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常见词语的用法

合集下载

文言文词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文词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文词的用法和意义一、文言文词的用法1. 修辞手法在文言文中,词语的运用对于表达作者的意境和感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中最常见的修辞手法是借代和比喻。

借代指通过使用一个相关联的词语来替代或者暗示另一个词语,使文章更加简练和生动;比喻则是通过将两个本不具有相似性质的事物进行类比,以便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意图。

例如,在《孟子·万章下》中,“百世可知也”一句中,“百世”就是使用了借代手法,表示千秋万代之间;而“犹河之水若决堤也”中,“犹河之水”就是一个明显的比喻,将人们内心深处强烈愿望的涌动形容为奔腾不止如江河决口般。

2. 字义婉曲由于文言文以其精炼、含蓄而闻名,因此经常使用一些字义婉曲、引人思考的词语。

这种用法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需要思索并体会其中所含之意,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和艺术性。

例如,在《鲁迅全集·狂人日记》中,文中描述了一位上海人笃信佛教,并对自己的一部小说作了“觊觎”和“唏嘘”的评价。

这里,“觊觎”意指希望得到、渴望;“唏嘘”则表示对自己的创作感到叹息和惋惜。

这样的词语使得读者不仅能够理解作者的情感,还能够体会其中蕴含的深意。

3. 褒贬使用在文言文中,往往使用褒贬相间的词语来进行描述,以达到借此表达作者态度或表明某事物优劣之效果。

这种用法既可以通过形容词来实现,也可以通过动宾结构来完成。

例如,在《论语·颜渊篇》中提到了孔子对于如何内省修身的看法:“讯于师而无求,至于必有盖焉,可与共学也已。

” 这里,“无求”即是在表达“不愿向他人寻求”的动宾结构,同时隐含着对自我反省能力高潮的褒奖。

二、文言文词的意义1. 敦厚大气文言文常常运用一些形象生动的词语来表达人物形象和品质。

在描绘人物时,经常使用一些词语来形容其敦厚大气、稳重深沉的特质。

例如,在《红楼梦》中,“老实”的描述是用以形容贾母、王夫人等长辈人物的,这个词语传递出他们宽厚、忠厚本分的性格特点。

通过这样的词语描写,使得读者更能够感受到这些人物对家族的悉心照料和对子女的悲情关怀。

初中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

初中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

初中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
文言文词类活用是指某些文言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其词性和语法功能,从而产生新的意义和用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
1. 名词动用:名词在句子中充当谓语,表示动作或行为。

例如:“一狼洞其中”(《狼》),“洞”原本是名词,在这里表示“打洞”的动作。

2. 形容词动用:形容词在句子中充当谓语,表示动作或行为。

例如:“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亲”和“远”原本是形容词,在这里表示“亲近”和“疏远”的动作。

3. 动词用作名词:动词在句子中充当主语或宾语,表示事物或行为的名称。

例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出”和“入”原本是动词,在这里表示“出产的东西”和“收入的东西”。

4. 名词作状语:名词在句子中充当状语,表示动作或行为的状态、方式、工具等。

例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原本是名词,在这里表示“用箕畚”的方式。

5. 使动用法:谓语动词具有“使……怎么样”的意思。

例如:“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苦”和“劳”原本是形容词或动词,在这里表示“使……痛苦”和“使……劳累”的意思。

文言文常见汉字用法归纳

文言文常见汉字用法归纳

蔓:màn :蔓延、蔓草难除wàn:藤蔓、拖蔓mán:蔓菁(jing)wàn基本字义1. 〔大~儿〕方言,指有较高表演技艺,有广泛影响的演艺明星。

亦作“大腕儿”。

字义〈名〉[口语]∶蔓生植物的细长不能直立的枝茎。

如:这棵黄瓜爬蔓了;瓜蔓;压蔓蔓菁mánjing菜名。

即“芜菁”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块根肉质màn详细字义〈名〉1. (本义:藤蔓wan第四声,草本蔓生植物的枝茎)蔓,葛属。

——《说文》青树翠蔓。

——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丹藤翠蔓。

——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蔓广则歧多,歧多则饶子。

——《齐民要术·种瓜》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杜甫《新婚别》〈动〉1.?蔓延;滋长[creep]野有蔓草。

——《诗·郑风·野有蔓草》。

传:“延也。

”敛蔓于野。

——《诗·唐风·葛生》不蔓不枝。

——宋·周敦颐《爱莲说》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左传·隐公元年》2. 又如:蔓生(蔓延生长);蔓衍(扩展延伸);蔓草(蔓延滋生的草);蔓连(延伸串联);蔓蔓(滋长延伸的样子)3. 攀引,缠绕[twine]。

如:蔓引(如瓜蔓相互的牵连);蔓蔓(纠缠难察的样子)〈形〉1. 杂乱[mixed and disorderly]。

如:蔓说(杂乱没有系统的言论);蔓悴(衰颓杂乱);蔓辞(杂乱繁琐的文字)2. 另见mán;wàn出东门,过大桥,大桥前面一树枣,? 拿着竿子去打枣,青的多,红的少,? 一个枣,两个枣,三个枣,四个枣,? 五个枣,六个枣,七个枣,八个枣,? 九个枣,十个枣;十个枣,九个枣,? 八个枣,七个枣,六个枣,五个枣,? 四个枣,三个枣,两个枣,一个枣。

八百标兵奔北坡,炮兵并排北边跑,炮兵怕把标兵碰,标兵怕碰炮兵炮。

九月九,九个酒迷喝醉酒。

中考语文常考13个文言文词语的用法,收藏!

中考语文常考13个文言文词语的用法,收藏!

中考语文常考13个文言文词语的用法,收藏!在文言文中,也有一些核心词汇经常出现,小编为大家做了整理,掌握了它们,就是你文言文阅读的基础!以1.(动词)认为,以为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两小儿辩日》以为妙绝。

——《口技》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吴广以为然。

——《陈涉世家》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2.(介词)表示所用的工具、方法,凭借的条件等①可译为“用”“拿”。

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山市》徐喷以烟。

——《童趣》蒙辞以军中多务。

——《孙权劝学》投以骨。

/以刀劈狼首。

——《狼》或以钱币乞之。

——《伤仲永》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

——《核舟记》全石以为底。

——《小石潭记》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翁亭记》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咨臣以当世之事。

——《出师表》成,将以攻宋。

——《公输》大王加惠,以大易小。

——《唐雎不辱使命》②可译为“靠”“凭”“凭借”。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唐雎不辱使命》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

——《隆中对》何以战?/可以一战。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曹刿论战》③可译为“按照”。

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必以信。

——《曹刿论战》3.(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童趣》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论语》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伤仲永》宅边有五柳树,引以为号焉。

——《五柳先生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第二个“以”)——《送东阳马生序》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以君之所长者,故不错意也。

——《唐雎不辱使命》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4.(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因为”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综合知识)文言文中常见词的用法

(综合知识)文言文中常见词的用法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2.用作副词。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
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黔之驴》)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1.用作助词。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四)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例如: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东门之》)
2.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1.用作连词。
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河水清且涟漪。(《伐檀》)
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

初中语文中考常见文言文词语的用法(3)

初中语文中考常见文言文词语的用法(3)

初中语文中考常见文言文词语的用法(3)为考生们整理了“初中语文中考常见文言文词语的用法(3)”,希望有所帮助,中考相关信息请关注的及时更新哦。

祝同学们金榜题名!初中语文中考常见文言文词语的用法:乃 1.(连词)于是,就蒙乃始就学。

——《孙权劝学》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岳阳楼记》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桃花源记》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公输》陈胜、吴广乃谋曰。

——《陈涉世家》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世家》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陈涉世家》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陈涉世家》乃入见。

——《曹刿论战》2.(副词)才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送东阳马生序》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陈太丘与友期》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隆中对》羽、飞乃止。

——《隆中对》3.(副词)竟然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4.(副词)应该,是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初中语文中考常见文言文词语的用法:且 1.(副词)况且且为众人。

——《伤仲永》且秦灭韩亡魏。

——《唐雎不辱使命》2.(副词)尚且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马说》初中语文中考常见文言文词语的用法:诸 1. (形容词)众,各个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醉翁亭记》诸郡县苦秦吏者。

——《陈涉世家》2. (兼词)相当于“之于”投诸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3.诸侯,古代分封的各国国君挟天子而令诸侯。

——《隆中对》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4.人名中的字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唐雎不辱使命》5.姓中的字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陋室铭》。

文言文常见词类活用

文言文常见词类活用

使……通过
2
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刘禹锡)

使……劳累
八、形容词使动用法
例 句
词语
解 释
1
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刘禹锡)

使……乱
2
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韩愈)

使……尽,竭尽
3
必先苦其心志(《孟子二章》)

使……痛苦
4
所以动心忍性(《孟子二章》)

使……心动

使……坚韧

挂在腰间
7
太守宴也 (《醉翁亭记》欧阳修)
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开宴会
8
名之者谁 (《醉翁亭记》欧阳修)

命名,取名
9
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记》欧阳修)

取号
二、形容词用作动词
例 句
词语
解 释
1
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陶渊明)

走完
2
有龙则灵 (《陋室铭》刘禹锡)

成为有灵异的水
3
林寒涧肃 (《三峡》郦道元)

清凉
向西
5
下见小潭 (《小石潭记》柳宗元)

在下面
6
皆若空游无所依 (《小石潭记》柳宗元)

在空中
7
日光下澈(《小石潭记》柳宗元)

向下
7
犬牙差互(《小石潭记》柳宗元)
犬牙
像狗的牙齿一样
8
斗折蛇行(《小石潭记》柳宗元)

像北斗星一样

像蛇一样
10
四面竹树环合(《小石潭记》柳宗元)

初中文言助词归纳

初中文言助词归纳

初中文言助词归纳
一、什么是助词
助词是指在文言文中起到辅助、补充、限定等作用的词语。

助词常常用于句子中,以帮助表达更加准确和丰富的意思。

二、常见的助词及其用法
1. 的(dí)
- 的常用来构成修饰性状语、修饰性定语和构成形容词后置短语等。

- 例如:美丽的花朵、高兴的笑声、古老的城市等。

2. 之(zhī)
- 之常用来引导名词性成分,表示关系。

- 例如:天之骄阳、人之言论、家之幸福等。

3. 乎(hū)
- 乎常用来构成疑问句和表示疑问的语气。

- 例如:何乎哉、安乎君子之道等。

4. 也(yě)
- 也常用来表示转折、补充或强调。

- 例如:早出晚归,人之常情也。

5. 以(yǐ)
- 以常用来表示手段、目的或状态。

- 例如:以诚相待、以此为例、以满足需求等。

6. 而(ér)
- 而常用来表示转折、并列或表示条件。

- 例如:亦善亦恶,而吾所当行者何也。

7. 于(yú)
- 于常用来表示处所、时间、事情的起源等。

- 例如:于今复何如、于我何赞等。

8. 乃(nǎi)
- 乃常用来表示原因、结果或推理。

- 例如:吃饭乃是为了生存、天寒乃至于雪等。

9. 兮(xī)
- 兮常用来构成虚词、表示语气或补充。

- 例如:死兮其亡、行人弗及兮。

以上是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助词及其用法,掌握了这些助词的用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并提升阅读和写作能力。

希望本文能对初中学生了解和掌握文言助词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之”的用法:⑴【代词】他,她,它(们)。

例:①人皆吊之。

(之:他,指上文善术者)②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

(之:它,指狼。

)③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

(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她,指燕后。

)④彼竭我盈,故克之。

(之:他们,指齐军。

)⑤我见相如,必辱之。

(之:他,指相如。

)⑥以杜君言泛讯之。

(之:他们,旨狱中囚犯。

)⑦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

(之:它,指上文府吏的话。

)⑧遽扑之,入石穴中。

(之:它,指蟋蟀。

)⑨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它指兵器。

)⑵翻译为:的。

例: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塞翁失马》)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③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⑶【动词】往,到......去。

例:①如欲之南海,何如?(《为学》)②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

(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③诸将请所之。

④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⑤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⑥于是弃其家走之关中。

⑦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王见之,曰:“牛何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之”。

)⑧然后驱而之善,固民之从之也轻。

(本义项指第一个“之”)⑷这,此。

例: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②其上以构脂、腊和氏灰之类昌之。

(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④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⑤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⑥郯子之,其贤不及孔子。

⑦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为之谋。

(本义项指中间一个。

)⑸作宾语前置(倒装句)的标志。

例: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③句读之不知。

④何功之有哉?⑤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⑹我。

例:①君将哀而生之乎?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④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⑤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⑥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之以为戮:以之为戮。

之:指我们。

)⑺用在句末补足音节,无实义。

例: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⑻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了消句子独立性。

例: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②乐郊乐郊,谁之永号!③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⑼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①云之崔嵬。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⑽用在句中(常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

例:①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②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③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⑤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二、“而”的用法(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过去教材上有)②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

(唐·欧阳修《醉翁亭记》)③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 yá)也。

(唐·欧阳修《醉翁亭记》)④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唐·欧阳修《醉翁亭记》)⑤溪深而鱼肥。

(唐·欧阳修《醉翁亭记》)2.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临溪而渔。

(《醉翁亭记》)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唐韩愈《马说》)4.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5.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唐韩愈《马说》)②吾恂恂而起。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③面山而居(《愚公移山》)④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唐·欧阳修《醉翁亭记》)(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三、“以”字含义和用法:一、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

例句: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两小儿辩日》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3、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介词,相当于“用”。

例句: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翁亭记》2、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送东阳马生序》3、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核舟记》4、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二、介词,相当于“把、拿”。

例句: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陈涉世家》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3、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童趣》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三、介词,可译成“因、因为”。

例句: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送东阳马生序》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四、有时与“是”连用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为“因此”。

例如:1、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送东阳马生序》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出师表》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五、介词,可译为“凭借”。

例句: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4、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六、介词,相当于“从、由”。

例如: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

《隆中对》七、介词,译为“按照”。

例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八、连词,相当于“用来、以便”。

例句: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出师表》2、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陈涉世家》3、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九、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而”,也可不译。

例如:1、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送东阳马生序》2、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小石潭记》3、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隆中对》十、连词,译为“以致”。

例如: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出师表》十一、通“已”,已经。

例如: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以(一)介词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

)(《出师表》)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

如:①屠惧,投以骨(《狼》)②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③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峡江寺飞泉亭记》)(二)连词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④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如: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

如: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②醉则更相枕以卧(《始得西山宴游记》)(三)“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

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②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

(《〈世说新语〉三则》)(四)文言文“焉”的用法①<代>相当于“之”,可译作“它”、“他”等。

《捕蛇者说》:“以俟夫观风者得焉。

”②<代>表示疑问,相当于“何”,可译作“怎么”、“哪里”。

《愚公移山》:“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③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

《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④<副>多用于反问,相当于“怎么”。

《<论语>十则》:“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⑤<助>用于句末,表示陈述语气,相当于“了”、“呢”,常可不译。

《毛遂自荐》:“此百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

”⑥<助>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可译为“呢”。

《齐桓晋文之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⑦<助>用于句中,表示语气舒缓、停顿。

《望洋兴叹》:“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又或有记载而语焉不详。

”⑧词缀,用于形容词之后,相当于“……的样子”;在动词前可译作“……地”。

《阿房宫赋》:“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黄生借书说》:“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如何辨别句尾的“焉”字是兼词还是语气助词呢?只要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句尾的“焉”字即为语气助词,否则就是兼词。

1、主语是表示处所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时,句尾的“焉”字为语气助词。

例如:①、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苏轼《石钟山记》)“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即鄱阳湖口有座石钟山。

②、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

(《吕氏春秋•奇鬼》)“有奇鬼焉”即有个奇鬼。

2、主语是代替表示处所、范围、方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指示代词时,句尾的“焉”为语气助词。

例如:①、此之谓三有礼焉。

(《孟子•离娄下》)此句中的“此”代方面,指称前面所说的三个方面的事情。

②、彼有人焉,未可图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