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病病理知识

合集下载

中医骨病知识点总结归纳

中医骨病知识点总结归纳

中医骨病知识点总结归纳中医骨病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骨骼系统的疾病及其治疗方法。

骨病是指骨骼系统的各种疾病,包括骨折、骨关节炎、骨质疏松症等。

中医骨病治疗以调理气血、调畅经络、调节脏腑为主要方法,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下面就中医骨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

一、中医骨病的病因及病机1. 外因:外伤、劳损、变形、寒湿、湿热、风热、痹症等因素。

2. 内因:肝肾阴亏、气血不足、脏腑虚弱、郁怒伤脾、情志不畅、饮食不节等因素。

3. 病机:中医认为,骨病的病机主要是气血郁滞、气血不足、风寒湿热侵袭、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血失和、经络阻塞,进而影响骨骼系统的正常功能。

二、中医骨病的诊断要点1. 望听问切:通过望、听、问、切等四诊方法,了解病情变化,望色、听声、问诊、切脉等,加以综合分析;2. 疼痛特点:针对不同骨病的疼痛特点,进行详细的症状分析,包括疼痛部位、疼痛性质、疼痛程度及伴随症状等;3. 脉象和舌诊:观察患者的脉象和舌苔,判断患者的气血状况、脏腑功能等;4. 辅助检查:如X线、CT、MRI等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帮助明确病情。

三、中医骨病的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中医骨病主要采用中药治疗,常用药物有活血化瘀、散寒止痛、祛风化湿、补益气血、滋养肝肾等功效的药物;2. 针灸治疗:通过针灸手法和穴位的刺激,调节气血、舒筋活络,改善骨病的症状;3. 推拿按摩:采用推拿按摩手法,调节气血、舒筋活络,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4. 理疗疗法:包括针刺、灸法、拔罐、艾灸、推拿等手法,在一定的规律和原则下进行治疗,以调养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四、中医骨病的预防措施1. 饮食起居:注意合理膳食,加强营养,避免过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规律作息;2. 运动锻炼:适当参加一些体育锻炼,如太极拳、气功、散步等,增强体质,改善骨骼系统的功能;3. 情绪调节:避免过度疲劳,保持情绪舒畅,避免长期的情绪紧张、忧虑、恐惧等。

骨基本病变的定义

骨基本病变的定义

骨基本病变的定义骨基本病变是指骨骼系统发生的各种病理性改变。

骨基本病变可以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原发性骨基本病变是指骨骼系统自身发生的病理性改变,而继发性骨基本病变是由其他疾病或因素引起的骨骼系统的病理性改变。

骨基本病变的病理变化主要包括骨质增生、骨质破坏、骨质软化、骨质硬化等。

其中,骨质增生是指骨骼系统中的骨细胞增多或增生异常,导致骨骼的增厚或骨刺的形成。

骨质破坏是指骨骼系统中的骨细胞活动增强或破坏增多,导致骨质的破坏或骨骼的变形。

骨质软化是指骨骼系统中的骨细胞活动减少或骨骼中的骨硬化物质减少,导致骨质的软化或骨骼的变形。

骨质硬化是指骨骼系统中的骨细胞活动减少或骨骼中的骨硬化物质增多,导致骨质的硬化或骨骼的变形。

原发性骨基本病变包括骨肿瘤、骨骺发育异常、骨代谢异常等。

骨肿瘤是指在骨骼系统中发生的肿瘤,可以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类。

良性骨肿瘤通常生长缓慢,不具有转移能力,而恶性骨肿瘤则具有快速生长和转移的特点。

骨骺发育异常是指骨骼系统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异常变化,可以导致骨骼的畸形或生长停止。

骨代谢异常是指骨骼系统中的骨细胞活动异常或骨硬化物质合成异常,导致骨质的稳态失衡,进而引发骨质疏松症、骨折等疾病。

继发性骨基本病变主要包括骨折、骨髓炎、骨质疏松症等。

骨折是指在外力作用下,骨骼系统中的骨质发生断裂或断裂不全。

骨髓炎是指骨骼系统中的骨髓组织发生炎症反应,常常伴随着骨组织的坏死和溃烂。

骨质疏松症是指骨骼系统中的骨细胞活动减少或骨硬化物质减少,导致骨质的疏松和骨强度的降低,容易引发骨折。

骨基本病变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

临床症状包括骨疼痛、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等,体征包括骨肿胀、局部触痛、畸形等。

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X线检查、CT扫描、MRI等,可以提供骨骼系统的详细信息,帮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

骨基本病变的治疗方法根据不同的病变类型和严重程度而定。

对于原发性骨基本病变,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

骨病专业知识讲解

骨病专业知识讲解

骨病专业知识讲解骨病是一种涉及骨骼系统的疾病或病理变化。

骨病包括许多不同类型的病理情况,包括骨折、骨质疏松、骨肿瘤、退行性骨病、骨髓炎等。

以下是对一些常见的骨病进行简要讲解:1. 骨折:骨折是指骨骼的完整性被打断或破裂。

骨折可以是完全性的(骨折两端分开)或不完全性的(骨骼没有完全分开)。

常见的骨折类型包括闭合性骨折(没有穿破皮肤)和开放性骨折(骨折部位穿破皮肤)。

骨折的治疗通常包括固定骨骼,并通过康复训练来帮助骨折部位恢复到正常状态。

2. 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骨骼疾病,其中骨组织变得脆弱、易碎和容易骨折。

这主要是由于骨骼中的钙和磷等矿物质流失,使得骨密度降低。

骨质疏松症多发生在老年人,但也可能在更年期后发生。

预防骨质疏松症的措施包括摄入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以及进行适度的锻炼。

3. 骨肿瘤:骨肿瘤是一种在骨骼中形成的肿瘤。

骨肿瘤可以是良性的(非癌性)或恶性的(癌性)。

常见的骨肿瘤包括骨髓瘤、骨肉瘤、软骨肉瘤等。

治疗骨肿瘤的方法通常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等。

4. 退行性骨病:退行性骨病(例如骨关节炎)是一种慢性骨骼疾病,通常与年龄相关。

这种疾病会导致关节软骨的磨损和破坏,引起疼痛、关节肿胀和运动功能减退。

治疗退行性骨病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疗法、关节置换手术等。

5. 骨髓炎:骨髓炎是一种骨髓组织的感染和炎症。

这种疾病通常由细菌感染引起,症状包括疼痛、肿胀、红斑和局部温度升高。

治疗骨髓炎的方法通常包括抗生素治疗、外科手术引流以及局部冷敷等。

总的来说,对于骨病的治疗和管理,医生需要通过临床症状和体征、影像学检查等方法来确诊,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及早的诊断和治疗可以减轻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骨病知识点总结

中医骨病知识点总结

中医骨病知识点总结中医学认为,骨病是因为人体的气血失调和经络阻滞导致的。

骨病是指各种骨关节疾病,如骨折、骨质疏松、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等。

这些疾病会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甚至影响到日常工作和生活。

因此,中医治疗骨病的知识至关重要。

骨病的发生原因有很多,包括年龄、遗传、疾病、营养不良等因素。

在中医学中,骨病被归类为“痹证”范畴,主要是因为气血不畅导致的。

骨病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包括初起阶段、加重阶段、稳定阶段和恢复阶段。

在不同阶段的治疗方法也不同。

中医治疗骨病主要是通过调理人体的气血,加强体质,调整情志,促进人体的自愈能力。

中医认为,骨病的治疗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治疗,包括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辨证施治。

同时,中医治疗骨病也需要与物理疗法、药物治疗等综合配合,以达到最好的疗效。

在中医治疗骨病中,有一些常用的方法,比如针灸疗法、推拿按摩疗法、中药疗法等。

针灸疗法是通过调理人体的经络,疏通气血,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

推拿按摩疗法是通过按摩、推拿身体来放松筋骨,改善气血流通。

中药疗法是通过中草药的药效来调理患者的体内气血,补益体质。

在针灸疗法中,有一些常用的穴位,比如足三里、阳陵泉、大敦、天髎、太冲等。

这些穴位对于治疗骨病有很好的效果。

在推拿按摩疗法中,有一些常用的手法,比如揉、捏、按、搓等。

这些手法可以促进气血流通,缓解骨病症状。

在中药疗法中,有一些常用的中草药,比如当归、川芎、甘草、川木通、狗脊等。

这些药物有助于调理患者的气血,促进自愈能力。

除了以上疗法外,中医治疗骨病还强调患者的饮食调理和情志调理。

患者在饮食上应该多食用有益于骨骼健康的食物,比如豆制品、海鱼、乳制品、新鲜蔬菜等。

同时,患者也应该避免一些不利于骨骼健康的食物,比如高糖、高脂肪的食品。

在情志调理上,患者应该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保持身心舒畅。

总之,中医治疗骨病是一门独特的学问,它强调了人体气血的调理,提倡了个性化治疗,注重了中药与物理疗法的综合配合。

骨折病理的名词解释

骨折病理的名词解释

骨折病理的名词解释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骼损伤,指的是骨骼遭受外力作用下发生的断裂或破碎。

它可能由于外伤、疾病或其他内在条件引起,造成患者的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

了解骨折的病理学名词对于医生、患者以及公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骨折病理的名词进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一常见疾病。

骨折的最常见分类是根据断裂的形状和位置来进行的。

首先,骨折可以分为封闭骨折和开放骨折。

封闭骨折指的是骨骼在破裂的同时没有穿破皮肤,相对较为安全。

而开放骨折则意味着骨骼的破裂导致骨头穿透皮肤,容易引起感染等并发症。

其次,骨折可以根据断裂的形状分为直接骨折和间接骨折。

直接骨折是指骨骼遭受外力作用直接断裂,常见的例子是跌倒时直接撞击骨骼导致骨折。

而间接骨折则是指骨骼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最终导致骨折。

间接骨折通常由于肌肉的收缩或骨骼的错位引起。

进一步地,骨折可以根据断裂形态分为骨裂、压缩骨折、移位骨折以及螺旋骨折。

骨裂是指骨骼的纵向裂口,类似于被切开。

压缩骨折则是指骨骼受到外力作用压缩,导致骨骼的短缩。

移位骨折意味着骨骼断裂后发生错位,两断骨不再对齐。

而螺旋骨折是指骨骼同时扭转和弯曲,造成断裂。

除了这些分类,骨折还可以根据断裂的位置来命名。

常见的有股骨骨折、腕骨骨折以及椎骨骨折等。

不同位置的骨折在临床表现和治疗上有所不同。

例如,股骨骨折可能导致行走困难,而腕骨骨折会影响手部的功能,椎骨骨折则可能引起脊髓损伤等较为严重的后果。

在骨折病理的名词解释中,还需要提及骨折愈合。

骨折愈合是指骨折断裂的两端重新连接和生长的过程。

首先,断裂的骨骼会触发体内的炎症反应,引起血管扩张和血液凝固。

接着,形成透明软骨桥,为骨骼的再生提供支持。

最后,软骨逐渐被骨质取代,使断裂的骨头得以重新结合。

骨折愈合通常需要数周或数月时间,具体时间取决于骨折的严重程度和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

总结起来,骨折病理的名词解释涉及了骨折的分类、断裂形态和愈合过程等方面。

骨科病理生理知识点总结

骨科病理生理知识点总结

骨科病理生理知识点总结一、骨组织结构1.1 骨的结构骨是人体重要的结构组织之一,主要由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组成。

有机物质主要包括胶原纤维和一些蛋白质,负责提供骨的弹性和韧性。

无机物质主要包括磷酸钙和碳酸钙,负责提供骨的硬度和抗压性。

骨的结构分为骨皮质和骨髓腔,骨皮质主要由致密骨组成,骨髓腔主要由松质骨组成。

1.2 骨的形成和再生骨的形成主要包括骨软骨转化和骨硬化两个过程。

骨软骨转化主要是指软骨细胞在一定的刺激下分化为骨细胞,产生骨基质,逐渐形成骨组织。

骨硬化主要是指骨细胞分泌骨基质,逐渐沉积成熟的骨组织。

骨骼是一个活跃的组织,骨骼的再生主要包括骨吸收和骨生成两个过程。

骨吸收主要是指破坏老骨组织,使骨组织逐渐被吸收,骨生成则是指新的骨组织逐渐生成,代替被吸收的骨组织。

1.3 骨髓骨髓主要包括红骨髓和黄骨髓。

红骨髓负责生成红血细胞、白血细胞和血小板,黄骨髓在大部分成人的骨骼中存在,主要是由脂肪细胞和少量的间充质细胞组成。

二、骨生理学2.1 骨骼的功能骨骼主要有支持、运动、保护内脏器官、造血和储存矿物质等功能。

支持功能主要是通过骨骼将身体的各个部分连接起来,使之能够相对稳定的保持在一定的空间内。

运动功能主要是通过骨骼和肌肉共同协调,使身体能够进行各种运动。

骨骼在保护内脏器官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如颅骨保护了大脑、胸椎保护了心肺等。

骨骼还是人体内最重要的造血器官之一,红骨髓内产生的红血细胞、白血细胞和血小板为人体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生命支持。

骨骼还能储存磷酸盐、碳酸盐等矿物质。

2.2 骨代谢骨代谢主要包括骨吸收和骨生成两个过程。

骨吸收主要是指在骨质疏松或者骨质增生疾病中,骨组织被过度吸收,导致骨质减少和骨骼脆性增加。

骨生成主要是指在骨折愈合或者骨愈合修复中,骨组织逐渐生成和沉积,使骨折或者骨愈合得以恢复。

2.3 骨骼的生长骨骼的生长主要包括儿童期的长骨生长和成人期的骨增殖。

儿童期的长骨生长主要是指骨板在骨代谢运动中由软骨转化为骨,使骨长大。

骨病学

骨病学

复习题1、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是一种系统性骨病,其特征是骨量下降和骨的微细结构破坏,表现为骨的脆性增加,因而骨折的危险性大为增加,即使是轻微的创伤或无外伤的情况下也容易发生骨折。

2、痛风:又称“高尿酸血症”,是一种因嘌呤(一译“普林”)代谢障碍,使尿酸累积而引起的疾病3、骨痈疽:骨痈疽是由化脓性细菌、寄生虫、病毒侵入骨、关节,引起的化脓性感染性病变。

4、痿证:痿证是指筋骨痿软,肌肉瘦削,皮肤麻木,手足不用的一类疾患。

5、呆小症:呆小症又称“克汀病”。

是一种先天甲状腺发育不全或功能低下造成幼儿发育障碍的代谢性疾病。

1、软骨发育不全征:是以种四肢与躯干长短不成比例的矮小畸形,表现为四肢短小,躯干近于正常。

2、骨坏死:骨细胞没有血运供养,失去骨的生理功能。

4、骨关节痹证:是指人体正虚、风寒湿邪滞留经络,而发生肌肉关节疼痛、肿大、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至畸形、失用为表现的一组。

5、骨痨:因先天不足,肾亏骨弱,复感痨虫,痰浊凝聚,蚀伤关节所致。

以发生于骨与关节,起病缓、化脓迟,溃后流脓清稀或夹败絮样物,不易愈合,多损伤筋骨,形成脓肿或窦道等为主要表现的痨病类疾病。

1、地方病:发生在某一特定地区,同一定的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的疾病。

2、关节骨性强直:4、成骨不全综合征:其特征为骨质脆弱、蓝巩膜、耳聋、关节松弛,是一种由于间充质组织发育不全,胶原形成障碍而造成的先天性遗传性疼痛。

1、巨人症:巨人症为发生在青春期前的垂体前叶机能亢进症,分泌生长激素旺盛,病因不明。

常常继续发展为肢端肥大症。

4、先天性髋关节脱位:主要由于髋臼、股骨头、关节囊、韧带和附近肌肉先天性发育不良或异常,导致关节松弛,半脱位或脱位。

5、寒性脓肿:由结核杆菌导致的仅仅只有脓肿,不红,不发热,不痛,脓肿周围也没有明显的充血水肿。

1、佝偻病: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引起体内钙、磷代谢紊乱,而使骨骼钙化不良的一种疾病。

2、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是由于各种不同的病因,破坏了股骨头的血供导致股骨头缺血、坏死、塌陷,多侵犯中年人,常导致严重髋关节功能障碍,是目前常见而又难治的疾病之一。

骨科病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骨科病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骨科病理知识点总结大全骨科疾病分类骨科疾病主要包括骨折、关节疾病、脊柱疾病、骨肿瘤及其他少见骨病等。

一、骨折骨折是指骨骼受外力作用后,导致骨骼完整性受损,疼痛和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

根据骨折部位和类型的不同,骨折可以分为动力性骨折、骨连续性骨折等。

二、关节疾病关节疾病包括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

这些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关节活动障碍、关节畸形和功能障碍等。

三、脊柱疾病脊柱疾病主要包括脊柱侧弯、脊柱骨折、椎间盘突出症等,这些疾病主要表现为腰背疼痛、肢体麻木、行走困难等症状。

四、骨肿瘤骨肿瘤是指发生在骨骼或软组织中的肿瘤性病变,主要分为原发性骨肿瘤和转移性骨肿瘤两大类。

原发性骨肿瘤主要包括良性骨肿瘤和恶性骨肿瘤。

五、其他少见骨病其他少见骨病主要包括骨质疏松症、畸形性骨发育不全等。

骨科疾病的病理变化1、骨折的病理变化骨折后的骨组织主要表现为充血、水肿、出血、坏死和炎性渗出等病理变化。

骨折愈合的主要病理过程包括愈合组织的形成和骨性愈合。

2、关节疾病的病理变化风湿性关节炎的病理变化主要包括滑膜炎、软骨破坏、韧带松弛等。

而骨关节炎的病理变化主要包括软骨退变、骨增生和关节囊纤维化等。

3、脊柱疾病的病理变化脊柱侧弯的病理变化主要包括脊柱侧凸、椎体扭曲等。

而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变化主要包括椎间盘变性、椎间盘突出等。

4、骨肿瘤的病理变化良性骨肿瘤和恶性骨肿瘤的病理变化有所不同。

良性骨肿瘤的病理变化主要包括组织增生、血管增生等;而恶性骨肿瘤的病理变化主要包括细胞异型性、核分裂增多、组织浸润等。

骨科疾病的诊断1、骨折的诊断骨折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片、CT、MRI等。

2、关节疾病的诊断关节疾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常用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常规、炎症指标等;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片、CT、MRI等。

3、脊柱疾病的诊断脊柱疾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理知识腰肌劳损腰肌劳损,又称功能性腰痛、慢性下腰损伤、腰臀肌筋膜炎等,实为腰部肌肉及其附着点筋膜或骨膜的慢性损伤性炎症,是腰痛的常见原因之一,病因:.1.急性腰扭伤后及长期反复的腰肌劳损。

2.长期反复的过度腰部运动及过度负荷,如长时期坐位、久站或从弯腰位到直立位手持重物、抬物,均可使腰肌长期处于高张力状态,久而久之可导致慢性腰肌劳损。

3.慢性腰肌劳损与气候、环境条件也有一定关系,气温过低或湿度太大都可促发或加重腰肌劳损。

临床表现1.腰部酸痛或胀痛,部分刺痛或灼痛。

2.劳累时加重,休息时减轻;适当活动和经常改变体位时减轻,活动过度又加重。

3.不能坚持弯腰工作。

常被迫时时伸腰或以拳头击腰部以缓解疼痛。

腰部僵迟,腰背、大腿放射性疼,挤压痛,咳嗽痛,牵拉痛风湿,类风湿,关节炎导致的关节红,肿,热,痛,僵风湿类风湿:一、环境因素:长期居住在寒冷潮湿环境中的人类风湿的发病率远远高于其它人,类风湿主要是由于外部风邪入侵所致.二、二、性激素:研究表明,类风湿存在明显性别差异,男女发病比例越为1:3.三、内分泌因素:类风湿多发生于女性,患者在怀孕期间症状有所减轻,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以抑制该病,因此推断类风湿的发生于内分泌因素存在关系。

四、免疫因素:有些专家认为,类风湿的产生是由于感染原侵入关节腔,刺激滑膜或者浆细胞,从而产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抗体,当抗原抗体复合物形成后抗体就会转化为异体,再次刺激浆细胞就会产生新的抗体,即类风湿因子,从而导致类风湿发生。

临床表现:可伴有体重减轻、低热及疲乏感等全身症状。

(1)晨僵早晨起床时关节活动不灵活的主观感觉,它是关节炎症的一种非特异表现,其持续时间与炎症的严重程度成正比。

(2)关节受累的表现①多关节受累呈对称性多关节炎(常≥5个关节)。

易受累的关节有手、足、腕、踝及颞颌关节等,其他还可有肘、肩、颈椎、髋、膝关节等。

②关节畸形手的畸形有梭形肿胀、尺侧偏斜、天鹅颈样畸形、钮扣花样畸形等。

足的畸形有跖骨头向下半脱位引起的仰趾畸形、外翻畸形、跖趾关节半脱位、弯曲呈锤状趾及足外翻畸形。

肩周炎患病原因;肩周炎又称肩关节周围炎,俗称凝肩、五十肩。

以肩部逐渐产生疼痛,夜间为甚,逐渐加重,肩关节活动功能受限而且日益加重,达到某种程度后逐渐缓解,直至最后完全复原为主要表现的肩关节囊及其周围韧带、肌腱和滑囊的慢性特异性炎症。

肩周炎是以肩关节疼痛和活动不便为主要症状的常见病症。

本病的好发年龄在50岁左右,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多见于体力劳动者。

临床表现:如得不到有效的治疗,有可能严重影响肩关节的功能活动。

肩关节可有广泛压痛,并向颈部及肘部放射,还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三角肌的萎缩。

肩部疼痛,肌肉无力,手不能抬,怕风怕冷,僵硬迟钝颈椎病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

患病原因:1、劳损:长期使头颈部处于单一姿势位置,如长时间低头工作,易发生颈椎病。

小于30岁的颈椎病人,多从事低头工种。

2、头颈部外伤:50%髓型颈椎病与颈部外伤有关。

一些病人因颈椎骨质增生、颈椎间盘膨出、椎管内软组织病变等使颈椎管处于狭窄临界状态中,颈部外伤常诱发症状的产生。

3、不良姿势:如躺在床上看电视、看书、高枕、坐位睡觉等;卧车上睡觉,睡着时肌肉保护作用差,刹车时易出现颈部损伤。

4、慢性感染:主要是咽喉炎,其次为龋齿、牙周炎、中耳炎等。

这些部位的炎症刺激颈部软组织或通过丰富淋巴系统引起颈枕部软组织病变。

有人认为,慢性咽喉部感染是颈椎病重要发病因素,这可能与软组织慢性劳损炎症相互影响而加重病情之故。

5、风寒湿因素:外界环境的风寒湿因素可以降低机体对疼痛的耐受力,可使肌肉痉挛、小血管收缩、淋巴回流减慢、软组织血循环障碍,继之产生无菌性炎症。

因此,风寒湿因素不仅是诱因,也可作为病因引起病变产生症状。

6、颈椎结构的发育不良:先天性小椎管、颈椎退变等是一些颈椎病发病基础。

颈椎中央椎管、神经根管狭小者颈椎病的发病率比正常人高1倍。

临床表现为:头晕恶心、眼花、耳鸣、手麻、心动过速、心慌、心悸等一系列交感神经症状,X线片颈椎有失稳或退变。

椎动脉造影阴性。

颈椎椎体前鸟嘴样增生压迫食管引起吞咽困难(经食管钡剂检查证实)等。

也称局部型颈椎病,是指具有头、肩、颈、臂的疼痛及相应的压痛点,X线片上没有椎间隙狭窄等明显的退行性改变,但可以有颈椎生理曲线的改变,椎体间不稳定及轻度骨质增生等变化。

膝关节炎,滑膜炎,关节肿胀,反复打针抽脓,不敢加弯蹲不下,起不来,上下楼困难滑膜炎患病病因:1、在老年人多继发于膝关节骨关节炎,主要是因软骨退变与骨质增生产生的机械性生物化学性刺激,继发膝关节滑膜水肿、渗出和积液等。

2、膝关节扭伤和多种关节内损伤而造成的,如半月板损伤、滑膜损伤、交叉韧带或侧副韧带损伤,关节内积液或有时积血,表现为急性膝关节外伤性滑膜炎。

关节内损伤和脱位,有时也可因单纯膝关节滑膜损伤所致,如外伤较轻,或长期慢性膝关节劳损。

3、风、寒、湿邪侵袭,可使膝关节逐渐出现肿胀和功能障碍者,则形成慢性膝关节滑膜炎。

表现:多发于膝关节,出现明显肿胀、发热、伸屈受限、压痛腰间盘突出,腰间盘膨出,腰酸腰疼,腰椎两旁明显压痛,双腿攒麻,怕冷怕热,腰腿无力,不敢平躺,不敢弯腰,不敢拎东西,不敢干重活坐骨神经通,站不住,坐不住,腹股沟、大腿内侧、臀后侧、斜内侧放射性疼痛、麻木,下蹲困难坐骨神经痛:大腿后部,小腿后外侧,足部诱发原因(1)腰椎间盘突出是坐骨神经痛最常见的原因,多发于腰4-5及腰5-骶1,约1/3病例有急性腰部外伤史,多数患者发生于20~40岁之间,.(2)腰椎骨性关节病多见于40岁以上者,亚急性慢性起病,多有长期腰痛史.。

一般症状(1)疼痛主要限于坐骨神经分布区,大腿后部、小腿后外侧和足部,如病变位于神经根时,椎管内压力增加(咳嗽、用力)时疼痛加重。

(2)肌力减退的程度可因病因、病变部位、损害的程度不同差异很大,可有坐骨神经支配肌肉全部或部分力弱或瘫痪。

(3)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膝反射可因刺激而增高。

腰椎管狭窄,常年腰疼腿疼,伴有腰腿麻木酸胀,下肢乏力,走路困难,间歇性跛行,甚至下肢丧失知觉椎管狭窄:病因:1.腰椎间盘突出会造成的椎间隙狭窄、纤维环松弛后突、黄韧带肥厚、椎体后缘和椎间关节的骨质增生都可造成椎管变小,这就会使原来较小的椎管持续狭窄。

椎管狭窄的症状表现是指各种形式的椎管、神经管以及椎间孔的狭窄,及软组织引起的椎管容积改变及硬膜囊本身的狭窄等引起的一系列腰腿痛及一系列神经系统症状出现,称为腰椎管狭窄症。

症状:1、大多数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都有下腰痛的病史或伴有下腰痛。

疼痛一般比较轻微,卧床休息则减轻或消失,腰前屈不受限制,后伸活动往往受限。

2、马尾神经压迫症。

压迫马尾及神经根而影响大、小便,甚至造成下肢不完全性瘫痪。

检查脊椎偏斜不明显,腰椎正常,只是后伸痛。

直腿抬高试验正常或只有中度牵拉痛。

少数病人下肢肌肉萎缩,跟腱反射有时减弱或消失。

3、明显的腰腿痛症状和间歇性跛行。

这是椎管狭窄的症状表现最主要的一点。

患者常在步行一、二百米时产生腰腿痛,弯腰休息一会或下蹲后症状会立即减轻或消失,若继续再走,不久疼痛又出现。

4、神经根管狭窄引起相应的神经根受压迫或受刺激症状及体征。

有些病人表现为间歇性跛行,另一些表现为持续性放射性神经根症状,多为酸痛、麻痛、胀痛、窜痛,疼痛的程度不同。

神经根症状的部位与受压神经根有关,表现为相应的神经根性分布区针刺觉减弱、痛觉异常、肌肉力量减弱。

增生骨刺压迫神经,腰眼针扎似的疼,弯不下、直不起,不敢弯腰,不敢抬腿,翻不了身,下不了床,行动困难,瘫痪卧床腰椎骨质增生:骨质增生的主要病因与关节软骨的退行性病变有关,腰椎的骨质增生是因为中年以后,腰椎骨质增生随着年龄的增大,机体各组织细胞的生理功能也逐渐衰退老化,退化的椎间盘逐渐失去水份,椎间隙变窄,纤维环松弛向周边膨出,椎体不稳,纤维环在椎体边缘外发生撕裂,导致髓核突出,将后纵韧带的骨膜顶起,其下面产生新骨,形成骨刺或骨质增生。

也有人认为椎间盘退变萎缩后,椎体向前倾斜,椎体前缘在中线为前纵韧带所阻,两侧骨膜掀起,骨膜下形成新骨。

另外,局部的受压因素也是引起骨质增生的主要因素。

临床表现:腰椎骨质增生是一种慢性、进展性关节病变,以腰三、腰四最为常见。

如压迫坐骨神经可引起坐骨神经炎,出现患肢剧烈麻痛、灼痛、抽痛、串痛、向整个下肢放射。

1、腰椎骨质增生的早期症状为腰腿酸痛,程度较轻。

腰椎骨质增生发病缓慢,早期症状较为轻微,不易被患者引起重视,仅表现为腰腿酸痛,时轻时重,尤以久坐、劳累后或晨起时疼痛明显,适当活动或休息后减轻。

2、随着腰椎骨质增生的严重,会出现椎间盘退变,椎体变形,相邻椎体间松弛不稳,活动时感觉腰部僵硬,疼痛无力。

退变后形成的骨赘zhui刺激,可使腰部僵硬感更加明显,休息时重,稍事活动后减轻,过劳则加剧。

3、腰椎骨质增生严重时,增生物刺激或压迫脊神经,可引起腰部的放射痛,也可以出现腰腿痛及下肢麻木。

椎体前缘增生及侧方增生时,可压迫刺激附近的血管及植物神经产生机能障碍。

4、临床上常出现腰椎及腰部软组织酸痛、胀痛与疲乏感,甚至弯腰受限。

如邻近的神经根受压,可引起相应的症状,出现局部疼痛、发僵、后根神经痛、麻木等。

骨刺的形成原因:骨刺是关节因种种原因造成软骨的磨损、破坏,并促成骨头本身的修补、硬化与增生,是一种自然的老化现象,一般长骨刺就表示此人的脊椎进入老化阶段。

然而,骨刺并非老人家的专利,由于工作型态改变,许多人必须久坐、久站,若是加上姿势不正确,很容易年纪轻轻就使脊椎提早发生退化现象,而诱发骨刺的发生。

骨刺危害:骨刺不见得一定会产生症状,要看是否有压迫到神经根或是脊椎,如果没有的话就不会有什么让人不适的症状产生。

相反的,如果骨刺刚好压迫到附近的神经根或是压迫到脊椎,就可能会有身体僵硬不能灵活弯身、疼痛、红肿、麻痹、关节变形、肌肉无力等症状。

骨刺会引起坐骨神经痛、椎间盘突出、腰椎狭窄症、退化性膝关节炎等并发症,这些并发症会导致患者生活上的不适,甚至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