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武夷山地带性土壤与植被关系的探讨
武夷山土壤资源垂直分异及合理利用研究

-106-武夷山土壤资源垂直分异及合理利用研究刘剑高苏燕芳(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福建福州350007)1研究区概况武夷山脉位于闽赣边界,27°33′-27°54′N,117°27′-117°51′E,呈东北-西南走向,平均海拔高度为1000~1100m,北段地势最高,其中黄岗山海拔2158m,是我国大陆东南部的最高峰。
武夷山北段的土壤垂直分布,在武夷山脉和我国中亚热带山地中有一定代表性[1]。
2土壤成土条件武夷山地势起伏大,山谷高差一般在200m以上;东坡缓,西坡陡,两坡呈明显不对称;东坡层状地形发育,表现为地貌类型由中山-低山-高丘陵-低丘陵-浅丘陵-河谷平原作有规律的排布[2]。
此处处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带,山地气候垂直变化显著。
年均气温13℃~19℃,年均降水量1600mm~2200mm,年平均相对湿度70%~85%,海拔高度每上升100m,气温下降0.44℃,降水量随高度上升而增加。
本区母岩在山体上部以火山岩为主,山体下部则以粗晶花岗岩为主。
坡度大,成土母质多为坡积物或残积-坡积物。
本区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明显,海拔1100m以下是常绿阔叶林,人工林也多分布本带=海拔1100~1500m之间,为针阔混交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海拔1500~1800m之间分布着针叶林=1800~1900m之间的山坡分布着山地苔藓矮林=海拔1800m以上的山体顶部和缓坡,分布着山地草甸。
3土壤垂直分层3.1土壤垂直分异显著武夷山地势高低悬殊,气候和植被类型呈垂直地带性变化。
土壤垂直分异十分显著。
自下而上为红壤带(700m以下)、黄红壤带(700m~1050m)、黄壤带(1050m~1900m)和山地草甸土带[3]。
3.2成土过程全局上看,此区土壤都是红壤系的,因此处气候湿热,土体中硅酸盐类矿物受到强烈分解,盐基不断淋失,而难溶的铁铝氧化物及高岭土等次生矿物在土壤中不断沉积和聚集从而使土体硅铁铝比率、盐基代换量和盐基饱和度都降低,质地较粘重,酸性较强,呈红色的脱硅富铝风化壳。
对武夷山自然保区的植被分布现象的初探

对武夷山自然保区的植被分布规律和成因的初探摘要:本文主要是对自然保护区的概况、地位、综合自然地理要素介绍及对其植被分布规律和成因初步探究。
关键词:概况、地位、综合自然地理、分布规律和成因●自然保护区概况自然保护区位于我省北部武夷山脉的最高地段,也就是处于我省武夷山市、建阳县和光泽县三市县的境内,地处东经117度27分至51分、北纬27度33分至54分,总面积56527平方米。
保护区全境南北长52公里,东西相距最宽处为22公里,总面积5.65万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为3.5万公顷,是世界同纬度带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森林覆盖率 95.3%。
区内植被良好,为各种动植物的生存、繁衍提供了优越的生态环境。
●自然保护区的地位由于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从黄岗山顶开始随海拔下降,依次分布着中山草甸、中山苔藓矮曲林、温性针叶林、针叶阔叶过渡林、常绿阔叶林五个植被带,几乎囊括了中国中亚热带所有的植被类型。
并且武夷山还是珍稀、特有野生动物的基因库,已知的动物种类有5100多种,因此被中外生物学专家称为"世界生物之窗"、"鸟的天堂"、"蛇的王国"、"昆虫的世界"和"研究两栖、爬行动物的钥匙”。
所以,1987年,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与生物圈"世界自然保护网成员;1992年,福建武夷山与四川峨眉山一起被联合国列为我国仅有的2个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区;1999年12月,本区与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一起被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
●自然保护区综合自然地理自然保护区因境内以黄岗山为主峰的海拔1800米以上的山峰有34座,形成天然屏障,冬季可阻挡、削弱北方冷空气的入侵,夏季可抬升、截留东南海洋季风,形成中亚热带温暖湿润的季风气候区。
自然保护区区内年平均气温8.5-18度,年平均降雨量为1486-215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78-84%,早霜10月份,终霜3月份,无霜期253-273天,平均雾日达120天。
武夷山土壤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武夷山土壤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福州350007)[摘要]:武夷山是中亚热带生物多样性的典型代表区,又是我省著名旅游景点。
土壤是植被生长的基础,因此如何保护好、利用好武夷山的土壤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武夷山最高峰黄岗山海拔为2158m,为大陆东南部最高峰。
武夷山土壤主要类型有红壤、黄红壤、黄壤、草甸土。
鉴于其重要性,并与国家日益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正确地保护好、利用好武夷山的土壤资源对武夷山的保护意义重大。
通过对主要土壤类型的野外采样与室内实验分析,文章对武夷山主要土壤理化性质及其特点等进行分析,提出如何更好的保护好、利用好武夷山土壤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土壤资源;利用;保护;武夷山引言武夷山脉位于中国江西省、福建省两省边境。
山脉大致与海岸平行,呈东北-西南走向。
平均海拔1000m左右。
主峰黄岗山,海拔2158m。
南北范围27°32′36″N~27°55′15″N;东经117°24′12″E~118°02′50″E,处于中亚热带,年均温13℃~19℃,年均降水量1600mm~2200mm。
武夷山地区是福建省降雨量最大、相对湿度最大的地区。
土壤是植被生长的基础,武夷山西部是同纬度地区现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森林生态系统,同时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1]。
目前对于武夷山的研究主要在生物多样性方面,土壤方面主要是其利用其土壤垂直分布的典型性来进行研究。
朱鹤健通过对武夷山研究认为,武夷山的垂直分布在中亚热带具有一定代表性。
然而对于如何保护好、利用好武夷山土壤资源的研究较少。
文章通过对武夷山土壤资源分布规律、土壤肥力及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进行分析,对武夷山土壤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提出建议。
1武夷山土壤资源形成1.1成土条件武夷山由邵武-河源大断裂控制,形成武夷断块隆升区,西部以下降为主,故西坡陡急,东部以上升为主,故东坡舒缓,走向为东北-西南,属于后加里东运动隆起带。
武夷山紫色土的利用与保护探讨

武夷山紫色土的利用与保护探讨摘要紫色土为发育在紫色岩层上的土壤,属亚热带同纬度典型的非地带土壤之一。
通过典型采样和室内理化测试,分析了武夷山的紫色土分布、成因、特性及利用现状,提出了紫色土在利用中的改良建议,为武夷山紫色土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紫色土;利用;保护;武夷山我国紫色土分布广,主要分布于四川、重庆以及云南、贵州等地区。
紫色土的有机质含量低,但潜在肥力较高,特别是钾的含量丰富,是人们种植经济作物的一个重要土类。
但紫色土母岩物理风化强烈,土壤固结性差,极易遭冲刷,如果利用不当,易导致水土流失,从而使土壤肥力降低、土层变薄。
1研究区概况武夷山脉位于闽赣边界,北纬27°33′~27°54′,东经117°27′~117°51′,研究区处于福建省武夷山市武夷镇,海拔210m左右,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年均气温17℃,年均降水量2 000mm,年均空气相对湿度75%,全年雾日100d。
武夷山紫色土母岩为白垩纪赤石群厚层状紫色砂页岩,母质为坡积—残积物,为酸性紫色土,土层浅薄,部分基岩裸露,植被覆盖率低,而且植物种类稀少,分布不均,人为影响严重,自然植被为樟树、胡枝子、山乌珠、五节芒、铁芒萁等,人为种植了杉木、马尾松等,农作物主要为山茶等。
2土样的采集与处理2.1室外准备与初步分析样品的采集严格按照土壤背景值样品的采样要求,尽可能远离已知的污染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剖面进行取样。
所取土样风干、粉碎过筛备用。
2.2分析方法土壤的机械组成测定:甲种比重计法,颗粒分级按美国制分级。
有机质含量测定:有机质速测法。
pH值测定:在土水比为1∶5浸提液中,用奥立龙酸度计测定。
3结果与讨论紫色土的形成深受紫色岩石的影响。
紫色土矿物质化学风化作用微弱,从成土母质和土壤组成含量看,除钙、磷明显淋失外,其他元素均无明显淋失。
岩性紫色土的成土过程主要表现为物理崩解和侵蚀堆积作用,有机质的累积作用十分微弱,土体松散,抗蚀力差。
武夷山植被研究及保护利用

武夷山植被研究及保护利用地理科学学院地理科学类杜彦玲109092014041指导教师:刘强武夷山植被研究及保护利用杜彦玲(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109092014041)【摘要】通过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实地考察,介绍武夷山的基本状况,并且总结武夷山的生境分析武夷山植被的垂直分布规律,并且进一步探究了旗状树,非地带性植被毛竹林和中山草甸等特殊型的分析。
在遵循武夷山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提出武夷山植物资源合理性利用的建议,保持武夷山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武夷山特征垂直分布植物特殊性可持续发展【正文】通过对武夷山实地考察,发现武夷山在不同海拔高度上植被垂直变化分布明显,根据武夷山的自然条件等,剖析他的植物垂直地带谱,并且对某些特殊性现象的产生进行分析。
而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我们该如何保护和利用武夷山植被资源呢?一、武夷山概况武夷山位于闽、赣两省之间,平均海拔1 000m左右。
整个武夷山脉成北北东—南南西走向,为闽江水系、汀江水系与鄱阳湖水系的分水岭。
主峰黄岗山海拔 2 158m,是我国大陆东南部的最高峰。
并且,武夷山脉北段的海拔最高又是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和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网点所在地。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北纬27°33′~ 27°54′、东经117°27′~ 117°51′。
武夷山脉受邵武—河源深大断裂控制,地壳运动的主要型式就是断块的升降活动。
武夷山脉的西侧(即江西部分)以断块下陷为主;东侧(即福建部分)以断块上升为主,属于后加里东运动隆起带,地层属于前震旦系和震旦系,是福建迄今发现的最古老地层。
武夷山保护区所在地,是第三纪末、第四纪以来新构造运动强烈上升的地区,其全部为花岗岩和火山岩所组成。
在气候带划分上,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并且具有“四最”之称,即全省气温最低、雨量最多、湿度最大,雾日最多。
年平均气温13~ 19℃ ,年平均降水量1 600~ 2 000mm,年平均相对湿度在70%~ 85%以上;并且,保护区地势高低悬殊,气候有着明显的垂直变化,如年平均气温海拔高度的增加量呈上升趋势;年平均降水量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武夷山土壤垂直分布特征分析

武夷山土壤垂直分布特征分析摘要:在对武夷山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介绍了武夷山的概况及成土条件;对武夷山土壤进行分带,研究了不同海拔处土壤的形成条件和特征;分析了土壤基本性状的垂直变化规律:有机质含量、粘粒含量、土体厚度随海拔的降低,分别呈现下降、增加、增厚的趋势;土壤颜色随海拔降低逐渐转红,表土层亮度和彩度增大;土壤pH不遵循垂直变化规律。
关键词:土壤垂直分布特征土壤分带土壤基本性状武夷山1 武夷山概述武夷山脉地处福建省崇安县南部的闽赣交界处,呈东北—西南走向。
范围大致为北纬27°33′~27°54′、东经117°27′—117°51′。
山脉平均海拔1000—1100m,其北段地势最高,主峰黄岗山海拔2158m,为我国东南部第一峰。
武夷山北段的土壤垂直分布,在武夷山脉和中亚热带山地中有一定代表性。
2 武夷山土壤成土条件武夷山地质地层属华南地层区武夷山—四明山地层分区的一部分,出露地层有震旦系上下统、侏罗系下统梨山组、上统长林组及南园组等[1]。
本区的基岩为燕山早期的花岗岩,主要分布在山体下部,山体上部则主要分布火山岩。
武夷山脉受邵武—河源深大断裂控制,地形总体特点是地势高、起伏大、有垭口,且东西坡明显不对称。
由于山体坡度较大,成土母质多为坡积物或残积—坡积物。
武夷山隶属中亚热带季风区,且自身高大的山体很大程度地阻挡了南下的寒潮,故区内气候总体温暖湿润,年均温13—19℃,年均降水量1600—2200mm,年均相对湿度在70—85%以上。
由于山区地势高差悬殊,所以区内气候的垂直变化颇为显著,大致为: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0.44℃,降水递增37.0—54.14mm。
本区水热协调,土质肥沃,溪谷纵横,生态环境复杂,故植被资源十分丰富。
从山脚到山顶依次分布着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中山矮曲林和山地草甸,显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
3 土壤类型和特征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土壤类型多样,垂直分异明显,其垂直带谱自下而上为红壤(海拔700m以下)、黄红壤(700—1050m)、黄壤(1050—1900m)、山地草甸土(1900—2158m)。
谈江西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药用植物资源调查

谈江西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药用植物资源调查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药用植物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保护区是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天然庇护场所,更是各种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资源的主要保护地。
近年来,“人类保健需要传统医药”的观念逐渐被社会所接受,利用植物资源开发研制的医疗保健产品备受大众青睐; 随着全社会对天然药用植物及其保健产品的重视,药用植物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及大众医疗保健的战略性资源。
因此,开展药用植物资源调查,尤其是保护区内野生药用植物调查,是寻找药用植物新资源并研发天然新药物的重要途径。
江西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具有国际保护意义的A 级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 自1981 年建立自然保护区以来,虽已陆续开展了各种自然资源的本底调查,但针对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调查很少,本文报道了笔者多年来深入保护区开展药用植物调查的结果。
1 江西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概况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81 年 3月,总面积16007 hm2,其中核心区4835 hm2,缓冲区2021 hm2,实验区9151 hm2。
地理坐标为27°48’11″—28°00’35″N、117°39’30″—117°55’47″E。
保护区地处我国东南部最高峰黄岗山的西北坡,是江西省极为罕见的原始状态森林的主要分布区域。
保护区范围大多位于海拔1000 m 以上,最高峰黄岗山海拔2157. 7 m,最低海拔350 m,相对高差1800 m 以上; 年均气温14. 2 ℃,年均降水量2583 mm; 主要土壤类型有山地黄红壤、山地黄壤、山地暗黄棕壤和山地草甸 4 大类;地带性植被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境内植被的垂直分布非常显著,有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山顶苔藓矮林和山顶灌丛草甸6 类天然植被。
武夷山茶园种植与土壤属性关系的研究进展

第48卷第4期2021年12月福建林业科技JourofFujianForestrySciandTechVol 48 No 4Dec ,2021doi:10.13428/j.cnki.fjlk.2021.04.025武夷山茶园种植与土壤属性关系的研究进展周 艳(武夷山国家公园科研监测中心,福建武夷山354300)摘要:依托中国知网平台,采用文献计量法对1981—2021年武夷山茶园种植及生态环境影响关系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结果表明:2009年前武夷山茶园方面文献较少,随后则有较高的文献发表量。
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茶区(园)土壤理化性质、养分与肥力、金属元素含量,茶园品质的影响因素等方面;研究采样区主要集中在武夷山国家公园和双遗产地坐落的星村镇和武夷街道两处。
研究发现武夷山茶园土壤存在部分酸化现象;正岩区、半岩区和洲茶区3大茶区在养分元素、有机质含量和金属元素分布方面差异明显。
土壤属性、养分肥力状况、重金属含量、茶园栽培和管理方式共同影响了茶叶产量和品质。
通过梳理武夷山茶园研究现状,可为武夷山茶叶的深化研究及武夷山区域综合规划提供参考。
关键词:武夷岩茶;土壤肥力;文献计量法中图分类号:S571 1;S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51(2021)04-0127-06AdvancesontheRelationshipBetweenTeaPlantationandItsSoilPropertiesinWuyishanCityZHOUYan(WuyishanNationalParkScientificResearchMonitoringCenter,Wuyishan354300,Fujian,China)Abstract:ThispaperusedthebibliometricmethodtoreviewtheresearchliteraturesontherelationshipbetweenWuyiRockTeaplantinganditseffectofecologicalenvironmentfrom1981to2021 TheresultsshowedthattherewasfewerliteraturerelatedonWuyiRockTeabefore2009,andthenthenumberofpublishedarticlesincreased Thecontentofthesearticlesmainlyfocusesonthephysi calandchemicalpropertiesofteaplantation′ssoilnutrientsandfertility,thecontentofmetalelements,andthefactorsaffectingthequalityoftheteaproduction ThecurrentsamplingareasinthesepapersweremainlydistributedintheWuyishanNationalParkandXingcunTown,andWuyiStreet,wherethemixedHeritageSiteislocatedin Existingstudiesshowedthattherewassomesoilacidifi cationinWuyishanteaplantations Whiletherewereobviousdifferencesinnutrientelements,organicmattercontentandmetalele mentdistributioninthethreemajorteaareasofZhengyan,BanyanandZhouteaareas Soilproperties,nutrientfertilitystatus,heavymetalcontent,teaplantationcultivationandmanagementmethodscomprehensivelyimpacttheyieldandqualityofteaplanta tions ThispapersreviewedresearchstatusofWuyiRockTeatoprovidereferenceforthein depthstudyofWuyishanteaandthecomprehensiveplanningofWuyishanareainthefutureKeywords:WuyiRockTea;soilfertility;bibliometricmethod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栽植茶树的国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入修正值 R I, 运用 CR 对计算结果进行
一致性检验。修正公式为: CR = CI/ R I
表1
维数
1 2 3 4 5 6 7 8 9
修正值 RI
RI 0.00 0.00 0.58 0.90 1.12 1.24 1.32 1.41 1.45
当 CI≤0.10 时, 或者 CR < 0.10 或在 0.10 左右时, 认为判断矩 阵的一 致性是可 以接受的, 否则应该进行适当的修正。
5、层 次 总 排 序 虽然上面得到一组元素对其上一层 中某元素的权重向量, 但是最终要得到各 元素, 尤其是最低层中各个方案对于总目 标的排序权重, 从而进行方案的选择。总 排序权重要自上而下地将单准则下的权 重进行合成。 设上一层次( A 层) 包含 A1, A2, …Am 共 m 个因 素 , 其 归 一 化 权 重 分 别 为 a1, a2, …, am。其中 Aj 的下一层次( B 层) 包含 n 个 因 素 , 分 别 为 B1, B2, … , Bn, 关 于 Aj 的 权重 分 别 为 b1j, b2j, … , bnj。要 求 B 层 中 各 因素关于总评价目标的权重, 则要根据以 下公式计算:
千米以上, 呈 NE- SW 走向, 纵贯江西、福 的 作 用 中 又 包 含 了 植 物 、动 物 、微 生 物 的 的 成 土 条 件 见 表 1, 气 候 及 植 被 状 况 见
建两省 的 交 界 处 , 通 常 称 之 为 “大 武 夷 不同作用。其中高等绿色植物是土壤有机 表 2。 从 表 2 中 可 以 看 出 气 候 随 着 海 拔
2 普通山地黄壤性草甸土 黄岗山山顶 2100 中山坡地 火山凝灰岩坡积残积物
下 发 育 了 棕 化 黄 红 壤 。棕 化 是 指 土 壤 中 的
3
普通山地黄壤
二十五公里处 1890 中山坡地 火山凝灰岩坡积残积物
植物根系或其他器官发达, 土壤土层的物
4
普通山地黄壤
桐木关
1040 中山坡地 火山凝灰岩坡积残积物
关键词: 垂直地带性; 土壤; 植被; 武 地中有一定的代表性。
的作用。
夷山
( 一) 土壤与植被的关系
二、武夷山各垂直带上土壤的成土条件
一 、研 究 区 概 况
土壤是在母质、气候、生物、地形 和时
本次研究主要选取 7 个具有代表性
武夷山脉长五百余公里, 平均 海拔一 间五个主要因子作用下形成的。而在生物 的 剖 面 , 从 高 海 拔 至 低 海 拔 的 各 个 剖 面
中国集体经济
讨
■ 晏彩霞
摘要: 植被因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的 山深谷, 东坡缓, 西坡陡。主峰黄岗山, 位 力, 是土壤形成和演化的主要推动者。
重要因子, 在武夷山垂直性较强的背景 于闽赣交界处, 是我国东南第一峰, 海拔
( 二) 武夷山地带性土壤与植被的关系
下, 植被与土壤的关系则更加突出。文 章 2158 米 , 素 称“华 南 屋 脊 ”。 黄 岗 山 属 于
质可以沿着根系等转移到下层, 使下层土
5
普通山地黄红壤
庙湾
890 中山坡地 粗晶花岗岩坡积残积物
壤带有上层土壤的性质, 如颜色加深有机
6
棕化黄红壤
坳头
980 中山坡地 粗晶花岗岩坡积残积物
质含量增加等等。
7
普通山地红壤
黄坑镇
390 丘陵坡地 粗晶花岗岩坡积残积物
在毛竹林下面有一层较厚的枯枝落
表 2 武夷山代表性土壤剖面的气候条件及植被状况
叶层, 给土壤发育提供了丰富的有机质
剖面号 年均温( ℃) 年降水量( mm) 湿度( %) 干湿交替( 是/ 否)
主要植被
来源。毛竹的竹鞭穿插对土壤形成的影
1
8。5
3000
> 85
无
中山草甸
响主要有: 第一, 根系发达可延伸至土壤
2
8。5
3000
> 85
无
中山草甸
的 B 层, 增加 B 层的有机质含量; 第二,
3
11- 13
2200
75
无
山地矮林
许多上层物质可沿着竹鞭向下移动, 改
4
11- 15
2150
> 75
无
杉木林
变 下 层 土 壤 的 性 状 , 造 成 A、B 层 间 的 界
5
13- 18
2000
75
有
衫茶毛竹芒萁等
限模糊, 增加 B 根系的含量。这些特殊
6
13- 18
2000
75
有
单一毛竹林
的成土过程导致形成棕化黄红壤, 而不
植被与土壤的关系, 并通过选取几 个典型 多、湿度最大的地区。黄岗山 及其周边 地 点 分 析 在 同 一 海 拔 上 两 个 剖 面 的 土 壤 因
的物理的和化学的指标来阐述植被对土 区位于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 其土 植被的不同而发育了两种不同的土壤,
壤的影响过程。
壤垂直分布在武夷山和我国中亚热带山 从而更加突出了植被在土壤发育过程中
为 1000- 1310 米。区内地势高低 悬殊, 高 内 , 死 亡 后 又 返 还 到 土 壤 中 , 增 加 土 壤 肥 多 、湿 度 加 大 , 植 被 由 常 绿 阔 叶 林 过 渡 到
################################################
W 为 对 应 于 λmax 的 正 规 化 特 征 向 量 , W
BC 50- 78
Ah 0- 28
4
B 28- 59
BC >59
Ah 0- 10
5
B 10- 29
BC >29
Ah 0- 27
6 Bs 27- 66
BC >66
Ah 0- 14.5
7
B 14.5- 80
BC >80
浅淡黄 2.5Y8/4 灰黄 2.5Y6/2
浅淡黄 2.5Y8/4 浅淡黄 2.5Y8/3 浊黄棕 10YR5/4 浊黄棕 10YR5/4 黄橙 10YR8/8 浊黄棕 10YR5/3 黄棕 10YR5/6 黄棕 10YR5.5/6
表3
剖面号 层次 深度( cm)
武夷山各剖面土壤基本性状
土壤颜色
干态
湿态
Ah 0- 31.5
黑 5Y2.5/1
黑 2.5Y2/1
1
B 31.5- 61
淡灰 2.5Y7.5/1
暗灰黄 2.5Y4/2
C
>61
浅淡黄 5Y8/2.5
淡黄 5Y7/3.5
A 0- 23
黄灰 2.5Y4.5/1
黑棕 2.5Y3/1
武夷山由于海拔高, 在不同的地带
在武夷山几个代表剖面的实地采样及室 华中亚热带湿润区, 又具有明显山地气候 上发育了不同的植被类型, 从而发育了
内分析的基础上, 分析了不同垂直带上 的 特 点 , 是 江 西 省 日 照 时 间 最 少 、降 雨 量 最 相 应 的 具 有 垂 直 地 带 性 的 土 壤 。 本 文 重
山 ”。 位 于 北 纬 24°48′ , 东 经 115° 质的主要来源, 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 用 高 度 的 变 化 而 呈 现 有 规 律 的 变 化 , 即 随
118′。东西宽 54- 78 千米。平均海拔高度 最显著。它能够利用光能将养分储存在体 着 海 拔 高 度 的 升 高 , 温 度 降 低 、降 水 量 增
m
! bi= bija(i i= 1, 2, …, n) j= 1
项目管理人员可以根据各权重以及 对各层次评价指标打分情况, 对成本管理 的绩效做出综合评价, 并依次作为成本控 制的标准。
三 、根 据 成 本 控 制 绩 效 评 价 进 行 施 工
过程诊断 运用对各个环节的评价得分就可以
对 施 工 绩 效 做 出 一 个 比 较 客 观 的 评 价 。如 果数据都比较平稳, 则继续按以前的施工 设 计 和 施 工 过 程 进 行 。如 果 出 现 了 异 常 数 据, 则应针对该异常数据对该环节进行过 程诊断。找出成本失控的原因, 避免在今 后的施工中继续犯同样的错误, 有必要的 话, 还可以修改施工设计, 以保证项目的 顺利进行。
从整体上分析, 各个剖面的土 壤大致 植 被 覆 盖 的 不 同 导 致 出 现 了 两 种 黄 红 壤 的 。第 34 号 剖 面 属 于 这 种 类 型 。由 于 这
可 以 分 为 脱 硅 富 铝 化 过 程 和 生 物 累 积 过 亚类。第 5 号剖面的植被主要有杉木、茶、 里 温 度 低 , 湿 度 大( 雾 日 多 ) , 脱 硅 富 铝
7
17- 19
1700- 2000
70- 75
有
衫马尾松芒萁等
同于地带性土壤 - 普通山地黄红壤的
各种特征。
针阔混交林直至山地草甸。在人为干扰 因此, 成土过程也表现出介于二者之间的
( 三) 普通山地黄壤
作用下的 W5 和 W6 由于分布不同的植 状态, 体现了黄红壤的特性。
黄 壤 大 约 分 布 在 1000 米 至 山 顶 , 黄
2
B 23- 48
浅淡黄 5Y7.5/3
浊黄 2.5Y6/4
C
>48
浅淡黄 5Y8/3.5
黄棕 2.5Y5.5/4
A 0- 12
黄棕色 2.5Y5.5/3.5
暗橄榄棕 2.5Y3/3
OM( g/kg) pH
112
4.37
18
4.17
3
4.63
120
5.03
27
5.04
24
5.05
80
4.51
的气候条件下, 土壤的脱硅富铝化程度很
程, 其规律是随着海拔的升高脱硅富铝化 程度减弱, 生物累积程度加强。同时, 在特 殊的成土条件下还会有特殊的成土过程。 由于人类长期在此居住, 大片的人工植被 取代了地 带性的植 被, 大致在 1200 米以 下为人工植被, 因此土壤的形成都留下了 人类活动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