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的读书经验_汲取传统文化精华

合集下载

名人读书故事情节简述

名人读书故事情节简述

名人读书故事情节简述读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活动,它可以让人获取知识和智慧,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在历史上,有很多名人都非常喜欢读书,他们通过阅读来丰富自己的思想和见识,成为了伟大的人物。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一些名人读书的故事。

1. 孔子读书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非常喜欢读书。

据传说,孔子小时候就非常聪明,但是他的家境并不富裕,所以他很早就开始自学。

他经常去山林里采集草木,用来做书写材料,然后自己编写文章,进行阅读和思考。

孔子的学问渐渐地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他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2. 鲁迅读书鲁迅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巨人。

鲁迅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他的父亲是一位书法家,他经常在家里看他父亲写字。

鲁迅自己也很喜欢写字,他经常去书店借书,然后在家里静静地看书。

他的父亲非常支持他的阅读,经常鼓励他读书。

鲁迅的阅读经历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爱因斯坦读书爱因斯坦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和科学家,他的理论对现代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爱因斯坦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他经常去图书馆借书,然后在家里静静地看书。

他的父亲是一位工程师,也非常支持他的阅读,经常鼓励他学习科学知识。

爱因斯坦的阅读经历为他日后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 狄更斯读书狄更斯是英国著名的作家和小说家,他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

狄更斯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他经常去图书馆借书,然后在家里静静地看书。

他的父亲是一位文员,也非常支持他的阅读,经常鼓励他学习文学知识。

狄更斯的阅读经历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 爱迪生读书爱迪生是美国著名的发明家和科学家,他发明了很多重要的发明,对现代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爱迪生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他经常去图书馆借书,然后在家里静静地看书。

他的父亲是一位商人,也非常支持他的阅读,经常鼓励他学习科学知识。

爱迪生的阅读经历为他日后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位名家的读书秘诀(收藏)

20位名家的读书秘诀(收藏)
(二)读书勿诿记性不好:
每见今人不好读书者,辄以此藉口。此欺人也。日记一叶,月记一卷,十年之内,可记百余卷矣。非不能,实不为耳。朱竹垞有言:世岂有一览不忘、一字不遗者,但须择出切要处记之耳。竹垞为本朝第一博雅人,其说如此,以告学者。
15
梁启超
读书秘诀:抄!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胡林翼(1812-1861),字贶生,号润芝,晚清中兴名臣之一,湘军重要首领。曾多次推荐左宗棠、李鸿章、阎敬铭等,为时人所称道。有《胡文忠公遗书》等。
(一)读书当旁搜远览,博通天人,庶几知上下古今之变,而卓然成家。若仅仅以辞句相夸耀,非所以励实学也。
(二)学业才识,不日进,则日退,须随时随事,留心著力为要。事无大小,均有一定当然之理,即事穷理,何处非学?昔人云:“此心多水,不流即腐。”张乖崖亦云:“人当随时用智。”此为无所用心一辈人说法,果能日日留心,则一日有一日之长进;事事留心,则一事有一事之长进。由此而日积月累,何患学业才识之不能及人也!
方其始也,入其中而惶然,博观于其外而骇然以惊;及其久也,读之益精,而其胸中豁然以明。若人之言固当然者,然犹未敢自出其言也。时既久,胸中之言日益多,不能自制,试出而书之,已而再三读之,浑浑乎觉其来之易矣。然犹未敢以为是也。
(上欧阳内翰书)
8
黄庭坚
尽心一两书,其余如破竹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
6
欧阳修
为文三多(看多、做多、商量多)

最新中国名人勤奋读书的16个经典故事及感悟资料

最新中国名人勤奋读书的16个经典故事及感悟资料

中国名人勤奋读书的16个经典故事及感悟中国古代有许许多多热爱读书的名人,他们对读书的热情令人难以企及。

下面是留学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名人勤奋读书的16个经典故事及感悟,欢迎阅读。

1、吕蒙读书吕蒙是三国时吴国的大将,他曾多次立下大功,却不爱读书。

于是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大将军了,肩上担子很重,一定要多读读书,长点见识。

”吕蒙便开始读书。

慢慢地,他发现书中有很多以前他根本不知道的东西。

一次,他读到孙膑用“减灶计”诱使庞涓轻敌,最后打败庞涓的故事,感到眼界大开。

于是,吕蒙逐渐爱上了读书。

在军务繁忙之余,他便一头钻进书堆里,如饥似渴地阅读古代的兵法和史书。

几年下来,吕蒙的军事才能大有长进。

孙权大为高兴,就让吕蒙担任了大都督,统领全国兵马。

感悟不论什么时候,学习都是不可缺少的。

古人说:“生下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学习之后知道的人,是次一等的人;经历困苦才学习的人,又次一等;经历了困苦还不知道学习的人,就是最下等的人。

”当前,青少年正在经历困苦,在这种环境下,如果还不抓紧时间学习,可能就真的会成为最下等的人了。

所以,青少年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增长自己的才干,为今后的就业谋生做好充分的准备。

2、车胤囊萤夜读车胤是晋代的名臣,以博学闻名。

他从小勤奋好学,但家里特别穷困,有时甚至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

这样一到晚上,车胤就不能读书,为此,他非常苦恼。

一个夏夜,车胤无聊地坐在屋外纳凉。

这时,在草丛里飞来飞去的萤火虫引起了他的注意,那些小虫子身上一闪一闪的亮光多像灯光呀!他赶紧找来一个用白纱制成的小口袋,一口气捉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口袋里。

这么多虫子发出的光聚在一起,不就是一盏小小的灯吗?车胤拿着这盏“灯”,高兴地进屋读书去了。

就这样,车胤经历长年累月的苦读,终于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

感悟晋朝一代名臣车胤,小时候家里的条件并不好,甚至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但他为了读书学习,并不气馁,用装了几十只萤火虫的“灯”勤奋读书,最后终于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

名人读书经验分享

名人读书经验分享

名人读书经验分享
以下是一些名人的读书经验分享:
1、莫泊桑:在酷暑的盛夏,手里带上一本厚厚的书,到森林里去读,是世上最愉快的事。

读书时,只要带上一本小手册和一枝铅笔,在读到精彩之处,就把它记下来。

2、钱钟书:读书以观心为务,能耐寂寞。

读书要有“狂信”和“痴心”,然后有“洞见”。

当读书读到一定程度时,思想会丰富,境界会提高。

3、鲁迅:读书应自己思索,自己做主。

先看几种书,然后再专看一种或专看一体。

读书时,要思考,要分析。

4、冰心:读书是我唯一的娱乐。

我从不把读书认为是一种高尚的工作,而是将它看作一种放松和享受的过程。

我会在闲暇时读一些故事性强的小说或杂志,这样可以使我感到轻松愉快。

5、杨绛:读书好比“隐身”地串门。

无论是学者、名流做客,还是和政要、美人约会,你都无需事前打招呼、出示证件,也不怕曲终人散、被不速之客“驱逐门外”,因为压根儿就不存在这等人。

6、列夫·托尔斯泰:身边永远带着铅笔和笔记本,读书和谈话时碰到的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话语都把它记下来。

这些名人的读书经验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享受阅读的乐趣。

九位先贤的读书之道

九位先贤的读书之道

九位先贤的读书之道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

选择合适自己的读书方法尤为重要,今天分享几位古代大咖们的读书法,或许对你有所启发。

一、“观其大略”读书法——诸葛亮诸葛亮深通读书之道,不仅好学,而且善学,并因此成就了他的“足智多谋”。

虽然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人物,离开我们已经两千年左右,但他的读书法,对我们今天的学习仍然很有裨益。

诸葛亮读书只“观其大略”。

他隐居荆州隆中之时,与颖州石广元、徐庶、汝南孟公威是好友,并一起拜师游学。

石广元、徐庶、孟公威三人读书学习“务于精熟”。

曾经“走马荐诸葛”的徐庶则折节学问,“卑躬早起,常独扫除,动静先意,听习经业”,目的只为求得“义理精熟”。

而诸葛亮读书却与诸生不同,他是“独观其大略”。

他没有钻进书堆去死记硬背,而是泛读大概,撷取精华,掌握其实质。

诸葛亮读书也没有到废寝忘食的地步,而是正常地作息,“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

观其大略即从大处着眼,略其精要,才能跳出局外看清事物。

而诸葛亮也最终成为一代贤相。

二、“会意”读书法——陶渊明晋代文学家陶渊明曾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陶渊明读书法注重的是抓重点和去繁就简,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实际上,陶渊明在读书的时候,追求的往往是读书会意,着重领会书中深含的旨意,而不死抠个别字句。

陶渊明的读书观正如他的生活观一样超然物外,不被凡俗所困扰,“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不困于物,不惑于情,读书也这样,不要为个别字眼费心劳神,会意即可。

三、“八面受敌”读书法——苏轼宋朝著名文学家苏轼认为:人在读书的时候,往往会感到处处都是有用的知识,犹如“八面受敌”。

读书时,只求一点,容易集中深入,彻底攻破一“敌”,像打仗那样,把敌人化整为零,各个击破,一次攻破一面“敌”。

苏轼曾在《又答王庠书》中就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他自己首创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法——“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

精选中国名人勤奋读书经典事例及感悟

精选中国名人勤奋读书经典事例及感悟

精选中国名人勤奋读书经典事例及感悟6、贾逵隔篱偷学贾逵是东汉时的著名学者,从小就聪颖过人。

他非常喜欢读书,但由于家贫而上不起学。

有一天,姐姐正带着贾逵玩耍,对面学堂传来了老先生给学生们讲课的声音。

姐姐灵机一动,带着贾逵悄悄来到了学堂旁边,想让弟弟在学堂外面偷听。

学堂外边有道篱笆墙,贾逵个子小,姐姐就把他抱起来,站在篱笆外听讲。

回家后,小贾逵就用借来的笔墨把学到的内容记在自己制作的木片上,反复温习。

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他也记在木片上,主动请教别人。

就这样,贾逵到十多岁的时候,就成了名闻乡里的小先生了。

【感悟】贾逵的家庭贫困,但他能用借来的笔墨把偷学的内容记录下来,反复温习,不明白的地方主动请教别人。

经过努力,最终学有所成。

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要珍惜时间,要效仿贾逵的学习精神,克服一切实际困难,真正做到把刑期当学期,不懈地充实和完善自己,就会对今后的人生大有裨益。

7、王充博览群书王充是东汉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他从小就酷爱读书。

可是他家里非常穷,根本没钱买书,王充便把街市上的书坊当成自己的书房,每天在那里孜孜不倦地读书。

不管炎夏,还是寒冬,王充每天都早早来到书坊,拿起自己要看的书就读起来。

一翻开书,他就似乎什么都忘记了,一会儿点头微笑,一会儿双眉紧蹙。

他读完这家书坊里的书后,又跑到另一家书坊去读。

几年下来,他几乎读遍了街市上所有书坊里的书,积累了大量的知识。

后来,王充花了三十多年的时间,完成了巨著《论衡》。

【感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古今中外,凡成大事者,无一例外是付出了艰辛劳动的。

王充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为他后来完成巨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王充的成才,说明学习只能靠日积月累,持之以恒。

8、顾炎武勤于攻读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大学者,他学识渊博,在经学、史学、音韵以及诗文诸学上,都有较深的造诣,是当之无愧的一大名儒。

顾炎武从小就勤奋学习,对待学问非常认真。

长大后,每当外出旅行时,他都用马或骡子驮着沉甸甸的书,真正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名人读书故事及读书方法

名人读书故事及读书方法

名人读书故事及读书方法
以下是几个名人读书的故事及他们的读书方法:
1. 朱熹读书法:朱熹是南宋时期理学大家,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

他倡导读书要“循序渐进”,即按照书的难易程度,从浅入深,逐步深入。

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书中的内容。

2. 曾国藩读书法:曾国藩是清朝末年的名臣,也是一位文学家和书法家。

他主张读书要“专精”,即专注于某一领域,深入研究,掌握其精髓。

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在某个领域有所建树。

3. 鲁迅读书法: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主张读书要“泛览”,即广泛阅读各类书籍,扩大知识面。

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4. 钱钟书读书法:钱钟书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被誉为“文化昆仑”。

他主张读书要“笔记”,即在读书过程中随时记录自己的心得体会。

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消化书中的内容。

这些名人的读书方法虽然不同,但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我们可以在自己的读书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以提高自己的阅读效果和理解能力。

中国名人勤奋读书16个经典事例及感悟

中国名人勤奋读书16个经典事例及感悟

中国名人勤奋读书16个经典事例及感悟1、吕蒙读书吕蒙是三国时吴国的大将,他曾多次立下大功,却不爱读书。

于是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大将军了,肩上担子很重,一定要多读读书,长点见识。

”吕蒙便开始读书。

慢慢地,他发现书中有很多以前他根本不知道的东西。

一次,他读到孙膑用“减灶计”诱使庞涓轻敌,最后打败庞涓的故事,感到眼界大开。

于是,吕蒙逐渐爱上了读书。

在军务繁忙之余,他便一头钻进书堆里,如饥似渴地阅读古代的兵法和史书。

几年下来,吕蒙的军事才能大有长进。

孙权大为高兴,就让吕蒙担任了大都督,统领全国兵马。

【感悟】不论什么时候,学习都是不可缺少的。

古人说:“生下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学习之后知道的人,是次一等的人;经历困苦才学习的人,又次一等;经历了困苦还不知道学习的人,就是最下等的人。

”当前,青少年正在经历困苦,在这种环境下,如果还不抓紧时间学习,可能就真的会成为最下等的人了。

所以,青少年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增长自己的才干,为今后的就业谋生做好充分的准备。

2、车胤囊萤夜读车胤是晋代的名臣,以博学闻名。

他从小勤奋好学,但家里特别穷困,有时甚至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

这样一到晚上,车胤就不能读书,为此,他非常苦恼。

一个夏夜,车胤无聊地坐在屋外纳凉。

这时,在草丛里飞来飞去的萤火虫引起了他的注意,那些小虫子身上一闪一闪的亮光多像灯光呀!他赶紧找来一个用白纱制成的小口袋,一口气捉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口袋里。

这么多虫子发出的光聚在一起,不就是一盏小小的灯吗?车胤拿着这盏“灯”,高兴地进屋读书去了。

就这样,车胤经历长年累月的苦读,终于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

【感悟】晋朝一代名臣车胤,小时候家里的条件并不好,甚至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但他为了读书学习,并不气馁,用装了几十只萤火虫的“灯”勤奋读书,最后终于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

古人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尚且好学不厌,现在党和政府为我们提供一个如此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于青少年来说,就更应该努力学习,奋发向上,不要浪费了求知求学的好时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荀子的思想可谓独树一帜。

它主要继承发扬了儒学“内圣外王”思想中“外王”的一面,主张推行王道于天下,成就富国裕民的功业。

这一点与企业经营与发展的目的不谋而合,因此,日本企业界许多高层领导人都是荀子思想的忠实拥护者。

堤康次郎感悟到了这些思想的精华,逐渐把它变为做生意的经验与艺术,形成了一整套企业帝王的学说。

他常常教导儿子堤义明:“你要人家服你,就得比人家努力3倍。


堤义明的表现平凡、沉默寡言,正是以静观的态度,一方面修养自己,一方面谨慎自己的言语行为,免得暴露缺点招致对手的打击。

堤义明接管产业之后的第一步,就是要解决家庭内部的问题。

堤义明虽然名义上成了西武集团的继承人,但实际上地位很不稳固,很难介入西武许多产业的管理,特别是同父异母的哥哥堤清二负责的西武百货公司的流通事业。

堤康次郎去世以后,堤清二以不惜借取大量贷款等手段,采取快速膨胀的政策,不断地扩张发展,不到6年时间,营业额实际增长了3倍半,一时间声名鹊起;而同时期堤义明的守业与忍耐,反而遭到许多人的非议。

经过长时间的反复思考,直到1970年4月底父亲去世忌日的前几天,堤义明才约哥哥堤清二到一个饭店来,宣布了一个出人意料的重大决定。

这就是将西武百货公司和西武化学公司交给堤清二负责。

堤清二对于弟弟的慷慨和信任深受感动。

虽然并非同母所生,但兄弟手足之情仍在,二人之间的分歧和敌意开始消除了。

其实,堤义明之所以想要流通集团独立,不单是对清二的手足之情,而更大的因素恐怕是因为他对清二的经营方式感到不可靠,所以想与流通集团完全脱离关系。

西武百货公司近几年营业额急速增长,已经脱离了正常轨道。

事实上清二也知道靠借贷来扩大规模是很危险的,但他之所以这么做,就是因为他逞强、冒险、不服输。

义明则深深担心清二会将父亲开创的基业毁于一旦,更唯恐如此借贷下去,最后还得搭上西武铁道去还债。

因此,为了安全起见,他委曲求全,把西武化学交给清二,让西武流通与铁道部分完全断绝关系,从而保证西武企业集团的整体利益。

当然,这个决定对清二而言也是再好不过的。

后来果不出堤义明所料,清二的百货公司在1973年遇到石油能源危机和国际经济衰退的影响,遭受了惨重的打击。

在关系到西武百货产业生死的危急关头,又是由堤义明出面从铁道集团中拨出一笔巨额款项资助他的哥哥,才使得清二从破产的绝境中起死回生。

堤义明接管西武以后的第二步计划是分封有功大臣。

堤家的产业,从铁道、运输、百货公司、地产、娱乐设施到饮食业,不下百余种。

到他接管全盘生意的时候,所面对的上层主管不单年纪比他大得多,经验也相当丰富,而且很多是父亲执业时代的忠心之臣。

堤义明当然担心,如果得不到这些人的支持,就无法管好堤家的事业。

这些了解堤家的人,如果有1/3的人存异心,堤义明纵有通天的本领,也不可能有太大的作为。

为此,他经过仔细地调查和反复斟酌,对他们善加体恤并作出适当的安排,使他们心悦诚服地归顺于他,跟他共同努力。

特别是对堤家事业曾作出过重大贡献的8个大功臣,堤义明实行了他的引人注目的分封计划。

1966年西武集团退出地产界,也是堤义明在守与忍过程中的一项大举措。

由于适时退出地产的投机生意,不仅挽救了西武集团,而且无形中帮助政府及早考虑修订土地管制法。

为此,当时的著名政治家、日本首相池田勇人曾经赞扬过堤义明,说他是个有远见又有责任感的企业家。

忍与守不是一般年轻生意人办得到的事。

堤义明却能在别人忙于投资开发之际,全心全意地采取守势,明了自己手上所有产业的经营状况,就像一个初出茅庐的将军要重新了解自己的部队实战的能力一样。

他重新编组西武集团企业,深入到企业内部,先取得集团内上下员工的信赖,这种加强自我修养的作风,是父亲堤康次郎教他的真功夫,是真正的企业王者风范。

事实上,堤义明在1964年到1974年的10年守业忍让,并没有失去事业发展的好机会,相反是那些急于追求成功的其他生意人在那段时间里纷纷落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