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森林资源保护与景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合集下载

国家林业局关于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总体规划的批复

国家林业局关于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总体规划的批复

国家林业局关于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总体规划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林业局(已撤销)•【公布日期】2007.02.09•【文号】林护发[2007]34号•【施行日期】2007.02.0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正文国家林业局关于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总体规划的批复(林护发〔2007〕34号)江西省林业厅:你厅《关于请求审批〈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总体规划(2006-2015)〉的请示》(赣林护字〔2006〕236号)收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和《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的规定,经组织专家论证,我局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总体规划》(2006-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请按规划开展生态旅游活动。

二、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中亚热带中山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原生地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等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还是我国为数不多的柳杉野生原种保存地之一,生态地位重要。

该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的实施要在保护基础上,实现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

三、在开展生态旅游活动时,要严格按环境容量控制游客数量,做好生态系统的监测,并及时采取生态保护措施,严禁在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建设旅游项目和开展旅游活动。

四、规划实施中要严格控制保护区内人工设施的规模和数量。

保护区内原则上不宜新修道路或拓宽已有道路路面,工程项目应以宣传讲解和展示系统的建立和完善为主,有关建设项目需另行履行报批手续。

五、自然保护区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结合当地民俗文化,鼓励社区参与生态旅游项目的实施工作,引导和帮助群众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生态型产业,扩大就业,增加群众收入,促进社区经济发展。

六、要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建设,强化其管理职能。

武夷山环境调研报告范文

武夷山环境调研报告范文

武夷山环境调研报告范文武夷山环境调研报告一、引言武夷山位于中国福建省,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地,以其得天独厚的地质条件和独特的生态环境而闻名。

为了更好地了解武夷山的环境状况,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本报告将就调研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

二、调研内容1. 地理环境:武夷山地处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交汇的地区,地势起伏,山峰巍峨壮丽。

同时,附近还有多条河流,为武夷山提供了丰富的水源。

2. 植被状况:经过调研发现,武夷山植被丰富多样,包括森林、草地、湿地等多种类型。

其中,主要植被为常绿阔叶林和亚热带季雨林,植物种类繁多,植被覆盖率较高。

3. 动物资源:武夷山生态系统内栖息着大量珍稀保护动物,如华南虎、白头叶猴等。

但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和生境破坏,这些动物受到了一定的威胁。

4. 土壤质量:经过采样和分析,我们发现武夷山土壤质量较好,土壤肥沃,适于农业生产和植物生长。

5. 水质状况:我们对武夷山附近水体进行了采样和测试,结果显示水质清澈,pH值接近中性,溶解氧和生物氧化需氧量等指标也符合国家标准。

三、问题与挑战1. 人类活动影响:人类活动对武夷山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森林砍伐、土地开垦等,这些活动使得部分动植物的栖息地受到了破坏,对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了威胁。

2. 旅游开发压力:由于武夷山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旅游开发对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压力,如交通拥堵、垃圾增加等,需要加强管理和保护措施。

3. 水资源管理:武夷山地区的水资源相对丰富,但水资源管理方面还存在问题,如水污染、水资源的过度利用等,需要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四、建议1. 森林保护:加强对武夷山森林的保护,严禁非法砍伐和森林火灾,加强植被恢复和生态环境修复工作。

2. 生态旅游:在旅游开发中注重生态保护,控制游客数量,加强对游客的教育和引导,推广低碳环保旅游方式。

3. 水资源管理: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机制,加强水源地保护,控制非法排污,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武夷山风景区的总体规划

武夷山风景区的总体规划

武夷山风景区的总体规划武夷山位于福建省南部,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有着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文化遗产。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开发武夷山风景区,制定了一份总体规划,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规划。

一、开发规划1、打造多元化旅游产品。

提出要从自然、文化、历史等多个方面开发旅游产品,包括景点、乡村旅游、观光旅游、休闲旅游等,力求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2、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规划要求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餐饮、住宿、交通、导游等方面的服务,提升游客的体验感。

3、项目协调发展。

通过整合旅游资源,在不破坏环境和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合理分配旅游项目,达到互相协调、互相促进的效果。

二、生态保护1、科学规划旅游区域。

考虑武夷山独特的地形、气候和植被等条件,合理安排旅游区域,同时要保护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

2、生态保护措施。

规划要求建立健全的生态保护体系,包括治理山水林田湖、防火、防污染和环保教育等方面,实现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的良性循环。

3、古建筑保护。

武夷山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不少是古建筑。

规划要求通过加强文物保护、修缮和管理,保护这些古建筑,同时也要考虑向游客开放的问题。

三、交通规划1、交通配套设施。

规划要求完善旅游交通配套设施,包括公路、机场、港口等,提高游客到达的便利性。

2、交通出行方式。

通过合理规划公共交通和自驾游路线,减少车辆拥堵和环境污染。

3、大力发展旅游交通。

要求开发景区周边的交通资源,包括航线、客运和旅游专线等,为游客提供更多的交通选择。

四、产业发展1、挖掘旅游发展潜力。

通过发掘武夷山的独特文化、特色产品等,打造自己的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

2、发展本地经济。

要求将旅游业与本地农业、手工业等有机结合,促进本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3、提高旅游产业质量。

规划要求加强管理和监督,提高旅游产品的质量,保证游客的安全和利益。

总之,武夷山风景区的总体规划的制定,旨在全面发扬武夷山的旅游资源,实现旅游和保护的有机结合,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证环境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关于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

关于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

关于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报告: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建设工作情况尊敬的领导、各位专家:我作为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建设工作团队的负责人,在此向大家汇报我团队在该项目上所取得的成果和进展情况。

一、项目背景和目标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建设工作是国家为保护和开发好我国自然资源、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而启动的一个重点工作。

该项目的目标是建设一个综合性、多功能性的国家公园,强调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工作取得的进展自该项目启动以来,我团队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1.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强化生态环境监管和保护工作。

首先,加强了对野生动植物、水源地、土地等的保护,建立了严格的监管和管理制度。

其次,大力推动环保法规的制定和落实,加大对环保设施建设的投入。

最后,加强了环境教育宣传,提高了公众对保护环境的意识。

2.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武夷山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我们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我们积极参与保护传统村落、古建筑等文化遗产,同时加强了对武夷山神话传说、武夷武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3.旅游开发方面:武夷山地区是一个独特的旅游目的地,我们将旅游业的发展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

我们注重不光景区的开发,也注重乡村旅游的开发,努力推动武夷山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4.社会参与方面:我们重视社会各界的参与和支持,积极推动相关政策的制定,搭建了一个多方参与的合作平台。

我们与当地政府、企事业单位、NGOs等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同推动武夷山国家公园的建设。

三、面临的挑战与改进措施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我们面临了一些挑战,包括:1.资金短缺:由于环保工作的复杂性和长期性,需要大量的资金进行投入。

目前我们在资金方面存在一定的短缺,需要进一步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

2.社会影响:由于项目涉及到一些地方的利益调整,可能会引起一些社会矛盾。

武夷山5A级旅游景区整改提升方案

武夷山5A级旅游景区整改提升方案

武夷山5A级旅游景区整改提升方案武夷山是中国著名的旅游景区之一,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人文历史。

然而,在日益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中,为了提升竞争力和吸引更多游客,武夷山5A级旅游景区也必须不断进行整改和提升。

下面是我对武夷山5A级旅游景区整改提升方案的一些建议。

首先,加强景区基础设施建设。

景区基础设施是游客体验的基础,必须保证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

要完善道路、停车场、卫生间等基础设施,保证游客的出行和生活便利。

此外,要加大投入,提升景区的绿化、亮化和美化水平,打造独特的环境氛围。

其次,提升景区服务水平。

景区服务是游客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加大对景区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和素质。

同时,要加强游客管理,健全景区导游队伍,提供高质量的导游服务,帮助游客更好地了解景区的历史和文化。

此外,要注重游客的参与感,增加互动性的项目和活动,提供更多有趣的体验和娱乐项目,让游客在景区中得到更好的享受。

第三,推广武夷山的品牌形象。

武夷山有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并且是茶叶的发源地,因此应该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提升武夷山的品牌形象。

可以举办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和庆典,展示武夷山的传统文化风貌。

同时,要加强对武夷山的宣传,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提升武夷山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

第四,加强管理和保护。

作为5A级旅游景区,必须加强管理和保护工作。

要建立健全景区管理机构,加强对景区的日常巡查和维护工作,保证景区的整洁和安全。

同时,要加强对游客的安全教育,提高游客的安全意识,防止发生意外事件。

此外,要加强对景区自然资源的保护,倡导游客文明观光,禁止乱丢垃圾和破坏环境行为。

最后,提升景区的软实力。

除了加强景区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还要增强景区的软实力。

可以举办一系列的文化交流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的艺术家和学者来到武夷山进行创作和学术交流。

此外,还可以开展文化产品的开发和销售,推动武夷山的文化产业发展,增加景区的经济效益。

武夷山发展现状

武夷山发展现状

武夷山发展现状武夷山位于福建省南部,被誉为“东南韵味第一山”,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

以下是关于武夷山发展现状的700字介绍。

武夷山自古以来就享有盛誉,其丰富的旅游资源使之成为福建省的经济支柱之一。

如今,武夷山已经成为一个完善的旅游发展体系,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首先,武夷山的交通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

武夷山现已建成一条高速公路连接主要城市,使得前往武夷山成为一件很方便的事情。

此外,武夷山还有一个现代化的机场,欢迎国内外游客的到来。

交通的便利性无疑促进了武夷山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其次,武夷山具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武夷山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如春,气候湿润。

这里的山峦交错,峡谷幽深,古树参天。

著名的黄山、九曲溪、仙女峰等景点都是令人陶醉的美景。

武夷山还是一片植物的天堂,这里有丰富的森林资源,生物多样性极高,是难得的生态宝地。

这些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也使得武夷山成为自然保护区,受到国家级保护。

另外,武夷山也积极地发展了旅游配套设施,提供多样化的旅游活动。

武夷山有各种各样的旅游线路,游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选择。

除了观赏自然景观外,游客还可以参观历史文化遗迹,如武夷宫、双峰寺等。

同时,武夷山还有许多特色的民俗景观,如茶文化、民间艺术等,使游客能够全面地了解当地的文化底蕴。

此外,游客还可以品尝到当地的特色美食,如土鸡、茶叶、竹筒饭等。

这些旅游配套设施和活动无疑为游客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旅游体验。

总之,武夷山的发展现状非常喜人。

它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人文底蕴,这些都是其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基础。

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和旅游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武夷山将吸引更多的游客,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同时,武夷山也要注重保护自然环境,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态势,使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这片美丽的山水。

武夷山森林资源保护与景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武夷山森林资源保护与景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武夷山丛林资源保护与景区生态环境可连续发展课题名称论林业发展——武夷山丛林资源保护与景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一序论武夷山保护区位于闽赣界限武夷山脉北端,属闽西北隆起带中的邵武—建宁拗陷带,拥有地势高,起伏大,多垭口的地貌特点,保护区内均匀海拔 1 200m,最高处达 2 158m,最低处仅 300m,高差极为悬殊。

河流侵害切割深度达500m ~ 1 000m,沟谷相间,山势宏伟。

武夷山属丛林生态种类的自然保护区。

海拔1000 米以上的山岳有 377 座,其中1500 米以上的有 112 座, 2000 米以上的有 7 座,主峰黄岗山 2158 米,是武夷山脉最顶峰,也是华东大陆最顶峰,号称“华东屋脊”。

本区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民风候,拥有气温低、降水量多、湿度大、雾日长、垂直变化明显等特点。

境内以黄岗山为主峰的海拔1800m以上的山岳有 34 座,在西北部构成一道天然屏障; 冬天阻截、削弱了北方冷空气的入侵,夏天抬升、截留了东南大海季风,形成了本区中亚热带暖和润湿的季民风候。

区内年均匀气温8.5 ~18?,年均匀降雨量为 1486mm~ 2 150mm,年均匀相对湿度78~ 84%,年均匀雾日达120d。

因为山势陡峭,群峰林立,既挡住了西北寒流的侵袭,又截留了大海的暖和气流,使这个地域常年云雾缭绕,雨量充足,天气温湿,属于典型的中亚热带。

保护区植被种类多样,共散布有11 个植被型, 15 个植被亚型,25 个群系组, 57 个群系, 170 个群丛组,此中集中连片的一千多亩保留完满的南方铁杉并世无双,特别宝贵。

区内已命名的高等植物种类有 267 科 1028 属 2466 种、低等植物 840 种。

武夷山的丛林资源保护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是行政保护阶段( 1979—— 1992 年),这个阶段主要依赖政府行政命令的强迫保护,成立了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第二阶段是世遗保护阶段(1992——2001),这个阶段主假如配合世界遗产保护,对丛林资源价值的从头评估和认识, 1992 年开始筹办申请世界遗产,1998 年全面禁止天然林采伐,1999 年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申报成功;在这个阶段,武夷山一般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有了重要提升,基本上环境保护的概念已经深入民心;第三阶段是(2002 年到现在)这个阶段是丛林环境保护观点与生态环境可连续发展的联合,保护丛林资源就是保护景区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武夷山赖以生计的自然条件和物质基础;保护环境不再不过纯真的一种生活理念,一种生活方式,它还成为了一种有代表性的地区经济发展方式二、本论(一)武夷山丛林资源概略(二)武夷山丛林资源保护(三)武夷山核心景区生态环境建设1徐凯隆针对武夷山特点的旅行经济的发展特点。

武夷山调研报告

武夷山调研报告

武夷山调研报告1. 研究背景武夷山位于中国福建省南部,是中国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和自然保护区。

作为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武夷山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独特的文化遗产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为了深入了解武夷山的生态环境、文化特色和旅游发展状况,我们进行了此次调研。

2. 调研目的本次调研的主要目的是探索武夷山旅游发展的潜力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和建议,以促进武夷山可持续发展。

具体调研目标包括:•了解武夷山的自然环境和生物资源状况;•调查武夷山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背景;•分析武夷山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和特点;•研究武夷山旅游相关政策和管理措施;•探讨武夷山旅游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提出武夷山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建议。

3. 调研方法为了收集全面而准确的数据和信息,我们采用了多种调研方法,包括实地考察、访谈和文献研究。

实地考察是此次调研的主要方法之一。

我们深入武夷山景区,观察自然环境和生物资源,并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流,了解其生活、文化和旅游经验。

另外,我们还进行了一系列访谈活动。

包括与武夷山旅游管理部门、酒店经营者和导游进行交流,了解旅游产业的管理和经营情况,以及与游客进行访谈,了解其旅游需求和体验。

此外,我们还查阅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和研究资料,包括历史文件、旅游报告和学术论文,以获取更详细的信息和数据。

4. 研究结果4.1 自然环境和生物资源状况通过实地考察和文献研究,我们发现武夷山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

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特点,孕育了丰富的植被和野生动物。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武夷山的自然环境存在一定程度的破坏和威胁。

例如,不合理的开发和旅游活动对武夷山的生态系统造成了一定影响。

因此,应加强自然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保护武夷山的自然环境和生物资源。

4.2 文化遗产和历史背景武夷山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古代的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包括古建筑、石刻和碑文。

此外,武夷山还拥有很多传统的文化活动和节日,如武夷茶文化和武夷山歌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夷山森林资源保护与景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课题名称论林业发展——武夷山森林资源保护与景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一序论武夷山保护区位于闽赣边界武夷山脉北端,属闽西北隆起带中的邵武—建宁拗陷带,具有地势高,起伏大,多垭口的地貌特征,保护区内平均海拔1 200m,最高处达2 158m,最低处仅300m,高差极为悬殊。

河流侵蚀切割深度达500m ~1 000m,沟谷相间,山势雄伟。

武夷山属森林生态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377座,其中1500米以上的有112座,2000米以上的有7座,主峰黄岗山2158米,是武夷山脉最高峰,也是华东大陆最高峰,号称“华东屋脊”。

本区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气温低、降水量多、湿度大、雾日长、垂直变化显著等特点。

境内以黄岗山为主峰的海拔1800m以上的山峰有34座,在西北部构成一道天然屏障;冬季阻拦、削弱了北方冷空气的入侵,夏季抬升、截留了东南海洋季风,形成了本区中亚热带温暖湿润的季风气候。

区内年平均气温8.5~18?,年平均降雨量为1 486mm ~2 150mm,年平均相对湿度78~84%,年平均雾日达120d。

由于山势陡峭,群峰林立,既挡住了西北寒流的侵袭,又截留了海洋的温暖气流,使这个地区常年云雾缭绕,雨量充沛,气候温湿,属于典型的中亚热带。

保护区植被类型多样,共分布有11个植被型,15个植被亚型,25个群系组,57个群系,170个群丛组,其中集中连片的一千多亩保存完好的南方铁杉举世无双,非常珍贵。

区内已定名的高等植物种类有267科1028属2466种、低等植物840种。

武夷山的森林资源保护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是行政保护阶段(1979——1992年),这个阶段主要依靠政府行政命令的强制保护,建立了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第二阶段是世遗保护阶段(1992——2001),这个阶段主要是配合世界遗产保护,对森林资源价值的重新评估和认识,1992年开始筹备申请世界遗产,1998年全面禁止天然林采伐,1999年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申报成功;在这个阶段,武夷山普通民众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有了重大提高,基本上环境保护的概念已经深入民心;第三阶段是(2002年至今)这个阶段是森林环境保护概念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结合,保护森林资源就是保护景区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武夷山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和物质基础;保护环境不再只是单纯的一种生活理念,一种生活方式,它还成为了一种有代表性的区域经济发展方式二、本论(一)武夷山森林资源概况(二)武夷山森林资源保护(三)武夷山核心景区生态环境建设1徐凯隆针对武夷山特色的旅游经济的发展特色。

展望未来,为了更加合理的运用武夷山的森林资源,保护景区的生态环境,浅谈一些见解。

武夷山保护区位于闽赣边界武夷山脉北端,属闽西北隆起带中的邵武—建宁拗陷带,具有地势高,起伏大,多垭口的地貌特征,保护区内平均海拔1 200m,最高处达2 158m,最低处仅300m,高差极为悬殊。

河流侵蚀切割深度达500m ~1 000m,沟谷相间,山势雄伟。

武夷山属森林生态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377座,其中1500米以上的有112座,2000米以上的有7座,主峰黄岗山2158米,是武夷山脉最高峰,也是华东大陆最高峰,号称“华东屋脊”。

武夷山保存了世界同纬度带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发育有明显的植被垂直带谱:随海拔递增,依次分布着常绿阔叶林带(350-1400m,山地红壤)、针叶阔叶过渡带(500-1700m,山地黄红壤)、温性针叶林带(1100-1970m,山地黄壤)、中山草甸(1700-2158 m山地黄红壤)、中山苔藓矮曲林带(1700-1970m,山地黄壤)、中山草甸(1700-2158m,山地草甸土)五个植被带,分布着南方铁杉、小叶黄杨、武夷玉山竹等珍稀植物群落,几乎囊括了中国亚热带所有的亚热带原生性常绿阔叶林和岩生性植被群落。

常绿阔叶林是本区生长发育最稳定的植被类型,又是中亚热带水平地带性植被的典型代表,主要分布在保护区海拔1100米以下的低山区,它们的组成者均2为四季常绿的阔叶树。

壳斗科植物是这种森林中最主要的成员,以甜槠、丝栗栲、罗浮栲、硬斗柯、铁椆等最为多见。

其次为樟科的红楠、黑壳楠、黄楠、新木姜子等。

还有山茶科和木兰科的紫茎、木荷、厚叶杨桐和深山含笑、假地凤皮、武夷木莲等,均为乔木层中的主要成分。

灌木层也很发达,由细齿柃木、短柱柃、马银花、檵木、乌药、红花油茶等主要种类及其他伴生成分组成。

草本植物较稀少,主要为蕨类植物芒萁和狗脊。

整个群落外貌郁郁葱葱,常年翠绿,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

马尾松林和杉木林多分布在海拔1100米以下的山地、丘陵。

针阔混交林在保护区内的分布,在黄岗山海拔1100~1350米处较典型。

主要以黄山松等针叶树与壳斗科、山茶科、樟科、杜鹃花科等阔叶树种混交。

在黄岗山海拔1350~1750米范围,可明显看出黄山松、柳杉、南方铁杉等针叶树构成的针叶林带,面积相当大,自然更新良好。

山地矮曲林主要分布在黄岗山海拔1750~1900米范围内。

这里由于海拔高,气温降低,风速加大,因云雾多而空气相对湿度大。

这种特殊生境条件造成植物生长缓慢,机械组织发达,株茎矮壮,森林呈矮化现象。

木本层第一亚层的优势种为茶条果、江南山柳和南方红豆杉,第二亚层的优势种为小叶黄杨、岩柃和吕宋荚蒾。

山地矮林群落中,落叶树种也占一定的比例。

由于林内环境阴湿,苔藓植物繁多,而草本植物不发育,主要是苔草属。

在黄岗山海拔1900~2158米之间,生境条件显著变化,气温降低,风速加大,并伴以其他人为因素的影响,乔木树种难以生存,只有草本植物能够适应而形成次生性的亚热带山地草甸。

建群种类有禾本科的芒、野青茅、野古草等,伴生植物有地耳草、尖叶唐松草、凤毛菊、千里光、苔草、苦荬菜等。

草甸中还常发现有零星分布的黄山松、江南山柳、波缘红果树等,都很矮小。

3在以上主要植被类型中,常有人工和半人工的杉木林,马尾松林和竹林镶嵌分布。

其中一部分是人工种植的经济林,还有一些则是常绿阔叶林被砍伐后形成的次生类型。

在大竹岚一带,是竹林分布最密集的地方,向有“竹乡”之称。

其中方竹、肿节竹和矮竹,均为该地区特有种。

杉木、马尾松和毛竹也常与常绿阔叶树共生,形成常绿针阔叶混交林。

保护区中除了丰富的高等植物资源外,还有不少的低等植物,其中有的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仅就真菌而言,大约有几百种之多,它们与高大茂密的森林相依为命,因为全身不含叶绿素,只能靠其它植物供给它们生活养料。

保护区出产许多营养价值高的食用真菌,如香菇、平菇、银耳、红菇、木耳等,都是富含营养的美味菌类。

灵芝、茯苓、冬虫夏草等是名贵的药用菌。

还有许多真菌是森林和农作物害虫的天敌,具有农药所不能比拟的作用,既能除害,又不污染环境,是一支十分理想的清洁队。

2自从1979年4月国务院批准建立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以来,保护区内就不再对资源进行大规模的采伐和开发利用,因此在守护这片青山绿水的同时,也制约了保护区内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

且2001年以来,林木制品市场价格上升很快,为了切实贯彻中央保护自然林的政策,武夷山市政府采取了强力的行政措施干预天然林木的保护,武夷山林业局(原林委)不再审批天然林的采伐,对盗伐的犯罪行为予以严厉打击;对盗伐行为,不要没收违法所得,还要处以1——2.5倍罚款,对于情节严重的还要追究刑事责任。

除行政执法以外,保护区还加大森林防火宣传,加强保护区内村民的森林防火意识,1997——2007年,武夷山共发生48次森林火灾[1],其中农业生产用火4和因扫墓、吸烟造成的火灾大概占到60%,远低于全国水平。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内有武夷山市星村镇桐木村和建阳市黄坑镇坳头村、大坡村3个行政村,常住居民2453人,周边几个县(市)紧靠保护区的村落还有居民1万多人。

那里山高坡陡,几乎没有农田,历史上村民们主要依靠采伐木竹或种植加工茶叶为生。

1998年,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保护区内的林木全面禁止砍伐,区内居民收入急剧下降。

要从根本上保护好森林资源,最关键的还是提高保护区内居民的收入,拓宽居民的收入渠道,转变过去单一的林木产业。

武夷山市政府为配合申请世界自然与自然遗产,对保护区内的原居民进行了搬迁,缓解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同时改进了景区内的生态环境,1998年,世遗申办成功后,又确定了旅游与茶叶两大支柱产业,使居民得到了实惠,根本上解决了居民的后顾之犹,变要我保护环境,为我要保护环境。

2002年初,保护区管理局组织了《武夷正山小种红茶史及生态环境研究》课题组。

经过3年努力,课题组以大量文献和历史资料证明:17、18世纪曾经风靡英伦三岛的武夷正山小种是世界红茶的始祖,其起源地正是保护区内桐木村。

这项研究成果使正山小种红茶在沉寂了数十年之后再次回复到它在世界红茶界中的地位,同时带动了保护区内红茶种植加工业的复兴。

短短几年,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内恢复红茶种植面积8000多亩,区内茶青收购价年年翻番,桐木、坳头村村民仅茶叶一项就人均增收近千元。

3首先,坚持自然保护区生态和经济效益最优的原则,在保护区建立生态旅游评估制度,对现有的资源状况进行监测和评估,确定当前生态环境质量和承载量,5根据环境条件和游客承载量制定相应的旅游规划和游客接待计划,把旅游活动置[2]于生态环境有效保护的前提下,确保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根据国内游客的传统习惯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限制,应考虑先开放实验区,后开放科教区,由浅入深将生态景观、地质、地貌与人文景观相结合,满足游客获得生态旅游方面的趣味性,保证自然景观资源不受破坏。

具体规划上还应考虑财力投入,本着先易后难、由近到远、逐步扩大的原则。

随着生态旅游人数的增加,旅游活动与生态环境保护必然产生矛盾,引起诸如土壤、植被、水质和野生动植物的环境问题。

因此,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加强森林生态旅游管理是保证生态旅游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

首先,强化森林防火工作,继续对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必要的投入,不断提高综合防火能力,加大巡护和执法力度,坚决打击违法活动,加强林政管理,切实做到依法行政。

其次,在允许旅游的自然保护区内,应采用同心圆式的利用模式,将保护区从里到外分成核心保护区、游憩缓冲区和密集游憩区,针对不同的旅游区,应确定严格的环境容纳量,并依此控制游客流量,不能超出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之外,可通过门票价格来平衡环保与经济收入之间的矛盾。

再次,加强生物资源的保护,严防物种流失,严防生态系统遭受干扰和破坏;加强自然景观的保护,应严禁任何人为的活动影响或改变自然生态景观;加强人文景观的专项保护;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污染防治,并制定制度来有效规范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