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合集下载

武夷山风景区旅游发展借鉴意义

武夷山风景区旅游发展借鉴意义

武夷山风景区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武夷山的旅游业也逐渐兴盛起来,成为吸引国内外游客的热门目的地。

在不断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武夷山的旅游业也为其他地区的旅游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意义。

一、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武夷山风景区坐落于我国福建省武夷山市境内,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条件。

在旅游发展过程中,武夷山不仅注重保护自然环境,还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

这为其他地区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范例,提醒我们在推动旅游业发展的也要注重保护自然环境,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特色文化的挖掘与传承除了自然风光,武夷山还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厚重的茶文化和悠久的道教文化是其独特的文化底蕴。

在旅游发展中,武夷山不仅强调景区的自然景观,还注重挖掘和传承特色文化,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

其他地区的旅游业可以借鉴武夷山的做法,注重挖掘本土文化,提升景区的文化内涵,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旅游体验。

三、基础设施的提升与管理随着旅游业的兴盛,武夷山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方面也不断进行改善和提升。

景区的交通、住宿、餐饮等基础设施完善,为游客提供了便利的旅游条件。

基础设施的提升和管理是吸引游客的重要保障,其他地区的旅游业可以借鉴武夷山的经验,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和管理力度,提升景区的整体服务水平。

四、旅游营销与宣传武夷山在旅游营销和宣传方面也做得较为出色。

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武夷山广泛宣传自己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并积极参与各类旅游展会和活动。

这些举措有效提升了武夷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景区的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其他地区的旅游业可以学习武夷山的营销策略,加强旅游产品的宣传和推广,提高景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游客的到访。

五、服务质量的提升与管理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服务质量的提升和管理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武夷山充分意识到服务质量对于旅游体验的重要性,积极提升服务水平,打造专业化、个性化的旅游服务,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武夷山民俗旅游资源和作用

武夷山民俗旅游资源和作用

武夷山民俗旅游资源和作用武夷山素以其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独树一帜的风光美景和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天人合一的和谐环境著称,享有“碧水丹山”之美誉,人杰地灵,物产资源丰富。

1、生态旅游资源武夷山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

1979年7月,国务院批准设立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有总面积565平方公里,保存了地球同纬度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已知植物种类3728种,几乎囊括了中国中亚热带所有的植被类型;已知动物种类5110种,是珍稀、特有野生动物的基因库,享有“世界生物之窗”、“蛇的王国”、“鸟的天堂”、“昆虫的世界”、“猴子的乐园”、“天然植物园”的美称,是“研究亚洲两栖和爬行动物的钥匙”。

1987年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与生物圈”世界自然保护网成员,1992年又被联合国列为全球生物多样性A级自然保护区。

武夷山具有独特、稀有、绝妙的自然景观。

武夷山属丹霞地貌,在中国已发现的263处丹霞地貌中,福建武夷山与广东仁化的丹霞地貌最负盛名,观赏价值最高。

1982年11月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武夷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总面积79平方公里。

景区内有九曲溪、三十六峰、七十二洞、九十九岩、一百零八个景点,每一景点均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神韵而赢得久远的生命。

原世界旅游组织执委会主席巴尔科夫人在游武夷山后欣然题词:“未受污染的武夷山风景区是世界环境保护的典范”。

2、人文旅游资源武夷山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远在夏商时期,中国东部地区的古闽族、古越族人就在武夷山繁衍生息,西汉时期,闽越王在此建造王城;唐宋以来,武夷山更是集一时之盛,儒、释、道三教同山,历史上众多文化名人在武夷山都留下文化足迹。

此外,茶文化源远流长,柴头会、十番锣鼓等民俗传统文化独具特色魅力。

(1)闽越文化闽越王城遗址,面积约48万平方米,位于武夷山风景区南面27公里处。

是江南一带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多的汉代古城。

武夷山开发存在的问题

武夷山开发存在的问题

存在的问题1.多以自然遗产观光产品为主导。

形式单一,同质性强目前武夷山市根据其自身的旅游资源,在这些旅游功能区域中开发的旅游产品有75%左右是观光型产品,少量的体验型产品则全部是类似九曲溪的漂流活动,产品形式单调,同质性强的现象十分明显。

1.自然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之间协调不够,影响当地生态整个武夷山主要景区实际上对于环境保护方面已经做出了巨大努力,并且也有一定的成效,整体上基本保护了自然景观的原生态。

但从细节上看,仍然有许多可供改进之处。

1.自然观光开发缺乏细致研究,降低游客体验武夷山的自然观光存在许多细节上的问题,而这些细节却恰恰是影响游客体验的重要环节。

整个景区内部的阶梯过窄、过陡,导致旅游旺季游客数量急剧增加时通道显得极为拥挤,上山与下山的游客经常发生挤撞摩擦,不仅大大降低了游客在在观光过程中旅游体验,而且还容易造成游客受伤。

如果不注意这些细节上的体验,武夷山主要景区的档次也能很难再有长足的进步。

1.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形式单调,文化内涵发掘不够武夷山虽然以其自然景观玉女峰、天游峰等为世人和广大游客所熟知,但实际上武夷山也有丰富的人文景观资源,包括朱熹文化、闽越文化、茶文化、柳永文化等等。

目前武夷山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主要表现在它的红色旅游线和历史文化名人旅游线上,这些产品中对文化的表现仅仅停留在浅层次的实物表像上,仅仅让游客在实地走一遍而已,没有参与性,对于文化的内涵挖掘不够,这种开发理念与开发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代游客对文化的探寻需求。

1.2开发问题的对策对于以上问题的对策主要集中在武夷山主要景区旅游产品的整合。

一是可以开发武夷山的养身文化,打造休闲与养身相结合的高质量、高档次的旅游产品。

如依托茶文化、彭祖文化,在宋街内建设一些相关的旅游设施,形成以养身为主题的旅游线路。

二是要注重细节,改造武夷山主要景区的软硬设施以适应周边环境,对于开发层次低、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景区或者景点进行合并或者关停,并对其造成的环境破坏进行生态恢复,同时对开发不完善的景点进行改造,提升度假区的形象和竞争力。

武夷山国家公园 特色遗产保护模式 -回复

武夷山国家公园 特色遗产保护模式 -回复

武夷山国家公园特色遗产保护模式-回复武夷山国家公园是一处集自然风景、人文历史和文化遗产于一体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国福建省武夷山市。

武夷山被誉为"岭南第一山",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质景观,同时也是福建省的重要文化遗产地之一。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特色遗产,武夷山国家公园采用了一系列特色的保护模式。

第一步:自然资源保护武夷山国家公园的核心保护区占地面积约8800平方公里,受到严格的自然保护政策的保护,以保护其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生态系统。

保护区内设立专门的巡护队伍,加强对植被、动物、水源等自然资源的监测和保护,同时进行野生动植物种质资源的调查和保存。

此外,保护区还制定了持续的保护规划,限制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干扰,确保地区的自然资源得到长期保护。

第二步:文化遗产保护武夷山地区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武夷山国家公园采用了"保护、研究、传承、利用"的综合保护模式。

通过设立专门的文化遗产保护部门,开展文物保护、修缮与维护工作,对历史古迹和文化遗址进行全面保护。

同时,公园还加强对传统村落和乡村文化的保护,鼓励当地居民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第三步:生态旅游开发为了实现保护与利用的有机结合,武夷山国家公园积极开展生态旅游开发。

公园内的旅游景点和接待设施布局合理,同时保护了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

公园以山水秀丽、人文景观为特色,开展登山、徒步、观景、摄影等旅游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

同时,公园还注重生态教育和环保宣传,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增加公众对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第四步:社区参与为了实现保护工作的全面覆盖和参与度,武夷山国家公园积极推行社区参与模式。

公园组织当地居民参与自然资源巡护、文化遗产保护和生态旅游开发等工作,提高他们对保护工作的参与度和责任感。

同时,公园还鼓励当地居民发展与保护工作相关的产业,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居民的利益和获得感,进一步激发社区对保护工作的积极性。

武夷山风景区的总体规划

武夷山风景区的总体规划

武夷山风景区的总体规划武夷山位于福建省南部,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有着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文化遗产。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开发武夷山风景区,制定了一份总体规划,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规划。

一、开发规划1、打造多元化旅游产品。

提出要从自然、文化、历史等多个方面开发旅游产品,包括景点、乡村旅游、观光旅游、休闲旅游等,力求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2、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规划要求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餐饮、住宿、交通、导游等方面的服务,提升游客的体验感。

3、项目协调发展。

通过整合旅游资源,在不破坏环境和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合理分配旅游项目,达到互相协调、互相促进的效果。

二、生态保护1、科学规划旅游区域。

考虑武夷山独特的地形、气候和植被等条件,合理安排旅游区域,同时要保护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

2、生态保护措施。

规划要求建立健全的生态保护体系,包括治理山水林田湖、防火、防污染和环保教育等方面,实现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的良性循环。

3、古建筑保护。

武夷山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不少是古建筑。

规划要求通过加强文物保护、修缮和管理,保护这些古建筑,同时也要考虑向游客开放的问题。

三、交通规划1、交通配套设施。

规划要求完善旅游交通配套设施,包括公路、机场、港口等,提高游客到达的便利性。

2、交通出行方式。

通过合理规划公共交通和自驾游路线,减少车辆拥堵和环境污染。

3、大力发展旅游交通。

要求开发景区周边的交通资源,包括航线、客运和旅游专线等,为游客提供更多的交通选择。

四、产业发展1、挖掘旅游发展潜力。

通过发掘武夷山的独特文化、特色产品等,打造自己的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

2、发展本地经济。

要求将旅游业与本地农业、手工业等有机结合,促进本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3、提高旅游产业质量。

规划要求加强管理和监督,提高旅游产品的质量,保证游客的安全和利益。

总之,武夷山风景区的总体规划的制定,旨在全面发扬武夷山的旅游资源,实现旅游和保护的有机结合,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证环境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环境的保护范文

浅谈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环境的保护范文

浅谈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环境的保护范文自然环境是人类的栖息之地、人类生活的物质之源和人们的游赏对象。

古往今来的众多旅游者,都将观光赏景作为一种休心养性、调节生活、消除疲劳的人生乐事。

因此,有不少的旅游者,为了能充分地享受大自然的美,不辞穷苦,爬山涉水、寻幽探胜,留连于清溪碧流之间、忘返于奇山异峰之中、逗留于滨海沙滩之畔、漫步于林荫绿地之下;从而沉浸在优美的自然意境里,心底上滋生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情怀、自由翱翔的灵性,以陶冶情操、愉悦心情、启迪睿智,得到享受。

从而可见优美的环境,能吸引人们前去游玩观赏;为当地增加经济效益并带动其它经济产业的发展。

反之,则会使游客望而却步,久而久之将会造成自然环境的退滞与最终的封闭。

因此,保护好自然环境和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条件。

尤其在当前,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第三产业的旅游产业更能激起人们的旅游兴趣。

旅游环境包括范围和内容两方面:从前者来说,它主要包括旅游目的地和相关的旅游依托地;就后者而言,则主要包括旅游资源状况以及与旅游活动有关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两方面的因素。

长期以来,人们总把旅游发展视为一种经济活动,偏重追求它的经济效益,而相对忽略了普遍存在的旅游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旅游对环境尤其是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不仅会阻碍旅游业本身的持续发展,而且也会带来相关的负效益。

本文就旅游资源的发展与旅游环境的保护两者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天台本地的旅游实际情况,谈谈自己几点的看法。

一、正确的旅游环境开发能提高旅游资源的价值在各地的旅游资源中,可以看到不少这样的例子,有些旅游资源在地理位置、业务内容及设施设备等方面几乎没有什么大的不同,但它的经营业绩却相差很大:有的生意兴隆,门庭若市;有的却生意惨淡,门可罗雀;有的经济效益很高,能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带来滚滚财源;有的却效益低下,甚至到了难以维持日常开支。

造成这种差距的最主要原因是因为旅游企业经营者在旅游经营管理和服务质量上有所不同,也就是说在旅游资源开发、提高旅游价值上存在着差别。

武夷山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武夷山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2021·01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某种程度上是中国文化的代表。

近年来,我国产茶地围绕茶文化不断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

其中,福建武夷山地区的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具有代表性。

本文以茶文化旅游和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关系为切入点,探讨武夷山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概况,试图为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一种可能的视角。

一、茶文化旅游与茶文化旅游资源(一)茶文化旅游在我国文化旅游业不断壮大和蓬勃发展的进程中,茶文化旅游作为主题文化旅游中的一支劲旅,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然而,对于茶文化旅游的概念,学术界众说纷纭,尚未达成一致。

余悦、王柳芳在《茶文化旅游概论》一书中将茶文化旅游的定义总结为:茶文化旅游是以茶和茶文化为主题,涵盖了茶园观光、茶叶品鉴、茶古迹游览、茶特色建筑参观、茶事劳作、茶俗体验、茶艺观赏、茶修保健、茶商品购物等多种内容,是集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主题旅游、养生旅游为一体的新型旅游模式。

这也是本文所理解和使用的概念。

(二)茶文化旅游资源在《旅游资源分类》一书中,旅游资源被定义为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根据这一概念,有学者将茶文化旅游资源理解为“在现实条件下,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进行各种茶文化旅游活动,且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一切可以用于茶文化旅游开发的条件和因素”。

按照资源的存在形态,可将其划分为有形的茶文化旅游资源和无形的茶文化旅游资源。

有形的茶文化旅游资源如古代茶具、茶书诗画等文化遗存,古茶园、古茶树、茶古道等地理遗迹遗址。

无形的茶文化旅游资源如茶道、茶德等精神观念,冲泡技艺、加工技艺等制作工艺和茶风茶俗、茶歌、茶舞等习俗。

(三)茶文化旅游与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关系文化资源只有通过开发利用,才能发挥最大价值。

将文化资源进行产业化,使其发展成为一种文化产业,是文化资源产生经济效益的有效路径。

福建省武夷山景区保护管理办法

福建省武夷山景区保护管理办法

《福建省武夷山景区保护管理办法》已经2005年6月13日省人民政府第34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5年11月1日起施行。

省长黄小晶二00五年九月十二日福建省武夷山景区保护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有效保护、永续利用武夷山风景名胜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以及《福建省武夷山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结合武夷山景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武夷山景区范围内,从事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风景名胜资源的活动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武夷山景区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管理应当遵循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

第四条武夷山景区风景名胜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国家资源,应当依法严格保护,任何组织、个人不得侵占、破坏和非法转让。

任何组织、个人都有保护风景名胜资源的义务。

第五条保护管理武夷山风景名胜资源,应当维护群众利益。

因保护管理需要给当地群众生产、财产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给予补偿。

第二章保护管理机构第六条省人民政府设立武夷山景区保护管理协调委员会,负责协调武夷山景区保护管理的重大事宜。

协调委员会议事规则、办事程序等经协调委员会通过,并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七条南平市人民政府应当对武夷山景区的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等重大事项进行协调和监督。

对景区在保护管理方面需要省武夷山景区保护管理协调委员会确定的重大事宜,应当由南平市人民政府审核后上报,并对省武夷山景区保护管理协调委员会确定事项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第八条武夷山市人民政府应当把武夷山景区的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组织、督促有关部门做好各项工作,协调与武夷山景区内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和有关管理机构的关系。

第九条武夷山市人民政府设立的武夷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以下称景区管理机构)履行下列保护管理职责:(一)宣传和贯彻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二)保护武夷山风景名胜资源及其生态环境;(三)组织实施武夷山风景名胜区规划;(四)管理、维护和完善武夷山景区配套设施;(五)制定武夷山景区的管理制度,负责景区内环境卫生、服务业的监督管理;(六)负责武夷山景区的安全工作,定期检查其安全设施,维护交通、旅游秩序,保障游客的人身安全;(七)依法查处武夷山景区内违法行为;(八)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夷山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摘要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保存了世界同纬度带最完整的、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

它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被誉为“鸟的天堂”、“蛇的王国”、“昆虫的世界”、“天然植物园”和“世界生物之窗”等具有丰富的生态资源。

由于武夷山旅游业开发史较短,人们对旅游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缺乏科学理解,生态旅游的发展大多还停留在初级阶段。

利用这些现有的优势资源,结合旅游景点,加之推广当地的特产,科学的进行开发与保护,在武夷山建立生态旅游基地,进一步发展武夷山的旅游业。

关键词武夷山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正文引言武夷山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处中国福建省的西北部,毗邻江西省,位于福建与江西的交界处。

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首批国家5A级旅游城市、中华十大名山之一,称福建第一名山,属典型的丹霞地貌,素有“碧水丹山”、“奇秀甲东南”之美誉。

为更好地开发与保护武夷山的资源,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本文将系统的介绍武夷山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1武夷山景区概况
武夷山现在拥有的整个景区划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天游/云窝景区、虎啸岩/一线天景区、大红袍/水帘洞景区、莲花峰/遇林亭景区和九曲溪漂流景区,除去九曲溪之外的所有景区都是传统的观光旅游产品。

新开发的产品包含有宋街、朱熹园、古闽越文化博物馆和王城遗址以及下梅村古民居,此外还有社会力量开发的带有商业性质的各种游览点。

其中武夷山的热点重点景区是天游景区、九曲溪景区和一线天景区。

武夷山同时还拥有许多人文旅游资源,如朱熹文化、茶文化等旅游文化。

武夷山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开发方对此认识不够,未能合理的对其人文旅游资源进行更深程度的开发。

同时,其对于自然资源的开发也存在一定的环境破坏与不够完善等问题。

这些都是将来武夷山旅游开发所要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1.1武夷山自然景区开发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1.1.1多以自然遗产观光产品为主导,形式单一
少量的体验型产品则全部是类似九曲溪的漂流活动,产品形式单调。

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长远需求,很容易让人产生厌倦感,从而导致旅游观光人数的减少。

1.1.2自然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之间协调不够,影响当地生态
整个武夷山主要景区实际上对于环境保护方面已经做出了巨大努力,并且也有一定的成效,整体上基本保护了自然景观的原生态。

但从细节上看,仍然有许多可供改进之处。

例如一线天景区内原栖居的大量白蝙蝠在旅游度假热季每天都会受到大量游客的惊扰,严重影响了蝙蝠群的栖息与生活,开发方对于游客管理程度的欠缺显然已经导致了该地生态的破坏。

1.1。

3自然观光开发缺乏细致研究,降低游客体验
武夷山的自然观光存在许多细节上的问题,而这些细节却恰恰是影响游客体验的重要环节。

整个景区内部的阶梯过窄、过陡,导致旅游旺季游客数量急剧增加时通道显得极为拥挤,上山与下山的游客经常发生挤撞摩擦,不仅大大降低了游客在在观光过程中旅游体验,而且还容易造成游客受伤。

另外,有的景区开发不完全,可供游人休息的亭子比较少,而且周围风光却完全被树木挡住,可见这一问题已经造成游客体验大打折扣。

如果不注意这些细节上的体验,武夷山主要景区的档次也能很难再有长足的进步。

1.1.4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形式单调,文化内涵发掘不够
武夷山虽然以其自然景观玉女峰、天游峰等为世人和广大游客所熟知,但实际上武夷山也有丰富的人文景观资源,包括朱熹文化、茶文化等等。

目前武夷山开发方式主要是传统的遗迹遗址观光,如宋街景区的武夷山民俗馆参观,柳永故居参观等等。

这些产品中对文化的表现仅仅停留在浅层次的实物表像上,仅仅让游客在实地走一遍而已,没有参与性,对于文化
的内涵挖掘不够,这种开发理念与开发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代游客对文化的探寻需求。

1.2开发问题的对策
一是可以借用武夷山的文化,打造休闲与养身相结合的高质量、高档次的旅游产品。

二是要注重细节,改造武夷山主要景区的软硬设施以适应周边环境,对于开发层次低、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景区或者景点进行合并或者关停,并对其造成的环境破坏进行生态恢复,同时对开发不完善的景点进行改造,提升度假区的形象和竞争力。

三是要提高参与性强的产品的比重.打造集观光与体验相结合的产品,防止自然观光过于单调。

如可以根据其自然环境特点开展森林野营、森林探险、拓展训练等项目,让游客在欣赏武夷山美丽的自然风光的同时.参与到刺激的旅游活动中,增强其旅游体验,延长旅游时间,以增加旅游的收益。

最后,加大对人文景观资源的的发掘,提高景观的文化气质,以满足当代游客对文化的探寻需求。

2武夷山水帘洞景区概况及其出现的问题
2.1水帘洞景区概况
在武夷山的水帘洞景区,从过了检票口之后,有一段比较长距离的山路,但从检票口到水帘洞的路上几乎是看不到路标,看不到景点的指示牌。

而在抵达水帘洞后,游客发现从崖顶落下的水流十分衰落,没有生机,与游客的期待又十分大的差距,极易造成游客的不满意。

游客对水帘洞美好的期待的情况与匮乏水资源的水帘洞名不副实的落差会让游客的满意度急速下落。

2.2水帘洞景区问题
2.2.1开发投入不均衡
整个景点体现出武夷山景区开发的不平衡性,作为主要景点的天游峰设施基本齐备,而水帘洞由于处在开发的前期等原因缺乏基础设施的配套。

整个景点是由原有的民居迁出居民后改造的,周围的环境卫生较差,设施缺乏安全保护。

整体显得简单而且粗糙,是一种资金投入的不均衡。

结果就是游客分部十分不均匀。

一方面天游景区人流爆满,一方面水帘景区门可罗雀。

2.2.2水资源生态保护匮乏
水帘洞的重要组成是水,但在丰水期的水帘洞景区也只有稀稀落落的一些水线。

作为武夷山景区水源的九曲溪由于生活生产等活动受到了多种垃圾化学物质的污染,造成了水体利用价值下降。

2.2.3水资源管理设施匮乏
缺乏良好科学的水源管理设施如水坝等,使水帘洞污水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

3武夷山天游峰景区概况及其出现的问题
3.1天游峰内部的阶梯过窄、过陡,导致旅游旺季游客数量急剧增加时通道显得极为拥挤,上山与下山的游客经常发生挤撞摩擦,不仅大大降低了游客在在观光过程中旅游体验,而且还容易造成游客受伤。

另外,天游峰景区山顶部分处于不完全开发状态,只有一个可供游客休息的亭子,而周围风光却完全被树木挡住,游客登上山顶时却什么也看不到,可见这一问题已经造成游客体验大打折扣。

3.2在保护环境的情况下,拓宽登山的道路,开辟新的旅游线路,建设一些供游客休息的场所,适当修剪遮视野的枝叶。

4关于促进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4.1 开发新的旅游亮点
武夷山素有绿色金库之称,原始森林多,植被保护良好,自然保护区负氧离子含量为全国最高的区域之一,看成“天然氧吧”,来到这里的人们可以享受“森林浴”,开辟负氧离
子吸氧区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4.2 加大实现生态旅游与当地土特产相结合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加大实现当地居民通过餐饮服务、农家旅馆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直接或间接地从生态旅游中获得经济效益。

4.3 实现生态旅游和农家乐结合
“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

在保护区内采用农家乐的形式,开展旅游业,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中,感受当地农民的生活,游览者的身心可以得到彻底的放松。

4.4 实现自然保护区与景区旅游一体化
在发展旅游时把保护区域景区结合,实现两者旅游的一体化,在吸引游览者的同时,旅游部门也可以更加合理的对游览区进行统一管理。

4.5 培养挖掘相关人才
人才是景区建设、经营管理和进一步发展的支柱,旅游业的壮大,需要专业人才的支持。

政府部门应重视这一方面人才的培养。

4.6完善管理机制,加强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教育
建立自然保护区科学管理体系,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程序,维持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

对相关的旅游管理机构进行科学重组,是管理机构的设置符合可持续旅游发展规律,并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经营模式,推进旅游管理体制改革。

结论武夷山是代表生物演化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是尚存的珍稀、濒危物种栖息地,有着丰富的植物种质资源和珍稀特有的野生动物,也是世界著名的模式标本产地。

在发展保护区的生态旅游的同时必须避免两个极端,一是只讲保护,不讲开发。

二是只重开发,不重保护。

在保护好生态环境资源的前提下,科学合理的编制生态旅游规划,建立健全生态旅游经营管理机制,加强生态旅游产品开发,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社区居民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以促进保护区及保护区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