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印度文明
印度的古老文明和考古遗址

印度的古老文明和考古遗址印度是世界上拥有丰富历史文化的国家之一,拥有许多令人惊叹的古老文明和考古遗址。
这些遗址代表了印度数千年来的繁荣和进步,也带给我们深刻的历史洞察力。
让我们一起探索印度的古老文明和考古遗址。
1. 哈拉帕文明哈拉帕文明是印度次大陆上最早的文明之一,被认为是世界上四大古代文明之一。
该文明发展于公元前2600年至公元前1900年左右,在今天的巴基斯坦和西北印度的哈拉帕和莫亚姆贝各地遗址发现了此文明的遗迹。
哈拉帕文明的遗址展现了当时人们高度发达的城市规划、先进的排水系统和精心构筑的建筑物,这些都是其独特文明的标志。
2. 法里德巴德王朝法里德巴德王朝是印度南部地区的一个古老王朝,成立于14世纪,一直持续到16世纪。
在这段时间里,法里德巴德王朝在文化、艺术和建筑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最知名的遗址是卡平卡拉宫殿,这是一座宏伟的宫殿,被认为是当时印度最宏大的建筑之一。
将南印度建筑特点与波斯和回教风格相结合,这座宫殿展现了法里德巴德王朝时期独特的建筑风格。
3. 奥里萨文明奥里萨文明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位于今天印度东部的奥里萨邦。
这个文明在印度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并发展出了独特的艺术和建筑风格。
最出名的遗址是孟加拉尔寺庙,这是印度最古老、最大的石雕寺庙之一。
寺庙以其雄伟的外观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是奥里萨文明的杰作之一。
4. 孔雀王朝孔雀王朝是古代印度的一个重要王朝,成立于公元4世纪。
这个王朝在艺术和建筑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最著名的遗址是阿贾恒德洞窟寺庙。
这座寺庙由岩石雕刻而成,有29座洞窟,每个洞窟都用于不同的宗教仪式和庆典。
阿贾恩塔洞窟是最壮观的洞窟之一,展示了当时印度建筑艺术的极致。
5. 泰姬陵泰姬陵是印度最著名的古迹之一,位于北方邦的阿格拉。
这座宏伟的建筑被认为是伟大的莫卧儿帝国皇帝沙贾汗为纪念他逝去的妻子而建造的。
泰姬陵是一座白色大理石建筑,被认为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也是印度最重要的象征之一。
古印度文明有哪些

古印度文明有哪些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在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类即已开始在印度生活。
下面是店铺分享的古印度文明有哪些,一起来看看吧。
古印度文明介绍公元前3500年之后,农业文明遍布印度河平原。
公元前2500年前后,印度河流域出现高度发达的城市文明,先民开始使用文字。
公元前1500年左右,吠陀时代开始。
印度文明的中心渐次由西向东推进到恒河流域。
其后数百年间《梨俱吠陀》和其他吠陀经典问世,成为印度文学和哲学的源头。
吠陀文明为后来印度教的发展和印度文明的腾飞奠定基础。
公元前6世纪,各种哲学流派和社会学说并起纷呈,佛教和耆那教应运而生。
公元前3世纪,孔雀王朝在阿育王时代成为印度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专制帝国。
公元3至6世纪的笈多王朝时期,是印度古代文明发展的黄金时代,科学、文学、艺术等许多领域均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婆罗门教在这一时期经过改革演化为印度教。
公元10世纪之后,随着穆斯林入侵并建立政权,印度古典文明开始衰落。
在莫卧儿王朝统治中期,印度国力臻于鼎盛。
19世纪中叶,英国完成对印度的征服。
1947年8月15日,印度获得独立。
古老文明获得新生。
印度古代文明最显著的特色是其宗教性。
历史上,宗教一直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中心。
印度教、佛教和伊斯兰教在印度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构成印度文明的三大板块。
印度教在建筑和雕刻方面,佛教在建筑、雕刻和绘画方面,伊斯兰教在建筑和绘画方面,都分别创造了众多传世艺术珍品。
因此,印度文明在世界文明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和独特的地位。
古印度文明序言印度与美索不达米亚、埃及、中国并列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
印度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印度文明异常丰富、玄奥而神奇,凝聚着东方的智慧,散发着精神的魅力,对亚洲诸国包括中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最早的印度文明发祥于印度河流域,史称印度河文明(约公元前2500-前1500年)。
早在印度河文明时代,印度土著居民就有了生殖崇拜和瑜伽观念,盛行母神、公牛(瘤牛)、男根(林伽)、圣树、蛇神崇拜。
世界古代的印度文明

世界古代的印度文明古老而辉煌的印度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它绵延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印度文明以其独特的宗教、哲学、科学、艺术、文学和社会制度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宗教和艺术等方面来探讨世界古代的印度文明。
一、历史印度文明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年左右的哈拉帕文明时期。
哈拉帕文明是古代印度最早的城市文明,其遗址发现于今天巴基斯坦和印度边界附近。
哈拉帕人善于城市规划和建筑,他们建造了许多庞大的城市和精美的宫殿。
此外,他们还开发了先进的排水系统和街道布局,这些创新为后世的城市建设提供了示范。
随着哈拉帕文明的衰落,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开始移居印度次大陆。
雅利安人是印欧语系的民族,他们带来了新的语言和宗教信仰,也为印度历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变化。
在雅利安人时期,印度的宗教思想和社会制度开始形成,并为后来的佛教和印度教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二、文化印度文化是世界上最多元化和古老的文化之一。
印度人民以热情好客和宗教信仰为标志,他们尊重各种宗教和信仰,建立了一个多元和谐的社会。
宗教在印度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佛教、印度教、耆那教等众多宗教信仰在印度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
印度的宗教文化影响了整个南亚地区,甚至扩展到东南亚和其他地区。
印度文学也是印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印度古代文学作品如《摩诃婆罗多》等被公认为世界文学的瑰宝。
这些作品以其卓越的艺术表现力和深刻的哲学思考而闻名于世。
三、宗教印度是诞生佛教和印度教的重要地方。
佛教是公元前6世纪产生的一种宗教思想,它以释迦牟尼(佛陀)为中心,强调人的个人修行和达到解脱的境地。
佛教对印度以及全球的文化、艺术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印度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它是印度社会和文化的核心。
印度教强调轮回转世和因果报应,信徒通常会通过奉献、祷告和修行来追求解脱和达到内心的平静。
四、艺术印度艺术有着丰富的传统和独特的风格。
印度的绘画、雕塑、音乐、舞蹈和建筑都因其独特的形式和主题而闻名于世。
古印度文明有何特点

古印度文明有何特点?
古印度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独特的文明之一,具有许多突出的特点,包括:
印度教和佛教:古印度文明发展了多神教印度教和佛教,这两种宗教对印度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古代印度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种姓制度:古印度实行严格的种姓制度,将社会分为四个主要的种姓:婆罗门(祭司)、刹帝利(军人)、婆罗门(商人)和苏德拉(劳动者),这一制度在古印度社会中起着重要的社会和文化作用。
梵文学:古印度人发展了梵文学,创造了梵文文字,用于编写印度教的经典文献和哲学著作,成为古印度文明的重要文化遗产。
数学和科学:古印度人在数学、天文学、医学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如印度数学家发明了零的概念和十进制计数法,对世界数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建筑和艺术:古印度建筑和艺术发展了独特的风格和形式,如印度的寺庙、塔楼、雕塑等,展现了印度人的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
古代印度文学:古印度文学包括了许多重要的文学作品,如《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玛哈巴拉塔》等,这些作品展现了古印度人的思想、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贸易和文化交流:古印度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之一,与中国、中东、欧洲等地区进行了广泛的贸易和文化交流,这促进了古印度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综上所述,古印度文明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其宗教、社会制度、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成就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古印度文明具体都有哪些

古印度文明具体都有哪些古印度文明最早在印度河流域兴起,它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那么该文明的具体体现都有哪些哪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印度文明,希望大家喜欢!古印度文明:畜耕施肥灌溉古印度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为了养活众多的人口,各个时期的统治阶级都把农业生产放在第一位,印度一直是一个农业大国,而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也正好为农业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我国唐代著名僧人玄奘,在公元7世纪西游印度,并居住多年。
他返回唐朝以后写成的《大唐西域记》中就记载了古印度繁荣的农业经济。
其实早在公元前3500年以前,印度次大陆北部的居民就已经开始了种植业。
在哈拉巴文化时期,农牧业生产都很发达。
考古发掘出的那个时期的城镇遗址中,发现了规模不小的谷仓。
那时人们已经发明畜耕,人们饲养了水牛、耕牛、山羊、绵羊、猪、狗和象等动物。
而且已经开始使用青铜制造的锄头和镰刀。
农作物品种也非常丰富,有小麦、大麦、水稻、豌豆、甜瓜、枣椰、棉花和胡麻等。
在吠陀时代,他们懂得了畜耕、人工灌溉和施肥。
到了吠陀时代后期,铁器的使用使农业生产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在相对统一的孔雀王朝,政府设有高级官吏管理全国的水利事业,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水利建设。
到封建社会以后,即曷利沙帝国时期,古印度农业生产的水平更是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封建社会过于漫长,古印度虽然造了成熟的自然农业经济,最终也没有从内部产生出资本主义经济,到后来,印度农业发展越来越缓慢,变得越来越落后了。
但是,古印度的农业仍然构成了国家的经济基础,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古印度文明:千年铁柱在哈拉巴文化时期,人们已经广泛地使用铜或青铜制造的斧、锯、凿、锄、鱼钩、剑、矛头、匕首、箭镞等工具和兵器。
大量出土的兵器和生产工具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锻打、铸造和焊接等技术,而且可能已经应用了熔模铸法(一种精密铸造工艺)。
到了吠陀时代,古印度人已经能炼钢了,大约在公元前四世纪,印度还向亚历山大出口过约3吨的钢材。
古印度的文明发展历程是怎么样的

古印度的文明发展历程是怎么样的
古印度文明的发展历程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
1700年,其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一、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500年:头足动物时代:
此阶段又称为早古代文明,特征是古印度人以游牧为主,囤积粮食、
畜牧业发达,世居在河流谷地,发现了第一把石斧。
随后,印度马雅文明
开始出现,其文明以马雅河流、活动棚居、民俗活动为主,建立了复杂的
社会制度,发明了早期的铜器、石镐、刻痕陶瓷等,如公元前2600至公
元前1800年的马雅文明时期以及河谷文明时期,它们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前600年:古婆罗门时代:
此时期,古印度文明出现了社会分层特征,印度社会出现婆罗门、梵
文等社会宗教,出现有记载的语言文字,如梵文,同时也出现了相对完善
的政治体系,如梵帝国、摩尼王朝等。
此阶段,古印度文明又称为印度文
明的先导时期,古印度文明的精神世界被梵经、摩尼经所构成,梵文把印
度文明教义写成书本,成为比较完善的社会、宗教、历史知识的记录体系。
三、公元前600年到公元320年:秦代与摩尼王朝时代:
此阶段,古印度又称为两河流域文明,指的是恒河流域与比婆河流域。
古代印度文明

四、佛教的兴起与衰落
◎ 背景: 前6世纪社会成员的分化与新旧势力
的消长,导致意识形态的相应变化,进 而形成诸多思想流派抑或思潮,其共同 倾向是挑战婆罗门种姓的特权和婆罗门 教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神圣地位。 ◎ 创始人:
乔达摩·悉达多 (约前563-486年), 尼泊尔,刹帝利种姓, 29岁出家,36岁得道成佛, 80岁进入涅磐。
六、成道
太子于菩提树下 摄心端坐,勇猛 精进,终于第四 十九日之上半夜 悟四谛理,中半 夜悟十二因缘, 下半夜目睹明星, 证无上正等正觉
七、说法
世尊感于众生迷失 本觉,沉沦苦海, 故于成道后,游历 四方,化导群伦, 欲令众生悟佛知见、 回归本觉、离苦得 乐。 终其一生,说 法四十九年,谈经 三百余会,所度有 情,其数无量。
印度苦行僧在菩提树下修行 /泡在恒河里
印度苦行僧常以“苦行”的方式来追求“真知”。印度苦行僧 头发20年不剪 意味为信仰献身
种姓制度
婆罗门教神话:诸神分割了原人普鲁沙的身体,用他身体的不同部位创造出了 四个不同的种姓。他的口变为婆罗门(僧侣贵族),双臂变为刹帝利(王族官吏、 双腿变为吠舍(一般公社成员),两脚则变为首陀罗(被征服的土著居民)。
种姓流行使印度民族概念淡化了。在印度的历史上,为什么 国家难于统一、外族十分易于入侵?可能种姓制度是重要原 因之一。
种姓制度使印度社会具有超稳定性,因为职业是固定的, 等级是固定的,统治与被统治关系是固定的,经济关系也是 固定的。在印度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改朝换代和外族入侵 的事件,但都未能触动种姓制度。
印度北部与中亚之间的相互影响超过印度北部与半岛南部之 间的相互影响。
文化的统一性,在这块地域上产生了与周边地区完全不同的 文化,十分独特,也十分有生命力。
古代东方文明之古印度文明

精湛的造型艺术:陶器上有优美的动植物 图案。出土的一尊青铜舞女的塑像,是雕 塑艺术的精品。舞女发型优美,身材苗条, 右手叉腰,左手持物,戴了20多个手镯和 臂镯,胸前又有项链和椭圆型大花饰,形 象生动、优美、逼真,展现了高超的艺术 技艺。此外还有令人称奇的精美金银珠宝 饰物。
文学:有文字记载的文学作品尚未发现,但口头 文学、民间故事和寓言可能已经成就斐然。 在 罗塔尔发现的一个彩陶罐上,画着一只栖在树上 的乌鸦叼着一条鱼,树下有一只状似狐狸的动物。 它显然表现的是这样一个寓言:树下的狐狸赞美 乌鸦,使之张口,结果口中的食物落到地上,被 狐狸所得。此寓言流传甚广,后来印度的《五卷 书》和古希腊的《伊索寓言》都收录了这一故事。
6、宗教和文化
印度河文明已有丰富多彩的文化: 宗教信仰:崇拜各种神纸和偶像,特别是 崇拜母神。人们还普遍崇拜男性生殖器、 石头、树木和各种野兽,特别是公牛。
(带 生有 殖四 崇神 拜立 )像 的 林 伽
文字:出土的印章文字是印度最早的文 字。文字符号有400~500个,其中基本 符号有62个,后来又简化为22个。
7、印度河文明时期的特点
第一点,缺乏大的变革。全面计划后而建立起 来的两个主要城市,主要设计是相同的。直到印 度河文明的末期,两个城市都没有改变。如此一 贯、连续的传统世上从来没有过:控制这一纪律 严明的社会的也许是一种精神上的力量。 第二,印度河城市没有埃及和两河流域文明那 样的公共纪念物或陈列品,这儿没有大的会议厅 (除摩亨佐· 达罗外)。 第三,暴力机构非常薄弱。在摩亨佐· 达罗发 现的武器同精良的工具比起来是拙劣的。在每个 城市的一边出现一个“城堡”小丘,哈拉帕后来 在上面设了要塞(但十分简陋)。
一、印度的历史风貌
(一)民族和语言 印度居民成分包括所有不同人种——黑人,黄 人和白人及棕色人种.印度因而是多种族、多民 族的国家。古代富庶的印度是众多外部民族向 往的乐土。漫长岁月中,先后有来自非洲、欧 洲和亚洲的黑种人、白种人和蒙古种人来这里 定居。此外,印度有数以百计的民族和众多的 部落。人口在5000万以上的民族就有10个。这 些民族和部落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印度还是一个多语言的国家。操不同语言并信 仰不同宗教的不同民族产生了不同的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讲古代印度文明一、地理和气候•就地理范围而言,古代印度大体上包括现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等国的领土。
我国自西汉起就有了关于印度的记载,当时将印度称为。
“身毒”,东汉时改称“天竺”。
“印度”这一译名起始于唐代的佛僧玄奘。
•印度在地理上可分为两大部分。
南部的三角地带或半岛部分,被称为德干,完全属热带范围。
印度北部被称为印度斯坦,北部以喜马拉雅山脉为界,南部文迪亚山与德干高原相隔。
气温包括热带的酷热和北部高山的严寒。
印度斯坦大部分地区是平原,面积约为法国、德国和意大利面积的总和,有印度河和恒河这些大水系流经。
恒河长期以来一直是印度人的圣河。
•印度的气候受季风影响很大。
在通常情况下,每年的六月,包含阿拉伯海和印度洋水汽的季风向东北方向横扫大陆,带来大量,但不规则的降雨。
洪水常常泛滥成灾。
印度也还常常遭遇干旱,特别是南印度。
由天灾引起的反复发生的饥荒给印度历史打上了烙印。
•此外,印度雅利安人在他们的次大陆上与外界隔绝的程度也远不及欧亚大陆东端的中国人。
印度西北部的山脉不是不可逾越的,实际上,在大部分时间里,印度北部与中东和中亚之间的相互影响超过印度北部与半岛南部之间的相互影响。
因此,这里成了种族和文化的大熔炉。
二、印度河谷文明•1、印度河谷文明的分布•古代印度文明的发源地在印度河谷,分布着许多城市遗址,最主要的有哈拉巴(Harappa),摩亨佐·达罗(Mohenzo Daro) 。
这些遗址和文物被冠名为“哈拉巴文化”,也被称为印度河谷文明。
这一文明的大致年代是公元前3000年左右至公元前1500年。
文明的分布范围:印度河口以北、以南海岸为底边,朝东北延伸到喜马拉雅山脉的山麓丘陵地带。
创造这一文明的民族较普遍的看法是达罗毗荼人。
•2、城市文明•沿着印度河,分布着几十个城市。
在已发掘的约70个中心城市中,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是两个主要遗址。
二城虽相距644公里,但相似之处颇多。
城市明显看出是统一规划的产物(规模、布局、用砖)。
摩亨佐·达罗遗址保存最好。
上城的中央建筑物是一个大浴池,以烧砖砌成,沥青抹缝,以防渗漏。
浴池的东北部也有一个建筑群,其中有一座大厅(可能是会议厅)。
浴池的西部有十余间大粮仓,通风良好,可保持仓内干燥。
下城是居民区和商业区。
•3、社会状态•考古发掘表明当时有富人和穷人的阶级分化,。
当时的阶级和社会集团有祭司、商人、战士、农民、渔夫、工匠、雇工和奴隶。
•鉴于没有发现宫殿和王陵之类的建筑,却有会议厅,有人认为当时的政体不是君主制或看主专制,而是共和制,或由祭司掌权的神权政体。
看来,当时存在不少城邦(城市国家)。
也有人认为,当时在印度河流域出现了统一的国家。
实情到底如何,有待进一步研究。
•4、宗教和文化•在宗教信仰上,人们崇拜各种神祗和偶像,特别是崇拜母神。
人们还普遍崇拜男性生殖器、石头、树木和各种野兽,特别是公牛。
此外,各地还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如有的地方崇拜火。
•印度河文明已有丰富多彩的文化。
出土的印章文字是印度最早的文字。
文字符号有400~500个,其中基本符号有62个,后来又简化为22个。
•当时还有精湛的造型艺术。
陶器上有优美的动植物图案。
出土的一尊青铜舞女的塑像,是雕塑艺术的精品。
•有文字记载的文学作品尚未发现,但口头文学、民间故事和寓言可能已经成就斐然。
•5、印度河谷文明衰落的原因•印度河文明的中心地区哈拉帕城与摩亨佐·达罗城在公元前2000年达到了顶峰时期,到公元前1750年左右骤然衰落。
关于这一文明衰落的原因,迄今为止,争论不断,大致有“雅利安人入侵说”(时代不符)、“河流改道说”、“洪水说”、“环境恶化说”、“水源交叉污染说”等等。
此外,英国学者捷文鲍尔特和意大利学者钦吉曾提出了另一个标新立异的看法:公元前1750年,一艘外星人乘坐的核动力飞船在印度上空游弋时因故爆炸,殃及地上居民,毁灭了印度河文明。
但多数学者对此说尚不敢苟同。
三、雅利安印度政治和社会的演进•1、早期印度-雅利安人的社会•约公元前1500年,就在印度河谷文明消失的过程中,古代印度遭到了一些军事上占有优势的部落的入侵。
这些人侵者自称为雅利安人,称他们安家定居的地方为雅利瓦尔塔,即雅利安人之国。
他们属于印欧语系的民族。
与古代文明并存的有三支大的游牧民族:闪米特人,蒙古-突厥民族,印欧人。
雅利安人是印欧人的一支,其中位于西方的一些部落入侵了美索不达米亚和希腊,而位于东方的一些部落则入侵了伊朗。
进入伊朗后,有些部落在那里安居下来,其余的则继续向东进至印度河流域。
•通常将古代印度早期的历史称为吠陀时代(公元前1200年至公元前600年)。
吠陀一词意为知识。
古文献《吠陀》是印度教的“圣经”。
根据吠陀的记载,雅利安人身材较高、蓝眼睛、肤色白皙。
雅利安人刚到印度时,还是游牧民,主要依畜牛为生,他们逐渐转向农业。
若干有亲属关系的家庭聚居一处,形成村庄;若干村庄组成氏族,若干氏族结成部落。
部落的首领是国王。
同希腊情况相仿,国王的权威取决于他个人的才能和开创精神,不过,也受到贵族会议的限制,在某些部落,还受到自由民的限制。
总之,雅利安人社会与当时其他印欧语系的社会极为相似,而与较后数世纪中发展起来的古典印度教则有很大的差别。
•2、雅利安人社会的变化•雅利安人开始从印度河流域扩散到森林茂密的恒河流域。
因而,人口密度的中心从西北部转向东部,东部成为最初的强大王国的所在地。
•从畜牧业转向农业,促进了建立新村庄所必需的各种行业,如木工业、冶金业、纺织业和制革业等。
与这些经济发展相平行的是社会结构方面的重大变革。
种姓等级制度连同它的所有基本特点开始起作用。
•吠陀时代,印度产生了婆罗门教(祭祀为核心的原始宗教,经加入生命轮回思想,逐渐形成)。
•经济发展转过来又促进政治上的合并。
传说这一时期印度有十六大国(其实是大约数),在印度历史上也被称为“列国时代”(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
•列国时代,雅利安人在宗教上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耆那教和佛教。
•3、孔雀帝国•公元前4世纪,印度历史上第一个帝国建立,它就是孔雀帝国。
在印度列国之中,恒河下游区的摩揭陀王国成为孔雀帝国形成时的基地。
•在列国时代,印度北部地区曾遭到波斯帝国和亚力山大帝国的入侵。
约公元前518年时,大流士皇帝已越过兴都库什山脉,使旁遮普西部成为其帝国的第二十块辖地。
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入侵印度。
•亚历山大撤离三年后,也就是公元前321年,旃陀罗笈多·孔雀夺取了摩揭陀国难陀王朝的王位,建立了他自己的王朝,历史上称为“孔雀帝国”(公元前321年至公元前187年)。
在以后几年里,他稳步地朝西北方向扩大自己的统治,直到他的帝国从恒河流域扩展到印度河流域,并包括这两条大河的三角洲地区。
•旃陀罗笈多的儿子频头沙罗(约公元前298—273年)似乎征服了德干,而他的孙子,著名的阿育王(公元前273-232年)则征服了羯陵伽王国,即印度东部。
因而,在后者的统治下,孔雀帝国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包括了除南端以外的整个印度半岛。
•到了阿育王时期,传统型的帝国统治发生了根本而独特的变化。
阿育王致力于促进和实现佛陀的教义。
他兴办了许多并不给国家带来直接利益的公共事业——医院和国家公费治疗,大路两旁的果园和休息场所,分配施舍物给各个教派,派佛教传教团去外国。
他最强调的是宽容和非暴力主义。
•4、新的分裂时期•印度与中国不同,在中国,是长期的帝国统一间隔以短暂的分裂;而在印度,则恰恰相反——是短暂的统一和长期的分裂。
公元前2世纪初,随孔雀帝国崩溃而起的是长达500年的混乱和黑暗。
希腊人、帕提亚人、西徐亚人、贵霜人(贵霜帝国)等民族的入侵。
不过,在这一时期中,可以看到一个经常起作用的因素,那就是印度与外部世界的相互影响日趋增长,并对政治、经济和文化诸领域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和影响。
这一局面促进了印度北部向西到中东、向北到中亚和中国的贸易。
罗马商人来到印度南部和西部,印度商人去往东南亚。
在文化领域,印度佛教传教士也在这些世纪里将他们的教义传播到周围所有的国家。
印度的佛教和婆罗门教传播到周围所有的国家。
文化的交流决不只是单向的。
来自北方的一批批入侵者随身带来了希腊、波斯和中亚的种种影响。
公元1世纪时,基督教由海路传入印度。
•5、笈多帝国•笈多帝国同孔雀帝国一样,以恒河流域的摩揭陀国为根据地。
这一国家在孔雀帝国崩溃后设法维持了自己的独立,然后乘贵霜帝国溃灭,开始再一次将势力扩张到由贵霜帝国溃灭所造成的权力真空地区。
•笈多时代开始于约320年旃陀罗笈多一世登基之时,笈多帝国在他孙子旃陀罗笈多二世(375至415年在位)的统治下,臻于极盛。
旃陀罗笈多二世极力扩张,直到将他的帝国从印度河扩展到孟加拉湾、从北部山区扩展到纳巴达河为止。
这些疆界构成印度斯坦传统的边界线。
在政治上,笈多帝国是一个北印度帝国,并未包括整个半岛。
•笈多帝国似乎享有过引人注目的繁荣,而这一繁荣由于旃陀罗笈多二世实行货币改革、采用标准的金币和银币而又得到进一步的促进。
当时,无论半岛内的贸易还是对外贸易,其贸易量均达到新的高度。
当时,最重要的一个工业是纺织业。
其他重要的行业有冶金业、制陶业、雕刻业和宝石切割磨光业。
笈多帝国的统治比孔雀帝国温和。
法显曾在401至410年间在印度逗留,印度礼仪周到的服务和普遍的繁荣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笈多王朝公元5世纪末在匈奴人的冲击下,日趋衰落,最后让位于许多小王国了。
四、古代印度的文化•1、印度的种姓制度。
定型后的种姓制度将社会成员被划分为四等:•(1)、婆罗门。
婆罗门是教士,即僧侣阶层。
他们掌握教权,主持祭祀。
婆罗门原先分散居住在农村居民中,负责主持宗教仪式。
后来逐渐形成一个专门的阶层,;对印度居民的思想和生活影响很大。
•(2)、刹帝利。
刹帝利是王公贵族和武士阶层。
婆罗门和刹帝利构成了古代印度的统治阶级。
•(3)、吠舍。
这一阶层由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和商人等组成。
•(4)、首陀罗。
,首陀罗由黑肤色的土著为主构成,其社会地位低下,绝大多数是奴隶;杂工和仆役。
•在这一种姓等级制度之外的是践民,即不可接触的人。
•种姓制度的起源和演变。
关于种姓等级制度的起源,虽然现已提出许多种理论,但普遍同意,肤色是一个基本因素。
其实,梵文中的种姓——瓦尔纳(Varna)一词,意即肤色。
•雅利安移民非常清楚自己和当地黑土著在肤色上的差别,称土著为达塞人,即奴隶。
再加上雅利安人自己的三个等级,构成了四个等级。
《梨俱吠陀》:众神分割原人后,“其嘴乃成婆罗门,二臂成剎帝利,两股衍生是吠舍,双足产出首陀罗”。
最初刹帝利种姓为最高贵,后来随着婆罗门教在印度社会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婆罗门种姓才成为印度的第一种姓。
•种姓决定社会地位,同时与职业相联系,种姓是世袭的,经过历史演变,在这四大种姓内,还有亚种姓和亚亚种姓,现已成长起令人迷惑的各式各样的种姓二三千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