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电影观后感
2024年电影《亲爱的》观后感

2024年电影《亲爱的》观后感《亲爱的》是一部2024年上映的电影,该电影由知名导演执导,以其感人的故事情节和优秀的演员阵容而备受期待。
作为一位观众,《亲爱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触动。
以下是我对这部电影的观后感。
首先,我要夸赞这部电影的剧情设计。
《亲爱的》讲述了一个饱含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故事,主要围绕着一个普通家庭发生的事情展开。
电影以日常生活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情感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爱的力量。
故事情节紧凑,扣人心弦,每一个细节都被精心安排,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感动。
电影中的角色形象鲜明,他们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是却又都有着共同的人性之美,让观众在看到他们的故事时不禁产生共鸣。
其次,我要称赞电影中的演员表演。
整部电影的演员阵容非常强大,每个演员都将自己的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
他们不仅通过精湛的演技将角色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还能够深入到角色的内心,将角色的情感和感受传递给观众。
特别是主演们的演技更是让人印象深刻。
他们将角色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深情而细腻,观众能够从他们的表演中感受到角色的喜怒哀乐,仿佛自己置身其中,与他们一同经历种种情感波折。
这些出色的演员表演给电影增添了更多的情感力量,让观众更加有共鸣。
此外,我还要称赞电影的摄影和音乐。
电影中的摄影镜头非常精美,每一个画面都充满了细腻的情感和艺术美感。
摄影师通过运用不同的光线和色彩,将每一个场景都展示得异常美丽,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视觉享受。
而电影中的音乐更是为整部电影增添了浓厚的情感氛围。
音乐旋律悠扬动听,与剧情紧密结合,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时刻感受到电影所传递的情感和力量。
最值得一提的是,《亲爱的》这部电影融入了许多社会现实问题。
电影中的故事情节虽然以一个普通家庭发生的事情为背景,但却能够引发观众对于现实问题的反思。
电影中展现了家庭、亲情、友情和爱情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也涉及到了一些家庭矛盾和社会争议。
通过这种方式,电影成功地唤起了观众对当下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使观众更加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
《亲爱的》观后感5篇心得体会

《亲爱的》观后感5篇心得体会影片的前半部分是成功的,用黄渤的话说就是“这个电影有一只手,深深的伸到你的胸膛里,抓住你的心灵”。
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关于《亲爱的》观后感5篇心得体会的内容,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亲爱的》观后感一田文军望着空荡荡的网吧,不知道该恨谁。
是恨自己生意失败,还是恨妻子没有尽到责任抛家弃子?是恨自己一时贪心放进几个未成年小混混进网吧,还是恨抱走孩子的人贩子?鲁晓娟在失子互助社的鼓励下痛哭,不知道该恨谁。
是恨自己开车时一念之差没有回头,还是恨丈夫没有照顾好孩子?是恨人贩子老杨抱走自己的小孩,还是恨李红琴得到了孩子的爱和信任?田鹏在新班级介绍自己叫田鹏有个妹妹叫杨吉芳的时候,不知道该恨谁。
是恨自己的亲生父母没有照顾好自己,还是恨养母没有能力把自己留在身边?是恨人贩子将他陷入巨大的变动之中,还是恨警察再一次改变了他已经习惯安然的生活状态?李红琴拿着怀孕报告跪在医院门口的时候,不知道该恨谁。
是恨自己的死鬼丈夫,还是恨自己是没知识没钱?是恨社会不公,还是恨苍天无眼?高夏被自己母亲掀翻饭桌的时候,不知道该恨谁。
是恨自己势单力薄,还是恨同事假仁假义毫无人情?是恨母亲精神错乱,还是恨姐姐破坏了平静的生活?韩德忠在田鹏的生日宴上塞出大红包的时候,不知道该恨谁。
是恨自己吃猴脑得了报应,还是恨豪宅保安根本没有尽到责任?是恨自己的努力得不到回报,还是恨田文军的好运气找到了儿子?“恨”既是一种因求之不得而产生的怨,亦是一种因对过去美好的怀念。
在《这个杀手不太冷》里,马蒂尔德问莱昂:“人生总是这么苦,还是只有童年是这样?”莱昂答:“总是这样。
”在这部电影里,没有人是幸福的,看似坚强,实际脆弱;看似走投无路,又必须擦干泪迎接生活。
每个阶级,富豪、白领、小城市业者、农民、老人、儿童,都“深坐蹙额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恼,每个看似强大的胸膛下,都有一颗脆弱的心脏;每个有力的脚步之上,都有一截致命的阿碦琉斯之踵。
亲爱的电影观后感5篇

亲爱的电影观后感5篇亲爱的电影观后感1影片《亲爱的》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讲述的是田文军的孩子被人拐走之后,一些同样经历的父母联合起来去寻找被拐孩子的故事。
随着影片的上映,“打拐”就成了社会议论的话题。
失去儿子的田文军十分后悔,因为没有看好孩子。
之后他便开始走上了寻亲的艰难之路。
后来发现不仅仅是只有田文军一人有这样的'遭遇,其他的父母的孩子也被人拐走了。
于是他们组成团队,一起寻找失去的孩子。
但好事多磨,在一次寻找过程中田文军差点被骗,甚至还跳到河里,这时导演给了一个慢镜头,仔细刻画田文军入水时的状态,于是乎一个父亲对孩子深深的爱便凸显出来。
孩子被人拐走已经是十分痛苦的事情的,没想到社会上还有人会骗田文军的钱。
社会是十分复杂的,有些人们为了利益甚至会不择手段,比如说,欺骗他人等等这些违法犯罪的事。
人的欲望是无法田足的,就好比一个有漏洞的木桶,灌再多的水也灌不田。
所以我们应该试着去填补那块漏洞。
这时道德和法律成了我们约束自我的手段。
虽然寻找孩子十分艰难,田文军身上的钱也花光殆尽。
于是他便在路边摆起了摊,并在自己的摊车上贴上寻亲的广告,一边攒钱一边找孩子。
城管对田文军非法流动摊子也作出了宽容处理,可见社会上好人还是有的。
城管在人们眼里是十分不好的形象,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城管打人伤人的事件,但我觉得这些不能代表全部,城管作为城市地方的执法者,与社会底层的人接触,由于百姓的不配合,执法难度大,一些城管难免会做出冲动的行为。
但他们也是出于维护社会秩序的原则,他们也会保护社会的弱势群体,像影片中同情田文军一样。
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田文军和他离婚的妻子在偏僻村落找到了儿子田鹏。
坏消息是儿子田鹏已经不认得亲生父母,他只认拐卖人妻子李红琴为妈妈。
经过几年的辛苦寻找,儿子与父母之间的亲情已经疏远了,如何将失去的爱再弥补过来成了田文军的又一难题。
村妇李红琴其实不知道自己是丈夫拐来的,她在失去丈夫的艰难岁月里依然坚持把孩子拉扯大,足以可见她是善良的,我们应该同情她的遭遇。
有关电影《亲爱的》的观后感四篇

有关电影《亲爱的》的观后感四篇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观后感了。
那要怎么写好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有关电影《亲爱的》的观后感四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有关电影《亲爱的》的观后感四篇1电影《亲爱的》,故事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背景发生在几年前的深圳,离异夫妻的孩子在无人看管的时候,被人贩子拐走,几年来,两人踏上了辛苦的寻子之路,过程中结识了许多和他们有相似经历的人,他们共同仇恨着人贩子,共同期待着能早日找回本身失踪的孩子,几年后,故事的主人公在安徽一处乡村找到了本身失散多年的儿子……《亲爱的》电影从表面看是一个字:痛。
无论是亲生父母的失子之痛还是养母的失子之痛——那种和失去有关的痛,痛得撕心裂肺,痛得肝肠寸断,痛得生活没有了颜色,甚至痛得可以拿生命去交换……而事实上,习惯的种子,往往会在痛的土壤里茁壮成长起来,静悄悄地蔓延着生长,无色无味无声无息,所以,也更是无从发现。
只是回头时,发现那片痛的土壤不知何时在生活里变成了一块浮沬未干的透明肥皂。
所以李红琴才坚定不移地相信自己不会生小家伙,所以鹏鹏能成为吉刚又能成为鹏鹏,所以鲁晓娟答应吉刚把妹妹吉芳带回家;所以高夏才会把打官司的钱退回李红琴并请她帮助照看母亲……所以,当面对生活产生的碰撞时,把一切都交给时间吧!因为习惯会开花结果——这个果子味道很淡,痛也淡,乐也淡。
有关电影《亲爱的》的观后感四篇2电影《亲爱的》,讲述的就是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被拐走以及解救孩子的故事,看过电影后,会发现,这不仅仅是一部苦情催泪片。
有些悲,不一定让人落泪,但沉重会直戳心灵;有些希望,不一定让人开怀大笑,但总会有一丝阳光不经意地落在眉梢。
《亲爱的》就是这样一部电影。
就像黄渤说的,“这个电影有一只手,是深深地伸到你的胸膛里,会触碰到你的心灵。
”每个人都可以透过这部电影看到社会的群像,看到自己内心的焦虑和对亲情的漠视,而那种丢失的深沉与悲痛,其实是每个人从生活中都能感受到的。
有关电影《亲爱的》的观后感

有关电影《亲爱的》的观后感
电影《亲爱的》是一部充满温情和感人故事的作品。
影片通过一个普通家庭的故事,
展现了家庭的力量和亲情的伟大。
影片主要讲述了一个父亲和他的儿子与女儿失散多年后的重逢的故事。
由于历史原因,父子之间发生了很长时间的分离,直到女儿在网络上寻找到父亲并开始与其交流。
通
过这段寻找和交流的过程,父子之间的关系逐渐恢复,他们也展现了对彼此的深深的
爱和关心。
影片通过真实的情节和细腻的表演打动了观众。
角色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都被很好地
展现出来,让人感同身受。
尤其是在父亲与儿子重逢的那一场戏,在两人的眼神和情
绪的交流中,无数的观众都被触动了。
这场戏真实而感人,让人深深地体会到亲情的
可贵。
电影还通过情节的设置和台词的把握,给观众带来了很多思考。
影片不仅仅是一部关
于家庭的故事,它也涉及到社会问题和人性的思考。
通过女儿在网络上发起的寻找活动,影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们之间的关系。
影片还通过一些细节
展现了人性的善良与丑陋,让人们思考和反思。
整体来说,电影《亲爱的》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
它用真实的故事和精湛的表演打
动了观众,同时也带给观众很多思考。
它在讲述一个家庭的故事的同时,也引发了对
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思考,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亲爱的》观后感6篇

《亲爱的》观后感6篇《亲爱的》观后感1电影的主题是寻找丢失的孩子,这样的主题,无论如何都会让观众流泪。
因为观众只有两类:为人父母或者为人子女,从哪个角度都会迅速的融入剧情,这类题材几乎毫不费力就会赢得观众的“移情”。
影片由两个很分明的段落组成:失而不见——黄渤找孩子,见而不得——赵薇要孩子。
在第一段落里,陈可辛没有过多的编排情节,电影常用的巧合、转折几乎不见,用的是电影原型寻子的一些经历,这一段全靠黄渤和郝蕾的情绪和演技撑起来。
难得的是,陈导刻意的淡化了几幕本来很有戏剧冲突和张力的情景,比如黄渤遇到骗子团伙抢钱那一段,只用了奔跑和跳河几个动作来串连,简洁明了。
由此也可以看出陈可辛用最简单的原始情节,不加工、不修饰来讲述故事。
这尤其难得,把一个家庭失去孩子的痛苦以及寻找孩子的执著,直接传递给观众,最朴素的最简单的,最打动人。
黄渤的几次流泪,让人印象极其深刻。
如果电影只用这一种方法,难免会让人厌倦。
悲伤的情绪不可重复再三,如果这部电影只用这一个手法,那还不如去看倪萍主持的《等着我》,那里面任何一个寻子的故事,只用讲述,都会让你泪流满面。
所以有了第二个段落:赵薇饰演的人贩子的老婆,执意要回女儿(弃婴或者丈夫拐的)的故事。
在这个章节里,陈可辛加了很多料。
比如赵薇为求丈夫的工友作证,不惜牺牲肉体;比如佟大为饰演的律师,表面刻薄内心热情;还有就是影片最后开放式的结尾:一直以为不能生育的赵薇突然发现自己怀孕了,而此刻她正为要回原来的女儿在努力。
身为一个农村寡妇,赵薇饰演的形象也是令人同情的,对于丈夫的行为毫不知情,一直守在闭塞的农村照养农忙和孩子的她看起来愚昧却也是受害者,她只是一个单纯想保护自己孩子的淳朴的女人,不该用人贩子的罪名对她加以拳打脚踢。
相对于第一段黄渤寻子的多番遭遇,遇骗、加入寻亲团、学校门口摆摊,赵薇撑起的这一段相对来说要弱,严格来说情节只有一个:跟福利院打官司。
所以这一段的点都集中在赵薇一个人身上:农村打扮、素颜、挨打,不惜形象的卖力演出等等。
小学生电影亲爱的观后感

小学生电影《亲爱的》观后感最近看了电影《亲爱的》,讲述了一个小学生的成长经历,让我深受触动。
这篇观后感,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剧情概述电影《亲爱的》讲述的是一个小学生小雨与父母的感人故事,小雨的母亲因为工作原因,选择留在城市打拼,而小雨则跟随父亲回到了老家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由于工作的原因,小雨的母亲无法常回家看望小雨,但是却通过网络与小雨保持着亲密的联系,并决定在小雨小学毕业之际回家与他见面。
不料在此之前,小雨却因为一次意外失踪了。
在母亲到来的噩耗下,父亲和家人展开了一场全民搜救,最终有惊无险的找到了小雨。
而这场突如其来的意外,却深刻的影响了每一位家庭成员。
角色心理描写在电影中,小雨是一个典型的小学生形象,调皮活泼,善良纯真,就像片中放学路上路过的那只小狗,在热闹的人群中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并很快地受到了父亲、家人和亲友的关爱,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
但在特殊的境遇下,这个个性鲜明的孩子,也体现了他的脆弱和无助。
母亲长期不在身边的缺失和寻父过程中的孤独无助,让小雨感到心灵的撕裂,但在父亲和家人的关心下,他的内心逐渐得到了安撫和治愈。
而父亲作为主要的男性角色,通过对家庭责任的认识和对亲情的感悟,也逐渐成长为了一个更加成熟的男人。
在搜救过程中,他坚持不懈,奋勇直前,赢得了家人和亲友的敬重和信任。
对影片情感的启迪电影《亲爱的》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爱的家庭,表现了人性中最珍贵的品质—亲情。
它不仅仅是关于亲亲我的甜蜜情人节那么简单,它更多的表现了人类的感性和责任感,深刻的揭示出家庭成员间的相互依托,展示了对亲情内心的感悟,让我们更深刻的认识到了亲情的可贵之处。
亲情是一种最坚定的力量,它不仅能够让我们感受到家的温暖,更是一种磨练人性的力量。
观看《亲爱的》让我感受到了人们对于亲情的珍视和渴望,并引起自己更多的思考和内心的启示。
作为家庭的一员,我们应该时刻珍惜亲人,相互扶持,共同建立起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
电影亲爱的观后感

电影亲爱的观后感电影亲爱的观后感篇1星期天的早上,我们观看了一场小记者团组织的亲情电影———《亲爱的》。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位名叫田鹏的小男孩,在一次外出玩耍时不慎走失,他的父母苦苦寻找三年终于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找到。
我被一个画面深深打动了。
田鹏被找到后,他的父母都跟他形影不离,害怕再次把田鹏弄丢了。
有一句老话说得好——“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确,田文军就连扔个垃圾都要抱着孩子,而且扔垃圾的声音一次比一次低,怕吵醒了孩子。
其实说到底,田文军就是孩子怕再次走丢,恨不能将孩子拴在身上呢。
都说爱是无声的,无私奉献的,田鹏的父母就是典型!电影亲爱的观后感篇2这是一场看不见的拔河,对象是孩子的亲生父母和被拐卖的孩子的家庭,而人贩子这个中间人是逃不开的话题。
故事是由田彭军的孩子丢了开始,他一开始以为孩子去了前妻家里,谁知道当孩子不再的时候,他彻底慌了。
之后,他们去警察局报案,警察说只有到了二十四小时,我们才能立案。
鹏鹏家长只能自己去火车站,仔细地打听,看看有没有孩子的踪迹。
二十四小时以后,终于可以立案了。
警察调取探头的时候,发现他们正好和人贩子擦肩而过,只能提取DNA留待来日。
鹏鹏父母急死了,广发丢失孩子的公告,谁知道引来了很多骗子,这让他们感到很低落。
当鹏鹏父母绝望,两个人报了寻找宝贝的组织里,在这里,他们相互鼓励彼此,一有消息,就一起寻找孩子。
鹏鹏终于看到了自己的儿子,这时候儿子已经不认识自己,只认得养母,还有了一个没有血缘的妹妹。
鹏鹏父母抱着鹏鹏快奔,在警方的介入调查之下,确认是自己的孩子。
鹏鹏虽然回到了亲生父母的身边,但是心还在养母那里。
养母为了得到鹏鹏的抚养权,一次次寻找律师,走访丈夫生前的工舍,想要证明孩子是捡来的,不是被拐卖的事实。
谁知道这一切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
最后,鹏鹏回到了自己亲生父母身边,他们还邀请其他失去孩子的家庭一起来庆贺孩子的归来。
鹏鹏有很多方言,很不适应环境。
鹏鹏父母为了让孩子安心,不敢指责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亲爱的》电影观后感
上午看完电影,里面很多的细节让我为之动容,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田文军和鲁晓娟的寻子之路,如此的艰辛,我想他们是幸运的,找到了自己的鹏鹏,那么多的寻人启事,并不是每一次都有结果。
田文军说:有时候被人骗骗,感觉也不是那么坏,因为至少还有希望。
从李红琴的经历来看,我脑海里有了这样的一句话,人,离理性越近,离幸福就越远。
当代是一个法律社会,讲究法律,公安人员千方百计的把小孩从人贩子窝里解救出来,难道还要送回去吗?这不无道理。
可是,当我看到李红琴的时候,我有种说不出的感觉,是该告诉她,这就是法律,国家的规定,还是应该告诉她,不要放弃希望&&
欣慰的是当吉刚去看望妹妹吉芳,妹妹跑向他,紧紧地拥抱在一起的时候,他拿出零食剥开喂妹妹,并叮嘱她,不要忘记刷牙的时候,我明白了小孩子是最纯粹的。
高夏说过一句话:人们太不懂换位思考啦。
所以他会帮助李红琴,挡住殴打她的人群&&
看完这部电影,感动归感动,自己却没有了任何立场,该站在哪一边替谁说句话呢,一直没有一个结论。
我想这就是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吧,它很真实的描述了拐卖儿童这件事情,并没有添加任何的导演情感色彩。
你说:我站在田文军这一边,失去自己的孩子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呀,是的,可是李红琴有错吗?她没有,她真心的待孩子,她去福利院见孩子,想收养吉芳,有错吗?没有错,可是福利院有错吗?也没有,他们只是在履行自己的职责,法官说的有错吗?也没有错,那么到底是哪里出错了呢?是拐卖人口的人,是他们的错,所以我看完这部电影,有些无奈啦,希望再也没有拐卖人口案件发生,也希望大家可以换位思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