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土壤分类参比
武夷山土壤发生特性与系统分类研究

武夷山土壤发生特性与系统分类研究
卢超
【期刊名称】《山东农业科学》
【年(卷),期】2009(000)008
【摘要】选取武夷山土壤垂直带中6个代表性剖面,在野外观察、样品采集、室内测试基础上,测定了土壤剖面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武夷山土壤的主要发生特性随海拔高度呈规律性的变化;在研究了土壤的形成条件和特点的基础上,按照<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第3版),鉴定了诊断层和诊断特性,检索了土壤系统分类名称,本区土壤分布垂直带谱的亚类从下到上依次为黏化富铝湿润富铁土、强度铝质湿润淋溶土、普通简育常湿雏形土、普通铝质常湿雏形土、石质铝质常湿雏形土和石质简育常湿雏形土.
【总页数】4页(P71-74)
【作者】卢超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55.3(257)
【相关文献】
1.蓝山县山地土壤发生特性与系统分类研究 [J], 李军;张杨珠;赵荣进;李菲
2.蓝山县山地土壤发生特性与系统分类研究 [J], 李军; 张杨珠; 赵荣进; 李菲
3.中国亚热带山地土壤发生特性和系统分类研究进展 [J], 盛浩;周清;黄运湘;廖超
林;张杨珠
4.定边县板凳滩移民区土壤发生特性与系统分类研究 [J], 杨晓武;李新平
5.南方石灰岩土壤发生特性和系统分类研究 [J], 袁红;谢红霞;罗兰芳;黄运湘;张杨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武夷山市5种类型茶园土壤重金属剖面分布特征

关键词 :武 夷山市;土壤类型 ;茶 园土壤;重金属;剖面分布 中图分 类号 i X8 2 文献标 识码 :A
Ve r t i c a l Di s t r i bu t i o n o f He a v y Me t a l s i n Fi v e T y pe s of S o i l s f r o m " r e a Pl a n t a t i o n s a t W u y i s ha n
茶叶学报 5 6( 3 ) :1 5 9 " - - 1 6 4 ,2 0 1 5
Ac t a e a Si ni c a
武夷山市 5 种 类型茶 园土壤重金属剖 面分布特征
陈玉 真 ,王 峰 , 吴 志 丹 , 陈 芝 芝 , 尤 志 明
( 福 建 省 农 业 科 学 院 茶 叶 研 究 所 ,福 建 福安 3 5 5 0 1 5 )
Ab s t r a c t : F r o m i f e l d s u r v e y s a n d l a b o r a t o r y na a l y s e s , t h e v e r t i c a l d i s t ib r u t i o n o f h e a v y me t a l s i n 5 t y p e s o f s o i l s ( i . e . , y e l l o w, r e d e a r t h , mo i s t s a n d y , a l p i n e me a d o w a n d p u r p l e s o i l s )o f t e a p l a n t a t i o n s a t Wu y i s h n a Ci t y wa s o b t a i n e d . I t wa s s h o wn t h a t i n t h e s o i l s
武夷山不同植被类型下山地黄壤对比

A Co mp a r i s o n o n t h e Mo u n t a i n o u s Y e l l o w S o i l i n Wu y i s h a n Ar e a Co v e r e d b y Di f f e r e n t Ve g e t a t i o n T y p e s
性最 强, 针 叶林其次 , 茶 园最 弱 .
关键词 :土壤 ; 植被 类型; 武 夷山国家 自然保护 区 中图分类号 :S l 5 9 . 2 5 7 文献标 志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I _ 5 3 6 5 ( 2 0 1 4 1 l 2 1 1 4 - 0 4
ZHONG Fu c h a ng , TAN Ya l a n
( C o l l e g e o f G e o g r a p h i c S c i e n c e , F u j i a n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F u z h o u , F u j i a n 3  ̄ 5 0 1 0 8 , C h i n a )
武夷山土壤垂直分布特征分析

武夷山土壤垂直分布特征分析摘要:在对武夷山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介绍了武夷山的概况及成土条件;对武夷山土壤进行分带,研究了不同海拔处土壤的形成条件和特征;分析了土壤基本性状的垂直变化规律:有机质含量、粘粒含量、土体厚度随海拔的降低,分别呈现下降、增加、增厚的趋势;土壤颜色随海拔降低逐渐转红,表土层亮度和彩度增大;土壤pH不遵循垂直变化规律。
关键词:土壤垂直分布特征土壤分带土壤基本性状武夷山1 武夷山概述武夷山脉地处福建省崇安县南部的闽赣交界处,呈东北—西南走向。
范围大致为北纬27°33′~27°54′、东经117°27′—117°51′。
山脉平均海拔1000—1100m,其北段地势最高,主峰黄岗山海拔2158m,为我国东南部第一峰。
武夷山北段的土壤垂直分布,在武夷山脉和中亚热带山地中有一定代表性。
2 武夷山土壤成土条件武夷山地质地层属华南地层区武夷山—四明山地层分区的一部分,出露地层有震旦系上下统、侏罗系下统梨山组、上统长林组及南园组等[1]。
本区的基岩为燕山早期的花岗岩,主要分布在山体下部,山体上部则主要分布火山岩。
武夷山脉受邵武—河源深大断裂控制,地形总体特点是地势高、起伏大、有垭口,且东西坡明显不对称。
由于山体坡度较大,成土母质多为坡积物或残积—坡积物。
武夷山隶属中亚热带季风区,且自身高大的山体很大程度地阻挡了南下的寒潮,故区内气候总体温暖湿润,年均温13—19℃,年均降水量1600—2200mm,年均相对湿度在70—85%以上。
由于山区地势高差悬殊,所以区内气候的垂直变化颇为显著,大致为: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0.44℃,降水递增37.0—54.14mm。
本区水热协调,土质肥沃,溪谷纵横,生态环境复杂,故植被资源十分丰富。
从山脚到山顶依次分布着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中山矮曲林和山地草甸,显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
3 土壤类型和特征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土壤类型多样,垂直分异明显,其垂直带谱自下而上为红壤(海拔700m以下)、黄红壤(700—1050m)、黄壤(1050—1900m)、山地草甸土(1900—2158m)。
武夷山土壤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武夷山土壤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福州350007)[摘要]:武夷山是中亚热带生物多样性的典型代表区,又是我省著名旅游景点。
土壤是植被生长的基础,因此如何保护好、利用好武夷山的土壤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武夷山最高峰黄岗山海拔为2158m,为大陆东南部最高峰。
武夷山土壤主要类型有红壤、黄红壤、黄壤、草甸土。
鉴于其重要性,并与国家日益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正确地保护好、利用好武夷山的土壤资源对武夷山的保护意义重大。
通过对主要土壤类型的野外采样与室内实验分析,文章对武夷山主要土壤理化性质及其特点等进行分析,提出如何更好的保护好、利用好武夷山土壤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土壤资源;利用;保护;武夷山引言武夷山脉位于中国江西省、福建省两省边境。
山脉大致与海岸平行,呈东北-西南走向。
平均海拔1000m左右。
主峰黄岗山,海拔2158m。
南北范围27°32′36″N~27°55′15″N;东经117°24′12″E~118°02′50″E,处于中亚热带,年均温13℃~19℃,年均降水量1600mm~2200mm。
武夷山地区是福建省降雨量最大、相对湿度最大的地区。
土壤是植被生长的基础,武夷山西部是同纬度地区现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森林生态系统,同时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1]。
目前对于武夷山的研究主要在生物多样性方面,土壤方面主要是其利用其土壤垂直分布的典型性来进行研究。
朱鹤健通过对武夷山研究认为,武夷山的垂直分布在中亚热带具有一定代表性。
然而对于如何保护好、利用好武夷山土壤资源的研究较少。
文章通过对武夷山土壤资源分布规律、土壤肥力及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进行分析,对武夷山土壤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提出建议。
1武夷山土壤资源形成1.1成土条件武夷山由邵武-河源大断裂控制,形成武夷断块隆升区,西部以下降为主,故西坡陡急,东部以上升为主,故东坡舒缓,走向为东北-西南,属于后加里东运动隆起带。
武夷山自然地理概况

武夷山自然地理概况武夷山自然地理概况-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武夷山自然地理概况武夷山地处中国福建省西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27°32′36″~27°55′15″;东经117°24′12″~118°02′50″。
根据区内资源的不同特征,将全区划分为西部生物多样性、中部九曲溪生态、东部自然与文化景观以及城村闽越王城遗址等4个保护区。
核心面积63575ha,核心次面积36400ha,同时,划定了外围保护地带--缓冲区,面积27888ha。
区内年平均降雨量为1486-215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78-84%,早霜10月份,终霜3月份,无霜期253-273天,平均雾日达120天,随海拔高度增加年照日数递增率为21.3小时/百米,年降水量递增率为44-54毫米/百米。
具有气温低,降水量多,湿度大,雾日长,垂直变化显著等气候特点。
武夷山植被的概况如下:一、植物概况武夷山已知植物3728种,有中国特有属27属31种,许多如银杏等为单种属孑遗植物3728种,有28种珍稀濒危种列入《中国植物红皮书》,如鹅掌楸、银钟树、南方铁杉、观光木、紫茎等。
区内发育有壳斗科(Fagaceae)、樟科(Lauraceae)、山茶科(Theaceae)、木兰科(MagnoLiaceae)、金缕梅科(Hamamelidaceae)、和杜英科(Elaeocarpaceae)树种。
11月7、8日:黄岗山简易公路、桃源浴,沿途认识植物。
其中,桃源浴18种植物的科名、属名:①、黄山松:松科、直条型。
②、扁柏:柏科。
③、马挂木:木兰科。
④、化香树:胡桃科,落叶阔叶树。
⑤、金钱松:松科。
⑥、小叶柏了树:安息香科、落叶阔叶树。
⑦、灯台树:回照科,落叶阔叶树。
⑧、大花金鸡菊:菊科。
⑨、胡桐树:胡桐科。
⑩、红豆杉、柳杉和冷杉:三尖杉科。
其次,庐山植物园10种植物科名、产地和用途:①、白花杜鹃:杜鹃花科,原产江西、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四川、云南。
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类型的地形分异

的定 量研究 成为可 能 , 目前 已有 了一 系列 相关报 道 l 5
。福 建 省武 夷 山 国家 级 自然 保 护 区是 中 国最
早成立 的 自然保护 区之一 ,具 有世界 同纬度 保存 面积最 大 、保 存最 完整 的 中亚热 带森林 生态 系统 。但 对武夷 山植被 分布 与环境 要素关 系 的研究鲜 见报 道 。笔 者试 图通过 探索 武夷 山植 被空 间格局 与地 形这
总体特 征 ,揭 示 了植被 分布 在 地 形上 的 变异规 律 。 结果 表 明 , 区 内各 植被 类型 面积 分 布 不
均 ,地 带性 植被 常绿 阔叶林 和针 阔混 交林 是主要 植 被 类 型 , 占总 面积的 7 .3 05 %。在 海拔 的 影响 下 ,保 护 区植 被 有 明显 的 垂 直分 带 现 象。坡 度 和 坡 向 对 不 同植被 类型 分 布影 响 程 度 不 同 ,只 对 中山草 甸、阔叶矮 曲林 和人 工植被 等 3种植 被 类型有较 显 著影响 。从各植 被 类型在 海拔 、坡度 和坡 向上 的 变异 系数 看 ,海拔 因子对植 被 类型的 分布影 响最 大。 图 4表 3参 1 6 关键 词 :森林 生 态学 ;武 夷 山国家级 自然保 护 区 ;植被 类型 ;地形 ;分异
亚热带 季风气 候 ,具 有气 温低 ,降水 量多 ,湿度 大 ,雾 日长和垂 直变化 显著 等特 点 。区内土壤类 型 主 要 有 暗红壤 、红壤 、黄红 壤 、黄壤 和草甸 土类 等 。武夷 山国家级 自然保护 区包括 了我 国中亚热带地 区所
收 稿 1期 :20 —11 ;修 回 日期 :20 — —1 : 3 1 070 — 7 070 1 4
地形地 貌最早 即被看 作一种 重要 的环境 因子 l 。地 形通 过地貌 过程 ,对植 被产 生直接作 用 ,通过形 态 3 J ( 如起 伏等 ) 的变化控 制光 、热 、水 和土壤养 分等 资源 的空 间再 分配 。 因此 ,地形 是 为植物群 落提 供生
福建山地土壤的系统分类及其分布规律

福建山地土壤的系统分类及其分布规律陈健飞【期刊名称】《山地学报》【年(卷),期】2001(019)001【摘要】福建山地土壤在我国亚热带山地土壤中具有一定代表性。
本研究根据武夷山、梅花山、鼓山等山地的19个土壤剖面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数据,鉴定了福建山地丘陵主要土壤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进行发生学分类、中国土壤系统分类(CST)、美国土壤系统分类(USST)以及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WRB)之间的分类参比,同时阐明基于土壤系统分类制的福建主要山地土壤的分布规律,为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在亚热带山地丘陵区的应用提供范例。
%In this study , based on Chinese Soil Taxonomy, the diagnostic features of several representative pedons in Wuyishan (located in middle subtropics), Meihuashan (located in the southern margin of middle-subtropics) and Gushan (located i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south-subtropics) were identified and the soil classification correlation were discussed.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main diagnostic horizons and diagnostic characteristics of mountainous soils in Fujian province are as the followings: Histic, Umbric, Ochric epipedons; Cambic, Argic, and LAC-ferric horizons; Udic, Perudic and Stagnic soil moisture regime, Thermic, and Mesic soil temperature regime, Allitic, Alic, Ferric, Low B.S. And Lithic contact. The main soil types and theirs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in the research area are as follows: Ranging from hill to middle-mountain, Udic Ferrisols, Udic Luvisols, Perudic Luvisolsand Perudic Cambisols is distributed in sequence from the lower to higher elevation. Correspondingly, the soil changes from Udults to Aquepts according to USST and from Acrisols, Alisols, Cambisols to Umbrisols according to WRB. In addition, the different soil-forming environment resulting from different location of mountains leads to the different elevation limits of distribution of the soil types. For example, the latitudeof Mt. M eihuashan is about 2.5° further south than that of Mt. Wuyishan, the former is superior to the latter as far as the heat condition is concerned. As far as the Ferric and Allitic process is concerned, the former also relatively stronger than the latter, which enables that the distribution elevation of Ferrisols in Mt. Wuyishan is 300~400m lower than that in Mt. Meihhuashan. Secondly, owing to the difference landform of the two mountains, namely, there are multi-level summit planation surface in Mt. Wuyishan where middle-mountain meadow grasses grow; and the landform of Mt. Meihuashan is "lotus-flower-shaped", middle-mountain meadow grasses don't grow in the summit, but they distribute in basins and valleys where the elevation is over 1000m . The former is better than the latter in drainage condition, therefore Perudic Cambisols mainly exists under the landscape of middle-mountain summit meadow grasses in Mt. Wuyishan and Stagnic Cambisols mainly exists under the landscape of middle-mountain basins and valleys in Mt. Meihuashan.【总页数】8页(P1-8)【作者】陈健飞【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自然资源研究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5.1【相关文献】1.蓝山县山地土壤发生特性与系统分类研究 [J], 李军;张杨珠;赵荣进;李菲2.甘肃河西山地土壤系统分类 [J], 齐善忠;肖洪浪;罗芳3.宁夏山地土壤的发育规律及系统分类研究 [J], 曲潇琳;龙怀玉;曹祥会;谢平4.蓝山县山地土壤发生特性与系统分类研究 [J], 李军; 张杨珠; 赵荣进; 李菲5.中国亚热带山地土壤发生特性和系统分类研究进展 [J], 盛浩;周清;黄运湘;廖超林;张杨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算得 : 本区海拔约 1500m 以下为 热
性温度状况 , W4 、 W5 和 W6 剖面属之 ; 海拔约 1500m 以上为 温性温度状况 , W1、 W2 和 W3 剖面属之。 W1 剖面具有氧化还原特性 : 所有剖面均具有富铝特性或铝质特性 ; W6 剖面具有铁质特 性; 除 W5 剖面外均具有腐殖质特性 ; 所有剖面均为盐基不饱和 : W1、 W2 剖面存在石质接触 面。
表3
剖面号 ( 海拔 m) W1( 2150) W2( 2100) W3( 1850) W4( 1050) W5( 920) W6( 310) 有机 表层 暗瘠 表层 淡薄 表层 雏 形 层 粘 化 层
典型土壤剖面的 诊断层和诊断特性
低活 滞水 常湿润 湿润 温性 热性 氧化 富铝 铝质 铁质 腐殖 盐基 石质 性富 水分 水分 水份 温度 温度 还原 质特 不饱 接触 和 面 铁层 状况 状况 状况 状况 状况 特征 特性 现象 特性 性
[ 4, 5]
, 即按 Penman 经验公式估算 , 年干燥度<
1, 但每个月干燥度并不都 < 1, 因此 W4、 W5、 W6 属 湿润水分状况 ; 根据气温垂直递减率和 降水递增率推算 , 并参考地表植被类型, 判定武夷山区海拔 1100m 以上地区的土壤水分状况 为 常湿润 , 故 W2、 W3 剖面具有 常湿润水分状况 。另由于 W1 剖面地表有苔藓和枯枝落 叶层 , 使其上部土层在大多数年份中有相当长的湿润期, 或部分时间被地表水和/ 或上层滞水 饱和 , 导致土层中发生氧化还原作用或铁质化作用 , 因此符合 滞水水分状况 的条件。 根据本区气温垂直递减率以及土温及气温关系
4
土壤分类参比及讨论
根据上述所确定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 按照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 修订方案 )
[ 3]
、 美国土壤
系统分类 ( ST ) 4. 1
[ 6]
和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 ( WRB)
[ 7]
对 6 个代表性剖面进行检索定名, 并与我
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的发生学分类作类别参比 , 列于表 4。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制的福建山地土壤垂直分布特点
表1
剖面号 W1 W2 W3 W4 W5 W6 采样地点 黄岗山顶 黄岗山顶 黄岗山 25km 处 桐木关西侧 庙 黄 湾 坑 海拔高度 ( m) 2150 2100 1850 1050 920 310
土壤剖面成土环境条件
地形部位及坡度 山顶夷平面 , < 5 中山坡地 , 12 中山坡地 , 25 中山坡地 , 30 中山坡地 , 28 丘陵坡地 , 20 母岩母质 火山凝灰岩残积物 火山凝灰岩残积物 火山凝灰岩坡积 - 残积物 火山凝灰岩坡积物 粗晶花岗岩坡积物 粗晶花岗岩坡积 - 残积物 植 被
中国科学院特别支持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支持项目 ( 批准号 : 49831004) 的部分研究 成果 ; 福建省自然 科学 基金资助项目 福建省自然保护区土壤的诊断 学类型及 其数据库 研究 成 果之一。研究 中承蒙陈 志诚、 曹升 赓研究员 指 导 , 谭炳华副教授协助部分室内化验分析 , 谨此致谢。
*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 修订方案 , 1995) ( 亚类) 石质 - 斑纹铝质常湿雏形土 * ( Lit , M ot - A li- Perudic Cambisols)
剖面号
W1
( Cambic U mbrisols) 雏形暗色土 ( Cambic U mbrisols) 不饱和雏形土 ( Dyst ric Cambisols) 腐殖质高活性强酸土 ( Humic A lisols) 铁质高活性强酸土 ( Ferric A lisols) 腐殖质低活性强酸土 ( Humic A crisols)
中山草甸 中山草甸 山地矮林 杉木林 茶、 杉、 毛竹 杉木林
2
2. 1
土壤形成特征
地球化学特征
供试土壤的基本性状调查分析结果列于表 2。已有研究表明, 本区土壤总体上处于中度 富铝化阶段 , 土壤粘土矿物以高岭石 ( 或多水高岭石 ) 为主 , 伴有三水铝石, 细土全钾含量较低 ( 除 W5 剖面外 , 都在 20% 以下 ) , 盐基饱和度都较低 ( B 层的盐基饱和度多在 15% 以下) 。随 着海拔高度自高而低 , 土体厚度和粘粒含量逐渐增加 , 山体下部土壤剖面中粘粒下移明显 , 铁 的游离度也呈逐渐增大趋势, 反映化学风化作用的增强。而山体上部呈现弱风化强淋溶特征 , 山体上部土壤剖面中较低的粘粒硅铝率和三水铝石的出现 , 是在常湿润土壤水分状况下土壤 强烈淋溶迅速脱硅的结果。 2. 2 有机质累积特征 从表 2 可见 , 土壤有机质含量随着海拔高度下降而逐渐减少。这种分布趋势, 除了水热条
有机表层仅出现在山地草甸植被下的山顶平坦部位或微凹部位 , 如 W1 剖面有机表层的 容重为 0. 6M g/ m 3 , A 1 层加上 A2 层的一部分符合枯枝落叶质有机表层的条件 ; 暗瘠表层多出 现在草甸坡地( 如 W2 剖面) 以及较郁闭的森林植被下 ( 如 W4 剖面) ; 其余剖面符合淡薄表层 的鉴定指标。
150
土
壤
1999 年
第3期
人工林也多分布本高度带; 海拔 1100~ 1500m 之间, 为针阔叶混交林和常绿、 落叶阔叶混交 林; 海拔 1500~ 1800m 之间分布着针叶林 ; 1800~ 1900m 之间的山坡分布着山地苔藓矮林 ; 海 拔 1800m 以上的山体顶部和缓坡地段, 分布着山地草甸。 由于海拔高度差异引起气候、 生物等成土环境条件的递变, 武夷山在性状变异和类型分布 [ 1] 上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 。本研究在该地区多年野外调查的基础上 , 选取了据发生分类制 划分的土壤垂直带的 6 个代表性剖面, 其成土环境条件见表 1 。
件差异的原因外 , 还与人为干扰程度有关 , 不同植被类型和利用方式下 , 生物富集作用有明显 差异 ; 此外 , 山体自高到低 , 土壤腐殖质体系逐渐向分子量较小、 复杂度较低的方向变化[ 2] 。
3
诊断层和诊断特征
[ 3]
按照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鉴别指标 性列于表 3。 3. 1 诊断表层
, 本研究 6 个代表性剖面所具有的诊断层和诊断特
1999 年
第3期
土
壤 湿润淋溶土
[ 8, 9]
153 常湿淋溶土 常
武夷山和梅花山是福建具有代表性的山地。武夷山垂直带土壤系列剖面的中国土壤系统 分类结果表明, 从丘陵到中山 , 自低而高依次分布湿润富铁土 湿雏形土等亚纲 , 其变化趋势与闽西梅花山土壤垂直分布相似 , 但由于所处成土环境的不
同, 土壤分布上也表现出不同之处 : 其一 , 梅花山所处纬度比武夷山低 2. 5 度, 热量条件优于武 夷山, 土壤的富铁铝化过程较为强烈 , 使 得梅花山富铁土的分布高度可达 1300m, 而武夷山 900m 以上便出现淋溶土分布 , 可见富铁土的分布高度在武夷山比在梅花山低 300~ 400m; 其 二, 由于两个山地地貌形态的差异, 武夷山的中山草甸主要分布在山顶夷平面 , 而梅花山的中 山草甸则主要分布在山间的盆谷地 ( 当地俗称 小洋 ) , 前者的排水条件比后者好些 , 因此武夷 山草甸景观下形成的主要是常湿雏形土 , 而梅花山草甸景观下形成的主要是滞水雏形土。
W2
山地黄壤性草甸土
石质铝质常温雏形土 ( Lit - A li- Perudic Cambisols)
W3
普通黄壤 普通黄壤
腐殖铝质常湿雏形土 ( Hum- Ali- Perudic Cambisols) 腐殖铝质常湿淋溶土 ( Hum- Ali- Perudic Luvisols)
152 3. 2 诊断表下层
土
壤
1999 年
第3期
雏形层多出现在山体上部( 如 W1、 W2、 W3 剖面) , 其中 W1 剖面 B 层粘化率高达 2. 11, 根 据已有调查报道 [ 1] , 本区 4 个原山地草甸土剖面 B 层的粘化率为 1. 9~ 3. 9, 且 B 层粘粒含量 均高达 300g / kg 以上, 这样的质地剖面分异与其所处水热条件不相一致, 鉴于野外观察未见明 显粘粒胶膜 , 初步判定为母质不连续性而致, 将其定为雏形层而非粘化层, 其成因有待微形态 鉴别等手段提供进一步佐证。 粘化层多出现在山体中、 下部 ( 如 W4、 W5、 W6 剖面 ) , 粘化率为 1. 32~ 1. 53, 且可见明显 的粘粒胶膜。 低活性富铁层出现在较低海拔位置 , 供试剖面中仅 W6 剖面基本符合条件。 3. 3 诊断特性 研究表明: 本区基带土壤水分状况为 湿润
1999 年
第3期
土
壤
149
武夷山土壤分类参比
陈 健 飞
福州 350007) ( 福建师范大学自然资源研究中心
摘
要
按照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 修订方案 ) , 鉴定了武夷山垂直 带中 6 个代表 性剖面的诊断 层、 诊
断特性和系统分类名称 , 并与发生 学分类、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 ( ST 制 ) 以及世界土壤 资源参比基础 ( WR B 制 ) 等 不同分类系统中的土壤类别归属作了对比研究 , 为中 国土壤系 统分类 ( 修订方案 ) 在我 国东南部 山地丘陵 区的 应用提供示范。
表4
发生学分类 ( 亚类 ) 山地普通草甸土
典型土壤剖面 的类型归属参比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 ( 第八版 , 1998) ( 亚类 ) 典型弱发育暗色始成土 ( T ypic Haplumbrept s) 石质的弱发育暗色始成土 ( Lit hic H aplumbrepts) 典型弱发育暗色始成土 ( T ypic Haplumbrept s) 典型强发育腐殖质老成土 ( T ypic Palehumult s) 典型弱发育湿润老成土 ( T ypic Hapludults) 典型弱发育腐殖质老成土 ( T ypic Haplohumult s) 世界土壤资源参比 基础( 草案 , 1994) ( 单元 ) 雏形暗色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