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书摘及读后感800字
《皮囊》读后感范文(通用18篇)

《皮囊》读后感《皮囊》读后感范文(通用18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皮囊》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皮囊》读后感篇1最近,在空余时间阅读了蔡崇达的《皮囊》,购买这本书的原因非常简单,就是因为它在畅销榜上高居前列,摘要的描述也着实打动了我那一刻购买时的心情,于是就好不犹豫的将他点入了购物车,然后下订单付款。
此书也最终没有让我失望,在大约2个静谧的深夜里,我被吸引着阅读完了整本书。
这本书以讲故事的形式,分章节描述了一个孩子的经历,而这个孩子恰恰就是本书的作者蔡崇达先生。
我很诧异,能够在这样的年纪(33岁)就勇敢和如此深刻的把过去与现在的点滴,不少我认为是难以诉说的生命之重,展示给读者,没有做任何遮掩,实属不易。
《皮囊》的文字的直接的、深刻的、动人的,每一个章节讲述的故事都触动了我的内心,引起了我的思考,能够做到这一点,我认为它已经很难得。
在这个读物繁多的时代,能够读到这样触动心灵的文字,也是一种机缘。
在《母亲的房子》里,我看到了一位苦难、朴素、固执、坚强的母亲形象,在丈夫很年轻就因为疾病丧失了一半的身体机能的情况下,她义无反顾的撑起了这个家,与两个孩子一起为生活乃至生命而抗争。
读到"人活着就是为了一口气,这口气比什么都值得"的时候,我明白了每一个生命都是需要尊严的,只是对于尊严的定义各不相同;读到知道房子已经成为拆迁的对象,父亲已经去世的情况下,但还是坚定的抢建完四层楼的房子,我也明白了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内心最朴素的表达和坚持。
因为学历、知识结构和经历的问题,母亲缺少很理解表达自我的机会和能力,但是她从来都是爱着自己的丈夫、孩子和家庭。
所以,不管你的母亲怎样对待你,请尽可能的善意去对待她,因为她始终是生你育你的妈妈。
在《阿小和阿小》里,两个儿时认识的小伙伴,都叫阿小,但是生活的轨迹和最终的命运却相差千里。
《皮囊》读后感8篇

《皮囊》读后感8篇《皮囊》读后感1读完蔡崇达的作品集《皮囊》中的第一篇同名__“皮囊”,写他外婆的母亲,那是一个坚硬而睿智的女人,看这篇__,那个失去了女儿还能冷静的在祭祀上一下摔死挣扎的公鸡,并说出“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魂灵”精彩话语的老太。
于是我开始细细品读,第一次从书里看到闽南人的生活,第一次渐渐明白为什么闽南人会那么尊崇大家族,原来他们是始终有信仰的,他们从来都没有忘记妈祖和各类祖先,逢年过节会一家人去祭拜,遇到大事小事会选择和神灵的对话沟通,因为一直内心有坚定依靠,使得作者和他的老太、妈妈哪怕经历最艰难的人生,也依然心存希望。
《皮囊》里写外婆的母亲,失去了女儿却没有哭泣,问她为什么,她说因为她“舍得”,当作者询问她对舅公游泳训练的狠心传言时,她说“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如果你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材”,就是这个坚硬如石头的老太,92岁高龄还可以攀到屋顶去修补漏洞,我想蔡崇达的人生,能够坚强的面对一次次挑战,从那个大海边的小镇走到北京,走向更辽阔的世界。
而在《母亲的房子》一文里,随着蔡崇达的叙述,我渐渐明白了他的母亲内心的那份近乎令人感觉不近人情的坚持,盖房子是因为母亲对父亲的爱,无论父亲是健康,是生病,还是离世,这份爱成为母亲人生最坚定的目标和信念,作者从最初的不可理解到最后和母亲的统一战线,也从这篇__里读懂老人家坚持背后的诉求。
而《天才文展》里的主角却那样意外的最后变成了废柴,人生的变化真的让人难以捉摸,文展的命运让人唏嘘,其实看开了,就知道一个人的命运里最关键的除了智商这个必要条件外,还有情商和更多的东西。
之前并不知道蔡崇达这个人,因为对这本书的好奇,才去网上查阅了他的信息,一个看着阳光的知识青年模样,典型的闽南人长相,虽然年轻却履历丰富,如今的身家已经超过10亿,读这些信息的时候很是好奇,是什么促使了他的快速成长和蜕变,等到读完这本集子,已经没有了疑问,因为至少这是一个有情有义,有思想有目标的男人。
《皮囊》读后感(通用15篇)

《皮囊》读后感(通用15篇)《皮囊》读后感1把这本书加入书架的真正原因是被这本书的书名和装帧设计所吸引。
后来又看到好多书友都在读这本。
按照通常以往的惯例,一本书,如果读到八九页的时候还没有将我带入,便放弃,因为我觉得,一本书在一开始还没有引人入胜的场景和人物出场,只会越看越瞌睡,失去看下去的欲望和意义。
好在《皮囊》在第一页的时候就以一个倔强的九十九岁高龄的裹脚的阿太将我拉入了特有的闽南风情的小镇里,这个九十九岁高龄的阿太看尽了世间的苦难与变迁,在不经意的话语中道出了人生一大真谛:“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如果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是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才”。
我们都是带着皮囊在世间忙碌的灵魂。
这副皮囊的用处就是用来经历风吹雨打的,所以我们的灵魂才有处安放。
书里写到倔强的残疾父亲,对生活勇敢又无助的母亲,自尊心强烈到杀死自己的天才文展,满嘴“世界”和“理想”而遭到现实打击的厚朴,透过作者,看到他眼里的“他人”,也看到别样的人生。
这本书的最后告诉我们:其实过什么样的生活并不那么重要,痛苦和幸福也不那么重要,灵魂的清澈和满足才是最重要的。
《皮囊》读后感2在世俗的地方世俗的时间看着这本看似世俗之人写出的世俗之书,多少对自己,对人生也有点感慨的,想到了之前超人介绍的一部电影《甜蜜蜜》,很老的一部电影,但是很好看,一生很短,留给自由的你只有几十年,一生又很长,因为变数太多,而你又不得不一个一个去慢慢感受,我在高中的时候就曾经幻想过我过完一个普通甚至平庸的一生,但是心中又有另一个念头告诉我,还可以换种方式去生活。
见的多了,想的多了,之前有一个30多岁的人和我一起面试同一个岗位,当时我们在一起聊天,后来聊到年龄的时候他就说了,他可能是年龄最大的了,可能他觉得我们会看不起或者不理解他的情况为何这么多年还要和我们面试一个执行岗位,我看出来他准备要解释的时候,我就说了,我理解,每个人的经历不一样。
《皮囊》读后感范文(通用7篇)

《皮囊》范文〔通用7篇〕《皮囊》范文〔通用7篇〕《皮囊》1初读《皮囊》,是在大一上学期,读这本书充满了戏剧性,最开场看见它是室友买回来的,当时并没有读的欲望,反倒是过了一个假期,开场新学期的时候想找点儿东西读一读,就选择了这本书。
两天的时间把这本书读完,然后开场了很多考虑。
翻开皮囊就被其中的一句话所吸引:“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
”仔细想想,着实如此。
家乡、亲人,现代的我们常常忽略和逃离的话题,在作者的笔下蔓延开来,让人心疼,教人反省。
这像作者的独白书,回忆着故土的一切,懊恼着自己错过的一切,父亲、阿太、成刚,每一个故事都像在深化的剖析当事者,同时剖析自己。
生命是旅程,有时候我们匆忙赶路,常常会忘记停下来看看当时周围的景和人,我们以为前方会更好,我们渴望赶紧逃离当下这段痛苦,然后在匆忙中,我们来不及考虑生命本身的意义,来不及反问自己内心的渴望。
我们沿着大局部人走过的路前进,认为那就是对的路;我们用别人的标尺来丈量自己的人生,我们总是活在别人的期待里。
于我,尤其在高三那段最艰辛的岁月里,不仅有着升学考的压力,还有家庭的种种变故,家人的亡故,将自己压成一个神经脆弱与敏感的“精神分裂者”,那时候,我常常会考虑这样一个问题:人生有什么意义?活着是为了什么,结局都是死亡,我们为什么还要这么拼命,开场梦想人生虚无论。
如今回想起来,倒觉得很可笑,其实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你要做的事,就是好好地活着。
书的前半程,关于黑狗达的阿太、母亲、父亲,那种刻进心里的画面,强韧地坚硬地,以不倒的姿势立在我的眼睛里,悲凉却又壮丽。
正如韩寒所说,他会把这书带上旅途,渐渐读,希望再慢一点。
这一局部是我最爱的,眼眶失去了掌控力,我用纸巾抹着眼泪,心里却照旧滚烫。
在《我的神明朋友》、《张美丽》里能看到那个鲜明的闽南小镇,鲜活老旧,敬畏神灵,操守着传统的宗制规矩,有着自己的热情和冷漠。
那样的小镇,在海的包围下,用延续的方式一直古老的存在着,养育着小镇上每一个生趣复杂的人。
读《皮囊》有感优秀(15篇)

读《皮囊》有感优秀(15篇)读《皮囊》有感1皮囊:于人而言,那副阻碍灵魂前行的躯壳。
就像西天取经的路途中出现的所有灾难的实化。
于人生而言不过就是渡过这些灾难的修行。
所以不要太在乎皮囊。
过了八十一道坎再苦再累也是利用皮囊修炼灵魂,最后就是灵魂的升华。
用阿太的话来说,皮囊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母亲的房子:父亲年少时的诺言让要强的母亲执着的想要建好那栋房子,她宁愿省吃俭用,吃糠咽菜也要将那座房子盖完,即使政府即将要拆掉那栋房子。
她是想盖好这个家,可以记住死去的父亲,那是父亲来过这个世界的象征。
那也是他们年少时美好的爱情的象征。
残疾:他是怎么做到反复的去撕裂自己的伤口,写下这篇折磨了他小半生让人不想也不敢回忆的过去。
生活有时很残酷,狂风暴雨拍打在父亲的脸上,他依然在与生活对抗,即使一切都是徒劳。
附上文中经典语句“唯一的观众——生活,从来就不是个太好的观看者,它像一个苛刻的导演,用一个个现实对我们指手画脚,甚至加进很多戏码,视乎想帮助我们找到各自对的状态。
”重症病房里的圣诞节:我庆幸自己身边的人都安好,没有经历直面死亡的恐惧,没有体会亲人的别离,我也希望我永远不会体会,因为最痛不过亲人别离。
即使是周围认识的人突然有一天听到他已经不在了,也会莫名的感伤吧。
他的父亲住在重症病房里。
就更容易体会那种随时就会永别的状态。
谁又会去敞开心扉,会去对一个即将永别的人产生感情。
我的神明朋友:死去的'人留下的就是生人的牵挂,母亲会因为一个虚无缥缈的梦执着的为父亲寻找“赎罪”的方法,即使有的方法显得那么的假,一个半大的孩子都能戳破的骗术,母亲依旧选择相信。
虽然迷信日常,但是一切都那么自然,显得真实,能让母亲找到解脱,也是爱的表现。
读《皮囊》有感2文退学后我经常梦到他,梦到我们回到那个最快乐的时光。
在梦里我们依然无话不谈,依然一起去做我们都喜欢的事。
但我却突然意识到,这是梦境,他已多年不参与我的生活。
于是失落地醒来,心中无限怅惘。
皮囊读书心得体会(精选5篇)

皮囊读书心得体会(精选5篇)皮囊读书心得体会(精选篇1)能让刘德华为蔡崇达的《皮囊》写序,简直了不起。
一个真实的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一代理想膨胀却又深感现实残酷,那无处安放的青年人对命运的探索追寻。
一个活到九十九岁的阿太,像一块坚硬的石头。
她嘴里的“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灵魂”“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让我们明白阿太的生活观: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
一副皮囊,不论精致好看,老话说人不可貌相。
不论外表多么坚实,怎么伪装,终究有朽败老去的模样,每个人都会有多幅面孔,只要被揭开那层皮囊,你会发现脆弱不堪,但只要内心有所寄托灵魂可以安放,就足够了。
黑狗达写房子那篇:父亲完成了两次中风,最终塑造出离世前那半身瘫痪的模样。
房子,空间。
房子,母亲的希望。
房子,是被赋予了不一样的生命力和情感依托,是执着和尊严。
是灵魂所要追求的执念。
所以看见母亲的影子也就挑起家庭的大梁,担起重任成为小小男子汉。
鲁迅说: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能够影响你的并不值得,我来到这个世间是来还债的,不是添堵的,所以明明可以的事情就别堕落,别辜负了所受的苦难,别忘了曾经走过的岁月,别让自己的野心配不上世间的美好,别。
朋友。
灵魂的至高点。
越是相似的灵魂更容易令人感动,勾魂摄魄。
无微不至的关怀,有份量的嘘寒问暖,无条件的付出,尽心竭力谆谆教导。
陪伴。
是最长情的告白。
我们时常在追逐我们不曾拥有的东西,可是失去之时又在怀念从前的纯朴。
人与人之间联结是需要缘分,相处是需要真诚。
好讨厌油滑市侩的人,患得患失,被虚荣心和欲望的驱使支配,然后等级划分,嫌弃鄙夷,阿谀奉承,好像只能靠吹捧所谓的上层人士来提升显摆自己,满足那份不一样的身份带来的成就感。
执念是慢慢耗尽自我的一个过程。
抑郁。
我听过这么一句话,善良的人成熟的都很晚,而且都是被坏人催熟的。
某个年龄阶段,遇到某个过不去的坎的时候,想不通又没法疗愈就很容易生病。
读后感 《皮囊》读后感800字(通用10篇)

《皮囊》读后感800字(通用10篇)《皮囊》读后感800字(通用10篇)《皮囊》读后感1初印象。
最先是在畅销榜上看到这本书,以及各位作家大大们的推荐和好评。
韩寒说他会将这本书带上旅途,在每个静谧的夜晚拿出来慢慢观看。
于是我就满怀期待开始了我的阅读之旅。
关于《皮囊》。
对于这本书,我就把它当做一个个小故事来看,其实就像是作者的自传一样。
以阿太神婆般的看待肉体和灵魂的态度和思维开启整篇“皮囊”。
前面的几章,比如《母亲的房子》《残疾》《重症病房里的圣诞节》《我的神明朋友》都是描写的自己父母的事情,家庭的事情。
大约是生活背景的差异吧,我并没有什么非常深刻的感触,唯一的不过就是珍惜家人,眼前人!感触最深的大约就是《厚朴》这篇了吧!整个故事围绕着厚朴的梦想和热血青春展开,其中又夹杂了现实和真实世界的残酷。
作者说他自己本身是一个很活得很现实的人,那么厚朴就是那个活在梦想里虚妄里的人吧!其实作者本身也有梦想,只是他的梦想很真实,化为了一个个实际的目标,寻求各种可能去实现。
厚朴大约就是那种空有理想大喊口号,不顾自己自身条件的不足,也并不怎么为之付出努力的人吧!其实生活中不乏这两种人,他们的结局是否更戏剧也未可知~其实我一直觉得一个人的性格同他生长的环境和经历有很大关系,这本书的各个章节也侧面反映了这点。
厚朴的“热血青春”,文展的“越走越远”,两个阿小的“故乡与家”......无一不是现实与环境的产物。
浅谈。
阅读书籍其实就像是在跟作家进行单方面无声的交流一样,你会读到他的想法,看到他眼中的世界,了解他的三观。
我把这本书当做作者的短篇自传来看,了解了一些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和人文情怀。
但是,作者的很多看法我是不赞同的。
他以他的角度,他的三观,他对肉体和灵魂的看法来描写书中的每段故事,每个人物。
我自然也会从我的角度,我的三观,我的看法来理解每个人物!这大约就是阅读的乐趣吧,引发思考,寻找可取和不可取之处~ 最后,借用书中的一句话:“人各有异,这是一种幸运:一个个风格迥异的人,构成了我们所能体会到的丰富的世界。
皮囊读后感800五篇皮囊读后感 皮囊读后感800

[皮囊读后感800五篇]皮囊读后感皮囊读后感800皮囊读后感用了两天时间看完了蔡崇达的《皮囊》,胸口郁积着一股气,怎么也出不来,说不出的难受。
这本书前半部写得有点消沉,又很真实,让人觉得生活不该如此,又似乎就是如此。
我们想改变生活,追寻梦想,结果一次次被生活所践踏。
所谓的梦想如幻境一般,一旦打破,在现实的世界里更加无助。
我不愿意和许多关心我的朋友联系,不愿意开口说话,或许也在于我不知道如何回答自己,如何和自己相处,更不知道要如何和朋友相处了。
读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了自己。
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最近,我将自己封闭了起来,不参加任何集体活动,不是不想参加,是没有了热情。
我害怕人多的时候,害怕在大家欢声笑语的时候我一个人独自发呆,我害怕自己的格格不入;我又害怕在一阵狂欢之后,回来更加落寞。
不如不去,干脆不去好了。
我找到了另外打发时间的方式,看书。
以前不喜欢读书,现在反而读的多了一些。
不求黄金屋,不求颜如玉,只求得一份安宁。
我看书慢,这也是之前不爱看书的原因,太耗时间了。
然而这现在成了一个好处,那就是看书可以打发更多的时间。
看完一章,往往能用一两个小时。
尤其晚上,看完一章基本就到睡觉的点了。
你根本还不知道怎么生活,也始终没有勇气回答这个问题。
这是李大人在作者因迷惘辞职道别时跟他说的。
怎么生活?我似乎想过这个问题,似乎又一直也没想明白过,到现在也不知道答案。
我,或许许多人,都在不知道如何生活的情况下,往往采用最容易掩饰或者最常用的借口理想或者责任。
是的,原以为是为父母的期望放弃了一些东西,选择了一些东西。
曾有过宏大的理想,到头来却不在现实面前低头,不得不过普通人的生活。
我们把之解释为对父母的顺从以及儿女的责任。
实际上呢,这或许只是一种借口,一种掩饰自己懦弱无能的托词。
我忽然不知道自己追求什么。
小时候我从农村搬到县城,之后去省会南京上学工作,再之后去了扬州工作,现在又辗转到了苏州。
每一个地方都是好地方,无不是风景秀美,人文荟萃之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皮囊》书摘及读后感800字
导读:读书笔记《皮囊》书摘及读后感8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皮囊》书摘及读后感800字,欢迎阅读点评!
读书笔记摘抄如下:
这房子,我也十几年没进来了。
它果然是记忆中的那个样子,但又不仅仅是那个样子,就如同一张没对焦好的照片,一道清晰起来,大概的模样还是如此,只是每部分的景致,完全颠覆了此前的感觉。
它比我记忆中小,土墙斑斑驳驳、老气沉沉,还飘着一股发霉的味道。
我自己也一直警惕地处理着想象和现实之间的关系:任何不合时宜的想象都是不需要的,因为现实的世界只有一个。
我所说的浑厚有个最简单的解释,从一个小镇的生活再到一个县城一个地级市一个大城市,顺着这跟链条下来,每一个层次的生活都不一样,你经过对此,对以往的更能理解而且吸收,对现在的也更能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
而比起一生下来就在城市的孩子们,我们有太多他们觉得奇特和不可思议的故事了。
好好想想怎么生活,怎么去享受生活。
奉上皮囊读后感:
几年枯燥得只剩下教科书的生活,晚了累了歪在床上刷微博逛论坛,都是些无聊消遣,实在是累得奄奄一息了,不想动身体动脑动感情,就这样苟延残喘一会再洗涑休息。
结束这样的生活后,却发现了
自身有太多不足,几年单纯忙碌的生活掩盖了我的浅薄,如今面对复杂的生活常茫然无措,急需另一种“工具书”来查找答案。
可是选书的时间往往比看书的时候多,偶尔选中一两本看了也不满意,因为没有马上找到答案。
更有看到一半看不下去的,于是书也渐渐不看了,那些困惑只能从与每个生活和工作的细节的直面冲撞中去粗暴地寻找解答,“搞一下不就知道了”、“搞错就扑街啦”,有时要像苍蝇往前撞去确定前面是不是透明玻璃,日子过得纠结而壮烈。
近来才渐渐明白,阅历固然重要,它带给你的除了它本身,更重要的是历经过后的自信,甚至是敢大大方方说一句我不懂的底气。
未来总是未知,你应该学会生存的能力,但没有一劳永逸,不是事事有定式可循,每人每个阶段都有太多的苦难和困惑。
你需要成就,但不能事事急功近利。
生活很难有工具书,它如同很多事,需要深厚积累后的厚积薄发。
读一本好书,它能滋养你的内在,然后有些东西在你需要的时候自然地化生出来。
作者:心間夢畫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