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贝日记》读后感

合集下载

中小学生关于《拉贝日记》观后感精选范文5篇800字

中小学生关于《拉贝日记》观后感精选范文5篇800字

中小学生关于《拉贝日记》观后感精选范文5篇800字影片《拉贝日记》由佛罗瑞·加仑伯格执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小学生关于《拉贝日记》观后感精选范文5篇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中小学生关于《拉贝日记》观后感精选范文5篇(一)观看了《拉贝日记》,较之《南京、南京》,还是稍稍喜欢《拉贝》多一点,起码它看起来像一部电影,一部完整的有故事情节、有叙事手法的电影!它虽然没有陆川的那部来的震撼,但也平淡中见真实。

整部电影看完,第一感觉是描述比较客观,对于拉贝自己并没有出于第三方无谓的拔高,一个情节就是他骄傲地接收中国政府赐赉他的奖章,对阿谀他的话也悠然自得,诸如此类的小细节把拉贝刻划成一个极富人情味的可恶的小老头子,看起来令人感觉比较实在。

另外一个细节就是影片透过道森博士的口说出外科医生罗伯特威尔逊与拉贝之间看似不能相合的理由:他们两人都执拗的无可救药。

这些小毛病和个性,让拉贝先生的形象显得比较丰满。

影片另一值得称道之处,便是透过旁人对拉贝先生印象的逐步改观从细节处展现了他令人尊重的原因。

在影片中,拉贝的言行是比较尊敬希特勒元首的,一些史实中也能够得悉,他经常对旁人说道“他是德国国度社会主义动摇的支持者,百分百的支撑这一轨制”。

而极度厌恶纳粹的罗伯特医生一开端却对拉贝不认为然,他以为拉贝只不外是在会议上喝喝茶吃吃饼干,并不会负起任何的义务,他也会同妻子多拉一齐离开南京。

在与拉贝的相处中,他匆匆领会到拉贝踊跃工作,敢于贡献的崇高情怀。

于是在他目送拉贝分开南京之时,才会动情地清唱起那首歌唱拉贝的歌谣。

有一个资料是说,罗伯特医生给家中人的信件里高度赞赏了拉贝,说他是“在纳粹圈中高贵的人,有一副博大的襟怀,很难将他高尚的人格与他对希特勒的‘奉承’接洽在一齐”。

另外,影片在这一基本上对当时的南京事件进行了公道的假想和结构,好比拉贝应用纳粹旗掩护西门子工厂的工人,亲眼目击日本军官的“杀人比赛”,以及为维护在学院中的中国士兵挺身而出,与朝香宫鸠彦亲王竭力交涉,又比如影片结尾处南京的百姓凑集码头,送别拉贝,这一幕固然没有在史实中记录,但是我认为无可非议,正如导演所说,“他做了一件很巨大的事,但是几乎没有人晓得他的业绩,没有人感激过他,所以我在心里觉得应当给他这样一个送别,就特殊设置了这个场景”。

拉贝日记读后感

拉贝日记读后感

拉贝日记读后感
《拉贝日记》是一部真实记录了二战期间中国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文献,通过纪实的手法,生动地展现了南京大屠杀的惨状以及拉贝的伟大人道主义精神。

这部作品让人深刻地反思了战争的可怕和人性的扭曲,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了人道主义精神的伟大力量。

拉贝是一位德国人,他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担任德国领事,利用自己的权力和影响力,拯救了大量的中国人。

他用尽一切办法,包括设立安全区、提供食物和医疗救助等,保护了成千上万的无辜生命。

他的行为展现了人道主义精神的伟大力量,让人感动不已。

通过阅读《拉贝日记》,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扭曲。

在南京大屠杀中,日军对无辜的中国人进行了残忍的屠杀和奸淫,让人不禁为之心寒。

在这样的环境下,拉贝的人道主义精神显得格外可贵,他不顾个人安危,全心全意地帮助中国人,展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

同时,通过拉贝的故事,我也深刻地感受到了人道主义精神的伟大力量。

在战争的阴影下,人性往往会变得扭曲和丑陋,但是也正是在这样的时刻,人道主义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拉贝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人道主义精神的伟大力量,让我对人性和世界充满了希望。

通过阅读《拉贝日记》,我不仅对南京大屠杀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对人性和人道主义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部作品让我深刻地反思了战争的可怕和人性的扭曲,同时也让我感受到了人道主义精神的伟大力量。

我相信,只有通过对历史的深刻反思,我们才能更好地珍惜和传承人道主义精神,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拉贝日记观后感

拉贝日记观后感

观后感一《拉贝》讲述的是个人的经历,第一人称叙事的好处是感同身受,叙述者向观众交代他所感知到的世界,不会有全知视角常有的顾此失彼。

《拉贝》并没有急着去表达观点,而是首先描述了国际安全区从动议到收场的完整脉络。

对于七十年后的观众来说,拉贝和国际安全区远远算不上是公共知识,在这两个似曾相识的名词背后,是大量认知上的荒芜地带。

现在不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了,那时的观众爱学习,越是不明白越来劲,影院里拉下的课他会找书来整明白,而眼下的法则是电影得就合观众,导演得呵护观众--《拉贝》就是这样做的。

《拉贝》还原了曾经的圣徒,拉贝当年的日记还在,日记是可信度最高的历史资料之一,因为它通常是写给自己看的,完全没有必要作假和作秀。

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上演时,曾经造成“没看过小说就很难看懂电视剧”的现象,而《拉贝》的观众可以不必去阅读文本,一样得到完整清晰的印象。

跟着导演的镜头,我看到拉贝在是否出任安全区主事者的困惑,他在失去妻子的心灵战栗中变得更加坚定,他把自己的私房钱拿出来为安全区购买粮食,而故意不让别人知道内情。

面对这样一个把大爱倾注在一群与自己并无太多瓜葛的弱者身上的外国人,你没法儿不想起救犹太人于水火的辛德勒,没法儿不想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白求恩。

难得的是,表现这样一段沉重的历史,《拉贝》做到了行云流水,举重若轻。

一上来,拉贝作为西门子公司驻南京代表即将卸任,日本人的空袭把他重新推到台前。

拉贝和继任者之间的争斗,精彩得就像天才小说家的佳构。

拉贝答应了出任安全区的牵头人,却又出现在即将离去的轮船上,这番欲擒故纵也很揪扯人心。

当拉贝眼瞅着自己的司机被斩首而无能为力时,当威尔逊医生被日军黑洞洞的枪口直指时,我完全被带进了影片的情境,艰于呼吸,喉咙嘶哑,心情巨痛。

片中甚至还有黑色幽默:“能装十万人的地方能装二十万中国人”,医生和拉贝关于希特勒胆子大小的歌唱,等等。

这些设计让电影生动甚至有趣。

当然,在影片结尾,拉贝完成使命离开中国时,南京人给他搞了个“锣鼓喧天,彩旗飘飘”的欢送场面,尽管这一段是根据日记中的有关记载拍摄的,但与1938年充满肃杀之气的南京城的整体气氛有些疏离。

拉贝日记读书观后感

拉贝日记读书观后感

拉贝日记读书观后感我刚开始读的时候,心想这就是一本普通的日记呗,能有多特别?结果,这一读就像被卷入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历史大剧。

拉贝先生,这个名字在我心里就像一个超级英雄的代号。

拉贝先生写的那些日常记录,字里行间都透着当时南京的那种恐怖氛围。

我仿佛能看到南京城的大街小巷里弥漫着硝烟,听到百姓们绝望的哭喊声。

他写那些日军的暴行,看得我拳头都握紧了,气得不行。

那些无辜的人啊,就像蝼蚁一样被肆意残害,这简直就是人类文明的耻辱。

但是呢,拉贝先生就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

他没有袖手旁观,而是尽自己所能去保护那些受难的中国人。

他建立的安全区,就像是狂风暴雨中的一个避风港。

他把那些可怜的人都往安全区里拉,自己就像一个坚强的守护者。

我读到他为了多救几个人和日军周旋的时候,感觉他就像一个在狼群里守护羊群的牧羊人,特别英勇。

从他的日记里,我也看到了人性的复杂。

那些日本兵的残忍让我看到了人性丑恶的一面,可是拉贝先生还有那些和他一起努力救助中国人的国际友人,他们又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善良和伟大。

这就像在同一个舞台上,一边是恶魔在跳舞,一边是天使在抗争。

读完这本书,我对历史有了更深的敬畏感。

以前历史对我来说就像是书本上的一些文字,现在它变得鲜活起来。

拉贝先生的日记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那扇通往真实南京大屠杀历史的大门。

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记住这段历史,不能让那些牺牲的人白白死去。

而且我们也要像拉贝先生一样,在面对邪恶的时候,勇敢地站出来,哪怕力量很微小,也要去捍卫正义。

这本书也让我知道,在这个世界上,善良是可以跨越国界的,只要大家都心存善念,这个世界就不会被黑暗完全吞噬。

《拉贝日记》观后感范文5篇

《拉贝日记》观后感范文5篇

《拉贝日记》观后感范文5篇《拉贝日记》是当年在南京的一名德国友人亲身目击南京大屠杀所作的真实记录。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电影《拉贝日记》观后感范文,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拉贝日记》观后感1也许,因为了陆川电影《南京南京》的热映,引起了我对另一部同题材小说《拉贝日记》的兴趣,从网上,我读完了它。

《拉贝日记》是当年在南京的一名德国友人亲身目击南京大屠杀所作的真实记录。

这本书的作者约翰拉贝是德国西门子公司的雇员,1937年日军进攻南京前夕,他和十几位外国传教士、教授、医生、商人等共同发起建立南京安全区,并担任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

他和一些国际友人在当时极其危险艰难的战争环境中,四处奔走呼号,奋不顾身地抗议和尽其所能地阻止侵华日军对中国人民疯狂施暴。

他们设立的南京安全区为大约25万中国平民提供了暂时栖身避难的场所。

在他自己的住宅和小花园里,也挤进了600多名中国难民,受到保护。

他还在他的日记和其他文字中记述了侵华日军在南京犯下的一桩桩令人发指的暴行。

他在1938年4月回到德国以后,连续举行报告会,向德国当局呈送书面报告,继续对日军在南京的罪恶进行揭露。

在受到德国警察盖世太保的讯问和警告之网后,他仍然暗暗地细心整理自己的日记和有关资料,将这些历史记录留给后人。

这本书主要采取的是日记体这一形式,在情节上,他更多的是翔实的、朴素的记述,读完后令人压抑、愤怒,为那段黑色的历史。

对于南京大屠杀,我最初的记忆是在初三那年,学校发了一本补充教材,那上面的记载。

对于这段历史,我想每一个中国人的感觉都应该是相同的。

《拉贝日记》观后感2战争,是霸权者的欲望与贪婪;战争,是野心者的冷酷与残忍;战争,是弄权者的自私与无情。

膨胀的野心将和平与人性掩埋的彻彻底底。

死亡?仇恨?无辜的生命的呐喊,襁褓中幼婴的啼哭,家园支离破碎,满目疮痍,这就是战争。

也许岁月能抹去那些断壁残垣,可是历史和人们终将铭记那段血雨腥风的悲苦时期。

不论是战火纷飞的昨天还是看似风平浪静的今天,战争都依然时时刻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最新2018】拉贝日记观后感-word范文模板 (4页)

【最新2018】拉贝日记观后感-word范文模板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拉贝日记观后感
拉贝日记观后感【一】
前几天我在网上看了《拉贝日记》这部电影。
《拉贝日记》中的主人公是当时的德国纳粹党员约翰·拉贝,作为当时西门子中国区的主管,拉贝加入纳粹党只是顺应潮流,他本人甚至根本不了解希特勒,他原以为希特勒是一个英明的领导者,在安全区受到日军威胁期间,拉贝还写信给希特勒希望得到他的帮助,这封求救信自然是石沉大海。
拉贝先生一直是中国公民的大恩人,但是,这位曾经拯救了二十万中国难民的伟大人物。回到德国后要求开除纳粹党党籍却遭到拒绝,还因为与中国勾结而遭到惩罚,还被勒令不得讲出在南京的所见所闻,他的日记等一些珍贵的照片资料在几十年后才被得以公开,拉贝先生晚年穷困潦倒,最终在1950年,孤独而贫穷地在柏林死去。
《拉贝日记》成功地展示了拉贝先生的心路历程,也让观众触摸到了那段令人不堪回首,但却无法忘记的历史。电影中塑造了许多有血有肉的人物,善良认真的拉贝,耿直不讳的威尔逊医生,坚强慈爱的杜普雷小姐与帅气年轻的罗曼博士,更是成功刻画了一个个令人生厌的日本军官,使观众深入其中,有身临其境之感。
当日本战机开始轰炸南京时,拉贝张开纳粹大旗,让大家躲在下面的时候,我是被震撼了。潮水般的人群聚集在下面祈求保命,忐忑不安,那面巨大的纳粹旗霎时成了拯救生命的护身符,那一幕躲在旗下的人们和硕大的纳粹旗,非常有视觉冲击力。其所带来的感受十分复杂,但毋庸置疑,生命的存活在那时是最为重要的,不论采取何种手段。
《拉贝日记》通过展示历史,也让中国人民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落后就要挨打”的不变哲学。泱泱中华当初之所以被日本这样一个弹丸岛国侵略,就是因为国家的无能与国家的落后,导致我们起初在他们的暴行面前毫无还手之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仅仅完成了百分之三十,虽然,我们已经站立在了世界的东方,但要做到真正的强大,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拉贝日记影片观看心得感想

拉贝日记影片观看心得感想

拉贝日记影片观看心得感想《拉贝日记》是一部描述中国抗战时期的纪录片,记录了华北抗日战争的历史细节和战争中英勇牺牲的人民群众。

观看这部影片让我对抗战时期更加了解,也更加感受到中国人民的坚韧和抗争精神。

以下是我对《拉贝日记》的观后感想:首先是对于拉贝这个人物的印象。

拉贝是一位来自德国的犹太人,他在中国长大并爱上了这个国家。

在抗战爆发后,他选择留在中国,并且积极地帮助中国人民抵抗日军侵略。

从片中的记录来看,拉贝是一位非常有爱心和正义感的人,他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那些被战争摧残的人们,而不顾自己的安危。

他在危难时刻,毫不犹豫地选择留在中国并坚守自己的信念,这让我对他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

其次,影片中展示了中国抗战时期的艰苦和残酷。

战争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和痛苦,人们失去了亲人,家园被摧毁,生活变得困苦。

在这个艰难的时期,中国人民表现出了无比的坚韧和抗争精神。

他们在战火中毫不退缩,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自己的国家。

在片中,我看到了中国人民互相帮助、团结奋斗的场面,这让我对中国人民的团结和坚强印象深刻。

另外,影片中也展示了中国人民与国际友人的合作。

拉贝带领着一支由外国教师、传教士和义工组成的队伍,在战争中给予中国人民巨大的支持和帮助。

他们为伤员提供医疗救助,为儿童提供教育,为无家可归的人们提供住所。

他们的无私奉献感动了我,也让我明白了友好合作的重要性。

影片中还记录了中国人民与日军的血战。

中国军民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自己的家园。

这些战斗场面让我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悲惨,也让我更加珍惜和平的来之不易。

同时,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中国人民对于自由和尊严的追求,他们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为国家和人民而战。

最后,拉贝这位始终带着人道主义精神的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不仅在战争中积极地帮助中国人民,也为日本战俘提供了人道主义的救助。

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人性的光辉。

对于一个外国人来说,他的爱国情怀和人道主义精神让我感到非常震撼,也让我相信善良和正义的力量是伟大而不可战胜的。

读《拉贝日记》有感范文 (2)

读《拉贝日记》有感范文 (2)

读《拉贝日记》有感范文 (2)
读完《拉贝日记》,对我来说简直是一种了不起的经历。

这本书将拉贝本人的才华和勇气令人惊叹。

这本书真是一个极好的参考书,引导我走到一条正确的道路上。

从拉贝的日记里,我学到了几件事:首先,拉贝学习的能力和机警大大超过常人,并且他的思维极为敏捷,他的思维素质很高,在他成功之前,他曾多次做出正确的决定。

其次,我从拉贝的日记中感受到他的坚持和决心,他经常在困难面前耐心坚持,他也曾拒绝过别人的帮助,拒绝了小便宜,让自己只走自己认为正确的路,拒绝简单的小把戏,最终获得成功。

另外,拉贝的日记也让我明白了,成功的风险伴随着失败,没有什么是可以一帆风顺的,每个人都要经历大大小小的挫折,才能够学习成熟,让自己在学习和职场上取得成功,而不是只是朝一个目标而努力,不管有多少困难,只要坚持不懈,最终都会有回报。

《拉贝日记》让人印象深刻,它告诉我们,对事情应该抱有希望,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应该有信心,有着自己的理想,坚韧不拔的把自己的梦想变成现实,坚持到最终能够取得成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拉贝日记》读后感
《拉贝日记》中所记录的真实,无一不让我心惊。以前每每 提及南京大屠杀,对死了三十几万人,虽然愤恨心痛,但也只 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但当我触及这本日记,却能清晰地看到那 血肉模糊的场面,能听到那震耳欲聋的呼喊声。我常常没有勇 气去看那字字滴血的文字,但又会被理智逼着继续,我要记住 他们的眼泪,感受他们的痛苦,带着他们的伤痛继续前行,不 能把他们遗忘,不能把那段历史遗忘,要永记于心。
《拉贝日记》
——一部被尘封已久的史书
《拉贝日记》作者简介
约翰· 拉贝,1882年出生于德国汉堡。1908年到中国,任 德国西门子公司驻中国商务代表,在中国工作了30年。在侵华 日军侵占南京前后的日子里,出任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 在此期间,他以其独特的身份、西方人的视角,在呼啸的枪炮 声中、在尸骨遍地的金陵古城,用充满激情而又冷峻的笔触逐 日记载了“南京大屠杀”------这中国历史上最为惨痛的一页。
《拉贝日记》内容摘要
1937年12月14日:开车经过市区,我们才晓得破坏的巨大程度。车子每 经一二百米就会压过尸首,那些都是平民的尸首。我检查过,子弹是从背后 射进去的,很可能是老百姓在逃跑时从后面被打死的。 12月16日:我开车到下关去勘查电厂,中山北路上都是尸首……城门前面, 尸首堆得像小山一样……到处都在杀人,有些就在国防部面前的军营里进行。 机枪声响个不停。
12月22日:在清理安全区时,我们发现有许多平民被射杀于水塘中,其中 一个池塘里就有30具尸体,大多数双手被绑,有些人的颈上还绑着石块。
《拉贝日记》内容摘要
12月24日:我到放尸首的地下室……一个老百姓眼珠都烧出来了……整个头给 烧焦了……日本兵把汽油倒在他头上。 12月25日:日本人命令每一个难民都必须亲自登记,而且要在10天内完 成……20万人!怎么办?整批年轻力壮的男人已经被拉了出去,他们的命运不 是做奴工就是死亡。还有整批的年轻女子被拉出去,因为要成立一个很大的军中 妓院。 1月3日:这些城陷后放下武器的中国兵当中,恐怕有2000人被日本人刺杀, 这是非常残忍的,而且绝对违反国际法;在攻城的时候,大约2000平民被打死。
南京拉贝故居
半个多世纪以来,拉贝故居默默地伫立于中山路与广州路口, 经受着风雨岁月的冲刷,静静地注视着繁华闹市的车水马龙,世事 变迁,没有人来理会,也无人知晓它曾经有过的惊心动魄。直到上 世纪末,这幢西式小洋楼,终于洗尽尘埃,向世界大展其风貌。
《拉贝日记》内容简介
《拉贝日记》是约翰· 拉贝亲身目击南京大 屠杀所作的真实记录。在标志中国开始全面 抗战的卢沟桥事变60周年的时候,这部被长 期尘封而又具有重要价值的历史资料首次出 版面世,揭露了日本当时在南京的丑行。 《拉贝日记》是近年发现的研究南京大屠 杀事件中数量最多、保存得最为完整的史料。 这部日记所记述的,都是拉贝的亲历亲见亲 闻,非常具体、细致和真实,无人能否认其 可信度。在写作日记的同时,拉贝还精心保 存了80多张现场拍摄的照片,并对这些照片 作了翔实的说明。这些文字对中日交战双方 的实际情况和政治是非作了客观公正的评价。
事实就是事实,不承认不代表不存在!
《拉贝日记》读后感
一年中,总会有许许多多的纪念日,每一个纪念日对于不 同的人都有着不同的记忆。但是有这样一个纪念日,它的历史 记忆注定属于整个中华民族,那就是12月13日。 苦难是不能忘记的。 这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让所有人的心都在滴血。这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劫 让我们经历了战火纷飞,硝烟弥漫,妻离子散,也让我们更加 体会到了和平的珍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