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前性肾功能不全

合集下载

肾功能不全 诊断标准

肾功能不全 诊断标准

肾功能不全诊断标准一、概述肾功能不全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肾功能下降,导致体内代谢废物和毒素积累,从而影响全身各个系统的正常功能。

肾功能不全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肾小球滤过率(GFR)、血肌酐(Scr)、尿蛋白、肾脏形态等方面。

二、肾小球滤过率(GFR)降低GFR是评估肾功能最常用的指标之一,它代表肾脏在单位时间内清除血液中废物的能力。

GFR降低提示肾功能受损。

GFR的测定需要使用核素扫描等技术,但也可以通过公式估算。

常用的估算公式包括MDRD公式和CKD-EPI公式。

三、血肌酐(Scr)升高血肌酐是肌肉代谢的产物,它通过肾脏排泄。

当肾功能受损时,血肌酐水平会升高。

因此,血肌酐是肾功能不全的重要标志之一。

血肌酐值越高,肾功能不全的程度可能越严重。

四、尿蛋白阳性尿蛋白是评估肾脏滤过功能的重要指标。

当肾脏受损时,尿蛋白会增多并出现阳性。

尿蛋白的检测方法包括定性试验和定量试验。

定性试验分为阴性和阳性,定量试验则可以测定每24小时尿蛋白的排泄量。

五、肾脏形态改变肾脏形态的改变可以提示肾脏疾病的存在。

例如,肾脏萎缩、肾盂积水等都可能是肾功能不全的表现。

肾脏形态的评估可以通过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来完成。

六、其他指标其他指标包括血尿素氮、血尿酸、血清胱抑素C等。

这些指标也可以反映肾脏功能的变化。

例如,血尿素氮升高常见于肾功能不全,而血清胱抑素C则可以更敏感地反映早期肾功能不全。

综上所述,肾功能不全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

当GFR降低、Scr升高、尿蛋白阳性、肾脏形态改变或其他指标异常时,应考虑存在肾功能不全的可能。

肾功能不全各个分期

肾功能不全各个分期

肾功能不全各个分期肾功能不全是指肾脏无法正常进行排泄废物、调节体液平衡和维持内环境稳定的病理状态。

根据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的不同,肾功能不全可分为五个分期,分别是G1期(肾功能正常或轻度减退)、G2期(肾功能轻度到中度减退)、G3期(肾功能中度到重度减退)、G4期(肾功能重度减退)和G5期(肾功能衰竭)。

G1期是指肾小球滤过率(GFR)高于90ml/min/1.73m2,表明肾功能正常或仅轻度减退。

患者在这个阶段通常没有症状,但有时可能出现轻微的蛋白尿或血尿。

G2期是指GFR在60-89ml/min/1.73m2,说明肾功能轻度到中度减退。

患者可能会出现轻度疲劳、易感冒、尿量减少或蛋白尿增多等症状。

此时,患者需要密切监测肾功能的变化,采取适当的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来延缓疾病的进展。

G3期是指GFR在30-59ml/min/1.73m2,表明肾功能中度到重度减退。

患者可能会出现贫血、骨质疏松、高血压、肾性尿崩症等症状。

此时,患者需要进一步进行肾脏病原因的检查,控制高血压、贫血等并限制蛋白质和钠的摄入。

G4期是指GFR在15-29ml/min/1.73m2,表示肾功能重度减退。

患者可能会出现明显的贫血、骨质疏松、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

此时,患者需要进行肾脏透析或肾移植等替代治疗。

G5期是指GFR低于15ml/min/1.73m2,称为肾功能衰竭。

患者可能会出现严重的贫血、骨质疏松、水肿、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等症状。

此时,患者需要进行长期的肾脏透析或肾移植来维持生命。

在肾功能不全的治疗过程中,根据分期的不同,治疗措施也会有所调整。

早期的肾功能不全主要通过调整生活方式、药物治疗和饮食调理来延缓疾病进展;中、晚期肾功能不全则需要进行肾脏替代治疗,如透析或肾移植。

综上所述,肾功能不全根据肾小球滤过率的不同可分为G1-G5五个分期。

每个分期的特点和治疗措施也有所不同,早期的肾功能不全主要通过药物和饮食控制来延缓进展,晚期则需要进行肾脏替代治疗来维持生命。

肾功能不全的分期及判定标准

肾功能不全的分期及判定标准

肾功能不全的分期及判定标准肾功能不全是指肾脏在排泄废物、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等方面功能减退的状态。

根据肾小球滤过率(GFR)的不同,国际上将肾功能不全分为五期,即CKD G1-G5期,其中G1期指GFR≥90ml/min/1.73m2,G2期指GFR为60-89ml/min/1.73m2,G3a期指GFR为45-59ml/min/1.73m2,G3b期指GFR为30-44ml/min/1.73m2,G4期指GFR为15-29ml/min/1.73m2,G5期指GFR<15ml/min/1.73m2或透析状态。

而临床上常用的肾功能不全的判定标准主要有肌酐清除率(Ccr)、血肌酐、血尿素氮(BUN)等指标。

肌酐清除率(Ccr)是指单位时间内肌酐被清除的量,是评价肾小球滤过功能的重要指标。

一般情况下,男性的Ccr为80-140ml/min,女性为70-120ml/min。

当Ccr下降到50-80ml/min时,可能出现肾功能不全的早期表现,而当Ccr下降到30-50ml/min时,可能已经出现肾功能不全的中晚期表现。

此外,血肌酐和血尿素氮(BUN)也是反映肾功能的重要指标,一般情况下,血肌酐的正常范围为60-110μmol/L,BUN的正常范围为2.9-8.2mmol/L。

当血肌酐和BUN升高时,可能意味着肾功能已经受损。

在临床实践中,除了以上指标外,还可以通过肾脏超声、尿常规、尿蛋白定量等检查来评估肾功能的情况。

尤其是尿蛋白定量,对于肾小球滤过功能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时,肾小球对蛋白质的选择性滤过能力也会下降,导致蛋白质从尿液中泄漏出来。

除了以上的检查指标外,还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史来综合评估肾功能的情况。

比如,患者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史,是否有贫血、水肿、高血磷、低钙等肾性骨病的表现等。

通过综合评估,可以更准确地判断肾功能的分期情况。

在评估肾功能不全的分期及判定标准时,需要注意不同年龄、性别、种族的人群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进行评估时需要考虑个体差异的影响。

肾功能不全的诊断标准

肾功能不全的诊断标准

肾功能不全的诊断标准肾功能不全是指肾脏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正常的生理功能,无法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在临床上,诊断肾功能不全需要依据一定的标准和指标,以明确患者的病情和病情严重程度,从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下面将介绍肾功能不全的诊断标准,帮助临床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这一疾病。

一、临床表现。

肾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尿量减少、水肿、高血压、贫血、电解质紊乱等。

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皮肤瘙痒等非特异性症状。

这些表现往往提示着肾功能不全的可能性,但并不能作为诊断的唯一依据。

二、实验室检查。

1. 血肌酐和尿素氮,血肌酐和尿素氮是评估肾功能的重要指标,其升高可以反映肾小球滤过率的下降。

一般情况下,血肌酐和尿素氮的浓度升高超过正常范围,可以提示肾功能不全的存在。

2. 尿检查,尿检查可以帮助判断肾小球滤过率的情况,包括尿蛋白定量、尿红细胞、尿白细胞等指标。

异常的尿检结果可以提示肾小球滤过率的下降,从而诊断肾功能不全。

3. 影像学检查,肾脏的超声检查、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了解肾脏的形态和结构,发现肾脏病变和肾功能不全的原因。

三、肾小球滤过率。

肾小球滤过率(GFR)是评估肾功能的重要指标,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的GFR 约为90-120ml/min。

根据GFR的不同水平,可以将肾功能不全分为不同的分期,包括1期、2期、3期和4期。

根据GFR的分期,可以更准确地评估肾功能不全的严重程度,指导临床治疗。

四、其他辅助检查。

除了上述常规的检查指标外,还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其他辅助检查,如肾活检、免疫学检查、肾功能影像学检查等,帮助明确肾功能不全的原因和病情严重程度。

综上所述,肾功能不全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肾小球滤过率和其他辅助检查,以明确病情和病情严重程度,为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临床医生在诊断肾功能不全时,应该全面了解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结合肾小球滤过率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做出准确的诊断和评估。

肾功能不全分级标准5级

肾功能不全分级标准5级

肾功能不全分级标准5级
肾功能不全可以分为急性肾损伤和慢性肾脏病两种类型。

慢性肾脏病可根据肾小球滤过率水平分为5期:
1. 慢性肾脏病1期:肾脏已有损害,但肾小球滤过率正常,大于等于
90ml/(min·²)。

2. 慢性肾脏病2期:肾小球滤过率轻度下降,在60-89ml/(min·²)。

3. 慢性肾脏病3期:肾小球滤过率中度降低,在30-59ml/(min·²),此时多数可出现肾性贫血、肾性高血压等症状。

4. 慢性肾脏病4期:肾小球滤过率降至15-29ml/(min·²)。

5. 慢性肾脏病5期:如果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到小于15ml/min,则为肾功能不全5期。

患者已经进入尿毒症期,建议通过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或者肾脏移植治疗。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具体的信息,建议咨询专业医生或查阅专业医学书籍。

肾功能不全的症状

肾功能不全的症状
特点:尿量增加, 400ml/天~ 3–5L/天; 大量失水失钠,易出现水、电解质平衡 紊乱,低血压、休克 持续约2周~1月左右。
意义:尿量的进行性增加是肾功能逐渐恢复 的信号。
机制: ① 新生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和浓缩功能尚 未恢复。 ② 渗透性利尿 ③ 间质水肿消退,肾小管阻塞解除
NOTE:多尿期易出现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如脱水、 低血钠、低血钾等,应特别注意;此外,易并发 感染
概述:肾脏的基本功能 急性肾功能不全病因和分类 发病机制 临床经过和功能代谢变化 防治原则
肾脏的基本功能
泌 排泄代谢产物
尿 维持水、电解
质和酸碱平衡
内 分
分泌内分泌激素

功 灭活内分泌激素

保持内环境恒定
促红细胞生成素 1,25-二羟VitD3
前列腺素 激肽-激肽释放酶
肾素
调节正常功能代谢
促胃液素 甲状旁腺素

重吸收
Na+, K+, Cl-
肾小管的重吸收:选择性重吸收
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全部重吸收 水和电解质:绝大部分重吸收 代谢废物,如尿素、尿酸、肌酐:少量 或不重吸收
正常尿比重:1.015~1.025 渗透压:600-800mOsm/L
肾脏内分泌功能
❖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 肾性高血压;钠水潴留
持续性肾缺血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
管内压↑
球囊压↑
有效滤过压↓
GFR↓
Epithelial Casts
WBC Cast
Red cell Casts in Urine:
2. 原尿返漏
肾毒物 肾缺血
急性肾小管坏死 基底膜断裂
原尿反流至 肾间质

肾功能不全的名词解释

肾功能不全的名词解释

肾功能不全的名词解释
肾功能不全是指肾脏无法正常执行其滤波和排泄废物的功能,导致体内废物和液体的潴留。

这可以是由于肾脏本身的疾病、药物的不良反应、疾病或创伤引起的。

肾功能不全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

急性肾功能不全是指肾功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恶化,通常是由于突发的肾脏问题引起的。

常见的原因包括严重的感染、肾脏栓塞、肾脏损伤或药物中毒等。

急性肾功能不全可导致体内废物和液体的潴留,造成尿量减少、水肿、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等症状。

慢性肾功能不全是指肾功能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逐渐减退,通常是由于慢性肾脏疾病引起的。

常见的原因包括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囊肿、糖尿病肾病等。

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症状可能不明显,直到肾脏受损程度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出现贫血、骨质疏松、高血压和尿毒症等症状。

肾功能不全的诊断通常通过血液和尿液检查来评估肾脏的功能。

治疗方法包括控制肾脏疾病的进展、调整药物剂量、改变饮食习惯、补充适当的营养和透析等。

对于一些患者,肾移植可能是最终的治疗选择。

综上所述,肾功能不全是指肾脏无法正常工作的状况,可以是急性或慢性的。

它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对患者的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早期
诊断和适当的治疗对于控制疾病进展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肾功能不全

肾功能不全
3




发病机制 一、肾血流动力学异常 1.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激活—入球小动脉痉挛 2.儿茶酚胺 肾血管收缩 3.前列腺素 肾血管收缩 4.内皮素 入球、出球小动脉收缩 5.PAF、TNF 前者-肾小球滤过降低,后者-肾小 管坏死 二、肾小管上皮细胞代谢障碍 三、肾小管上皮脱落、形成管型 四、其他
28
二、尿液检查 ①尿常规改变可因基础病因不同而有所差异,可 有蛋白尿、红、白细胞或管型,也可以改变不明 显。 ②尿比重多在 1.018以下,尿毒症时固定在1.010~ 1.012之间,夜间尿量多于日间尿量。 三、肾功能测定 ①肾小球滤过率、内生肌酐清除率降低。 ②酚红排泄试验及尿浓缩稀释试验均减退。 ③核素肾图,肾扫描及闪烁照相亦有助于了解肾 功能。 四、其它检查 泌尿系X线平片或造影,肾穿刺 活检,有助于病因诊断。
8
3、生化分析 血尿素氮和肌酐升高。但氮 质血症不能单独作为诊断依据,因肾功能 正常时消化道大出血病人尿素氮亦可升高。 血肌酐增高,尿肌酐/血肌酐<20是重要诊 断指标;血钾↑;二氧化碳结合力↓;pH↓ 4.影像学 X线、B超
9
诊断及鉴别诊断 急性肾功能衰竭可以根据原发病史,少尿和 尿改变的特点作出诊断。每日血尿素氮>
7.骨骼系统 可出现肾性骨病,包括肾性骨软化症、纤维性 骨炎、骨硬化症及转移性钙化等,多见于病程较 长或长期透析者,这与继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 活性维生素D合成障碍,慢性酸中毒有关。 8.免疫系统机能低下 易继发感染。
27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一、血液检查 ①尿素氮、肌酐增高。 ②血红蛋白一般在80g/L以下,终末期可降至20- 30g/L,可伴有血小板降低或白细胞偏高。 ③动脉血液气体,酸碱测定;晚期常有PH值下降、 AB、SB及BE均降低,PaCO2呈代偿性降低。④血 浆蛋白可正常或降低。 ⑤电解质测定可出现异常。 低钙、高磷、高血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互区别: 慢性肾功能不全:慢性肾功能不全是各种进展性肾病的最终结局。 伴有恶心、呕吐, 尿少,浮肿,恶性高血压,重度贫血,皮肤瘙痒,口有尿臊味等。 肾功能衰竭:肾脏功能部分或全部丧失的病理状态。按其发作之急缓分为急性和慢性两 种。 急性肾功能衰竭 因多种疾病致使两肾在短时间内丧失排泄功能。简称急性肾衰。表现 为少尿(尿量<400mL/d)或无尿(尿量<50mL/d)、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以及急骤发生的 尿毒症,亦有呈非少尿型者(尿量>1000mL/d)。处理及时、恰当,肾功能可恢复。病情复 杂、危重患者或处理不当时可转为慢性肾功能不全或致死。急性肾衰包括下述 3 种情况: ①肾前性氮质血症。由于血容量不足或心功能不全致使肾血灌注量不足,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所致。②肾后性氮质血症。由于结石、肿瘤或前列腺肥大致使尿路发生急性梗阻,导致少尿 和血尿素氮(Bun)升高。③肾性急性肾衰。由于肾实质疾患所致,见于重症急性肾小球疾患、 急性间质-小管性疾患、急性肾小管坏死、急性肾血管疾患和慢性肾脏疾患,在某些诱因作 用下使两肾功能急剧恶化者,以急性肾小管坏死最多见。 二、预防 1.调养五脏:平素起居、饮食有节,讲究卫生,避免外邪侵袭,尤其在传染病流行的季 节和地区更应加强预防措施;不过食辛辣炙皇厚味,以免滋生湿热;调畅情志,保持精神愉快, 使气血畅达而避免产生气滞血瘀;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机体防御能力。 2.防止中毒:有关资料表明,20%一 50%的急性肾功能衰竭是由药物引起,还有部分 因接触有害物质所致。因此,应尽量避免使用和接触对肾脏有毒害的药物或毒物。若属意外 服用或接触应及时发现和及早治疗。
一、诊断 诊断 ARF 时应首先从临床入手,确定 ARF 是少尿型、非少尿型、还是高分解型,然后
再弄清其原因是肾前性、肾性还是肾后性,最终明确病因。本病根据原发病因、结合相应临 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一般不难作出诊断。
1.存在引起急性肾衰竭的病因,如血容量减少、肾毒性药物使用、重症感染。 2.尿量显著减少:突发性少尿(<250ml/m2)或无尿(<50ml/m2)及水肿、血压升高、 血尿等临床表现。个别尿量不减少者为非少尿型急性肾衰。 3.尿液检查可有蛋白尿、血尿及尿比重降低。 4.氮质血症:血清肌酐(Scr)>176mol/L,BUN>15mmol/L,或每天 Scr 增加>44~ 88&micro;mol/L 或 BUN 增加>3.57~7.5mmol/L,测肾小球滤过率(如内生肌酐清除 率)Ccr 常<30ml/(min·1.73m2),血尿素氮、肌酐进行性升高,通常每天尿素氮可升高 3.6~10.7μmol/L,血肌酐可增加 88.4~176.8μmol/L。常有酸中毒、水电解质紊乱等 表现。 5.B 超提示双肾多弥漫性肿大或正常。 6.ARF 临床分期及表现: 少尿期:少尿或无尿,伴氮质血症,水过多(体重增加,水肿、高血压、脑水肿),电解 质紊乱(高血钾、低血钠、高血磷、低血钙等),代谢性酸中毒,并可出现循环系统、神经系 统、呼吸系统和血液系统多系统受累的表现。 多尿期:尿量渐多或急剧增加(>2500ml/m2)、水肿减轻,氮质血症未消失,甚至轻 度升高,可伴水、电解质紊乱等表现。 恢复期:氮质血症恢复,贫血改善,而肾小管浓缩功能恢复较慢,约需数月之久。以上 是诊断急性肾衰竭的可靠依据。
3.防治及时:一旦有诱发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原发病发生,应及早治疗,注意扩充血容量,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恢复循环功能。若发现本病将要发生,应早期采取措施, 补充血容量,增加心排血量,恢复肾灌流量及肾小球滤过率,排除肾小管内梗阻物,防治感 染,防止 DIC、肾缺血引起的肾实质的损害。同时尽早应用活血化瘀药物,对预防本病发 生有积极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