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的研究现状
《说文解字注》所涉异时用字问题探析

《说文解字注》所涉异时用字问题探析一、问题的提出1.1 《说文解字注》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字书,由许慎所作,共收集了9353个字。
在文学角度看,这部字典是对古代文字的系统性总结,对于了解古代汉语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时代的演变,许慎所辑的《说文解字注》中所收录的一些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民族语言当中有着异时用字的问题,值得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1.2 异时用字的提出源于对古代文献的研究。
随着学术界对古代文献和典籍的深入研究,发现了一些在古代汉语中使用较少的汉字,在其他语言或方言中却有着更为广泛的使用。
许多在《说文解字注》中收录的字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再使用,但在部分少数民族语言或古代文字当中仍然有着相关的含义和使用。
二、异时用字的文化意义2.1 异时用字的存在反映了汉字的演变过程。
古代汉字是历史和文化的载体,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汉字的使用频率和含义也发生了变化。
一些在古代汉语中常用的字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再使用,这反映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2.2 异时用字的探析有助于加深对汉字文化的理解。
通过对异时用字的研究,可以了解到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民族语言对于某些字的使用情况,从而拓展了我们对汉字文化的认识。
也能够加深我们对汉字演变和文化传承的理解。
三、异时用字的研究现状3.1 目前,关于异时用字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随着对古代文献和典籍的深入研究,学术界开始关注异时用字的问题。
一些学者通过研究古代文献和方言,发现了一些在古代汉语中使用较少的字在其他语言或方言中有着更为广泛的使用,为异时用字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实证材料。
3.2 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异时用字的发现和归纳。
一些学者通过研究古代文献和方言,发现了部分异时用字的例子,并对其进行了归纳总结。
然而,对于异时用字的成因和文化意义方面的探讨还比较有限。
四、异时用字的成因分析4.1 异时用字的成因可能与历史、地域和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相关。
古代汉字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历史、地域和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民族语言中,对于某些字的使用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
《说文解字》在文字学史上的价值综述

《说文解字》在文字学史上的价值综述《说文解字》是东汉文字学家许慎所著的一部重要辞书,而它在文字学史上具有极高的价值。
本文将从内容、影响和指导意义三个方面对其价值进行综述。
首先,《说文解字》是一部内容生动且全面的辞书。
它以古代汉字为基础,详细解释了汉字的形、音、义、源流以及相关的注释和释文。
许慎不仅从字形上对每个字进行了详细的解释,还从语音角度进行了说明,丰富了读者对每个字的理解。
此外,他还拓展了传统的字义解释,提供了更多的释文,丰富了汉字的内涵。
这种内容丰富的特点使得《说文解字》成为后世研究汉字的重要参考书,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古代汉字的发展和演变。
其次,《说文解字》对后世影响深远。
作为中国最早的字书之一,它对后世的文字学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说文解字》为后世的字书提供了范本和借鉴,推动了汉字学的发展。
它不仅对后世的文字书写和字形规范有着重要作用,还为后世对汉字起源和形义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文献依据。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学者们都离不开《说文解字》这部经典著作。
最后,《说文解字》在指导意义上也具有重要价值。
它为研究者提供了一种方法和思路,使他们能够深入研究字形、字义、古代文字的演变和发展。
这本辞书的编写方法和分析原则成为了后世研究者的借鉴和启发。
通过学习《说文解字》,研究者能够通过对字形的剖析和对字义的解释,更准确地理解古代文献和文化遗产。
同时,这也有助于加深对现代汉字的理解和应用,提高文化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说文解字》在文字学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它的内容生动、全面,并对后世的文字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它在指导意义上为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通过深入研究和应用《说文解字》,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汉字的演变和发展,提高对汉字及其文化内涵的认识和理解。
它是我们汉字研究和汉字应用的宝贵资料,也是历代文字学家们的重要贡献。
《说文》古文研究

《说文》古文研究
《说文解字》是一部书面古文語言研究著作,它是中国文字及其文化的基礎性工作,
又是中国古代文字學的重要著作。
在中国古代,多樣類的古文語言發展並存,散見於詩、書、說話、出土古物等渠道,近世以來,便有人把它們收集歸納、分級對照,研究古代文
字它所具有的形態與變化,並對它們之間的關係作出系統化的歸納,使可以方便地閱讀及
正確理解古典文獻。
其中,《說文解字》的重要性在於它是中國古代文字研究的總綱,對
其它古人所作的文字詮釋、分析工作都是有所依據;它非常完備地刊載了古今文字異同,
使古今文字有一種參照基礎,即可供比較、研究古今文字間的變化,也可以推測出古文習慣。
《說文解字》是深刻思考與精湛文字技巧運用的展示,更是通過文字文化的分析梳理,歷久不衰的珍貴古文研究發掘之作。
有關《說文解字》的研究可从語言形態、語言結構、
文法結構、文化觀點、社會結構、歷史結構、理論結構等方面探詢其內涵,目的在於通過
對《說文解字》的詳細研究,了解它的古文表象世界的基本規律,並從中發掘出其細緻的
语言和文化特徵。
《说文解字》看儒家人本思想

《说文解字》看儒家人本思想《说文解字》由许慎编写的是一部供人们学习汉字的字典,它不仅是古代文人研究经义的参考书,也是现代人丰富知识和了解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
《说文》首次对汉字的音、形、意考证与阐释,不仅对当时的经义解释有着重要作用,更对文字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说文解字》所蕴含的儒家思想,包括“仁”“礼”等思想,除了作为一部汉字工具书以外,还可成为研究儒家传统思想的著作。
关键词:《说文》;“人部”;仁本思想;儒家文化AbstractKeywords:"ShuoWen";"people";benevolencethought;ConfuciancultureTOC\o"1-3"\h\z\u摘要IAbstractII目录III引言1一、阐述许慎《说文解字》与儒家经义的关系1(一)研究现状1(二)研究范围1(三)许慎与《说文解字》1(四)《说文》人字部和儒家人本思想21、人部字分类32、《说文》中字义的解释与儒家人本思想4三、《说文》与人本思想在当代的意义6(一)个人角度6(二)教育角度7(三)儒家人本思想对个人、社会、国家的意义7结语8谢辞10《说文解字》(以下注说文)是中国古代语言史上的开篇巨作,它为后人编写字典提供了参考和借鉴,也为后人学习汉字提供了便利。
这部字典通对对汉字进行部首分类,并独创系联的方法。
对每一部所列举字的文字体系,字形变化、文化意味可以推断出汉字的本源和本义。
通过这部字典我们可以了解汉字的来源、产生和发展,这是《说文》在中国文字学的无与伦比地位。
另一方面,《说文》还反映着当时古代中国的社会、文化、思想等各个方面情况,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立体的、多方位的、多角度的古代中国的形象,从中体现着汉民族文化思想的一脉相承。
一、阐述许慎《说文解字》与儒家经义的关系“仁”是儒家人本思想的核心。
它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第一,人和人、人和社会、人和国家的关系中把握。
近二十年说文解字的文化研究综述

近二十年《说文解字》文化研究综述摘要:回顾二十年来《说文解字》的文化研究,综合分类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同时指出今后研究《说文》文化应注意的问题和可开拓的新领域。
关键词:《说文解字》;文化研究;综述《说文解字》是我国一部伟大的汉字字典,古往今来对众多学者都从中汲取过营养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近二十年,许多学者在对《说文》进行传统研究的同时,以更宽广、更新颖的眼光重新审视《说文》,研究《说文》,这些研究已取得丰硕的成果。
我们把对《说文解字》的研究叫“说文学”,一本书衍生出一个专门的学术研究领域在中国的典籍史上是少见的,它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对它的研究的著作一般有以下几类:综合研究和普及性读取、词义研究、“六书”研究、历史文化研究、比较研究、方言研究以及许慎与《说文》研究,在这里我们打算先对近二十年的《说文》文化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做一个阶段性的总结,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纵观研究《说文》与我国上古文化的相关著述,我们把研究成果形式分为两类,一类是专著,一类是论文。
按内容又分为从整体上研究《说文》的汉字文化和从具体的部首字族研究其蕴含的文化。
以下论著只是我们从近二十年来的研究成果中挑选的一部分,但其研究之深广也可见一斑。
一、《说文》文化研究的专著臧克和的《汉字单位观念史考述》以及《<说文解字>的文化说解》,是一本对《说文》文化研究比较典型的著作,后面我们会具体说到。
陆忠发所著《汉字文化学》,从根源上解决什么是“汉字文化学”的概念问题,并从造字、释字、用字等方面说明与文化的关系,结末还有汉字文化学研究的方法的论述,给在这方面想要有所作为的学者提供很好的借鉴;黄宗鸿的《<说文解字>与民俗文化研究》,这是一本比较全面的从《说文》整体上研究民俗文化的著作;刘志基《汉字与古代人生风俗》,它主要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育儿篇,婚姻篇,祭祀篇,而这三项内容几乎是中国古代生活的三个最重要的方面;王贵元《汉字与文化》,它并不单一引用《说文》来说明汉字与文化的关系,从某一个汉字出发,通过《说文》对其的解释和其他诸多古文献典籍来发现古代民俗文化,是一本通识的普及性专著;王宁的《<说文解字>与汉字学》,其中主要有一章节的内容论述了《说文》与汉字文化的关系,篇幅较小,简明扼要地谈到了汉字文化学的主要问题——汉字的构形理据,汉字形位的规整与分工,汉字的孳乳与分化,在《说文》中都能体现汉字的发展变化,从而窥探到历史文化的变迁;何九盈等学者所著《中国汉字文化大观》,严谨的理论探索和通俗的要求在本书中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说文解字》门部字研究

《说文解字》门部字研究【摘要】本文旨在探讨《说文解字》门部字的研究,通过对历史、方法、重要性、现状以及展望的分析,揭示了门部字在汉字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随着汉字的演变和发展,门部字作为汉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说文解字》门部字研究的历史进行回顾,介绍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重要性,并对目前的研究现状进行概述。
展望未来门部字研究的发展方向,探讨其在汉字研究中的持续意义。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汉字的形成和演变过程,进一步丰富对汉字文化的认识,为汉字研究领域的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关键词】《说文解字》、门部字、研究、历史、方法、重要性、现状、展望、意义1. 引言1.1 《说文解字》门部字研究概述《说文解字》门部字研究概述:门部字是汉字中的一个重要部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象征意义。
门部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常常被用来表示门户、门道、门阀等含义。
通过对《说文解字》中门部字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揭示汉字的奥秘和文化内涵。
门部字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掌握汉字的结构和规律,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古代社会的风俗和习惯。
通过分析《说文解字》中门部字的解释,可以揭示古人对门类事物的认识和思考,为我们解读古代文献和历史文化提供重要线索。
门部字的研究也有助于我们认识当今社会中门类事物的演变和变化。
通过对《说文解字》中门部字的探讨,可以触摸到汉字的生命力和活力,为现代汉字的发展和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对《说文解字》中门部字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汉字的奥秘和文化内涵,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和解读当今社会提供重要参考。
2. 正文2.1 《说文解字》门部字研究历史《说文解字》门部字研究历史可追溯到《说文解字》这部字书的创作时期。
《说文解字》是中国最早的字书之一,由东汉学者许慎编纂而成,完成于西汉初年。
门部字在《说文解字》中被认为是词的第一个部分,具有独立的意义,并且常常与其他部首组合成完整的汉字。
《说文解字》研究综述

《说文解字》研究综述王元巾;王晓波【摘要】《说文解字》是第一部系统阐述汉字形意关系的字书.《说文解字》关于文字的解读对中国文字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自汉末以来,学者就已经将目光转移到《说文解字》上.总的来说,《说文解字》的相关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表现出两个特点:一是研究呈现多元化,研究领域不断拓宽,研究方法更为多样.二是《说文解字》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但仍有沿袭旧有学术观点的弊病,在现当代没有产生超越《说文》大家的见解,更多的是沿袭故有学说甚至产生误读.【期刊名称】《绥化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7)011【总页数】5页(P86-90)【关键词】《说文解字》;文献;文字学【作者】王元巾;王晓波【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上海 200240;绥化市委党校黑龙江绥化15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09.2《说文解字》是中国文字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辩识声读和解说字义的字书,收字9353个,重文1163个,共10506字,按540个部首列字。
段玉裁曰:“令所有之字,分别其部为五百四十。
每部各建一首,而同首者则曰“凡某之属皆从某”,于是形立而音义易明。
凡字必有所属之首,五百四十字可以统摄天下古今之字。
此前古未有之书,许君之所独创。
”[1]许慎以“六书”进行字形分析,比较系统地建立了分析文字的理论,同时保存了大部分先秦字体和汉代的文字训诂,反映了上古汉语词汇的面貌。
清代经学家王鸣盛曾誉:“《说文》为天下第一种书,读遍天下书,不读《说文》,犹不读也。
但能通《说文》,余书皆未读,不可谓非通儒也。
”[2]《说文解字》研究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唐宋整理校勘阶段,元明重点研究阶段,清代全面繁荣阶段,现当代综合研究阶段。
在发展过程中,对于《说文解字》的研究侧重点也各有不同。
我们通过研究年代和研究著述可以准确的把握《说文解字》研究的侧重点和学术观点的变化和脉络。
各个年代的关注点虽有不同,但彼此关联,互有呼应,我们亦不能用孤立的态度来看待每个年代的研究重点,他们互相联系,互相促进。
清代《说文解字》研究综述

四、结 语
《 文 》 自汉 代 问世后 ,经魏 晋 隋唐 的发 展 ,到宋代 说 在 “ 书”中 ,清代学 者讨论 最多 的是假 借 。 《 文 》 六 说 徐 锴作 《 文解 字系 传 》 、徐 铉 校订 《 文 》 ,形 成大徐 说 说 所 说 : “ 借 ”究竟 为 何意 ,这 是 备受 争 论的 问题 。侯 康 《 假 说文 》 “ 定于一 尊”的局 面。人清 以来 ,戴震 、钱大 昕等 说文 》倡导后学 ,流风所披 , 《 说文 》之学盛极一 时。 《 文假借例举 》,认为假 借为六 书之一 , “ 说 制字之 时已有 以 《 段 、桂 、王 、朱 《 文 》四大 家的崛起 ,标志着 《 说 说文学 》 之。非有字之时有之也 。” 当时 ,谁要没有读过 《 说文 》。就会 对假 借的 看法 也存 在 分歧 ,表现 在 假借 和 引 申的分 和 达到空前 鼎盛阶段 。 “ 以论字者必本 上 。传 统文 字学 曾把 字 义引 申看 做 典型 的假 借 现象 。侯 氏 被认 为是 孤陋寡 闻 ,遭 到学林 的轻视 。 ” 1“ 说 于此 《 说文 》 《 文假借例举 》 “ 辨 明假 借不 同引 申,而 假借 中实有引 说 a 於 《 文 》,未有 据隶楷 而论古文 者也 。” l
它是一部集西周以来文字训诂音韵等诸方面研究之大成的巨著被誉为天下第一书1在中国文字学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说文自问世以来历代论著如林
语言文字
清代 《 说文解字 》研究综述
姚 朵 四川 大学历 史文化 学院 四川成都 6 0 6 10 4
摘 要 :回顾 清代 《 文 解字 》研 究 ,有训诂研 究、 古文字研 究、声韵研 究、说 文段 注研 究等诸 多方 面的成就。此 时期 说 《 文解 字》研 究既具有 鲜明的特点 ,又存在许 多不足 。却为 清以降 《 说 说文解 字》研 究构建 了一 个较 为完备 的学术框 架。 关键词 : 《 说文解 字》;研 究 ;成果 ;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假借
四、释音例
读若(直音)、声训和指明声符。
(一)读若
读若就是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给被释字注音。读若的用语主要有 “读若”(或“读如”)、“读若某同”(或“读与某同”)等。 朿:木芒也。象形,读若刺。 森:木多貌。从林从木。读若曾参之参。 玤(pēng):石之次玉者,以为系壁。从玉,丰声,读若《诗》 “瓜瓞莑莑”。 豊:行禮之器也。从豆,象形。读与禮同。 用“读若”这种方法所注的音一般都是汉代当时的读音。有些 形声字在指明了声符之后如果又加注读若,说明该字声符所表 示的读音在汉代已发生了变化,不能代表形声字本身的读音。
五、释义例
所谓释义,在《说文》一书中就是对字的本 义的解释。《说文》释义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即声训、义训和形训。
(一)声训
“声训”也称音训,清人称作因声求义。它是一种用 与被释词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进行释义的训诂方法, 其旨在探求词的得名的由来。 这种方法发端于先秦,盛行于西汉,如在《周易》、 《论语》、《春秋繁露》、《白虎通义》、《风俗 通》、《释名》等书中都使用了这种训释方法。许 慎在《说文》一书中也多处使用了声训,其具体用 例详见本节四“释音例” 。
需要指出的是,《说文》各部中字的排序 从总体上看是以类相从的,但只能说是大 致如此,例外往往可见,例如:玉部的 “珛”xiu4字,释义为“朽玉”,而“珛” 前后的字如瑛球琳等均为美玉或玉光。
三、释形例
所谓释形,就是对字形结构的解释,或称形训。汉字 的特点是“义寄于形”,所以通过字形的分析,就 能确定字的本义。 (一)象形 根据王筠《文字蒙求》一书的统计,《说文》中共有 象形字264字,其释形用语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1“象形” 使用这种用语的象形字一般都是象形的意味比较明显, 可以见形知义。例如: 口:人所以言、食也。象形。 日:实也,太。 隹:鸟之短尾总名也。象形。
部首的排列多数是“据形系联”,少数是”以类 相从”。 所谓据形系联,就是根据部首形体相关的原则进 行排列。 所谓以类相从就是根据部首意义相关的原则进行 排列。 1据形系联者: 一、⊥(古文作二)示、三、王、玉、珏…… 刀、刃、㓞 qia4 、丯 jie4 、耒…… 人、匕(从到人;到人即倒人)、匕(从反人)、从、 比(二人为从,反从为比)、北(从二人,相背)…… 子、了(从子无臂)、孨(zhuan3)、 ������ ( tu1 从
4 大部中字的排列多是以类相从,其间又有 先实后虚或先近后远、先美后恶之别。 (1)以类相从:水部女部 水部:∶洫、溝、渎、渠、瀶(均为水渠) 女部:姓、姜、姬、姞ji2 、嬴、姚、嬀、 妘yun2 、姺shen1、 (均为姓) 玉部:玲、瑲、玎、琤cheng1、琐、瑝(均 为玉声)
3“从某省,某声” 使用这类用语的形声字都属于省形字,即形 符(或称义符)被省去一部分。 考:老也。从老省,丂kao3声。 耊 : 年八十曰耊。从老省,从至 耆:老也。从老省,旨声。 屦:履也。从履省,娄声。 弑:臣杀君也。…从杀省,式声。
4“从某,某省声” 使用这种用语的形声字都属于省声字,即声 符被省去一部分。 齋:戒,潔也。从示,齊省聲。 茸:草茸茸貌。从艸,聪省声。 恬:安也。从心,甜省声。
所。作“溷”。(3)猥琐。
2“从某从某” 这类用语指出会意字由某某两个构件组成。 例如: 夷:平也。从大从弓。东方之人也。 刵:断耳也。从刀从耳 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 相:省视也。从目从木。
3“从某从某,某,某也” 这类用语除指出会 意字的两个构件外,还特别说明了构件的 含意。 章:乐竞为一章,从音从十。十,数之终也。 扁:署也。从户册,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 夏:中国之人也。从夊 sui12 ,从页,从 ������ 。������ ,两手;夊sui12 ,两足也。
(3)先美后恶者:示部女部 示部:禧、禄、褫chi3、祯、祥、祉、福、 祺(以上字均有吉祥义)……祲、祸、祟、 (以 上字均有凶祸义) 女部:姝、好、姣、媌、嬽yuan1、嫿、婠 wan1(以上字均有美好、漂亮义)……妨、妄、 媮(tou1 巧黠也) 、妯(zhou2 動也) 、嫌、 婞(刚强 )、嬖(以上字均有不良义或不顺义)
《说文》540部中的难认字
一、部首编次例
《说文》一书将所收9353个正文,根据具有 同一表意构件的原则分成540组,这540组就 是540部,每部字所共有的表意构件就是部首。 部首也是一部字的名称。 人部——人、僮、保、仁、企、仞、仕、佼、 僎(同“撰“)、俅(俅俅:恭顺的样子)、 佩、儒、俊、傑…… 水部——江、河、沱、浙、湔(jian1)、沫、 温、沮、滇、涂、沅、淹、溺……
(三)会意
《说文》中的会意字共1254字,其释形用语主要有“从某, 从某,会意”、“从某从某(或从某某)”、“从某从某, 某,某也”、“从某,某某(解释语)”四类。 1“从某从某,会意”(或“从某、象某,会意”) 这类用语 明确指出了字形结构的类别。 信:诚也。从人从言,会意。 圂:厕也。从囗,象豕在囗中也。会意。(hùn(1)猪圈。(2)厕
2 以类相从 例: 五、六、七、九 甲、乙、丙、丁、戊、己、巴(“巴”次于 “己”之后是据形系联)、庚、辛、辡(“辡” 次于“辛”之后是据形系联)、壬、癸…… 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 酋(“酋”次于“酉”之后是据形系联)、戌、 亥…… 540部的第一部是“一”,最后一部是 “亥”,所谓“始一终亥”。
(三)指明声符
在《说文》一书中,有一部分形声字的声符与形声 字本身的读音是不同的(一般是双声或叠韵关系), 许慎对这部分字虽然指明了其声符但却未加读若或 有关说明 祼:……从示,果声。 风:……从虫,凡声。 祥:……从示,羊声。 主谐字同为“各”(上古音见母,铎部)的被谐字(即 形声字): (1)路、雒、赂、骆、洛、络、略、落、 烙、辂(上古音来母,铎部) (2)骼、胳、格、阁(上古 音见母,铎部) (3)客 (上古音溪母,铎部) (4)貉(上 古音匣母,铎部)
(2)先实后虚或先近后远:手部牛部 手部:掌、拇、指、拳(以上为手的名称)、抠、 揖、攘、拱、捡(以上为手的动作) 牛部:牡、犅(gang1,特牛)、特、牝、 犊、㸬( bei4 二歲牛)、犙( san1三歲 牛)、牭(以上为牛的名称)……牢、犓 (chu2以芻莖養牛 )、㹛( rao3 牛柔謹也) 犕bei4(驾驭 )、������ (li2耕也)㹃(fei4 兩 壁耕也)、㹗(tao1牛羊無子也)牴 (以上为 与牛有关的事物或与牛有关的行为、牛的脾 性等)
2“象某某之形” 使用这种用语的象形字一般象形的意味不很明显, 所以需要给以指明。 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象臂、胫之形。 马:怒也,武也。象马头髦尾四足之形。 鬲:鼎属。……象腹交文,三足。 3.“从某,象形” 使用这种用语的象形字一般都属于合体象形。所谓 合体象形是指某些象形字由象形字和辅助性符号 两部分构成,加辅助性符号的目的在于突出其形 象。 石:山石也。在厂之后,口象形。 眉:目上毛也。从目,象眉之形。 母:牧也。从女,象怀子形。 巢:鸟在木上曰巢。……从木,象形。
第五章 《说文解 字》的体例
体例是一部著作的体裁形式,包括内容及编纂规 划、方法等。许慎在《说文解字· 叙》中对《说文》 的体例只作了这样的说明: 此十四篇五百四十部九千三百五十三文,重一千 一百六十三,解说凡十三万三千四百十一字。其 建首也,立一为耑,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同牵 条属,共理相贯,杂而不越,据形系联。引而申 之,以究万原,毕终於亥,知化穷冥。 清人钱大昕、段玉裁、桂馥、严可均、江沅、王 筠、张行孚等人都分别从不同角度对《说文》的 体例进行过探讨。 王筠的《说文释例》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说文》的体例主要有:部首编次例、部中字序 例、释形例、释音例、释义例等五个方面。
(二)义训
义训是从概念、界说等角度对词义进行解释。 义训的具体方法主要有直训、义界、譬况和 描写四种,这四种方法《说文》中都使用了。
1.直训
直训就是用一个同义词或近义词直接解释另一个词,这是训诂 中使用最广的一种方法。 往:之也。 反:覆也。 蔬:菜也。 及:逮也。 元:始也。 丕:大也。 (1)同训 同训是指用一个词同时给几个同义词训释。 禄:福也。褫chi3 :福也。祥:福也。祉:福也。 (2)互训 互训是指两个同义词互相训释。 追:逐也。逐:追也。 颠:顶也。顶:颠也。 (3)递训 递训是指几个词递相训释。 继:续也。续:连也。 咙:喉也。喉:咽也。咽:嗌yi4也。
5“从某从某,某亦声”(或“从某某,某亦 声”) 使用这种用语的字兼具形声和会意的 特点,既是会意字,又是形声字。 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 忘:不识也。从心从亡,亡亦声。 娣:姊也。从女从弟,弟亦声。 姻:壻家也。女之所因,故曰姻。从女 因,因亦声。
(五)转注
“老,考也。七十曰老。从人毛匕,言须发变 白也”, “考,老也。从老省,丂声”
(二)声训
注释字与被释字的读音相同或相近,所以声训的使 用本身就等于标注了读音。许慎在释义时使用了不 少声训,但由于没有使用专门用语,所以往往不容 易被察觉。 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 天,透母,真 部;颠,端母,真部。) 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声。 (禮、履同为来母,脂部,读音相同。) 户:护也。半门曰户,象形。 (户,匣母,鱼部;护,匣母,铎部。)
4“从某,某某(解释语)” 此类用语在指明了会 意字中一个构件后,又对各构件之间的关 系进行了解释。 祭: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 炙:炮肉也。从肉,在火上。 寒:凍也。从人在宀下,以茻薦覆之,下有 仌。
(四)形声
形声字在《说文》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共有 7690字,占总数的80%以上。许慎对形声字 的释形用语主要有“从某,某声”、“从某 从某,某声”、“从某省,某声”、“从某, 某省声”、“从某从某,某亦声”(或“从某 某,某亦声”)等五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