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环境调查与保护

合集下载

武夷山茶文化旅游 SWOT 分析及发展战略

武夷山茶文化旅游 SWOT 分析及发展战略

武夷山茶文化旅游 SWOT 分析及发展战略侯大为【摘要】武夷山茶文化历史悠久,在中国茶文化长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武夷山地区还存在大量的武夷茶历史遗迹,为武夷山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武夷山在双世界遗产申请成功、金骏眉的全国热卖和“印象大红袍”等一系列的成功营销宣传下,茶文化旅游发展迅速,但同时还存在劣势和风险。

本文运用 SWOT 分析方法,从竞争的优势、劣势、机遇和风险角度,全面分析了武夷山茶文化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

%Mount Wuyi tea culture has a long history and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chinese tea culture.As there remain lots of his-torical sites of Mount Wuyi tea culture, they provide a sound foundation for its tea-culture tourism.In recent years,Mount Wuyi tea culture tourism prospers quickly after a series of successful marketing campaigns like Jin Junmei and “Dahongpao Tea impression”.This paper u-seing the method of SWOT, analyzes the impacts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of Mount Wuyi tea-culture tourism from such aspects as its strength, Weakness,Opportunity and Threats in order for its healthy development,and lastly som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have been suggested.【期刊名称】《武夷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4页(P22-25)【关键词】武夷山茶文化;旅游;SWOT【作者】侯大为【作者单位】武夷学院茶与食品学院,福建武夷山 354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592.757武夷山茶文化底蕴深厚,南北朝(公元479年)时就有“晚甘侯”(非茶之茶)闻名于世,至17世纪远销欧洲,扬声海外,武夷山还是世界红茶和乌龙茶的发源地,武夷山1999年被列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名录》,极大的促进了武夷山旅游业的发展,将丰富多彩的武夷山茶文化和旅游结合起来,极大的促进了武夷山茶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明显是一种双赢的结果,本文从武夷山茶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出发,运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了武夷山茶文化旅游的优势、劣势、机遇和风险,并进一步提出促进武夷山茶文化旅游发展的策略。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管理技术指南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管理技术指南

02
划定技术与方法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采集与处理
数据来源
利用卫星遥感、航空摄影、无人机等 手段获取高分辨率影像数据,结合地 面调查数据进行补充。
数据处理
对采集的数据进行预处理、校正、拼 接等操作,提取基础地理信息要素, 如地形、水系、植被等。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
评价方法
采用专家打分、层次分析法、熵权法等 方法,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定量化 评价。
公众参与与协商
在生态保护红线调整优化过程中,积极引导公众参与和协商,充分 听取各方意见,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04
案例分析与实践经验
国内典型案例介绍
01
案例一:三江源生态保护红线区
02
三江源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通过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施严 格的生态保护措施,有效保护了水源地和生物多样性。
加强监管与评估
建立生态补偿的监管和评估机制 ,确保补偿资金使用透明、规范 ,同时对生态保护效果进行定期 评估,不断完善补偿机制。
生态保护红线监管体系
强化执法监管
建立健全生态保护红线的执法监管体系,加 大执法力度,对违反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要求 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监测与预警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生态保护红线区域进行 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和预警生态问题,为决策提供 科学依据。
国际合作与交流
积极参与国际生态保护合作项目,引进国外先进的生态保护红线管理理念和技 术。
THANKS
感谢观看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 与管理技术指南
contents
目录
• 生态保护红线概述 • 划定技术与方法 • 管理措施与政策建议 • 案例分析与实践经验 • 未来展望与研究方向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维管束植物名录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维管束植物名录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维管束植物名录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国福建省,是中国著名的自然保护区之一。

这里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独特的自然景观,其中维管束植物是保护区最重要的生物资源之一。

本文将介绍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内维管束植物的种类、分布、生态作用和保护价值,为保护和利用这些珍贵的自然资源提供参考。

维管束植物是指具有维管束组织的植物,包括蕨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在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维管束植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和学术意义。

根据调查和文献资料,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共有维管束植物245科、975属、2370种。

这些植物中包括许多珍稀濒危物种,如水青树、银杏、观光木、伞花木等。

保护区还有大量有重要价值的资源植物,如药用植物、食用植物和花卉等。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维管束植物按其分类主要分为蕨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三大类。

蕨类植物是保护区最重要的植被类型之一,共有130余种,包括多种珍贵物种。

裸子植物共有30余种,其中以松、杉、柏等为主。

被子植物是保护区植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共有1900余种,其中双子叶植物占80%以上。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维管束植物生长环境多样,受气候、地形、土壤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保护区的气候属于中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地形包括山地、丘陵、河谷和平原等地貌,为植物提供了不同的生长环境。

保护区的土壤类型也较为复杂,主要有红壤、黄壤、紫色土等类型,为不同植物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土壤条件。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维管束植物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

这些植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地。

维管束植物在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许多维管束植物具有药用、食用等经济价值,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维管束植物还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通过对这些植物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植物的演化、分布和生态习性等方面的知识。

维管束植物在保护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和研究价值。

浅谈武夷山茶区土壤条件对武夷岩茶品质形成影响

浅谈武夷山茶区土壤条件对武夷岩茶品质形成影响

2019年第06期综述武夷山地区属典型的丹霞地貌,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铸就了所产之茶的优良品质。

武夷茶区是乌龙茶茶区重要的一个分支,武夷岩茶属乌龙茶品类,是我国茶叶体系中一个特殊类别,被列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唐代徐夤诗云:“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武夷岩茶之“岩韵”,高度概括了岩茶在滋味和香气上的独特风格。

武夷岩茶品质的形成因素很多,从茶园管理到加工工艺甚至泡饮技艺,涵盖种植品种、栽培技术、施肥灌溉、鲜叶采摘、加工技术等诸多方面。

但是无可复制的就是茶原料生长的自然生态环境,这一特定的自然条件包括地理地貌、土壤、降雨、光照、温度等条件。

本文聚焦土壤条件视角,综合阐述土壤环境对武夷岩茶品质形成的研究,以期为武夷茶区茶园生态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为武夷岩茶产业发展助推。

1武夷茶区概述武夷山地处福建省西北部,以其碧水丹山、群峰竞秀、沟谷纵横闻名于世,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地。

武夷山境内气候温和适宜、年降雨适量、云雾弥漫,为茶树生长创造了理想的水热气光条件,赋予了极佳的自然生态环境。

根据2006年颁布实施的国标《地理标志产品武夷岩茶》,武夷山茶区定义为武夷山市所辖行政管理区域的2078平方公里范围以内[1]。

武夷茶区范围之广,茶区内又因不同“山场”而有所划分,“山场”因不同的地质地貌而有所区分。

武夷岩茶独特“岩韵”风味因产地的不同,韵味表现不同,品质也有所差异。

目前普遍认为“岩韵“纯正与否与茶树生长的山场有较大关系。

传统上武夷岩茶茶区划分为正岩区、半岩区、洲茶区[2,3],这种划分方式是武夷茶人和消费者的普遍认知,正岩区指的是武夷山核心地带,著名的三坑两涧地区以及九龙窠等,该地区土壤水肥条件优越且富含K 、Mn ,因此所产之茶为岩茶之极品;半岩区则主要指九曲溪一带的企山、星村等丘陵地带,是属于丹霞地貌和河谷地貌之间的过渡区域,该区所产之茶较正岩产区而次之[2,4,5];洲茶区以河谷地貌为主,包括祟溪、九曲溪、黄柏溪两侧在内的冲积土洲地,土壤肥力较好,透气透水性较差[6]。

武夷山下梅古民居的旅游开发与保护

武夷山下梅古民居的旅游开发与保护

·1·基金课题基金项目:本论文为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JAS161115)武夷山下梅古民居的旅游开发与保护刘超婧(闽北职业技术学院,福建…南平 353000)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武夷山下梅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受到广泛关注,也变得越来越迫切。

本文通过运用茶文化知识和古建筑开发与保护的综合研究,依托大量的实地勘察数据,验证了保护古村落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并以此提出了具有可行性、前瞻性的保护方案和设计方案,力求打造出以“茶路首埠,风雅水乡”为主题的下梅村旅游品牌。

关键词:古建筑;旅游;规划;保护0 引言下梅古村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不仅是“国家历史文化名村”“晋商万里茶路起点”,同时也是武夷山世界文化、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村内现今保留有大批珍贵的明清风格建筑,具有极大的旅游开发潜力。

因历史、发展等原因,这块钟灵毓秀的宝地没能得到有效的保护,不少富有历史、艺术价值的古建筑、古遗址濒临毁灭的危险,亟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予以抢救。

本文立足下梅古村落的人文历史条件与发展现状,在深入实地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规划了可行性的古村落保护方案,设计了前瞻性的古村落景区规划方案,旨在推动下梅古村落的旅游开发和保护,为其进一步发展建设提供一些依据。

1 下梅古民居的调查与分析下梅村古民居为明清风格的古建筑,集砖雕、石雕、木雕艺术为一体,其古街、古井、古码头、古建筑、古民居、古集市保存完好,外观古朴,乡土气息浓郁,900多米的人工运河穿村而过,沿河两岸建有凉亭、栏杆、美人靠,加上民风淳朴的民情风俗,造就了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

1.1 历史沿革下梅村的历史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先秦为闽越之地,隋唐属建宁,宋代称当坑坊,明代形成商埠,清朝乾隆年间达到鼎盛时期,成为武夷岩茶的主要集散地之一。

据《崇安县志》记载,清初下梅村邹氏茶商依托晋商的贸易伙伴关系,使武夷岩茶溯西北而上,经江西、湖北、安徽、山西、内蒙古,直至俄罗斯的恰克图,又南下泉州,扬帆直达港澳与东南亚,开辟了长达万里的武夷岩茶之路。

武夷山调研报告

武夷山调研报告

武夷山调研报告1. 研究背景武夷山位于中国福建省南部,是中国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和自然保护区。

作为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武夷山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独特的文化遗产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为了深入了解武夷山的生态环境、文化特色和旅游发展状况,我们进行了此次调研。

2. 调研目的本次调研的主要目的是探索武夷山旅游发展的潜力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和建议,以促进武夷山可持续发展。

具体调研目标包括:•了解武夷山的自然环境和生物资源状况;•调查武夷山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背景;•分析武夷山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和特点;•研究武夷山旅游相关政策和管理措施;•探讨武夷山旅游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提出武夷山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建议。

3. 调研方法为了收集全面而准确的数据和信息,我们采用了多种调研方法,包括实地考察、访谈和文献研究。

实地考察是此次调研的主要方法之一。

我们深入武夷山景区,观察自然环境和生物资源,并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流,了解其生活、文化和旅游经验。

另外,我们还进行了一系列访谈活动。

包括与武夷山旅游管理部门、酒店经营者和导游进行交流,了解旅游产业的管理和经营情况,以及与游客进行访谈,了解其旅游需求和体验。

此外,我们还查阅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和研究资料,包括历史文件、旅游报告和学术论文,以获取更详细的信息和数据。

4. 研究结果4.1 自然环境和生物资源状况通过实地考察和文献研究,我们发现武夷山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

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特点,孕育了丰富的植被和野生动物。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武夷山的自然环境存在一定程度的破坏和威胁。

例如,不合理的开发和旅游活动对武夷山的生态系统造成了一定影响。

因此,应加强自然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保护武夷山的自然环境和生物资源。

4.2 文化遗产和历史背景武夷山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古代的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包括古建筑、石刻和碑文。

此外,武夷山还拥有很多传统的文化活动和节日,如武夷茶文化和武夷山歌剧。

自然保护区科研管理

自然保护区科研管理

二、课题采取的工作程序
1 )通过调研明确重点保存的树种、树种资源健在 等状况,掌握设置原地保存林的技术规范要求。
2 )在调研和分析现有工作基础上,按国家标准的 统一要求,设置原地保存林地界、设置标示、编号。
3 )调查原地保存种质数据、绘制底图、拍摄图片。 4 )按统一要求,填写信息卡片 5 )原地保存林的管护。
资源档案;建立生态系统监测体系,开展生物资源(保
护区有哪些生物资源?)持续利用技术研究。
二、开展科研的原则
(l)充分利用保护区有利的自然环境和资源优势,有 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开展科学研究和资源监测活 动,为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2)保护区的科研应紧紧围绕保护与发展的需求开展, 其最终目的应为提高管理水平、科学保护及资源的可 持续利用服务。
仪器设备必须按精密程度分级使用,并定期对其性 能和技术指标进行校验、计量、标定,以确保仪器 设备的精度和性能。
各单位间借用仪器设备,要办理借用手续,做到有 据可查。
私人不得占用或变相占用各种仪器设备。
仪器设备(保修期已过)的检修一般由物资设备 处仪器设备维修中心负责。精密贵重仪器设备应 按规定由使用保管人进行经常性维护。
本协议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本协议一式四份,甲乙双方各二份。
甲方(盖章) 签名:
乙方(盖章) 签名:
签订日期: 年月日
2、档案管理(分门别类)
加强科技管理,建立科技档案制度 确定专人负责,建立岗位责任制 建立科研人员每年编写科研报告制度 完善档案收集及借阅制度 严格保密措施,确保档案不遗失或损坏。
固定资产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对仪器 设备进行处置(包括报损、报废、无偿调拨、出售 等) 。
在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先进个人或 集体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对于因失职或违反 管理规定,客观上造成损失和浪费的个人给予批评 教育或处罚。

武夷山国家公园珍稀物种

武夷山国家公园珍稀物种

武夷山国家公园珍稀物种Rare Species in Wuyi Mountain National Park文/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张志国武夷山国家公园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

这里有红豆杉、银杏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4种,鹅掌楸、香果树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20种,堪称“天然植物园”。

有黑麂、黄腹角雉等列入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18种,有白鹇、短尾猴等列入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78种。

近年来新发现广义角蟾属新种雨神角蟾,天麻属新种福建天麻,2021年还发现武夷凤仙花、武夷山对叶兰、武夷孩儿参等新种,被中外生物学家誉为“鸟的天堂”“蛇的王国”“昆虫的世界”“世界生物模式标本产地”“研究亚洲两栖爬行动物的钥匙”。

武夷山美景数量过于稀少,所以它的卵、幼虫以及蛹的形态都还是个谜,就连它栖息的植物也不得而知。

至今,人类都无法确切地了解它。

1984年,人们在武夷山发现了金斑喙凤蝶。

这一发现轰动了整个生物界,使得很多昆虫学专家千里迢迢赶往武夷山。

原本以为灭绝了的物种终于在原产地再一次被发现了,这次发现,可谓弥补了中国昆虫学研究的一块空白。

蛇的王国武夷山属于深谷小地貌,深谷内光照弱,风力小、湿度大,山溪水系丰富,形成了特殊的小气候环境。

这样的生境非常适合生物的生存和繁衍,当然也就成为了两爬动物的天堂,尤其这里的蛇类和数量引起世人的关注和 瞩目。

上个世纪末期,根据当时的蛇类统计结果,武夷山共有蛇类60种,占当时全国蛇类总数26%左右,占福建省蛇类的68%。

福建省蛇类除了沿海地区的一些海蛇种类以外,其他陆生蛇类在武夷山基本都能找到。

这里的蛇类丰富,不仅有眼镜蛇科的眼镜蛇、眼镜王蛇、金环蛇、银环蛇等,还有蝰科的尖吻蝮蛇、烙铁头、竹叶青,更多种类丰富和数量繁多的游蛇科蛇类,是世界上同一个维度范围内分布蛇类和数量种类最多的区域之一。

曾经有学者对武夷山分布的五步蛇(尖吻蝮)数量做过粗略估计,多达50万条。

金斑喙凤蝶美丽的蝴蝶是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一道亮丽景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夷山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地理科学学院地理教育专业109012008035 程露指导教师:陈志强【摘要】本文以武夷山6个采样点土壤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海拔高度下土壤有机碳的变化,研究土壤有机碳在空间分布上的特点,研究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海拔升高而增加。

为研究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因素及其相关性时,采用相关系数计算分析法。

将降水和有机碳进行相关系数计算,相关系数r=0.916113,表明有机碳和降水呈显著的关系;对温度和土壤有机碳含量建进行相关关系求算,相关系数r=-0.736834,表明有机碳和温度有比较明显的相关性,但是是负相关;对粘粒和土壤有机碳进行相关系数计算,r=-0.523659,表明有机碳和粘粒的有负相关关系,但不突出;对 ph与土壤有机碳进行相关系数的求算,计算结果r=0.157588,表明有机碳和ph的有关系,但很不明显。

【关键词】有机碳;海拔;降水;温度;粘粒;ph ;引言近几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了全世界瞩目的热点,而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也备受人们惯关注。

作为碳循环的重要环节,陆地含碳量也越来越引起公众的重视。

研究表明,陆地生态系统含有巨量的碳,其中73%以土壤有机质的形态储存于土壤中[1]。

据估计,土壤碳储量约为陆地生态系统植被碳储量的2.5~3.0倍,为大气碳库 (以CO:形态存在)的2~3倍,它主要来源于动植物、微生物残体及根系分泌物等,土壤有机碳库的微小变化将影响大气CO2的浓度[2]。

作为陆地碳库的主要部分,土壤有机碳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3]。

作为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在土壤许多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土壤物理性状的优劣又直接影响到土壤的持水和渗透能力,同时也影响土壤有机碳的储量和动态变化,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反过来又会影响植物对水分和营养元素的吸收,进而影响生产量[4]。

因此,土壤有机碳的研究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在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5]。

但是对于武夷山土壤有机碳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做深入如研究的可谓甚少,研究有机碳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认识土壤有机碳在碳循环以及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武夷山是全球同纬度带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6],是研究土壤有机碳分布特点及对气候变化适应与响应机制的天然实验室。

本文将以武夷山不同海拔高度的土壤作为研究对象,考察其有机碳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1.材料与方法1.1 研究区概况武夷山脉位于闽赣边界,地理位置为北纬27。

33’~27。

54‘,东经117。

27‘~117。

51’,山脉呈东北一西南走向,长达约550km。

平均海拔1000—1100m,北段地势较高,主峰黄岗山海拔2158m,是我国东南大陆最高峰,号称“华南屋脊”。

武夷山土壤类型随海拔从低到高依次为红壤、黄红壤、黄壤和山地草甸土[6].由于水热状况的垂直交替,武夷山的植被呈垂直地带性分布,带谱较为完整,从低海拔到高海拔依次分布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针叶林带、亚热带山地苔藓矮林带和亚热带山地草甸带。

1.2分析方法为了研究武夷山山地土壤有机碳分布的空间变异特点,选取6个海拔高度的土壤剖面,采样点分别黄坑、庙湾、桐木关西侧、黄岗山顶25km处、黄岗山顶2100m和黄岗山顶2150m,对采样点进行样本编号,记录相关性质。

采用相关系数计算法,分析有机碳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

表2 土壤采样点基本情况在大尺度上,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取决于气候因素、植被类型、土壤类型和母质以及地形、地貌等条件。

分析土壤有机碳在空间方向上的分布格局对宏观尺度上的土地利用和管理具有指导意义。

由于条件限制,为研究武夷山土壤有机碳在空间分布上的关系,只考虑海拔高度和有机碳之间的关系。

先求算每个采样点剖面有机碳的平均值,可利用公式:从图上可看出,有机碳含量分布特点表现在土壤类型上为:典型山地草甸土含有机碳最多,然后依次是黄壤性草甸土1、黄壤性草甸土2、黄壤、黄红壤和红壤。

虽然都是黄壤性草甸土,只是所在海拔高度不同,它们所含有机碳有所不同,因此,为了更进一步说明有机碳的分布特点,将考虑有机碳随海拔变化的分布特点。

将海拔高度作为自变量,有机碳平均含量为因变量,做折线图,得到的土壤剖面平均有机碳与海拔的关系图。

从折线图可看出,在海拔不同的采样点土壤所含有机碳的含量均不相同,从310m-2100m 范围内,有机碳随海拔升高增加速度缓慢,而从2100-2150m,有机碳含量增加显著。

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在低海拔地带,受人为及其他因素干扰,海拔对有机碳的影响作用并不显著,而在高海拔地带,人为干扰较小,因此,海拔对有机碳的作用表现明显。

但从在整体上看,有机碳是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加,只是在不同海拔范围内增加速度有所不同。

2影响土壤有机碳分布的因素分析2.1气候制约着土壤有机碳的含量武夷山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一月均温10.5℃,七月均温19.2 ℃,年均温13.2 ℃, 年均降水量2368.4 mm .雨季大多集中在4、5、6月份,年均相对湿度78%~84%,无霜期 250~270天.本文选取6个采样点的年平均降水量与有机碳含量进行相关系数计算,结果r=0.91611337964, 表明降水与有机碳之间有显著的线性关系,且为正相关,说明降水对有机碳的影响显著,并且表现为随着降水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也随着增加。

武夷山的气候适宜较多的植物种类生长,从而加大了生物小循环的速度。

由于雨量适中,又促进了有机质的积累。

6个采样点的土壤中有机碳的分布与降水特点相吻合,降水的高值区与有机碳含量高值区对应。

再将温度与有机碳含量进行相关系数计算时,r=-0.736834,即温度与有机碳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线性关系是负相关,说明土壤有机碳随着温度升高而有所下降。

综合降水和温度与有机碳含量的相关性,表现为随着降水增多,温度下降,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说明气候因素对有机碳含量有明显的影响作用,并且主要表现在降水和气温方面,但降水对有机碳含量的影响要比温度对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大。

气候因素对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作用很大,其原因:一方面,气候条件制约植被类型、影响植被的生产力,从而决定输入土壤的有机碳量;另一方面,从土壤有机碳的输出过程来说,微生物是其分解和周转的主要驱动力,气候通过土壤水分(同时影响土壤通气状况)和温度等条件的变化,影响微生物对有机碳的分解和转化[7,8]。

微生物分解和转换速率的增加,从而增加土壤有机碳库的输入,也可能提高植物呼吸速率降低土壤有机碳库的输入,并加速土壤有机质的分解而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

2.2粘粒含量与土壤有机碳之间的关系已有研究表明:土壤 pH 值、温度、湿度、粘粒含量、黏土矿物种类、土壤 c/N、微生物量等因素均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在土壤中的稳定性。

李忠佩等[9]研究得出,可以用土壤粘粒含量估算水稻土有机碳固定。

土壤粘粒是土壤有机碳积累持续性的因素[10,11]土壤有机碳是土壤质量的决定因素,而粘粒含量的多少又直接影响土壤的性质,因此,必须研究二粘粒含量和有机碳含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本文先根据武夷山6个采样点每个层次土壤的平均粘粒含量与对应土壤剖面所含有机碳含量进行相关系数求算,得到w1、w2、w3、w4、w5、w6六个采样点的粘粒含量与有机碳含量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928105、1、-0.673434、-0.999802、-0.971097015、0.008827642,结果显示为在不同的采样点粘粒含量与有机碳的相关性不同,其中在黄岗山顶2100m处粘粒和有机碳的相关系数最大达到1,说明此处粘粒含量与有机碳含量是密切相关的,而在黄坑的相关系数很小,仅为0.008827642,表明此处粘粒含量和有机碳的相关性很小。

由于在每个采样点粘粒含量和有机碳的相关性差异显著,无法说明粘粒含量和有机碳的相关性如何。

因此,为了从整体上把握武夷山土壤粘粒和有机碳的相关性,将6个采样点所含粘粒含量的平均值与有机碳平均再次进行相关系数计算,得到总体的相关系数r为-0.523659,即粘粒与有机碳之间有关系,具体就是说在有机碳的总变差当中,52.36%可以由粘粒来决定,并且它的变动与有机碳为相反方向,剩下的47.64%受其它因素影响。

2.3ph与土壤有机碳之间的关系Ph也是土壤理化性质的一个重要指标,而土壤理化性质和有机碳之间相互影响,因此,可以考察ph和有机碳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土壤ph是否对有机碳有影响。

将各个采样点土壤ph值和土壤有机碳含量进行相关性的求算,得到w1、w2、w3、w4、w5、w6六个采样点ph值和有机碳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03258、1、0.900241、-0.614997142、-0.807047、0.22036,结果显示不同采样点土壤ph值和有机碳的相关性大小不同,最密切的相关系数可达1,最小的相关系数仅为0.22036,ph和有机碳的相关性在不同海拔的采样点差异很大,无法确切说明它们二者具有怎样的相关关系。

为了确定它们的关系,可采用6个采样点整体平均ph值和有机碳进行相关性球算,结果二者相关系数为0.157588,即PH与有机碳之间有关系,但关系并不明显。

这个结果与武夷山土壤整体呈酸性但有机碳含量不同的实际相一致,也说明了ph值的高低和有机碳含量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改变土壤ph值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影响并不大。

3.结论武夷山土壤有机碳含量在不同土壤类型中分布情况不同,在不同海拔同种类型土壤中分布也不同。

从整体上表现为随海拔的升高,土壤有机碳含量也随之增加。

在310-2100m范围内,有机碳随海拔升高而略有增加,而在2100m后,有机碳含量随海拔增加的很快。

因此,在海拔高的地方土壤中所含有机碳相对较多。

武夷山土壤有机碳含量受气候因素影响很大,特别是降水和温度。

降水和温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有机碳含量,随降水增多温度降低,土壤有机碳增多。

可预测到在降水年份较多时,土壤中有机碳含量较多,而在降水少的年份,其含量也相对较少。

土壤有机碳可以在降水多差异大的年份间表现出明显的区别。

当温度较低时,有机碳含量较温度高时多,温度低时其含量低,因此,可以猜测冬季土壤有机碳含量比夏季多。

武夷山土壤粘粒和ph值对有机碳含量也有影响。

土壤粘粒和有机碳有一定相关关系,但他们的相关系数不能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土壤粘粒含量的多少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有机碳,但作用并不大,在实践中可通过适当改变土壤粘粒含量,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土壤有机碳含量。

Ph和有机碳的相关系数虽然很小,但不能忽视ph值对有机碳的作用。

因为ph不是一个独立的内容,它和土壤的很多理化性质相关,而理化性质又对有机碳有影响,因此,ph对有机碳的影响是间接体现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