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目部字

合集下载

《说文解字》目部字探析

《说文解字》目部字探析

晴: 目旁薄敏一一也。从 目,} { 声。眼睛上边, l 眼睑
折叠 的部分 。 古人 由于 医疗科 研手段 的 限制 , 于 眼睛结构 的研 对 究仅仅 限于 肉眼可 以观察 到 的外 部结 构 。就 《 文》中 说 关 于眼睛构造 的分类虽不精细 , 但在 当时有限的条件 下 , 能对 眼睛构造进 行分析 已属不 易。也可 见 出, 以上 眼部 构造在 当时的社会生 活 中发挥 了重 要作用 , 人们所 注 为 意 , 为 之命 名 。 并 二 眼睛的分类 在《 国人眼形 的美学 分类 与整 容》 一文 中将 蒙古 人 种的眼睛分为 1 种 , 8 分别包括 : 风眼: 俗称丹凤眼 , 其特征是眼裂细长 , 眼皮较薄 , 给 人清秀之感 。 杏核 眼 : 男性多见 , 其特 点是 眼裂长 宽 比例 适 当, 较 凤眼宽 , 黑眼珠露出较多 , 眼角 ( 内眺角 ) 较钝 , 白露 出 眼 也较 多 , 是男性 比较理想的眼形。
蚂蚌 眼 : 俗称俏眼梢 。外眼角点高于 内眼角水平 , 呈 “ 反八字” , 型 眼裂细长 , 内外眼 角较 锐 , 给人一种 凶狠 印 象。 三角眼 : 上眼 睑中 、 三分之 一下垂 较多或 较长 , 外 峰 点在中部或偏 内侧 , 而呈 正三角 形。多见 于老年性 皮肤 松弛者 , 也有先天即为三角眼的人。 蜂眼眼 : 裂细长 , 色发黄 , 眼仁 ( 珠 黑 瞳孔 ) 色浅 并发 散, 类似蜜蜂眼 。

了解 。 目: 表示人 的眼睛。 目字属于象形文字 , 古文 的 目字 lI 明显标示 出了眼睛的基本特点 : s很 圆形 的外框 , 面有 上
睫毛 , 里面有 眼球 。
眼: 目也。从 目, 邑声。和目字一样 , 都表示眼睛。
皆: 目匡也 。从 目, 此声 。表示 眼眶 。《 史记 ・ 羽 项 本纪》 中有 :头发上指 , “ 目眦尽裂 。 ” 隈 :目旁 毛也 。从 目, 爽声 。表示 眼睛旁边 的睫毛 。 《 史记 ・ 扁鹊) 公列传》:流涕长潸 , 色 r “ 忽忽承睐。 ” :《 说文》 解释 : 虚童 子也 。从 目, “ 豚声 。 徐 锴 的 ” 《 系传 》 “ , :虚 黑也 。眼 中黑子 也。 那么 , 说 明古人 已 ” 经认识到 眼睛 中有一个重要 的部件 , 即黑色瞳仁 。 瞎: 目童子精也 。从 目, 喜声 。表 示眼睛瞳仁 中的精 神, 也就是我们 今天说 的眼神 。

《古代汉语专题》基础汉字学教程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提示

《古代汉语专题》基础汉字学教程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提示

《古代汉语专题》(基础汉字学教程)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提示一、填空1、《说文解字》;汉字学的创建。

2、所谓“字原”,有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是从文字产生的时间顺序上说的,“字原”就是最初产生的字,它们是派生出其它字的字,因此,又被称为“字母”、“母字”。

今人或称之为“初文”。

一个是从文字构成的逻辑顺序说的,“字原”就是构成整字的基本部件,有了这些基本构件,才能构成整字,因此,被称为“字原”,今人或称其为“字素”、“汉字构件”。

3、古文字,指小篆以前的文字,具体包括甲骨文、金文、陶文、大篆、小篆,还包括秦汉时期的简帛文字。

古文字学是以古文字为研究对象的汉字学分支。

4、甲午战争之后;卢戆章《一目了然初阶》、王照《官话合声字母》、劳乃宣《增订合声简字谱》、《重订合声简字谱》。

5、汉字神授说;汉字西来说;汉字自源说。

6、原始绘画。

7、一是创制期,约在距今10000年至5500年前后,这个时期的汉字属于当时华夏文字的一种。

一是汉字体系形成阶段,约在距今5500年至4000年前后,这一时期的文字是商代文字的直接源头。

8、公元前1600---前1046年间商代使用的文字。

按其载体分有甲骨文、金文、陶文。

9、殷商文字的形体保留着明显的图画特征;象形表意。

10、金文。

11、书写在简牍与缣帛上面的文字。

12、秦文字,指秦统一后的文字;小篆是秦朝制定的标准文字,它是在大篆的基础上改进的文字。

小篆保留了大篆“引书”的基本特点,安排疏密均匀,但单字所用的笔画要比大篆省减得多。

小篆的象形程度进一步降低,符号性进一步增强。

字形结构开始统一化、定型化,规整化,在同一处写的文字,大小完全一致,字的外形呈长方形,汉字的方块型特征基本形成。

13、符号表意文字;形体已经与它所表示的那个词所代表的事物形象脱离了关系,而仅仅作为该意义的符号而存在。

14、字体的变化。

15、主要是隶书和楷书,另外还有两种辅助性字体:草书和行书。

16、隶书是在篆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字体,其特点是把篆书圆转绵长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

说文解字目部分类

说文解字目部分类
《说文解字》“目”部字分析Leabharlann ————14090101138
朱春燕
《说文解字》“目”部字概述
目部字总收录119(含新附字6个)个字,这119个字有的是 指称眼睛的不同称呼,有的是跟眼睛有关的部位的称呼,有 的是反映不同姿势或角度的甚至是不同神情的观看。反映了 古人对于眼睛作了心思缜密的分析。
1、眼睛本身
目:人眼。象形。重童子也。凡目之属皆从 目。 眼:目也。从目声。
2、眼睛的不同部位
眥:zi4同“眦”字。《说文》:“目匡也。从目此声。” 瞦:xi1《说文解字》:“目童子精也。从目喜声。”
䀹:jiá目㫄毛也。从目夹声。
睑:jiǎn目上下睑也。从目佥声。 眹:zhèn目精也。从目灷声。
2、形容眼睛的字
• 5、带有主观情感的字
• • ������:tì 失意视也。从目修声。 眕:zhen3《说文解字》:“目有所恨而止也。” 矉:pin2:“恨张目也。从目賓声。指心急皱眉的意思。


睩:lu4《说文解字》:“睩,目睐谨也。”即指谨慎的看
眈:dān视近而志远。从目冘声。
• 6、描写眼睛毛病的字
• • • • • • • 眛:《说文解字》:“眛,目不明也。从目未声。 盲:《说文解字》:“盲,目无牟子。从目亡声。” 眚:sheng3《说文解字》:“目病生翳也。从目生声。 瞽:gǔ《说文解字》:“目但有眹也。” 瞥:piē过目也。又,目翳也。从目敝声。一曰财见也。 䀶:lǎng liàng目病也。从目良声。 眯:mī mí草入目中也。从目米声。
此类字还有“睒shǎn眮tóng䀣瞴睌眂睨瞟睹矆瞻瞀䁲䁈相睗睊睼䁙䁊眷督睎瞫”
4、描写眼睛动作的字
• 瞑:míng 《说文解字》:“瞑,翕目也。从目冥冥亦声。 • 盱:xū《说文解字》:“盱,张目也。从目于声。” • 瞤:run4/shun4《说文解字》:“瞤,目动也。从目閏 声。” • 䀏:xiàn目摇也。从目,匀省声。 • 瞋:张目也。从目眞声 • 睡:坐寐也。从目、垂。 • 眨:动目也。从目乏声。

说文解字摘抄及感悟

说文解字摘抄及感悟

说文解字摘抄及感悟
1."言"字的解释是:咀嚼之后吐出,表示语言的意义,这启示我们:言语的力量不容小视,我们平常说的每句话都有可能影响到别人的心情甚至人生轨迹,我们应该谨言慎行,说话之前要三思而后行。

2."目"字的解释是:视之所及,表示眼睛的意义,这启示我们: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感官之一,我们应该珍惜视觉的力量,不仅保护自己的视力,还要学会用视觉去欣赏美丽的事物,如艺术品、美景等等。

3."木"字的解释是:生长于地上的植物,表示树木的意义,这启示我们:自然是人类生命的根基,我们应该保护自然环境,珍惜自然资源,保持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总之,《说文解字》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启示的书,通过对于汉字的解读可以深入了解我们的文化和历史,同时也对于我们的人生有许多启示和帮助。

《说文解字·目部》中的同源词研究

《说文解字·目部》中的同源词研究

《说文解字·目部》中的同源词研究作者:高婷来源:《长安学刊》2019年第02期摘要:《说文解字》是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也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按照六书理论分析字形、说解字义的字典。

《说文解字》对字义的说解中,有时直接或间接地揭示了词与词之间地音义关系。

本文具体分析该书《目部》说解所涉及的三组同源词。

关键词:《说文解字》;《目部》;同源词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9)01-025-02《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为东汉许慎所撰,是一部流传至今的不朽名著。

许慎撰写《说文》,从永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开始,到汉安帝建光元年(公元121年)方告完成,历时21年。

《说文》是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按照六书理论分析字形、说解字义的字典,共收字9353个,编排在540部首之中。

《说文》与同源词的研究,以往曾有一些学者论及,通过《说文》全书对这一问题进行宏观论述,有助于进一步认识该书对训诂学的重大贡献,但是学者对于《说文》中具体的同源词分析却很少。

本文具体分析《目部》说解所涉及的同源词问题,《目部》共收字113个(除新附字外),重文9个。

许慎对《说文·目部》字的说解中,直接或者间接地揭示了部分字与字(单音节的词与词)之间的音义联系,这对于我们认识词与词之间的同源关系,给了很多有效的启示。

一、同源词的基本概念何为同源词?两个或两个以上,读音相同或相近,是指上古音,意义相近或相关,具有同一语源的词,构成一组同源词,也称同源字。

对同源词的研究,有助于从源头认知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建立汉语词义的体系,推动词汇史的系统研究。

凡音义皆近,音近义同,或义近音同的字,都叫做同源字。

这些字都有同一个来源,或者说是同时产生的,如“背”和“负”;或者是先后产生的,如“麓”(牦牛)和“旄”(用牦牛尾装饰的旗子)。

同源字,常常是以某一概念为中心,而以语音的细微差别,表示相近或相关的几个概念。

说文解字部首

说文解字部首

說文解字卷一编号:1卷一一部一yi1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

凡一之屬皆从一。

於悉切古文一。

编号:6卷一丄部丄shang4高也。

此古文上,指事也。

凡丄之屬皆从丄。

時掌切篆文上。

编号:10卷一示部示shi4天垂象,見吉凶,所以示人也。

从二。

(二,古文上字。

)三垂,日月星也。

觀乎天文,以察時變。

示,神事也。

凡示之屬皆从示。

神至切古文示。

编号:77卷一三部三san1天地人之道也。

从三數。

凡三之屬皆从三。

穌甘切古文三从弋。

编号:78卷一王部王wang2天下所歸往也。

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

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

”孔子曰:“一貫三爲王。

”凡王之屬皆从王。

李陽冰曰:“中畫近上。

王者,則天之義。

”雨方切编号:81卷一玉部玉yu4石之美。

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䚡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尃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橈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技,絜之方也。

象三玉之連。

丨,其貫也。

凡玉之屬皆从玉。

陽冰曰:“三畫正均如貫玉也。

”魚欲切古文玉。

编号:221卷一玨部玨jue2二玉相合爲一 。

凡 之屬皆从 。

古岳切 或从㱿。

编号:224卷一气部气qi4雲气也。

象形。

凡气之屬皆从气。

去旣切编号:226卷一士部士shi4事也。

數始於一,終於十。

从一从十。

孔子曰:“推十合一爲士。

”凡士之屬皆从士。

鉏里切编号:230卷一丨部丨gun3上下通也。

引而上行讀若囟,引而下行讀若 。

凡丨之屬皆从丨。

古本切编号:233卷一屮部屮che4艸木初生也。

象丨出形,有枝莖也。

古文或以爲艸字。

讀若徹。

凡屮之屬皆从屮。

尹彤說。

臣鉉等曰:丨,上下通也,象艸木萌芽,通徹地上也。

丑列切编号:240卷一艸部艸cao3百芔也。

从二屮。

凡艸之屬皆从艸。

倉老切编号:698卷一蓐部蓐ru4陳艸復生也。

从艸辱聲。

一曰蔟也。

凡蓐之屬皆从蓐。

而蜀切籒文蓐从茻。

编号:700卷一茻部茻mang3眾艸也。

从四屮。

凡茻之屬皆从茻。

目字旁的字有哪些字

目字旁的字有哪些字

目字旁的字有哪些字目字旁的字有哪些字目字旁的字有睡、眼、盼、睑、眨、睁、盾、省、眉、瞳等。

1、睡:拼音:shuì释义:闭目安息,大脑皮质处于休息状态。

组词:睡觉、睡眠、睡梦。

2、眼:拼音:yǎn释义:本义指眼睛,是人和动物的视觉器官;引申指眼珠、眼神、眼力、用眼看、像眼一样的事物;眼处于眼窝内,因而有孔洞义;人无目则盲,故事物的关键亦称眼。

组词:眼睛、眼神、眼镜。

3、盼:拼音:pàn释义:本义指眼珠黑白分明,后引申出黑眼珠、顾看、看重等义。

也用作姓。

组词:盼望、盼头、左顾右盼。

4、睑:拼音:jiǎn释义:双眼的眼皮。

组词:睑板、睑裂、睑下垂。

5、眨:拼音:zhǎ释义:眼睛很快地一闭一开。

组词:眨眼、眨动、眨眼间。

6、睁:拼音:zhēng释义:张开眼睛。

组词:睁眼、睁开、睁眼瞎。

7、盾:拼音:dùn释义:本义是防御性兵器盾牌,引申作后盾,比喻支持和援助的力量。

组词:盾牌、后盾、矛盾。

8、省:拼音:shěng释义:本义指查看、观察,与“眚”同源,读xǐng,引申为检查。

又引申为探望、问候。

还引申为觉悟、明白。

省又读作shěng,意指减少。

引申指除去、消除,又引申为节约。

省用作名词时,指一些禁止人们出入的地方,后又引申为官署名称,又引申指地方行政区域。

组词:省亲、归省、昏定晨省。

9、眉:拼音:méi释义:本义是眉毛,眼上额下的毛。

古人认为眉毛长表示长寿,故有“眉寿”一词,即长寿的意思。

因眉毛位于面部上端,所以也“眉”也指某些事物的上部,如书页上方的空白叫“书眉”。

组词:眉毛、页眉、眉心。

10、瞳:拼音:tóng释义:本义指瞳孔,即虹膜中央的小孔。

组词:瞳孔、瞳人、瞳仁。

男宝宝目字旁取名带解释推荐舟睿(zhōu ruì)舟:五行:金。

本义:船。

《说文解字》:“舟,船也”。

指船。

用作人名意指坚定、专一、决心之义;睿:五行:金。

偏旁:目字旁,汉字拆分:卜,冖,一,八,人,目,睿。

[定稿]几个与眼睛有关的古汉字

[定稿]几个与眼睛有关的古汉字

摘要:陈寅恪曾说:“一个汉字就是一部文化史。

”的确,随着历史的演变,许多汉字的字形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本来一看便知其义的象形字经过字形字义的演变已经很难想象它的本来面貌,去探寻它的本意和原来的字形就变成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本文选取了“目”之一字来看与它相关的几个字的本来面貌,借此来探究它们的演变过程。

关键字:说文解字;眼睛;目;臣“目”之一字,在甲骨文中便出现了,到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更是出现了一大批以“目”为部首的汉字。

陈寅恪曾说:“一个汉字就是一部文化史。

”随着历史的进展,汉字也在进行着改变,许多字的字形变得和本来的样子相去甚远,特别是原来是象形字经过演变乍看下与本意完全无关的一些汉字。

这篇论文就是来浅谈与“眼睛”有关的几个汉字,来观察它们的演变。

根据现在的字形来看,很难想象“目”是一个象形字。

其实在甲骨文和金文中,一眼就可以看出“目”字是个象形字的事实。

甲骨文的“目”字就像一只眼睛,外边的轮廓是眼眶,里面是瞳孔(见图一);而金文中也没有什么变化,仍然可以让人一眼看出这是一只眼睛(见图二)。

到了许慎的《说文解字》中的篆体字(见图三),之所以不像了,其实是因为把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字形竖起来了,表示瞳孔的圆形变成了“目”间的两横,也就变成了现在我们写的字形了。

a b c a b图一图二图三可见,“目”的本义就是眼睛。

在《诗经•卫风•硕人》中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来形容庄姜的美丽,里面的“目”就是眼睛的意思。

这个意思是经常出现的,如嵇康《赠秀才入军诗》:“目送归鸿”(眼送鸿雁归去);《韩非子•观行》:“目短于自见,故以镜观面”(眼睛无法看到自己,因此用镜子来照脸);《史记•蔺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张目叱之”(蔺相如睁大眼睛呵斥他)……此外还有许多常用的词汇,如侧目、面目、耳目、目中无人、目无法纪、目不转睛等等都是指人的眼睛。

人的眼睛可以看东西,于是“目”字从名词“眼睛”引申为动词“看”的意思。

“眼睛”二字都是形声字,晚于“目”字出现,“看”是会意字,“从手下目”,这几个字本身也与“目”字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说文解字》目部字
摘要:眼睛是人类至关重要的器官。

古人很早就发现眼睛的重要性并且对于人的眼睛的各种形态眼神等都作了细微的观察,其体现在《说文解字》目部字中记载的大量例字就足以说明。

本文试从眼睛的指称、对眼睛的形容、与眼睛相关的动作、表示眼睛毛病等几个方面来一起探讨古人对于眼睛的解析。

关键词:《说文解字》;目部字;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0-0000-01
汉语文字作为汉民族语言的词汇范畴,有着独特的负载文化信息的方式,其象形表意
的特点传达出汉民族认知世界的独特文化心理,其形体之递嬗,意义之变迁又与它赖以存在的文化的特点血肉相连。

①以《说文解字》所收的目部字为例,就足以反映古人对于眼睛作了心思缜密的分析。

目部字总收录119(含新附字6个)个字,这119个字有的是指称称眼睛的不同称呼,有的是跟眼睛有关的部位的称呼,有的是反映不同姿势或角度的甚至是不同神情的观看等等。

以下就是按不同类别介绍《说文解字》的关于眼睛的记载。

1、眼睛本身
目:《说文解字》:“目,人眼象形重童子也。

”②这说明此字是个象形字,像眼睛之形。

且字体中主要突出人的眼珠部分用来表意。

眼:《说文解字》:“眼,目也。

从目艮声。

”③指的就是为现代人最熟知的眼睛的称呼。

2、形容眼睛的字
眥:zi4同“眦”字。

《说文》:“目匡也。

从目此声。

”④段玉裁注:“谓目之匡當也。

”《史记·项羽本纪》:“(樊哙)头发上指,目眥尽裂。

”指的是眼眶的部位。

瞦:xi1《说文解字》:“目童子精也。

从目喜声。

”⑤段玉裁注:“精谓精光也,俗作睛。

”王筠句读:“《说文》无睛,则精即是睛,与童子为一物,乃云‘童子精’者,谓‘童子’中之精神也。

”所以是指眼睛发光有神。

睅:han4《说文解字》:“大目也。

从目旱声。

”⑥《广韵·潸韵》:“睅,目出貌。

”《左传宣公二年》:“睅其目,其腹。

”杜预注:“睅,出目。

”孔颖达疏:“目大则出见,故云出目也。

”指眼睛凸出。

眅:pan1《说文解字》:“多白眼也。

从目反声。

”⑦《春秋传》曰:“郑游眅,字子明。

”《字汇·目部》:“眅,眼多白,亦白眼也。

”指翻白眼。

盼:《说文解字》:“《诗》曰‘美目盼兮’。

从目分声。

”⑧王筠句读补:“盼,目白黑分也。

”并注:“依玄应引补。

”段玉裁注:“此形声包会意。

”指眼珠黑白分明,是形容眼睛美。

3、描写眼睛动作的字
(1)强调眼睛动的字。

瞑:《说文解字》:“瞑,翕目也。

从目冥冥亦声。

”⑨《广韵·青韵》:“瞑,合目冥冥。

”《楚辞·招魂》:“然后得瞑些。

”《六韬·龙韬·军势》:“迅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

”即指闭上眼睛。

盱:《说文解字》:“盱,张目也。

从目于声。

”⑩《列子·黄帝》:“而睢睢,而盱盱。

”张湛注引《仓颉篇》云:“盱,张目貌。

”指睁大眼睛。

瞤:run4/shun4《说文解字》:“瞤,目动也。

从目閏声。

”桂馥义证:“今谓眼睑掣动为瞤也。

馥案:北俗谓之眼跳。

”指的是眼皮跳动。

(2)从主观与客观的角度描述看的字
表示看的字有很多出去只是表示看这个动作的字如睊juan4:“视貌。

从目肙声。

”《说文解字》将看很细致的分为很多类,比如有从看的高低远近划分的,有从看的时间长短以及看的情绪分的,因此本着能够概括全部至少是大部分的理念我将这些字主要从主
观与客观的角度来划分类别。

首先,表示带有主观情感的字。

例如:
眕:zhen3《说文解字》:“目有所恨而止也。

”《左传·隐公三年》:“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者鲜矣。

”杜预注:“降其身则必恨,恨则思乱,不能自安自重。

”孔颖达疏:“憾而不能眕,言其心难自抑。

”指的是自安自重,抑制的意思。

矉:pin2《说文解字》:“恨张目也。

从目賓声。

《诗》曰:‘国
步斯矉。

’”段玉裁注:“《大雅》文。

《毛诗》作‘频’。

云:‘频,急也。

’”即指心急皱眉的意思。

睩:lu4《说文解字》:“睩,目睐谨也。

”段玉裁注:“言注视而又谨畏也。

”《集韵·烛韵》:“睩,谨视貌。

”《楚辞·宋玉》:“娥目曼睩,目腾光些。

”即指谨慎的看。

其次,从客观的角度描述眼睛的字。

例如:
表直视的有:矘:tang3《说文解字》:“矘,目无精直视也。

从目黨声。

”《后汉书·梁统传附梁冀》:“为人鸢肩豺目,洞精矘眄。

”所以是指眼睛无神,茫然直视。

眙:chi4《说文解字》:“眙,直视也。

从目台声。

”徐锴系传:“视不移也。

”《字汇·目部》:“眙,注视。

”《史记·滑稽列传》:“六博为壶,相引为曹,握手无罚,目眙不禁。

”指眼睛直盯着看。

表斜视的有:睇:《说文解字》:“睇,目小袤视也。

从目弟声。

”《礼记·内则》注:“睇,倾视也。

”《方言》卷二:“睇,眄也。

陈楚陈楚之间、南楚之外曰睇。

”《玉篇·目部》:“睇,倾视也。

瞟:piao3《说文解字》:“瞟,目祭也,从目票声。

”徐锴系传:“微视之也。

”段玉裁注:“今江苏俗谓以目伺察曰瞟。

”指斜着眼睛看或斜眼扫视。

表远望的有:睎:xi1《说文解字》:“睎,望也。

从目希声。

”《广雅·释诂一》:“睎,视也。

”《文选·班固》:“于是睎秦岭,睋北阜。

”宋苏轼有诗句:“吹笙帐底烟霏霏,行人举头谁敢睎。

”看:《说文
解字》:“看,睎也。


其他还有表示近看、回头看、查看或从其它角度的看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4、描写眼睛毛病的字
之所以将这类字单独列出而不纳入前面的关于眼睛外形的一类字,只是因为《说文》中对于眼睛有问题的字记载数量较多,因此最好分开来说。

眛:《说文解字》:“眛,目不明也。

从目未声。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目不别五色之章为眛。

”《广韵·队韵》:“眛,目暗。

”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眛,楚人谓厭为眛,喻无知也。

”即原本指看不清楚,后面就引申为无知愚昧。

盲:《说文解字》:“盲,目无牟子。

从目亡声。

”《韩非子·解老》:“目不能决黑白之色则谓之盲。

”《释名·释疾病》:“盲,芒也,茫茫无所见也。

”指眼睛看不见。

眚:sheng3《说文解字》:“目病生翳也。

从目生声。

”《集韵》云:“目障病也。

”章炳麟《新方言·释形体》:“眚,今谓目病生点曰眚。

”故指眼睛生病。

瞽:《说文解字》:“目但有眹也。

”徐锴系传:“说《尚书》者,眹言目漫若鼓皮也。

但有黑子外微有黑影而已。

”朱骏声通训定声:“谓目眠不开,惟有缝者。

”孔传:“无目曰瞽。

”指的是瞎眼。

眼睛是人生活至关重要的器官,以上诸字体现了古人也跟我们
一样觉察到的眼睛重要性,所以对于眼睛的造字才会如此的严格细致。

现在虽然有很多字已经淡出了历史舞台,我想我们仍旧可以从一些字中窥测到古人的造字思维的灵活性,特别是形声造字法运用最为巧妙。

参考文献:
[1]雷汉卿《(说文)“示部”字所反映的古代宗教文化释证》,《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
[2][3]东汉许慎著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09年第3版第70页
[4]-[21]东汉许慎著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09年第3版第71页第72页
[22]-[26]东汉许慎著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09年第3版第73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