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_2013》的讨论

合集下载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修编简介及一些工程问题资料课件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修编简介及一些工程问题资料课件
圆弧滑动和折线滑动面改为简化毕肖普法(隐式解),并将计 算方法(公式)纳入附录(附录A)。
• 圆弧形滑面
• 平面滑动面
• 折线形滑动面
4.增加考虑地震作用(第5.2.5、5.2.6条):
5.增加边坡稳定性判断标准(第5.3.1条):
6.调整边坡工程稳定安全系数(第5.3.2条):
(二)内容
• 第3.1.1条,为原规范第3.4.1条,并对局部文字进行了 调整。
• 第3.1.2条,为原规范第3.4.2、3.4.3条内容,并将原 规范3.4.2的强条内容“一级边坡工程应采用动态设计 法”改为非强条内容,取消动态设计法的说明性内容。
• 第3.1.3条,为原规范强条第3.3.3条,并对局部文字进 行了调整。
目录
一、修编工作情况 二、主要修编内容 三、修编的主要条文
一、规范修编工作情况
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建设部)《关于印发 <2007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第一批) >的通知》(建标〔2007〕125号)的要求,主编单 位重庆市设计院和中国建筑技术集团有限公司会同有 关单位积极开展修编工作。本规范编制的主要情况如 下:
1.明确临时性边坡(包括岩质基坑边坡)的有关 参数(如破裂角、等效内摩擦角等)取值,给出临时 性边坡的侧向压力计算方法;
2.将锚杆有关计算(锚杆截面、锚固体与地层的 锚固长度和杆体与锚固体的锚固长度计算)由原规范 的概率极限状态计算方法转换成安全系数法;
3.调整边坡稳定性分析评价方法:圆弧形滑动面 稳定性计算时推荐采用毕肖普法,折线形滑动面稳定 性计算时推荐采用传递系数隐式解法;
• 取消喷层厚度的验算方法(原规范第9.2.4条)。
原规范对喷层 厚度的验算:
• 构造及施工方面 : 1)区分永久性边坡、临时性边坡和整体稳定边坡坡

关于《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13中错误勘正的函

关于《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13中错误勘正的函

关于《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13中错误勘正的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编制组对新近出版的《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13进行了核对,存在以下错误:一、第6页,第六行,“α——锚杆倾角;支挡结构墙背与水平面的夹角;”应为“α——锚杆倾角;支挡结构墙背与墙底水平投影的夹角;”。

二、P16,4.1.7条,倒数第一行:“已有变形迹象的边坡宜在勘察期间进行变形监测”应改为“已有变形迹象的边坡应在勘察期间进行变形监测”,“宜”改为“应”。

三、P17,第4.1.9条第3款第二行:“岩质边坡受外倾结构面…”应改为“岩质边坡不受外倾结构面…”,增加“不”字。

四、P18,4.2.2条第8款:“地下水、土对支挡结构…”应改为“地下水、土对支护结构…”,其中“挡”改为“护”。

五、P28,公式(6.2.3-2)第一行,22sin(){[sin()sin()sin sin ()a q K K αβαδαδααβϕδ+=+-+-- 应为:22sin(){[sin()sin()sin sin ()a q K K αβαβαδααβϕδ+=+-+-- 六、P33,第二行K q ——系数,可按公式6.2.3-3)计算;应为:K q——系数,可按公式(6.2.3-3)计算;七、P42,第8行,“D-锚杆锚固段钻孔直径(mm)”中D的单位“mm”有误,应为“m”。

八、P43,倒数第13行,“f b——钢筋与锚固砂浆间的粘结强度设计值(K Pa),应由试验确定,当缺乏试验资料时可按表8.2.4取值”中“设计值(K Pa)”的单位有误,应为“M Pa”。

九、第59页的“图11.2.3 挡墙抗滑移稳定性验算”和第61页的“图11.2.4 挡墙抗倾覆稳定性验算”图中夹角“α”标注有误,不是墙背与墙底的夹角,应为墙背与墙底水平投影线的夹角。

图11.2.3 挡墙抗滑移稳定性验算图11.2.4 挡墙抗倾覆稳定性验算十、P139,第4.1.7条第二行“边坡应在勘察过程中…”应改为“边坡宜在勘察过程中…”,其中“应”改为“宜”。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修编)简介及一些工程问题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修编)简介及一些工程问题

第10章 岩石锚喷支护 主要修改内容:
• 区分了岩石锚喷支护的使用情况:
• 调整了岩石锚喷侧压力的分布(第10.2.1条第1款):
• 取消原规范第9.2.3条的方法,采用了局部锚杆加固不稳 定岩石块体时锚杆承载力验算方法,不再区分受拉破坏 和受剪破坏的情况:
• 取消喷层厚度的验算方法(原规范第9.2.4条)。
• 圆弧形滑面
• 平面滑动面
• 折线形滑动面
4.增加考虑地震作用(第5.2.5、5.2.6条):
5.增加边坡稳定性判断标准(第5.3.1条):
6.调整边坡工程稳定安全系数(第5.3.2条):
1)区分了永久性边坡和临时性边坡,永久性边坡
考虑了工况(非地震工况和地震工况)。
2)安全系数对地震和临时性边坡进行了降低。
• 建筑物基础位于边坡塌滑区时,锚固加强:
• 调整坡顶局部稳定性验算情况(不限于原规范第3.6.6条的 土质或强风化岩层边坡坡顶,埋深和水平距离要求另详条 款,第7.2.1条的第5款):
• 增加了相应的构造和施工要求。
构造及施工:第8章源自锚杆(索)• 增加了锚固类型:包括拉力型、压力型、荷载拉力分 散型和荷载压力分散型。 • 增加了采用预应力锚杆(索)的情况:
月,编制组多次组织主要起草人会议,各专章讨论会10 余次,修改,形成规范征求意见稿。讨论、修改规范条
文说明。
7.征求意见阶段:2012年3月20日~2012年4月30
日,经城乡建设部标准司审批同意,挂网于全国范围
征求意见,并专门给全国专家30余位书面征求意见。
8.形成送审稿阶段:2012年5月~2012年6月,根
• 坡顶有重要建、构筑物时边坡支护推力调整较大(第7.2.3~7.2.5、

边坡工程总结分析

边坡工程总结分析

边坡工程中的主要问题边坡经常会遇到坡体的稳定问题。

作为全球性三大地质灾害(地震、洪水、崩塌滑坡泥石流)之一的边坡失稳滑塌严重危及到国家财产和人民的生民安全。

我国边坡地质灾害分布广泛,活动强烈,危害严重。

边坡变形破坏对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和生命财产的危害较大,它是工程地质学的主要课题之一,也是环境地质学和灾害地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随着我国基础建设的大力发展,在矿山、水利、交通等部门都涉及到大量的边坡问题。

边坡与滑坡的关系水电建设部门的观点把坡体称为边坡,而把边坡(或斜坡)的滑动现象称为滑坡。

研究的重点是边坡稳定性,边坡可以处在潜在滑动状态,也可以处在滑动状态。

这种定义也没有涉及边坡与滑面是如何形成的,而这些与边(滑)坡工程防治休戚相关,因而这一定义也不适用于工程防治。

边坡与滑坡的关系从工程防治观点出发,对边坡防治工程与滑坡防治工程进行区分,由于边坡与滑坡成因、滑面形成、失稳机理、稳定分析方法及其防治措施等不同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防治工程,简言之可称为边坡工程与滑坡工程。

边坡与滑坡虽有明显的区别,却又缺少严格的区别标准。

边坡与滑坡的关系一般来说,边坡是指由于工程行为而人工开挖或填筑的斜坡,坡体中滑面是新形成的,开挖与填筑前没有变形与滑动迹象。

滑坡多数指由于自然因素而引起坡体变形或滑动的自然斜坡,坡体中的滑面是自然存在的,坡体正处于蠕动或滑动阶段。

少数滑坡指工程开挖形成的斜坡,坡体中存在自然形成的滑面(如古老滑坡),开挖前坡体可以处在蠕动或滑动状态,也可以处在静止状态。

但这种滑坡含义已与滑坡的真实含义有所不同。

边坡是涉及工程建设中的人工斜坡,即使是自然边坡也必须与工程建设有关;边坡坡体的滑面是由于人工开挖与填筑后才形成的,原先并不存在,且坡体无蠕动与滑动迹象;滑坡是由自然原因引发的自然斜坡,只有工程滑坡才与工程建设有关。

滑坡具有自然的滑面,且坡体有蠕动和滑动迹象。

边坡与滑坡的关系一般来说,边坡是指由于工程行为而人工开挖或填筑的斜坡,坡体中滑面是新形成的,开挖与填筑前没有变形与滑动迹象。

谈强风化岩质高边坡勘察中的边坡稳定性问题

谈强风化岩质高边坡勘察中的边坡稳定性问题

稳定性相关理论已相当成熟,全风化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 定,系根据岩土原位测试、室内试验的分析统计结果选取
根据规范可以参考土质边坡稳定性分析,而强风化岩质边 代表性数值,按GB — 50021 200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坡稳定性分析理论目前具有争议。为此,结合常宁市第二 (2009 年版),参照GB — 50007 201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
校边坡的稳定性影响较小。但坡体上部未设置排截水系
收稿日期:20200110 作者简介:赵永清(1985 ),男,硕士,工程师
第 46 202
卷 0
第 年
6 3
期月
赵永清等:谈强风化岩质高边坡勘察中的边坡稳定性问题
·59·
统,故降水较多时,地表水下渗,需考虑雨水对边坡的冲刷 财产安全。
kN / m3
kPa
/ (°) 特征值 极限粘结强度
天然 饱和 天然 饱和 天然 饱和 kPa 标准值 frbk / kPa
18. 8 19. 5 28. 9 22. 7 20. 8 16. 2 200. 0
70. 0
2 边坡工程地质
②1 全风化页岩( P) 19. 0 19. 8 28. 6 22. 1 20. 5 15. 9 180. 0 ②2 强风化页岩( P) 21. 5 22. 1 29. 5 23. 7 22. 2 17. 8 250. 0

120° ∠55°
105°∠55°,故而按岩质边坡分析时,此边坡为稳定的。
2)岩土性质。
边坡岩土体主要为残积粉质粘土、全风化页岩、强风化
掰断,易软化、崩解,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层厚为 页岩及强风化炭质页岩,坡体已开挖基本成型,无植被覆
6. 4 m ~ 11. 7 m,平均层厚为8. 50 m,局部未揭穿。

关于《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13》的讨论

关于《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13》的讨论

关于《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13》的讨论2015-09-14 08:52 来源:中国岩土网阅读:3793《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GB 50330-2013》[1](以下简称《边坡规范》或“该规范”)于2013年出版,2014年6月实施。

与旧版比较,有一些进步。

例如删去了原版中不合理的动水压力计算,采用了隐式的传递系数法,取消了工作条件系数等。

但仍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作为国家规范,它略显粗糙;附图中有一些未加说明的标注;一些公式也未交代清楚,给使用造成较大困难;还有一些概念上的错误,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这里提出一些意见以供讨论。

关于《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13》的讨论李广信记得前几年在一次土动力学会议上,邀我作一个报告,于是就从道德经开始,“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讲了一通法家与道家的哲学。

提出建筑不要一味加强、加固,以铁柱钢墙与强大的自然力对抗。

而应顺应自然,以柔克刚。

介绍了世界上十余处加筋土结构在强地震中,从未发生结构性的破坏的案例。

报告后大家还比较认同。

但多事者推荐到《世界地震工程》期刊,编辑来函告知:我刊是一份严肃的学术期刊,请把1000余字的哲学部分删去。

所以以后在“严肃的学术期刊”上再不敢胡说了,只好在网上聊聊过瘾。

看到网上彭总边坡规范的讨论,这里献上一篇严肃的论文,供批评指正。

0引言《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GB 50330-2013》[1](以下简称《边坡规范》或“该规范”)于2013年出版,2014年6月实施。

与旧版比较,有一些进步。

例如删去了原版中不合理的动水压力计算,采用了隐式的传递系数法,取消了工作条件系数等。

但仍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作为国家规范,它略显粗糙;附图中有一些未加说明的标注;一些公式也未交代清楚,给使用造成较大困难;还有一些概念上的错误,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这里提出一些意见以供讨论。

1.荷载与设计方法1.1作用与效应《工程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 50153-2008)》[2]指出,作用是“施加在结构上的集中力或分布力(直接作用,也称荷载)和引起结构外加变形或约束的原因(间接作用)”。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建造边坡工程技术规范建造边坡工程技术规范是指在建造工程中,针对边坡工程的设计、施工和验收等环节制定的一系列技术规范和标准。

其目的是确保边坡工程的稳定性、安全性和可持续性,有效预防和控制边坡工程可能浮现的各类问题和风险。

一、规范的适合范围建造边坡工程技术规范适合于各类建造工程中的边坡工程,包括土方开挖、边坡支护、边坡防护等工程。

规范的适合对象包括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相关从业人员。

二、规范的基本要求1. 边坡设计要符合土质特性、地质条件和工程要求,确保边坡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 边坡施工要按照设计要求进行,采取适当的施工方法和工艺措施,确保施工质量。

3. 边坡验收要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包括对边坡的材料、施工工艺、工程质量等方面进行检查和评估。

三、规范的技术要求1. 边坡设计要考虑土质的物理力学性质、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特征,采用合理的边坡坡度、边坡高度和边坡坡比等参数。

2. 边坡支护要根据边坡稳定性分析结果,选择适当的支护结构和材料,确保边坡的稳定。

3. 边坡防护要根据边坡的地质条件和工程要求,选择适当的防护措施和材料,防止边坡的侵蚀和坍塌。

4. 边坡施工要按照设计要求和规范要求进行,包括土方开挖、支护施工、防护施工等各个环节的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

5. 边坡验收要对边坡的材料、施工工艺、工程质量等方面进行检查和评估,确保边坡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四、规范的技术措施1. 边坡设计应进行充分的地质勘察和土质力学试验,获取准确的土质参数和地质条件,为设计提供可靠的依据。

2. 边坡支护应选择适当的支护结构和材料,如钢筋混凝土护面板、挡土墙、锚杆等,确保边坡的稳定。

3. 边坡防护应采用合适的防护措施和材料,如草皮覆盖、护坡网、植被等,防止边坡的侵蚀和坍塌。

4. 边坡施工应采取适当的施工方法和工艺措施,如分段施工、逐层开挖、合理排水等,确保施工质量。

5. 边坡验收应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估,包括对土质参数、支护结构、防护措施等方面进行检查和评估,确保边坡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岩土工程施工中边坡支护问题的分析与讨论

岩土工程施工中边坡支护问题的分析与讨论

60 |CHINA HOUSING FACILITIES高压旋喷桩桩径采用600 m m ,叠桩部位为100 m m ,墙后软土经高压旋喷处理后抗剪强度指标提高1.5倍。

重力式挡土墙总高度为7.5 m ,其中地下埋深2 m 出露坡脚5.5 m (挡墙顶高出边坡顶0.3 m )。

持力层为全风化闪长岩,其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280 k P a (该段勘察剖面采用Z K 08为典型钻孔参考计算)。

挡墙采用M 10水泥砂浆块石砌筑,块石采用 图1 1—1剖面图仰斜式挡墙,墙胸坡比1∶0.30,墙背坡比1∶0.15,墙底逆坡坡比0.10∶1。

墙缩缝,分缝处采用沥青止水。

墙顶和墙底分别设置黏性土夯实层,墙背后设300m mV C排水管,水平间距2.5m,竖向间距从上至下分别为1.5、2.0m,外倾斜5%坡度,水口处设滤网。

计均布荷载为20k P a、该坡顶上的3#养护楼(3层)采用的是独立基础,基础埋深166m。

支撑结构考虑了该建筑基底压力扩散后对边坡支撑结构的影响,该建筑基标高为98.39m,坡顶的设计室外地面标高为97.5m。

施工时需要将坡顶标高削至层粉质黏土、③全风化片岩。

用排桩支护方案。

排桩采用直径800m m混凝土灌注桩,),其中嵌固深度为7.50m。

冠梁尺寸为1000m m×600m m,位于自然地面上。

支护层厚度为50m m。

该支护排桩外砌毛石装饰墙面,以保持与1—1剖面外观一致。

处采用沥青止水。

墙顶和墙底分别设置黏性土夯实层,墙背后设300m m砂砾石反滤层。

间距2.4m,竖向间距从上至下分别为1.5、2.0m,外倾斜5%坡度,梅花形布置。

4.5~5.5m,该段挡墙坡顶无建筑物。

采用重力式挡土墙支护,墙体的砌筑和排水方该段边坡为强风化至中风化闪长岩坡面,坡顶无建筑物,支护方案采用喷锚支护。

岩面放坡1∶0.5。

喷锚面采用C30混凝土,喷面厚度150m m,喷锚面内钢筋坡土方开挖应与边坡支护配合进行,并严格遵循先支护后开挖的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13》的讨论2015-09-14 08:52 来源:中国岩土网阅读:3793《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GB 50330-2013》[1](以下简称《边坡规范》或“该规范”)于2013年出版,2014年6月实施。

与旧版比较,有一些进步。

例如删去了原版中不合理的动水压力计算,采用了隐式的传递系数法,取消了工作条件系数等。

但仍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作为国家规范,它略显粗糙;附图中有一些未加说明的标注;一些公式也未交代清楚,给使用造成较大困难;还有一些概念上的错误,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这里提出一些意见以供讨论。

关于《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13》的讨论李广信记得前几年在一次土动力学会议上,邀我作一个报告,于是就从道德经开始,“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讲了一通法家与道家的哲学。

提出建筑不要一味加强、加固,以铁柱钢墙与强大的自然力对抗。

而应顺应自然,以柔克刚。

介绍了世界上十余处加筋土结构在强地震中,从未发生结构性的破坏的案例。

报告后大家还比较认同。

但多事者推荐到《世界地震工程》期刊,编辑来函告知:我刊是一份严肃的学术期刊,请把1000余字的哲学部分删去。

所以以后在“严肃的学术期刊”上再不敢胡说了,只好在网上聊聊过瘾。

看到网上彭总边坡规范的讨论,这里献上一篇严肃的论文,供批评指正。

0引言《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GB 50330-2013》[1](以下简称《边坡规范》或“该规范”)于2013年出版,2014年6月实施。

与旧版比较,有一些进步。

例如删去了原版中不合理的动水压力计算,采用了隐式的传递系数法,取消了工作条件系数等。

但仍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作为国家规范,它略显粗糙;附图中有一些未加说明的标注;一些公式也未交代清楚,给使用造成较大困难;还有一些概念上的错误,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这里提出一些意见以供讨论。

1.荷载与设计方法1.1作用与效应《工程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 50153-2008)》[2]指出,作用是“施加在结构上的集中力或分布力(直接作用,也称荷载)和引起结构外加变形或约束的原因(间接作用)”。

可见,荷载是狭义的作用,广义的作用包括地震、冻胀、膨胀、湿陷、温度等,它们会引起的结构的胀缩与内力。

至于效应是“由作用引起的结构或结构构件的反应”。

这个反应可包括内力和变形。

按着这一标准,在近年来出版的建筑领域的规范都称“作用组合的效应”。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3]由于是荷载规范,所以讲的是“荷载组合”,而非作用组合。

称为“荷载组合的效应”。

可见在组合与效应的关系上二者是统一的,即先是作用(荷载)的组合,然后才是效应。

可理解为作用(荷载)先按一定的规定组合,然后计算这种组合下的结构(构件)上的力或变形,它通过结构传到岩土中。

但颁布于2013年的新版《边坡规范》还是沿用“荷载效应的组合”,显然不合时宜。

作为国家规范,这种滞后也是难以理解的。

1.2安全系数法与分项系数法所谓安全系数法亦称“单一安全系数法”。

它是将工程中包含的一切不确定性因素,都放入单一的安全系数之中。

安全系数的取值往往是根据以往的经验。

这些不确定性包括作用(荷载)的参数、材料的性质、计算与施工的精确性与可靠性,也包括政治、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各种条件与要求。

可以说,安全系数是个筐,一切不确定性都往里装。

因而就无需再引入其他系数了,例如重要性系数、工作条件系数、折减系数等。

所以说新版《边坡规范》取消了工条件系数,而规定临时工程的安全系数小一些,这是符合安全系数法的基本概念的。

基于可靠度理论的分项系数法是将荷载与与抗力都当成随机变量,那么失效或破坏也就是随机事件。

它是将荷载与抗力的不确定性分别考虑的。

以图1为例,两组荷载(S)与抗力(R)都是正态分布,荷载与抗力的均值相同,但变异系数不同,第一组的分布较为集中,离散较小,因而发生失效(S>R)的概率就较小(见图中的阴影面积)。

在可靠度设计中主要的参数是可靠度指标,如果=3,则表明失事的概率约为万分之三(3/10000)。

分项系数是根据变量的概率分布形态经统计分析而得到的,它与可靠度指标和变异系数的关系可写为式中分别为抗力与和荷载的分项系数[4]。

图1.两组荷载与抗力的概率密度函数曲线《建筑工程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 50068-2001)》[5]指出:“制定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及钢结构、薄壁钢结构、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木结构设计规范应遵守本标准的规定;制定地基基础和建筑抗震等设计规范,宜遵守本标准的原则。

”所以在岩土工程的有关规范中,凡与岩与土有关的设计,一般均用安全系数法;而只涉及到钢材、混凝土与砂浆等材料时则采用分项系数法。

例如对于锚杆(索)的设计,《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7-2011)》[6],《建筑基坑支护设计规范(JGJ 120-2012)》[7]等都规定,在钢筋(索)抗拉、筋材与砂浆间的抗拔采用分项系数法;而锚固体与岩土间的抗拔,则采用安全系数法。

新版的《边坡规范》把这三种承载力问题统一使用安全系数法。

例如其中的8.2.2条的式8.2.2-1为式中:As——锚杆钢筋或预应力锚索截面面积();fy——普通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kPa);Kb——锚杆杆体抗拉安全系数。

这里就是把钢筋的抗拉按安全系数法计算,这是不合理的。

更不合理的是这里的抗力采用了钢筋抗拉强度的设计值。

如上所述,由于安全系数是包含了所有不确定性的参数,因而抗力应取极限抗力的标准值,可是上式使用的是设计值,二者的关系为以HRB400钢筋为例,其抗拉强度标准值为fk=400MPa,设计值为fy=360MPa,亦即其抗力分项系数为G=0.9。

从而可见,式(2)即《边坡规范》的式8.2.2-1是把安全系数与分项系数混合使用,似乎安全系数Kb只负责荷载的不确定性。

这在原理与概念上是不对的。

应当用钢筋的标准值,在同样的安全度情况下,可以适当增大安全系数。

2.挡土墙上的主动土压力计算《边坡规范》提出了一系列主动土压力半经验的计算公式,但存在不少问题。

2.1墙背俯倾的情况在该规范的6.2.10中,给出了图2的有俯倾式墙面的土压力计算公式。

表示为为式6.2.10-2和式6.2.10-3,即本文中的式(3)和式(4)。

问题是这里未交代计算的主动土压力的方向,如果假设墙背光滑,则主动土压力Ea 垂直于墙背,如图2所示,那么验算墙的抗倾覆与抗滑移稳定时,其荷载要比Ea水平时增大,或者抗力减小。

这是必须明确的图2 墙背俯倾的情况2.2墙顶填土倾斜的情况该规范的B.0.3中,给出了图3的有墙顶填土倾斜时的土压力计算公式。

为式B.0.3-1,即本文的式(5)。

图3 墙顶填土倾斜情况这个公式来源于无限斜坡的朗肯土压力计算[8],除了墙背竖直光滑、填土水平以外,这是一种很少见的可以得到朗肯主动土压力理论解的情况,见图4。

其理论解就是但其必要条件是墙背与土间的摩擦角。

即计算的主动土压力方向必须是平行于坡面的。

图4无限斜坡的朗肯土压力可是在《边坡规范》中的附图中(见图3)表示,主动土压力似乎是水平的,亦即墙背是光滑的。

这样式(5)或式(6)就不适用了。

以图4中所示的参数为例,用该规范计算的主动土压力(水平向)系数为Ka=0.866,这时重力式挡土墙的抗倾覆稳定安全系数为Fs=1.0;用库伦理论计算的主动土压力(水平向,)系数为Ka=0.75,抗倾覆稳定安全系数为Fs=1.155;用朗肯理论计算的主动土压力平行于坡面,Ka=0.866,水平土压力系数Kax=0.75,竖直土压力系数Kay=0.5。

抗倾覆稳定安全系数为Fs=2.38。

抗滑移稳定的情况也类似。

从以上计算可见,这种朗肯理论的误用。

是安全系数减少了一倍多。

类似的情况也存在于B.0.3-2,B.0.3-3和B.0.4等附录中,所以主动土压力的方向非常重要。

其实不管墙后的填土形式多么复杂,采用库伦土压力理论进行计算都没有问题。

因为计算机已经完全普及,建立一个搜索具有最大土压力的滑动面的软件是轻而易举的,又何必罗列了这么多完全不适用、不合理、华而不实的“半经验公式”呢?3.边坡稳定分析中的孔隙水压力、重度与强度指标边坡稳定分析中的参数的选用甚至是比计算理论与方法更重要,可是《边坡规范》在这方面存在一些多不足与错误。

3.1孔隙水压力该规范建议使用简化比肖甫法进行圆弧滑动面的稳定分析是一个进步,尤其是在有较大孔隙水压力的情况。

在其公式A.0.1中孔隙水压力Ui的计算式为式中计算条块滑面前端水头高度(m)。

这一计算对于静水下的土坡是明确的,如图5(a)所示。

这时水位以下的Gi按浮重度计算更方便合理,无需引入孔隙水压力Ui。

而在有渗流的情况下(如图5(b)),则应按此条底部中点的等势线的水头hwi计算孔隙水压力,亦即。

图5 有水边坡的稳定分析3.2边坡稳定分析中的“水土合算”在《边坡规范》的4.3.5条文中指出“土质边坡按水土合算原则计算时,地下水位以下宜采用土的饱和自重固结不排水抗剪强度指标”。

“水土合算”本来是基坑支护上的土压力计算的一种经验算法,由于它不符合有效应力原理,历来争议不断。

在基坑问题中,由于特殊的应力路径,属于一种误打误撞的经验算法[9]。

其主要特点是在静水以下,采用土的饱和重度和固结不排水强度指标计算土的主动土压力。

而在边坡稳定分析中用所谓“水土合算”就十分荒谬了[10]。

图6 水下边坡的稳定分析对于这种圆弧稳定计算,采用固结不排水 (或者固结快剪) 强度指标,“固结”是在原位的的有效应力作用下的固结,而不是在下的固结。

以图6为例,如果正常固结的地基土层是在与地面齐平的地下水情况下沉积的,那么M点土体在自然的情况下的固结压力为。

如果很快地开挖出图示的边坡,则其抗剪强度为。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抗滑力矩应当用土的浮重度计算,而不是用饱和重度计算。

在杭州地铁一号线湘湖站基坑工程事故中,设计采用的④2,⑥1两层淤泥质土的饱和重度平均为, 平均固结快剪强度指标:。

采用饱和重度计算抗滑力矩,这比用浮重度高2.4倍。

这可能是事故的原因之一。

4.结论本文对于新版的《边坡规范》提出了一些意见,他们包括:(1)规范中“荷载效应的组合”的提法是一种过时的提法,目前建筑行业的规范都已改为“作用组合的效应。

(2)在锚杆设计中,抗拉和从砂浆中抗拔计算以使用分项系数法为宜;即使使用安全系数法,其抗力也应使用极限抗力的标准值,而非设计值。

(3)该规范中推荐的一些计算主动土压力的公式,没有明确土压力的作用方向,将无限斜坡的朗肯主动土压力计算公式用来计算几种墙后填土倾斜的公式是有前提的,即主动土压力方向与斜坡面平行。

(4)该规范在土坡稳定分析中提出的“水土合算”是错误的和有害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