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 第二章 20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与系统自然观

合集下载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后习题答案)0.1如何理解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和主要内容P20.2自然辩证法是怎样产生的?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怎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自然辩证法P20.3 怎样理解学习自然辩证法的重要意义P21.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1.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1.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证的价值和意义1.4 系统自然观的基本特点的基本特点是什么1.5 如何理解系统自组织的实现条件2.1如何理解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能性2.2 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及其重大现实意义2.3 试论述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及实践3.1 怎样认识科学和技术的区别与联系书903.2 技术的本质和基本特征是什么3.3 如何理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的必要性和现实途径3.4 如何理解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3.5 什么是科学精神,书98如何理解在科学研究中坚持科学精神的重要意义3.6 论述近现代技术革命内容,并比较其不同特点4.1 关于科学评价标准的主要观点有哪些?你认为哪种最合理,试说明理由4.2 波普的证伪主义模式的基本观点和理论局限是什么?4.3 试评价库恩科学发展的历史主义模式4.4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模式有何特点,其合理之处何在?4.5 怎样认识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总体趋势4.6 试分析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及其对科学发展的意义5.1 创立科学理论的思维过程有哪些阶段?创立科学理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形态有哪些?5.2 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征5.3 怎样认识科研选题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及科学选题的基本原则5.4 试阐述科学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6.1 如何全面认识科学的价值?试分析其内在价值和社会价值6.2 如何看待科学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6.3 如何正确认识现代高科技发展带来的伦理困惑6.4怎样认识西方科技批判思潮的成就和不足7.1 如何理解科学共同体与技术共同体社会规范的主要区别7.2 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重要意义7.3 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组织机构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7.4 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的运行7.5 从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角度说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主要意义和内容绪论如何理解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和主要内容?0.1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已经成为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

自然辩证法第二章

自然辩证法第二章

第一节 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和系统自然观的产生 三、系统自然观确立的重大意义
1、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一、丰富和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二、丰富和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三、丰富和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四、论证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关于运动、发展的大循 环思想。
2、提供了系统思维方式
(1)恩格斯关于物质永恒循环的思想 (2)自组织理论和混沌理论:进化和退化的交替 (3)现代宇宙学对于宇宙未来演化趋势的推断
第三节 自然界的演化 自然界的进化:有序化和对称性破缺 (1)序、有序和无序 “序”,不仅表现为空间结构的某种规则性,而且反 映了时间演化过程的某种规律性。 (2)对称和破缺 “对称”,是指在一定变换下的不变性。最高的对称 性就是在一切变换下都不变的状态。 “破缺”是指在一定变换下所表现的可变性,或对称 性的降低。 复杂性和层次结构正是起源于某种对称性破缺。
二、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基本特点
一、开放性 三、整体性 二、动态性 四、层次性
三、自然界物质系统的结构层次
1、自然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结构:是指自然系统的诸组成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总和, 它表现为系统内部的组织形式、联系方式和秩序。 功能:是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能力和功效。 结构是功能的内在根据,功能是结构的外在表现。 结构相对稳定,而功能因为系统的开放程度和开放方式 不同而表现出多样的可能性。 结构分为一、同时态相对稳定的空间结构
1、从存在到演化
以往的自然科学,如牛顿力学、麦克斯韦电磁理论, 包括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所描述的都是可逆过程,表现 出时间反演是对称的,未来和过去没有区别。 非平衡自组织理论则将热力学定律的“时间之矢”与 动力学系统的复杂性、不可逆性联系起来,使时间从 一个外部参量转变为自然演化的内在尺度。提出了 “内部时间”的概念,表明自然科学从存在的科学走 向演化的科学。与此相关联,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 也从认识存在深入到认识演化,即认识到自然界不仅 是存在的而且是演化的,并试图在存在和演化之间架 起一座桥梁。

自然辩证法(个人整理版)

自然辩证法(个人整理版)

自然辩证法(个人整理版)绪论第一节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一、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与范围1.整个世界的历史可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2.人类只有进行物质生产劳动才能从自然界那里取得他们所需要的生活资料3.科学技术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4.哥白尼牛顿科学革命与英国工业革命把人类从农业社会推向开放、进步的工业社会自然辩证法贯穿的基本观点第一.自然界是第一性的,它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第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基本观点第三.科学技术是自然发展史与人类社会发展史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与相互作用的中介第四.社会发展经历不同的历史阶段,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内容有所不同二、自然辩证法与科技哲学科技哲学的体系:形式科学、物理学、生命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区别:1、看待自然观方面2.看待科学技术方面3.看待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方面三、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社会1、哲学方面2、社会学、历史学方向3、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关系研究方向第二节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一)创立时期1、批判分析了德国古典哲学2、批评分析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创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方法论3、研究了劳动与人的生存、发展,以及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二)发展时期1、科学社会学2.科学学3.技术文化学二、20世纪中叶以来自然辩证法的新发展1.自然观方面(系统自然观、生态自然观)2、在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方面3、在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方面4、在科学技术与社会方面波普尔证伪主义的科学哲学(1)反归纳主义(2)经验证伪原则(3)划界标准:重言式命题、列尽各种可能性的逻辑命题、数学命题、形而上学命题、宗教神话、伪科学(4)理论是大胆的猜测:理论先于观察,有保留地赞同康德“理性给自然界立法的观点”、科学开始于问题、理论是大胆的猜测(5)知识增长的理论可证伪度:第一,理论表述的内容愈普遍,可证伪度就愈高;第二,理论表述的内容愈精确,它的可证伪度就愈高科学发展的四段式:1、科学开始于问题;2、科学家针对问题提出各种大胆的猜测,即理论;3、各种理论之间展开激烈的竞争和批判,并接受观察和实验的检验,筛选出逼真度较高的新理论;4、新理论被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所证伪,又出现新问即P1→TT→EE→P2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理论范式:(1)从心理上是科学共同体所共有的信念,(2)从理论和方法上说它是科学共同体所共有的“模型”或“框架”,总体说,就是某一科学家集团在某一专业或学科所共同具有的信念,这种信念规定了他们的共同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为他们提供了共同的理论和解决问题的框架,从而形成为该学科的一种共同传统,并为该学科的发展规定了共同的方向。

自然辩证法 第二章 系统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 第二章  系统自然观

三、自然界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1、自组织 自组织是指没有外界的特定干预,在开 放的背景下,外部提供一定的条件下,系统 的要素按彼此的相干性、协同性或某种默契, 自发地形成一定结构和功能的过程和现象。 自组织一般包含着三类过程:由非组织 到组织的过程演化;由组织程度低到组织程 度高的过程演化;在相同组织层次上由简单 到复杂的过程演化。
3、物质形态多样性与丰度成反比观点
就是说,物质层次愈高,结构功能愈多 样化,而这一层次物质系统在宇宙中丰度愈 少。比如,原子这一层次系统的种类只有 107种,可分子这一层次系统的种类多达 700多万种,而有机体种类曾在地球上存在 的就有10亿种之多。
4、高层次物质系统与低层次物质 系统相互关系的观点
2、特定物质层次系统的尺度与结 合能成反比的观点
对于一个具有多层次结构的物质系统供 给能量,随着能量的增加物质系统的层次一层 层地消失,同时物质系统的尺度变小,即物质 系统变得越来越小。这就是说尺度愈小,结合 能就愈大,结合的键力愈强。
一定物质层次的存在适应于一定的能量 状态。物质系统的结合能越大,就越稳定。当 外加能量在数值上大于这个结合能时,系统就 解体,而显露其内部的组成部分,即更深一个 层次的物质单元。在继续加能的过程中,物质 系统就被一层层地剥开。相反地,在不断减能 的过程中,物质外壳则一层层地套上去,而且 后套上去的层次把先前的层次包含在内,作为 自己的结构成分和从属要素。这种物质系统分 解和复合中的能态突变,更深刻地反映了物质 结构的层次性。
18世纪中叶以来,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关 于自然界历史演化的观点开始形成。自然界的历史性 被科学发现逐步揭示出来,成为自然界历史观产生的 科学前提。 最早把历史观引入对自然界研究的是康德。 1755年康德出版了《宇宙发展史概论》,提出了关 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这是天文学史上第一个比 较完整的天体演化学说。

自然辩证法-第二章

自然辩证法-第二章

第二章: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系统自然观第一节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和系统自然观的产生一、系统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一)现代自然科学革命•(二)系统科学的诞生(一)现代自然科学革命•19世纪下半叶,牛顿力学在各个自然科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机械自然观总体上仍然处于主导地位。

“经典物理学大厦已经竣工完成”。

1、物理学新发现•1895年,伦琴(1845-1923)研究阴极射线时意外发现X射线;获得19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是第一个获奖人。

通过X射线促进了或激励了一连串发现。

•1896年,贝克勒耳(1852-1908)意外发现放射线;•1897年,汤姆逊证实了电子的存在;•居里夫妇发现放射线元素(钍、钋和镭);证实元素的嬗变;促使元素嬗变理论建立(卢瑟福,1902年);•动摇了几千年原子和元素观念——认为原子不可分、是物质组成最小单元;认为元素不变。

2、物理学革命•当时物理学家中的泰斗——开耳文勋爵在新年贺词中把物理学的19世纪发展和20世纪的前景比喻为“物理学一片晴朗天空,只有两朵小小乌云”,它们是黑体辐射问题和以太问题,当时没有得到解决。

1)实验或实践进展•黑体问题研究中,出现了紫外灾难(黑体:光的辐射和吸收);•以太问题的检验,迈克耳孙-莫雷实验(以太存在?光速问题)黑体辐射的“紫外灾难”麦克尔逊—莫雷实验示意1887年2)相对论的提出:•爱因斯坦(1879-1955)1905年狭义相对论;关于时间和空间关系、质量和能量关系;运动和物质关系;对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的革命。

但是现在看仍然都是决定论框架下的理论。

1915年广义相对论;物质与空间、时间关系;双生子佯谬。

3)量子论和量子力学建立•1900年,普朗克提出能量子假说;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假说和理论;20世纪初,卢瑟福提出原子的有核模型——太阳系模型;1912-13年,玻尔建立(经典)量子论原子模型;1923年,德布洛意提出物质波假说;1925-26年,薛定谔提出波动力学;海森堡提出量子力学的另一形式——矩阵力学。

自然辩证法课件

自然辩证法课件

25
系统分析方法与还原分析方法是不同的。
还原分析方法有两个前提:
“部分”间无相互作用或相互作用可忽略; 描述部分的行为的关系式是线性的,这样才 能进行累加,保证描述总体行为的方程和描述 部分行为的方程具有相同的数学形式,以便通 过部分过程相加取得总体过程。 显然,这种分析方法和思维方式不适用于复 杂对象。
8
量子力学揭示了崭新的、不同于宏观客体规 律的微观客体规律,阐明了连续性与间断性、 波动性与粒子性的对立统一,突现了量子(微 观)世界的概率随机性,根本改变了精确确定 的连续轨迹的经典概念,经典理论中的严格决 定论被仅作为一种近似的和统计趋势的概念的 因果律所取代。
9
玻尔在1935年提出来的“量子关联”也已被 证明具有实在性。这种关联性是普遍存在的。
12
它表明,所有生物(包括非细胞生物病毒) 都有着共同的遗传物质核酸,而核酸也有共同 的核苷酸链的分子结构和基本相同的遗传机制。 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DNA重组技术、克隆技 术,表明现代生命科学已经发展到足以改造人 类自身、改变人的自然本性的程度。人参与、 影响自然进程的力量更强了。 1953年,沃森(1928~)等科学家在分析X 射线衍线资料的基础上,建立了DNA分子的双 螺旋结构模型。标志着分子生物学的诞生。将 生物学的实验水平推进到了大分子层次,并在 生物大分子层次上阐明了自然界结构和生命活 动的高度一致性。
21
4)自然系统是线性与非线性的统一
传统科学研究的都是线性系统; 但线性系统只是现实自然系统的近似,现实 自然系统是非线性的。非线性是普遍的,线性 才是特例。 自然界是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
22
3.系统自然观确立的重大意义
1)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2021年《自然辩证法概论》已整理

2021年《自然辩证法概论》已整理

2021年《自然辩证法概论》已整理1、试述当代马克思主义系统自然观的科学基础、主要内容和特征,并阐述其对你的启示意义。

1>系统自然观形成的自然科学基础:相对论、量子力学和系统科学等20世纪的新的科学发现是系统自然观形成的科学基础。

其中,系统科学对于系统自然观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相对论揭示了物体、时空、运动的一体性;量子力学展现了微观世界的复杂性和系统性;系统科学对复杂世界展现的系统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2>基本内容:自然界是一个系统。

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将“系统”定义为“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的总体”。

系统具有普遍性,万物皆系统。

系统反映了自然界中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协同的整体性。

自然界不仅存在着,而且是自主演化着。

开放的非线性非平衡系统理论揭示了自然界演化是一个不可逆过程,存在着“时间之箭”。

耗散结构理论认为,自然界演化本身具有自身的时间尺度,这就是“内部时间”,这标志着自然科学从关注存在转向关注演化,自然界不仅是存在着,而且演化着。

自然界演化的基本方式表现为分叉和突现,演化的方向进化与退化并行。

自然演化方向的矛盾。

19世纪中叶,克劳修斯由热力学第二定律导出的“宇宙热寂说”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所揭示的演化方向并不一致。

这一矛盾长期困扰着人们。

1969年,比利时科学家普利高津发现,在不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前提下,自然系统可以自发的从无序演化为有序。

他指出:一个处于远离热平衡态的开放系统(无论是力学的、物理的、化学的,还是生物的),通过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能够从原来的混乱无序的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空间或功能上有序的结构。

自然界是线性与非线性作用的辩证统一。

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从研究线性系统开始的。

但线性模型仅是一大批现实自然系统的良好近似。

在这种线性自然观作用下,我们习惯性的把相互作用视为单向的,把线性系统视为自然界的正常状态,把非线性系统视为例外,仅是线性系统的外在干扰等。

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

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机械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却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看不到世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或者只是承认机械的联系和机械的运动,因而表现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特征。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产生和形成,同这个时期自然科学的发展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

这个时期的自然科学还处于分门别类的收集、整理、分析经验材料的阶段,只有力学发展到了比较完整的形态。

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近代自然科学获得了全面的、系统的发展,它从不同的领域打开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一个有一个缺口,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并受到德国自然哲学家的批判,但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完整的自然观(见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中才得到真正的扬弃。

自然科学的发展也逐步突破了机械唯物主义的束缚。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用孤立的静止的和机械的观点观察和解释世界的思维方式,造成了近代机械唯物主义所特有的、在当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20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与系统自然观一、系统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一)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1. 物理学上的新发现德国物理学家伦琴1895年,发现X射线。

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1897年,证实了电子流。

法国.居里夫妇发现放射性元素2、物理学上的危机——“两朵乌云”黑体辐射问题——紫外灾难,经典理论无法解释以太问题——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经典物理学陷入危机3、物理学革命(1)“相对论”★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题为《运动物体中的电动力学》的论文狭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原理:①相对性原理;物理学定律在所有的惯性系中是相同的,不存在一种特殊的惯性系。

②光速不变原理:在所有的惯性系中,真空中光的速度具有相同的值。

★1916年,爱因斯坦发表了《广义相对论的基础》(2)量子假说1900年12月24日,普朗克在法国物理学会上宣读了题为《关于正常光谱能量分布定律的理论》的论文。

宣告了量子论的诞生。

提出了能量子假说。

(3)光的量子理论1905年爱因斯坦在普朗克能量子假说的基础上找出了光量子假说,光就是以光速C运动着的粒子流,他把这种粒子叫光量子。

(提出“波粒二象性”解释‘光电效应’)量子力学的建立●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物质波的运动方程●海森堡测不准关系△x·△p≥h/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新发展1.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建立,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把时间、空间联系起来,引起了时空观、物质观、运动观的深刻变革。

2.量子力学揭示了统计决定论的因果观。

(改变了经典理论中的严格决定论;说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3.分子生物学深化了对生命机制和生命本质的认识四大理论模型•宇宙学中的大爆炸模型•粒子物理学中的夸克模型•分子生物学中的DNA双螺旋模型•地球科学中的板块模型•科学革命的不彻底性和遗留问题(1)关于自然界是存在还是演化的问题只克服了机械性、形而上学的片面性和孤立性,而静止性的克服有待科学进一步的发展。

(二)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系统科学是把对象作为组织性、复杂性系统从整体上进行研究,以揭示其运动规律和实际处理这类系统的科学。

包括: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耗散结构理论、突变论、协同学、混沌理论、超循环理论等●系统科学的产生和发展系统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新三论)非平衡理论:耗散结构理论比利时普里高津协同学:德国哈肯突变理论:法国托姆混沌理论:混乱、无序最早的系统科学1、一般系统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1901-1972)第一次把“系统”定义为“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的复合体”。

(使科学研究对象从孤立的部分转向整体)最早的系统科学一般系统论是关于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新兴科学。

2、控制论cybernetics(美国维纳1948年创立)研究系统的状态、功能、行为方式及变化趋势,控制系统的稳定,揭示不同系统的共同的控制规律,使系统按预定目标运行的技术科学。

信息——是控制论的基本概念,既非物质,也不是能量。

反馈——是把被控制对象在控制信息作用下产生的输出信息返回传送给控制器,以根据控制效果来调控控制作用。

3、信息论information theory(美国数学家香农1948年创立)是运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方法研究信息通信系统、数据传输、系统组织化程度以及信息在系统中如何有效的传输等问题的应用数学学科。

(信息熵作为信息量的测度)新系统科学—新三论(20世界70年代前后)自组织(Self—organization)是指一个系统的要素按照彼此的相干性、协同性或某种默契而形成的特定结构和过程。

(信息来自内部,结构和功能在一定条件下自发产生)1、耗散结构理论dissipative structure theory(比利时科学家普里戈金1967年创立)提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可以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当外部条件达到一定临界值时,从原来混沌无序的状态转变为有序状态,形成有序结构的理论。

2、协同学(德国科学家哈肯1969年创立)以竞争、协同和序参量等因子的系统内部相互作用解释系统动力学的理论,揭示了自组织的内在动力机制。

3、突变论(法国数学家托姆1972年创立)从结构的稳定性与非稳定性的对立统一角度用数学语言精确的描述了突变的过程、类型和内容。

证明了突变是“飞跃”的论断4、超循环理论(艾根1971年创立)以分子之间的关联形成循环链条的方式解释如何进化成为大分子的理论揭示了非生命自组织、非生命自组织向生命自组织演化的过程形式和本质。

系统的复杂性复杂系统是具有中等数目基于局部信息做出行动的智能性、自适应性主体的系统。

中等数目的主体:元素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局部信息:没有中央控制,每个主体只可以从个体集合的一个相对较小的集合中获取信息,做出相应的决策.智能性和自适应性:系统内的元素或主体的行为遵循一定的规则,根据环境和接收信息调整自身的状态和行为,且主体通常有能力调整规则,产生新规则.复杂系统的特征突变性、不稳性、非确定性、不可预测性以上这些新系统科学的侧重点是系统的演化,据此称它们为“自组织系统科学”存在物理学(原来物理学)演化物理学二、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涵和思想(一)系统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物质观:开始把具有复杂性特征的事物作为研究对象,注重结构、相互关系及其演化.时空观:进一步明确时空与物质的关联,表达时空与物质的复杂关系.演化观:强调事物的生成、演化以及对初值和环境的极端敏感性.生命观:以“自组织”的观点,揭示事物会自发自主的从非生命演化出生命.环境和条件观:强调事物与环境的互动.系统观:把世界看作系统,注重整体性、关联性。

(最显著、最根本的)(二)系统自然观最基本的内涵1、自然系统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从存在到演化)不可逆性(时间之矢)可逆过程(时间反演对称)使时间从一个外部参量转变为自然演化的内在尺度,提出“内部时间”概念,表明自然科学从存在的科学走向演化的科学。

2、自然系统不仅是确定的,而且会自发地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确定性和随机性的统一3、自然系统不仅是简单的、线性的,而且是复杂的、非线性的;简单性和复杂性的统一线性和非线性的统一(三)系统自然观确立的重大意义1、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丰富和发展了物质观——整体性是自然界最基本的属性丰富和发展了运动观——自组织性丰富和发展了时空观——时间之矢是物理系统的内部属性论证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关于运动、发展的大循环思想2、提供了系统思维方式系统思维方式:是把对象当作一个系统的整体加以思考的思维方式,根据系统的性质、关系、结构,把对象的各个组成要素有机地组合起来构成模型,研究系统的功能和行为,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定量化和精确化的特征。

基本思路:▪把对象作为整体来考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非加和性)▪把系统看作动态开放系统▪侧重研究无序、不稳定性、非线性、不平衡性系统思维与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比较系统论:整体、综合双向思维形而上学—还原论部分、分析单向思维3、为科学认识活动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三、自然界的系统存在方式(一)何谓“系统”?贝塔朗菲:系统是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的集合。

钱学森: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的定义:所谓系统,就是由一定数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由若干要素组成系统内诸要素间形成了特定的结构具有特定功能的统一整体功能是在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

(系统总是处于一定环境之中)(二)系统的类型根据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可分为:1.孤立系统2.封闭系统3.开放系统(更大的普遍性)根据人对自然物参与的程度可分为:1.天然系统2.人工系统3.复合系统根据物质系统状态可分为:1.静态系统(平衡态系统)(近平衡态系统)2.动态系统(远离平衡态)根据系统领域及认知程度可分为:微观系统、宏观系统、宇观系统、黑系统、白系统、灰系统三)系统的特点1.动态开放性(可变性)是物质系统与其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即与外界自由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进而不断地运动、发展和变化。

2.稳定性是系统的一个基本特点,即一个系统的结构一旦形成,就总是趋向于保持某一状态。

3.整体性(最突出、最根本)系统是各要素按一定方式构成有机整体,而非简单地加和;系统表现出各组成要素所没有的新性质和功能。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整体性是一切自然系统的普遍属性4.层次性是指一方面系统由一定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由更小一层次的要素组成的子系统,另一方面系统自身又是更大系统的组成要素。

层次结构的特点• 层次结构 :指的是若干要素经相干性关系构成的系统,再通过新的相干性关系而构成新系统的逐级构成的结构关系。

层次结构中的构成性关系是物质系统间的纵向关系层次结构中的相干性关系是物质系统间的横向关系(横向关系的存在导致了纵向层次间的差异)层次结构的结合度随着层次结构由低到高推进,结合的紧密程度由大到小而递减。

反之,则高层系统形成时,低层系统必将瓦解,进而不能成为一个整体。

层次越高,结合度越小既造成了层次间的差异,也沟通了层次间的联系 质的差异限制和影响表明:低层系统对高层系统的基础 性作用高层系统对低层系统的支配调节作用(四)系统中的几对辩证关系1、系统与要素区别:系统与要素在性质、功能、关系以及构成方面都是不一样的。

系统的新质不是要素性质的简单加和联系:系统与要素相互依存;系统与要素相互影响 ;系统与要素相互转化2、系统的功能与结构 下向因果链系统的结构:是指自然系统的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总和,它表现为系统内部的组织形式、联系方式和秩序。

系统的功能:是指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表现出来的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与输出的变换关系。

功能与结构的关系结构是功能的内在根据(相对稳定),功能是结构的外在表现(可变性)。

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对结构具有反作用、功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3、加和性与非加和性的辩证关系▪加和性:一个系统能够通过把原来分离的要素集合拢来的方式建立起来;反之,系统的特征能够完全分解为各个分离要素的特征。

▪非加和性—表征系统与其构成部分之间质的差异,表征新属性的出现。

非加和性—相干性相干性——耦合关系耦合各方经过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而彼此约束和选择、协同和放大。

耦合:在复杂系统中开放条件下,很多复杂因素共同坚强或削弱某一因素的行为.约束和选择——自由度减少;部分属性丧失.协同和放大——在新的模式下协调一致,原有属性被拓宽放大.如耦合不改变各方的某种属性,那么在这种属性上,部分对整体是加和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