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木部字综述

合集下载

《说文解字》中的木类字

《说文解字》中的木类字

《说文解字》中的木类字原创作品 |经典阅读| 家长课堂 |品味生活|每周一练这是一起悦读吧XF陪你阅读的第365篇文章又是一年高考试时,祝参加高考的莘莘学子金榜题名,下面我们走进《说文解字》。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与草相关的字,草类的字有400多个,今天我们学习木类的字,因为人类从森林里走出来,首先与草和木关系密切。

一、第一个木字,造得很清楚,很象形,一棵树,中间为树干,下面为树根,上面为树枝,所以说:“木:冒也,冒地而生”许慎认为树就是冒的意思,从地下长一棵树来,有根有枝叶。

今天我们说“木”字已经跟造字时的"木"不一样了,造字时的木就是树,木材是名词,古人没有树这个词,现在“树”还有动词的意思树立。

本末朱都和木有关,本:一棵树底下打一个点,就是指树根,本就是根,因此叫根本,那我们写字的本是根本吗?是。

因为奏折叫奏本,我们怎么去奏呀,要照着东西说,奏本就是你说话的依据。

我们知道表演戏剧、拍摄电影等所依据的,或书稿的底本叫脚本,本就是根本的意思。

末和未:树的上面打一个点就叫末,其实这个末和未古音相同。

树的顶上叫末,末就是树的尖尖,就是我们今天写的长横,短的一横就是未。

树往上长,有一个杠,没有超过那个杠叫未来的未。

末和未本来是一个字,后来有区分,人们规定长一些的叫末,短一些的叫未,过去是同一个字,一个意思,后来演变为两个字两个意思。

朱的一点在中间,朱是赤心木也,那个树的心是红色的,赤色的,赤色的树叫朱树,朱树后来加一个木旁(株)。

朱树木质特别细,它可以做整块的板,做我们桌子的那个填心,它的纹路很漂亮,颜色也漂亮,整块做成大门,所以叫朱门。

“朱门酒肉臭”不一定是非要涂红色,它本来就是很好看的,赤心木做的。

朱姓最开始被封在有一片朱树的地方,后来用朱作为氏。

二.、易错词辨析1.打腊(蜡)[辨析]音同形似致误。

腊、蜡均为简化字,两字的区别在形符。

“腊”从月,其实这个月是“肉”,因“腊”本是一种祭祀众神的仪式,“月”便是供祭祀用的牺牲。

《说文解字》互训词三例辨释说文解字的释字体例

《说文解字》互训词三例辨释说文解字的释字体例

《说文解字》互训词三例辨释说文解字的释字体例摘要:本文选取了《说文》中的三组互训词:“柱”与“楹”、“走”与“趋”、“完”与“全”,对它们的意义异同分别文章从字形、语源、语用、文化等多角度进行分析考辨。

关键词:《说文解字》互训走趋柱楹完全《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解释字义的字书。

许慎总结了汉代人训释字义的成果,体现在《说文》中,其训释方法主要有三种:互为训释,推索由来,标明义界。

“互为训释”简称“互训”,它的表现形式是甲、乙两个词语互相训释,以乙释甲,又以甲释乙。

《说文解字》木部:“柱,楹也。

”又“楹,柱也。

”由于判定标准不同,《说文》互训词的数量有争议,而互训词之间彼此相互训释字意,也是同义词。

互训词之间绝大部分并不是等义词,浑言则同,而析言则异,所以它们往往在程度轻重、感情色彩、语法搭配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

《说文》中互训词以动词、名词居多, 形容词很少,基于这种情况,本文每个词性各选取了一组互训词:“柱”与“楹”、“走”与“趋”、“完”与“全”,对它们的意义异同分别文章从字形、语源、语用、文化等多角度进行分析考辨。

一、柱楹柱,(小篆)《说文?木部》楹也。

从木主声。

《广雅》云:“楹谓之柱。

”《说文?木部》(小篆),楹,柱也。

从木盈声。

从以上解释来看,柱和楹都指的是屋柱即支撑屋宇的独立构件。

仔细分析,他们的在范围程度等方面有区别。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分析:“柱,楹也。

柱之言主也。

屋之主也。

”徐锴曰:楹之言盈,盈盈对立之状。

柱,段用了声训,强调柱指的是古代建筑支撑整个屋子的主要部件。

《前汉?成帝纪》:“腐木不可以爲柱。

”《书?禹贡》:“东至于底柱。

”而徐锴也用了声训,盈盈对立状侧重的柱子的挺拔直立,因而一般放在厅堂前更好看。

《释名?释宫室》:“楹,亭也,亭亭然孤立,旁无所依也。

”如《春秋?庄二十三年》:“丹桓宫楹。

”《左传?成公六年》:“授玉于东楹之东。

”《诗?商颂?殷武》:“旅楹有闲。

说文解字木部字综述

说文解字木部字综述

《说文解字》中“木”部字研究综述【摘要】《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东汉许慎撰写的我国语言学史上不朽的名著。

历代研究《说文》的颇多,对《说文》的体例、内容、部首等都进行了研究,目前对说文“木”部字研究的人不是很多,本文就各学者对《说文》“木”部字的字形结构、字义校勘、释义方式、重文、木文化、唐写本说文木部研究等诸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希望能为以后木部研究和《说文》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说文》;木部字;研究综述成书于汉代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音读的字典,也是反映诸多文化现象的汉字文化宝库。

《说文》共十四卷,又叙目一卷为十五卷,每卷分为上、下三十卷,收字9353 个,又重文1163 个,注文约有十三万字。

书中按文字形体及偏旁构造,分列出540 部,首创了部首排列法,字体以小篆为主,古文、籀文等异体字则列为重文。

《说文·木部》共收字四百二十一个,重文三十九个,是《说文》中收字最多的部首之一。

本文从“木”部字字形结构、字义校勘、释义方式、重文、木文化、唐写本说文木部的研究六方面进行综述。

一、《说文》木部字形结构研究李瑶玲的《<说文>木部字研究》中按照六书理论,归纳整理421 个木部字的汉字结构。

其中,6个象形字,3个指事字,7个会意字,403个形声字,另外还有“某”与“栞”两个字的结构不能确定。

她将象形字分为独体象形字和合体象形字,其中独体象形字1个:“木”字;合体象形字5个:“果、朶、枼、樂、。

将指事字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指示性的纯符号;一类是在象形字上加指示符号以表示词义。

《说文》木部的指事字都是在象形字“木”上加指示符号表意的字,共有3个:“本、末、朱”。

她袭承裘锡圭对会意字的次分类,将会意字分为图形式会意字:“采、析、休、梟”;利用偏旁间的位置关系的会意字:“杲、杳”;主体和器官的会意字;重复同一偏旁而成的会意字;偏旁连读成语的会意字:“枚”;其他会意字;《说文》木部共有7个会意字。

说文解字1

说文解字1

《说文解字》中与药用价值有关的“木”部字【摘要】:《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字典,东汉人许慎编撰。

它是我国第一部以六书理论系统地分析字形、解释字义的工具书,不仅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的一部巨著,也是我国古代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

作者将9353个字归纳为540部,创立了部首检字法。

其中对160余个有涉及中医药内容的文字简约精准的解释,反映了当时祖国医学发展的概况,对今人进行中医药的研究颇具启迪意义。

本文对《说文》木部所载药物进行了粗略统计,并分类归纳,以揭示《说文》中载存的中药知识与资料信息。

【关键字】说文解字木部药用价值《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字典,它首创了部首排列法,开创了后世字典编排、查检之先河。

它不仅是伟大的语言学著作,也是我国古代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

许慎之子许冲在《上(说文解字)书》中说:“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鸟兽昆虫,杂物奇怪,王制礼仪,世间人事,莫不毕载。

”由此可以看出《说文》所收录的字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就有许多关于医药方面的知识和资料。

《说文》中与药用价值有关的字大都集中在草部,此外,在木部、虫部、鱼部、酉部、石部、金部等部首下,也收录了一些药物。

本文试从《说文》的木部来了解中医药的相关知识。

该部共收字421个,重文39个,新附字l2个。

据粗略统计,木部收载木本植物约124种,其中有药用价值的近51种。

《说文》在对这些药物的解释中,有些注明了其种类、产地;有的则说明了其性味及功用。

从而保留了可贵的中药知识与资料。

一、药的概念与木药,《说文·草部》:“治病。

从草乐声。

”定义了中药的范畴,也揭示了中药以“草”(草木植物)居多的客观事实,这种情况延续至今。

木,《说文·木部》:“冒也,冒地而生。

东方之行。

从草。

下象其根,凡木之属皆从木。

”南唐徐锴《说文系辞》曰:“草者,木。

始甲拆万物皆始于微,故木从草。

”从汉字结构分析来看,木属于草的意义类别,因此,木部所收录的植物能入药也是有道理的。

说文解字全文及译文

说文解字全文及译文

说文解字全文及译文《说文解字》是由《尔雅》、《方言》等古代字书衍化而来的一部汉字字典,在汉字研究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以下是《说文解字》全文及译文:一、凡例繁体字简体字拼音解释二、说文解字口者,言之官也。

从口。

發,音也。

从口,其旁旄聲。

,似乎也。

从口,其下牛聲。

,從口,其下口戸,口門也。

目者,明也。

象形,从目。

耳者,聞也。

象形,从耳。

手者,握也。

象形,从手。

足者,行也。

象形,从足。

馬者,所以觀天下也。

从馬,声從口。

,往也。

象形。

从往,聲从口。

,旅行也。

从彳,从馬。

,小馬也。

从馬。

,大驪馬也。

从馬,从王。

龜者,物名也,幸生水中。

从龜,从人,从水。

魚者,物名也。

从魚,从虫。

虫者,所藏之也。

从虫。

鳥者,能飛之物也。

从鳥。

犬者,所以守門者。

从犬。

豕者,物貌也。

从豕。

月者,以時而載物也。

从月。

山者,土傾也。

毛氏曰:言土隆起,高山也。

从山。

水者,下也。

从水。

火者,熱也。

从火。

竹者,中空而直也。

象形。

木者,植物也。

从木。

金者,治也。

从金。

玉者,美石也。

从玉。

土者,生長之所。

从土。

衣者,以羽毛為之也。

从衣。

糸者,繩也。

从糸。

石者,堅也。

从石。

米者,五穀之精食也。

从米。

黍者,一種五穀。

从禾,从虫。

大者,广之形。

从大。

小者,少也。

从小。

上者,物之高也。

从上。

下者,物之下也。

从下。

左者,迷也。

从左。

右者,正也。

从右。

中者,不偏也。

从中。

月者,以時而載物也。

从肉。

金者,白也。

从金。

玉者,美也。

从玉。

戈者,兵器之首。

从戈。

刀者,切也。

从刀。

巾者,織物也。

从巾。

弓者,鳥獸之用也。

从弓。

子者,種也。

从子。

死者,無生也。

从歹。

食者,以章之也。

从食。

飲者,以章之也。

从酉。

父者,所以生也。

从父。

母者,所以生也。

从母。

弟者,小也。

从弟。

妹者,女子也。

从女。

儿者,身也。

从人。

女者,亂之始也。

从女。

血者,易也。

从血。

心者,出入之處。

从心。

耘者,除草以養菜也。

从耒。

鼓者,德之至也。

从鼓,从皮。

患者,心慮也。

从欠,从心。

威者,權也。

从大,从里。

汉字探微(120):一草一木——释“木”

汉字探微(120):一草一木——释“木”

汉字探微(120):一草一木——释“木”朱英贵成语“一草一木”常用来比喻微小的东西,其实,“草”“木”二字乃大自然植物的两类总代表,即草本植物与木本植物,可见“木”字跟“艸”字都是与人生相关的最常用字。

我们在说解了不、屯、生、才、草(屮、艸)、卉、刍(芻)等几个表示草本植物的字之后,又作为过渡,介绍了多年生的禾本科木质常绿植物“竹”字,从本篇开始准备说解几个表示木本植物的字,那就先从“木”字说起吧。

一、“木”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木”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如上图所示,“木”字的造字本义就是“树”。

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的字形都是一致的,都是上为树枝、中为树干、下为树根的一个独体象形字。

其字形经过隶变与楷化之后,树枝被拉直,演变为横画,尽管树干(竖画)与树根(一撇一捺)的形象还在,然而字形整体上却很难让人看出是一棵树的象形了,由此可见树枝对于树的重要性,难怪甲骨文的“木”字,树枝有多种画法。

《说文解字》卷六木部:“木,冒也。

冒地而生。

東方之行。

从屮,下象其根。

凡木之屬皆从木。

”许慎的解释意思是:“木”,就是向上生长的意思(冒也),它从地面冒出而向上生长。

属于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所对应的东方之“行”。

它的字形采用“屮”作表意构件,下部象它的根。

大凡跟“木”的意思相关的字,都可以采用“木”作为表意偏旁。

许慎的解释有两点偏离于“木”字的构字理据:一是“木”是象实体事物的名词,其造字本义为“树”,而《说文》却将其解作动词“冒也”;二是“木”字是一个独体象形字,其表示根部与枝干的线条本为一个整体,就是一棵树的形象,而《说文》却将其解作“从屮”,完全没有这个必要。

当然,这也不能苛求于《说文》作者,因为那个时代没有甲骨文面世,许慎是根据小篆字形来解释的,难免于“木”字的构字理据有所偏移。

二、“木”字的字义演变源流“木”字的造字本义为“树”,即人们真实可感的一棵一棵的树。

由此可以产生如下几方面的直接引申义和间接引申义:其一,用作木本植物的通称。

《说文解字》在文字学史上的价值综述

《说文解字》在文字学史上的价值综述

《说文解字》在文字学史上的价值综述【原创实用版】目录一、《说文解字》的背景和成书过程二、《说文解字》的内容和结构三、《说文解字》在文字学史上的价值四、结语正文一、《说文解字》的背景和成书过程《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字义、字音的字书,作者是东汉时期的许慎。

许慎在编纂《说文解字》时,对当时的文字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研究,旨在探求汉字的本源和演变规律,为后世提供一部较为完整的汉字学著作。

二、《说文解字》的内容和结构《说文解字》共收字 9353 个,分为 540 个部首,涵盖了当时常见的汉字。

书中对每个字的字形、字义、字音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并引用了大量的古文献作为例证。

这部书的结构分为“六书”理论和“五百四十部首”两大部分。

其中,“六书”理论包括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类,这六类理论对于后世汉字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说文解字》在文字学史上的价值《说文解字》在文字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保存了汉字的古文字材料。

《说文解字》对东汉以前汉字的形制、字义、字音进行了全面的整理,为后世研究汉字的起源和演变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2.系统地阐述了“六书”理论。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六书”理论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一理论对于汉字学、语言学、文化学等学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促进了汉字规范化。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每个字的字形、字义、字音进行了规范,这一规范对于后来汉字的统一和规范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丰富了古代文化研究。

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古文献,对古代历史、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说文解字》口部字及其文化内涵浅析

《说文解字》口部字及其文化内涵浅析

《说文解字》口部字及其文化内涵浅析摘要:许慎历时二十二年作《说文解字》,开创了部首检字的先河,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知识财富。

本文对口部字进行分类研究,并对其中承载着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字进行剖析,分析其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

关键词:《说文解字》;口部字;文化内涵一、有关“口”部字的研究现状综述对《说文》进行分部研究的学者很多,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对“口”部字进行研究的文章也有一些。

傅华辰发表于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的《偏旁“口”字的构形功能》从特殊和一般两方面分析了口部字的构形功能;刘炯炯发表于文教资料的《《〈说文〉同文》口部字辨析》,文章对黄侃先生的《〈说文〉同文》进行研究,分析了口部字同文现象;马瑞在发表于青年文学家上的《《说文解字?口部》字字形及义类分析》中对口部字进行字形和义类上的分析;杨丹发表于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上的《《说文解字?口部》小议》对口部字进行了意义归类,分析了其列字规律,还与言部字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其联系;陈辉发表于安康学院学报的《《说文解字》口部饮食动作词语认知研究》以义界的方式描写口部饮食动作词语。

纵观这些研究,发现对口部字文化内涵探析的暂时空缺,所以本文对口部字的文化内涵进行浅析,具有开创性意义,可以进一步丰富《说文解字》的研究。

二、口部字中蕴含的文化意义《说文》作为文字的一块瑰宝,每一个汉字多少都承载着中国古代文化,现从部分口部字分析其主要文化内涵。

⑴从进食动作类口部字看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烹调的方式、烹调的食材以及进食的方式十分多样。

中国人对吃特别讲究,“名以食为天”一句反映了“吃”对华夏儿女的重大意义。

① 从“?、哜、啐、啜、?”看中国酒文化《说文?口部》:“?,口有所衔也。

”①?指用嘴取物。

《晏子春秋?外篇上一》②:“?酒尝膳,再拜,告餍而出。

”这句讲的是晏子论礼,“品酒尝菜,再次行礼,告诉饱了再离开”。

我国是礼仪之邦,古代更是如此,喝酒前需要拜,酒后同样需要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文解字》中“木”部字研究综述【摘要】《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东汉许慎撰写的我国语言学史上不朽的名著。

历代研究《说文》的颇多,对《说文》的体例、内容、部首等都进行了研究,目前对说文“木”部字研究的人不是很多,本文就各学者对《说文》“木”部字的字形结构、字义校勘、释义方式、重文、木文化、唐写本说文木部研究等诸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希望能为以后木部研究和《说文》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说文》;木部字;研究综述成书于汉代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音读的字典,也是反映诸多文化现象的汉字文化宝库。

《说文》共十四卷,又叙目一卷为十五卷,每卷分为上、下三十卷,收字9353 个,又重文1163 个,注文约有十三万字。

书中按文字形体及偏旁构造,分列出540 部,首创了部首排列法,字体以小篆为主,古文、籀文等异体字则列为重文。

《说文·木部》共收字四百二十一个,重文三十九个,是《说文》中收字最多的部首之一。

本文从“木”部字字形结构、字义校勘、释义方式、重文、木文化、唐写本说文木部的研究六方面进行综述。

一、《说文》木部字形结构研究李瑶玲的《<说文>木部字研究》中按照六书理论,归纳整理421 个木部字的汉字结构。

其中,6个象形字,3个指事字,7个会意字,403个形声字,另外还有“某”与“栞”两个字的结构不能确定。

她将象形字分为独体象形字和合体象形字,其中独体象形字1个:“木”字;合体象形字5个:“果、朶、枼、樂、。

将指事字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指示性的纯符号;一类是在象形字上加指示符号以表示词义。

《说文》木部的指事字都是在象形字“木”上加指示符号表意的字,共有3个:“本、末、朱”。

她袭承裘锡圭对会意字的次分类,将会意字分为图形式会意字:“采、析、休、梟”;利用偏旁间的位置关系的会意字:“杲、杳”;主体和器官的会意字;重复同一偏旁而成的会意字;偏旁连读成语的会意字:“枚”;其他会意字;《说文》木部共有7个会意字。

在木部字中,形声字主要有左形右声:“橘、橙、柚”等;右形左声:“牀”;上形下声:“杏(可省声)、柰、李”;下形上声:“棠、棃、臬”等;形占一角:“榖、條、栽”五种类型,另外,还分析了形声字中的特殊现象,比如多声、多形、省声、省形等情况。

如:“梁”、“槱”和“”被许慎认为是《说文》木部中的三个多形字;“柵”、“枰”、“杽”被认为是大徐本《说文》木部中三个亦声字;“杏、梫、、梓、檵、榮、、、梳、、、柷、棨、梐”被认为是大徐本《说文》木部中的14个省声字。

二、《说文》木部字义校勘研究李瑶玲的《<说文>木部字研究》中以大徐本为底本,以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为参照本,再参考其他研究《说文》的材料和诸多古文献,从衍文、脱文、讹文和错乱等四个角度校勘大徐本的字义解说,着重研究《说文》木部的字义,以期还原《说文》的真貌。

聂小刘的《<说文解字>木部五十字集释研究》中运用相关的材料对五十字汇集的注释进行研究,以按语的形式表述研究注释的所得。

他以《说文》为目,注释为条,列于目下,对注释辨析,辨析用按语表述。

在辨析中,对注释中的合理之处使其进一步地凸显,不合理之处进行探讨,分析产生的原因。

对注释持择善者从之,不能确定者则保留意见。

同时借助古文字研究的成果及植物学、医药学的知识,初步探讨了一些名物的命名的依据,试图解决这些名物词命名的缘由或纠正长期流传的某些不当的解释。

三、《说文》木部字释义方式研究梁伟的《<说文解字>中“木”部字释义方式初探》一文依据《说文·木部》字释文的长短和表现形式,对其释义方式进行初步探讨。

采用“直训”、“互训”、“递训”、“同训”、“义界”、“譬况”、“描述”、“对比”、“着眼于文化角度”九种方式来释义。

他指出限于人们的认知水平有限,不能做到科学释义,九种释义方式在学习和研究中应该辩证地运用。

张沈园的《试析<说文解字>中名物词的训释方法——以“木”部字为例》一文以“木”部字为例,探析许慎对名物词的训释方法。

将木部字的解说方式作以归纳,可以得出以下10种小类:按属性进行的分类,如“木、果、树”等;用语素明确所释物的类属、产地、颜色、形状和味道等,如“橘、柚、橙”等;比类被释物形态,如“樅、榭、榝”等;描述其功用,如“椵、槭、枋”等;探求得名之由,如“槇、樸”等;训释方言词,如“楣——檐、梠”等;说明被释物属于释物中的一种,如“橙(橘属)、案(几属)”等;引进别名或“一曰”,如“櫨——宅櫨木”等;采用互训,如“椐——樻、棫——桵”等;采用同训,如“植、楯”等。

他又将许慎在对”木”部字字词说解时使用的10种训释方法,从性质上归纳,将其粗略归为5种:一是解物,二是说名源,三是解释异名别称,四是用大类别词或上义词解释某一名物,五是解释同义词。

四、《说文》木部字重文研究李瑶玲的《<说文>木部字研究》中认为木部在《说文》中共有三十九个重文,她首先以图表的形式将木部字的重文概貌清晰地展示,再讨论木部重文的形体来源,继而研究重文的构成方式。

便于对木部字古文的识别,便于对木部字字音的认读,便于对木部字字形结构的分析,便于对木部字形体演变规律的研究。

三十九个重文如:梅、李、梣、蘽、梓、杶、樗、楮、松、某、樹、本、栞、槷、築、植、槈、枱、桮、槃、櫑、柄、杘、櫓、梁、槱、休、柙等。

他认为木部重文的形体来源于古文、籀文、奇字、或体、篆文、俗字、通人说、文献说等。

认为木部重文的构成方式有四种:(一)、小篆为象形字,改变字形成重文;(二)、小篆为指事字,改指示符号为象形符号成重文;(三)、小篆为会意字,增加形符成重文;(四)、小篆为形声字,重文的构成方式又有几种不同的情況:1、更换声符够成重文;2、增改声符成构重文;3、更换形符构成重文;4、省减形符构成重文;5、改换声符形符构成重文;6、改变字形构成重文。

五、《说文》木部与文化的研究陈树的《<说文解字•木部>与中国古代文化》通过分析汉字的本体结构和发生系统,对《说文》木部进行文化学考察,揭示了木文化在中国古代日常生活、农业种植、房屋建筑、军事刑罚、祭祀丧葬等方面的表现。

孙黔蜀、陈莎莎的《<说文>木部字与木文化》通过对《说文》所收木部字的字形与意义的关系的分析,试图理出中国木文化的脉络。

他从果名、木名、树木结构,木制物品四个方面来研究木文化。

木名下面列有特殊功用的树木和一般的树木。

木制物品分房屋结构的木制品、寝室用具、农具、生活用具、刑具和丧葬用具,对木制物品分类的排列顺序符合《说文》整体上的排列规律。

田穗的《<说文•木部>田间农具字管窺》,以《唐写本<说文•木部>》残卷为据,对比二徐本,对比徐铉校订增补的《说文解字》和徐锴的《说文解字系传》,参照莫友芝先生的《唐写本说文木部笺异》和梁光华先生的《唐写本说文木部注评》,按田间农具的使用功能特点,把《说文•木部》所收录的田间农具字分为整地农具字和收获农具字两类,运用归类释义法探寻此类文字內聚的农耕历史文化意蘊。

《说文·木部》收录的421个字中,涉及田间农具的文字共计16个,虽仅为《说文·木部》收字总量的4%,但却真实折射出中国古代黄河中下游地区及长江流域地区田间农具的使用情况及农业发展水平。

王鹏的《<说文解字>农耕词汇研究》中试图以“农耕”义为纽带,采用按部检录、详尽搜集的办法收录农耕词汇,进而贯通《说文解字》始终,按农耕词义对农耕词汇分门别类。

在农具动力这一类下分三类:起土农具、中耕农具、收割农具,这三类中都包含了木部字。

论文以《说文解字》中233个农耕词作为研究对象,借鉴现代语义学的研究成果及动态分析比较的方法拟构出一个完备的农耕词汇系统,探究农耕词汇系统发展动态,揭示农耕词义特征,进而说明农耕词汇的文化内涵。

六、唐写本《说文》木部的研究梁光华撰写了《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笺异注评》,全面、系統地注评唐写本《说文》和莫友芝《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笺异》。

他根据古代丰富的典籍,参正前哲时贤的研究成果,对唐写本每个篆文的说解和莫友芝的笺语作了较为全面深入的注释和评说。

另外,梁光华的《<唐写本說文木部笺异残卷>的唇音反切和汉语轻重唇音的分化完成期》分析讨论了唐写本木部残卷的唇音反切现象,并研讨了汉语重唇音和轻唇音的分化完成期。

沈之傑《试说唐写本<说文•木部>残帙在清代以前的定位与流传》、何九盈《唐写本<說文•木部>残帙的真伪问题》、李海英《孙诒让与“唐写本”<說文解字•木部>残卷》也对唐写本《说文》木部作了相关的研究,对《唐本》残帙、真伪问题进行分析。

孟志刚《评<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箋異注评>》、王昱昕《莫友芝的<仿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笺异>评述》、徐时仪《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笺异注评》等都是对《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和《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笺异注评》的再研究。

陈白夜的《从唐写本<说文>木部残卷看<说文段注>校勘的价值》,他将唐写本《说文》木部残卷与《说文段注》进行比较分析,从段氏校勘与唐写本吻合、优于唐写本和劣于唐写本等方面作综合统计,指出段注校勘的得失之比为二比一略强。

王平的《唐写本<说文•木部>残卷与徐本小篆研究》是依据日藏唐写本原件和出土的古文字材料,对大徐本小篆字形进行了逐一比勘对照,揭示出在字形讹误、结构差异、字符不同、用笔区别等方面存在的小篆字形问题。

黄耀堃的《刘毓崧<唐元和写本说文木部笺异跋>表微》一文就《唐本说文解字木部笺异》的刘毓崧跋语加以讨论,发现刘毓崧用避讳字“錤、旦”来推定抄本的年代,并不精确;又讨论《唐本说文解字木部笺异》摹刻问题,并分析刘毓崧的跋对《唐元和写本说文木部笺异》的态度,并且他指出莫友芝虚怀若谷和高瞻远瞩的学者风范,认为莫友芝早知道这个残卷并不是唐抄本。

综上所述,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说文·木部》进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纵观以上,对说文木部字形结构研究,或对说文木部文化研究,亦或对唐写本说文木部研究,都只涉及到部分木部字,不够全面和系统。

对于《说文》木部字的一些问题很多学者大都有相同的观点,但有些问题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论,《说文·木部》的字形结构、字义校勘、释义方式是很复杂的问题,需要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各种材料,运用多种方法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1】陈白夜,从唐写本《说文》木部残卷看《说文段注》校勘的价值,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2】陈树,《说文解字•木部》与中国古代文化,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报),2007年第3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