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传神的动作描写
关于动作描写的摘抄

关于动作描写的摘抄
1、她拿起画笔,轻轻地勾勒出树干的轮廓,每一笔都充满着力量和生命力。
2、他飞快地跑过田野,脚下的泥土飞溅,仿佛一道闪电划过天际。
3、他用力地握住方向盘,手臂上的肌肉紧绷,展现出一种坚定和果敢。
4、她轻盈地跃上舞台,优雅的舞姿让人们惊叹不已,仿佛一只美丽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5、他猛地扑向敌人,手中的刀剑闪烁着寒光,一瞬间便将敌人击倒在地。
6、她细心地擦拭着玻璃杯,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仿佛在完成一件神圣的使命。
7、他飞快地敲打着键盘,手指在键盘上飞舞,仿佛一位钢琴家在演奏着美妙的乐章。
8、她静静地站在窗前,手捧着一本书,眼睛紧盯着文字,仿佛陷入了另一个世界。
9、他用力地拽住缰绳,身体前倾,与马儿一同奔腾在草原上,感受着自由和畅快。
10、她轻轻地抚摸着小猫的毛发,手上的动作轻柔而温暖,仿佛在安抚一颗受伤的心灵。
传神的动作描写

传神的动作描写作者:刘玉慈来源:《作文周刊·初二·人教·同步辅导版》2014年第25期【片段导入】一她不会匍匐前进,也不能快跑。
她干脆直着身子,一摇一摆,慢慢地向方场上走去。
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老妇人蹲下身去拾起那蜡烛头,把那新的一支点着,插在那老地方。
——[前苏联]西蒙诺夫《蜡烛》阅读心得这两处描写分解出一系列慢动作,表现了老妇人对烈士牺牲的哀痛,对红军战士的敬意。
这是母亲对儿子的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
二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于是架起两支橹……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鲁迅《社戏》阅读心得跳→拔→点开→磕→退后→上前→架起,这些动词生动细腻地写出了小伙伴们开船时的情景,既说明了江南水乡少年们驾船技术的高超,又体现了他们轻松欢快的心情及对看社戏的急切心理。
【技法点睛】一、选准动词,展现动态过程。
人物描写方法中动作描写很常见,一连串的动作能详细地介绍人物活动的过程,但描写动作时一定要选词恰当。
如朱自清的《背影》,写身体肥胖的父亲帮我买橘子,用了一系列的动词,如“蹒跚”“爬”“攀”“缩”“微倾”,突出了父亲腿脚不灵便,作者通过这动态的过程,为我们呈现出一个只想尽力为儿子做点事的父亲的形象。
由此可见,运用动作描写,关键是选用准确的词语,使之细腻而又连贯,给人一个具体的动态过程,从而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去丰富人物形象。
二、抓住特征,用符合人物年龄、身份的动作表现人物性格。
在人物的动作描写中,往往可以透露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中,蔡老师作为老师,学生犯了错,要惩罚一下,但她又不忍心真的教训“我”,因此,“敲”字表明蔡老师性格的温和,她是真心爱护学生的。
人物描写系列之动作细节描写

结束语
细节决定成败 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 细节就是品味 细节决定高度 细节决定深度 做生活的有心人 用眼看世界 用心悟生活
分析思考:
——朱自清《背影》
1、比较原稿与课文,你觉得课文哪些动词用得好? 2、作者运用这些动词,要传达的是什么?
动作细节描写 ——父对子无私的爱
分析细节 探究方法
1.儿子日记:《一只“小馋猫”》
修改:妹妹抓起一块西瓜就往嘴里塞,舔着、嚼着、咽着, 两腮鼓得像两个圆溜溜的小球,鼻子和下巴都沾满了瓜汁儿。
2、小姨将双袖向上一挽,裤脚也被卷到了大腿。 她在小溪水里慢慢移动着,左脚轻轻地抬起一点 ,向前迈了一小步,右脚再慢慢拖向前,好像穿 着千斤重的鞋。她把帽子扭了扭正,躬着背,低 着头,眯着眼,双手做出捧东西的样子。这时, 她停下脚步,不再东张西望,对着右边的一个地 方目不转睛,猛然把手向水中一扎,将一条小鱼 捧在手中了。
分析思考: 1、你认为哪一则更能看出妹妹是只“小馋猫”? 2、妹妹的“馋”样儿是从哪些动法: 精选动作,突出个性
分解过程,细化动作
巧用修辞,美化语言
重温经典
笼统——模糊
原稿: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 袍,艰难地穿过铁道。
修改稿: ......( 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 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 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 流下来了。
2.重温经典: 朱自清《背影》
修改稿: ......( 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 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 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 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鲁迅短篇小说中传神的动作描写

势 ,正 是 “ ”思想 变化 的必然 动 我
道 : “ 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 孔
了! 在这样一 片嘲笑声巾 ,孔乙已 ’ ' 不回答 ,对柜里说 : “ 温两碗酒 ,要 一碟茴香豆 。 ”然后 “ 排m几文大 便 钱” 。
家积攒 的艰难,对辛辛苦昔挣来的钱
的珍惜 ,以及为儿子治病 的疑虑和希 望,囊括其 中,使读 者一下子感 到 l r 这包洋钱的份量——它系着华老栓一
用 “ 排”字还表现 m他把钱一个挨~
个地往柜上放的姿态和付现钱从不拖
欠的好 品格 , 和后面的 “ 这 从破衣袋 里摸 四文大钱 ” ,形成鲜明的对比, 那时他被丁举人打折了腿 ,人矮了半
j
l l
i 作 家 作 品 I
鲁 迅 短 篇 小 说 中 传 神 的 动 作 描 写
●梁 窄 杨
通过捕写人物的动作来表现人物 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 , 使人物形象
丰满起来 , 这是人物描写 的重要方法 之~。纵观鲁迅的短篇小 说,其中不
在 黑暗 中 ,我们 尽管看 不清他 的神 态 ,但从 “ 、 “ 、 “ ”三个 摊” 抓” 捏
钱” ,这足以表明他已陷于穷途末路
梁 宗 扬 ,教 师 ,现 居 江 苏阜 宁 。
。 抓”过详
最后j ‘ _捍” 丕 饵 。
狈境
” ,言
综 地 21 1 0 合天 00 1 4 1
这里 的 “ 排”是属于 乙己的特 L 有 动作 ,一 字就把 人物 的地位 、身
世 、性格 和盘托 m。 “ l 九 文大 排叶 J 钱”即用手一枚一枚数着排放下来 ,
鲁迅短篇小说中传神的动作描写

鲁迅短篇小说中传神的动作描写作者:梁宗扬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0年第11期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丰满起来,这是人物描写的重要方法之一。
纵观鲁迅的短篇小说,其中不乏传神的动作描写。
“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这是《故乡》中描写杨二嫂形象的一段文字。
在这里,鲁迅没有用多少笔墨,却逼真传神地勾画出杨二嫂的形象及灵魂。
通过“搭”、“张”等动作,刻画出杨二嫂一副骂街的架势,使这个略显放肆的泼妇的形象活生生地展示在读者眼前。
《药》中的华大妈明明知道钱放在枕头底下,却“掏”了半天,老栓将钱抖抖地装入袋后,又“按了两下”。
一“掏”一“按”,就把穷苦人家积攒的艰难,对辛辛苦苦挣来的钱的珍惜,以及为儿子治病的疑虑和希望,囊括其中,使读者一下子感到了这包洋钱的份量——它系着华老栓一家三口的命运。
在“古□亭口”,康大叔接钱时,先是“摊”着大手,继而“抓”过洋钱,最后还“捏一捏”。
在黑暗中,我们尽管看不清他的神态,但从“摊”、“抓”、“捏”三个拿钱的动作中,分明看出一个凶狠蛮横、贪婪无耻的刽子手的嘴脸。
《孔乙己》开头描写孔乙己出场时有这样一个细节: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望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在这样一片嘲笑声中,孔乙己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
”然后“便排出几文大钱”。
这里的“排”是属于孔乙己的特有动作,一字就把人物的地位、身世、性格和盘托出。
“排出九文大钱”即用手一枚一枚数着排放下来,孔乙己用这慢吞吞的动作,既掩饰了内心的不安,同时也表示他对这九文钱的珍惜。
另外,孔乙己身材高大,用“排”字还表现出他把钱一个挨一个地往柜上放的姿态和付现钱从不拖欠的好品格,这和后面的“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形成鲜明的对比,那时他被丁举人打折了腿,人矮了半截,生活更苦,只能“摸出四文大钱”,这足以表明他已陷于穷途末路的狼狈境地。
细节描写之动作传神概论

见画面 见心性
直接使用 加上修饰
细心观察 精致生活
精彩欣赏:
1.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 “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 去?”……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 2.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 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 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3. 爸爸气极了,一把把我从床上拖起来,我的眼泪就流 出来了。爸爸左看右看,结果从桌上抄起鸡毛掸子倒转 来拿,藤鞭子在空中一抡,就发出咻咻的声音,我挨打 了! 4. 老板娘三步并作两步,就势把垃圾全倒了出来。垃圾 的脆渣、污物溅在蹲着区分垃圾的两位老人的身上、脸 上,尘土溅进他们的嘴里。浑身珠光宝气的老板娘仿佛 什么也没有看见,扭着肥臀,扬长而去。
与脚有关的动词
A组:含“足”的。B组:不含“足”的
与眼睛有关的动词
A组:含“目”的。B组:不含“目”的 要求:1、 A组五个,B组三个。
2、精选自认为最有表现力的词语。
精彩动词回顾
• 关于手的动词: • 抠、托、拧、掐、抓、捶、挤、捏、撬、扯、拽、攥、抡、
捂、拥、捧、抢、揩、摸、握…… • 甩、敲、攀、弹、舞、扇、遮、点、蘸、夹、刺、罩…… • 关于脚的动词: • 踢、踹、蹦、蹬、跺、踩、踮、蹭、蹿、跨、踌躇…… • 奔、挪、爬、归、追、赶、冲、迁徙、滚蛋、金鸡独立、遁
效果
• 见画面 • 见心性
动作传神最常见的两种情况:
使用方法
• 她走过来。 • 她悄悄地走过来。 • 她冲过来。 • 她愤怒地冲过来。 • 她挪过来。 • 她缓缓地挪过来。 • 她飘过来。 • 她幽幽地飘过来。
直接使用
加上修饰
常用动词回顾
人物描写之动作传神

人物描写之动作传神【经典文段】我的二哥也是个书迷,他比我大五岁,借书的路子比我要广得多,常能借到我借不到的书。
但这家伙不允许我看他借来的书。
他看书时,我就像被磁铁吸引的铁屑一样,悄悄地溜到他的身后,先是远远地看,脖子伸得长长的,像一只喝水的鹅,看着看着就不由自主地靠了前。
他知道我溜到了他的身后,就故意地将书页翻得飞快,我一目十行地阅读才能勉强跟上趟。
他很快就会烦,合上书,一掌把我推到一边去。
但只要他打开书页,我很快就会凑上去。
他怕我趁他不在时偷看,总是把书藏到一些稀奇古怪的地方,就像革命样板戏《红灯记》里的地下党员李玉和藏密电码一样。
但我比日本宪兵队长鸠山高明得多,我总是能把我二哥费尽心机藏起来的书找到,找到后自然又是不顾一切,恨不得把书一口吞到肚子里去。
有一次我好不容易从同学那里借到一本《三家巷》,回家后一头钻到堆满麦秸草的牛棚里,正看得入迷,二哥悄悄地摸进来,一把将书抢走,说:这书有毒,我先看看,帮你批判批判!他把我的《三家巷》揣进怀里跑走了。
我好恼怒!但追又追不上他,追上了也打不过他,只能在牛棚里跳着脚骂他。
几天后,他将《三家巷》扔给我,说:赶快还了去,这书流氓极了!我当然不会听他的。
我怀着甜蜜的忧伤读《三家巷》,为书里那些小儿女的纯真爱情而痴迷陶醉。
旧广州的水汽市声扑面而来,在耳际鼻畔缭绕。
一个个人物活灵活现,仿佛就在眼前。
当我读到区桃在沙面游行被流弹打死时,趴在麦秸草上低声抽泣起来。
我心中那个难过,那种悲痛,难以用语言形容。
那时我大概九岁吧?莫言《童年读书》【妙处可言】动作描写,几乎是刻画人物不可缺少的重要技巧。
这种描写技巧之所以如此受人青睐,主要在于它不仅能够展示人物性情,还能巧妙地表达作者独特的思想感情。
品读上面的片段,同学们至少可以学到两种动作描写的技巧。
技巧一:紧扣个性,借动作表露心迹。
熟话讲言为心声。
其实,人物的动作也是心声的一种表露,通过人物的不同寻常的动作,来反映其内心或喜或悲、或失落或兴奋的复杂心理。
动作描写是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最为重要

动作描写是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最为重要、也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人物正是在言行中站立起来的。
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离不开对动作的传神描绘:葛朗台死前独具特色的动作,范进中举后出人意料的疯癫,无不幽默风趣、入木三分。
正如契诃夫所说的”最好还是避免描写人物的精神状态,应当尽力使得人物的精神状态能够从他的行动中表现明白。
”成功的动作描写可以能突出人物特点或者体现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
下面我们可以欣赏几个经典的片断:老头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
“什么东西?”他拿着宝匣往窗前走去。
“噢,是真金!金子!”他连声叫嚷……——《守财奴》七十多岁的老头,一见到金子时的这一纵一扑的动作,刻划了葛朗台强烈地发狂地占有金子的欲望、贪婪的本质与思想。
学会描写动作,就是学会了用“事实说话”,就可以把内容写具体了。
然而我们很多同学描写人物动作,写得太笼统,内容空洞,达不到它应达到的效果。
如何成功地描写人物动作呢,下面介绍几种简单可操作的方法。
抓住特征,准确恰当地运用动词法国作家福楼拜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幺,真正能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当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词。
”例:说时迟,那时快。
那个摔倒在地上的运动员,手一撑,脚一踮,猛地爬了起来。
左脚尖顶住起跑线,膝盖一弯,稳稳地蹲着。
两手就像两根木柱插在地上,整个身体微微前倾,那架势,就像一只起飞的雄鹰。
这短短的几句话中,用了“摔、撑、踮、爬、顶、弯、蹲、插、倾、飞等”10个动词,把赛场上运动员起跑的预备姿式描写得准确而逼真。
我们再看一个例子:看同样是吃西瓜,动词使用的不同,带来了什么不同的效果。
“战士们都笑着,用两个指头捏起一小片来,细细地端详着,轻轻地闻着,慢慢地咬着,不住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小妹妹抓起一块西瓜就往嘴里塞,吮着、嚼着、咽着,两腮鼓得像两个乒乓球,鼻子和下巴都沾满了瓜汁。
这里战士们的动作写出了一种自豪感,而小妹妹却被表现成了个“小馋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逵那里忍耐得,腾地跳将过去了。
李逵抢将过来,只一斧,劈胸膛砍倒, 便把两颗头都割下来,拴做一处。李逵性起, 砍将入去,泥神也似都推倒了。 那几个伴 当躲在灶前,被李逵赶去,一斧一个,都杀 了。
结局:刘公答谢,兄弟释怨
两个牵着马,驼着金银,提了人头, 径到忠义堂上,拜见宋江。
李逵的性格特点: 直率、蛮横 粗鲁、正直、嫉恶如仇
前情提要 课文节选自第七十三回,上回“柴进簪花入禁院 李逵元夜闹东京”,写的是宋江到东京观灯,李逵、 燕青等随从。宋江到东京之后,先后两次到李师师 家,想通过李师师直接面见宋徽宗,请求招安。李 逵不知内情,以为宋江等无非是贪恋女色,寻花问 柳,于是怒火中烧。他怒打杨太尉,火烧李师师家, 使得宋江一行人等无功而返,慌忙杀出东京城。宋 江等杀出京城,却不见了李逵,宋江让燕青稍候, 自己带着大队人马回了梁山。没有想到,燕青和李 逵这一路上又横生了一些枝节:先是在四柳村乔装 成“真人”,替庄主狄太公捉“鬼”;然后路过荆 门镇,又发生了课文中所叙的故事。
起义的失败
梁山英雄排座次后,“八方共域,异
姓一家”,“哥弟称呼,不分贵贱” 的要求已经实现。农民革命的平等、 平均主张,使斗争只能有三种前途: 一是像方腊称王后被镇压; 二是像李逵说,夺位自己当皇帝; 三是像宋江“全伙受招安”
宋江受招安后,朝廷想“尽数剿 除”,派去征辽、征方腊,梁山好汉 死伤离散,剩下的宋江、卢俊义、吴 用这样领袖人物,也被御赐药酒毒死 或伤心自杀。 一场惊天动地、轰轰烈 烈的起义,108位英雄只落得风流云散 的悲剧结局。
高俅为报私仇迫害王进,为高衙内霸占人妻而害 林冲 梁中书两年就搜刮几十万贯给丈人蔡京庆贺生日, 贿赂公行 他们手下的贪官污吏,土豪恶霸,如西门庆、郑屠 等,正是他们狼狈为奸,残害忠良,欺压百姓, 才迫使善良而正值的人们不得不铤而走险,奋起 反抗。以至许多英雄豪杰被逼上山落草,主持正 义,反抗压迫,终于汇成声势浩大的梁山泊起义 的斗争故事。
宋江被发配江州,吴用写信让江州两院押牢 节级戴宗照应。李逵这时正是戴宗手下做看守的 一名小兵,就和宋江认识。戴宗传梁山假书被识 破,和宋江两人被押赴刑场杀头,李逵率先挥动 一双板斧打去,逢人便杀,勇猛无比。 李逵杀四虎 上梁山后,思母心切,就 回沂州接老母,翻越沂岭时老 母被老虎吃了,李逵生气杀了 四虎
李、鲁的性格对比: 相同点:粗鲁、豪爽、讲义气 不同点:鲁智深的“粗”是性急,但 粗中有细,有谋略;而李逵的“粗” 是蛮,有勇无谋,甚至不讲道理。
李逵一辈子追随宋江,忠心耿耿,最后死在宋 江的手里,关于李逵的死书中和电视剧用了不同的表 现方式,你认为那一种更好的?
原书: 宋江在李逵不知情的情况下让他喝了毒酒,之 后才告诉他,李逵说:“罢、罢、罢!生时服侍哥哥, 死了也只是哥哥部下一个小鬼。” 电视剧: 宋江告诉李逵是毒酒,但李逵还是一口气都喝 了,也说那一番话;
“怎地是负荆?”
“好却好,只是有些惶恐,不如割了头去干净。”
李逵没奈何,只得同燕青回寨来,负荆请罪.
黑旋风脱得 赤条条地,背上负着一把荆杖,跪在 堂前,低着头,口里不做一声。
“兄弟的不是了!哥哥拣大棍打 几十罢!”
“哥哥既是不肯饶我,把刀来割这颗头去,也是 了当。” 李逵听了,跳将起来,说道:“我去瓮中捉鳖, 手到拿来。”
小说内容
小说以起义的发生和发展为主线,通 过一百零八位传奇式英雄被逼上梁山 的不同经历,描写出他们由个体觉醒 到发展为盛大的农民起义队伍的全过 程,表现了“官逼民反”这一封建时 代农民起义的必然规律,塑造了农民 起义领袖的群体形象,深刻反映出北 宋末年的政治状况和社会矛盾。
起义发生:“乱自上作”
对这一英雄悲剧结局,学术界有 不同说法。实际上,“受招安”“宋 江起义的失败”有总结封建时代农民 起义失败的经验教训,探索出路的寓 意。
李逵
长相黝黑粗鲁, 小名铁牛,江湖人称 “黑旋风”,排梁山 英雄第二十二位,是 梁山步军第五位头领。 沂州沂水县百丈 树人,因打死人而流 亡江州,做了个小牢 头。为人心粗胆大、 率直忠诚、仗义疏财。
起义发生的真正原因是“官逼民反”。
起义斗争的发展过程: 从个人反抗到集体反抗,从分散斗争 到有组织斗争,规模从小到大。
武 松 鲁 智 深 林 冲
晁盖
吴用Leabharlann 宋江晁盖、吴用、宋江上山以后,以梁山泊 为中心,联合各山头,形成强大统一的组织, 取得大规模战争的胜利,挫败官府和朝廷的 “进剿”,揭示出农民革命斗争的规律。
发展:大闹山寨,立状争持
李逵那里答应,睁圆怪眼,拔出大斧,先砍 倒了杏黄旗,把“替天行道”四个字扯做粉碎 . 李逵拿了双斧,抢上堂来,径奔宋江。 李逵气做一团,那里说得出。
“我闲常把 你做好汉,你原来却是畜生!你做 得这等好事!”
“哥哥,你说甚么鸟闲话!山寨里都是你手下 的人, 护你的多,那里不藏过了?我当初敬你是 个不贪色欲的好汉,你原来是酒色之徒: 杀了阎 婆惜,便是小样;去东京养李师师,便是大样。 你不要赖,早早把女儿送还 老刘,倒有个商量。 你若不把女儿还他时,我早做早杀了你,晚做晚 杀了你。”
“又来作怪!夺你女 儿的是谁?”
“我且问你:他是几个来?”
“小乙哥,你来听 这老儿说的话,俺哥哥原 来口是心非,不是好人了也。” “他在东京兀自去李师师家去,到这里怕不 做出来!”李逵 便对太公说道:“你庄里有饭, 讨些我们吃。我实对你说,则我便是梁山泊黑旋 风 李逵,这个便是浪子燕青。既是宋江夺了你 的女儿,我去讨来还你。”
李逵负荆
施耐庵
/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全面 描写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长篇小 说。 一般认为作者是元末明初人 施耐庵。 传说为船家子弟,中过秀才、举人 和进士。曾在钱塘(今杭州)任官, 因与当权者不合,任期不满便辞官 回苏州,著书于家。
《水浒传》写的是北宋宣和年间 (1119---1121前后)宋江等聚众起义的 故事。事在《宋史》和宋人笔记里有多 种记载,虽不一致,但都说到力量强大, 威胁朝廷,在民间影响深广。 施耐庵把宋元以来史书、传说、话本 和杂剧等“水浒”故事加以汇集、选择、 加工、创作而写成《水浒传》,又名 《 忠义水浒传》 。它以梁山泊起义叙写了 农民反封建斗争发生、发展和失败的全 过程 。
高潮:戴罪立功,救出刘女
李逵心焦面热,却回来望西边寻去。 李逵那里睡得着,爬起来坐地。 只听得庙外 有人走的响,李逵跳将起来,开了庙门看时,只见 一条汉子,提着把朴刀,转过庙后山脚下上去,李 逵在背后跟去。
李逵赶上,劈衣领揪住,直拿到古庙中,喝问 道:“你把刘太公的女儿抢的那里去了?”
李逵把那汉捆做一块,提起斧来喝道:“你若 不实说,砍你做二十段。”
再发展:荆门对证,李逵负荆
“如今我那宋江,他自来教你认他,你和太婆 并庄客都仔细认他。若还是时,只管实说,不要怕 他,我自替你做主。” 李逵提着板斧立在侧边,只等老儿叫声“是”, 李逵便要下手。
李逵道:“你两个先着眼瞅他,这老儿惧怕你, 便不敢说是。”李逵随即叫到众庄客人等认时. “只是我性紧上,错做了事。既然输了这颗头, 我自一刀割将下来,你把去献与哥哥便了。”
“我若还拿你不着,便输这颗头与你!” “这后生不是别人,只是柴进。” “不怕你不来。若到那里对翻了之时,不怕你 柴大官人,是米大官人,也吃我几斧。”
柴进道:“这个不妨,你先去那里等。我们 前去时,又怕有 跷蹊。”李逵道:“正是。”便 唤了燕青:“俺两个依前先去,他若不来,便是 心虚,回来罢休不得。”
故事压缩
开 端:荆门寨惊闻宋劫刘女; 发 展:大闹山寨,立状争持; 再发展 :荆门对证,李逵负荆; 高 潮:戴罪立功,救出刘女; 结 局:刘公答谢,兄弟释怨。
《水浒传》与《三国演义》在艺术特色上的不同: 1、塑造的人物不同。一是《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大部分带有定 型化的特点,看不出他们的个性与出身遭遇、具体的生活环境 等有什么关系;而《水浒传》的人物性格,则与其出身、环境、 遭遇都有血肉联系,因而随着人物生活环境和遭遇的变化而变 化。二是《三国演义》塑造人物主要是进行粗线条的勾勒,细 节描写比较少;而《水浒传》则有比较丰富的细节描写,人物 富于个性化、立体化。 2、结构不同。《三国演义》属于历史演义,是在真实历史的基 础上加以适当的虚构描写的,他以蜀汉为中心,以三国的矛盾 斗争为主线,主要按历史顺序展开,构成情节;《水浒传》则 属于英雄传奇,关注人物的命运,围绕主要人物的经历与事迹 来突出其性情与神采,同时通过各路英雄展现当时的社会生活。 3、语体色彩不同。《三国演义》采用了浅近的文言“文不甚深、 言不甚俗”简洁明快,通俗易懂;《水浒传》则用纯粹的白话 写成,完全是人们当时使用的口语。
精彩情节大家说 “智取生辰纲” “林教头风雪山 神庙” “鲁智深拳打镇关西” “倒拔垂 杨柳” “三打祝家庄”
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 准确、传神的动作描写
开端:荆门寨惊闻宋劫刘女
“这大户人家,却不强似客店多少!” 李逵直走入去,燕青拖扯不住,直到草厅上。 李逵口里叫道: “过往客人借宿一宵,打甚鸟紧 ?便道太公烦恼,我正要和烦恼的说话。” 听得太公、太婆在里面哽哽 咽咽的哭,李逵 心焦,那双眼怎地得合。巴到天明,跳将起来, 便向厅前问道:“你家甚么人,哭这一夜,搅得 老爷睡不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