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词语特殊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于(续)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 “在””、“从”。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 战》——在
例句: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在……中
例句: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二 章》——从
于(续)
例句: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 纳谏》——在
例句: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 记》——在
指学过的知识)(《论语》)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代人,他,
指曹刿。)(《曹刿论战》) 例句:陈胜佐之,并杀两尉。(代人,他,
指吴广。)
之(续)
例句:闻之,欣然规往。(指代渔人进桃 花源这件事。)(《桃花源记》)
例句: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 去。(指代小石潭的情景。)(《小石潭 记》)
则(续)
6 .表示因果或承接关系。可翻译成“就”。 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
辟患而有不为也。(《鱼我所欲也》) 7.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例句: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 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例句: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例句:孔子云:何陋之有?(《陋 室铭》)
例句:莲之爱 《爱莲说》
例句:牡丹之爱 宜乎众矣《爱莲 说》
之(续)
(4)在句中表示定语置后,即定语后 置的标志,可译为“的”。
例句:马之千里者。《马说》 例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
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例句:北顾黄河之奔流。《上枢密韩
其(续)
例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则》——他的,代可以做老 师的那个人。
例句: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狼》 — —它的,指狼的。
文言文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

5、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被动句
6、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判断句
7、投以骨。 省略句
9、不拘于时。被动句
(屠夫)投(之)以骨
判断句 8、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10、东阿者,汝之东阿也。 判断句
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
1、判断句 翻译要点:要翻译出“XX是什么”。“XX不是什么。
2、省略句 翻译要点:要补充出省略的成分。 3、被动句 翻译要点:要翻译出“被XX”。 4、倒装句
例: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5、直接判断(无标志判断句) 名+名
例: 刘豫州王室之胄。
小结:
1、 1、用“者”或“也”表判断
2、用“为”或“是”表判断
判 3、用“乃”“则”“即”“皆”等表判断。 断 句 4、用否定副词“非”、“莫”、“无”等表示否定
则又何羡乎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
2.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 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 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 词之后。 格式:主+否定词+宾(余、吾、尔、自、之、是)+动
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寡人至于国也》)
①籍吏民,封府库 ②火尚足以明也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④渔人甚异之。 ⑤沛公欲王关中 ⑥有泉侧出 ⑦范增数目项王。 ⑧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⑨项伯杀人,臣活之。 ⑩外连横而斗诸侯 ⒒好游者不能穷也。 12、而其见愈奇。 13、乃我困汝。 14、头发上指。 15、吾得兄事之。 16、手巾掩口啼
马上练一练(请你指出活用的类型)
文言文 词类活用 知识讲解

高考解决方案文言文·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所谓词类活用,是指一个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词性而作另一类词使用,如名词作动词用、动词作名词用等。
随着词性的改变,这个词又同时具有新的含义。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重要的特殊现象,因此必须了解并学会推断。
否则,会影响对一些句子的理解。
词类活用,是高考必须掌握的知识点,一般来讲,高中生应该掌握下面几种词类活用:1. 名词作状语。
2. 名词作动词。
3. 名词意动用法。
4. 名词使动用法。
5. 动词作名词。
6. 动词使动用法。
7. 动词为动用法。
8. 形容词作名词。
9. 形容词作动词。
10. 形容词使动用法。
11. 形容词意动用法。
12. 数词活用。
名词的活用一、名词用作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
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
例:①籍吏民,封府库。
籍:_登__记_②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函:用匣子装__③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名:命__名__④范增数目项王。
_目:使眼色__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名词+名词,非并列修饰关系,且无谓语,一般前一个名词做动词。
例:晋军函陵。
《烛之武退秦师》__驻_军_②名词+代词,这时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
例: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口技》__说_出_③副词+名词,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这时名词活用为动词。
(常用否定副词:弗、否、不、非、毋、莫、罔、勿、未等)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非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满分必备攻略今年高考考什么不.蔓不.枝④能愿动词+名词例:云青青兮欲雨。
《梦游天姥吟留别》__下_雨_⑤古代汉语不仅普通名词能活用为动词,方位名词也常常活用作动词(方位名词做谓语)。
例: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前赤壁赋》下:攻下;东:向东进军⑥名词用在“所”字结构中。
例:是以,令吏人完(修缮)客所馆。
文言文词语特殊用法

一、通假字1、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鸟叫声;2、窥谷忘反:“反”通“返”,返回;3、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4、食之不能尽其材:“食”通“饲”,喂养;“材”通“才”,才能;5、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6、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7、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8、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9、百废具兴:“具”通“俱”,全,皆;10、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11、玉盘珍羞直万钱:“羞”通“馐”,美味的食物;“直”通“值”,价值;12、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见”通“现”,出现;二、词类活用1、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作动词,分别指向高处伸展和向远处伸展;2、以乐其志:乐,形容词使动用法,使……乐;3、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作动词,鞭打,驱使;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5、腰白玉之环:腰,名词作动词,挂在腰间;6、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緼袍敝衣,名词作动词,穿着旧棉袄、破衣服;7、手自笔录:手,名词作动词,动手;笔,名词作状语,用笔;8、心乐之:以…为乐,形容词意动用法;9、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向西,名词作状语;10、下见小潭:下,向下,名词作状语;11、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作状语,在空中;12、似与游者相乐:形容词作动词,嬉乐,逗乐;13、潭西南而望:西南,向西南,名词作状语;14、斗折蛇行: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一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15、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16、凄神寒骨: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寒冷;17、近岸,卷石底以出:近,形容词作动词,靠近,接近;1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前;后,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后;19、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名词作动词,做……太守;20、名之者谁名,名词作动词,给……命名;2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名词作状语,像鸟的翅膀一样;22、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第一个“乐”,形容词作意动用法,以……为乐;23、泉而茗者:泉,名词作动词,汲泉水,取泉水;茗,名词作动词,煮茶;24、罍而歌者:罍,名词作动词,端着酒杯;25、红装而蹇者:红装,名词作动词,穿着艳妆;蹇,骑驴;26、作则飞沙走砾:飞,动词使动用法,使……飞;走,动词使动用法,使……走;三、古今异义1、经纶:古义:筹划,治理;经纶世务者今义:指规划、管理政治的才能;满腹经纶2、走:古义:跑;录毕,走送之今义:行走;3、汤:古义:热水;媵人持汤沃灌今义: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4、假:古义:借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今义:虚伪的,不真实的;5、趋:古义:奔,快走;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今义:趋向,归向;大势所趋,日趋繁荣6、小生:古义:青年,后生;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今义: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7、去:古义:离开,乃记之而去;于是记下这番景致便离开了;今义:前往,跟“来”相对;8、微:古义:没有;微斯人,吾谁与归今义:细小,轻微;9、披风:古义:在风中散开;柔梢披风今义:斗篷,一种披在肩上的没有袖子的外衣;五、几种特殊句式1、倒装句1宾语前置1在否定句中代词“之”作宾语,经常把宾语提到动词前,形成宾语前置的句式;如:①弗之怠正常语序应为“弗怠之”;②城居者未之知也;正常语序应为“未知之也”;2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经常把宾语提到动词前,形成宾语前置的句式;如:吾谁与归正常语序应为“吾与谁归”;2状语后置①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于途”是“歌”的状语,“于树”是“树”的状语;“歌于途”即“于途歌”,行“休于树”即“于树休”;②冷光乍出于匣也;“于匣”是“出”的状语,“出于匣”即“于匣出”;③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于山石草木之间”是“潇然”的状语,正常语序应为“于山石草木之间潇洒者;④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于贫贱”“于富贵”介宾结构作状语后置,译: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衷于发财做官;⑤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于其上”介宾短语作“刻”的状语,后置;正常的语序应为“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⑥多会于此“于此”介宾短语作“会”的状语,后置;正常的语序应为“多于此会”;3定语后置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高”是“庙堂”的定语,“远”是江湖的定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居高之庙堂”,“处远之江湖”;2、判断句1“……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①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2独用“者”或“也”也可表判断;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也”表判断3、互文句①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译: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悲或喜;②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将士们的角弓被冻得拉不开,铁衣太冷,难以穿着;4、省略句1省主语①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省略主语“我的小船”,译为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向东时而向西;②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省略主语“五柳先生”,译为五柳先生生性喜欢喝酒,家中贫穷,不能经常有酒喝;③以其境过清;省略主语,应为“余以其境过清;”④斗折蛇行;省略主语“溪泉”,应为“溪泉斗折蛇行”;译为溪水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爬行;⑤属予作文以记之;省略主语“藤子京”,应为“藤子京属予作文以记之;”2省宾语因以为号焉;应为“因以之为号焉;”译:于是就把五柳作为号了;3省介词①坐潭上;“坐”的后面省略了介词“于”,应为“坐于潭上;”②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两个“之”后都省略了介词“于”,应为“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③寓逆旅“寓”字后省略了介词“于”,应为“寓于逆旅;”。
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讲解

文言文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一)名词作状语:名词用在动词前,又不能充当句子的主语,这时名词活用为状语。
1、表示动作发生或进行的时间或处所。
例:(1 )早出暮归。
《促织》(2)草行露宿。
(成语)《晋书?谢玄传》(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4)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
《勾践灭吴》2、表示动作所凭借的工具。
例:(1)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2)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石钟山记》3、表示动作行为(对待人或事物)的态度、方式。
例: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4、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特征。
例:(1)其一犬坐于前。
《狼》(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过秦论》(二)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占据谓语的位置时,就活用为动词。
1、【名词+宾语】例:(1)籍吏民,封府库。
《鸿门宴》(2)函梁君臣之首。
《伶官传序》2、【名词+补语】例:(1)今王鼓乐于此。
《庄暴见孟子》(2)上于盆而养之。
《促织》3、【副词作状语+名词】例:⑴汉水又东。
《水经注?江水》⑵直上载公子上坐。
《信陵君窃符救赵》4、【能愿动词+名词】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5、【所+名词】例:(1)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
《桃花源记》(2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世家》6、名词充当并列式或连动式谓语组成部分之一。
例: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陈涉世家》7、从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确定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孙讨虏聪明仁慧,敬贤礼.士。
《赤壁之战》 &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他词语作谓语,事物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采草药》9、同一名词叠用,或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名词既不是叠字,又不是并列、偏正、复指关系,那么,其中一个名词常用作动词。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齐桓晋文之事》(2)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文言文高考(特殊句式、虚词)专题

特殊句式下面针对古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较特殊的几种句式,作举例翻译与讲解。
虚词1、之(一)代词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③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上枢密韩太尉书》)(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如: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如: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满井游记》)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②北顾黄河之奔流。
(《上枢密韩太尉书》)(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2、者(一)结构助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如: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③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二)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如: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实词五大特殊用法课件

➢ 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借来的字只是临时使用。如:旦日不可不
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蚤”通“早”。
➢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如:至莫夜月明。(《石钟山记》)“莫”
是“暮”之古字,后被“借”为否定副词,表示“不”“没有谁”的意思,
又造“暮”字表示其原义。
➢ 异体字: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写法不同的汉字。如:“泪”“涙”,“睹”
(4)厚遇宾客,振贫吊死
“振”通“赈”,救济
6
二、古今异义词
古今异义词,既指单音节词古今词义不同,又指双音节词古今词义 不同,尤其是后者,容易造成用今义解释古义的失误,这也是高考翻译 中常考的热点。一般分为以下几类:
7
1.古今异义五大类
类型 词义扩大 词义缩小 词义转移 感情色彩变化 名称说法演变
文言文阅读
1
文言实词
文言实词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量词。这些词构成文言文的主 体,是学习文言文的关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必须掌握通假 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多义实词和偏义复词等相关方面的知识。
2
一、通假字
通假字,是文言文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假借”,即用 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 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从而形成了通假字。通假字大量存在于文言 文中,是造成文言文难读的原因之一。广义的通假字还包括古今字和异体字。
9
3.课堂小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周经,字伯常,刑部尚书瑄子也。天顺四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经刚介方正, 好强谏,虽重忤旨不恤。宦官、贵戚皆惮而疾之。太监李广死,帝得朝臣与馈遗簿籍,大 怒。科道因劾诸臣交通状,有及经者。经上疏曰:“昨科道劾廷臣奔竞李广,阑入臣名。 虽蒙恩不问,实含伤忍痛,无以自明。夫人奔竞李广,冀其进言左右,图宠眷耳。陛下试 思广在时,曾言及臣否。且交结馈遗簿籍具在,乞检曾否有臣姓名。更严鞫广家人,臣但 有寸金、尺帛,即治臣交结之罪,斩首市曹,以为奔竞无耻之戒。若无干涉,亦乞为臣洗 雪,庶得展布四体,终事圣明。若令含污忍垢,即死填沟壑,目且不瞑。”帝慰答之。
文言文特殊字的用法

文言文特殊字的用法一、文言文中“而”的用法1.表示并列关系2.表示递进关系3.表示承接关系4.表示转折关系5.表示假设关系6.表示修饰关系二、文言文中“之”的用法1.“之”字用作指示代词2.“之”用作第三人称代词3.“之”字用作动词,意为“往,到……去”。
4.“之”字用作助词,可以分为下面三种:⑴“之”用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的”⑵“之”字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⑶“之”字在句子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也无实义三、文言文中“也”的用法1、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2、用在句末,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3、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4、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5、用在句末,表示反诘语气6、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四、文言文中“以”的用法1、作介词用,主要有以下两种:(1)引出动作、行为的工具或凭借。
可译为“用”、“凭”、“根据”等(2)引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
可译为“把”2、作连词用。
主要有以下三种:(1)表原因,作“因为”、“由于”解。
例如:(2)表目的,作“(用)来”解。
例如:(3)表结果,作“以至”解。
例如:3、作副词用。
相当于“己”,表示事情已经完成或结束,可译成“已经”。
五、文言文中“乃”的用法1、用作副词,主要有以下三种:(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等(2)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3)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2、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3、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六、文言文中“者”的用法1、用作助词(1)用在动词、形容词或动宾词组之后,组成名词性的“者”字结构,有指代作用。
相当于“……的人”、“……的事物”(2)“者”跟它前面的词语组成比况性结构,用在句末,表示相似于某种状况,常与“若”、”似”配合使用,相当于“象……样子”、“象……似的”(3)用在数词的后面,一般指几种人或事物2、用在判断句中的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3、用在叙述句或描写句的主语之后,表示提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假字
1、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鸟叫声。
2、窥谷忘反:“反”通“返”,返回。
3、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4、食之不能尽其材:“食”通“饲”,喂养。
“材”通“才”,才能。
5、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6、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
7、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8、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
9、百废具兴:“具”通“俱”,全,皆。
10、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
11、玉盘珍羞直万钱:“羞”通“馐” ,美味的食物。
“直”通“值”,价值。
12、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见”通“现”,出现。
二、词类活用
1、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作动词,分别指向高处伸展和向远处伸展。
2、以乐其志:乐,形容词使动用法,使……乐。
3、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作动词,鞭打,驱使。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
5、腰白玉之环:腰,名词作动词,挂在腰间。
6、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緼袍敝衣,名词作动词,穿着旧棉袄、破衣服。
7、手自笔录:手,名词作动词,动手;笔,名词作状语,用笔
8、心乐之:以…为乐,形容词意动用法。
9、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向西,名词作状语。
10、下见小潭:下,向下,名词作状语。
11、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12、似与游者相乐:形容词作动词,嬉乐,逗乐。
13、潭西南而望:西南,向西南,名词作状语。
14、斗折蛇行: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一样。
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
15、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16、凄神寒骨: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
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 ............ 寒冷。
17、近岸,卷石底以出:近,形容词作动词,靠近,接近。
1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前。
后,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后。
19、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名词作动词,做……太守。
20、名之者谁?名,名词作动词,给……命名。
2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名词作状语,像鸟的翅膀一样。
22、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第一个“乐”,形容词作意动用法,以……为乐。
23、泉而茗者:泉,名词作动词,汲泉水,取泉水。
茗,名词作动词,煮茶。
24、罍而歌者:罍,名词作动词,端着酒杯。
25、红装而蹇者:红装,名词作动词,穿着艳妆。
蹇,骑驴
26、作则飞沙走砾:飞,动词使动用法,使飞;走,动词使动用法,使走。
三、古今异义
1、经纶:古义:筹划,治理。
(经纶世务者)
今义:指规划、管理政治的才能。
(满腹经纶)
2、走:古义:跑。
(录毕,走送之)
今义:行走。
3、汤:古义:热水。
(媵人持汤沃灌)
今义: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4、假:古义:借(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今义:虚伪的,不真实的。
5、趋:古义:奔,快走。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今义:趋向,归向。
(大势所趋,日趋繁荣)
6、小生:古义:青年,后生。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今义: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7、去:古义:离开,乃记之而去。
(于是记下这番景致便离开了。
)今义:前
往,跟“来”相对。
8、微:古义:没有。
(微斯人,吾谁与归)
今义:细小,轻微。
9、披风:古义:在风中散开。
(柔梢披风)
今义:斗篷,一种披在肩上的没有袖子的外衣
五、几种特殊句式
1、倒装句
(1)宾语前置
(1)在否定句中代词“之”作宾语,经常把宾语提到动词前,形成宾语前置的句式。
如:
①弗之怠
正常语序应为“弗怠之”。
②城居者未之知也。
正常语序应为“未知之也”。
(2)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经常把宾语提到动词前,形成宾语前置的句式如:吾谁与归?
正常语序应为“吾与谁归”。
(2)状语后置
①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于途” 是“歌”的状语,“于树” 是“树”的状语。
“歌于途”即“于途歌”,行“休于树”即“于树休”。
②冷光乍出于匣也。
“于匣”是“出”的状语,“出于匣”即“于匣出”。
③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
“于山石草木之间”是“潇然”的状语,正常语序应为“于山石草木之间
潇洒者。
④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于贫贱” “于富贵”介宾结构作状语后置,译: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⑤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于其上”介宾短语作“刻”的状语,后置。
正常的语序应为“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
⑥多会于此
“于此”介宾短语作“会”的状语,后置。
正常的语序应为“多于此会”。
(3)定语后置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高”是“庙堂”的定语,“远”是江湖的定语,后置。
正常语序应为“居高之庙堂”,“处远之江湖”。
2、判断句
(1)“……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①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2)独用“者”或“也”也可表判断。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也”表判断)
3、互文句
①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译: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悲或喜
②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将士们的角弓被冻得拉不开,铁衣太冷,难以穿着。
4、省略句
(1)省主语
①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省略主语“我的小船”,译为(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②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省略主语“五柳先生”,译为(五柳先生)生性喜欢喝酒,家中贫穷,不能
经常有酒喝。
③以其境过清。
省略主语,应为“(余)以其境过清。
”
④斗折蛇行。
省略主语“溪泉”,应为“(溪泉)斗折蛇行”。
译为溪水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爬行。
⑤属予作文以记之。
省略主语“藤子京”,应为“(藤子京)属予作文以记之。
”
(2)省宾语
因以为号焉。
应为“因以(之)为号焉。
”译:于是就把(五柳)作为号了。
(3)省介词
①坐潭上。
“坐”的后面省略了介词“于”,应为“坐(于)潭上。
”
②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两个“之”后都省略了介词“于”,应为“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
③寓逆旅
“寓”字后省略了介词“于”,应为“寓(于)逆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