合性开放平台。

基地概况基地总规划面积90.84亩,分两期完成。

一期工程以教学为主,总建筑面积21000平方米,20RR年建成,20RR年正式投入使用,包括综合楼一栋,学生公寓两栋,食堂一栋,澡堂一栋,运动场一块。

二期工程以科研为主,总建筑面积30000平方米,于20RR年建成,20RR 年正式投入使用,包括专家楼一栋,实验楼一栋,试验场一块。

基地功能以保障性服务为主,主要服务于教学、科研与会务,建有丰富齐全的教学、科研、生活、娱乐设施,集食、住、行、学、研于一体,服务内容涉及到餐饮、住宿、运输、实习、科研、会务等多个领域。

教学资源基地实践教学区内,地层出露连续完整,三大岩类发育完全,褶皱与断裂等构造现象丰富,闻名遐迩的黄陵花岗岩体(三峡大坝坝基)与原震旦系国际标准剖面成为秭归基地最具特色的基础地质实践教学内容。

此外,世界闻名的三峡工程师现代工程科考上佳选择;以屈原祠为核心的古建筑群是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理想处所;九畹溪国家级户外体育基地是户外运动爱好者的健身圣地;以悬棺群为核心的神秘文化更是中华名族悠久历史的真实再现。

人文环境基地所在地秭归,是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和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的故乡,也是著名的“中国脐橙之乡”,“中国龙舟之乡”,集名人(屈原),名峡(西陵峡),名坝(三峡大坝)于一体,融美丽的自然山水、丰富的人文景观、优秀的明见文化于一炉。

硬件条件基地的后勤保障设施齐全,配置到位,包括:标准化食堂1座,可提供刷卡式流水用餐、自助式用餐、宴席包间;学生公寓2栋,设有教室备课用房及学生宿舍,可同时供1100余人入住;三星级标准客房52间,专家公寓套房30间;大中小教室6间;多媒体教室2间;中型会议室2间;小型机房1间;陈列室1间;水化学实验室1间,野外渗流试验场1座;篮球场2块;排球场1块;羽毛球场2块。

交通情况基地位于秭归县城文教区,地处长江之滨、西陵峡畔,与三峡大坝相连。

高速公路直达县城,基地于武汉相距300公里,与三峡机场相距50公里,与宜昌火车站相距40公里,与秭归港相距2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基地独特的教学科研体系、齐全的硬件设施、完善的后勤服务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相关院校的到来,迄今为止,基地接待的实习师生、科研人员、会议团队已逾万人,教学实习涉及的专业包括地质学、资源勘查、土地资源管理、石油工程、工程地质、环境工程、水文地质、水利水电、物探、信息工程、行政管理、法学、艺术传媒等等,部分高校已与基地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二、秭归县概况1、行政区划与经济秭归全县7镇5乡,全县总人口约39.5万人(20RR),面积2427平方公里。

全县耕地面积2.39万公顷,多为荒山林地为主,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

农业资源丰富多样,尤以脐橙盛名,有“中国脐橙之乡”的美誉。

秭归县是我国柑橘生产的重要产地,本县的脐橙尤其是“长红”目前在我国已享有盛名,此外,本县生产的香菇、木耳、核桃、中药等,也在省内占有一定市场。

近年来,伴随大坝水库蓄水的递增,网箱养鱼业已悄然兴起,从发展的角度看,其前景将十分看好。

此外,本县尚盛产各种奇石。

秭归县的成矿条件差,矿产资源较少,具有工业价值、并具有一定规模的资源矿产主要为煤矿和金矿,此外为灰岩及建材。

因此,区内矿产开发业不发达而且难以发展。

但是,其余有关经济发展项目却存在较好前景。

2、交通条件秭归县位于湖北省西部东临宜昌市,距离湖北省省会武汉市约400公里,武汉至秭归交通十分方便,每天有数班客车直达武汉,到宜昌的班车每15分钟一班。

3、自然地理(1)地貌实习区位于我国三个阶梯的第二阶梯大巴山山系的东端,属长江上游下段的三峡河谷地带的鄂西南山区。

山脉走向为北东—南西或北西—南东向。

(2)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实习区由于高山夹峙,下有水垫,因600米以下形成逆温层,即在冬天形成沿江两岸的冬暖带,年均气温18℃,极端低温只有-3℃,有利于柑橘特别是脐橙的生长。

三、地质实习概况1、目的与任务开展地质学野外教学实践是地质学专业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备阶段。

实习基地的建立一方面有利于稳定实践教学队伍,为教员和学生提供完善的后勤服务,另一方面对深化教学与科学研究协同发展给予可持续的支持。

秭归地区野外教学实习目标如下:1、通过华南地区野外实习,观察华南型地层、岩石及构造特征,了解华南地层层序及其演化规律,掌握华南地区地质历史发展过程。

2、增加野外地质知识,训练野外工作技能。

3、通过专题路线实习,要求独立完成野外调查和地质资料收集,培养独立观察和分析地质问题的能力,掌握举一反三的地质思维和地质工作的方法。

秭归实习区地质现象丰富。

针对上述教学目标,遴选和开发10条教学路线,开展野外实践教学,这些路线如下:路线一:下岸溪采石场岩浆岩教学路线。

路线二:小溪口庙湾基性超基性火山岩、变质岩、韧性构造教学路线。

路线三:九畹溪—西陵峡村寒武纪到志留纪的褶皱构造,地层岩性、沉积结构构造及生物化石。

路线四:链子崖二叠纪地层序列、碳酸盐沉积特征、古生物化石采集、工程地质与环境地质路线五:九龙湾南华纪—震旦纪地层序列、接触关系、冰川沉积特征。

路线六:石板溪—花鸡坡—棺材崖—黄牛崖新元古代地层序列及沉积环境。

路线七:花鸡坡—棺材崖—和尚洞独立填图路线布置。

路线八:滚石坳震旦纪—寒武纪地层序列、接触关系、沉积特征、化石采集。

路线九:长阳清江构造地质观察和寒武纪—奥陶纪地层描述。

2、实习时间与组队情况本次实习自2016年9月2日至2016年9月28日,9月2日到9月16日为路线教学,9.17—9月28日为独立填图并完成报告。

全班分为五个小组,第三小组由022142班苏丹梅,石磊,黄帅康,余良川,王云衡五位同学组成。

3、指导老师指导老师阮小燕、罗国平老师。

4、工作量统计工作量统计表二、地层概况:对实习区主要发育的地层做简单的描述(未见的地层不进行描述)。

这里主要介绍实习见到的地层,从老到新,为中元古的庙湾组到古生界二叠纪的吴家坪组。

2.1中元古界2.1.1.1庙湾组观察位置:小溪口描述:庙湾组为一套厚度巨大、岩性单一的,具有条带、条纹构造的斜长角闪岩,夹石英岩、角闪片麻岩及石榴石角闪片麻岩。

以巨厚—厚层状斜长角闪岩的出现与下伏小以村组整合分界,顶被震旦莲沱组不整合覆盖。

斜长角闪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反映其海相喷发的玄武岩变质而成。

因此,该组代表了崆岭群形成时代晚期玄武岩浆喷溢作用的产物。

2.2新元古界2.2.1南华系3.2.1.1莲沱组指黄陵花岗岩与南沱组之间的一套紫红色中厚层状砂砾岩、含砾粗砂岩、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细粒岩屑砂岩、长石质砂岩夹凝灰质岩屑砂岩、含砾岩屑凝灰岩。

观察位置:九龙湾东南1公里描述:紫红色中厚层状含砾石砂岩与页岩互成,与南沱组的界线为高角度正断层。

观察位置:石板溪桥东南60米描述:此处为黄陵花岗岩与莲沱组不整合接触关系,下伏为花岗岩,有8亿年,被风化严重形成风化壳,底部形成底砾岩。

上层为砾岩或含砾杂砂岩。

发育斜层理,指示为水动力条件较高的沉积环境。

少数发育水平层理,反应水动力较弱。

观察位置:花鸡坡四组描述:紫红色中厚层砂岩,含少量砾石。

2.2.1.2南沱组南沱组为灰绿色、紫红色冰碛泥砾岩,上部夹层状透镜体,冰碛砾岩中的砾石分选性差,表面有擦痕,与上覆陡山沱组下覆莲沱组均为平行不整合。

观察位置:九龙湾描述:整体为灰绿色块状含砾冰碛岩。

无分选、无磨圆、无层理。

砾石大小不一,可细分为多层。

观察位置:花鸡坡村东土三线40公里描述:为灰绿色块状含砾杂砂岩,含砾大小不一,最大的35cm,最小的3mm,分布不均匀,反映为非水流作用的沉积作用特征,无分选,无磨圆。

推测为冰川融化前搬运,消融后沉积。

偶见冰川擦痕。

2.2.2震旦系2.2.2.1陡山沱组陡山沱与南沱平行不整合,与灯影整合。

自上而下分为四段,第一段为盖帽白云岩,第二段为泥质灰岩,含有磷硅质结核,即“棋子”,含瓮安动物群。

第三段为灰白色厚层状白云岩,含硅质条带。

第四段为黑色薄层状硅泥岩,俗称锅底灰岩。

观察位置:土三线40.1公里处描述:陡山沱与南沱平行不整合,与灯影整合。

此处为南沱与陡山沱一段的界线,界线以下为三无的冰碛岩,以上为盖帽白云岩,为灰白色厚层状,见硅质条带,存在蒸发矿物,有很多的孔洞缝。

白云岩中含有重晶石,说明当时大气中含有大量的氧。

观察位置:土三线40.3公里处描述:此处为陡山沱二段、三段分界线。

陡二为薄层状黑色含泥质灰岩或泥质白云岩,存在磷质硅质结核,形成棋盘子。

为一级烃源岩。

棋盘子中可能有瓮安动物群的胚胎保存。

见水平层理,反应水体安静。

陡三为中薄层状含硅质条带白云岩,白云石结晶程度为中-细晶,存在泥晶。

反应水体变浅,可能为浅海或滨海。

观察位置:土三线41.6公里处描述:此处为陡四与灯一的分界线,两者为整合接触。

陡四为黑色厚层状碳质泥岩,有机质含量高。

观察位置:邹石线3.3公里处描述:此处也为陡四与灯一界线,陡四为黑色碳质页岩,夹灰岩透镜体,有机质含量20%。

此段有埃迪卡拉生物群,为软体动物。

2.2.2.2灯影组灯影组与陡山沱组整合,可分为三段,蛤蟆井段位中厚层白云岩,见帐篷构造,石板滩段为薄层状泥质灰岩,含埃迪卡拉生物群,白马沱组为中厚层状白云岩,含硅质条带,夹砂糖状白云岩。

观察位置:土三线41.6公里处、邹石线3.3公里处两处的灯一为灰白色厚层块状白云岩,见帐篷构造,推测为温度升高,石膏和盐岩晶体生长,将上覆的薄层状白云岩纹层上拱形成的,该层内藻纹层发育,说明氧气含量增加,直接影响生物繁盛。

2.3下古生界2.3.1寒武系2.3.1.1岩家河组岩家河组主要为灰色硅质泥岩、白云岩、黑色碳质灰岩夹碳质页岩。

厚度为20-50m。

观察位置:土三线30.1公里处描述:岩家河组与灯影组为连续沉积,为薄层状白云岩与页岩互层,页岩间夹硅质条带,反应水体反复震荡。

此组中最早发现钙质硬壳动物群。

2.3.1.2水井沱组此组岩性比较稳定,下部以碳质页岩为主夹灰岩或白云质灰岩;上部以灰岩为主夹黑色页岩或碳质页岩。

观察位置:土三公路29.8公里处描述:水井沱组与岩家河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岩家河组为灰黑色中薄层状页岩,含有磷质化石,见海绵骨针。

黑色页岩中富含黄铁矿,许多海绵骨针均被黄铁矿化。

黄铁矿至地表环境风化、氧化,其中的铁被氧化为褐铁矿,呈红色。

其中的硫元素被氧化或生成硫,或氧化为硫酸根,并与钙元素结合形成白色的石膏。

因此,黑色页岩段的风化表面上呈现出红、黄、白三种色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