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中考复习之文言文阅读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岳阳楼记》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岳阳楼记》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岳阳楼记》含答案阅读下面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节选自《岳阳楼记》)【乙】杨最,字殿之,射洪人。

正德十二年进士。

授工部主事。

督逋①山西,悯其民贫,不俟奏报辄返。

尚书李鐩②劾之,有诏复往。

最乃极陈岁灾民困状,请缓其徵③。

历郎中,治水淮、扬。

值世宗即位,上言:“氾光湖④西南高,东北下。

运舟行湖中三十余里。

而东北提岸不逾三尺,雨霪风厉,辄冲决,阴阻运舟,监城、兴化、通、泰良田悉遭其害。

宜如往年白圭修筑高邮康济湖,专敕大臣加修内河培旧提为外障可百年无患,是为上策……”出为宁波知府。

请罢浙东贡币,诏悉以银充,民以为便。

累迁贵州按察使,入为太仆卿。

(选自《明史·列传·卷九十七》,有删节)【注】①逋(bū):拖欠,这里指收取拖欠税收。

②李鐩(suì)、白圭:人名。

③徵(zhēng):同“征”,征收。

④氾光湖(fàn),湖名。

5.用斜线“/”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专敕大臣加修内河培旧堤为外障可百年无患6.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__________)。

A.不以.物喜民以.为便B.极陈.岁灾民困状杂然而前陈.者C.是为上策.策.之不以其道D.良田悉.遭其害悉.如外人7.翻译下列句子。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督逋山西,悯其民贫,不俟奏报辄返。

8.★甲乙两文都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

【答案】5.专敕大臣加修内河/培旧堤为外障/可百年无患6.D 7.(1)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

(2)他奉命到山西督征赋税,同情百姓贫困,不等上报朝廷减免赋税就立即返回。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含答案)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含答案)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管子·治国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奚以①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

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②上犯禁③,敢陵上犯禁则难治也。

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选自《管子·治国》【注释】①奚以:凭什么、为什么。

①陵:侵犯,这里是违抗的意思。

①犯禁:触犯禁令。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三里之.城夫环而攻之.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凡治国.之道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必先富民.D.民富则.安乡重家入则.无法家拂士2.请用“/”为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标出停顿。

(每个句子限断两处)(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4.下面对甲乙两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主要论述了战争的重要性,是借政治谈战争。

孟子认为战争取胜的关键是“天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

B.甲文从全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道,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天下顺之。

C.乙文中管子认识到民众的重要性,认为富民对治理国家有着巨大的作用。

D.乙文一方面讲“民富”,另一方面讲“民贫”,从这两方面作了鲜明的对比后进行总结:要治理好国家,则要先富民。

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之文言文阅读

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之文言文阅读

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之文言文阅读(一)《世说新语》二则词语解释(1)俄而雪骤俄而:不久,一会儿。

骤:急(2)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大体。

拟:相比(3)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不如,不及。

因:趁、乘(4)太丘舍去舍:舍弃。

(5)去后乃至乃:才(6)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泛指小辈今义:儿子女儿(7)与友期.行古义:约定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8)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与“来”相对(9)相委.而去古义:舍弃今义:委托(10)下车引.之古义:拉,牵拉今义:领(11)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今义:顾忌;理睬翻译(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在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小辈谈论文章的义理。

(2)白雪纷纷何所似?白雪纷纷扬扬的像什么?(3)未若柳絮因风起。

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

(4)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陈太丘与友人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时分。

(5)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和我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6)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来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就进门了。

(二)《论语》十二章词语解释(1)人不知而不愠愠:生气,恼怒(2)吾日三省吾身省:自我检查、反省(3)为人谋而不忠乎忠:竭尽自己的心力(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诚信(5)四十而不惑惑:迷惑,疑惑(6)不逾矩逾:越过。

矩:法度。

(7)学而不思则罔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8)思而不学则殆殆:疑惑(9)人不堪其忧堪:能忍受(10)逝者如斯夫逝:往、离去(11)匹夫不可夺志也夺:改变(12)博学而笃志笃:坚定(13)切问而近思切:恳切(14)富贵于我如浮云于:介词,对,对于(15)必有我师焉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翻译(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家不了解我,(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一)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一)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一)一、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潮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乙】此石经始禹凿①,河中漱广②,夹岸崇深③,倾崖返捍④,巨石临危,若坠复倚。

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

”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⑤。

其水尚崩浪万寻⑥,悬流千丈,浑洪赑怒⑦,鼓若山腾⑧,浚波⑨颓垒,迄于下口。

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⑩。

(选自郦道元《孟门山》)【注】①经始:开始。

禹:治水的大禹。

②广:开阔。

③崇深:高深。

④捍:捍卫。

⑤深:深处。

悸:惊动。

魄:心魂。

⑥寻:古代八尺为一寻。

⑦浑洪:水势浩大。

赑(bì):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像龟。

⑧鼓:鼓荡。

山腾:像山腾起。

⑨浚(jùn)波:大的波浪。

⑩慎子:慎到,战国时人,著有《慎子》,说:“河下龙门,流驶竹箭,驷马追之不及。

”(1)解释文中划线的字。

①略无阙处②哀转久绝③河中漱广④窥深悸魄(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水流交冲,素气云浮。

(3)侧面描写是两文共有的写作手法,请从两文中各找一句,并说说其作用。

(4)【甲】【乙】两文都写了水,试比较两文中水的特点的异同。

2.古文比较阅读,完成小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及解析(课外文言文分类训练)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及解析(课外文言文分类训练)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分类训练)第一类人物传记名人故事一、(江苏泰州改编)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5题。

(14分)任元受①事②母尽孝,母老多疾病,未尝离左右。

元受自言:“老母有疾,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或以燥湿,或以语话稍多,或以忧喜稍过。

尽言皆朝暮候之,无毫发不尽,五脏六腑中事皆洞见曲折,不待切脉而后知,故用药必效,虽名医不迨③也。

”张魏公作都督,欲辟④之入幕,元受力辞⑤曰:“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

况能舍母而与公军事耶?”魏公太息而许之。

(节选自宋·陆游《老学庵笔记》)【注】①任元受:名尽言。

②事:侍奉。

③迨(dài):及。

④辟:征召。

⑤辞:推辞。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每小题1分,共4分)(1)未尝离左右左右:________________(2)或以语话稍多稍:________________(3)尽言方养亲方:________________(4)必持以遗老母遗:________________2. 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A. 可以调素琴(《陋室铭》)B. 皆以美于徐公(《曹刿论战》)C.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D. 以中有足乐者(《送东阳马生序》)3. 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标两处)(2分)虽名医不迨也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小题2分,共4分)(1)五脏六腑中事皆洞见曲折。

(2)魏公太息而许之。

5. 《老学庵笔记》是宋人笔记中的佼佼者。

选文对任元受这一形象的刻画很出色,请简要分析。

(2分)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6题。

(16分)(一)修①幼失父,母尝谓曰:“汝父为吏常夜烛治②官书屡废③而叹。

吾问之,则曰:‘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

’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

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三)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三)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三)一、文言文阅读1.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完成下列小题。

送东阳马生序〔明〕宋濂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列划线词。

①无从致书以观②不敢稍逾约③媵人持汤沃灌④同舍生皆被绮绣(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录毕,走送之两股战战,几欲先走B.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C.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D.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乃悟前狼假寐(3)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祗辱于奴隶人之手B.当余之从师也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此自终D.足肤皲裂而不知或置酒而招之。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5)同为读书,五柳先生和宋濂的读书方式有什么不同?你更欣赏他们两人中谁的读书方式?说说你的理由。

2.阅读《木兰诗》选段,回答问题: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重修杜工部草堂记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重修杜工部草堂记

重修杜工部草堂记【明】杨廷和成都草堂,唐杜工部旧居之地也。

堂屡废矣,辄新之者,重其人也。

今日之举,则巡抚都御史钟公蕃倡其议。

既成,成都府同知吴君廷举以书与图来属予记之。

盖翘然而起,临于官道者为门。

门之后为祠,祠后为书院。

引水为流,桥其上,以通往来。

于其前门焉,榜曰“浣花深处”。

进于是,则草堂也。

堂之左右,亦各为屋,缭以周垣。

其东为池,引桥下之水注其中,菱莲交加,鱼鸟上下相乐也。

名花时果,杂植垣内。

其外则树以桤、柳,象子美之旧也。

经始于弘治庚申之春,落成于其年之秋,财不费而功侈,民不劳而事集。

夫世称子美者,概以为诗人。

愚以为诗道极于子美,而子美重于人者,不独诗也。

唐文章之士千百人,而祠于后者,仅可指数。

子美之草堂,人皆知之,是独以其诗哉?蜀自先秦以来,数千年间,通祭祀者才数人。

若秦之李冰,汉之文翁、孔明,皆以功德流远。

而子美徒以羁旅困穷之人,轩然与之并,是诚不独以其诗也。

盖子美之为人,孝友忠信,大节俱备,读其诗,考其素履,一一可见。

志其墓者,不过称之为文先生耳。

於乎!此何足以知子美哉?不知于当时,而知于后世,一世之短,百世之长,子美之名若草堂,虽与天壤俱存可也。

今日诸公之举,尊贤厉俗,其于风教岂曰小补之哉!(选自《天启新修成都府志》卷四十三,有删节)1.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以书与图来属予记之属:通“嘱”,嘱托B.临于官道者为门临:靠近C.夫世称子美者称:称赞D.轩然与之并并:合并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其外则树以桤、柳,象子美之旧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唐文章之士千百人,而祠于后者,仅可指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草堂屡废屡修,是因后世“重其人”,作者认为杜甫有哪些值得推重之处?并就其中作者强调的一点,举出一例初中所学的杜甫诗句加以说明。

三、答案:1.D2.(1)(重修者)(在)墙外将桤树、柳树种上,仿照杜甫(居住时)的旧貌。

中考语文复习-- 专项二 课外文言文阅读

中考语文复习--  专项二  课外文言文阅读
第一部分 古诗文默写
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
专项二 课外文言文阅读
真题帮
真题帮
一、[2021河北,8~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4题。(13分)
【甲】蔡元定①八岁能诗。及长,登泰山绝顶。日惟啖②荠③。于书无 不读。朱熹扣④其学,大惊曰:“此吾老友也,不当在弟子列。”
(节选自《夜航船》) 【乙】王公廷相⑤,道艺纯备⑥,为时名臣。余谒公私第⑦。公延入坐, 语之曰:“昨雨后出街衢⑧,一舆人⑨蹑⑩新履,自灰厂历长安街,皆择地而蹈, 兢兢恐污其履,转入京城,渐多泥泞,偶一沾濡,更不复顾惜。居身之道,亦 犹是耳。傥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余退而佩服公言,终身不敢忘。
真题帮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每小题1分,共3分)
(1)日惟啖荠
日:
·
(2)余谒公私第
谒:
·
(3)更不复顾惜
复:
·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1)及长,登泰山绝顶。
(2)居身之道,亦犹是耳。
真题帮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每小题1分,共3分)
(1)日惟啖荠
对书没有不读的。朱熹探问蔡元定的学问,大吃一惊,说道:“这是我的老朋 友,不应当在弟子之列。”
【乙】王廷相,学说和才能纯正完备,是当时有名的大臣。我到王公的府 上去拜见他。王公邀请(我)进门入座,告诉我说:“昨天雨后,我走在道路上, 一个吏卒穿了一双新鞋,从灰厂经过长安街,(他)都挑着(干净的)地面踩,战 战兢兢,唯恐弄脏他的鞋子。后来进入京城,泥泞渐渐多了起来,一不小心,浸 湿了鞋子,反而就不再顾惜了。守持自身的道理,也像这样啊。倘若一失足, 将没有什么不做的。”我退了出来,佩服王公的这番话,一辈子也不敢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1.(2015年浙江杭州市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7—20题。

(一)王念孙,字怀祖,高邮州人……既罢官,曰以著述自娱,著《读书杂志》。

于古义之晦,于抄写之误,皆一一正之。

一字之证,博及万卷,其精于校雠①如此。

又以邵晋涵先为《尔雅正义》,乃.撰《广雅疏证》,日三字为程,阅十年而书成,凡三十二卷。

其书就古音以求古义,引申触类,扩充于《尔雅》《也文》,无所不达。

然声音文字部分之严,一丝不乱。

盖藉②张揖之书以.纳诸说,而实多揖所未知,及同时惠栋、戴震所未及。

(二)刘羽冲,沧州人,性孤僻,好讲古制,实迂阔不可行。

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③ ,自谓可将十万。

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

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

绘图列读州官。

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

沟洫④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由是抑郁不自得。

恒独步庭院,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

不久,发病死.【注】①校雠 (chóu):校对。

②藉 (jiè):借助。

③经年:一年左右。

④沟洫:沟渠。

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A.阅.十年而书成(经历) B.其书就古音以求.古义 (探求 )C.谓可将.十万 (带领 ) D.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会合)1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4分)()()A.乃.撰《广雅疏证》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B.差藉张揖之书以.纳诸说先帝不以.臣卑鄙C.全队溃覆,几为.所擒仅有“敌船”为.火所焚D.州官亦好事试于.一村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4分)①既罢官,曰以著述自娱,著《读书杂志》。

②恒独步庭院,摇首自语曰 :“古人岂欺我哉?”20.结合王念孙、刘羽冲不同的治学态度,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4分)答案:17.D 解析: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会合)改为(适逢)18.C、D解析: A.乃.撰《广雅疏证》(“于是,就”)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竟然”)B.差藉张揖之书以.纳诸说(“表目的,来”)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C.全队溃覆,几为.所擒(“被”)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被”) D.州官亦好事试于.一村(“在”)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在”)19.①(王念孙)被罢免官职以后,明天以著书立说自娱,著有《读书杂志》。

②(刘羽冲)常常在庭院里独自漫步,摇着头自言自语:“古人怎么能欺骗我呢?”20.王念孙为考证一字而博及万卷,持之以恒,严谨治学,值得推崇;刘羽冲则盲从典籍,泥古不化,落得可悲的下场,我们要引以为戒。

2.(2015年浙江宁波市中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文言词语。

(4分)(1)太丘舍去.▲(2)时时而间.进▲(3)会.天大雨▲(4)微.斯人,吾谁与归▲答案:(1)离开(2)间或、偶然(3)适逢,恰巧遇到(4)没有(4分,各1分)【解析】本题是对文言词语理解能力的考查。

第⑴题的“去”是古今异义词,在文中是“离开”之意。

第⑵题的“间”读“jiàn”,是“间或”的意思。

第⑶题的“会”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正巧碰上”。

第⑷题的“微”形容词作动词用,相当于“没有”。

3.(2015年浙江宁波市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8题(20分)【甲】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节选自《武林旧事·观潮》)【乙】昔伍子胥①累谏吴王,忤旨,赐属镂剑而死。

临终,戒其子曰:“悬吾首于南门,以观越兵来伐吴。

以鮧鱼皮裹吾尸投于江中吾当朝暮乘潮以观吴之败。

”自是自海门山,潮头汹涌高数百尺,越钱塘,过渔浦,方渐低小,朝暮再来。

其声震怒,雷奔电激,闻百余里。

时有见子胥乘素车白马在潮头之中,因立庙以祠焉。

(节选自《录异记·异水》)【注释】①伍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民间尊之为“潮神”。

13.根据《古今汉语词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2分)(1)昔伍子胥累谏吴王(▲)A.重叠 B.同“垒” C.堆集,积聚 D.连续,屡次(2)戒其子曰(▲)A.防备 B.戒除 C.告戒,后作“诫” D.鉴戒,警惕使不犯错误14.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3分)以鮧鱼皮裹吾尸投于江中吾当朝暮乘潮以观吴之败。

1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中的“既望”是指农历十六日。

B.“因立庙以祠焉”和成语“事出有因”中的两个“因”意思不同。

C.“自是自海门山”和成语“是非分明”中的两个“是”意思不同。

D.“方其远出海门”和“戒其子日”中的“其”所指不同,前者指潮水,后者指吴王。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5分)(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2)悬吾首于南门,以观越兵来伐吴。

17.下列与甲文画线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一项是(▲)(3分)A.怒势豪声迸海门,州人传是子胥魂 B.天排云阵千雷震,地卷银山万马奔C.高与月轮参朔望,信如壶漏报朝昏 D.吴争越战成何事,一曲渔阳过远村18.乙文用“怒”形容浙江之潮,言简意丰,试作具体分析。

(4分)▲答案:13. (1)D (2)C(2分,各1分)【解析】本题是对文言词语理解能力的考查。

解答这题,要结合句子翻译来理解,如第⑴句意为“过去伍子胥连续进谏吴王”,故此,这里的“累”应解释为“连续”“屡次”等。

第⑵句意为“告诫他的孩子说”,所以,这里的“戒”应解释为“告诫”。

14. 以鮧鱼皮裹吾尸/投于江中/哥当朝暮乘潮/以观吴之败。

(3分,每处1分。

多断一处倒扣1分,扣完为止)【解析】本题是对文言语句断句能力的考查。

解答这题,既要找出动词,明确句意又要借助虚词,如该句中,“投”是动词,“投于江中”是完整意思,应该为一个节奏;再如“以”是目的连词,即虚词,在没有没有标点的情况下,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所以,应该在此断开。

15. D(3分)【解析】本题是对文言指示代词理解能力的考查。

解答这题,要通读全文,结合文章内容来分析,如“戒其子日”是伍子胥在临终前的行为,是他临终前对孩子们的遗嘱,所以,这里的“其”指代伍子胥,故D项所说指代吴王是错误的。

16.(1)钱塘江潮,是天下雄伟的景象。

(2)把我的头悬挂在南门上,(让我)来看越国的军队来攻打吴国。

[5分,(1)2分,(2)3分)]【解析】本题是对文言语句翻译能力的考查。

翻译时,先要弄清句子中的关键词,如第⑴句中的“观”字,这里不能理解为动词,是动词用作名词,即“景象”之意;第⑵句中的“首”,指头,即脑袋,这里的“观”是动词“观看”。

17. B(3分,选A给2分,选C给1分,选D不给分)【解析】本题是对句子意境理解能力的考查。

甲文中的划线句描写的是拦江潮水如同一条玉带横贯江面的壮观景象,而选项A和C尽管是描写江潮,但重在渲染气势,D项更与划线句大相径庭,只有B项从视觉的角度描写景象与划线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18. “怨”不仅表现浙江之潮的壮观,也能让人联想到伍子胥的愤怒。

(4分,每点2分)【解析】本题是对关键字词鉴赏能力的考查。

乙文夹杂着一个传奇故事,说伍子胥死后为了“观吴之败”经常随潮而至,所以,这里的“怒”不但真实地展现了浙江之潮气势庞大的壮观景象,还暗指伍子胥的愤怒,一字值千金,言简意丰。

4.(2015年浙江温州市中考)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4分)(1)陈太丘与友期.行▲(2)媵人持汤.沃灌▲(3)由是先主遂诣.亮▲(4)惧其不已.也▲答案:(4分)(1)约定(2)热水(3)拜访 (4)停止【解析】本题是对文言词语理解能力的考查。

第⑴句中的“期”,名词用作动词“约定”“相约”;第⑵句中的“汤”是古今异义词,这里指“热水”;第⑶句中的“诣”,应理解为“造访”“拜访”;第⑷句中的“已”是“停止”的意思。

5.(2015年浙江温州市中考)选择与下列成语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4分)(1)微不足.道(▲) A.不足.为外人道也 B.食不饱,力不足.(2)不可名.状(▲) A.不能名.其一处也 B.名.之者谁答案:(4分)⑴A ⑵A 【解析】本题是对文言语句中关键字词理解能力的考查。

解答这题,先要弄清成语中加点字的意思,如⑴中,“微不足道”的“足”字,是“值得”的意思,而“力不足”的“足”是“充足”之意,与其不符;第⑵句中,“不可名状”的“名”,是“说出”之意,而“名之者谁”的“名”,是“命名”“取名”之意,与其不符,故应分别选A。

6.(2015年浙江温州市中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15题。

(10分)李白传(节选)【元】辛文房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①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

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

‛白长笑而去。

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②为僚佐。

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

璘败,累系浔阳狱。

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

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③【唐】李白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上听吹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④。

【注释】①宰:指县令。

②辟:召,征召。

③本诗是李白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

④落梅花:古代有笛曲《梅花落》,诗人这里有意用作“落梅花”。

13.从《古代汉语词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中,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意思正确的一项。

(4分)(1)怒引.至庭下曰(▲) A.引导,诱导 B.拉,拽 C.引用(2)拜谢.曰(▲) A.认错,道歉 B.辞别,离开 C.感谢,酬谢(3)白时卧.庐山(▲) A.睡觉 B.倒伏 C.隐居(4)累系.浔阳狱(▲) A.连接,维系 B.拘囚 C.留意,挂念14.用“/”给文中画线句断句。

(限断3处)(3分)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3分)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

16.下列句中的“望”字,与诗中“西望长安不见家”的“望”字情感相近的一项是(▲)(3分)A.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B.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C.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D.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毛泽东《沁园春·雪》)17.诗歌末句,诗人借想象之景,表现凄凉、感伤的心境。

结合所选诗文,分析产生这种心境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