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孟子》(8)不为与不能

合集下载

读《孟子》读后感与心得体会5篇

读《孟子》读后感与心得体会5篇

读《孟子》读后感与心得体会5篇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孟子》这本书,这是一本能教育我们怎样做人的书,同时也是一位良师益友。

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读《孟子》读后感与心得体会,盼望能协助到大家!读《孟子》读后感与心得体会1孟轲的文字,已经是论点论据俱全,长于说理,不假设《论语》般读整书方知逻辑,也不假设《道德经》玄妙牵强,读起来萌化感比拟强。

《孟子》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先从一般事物说起,再渐渐引出道理,让别人不知不觉间成认自己的错误。

孟子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的东西,却举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视力足以看清秋天野兽毫毛的尖端,却看不见一车子的柴禾。

大王会坚信这话吗?话中所说的明显不符合常理。

宣王说:不会。

孟子说:明显,一片羽毛举不起来,是因为不愿用力气;一车的柴禾看不见,是因为不愿用目力;百姓不被您爱抚,是因为不愿施恩德啊。

所以大王未能做到用仁德统一天下,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啊。

就这样,孟子让君主相识到自己的错误。

比起直话直说的谏臣,孟子所说的让至高无上的君主更简单承受。

道理层层递进,就像是设下了圈套,一步一步地让人不知不觉走进去。

又如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物皆然,心为甚。

译:称一称,然后才知道轻重;量一量,然后才知道长短。

万物都是这样,人心更是如此。

这样地向人说明道理,能让人不服吗?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是孟子的重民思想。

真是啊,广阔的人民群众又怎么能无视的呢?《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那么载舟,水那么覆舟。

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多大的江山也能保住吗?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译:君主把百姓的欢乐当作自己的欢乐,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欢乐当作自己的欢乐;君主把百姓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

这个思想始终持续到此时此刻。

以人为本,三个代表,党的宗旨,无不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表达。

《孟子》中有很多具有哲理性的句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孟子》读后感(5篇)

《孟子》读后感(5篇)

《孟子》读后感(5篇)《孟子》读后感1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曾说“求观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当代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曾说“三十岁后,我做人处世全靠孟子”。

孟子被誉为亚圣,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将孔子的思想发扬光大,构建了自己思想的完整体系,提出有许多重要的思想创见。

孟子主张“仁政、兼爱、非攻,和平,反对战争,人性向善”。

个人感觉《孟子》比《论语》更为丰厚可读,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也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

今天,我坐下来静静的摊开这本书,再次让思想在孟子的精神世界中遨游感悟。

孟子的代表作是《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这几篇文章我反复诵读,颇有感受:在《梁惠王上下》中,孟子认为:王道和仁政是立国的根本。

为政者应该施行王道,反对霸道,实行仁政,反对暴政。

仁义的准则应该是为政者处理国家政事的根本立脚点。

仁义的思想应该贯彻在国家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

“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

;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这句话说的是,如果在经济上能使大家安居乐业,社会自然就安定,政权自然就巩固了。

而在思想上,要树立起“不忍人之心”,要树立起仁爱的观念。

在关心民众疾苦,要为解除民众的疾苦而尽心竭力,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有无幼以及人之幼”。

在这篇《梁惠王上下》中,体会到一个国家的安定繁荣和发展,需要做到优则与民同忧,乐则与民同乐。

在《公孙丑上下》中,孟子倡导仁义,主张施行仁政。

他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行仁政,得人心,就多助;不行仁政,不得人心,就寡助。

在《滕文公上下》,孟子强调士大夫要有“大丈夫”的气概,在立身行世方面要注意节操;要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要做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向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在我认为,孟子是怀有匡正天下的巨大抱负的。

《孟子》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孟子》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孟子》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孟子》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为大家的《孟子》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王立群读《孟子》,没有介绍《孟子》的主要仁政思想,而是偏离主题,得出“强势人格”的结论,倒也出了我的意外。

接着,列举了王立群先生少年时代的坎坷,外表上,王先生通过举例,说明“强势人格”的结论,给我的初步感觉,王先生是脱离了主题,偏离了《孟子》,很是意外。

后来晚上作梦的时候,突然想明白了,其实,我看王先生演讲读《孟子》的时候,用了“曲笔”的手法。

之所以这样说,我有我的理由:其实,王先生想通过年少时代的坎坷,比照国家当时的不仁政。

当时,让一个初中学生在深夜干一种拉车的重体力劳动,是曲折的表现当时国家的“不仁”。

也给我们反方向思考,仁政的重要性。

到了如今,似乎国学开始兴旺了,但这样的潮流,才刚刚开始,从于丹开讲国学,到现在的王立群,易中天等等讲诸子百家,很是热闹,但是真正敢于讲《孟子》的仁政,时机还不十分成熟。

换言之,还不适合在如今xx年夏天讲仁政这个题目。

起码讲仁政这个题目,不能够用直笔。

但是讲孟子,你又不得不说仁政,怎么办呢?讲仁政的话,你举例说明,难免举例用到当代的例子,谁有勇气直接批判当代呢?恐怕是没有的,如果孟子那种咄咄逼人的口气批判时弊,恐怕可能招徕不必要的麻烦。

正是这样的担忧,讲仁政的时机没有成熟。

王立群学习了《史记》,自然知道直接批判之外,还有“曲笔”的做法。

象王立群先生,用的“曲笔”,十分隐蔽十分巧妙的说明了非仁政带来的后果,反方面说明了孟子的仁政主张,一般读者,是可以对付过去的,深层的说,也对得起王先生的文人的良心吧!也真是难为了王先生了。

不管如何,《百家讲坛》开始讲《诸子百家》,也是值得大家喝彩的事情,无论曲笔直笔,都应该喝彩。

往事跨越千年,永恒的,是智慧;不变的,是思想。

《孟子》重点注解

《孟子》重点注解

《孟子》重点注解【著作影响】《孟子》:语言巨匠的“拟圣之作”,它既吸收了《论语》中的精华,也接受了《大学》、《中庸》的一些特点。

主要由孟子及其弟子所作,分《梁惠王》、《公孙丑》、《藤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上下,共十四卷,是研究孟子思想和先秦文学、历史、经济和哲学的重要著作。

由于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为变乱,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同时,思想也更加活跃,正当“百家争鸣”的时代。

所以,孟子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的思想,怀着治国平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自觉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弘扬仁义,宣传德治,同情民苦,抨击暴政,志在匡世救民、兼济天下。

另一方面又怀着极大的政治热情,力谏诸侯借鉴三代天下得失的经验教训,摒弃霸道,施行仁政,发展经济,减轻刑罚,薄收赋税,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加强修养,改过从善,从而获得民心,统一天下。

孟子在长期的政治、学术活动中,崇尚仁义,坚守信念,刚直不阿,藐视权贵,强调士人无论在身居穷困之时,还是通过显赫之时,都要坚持仁义节操和不可屈服的独立人格,不为富贵所淫、贫贱所移、威武所屈,为坚守道义而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

他所强调的士的志向、节操、尊严,完全压倒了对富贵利禄的追求和满足,既表现了对高尚人格和道德境界的孜孜追求,又表现了中国古代优秀知识分子坚持理想的傲岸性格和风骨。

《孟子》全书三万五千字,说理精辟,文字流畅,语言形象,不仅是一部儒家的经典著作,也是一部优秀的古代散文集,语言的高度形象化,是构成《孟子》散文集形象性的极其重要手段,孟子不愧是我国古代的语言巨匠之一,对后世影响很大。

唐宋时的散文大师,几乎都以孟子的文章为典范。

所以有人认为,《孟子》之于中国散文,犹如《诗经》之于中国诗歌。

可见《孟子》文学地位之高。

【经典新解】01.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工短。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直译: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新解:很多时候,在你着手做一件事情之前,如果你没有权衡好利弊,就会做一些无用功。

《孟子》读后感-《孟子》读后感心得体会

《孟子》读后感-《孟子》读后感心得体会

《孟⼦》读后感-《孟⼦》读后感⼼得体会孟⼦,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跟孔⼦是儒家学派的⿐祖。

下⾯就是⼩编给⼤家带来的《孟⼦》读后感范⽂五篇,希望⼤家喜欢!《孟⼦》读后感【1】在我很⼩的时候,就听说过《孟⼦》这本书,这是⼀本能教育我们怎样做⼈的书,同时也是⼀位良师益友,所谓闻名不如见⾯,今天,我就有幸读到了这本能让我们终⾝受益的书。

关于教我们怎样做⼈的书我读的不多,但也涉猎过⼀些,⽐如《三字经》、《弟⼦规》等。

但这本书对我影响⽐较⼤。

这本书主要写了战国时期⼀位伟⼤的思想家、教育家孟⼦⾝边发⽣的⼀些故事,我读后受益匪浅。

在这本书⾥有⼏个故事深深地记在我的脑海⾥,其中有⼀个故事叫做《师友之道》。

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交友要做到物以类聚,⼈以群分。

孟⼦说过⽗⼦有亲,群⾂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这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际关系的基本法则,为政治应率先垂范,⾝先⼠卒,才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际关系的和谐。

通过这个故事让我知道,交友不能看这个⼈的财产和地位,重要的是看这个⼈是否有才能,值不值得让你学习,这样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

在这本书⾥还有⼀个让我受益匪浅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成熟⾃⼰》。

在这个故事⾥讲的是仁义,这个经常听到的词,在孟⼦看来,就好像良好的种⼦⼀样,种下去以后⽣根发芽,耐⼼呵护,最终使之成熟收获。

如果种下去了,但没有收获,那和杂草没什么区别了。

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每个⼈都要追求⼈⽣⽬标,都要追求⾃⼰理想的⼈格,如果半途⽽废,那⾃⼰付出的再多努⼒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书中⾃有黄⾦屋,书中⾃有颜如⽟。

我通过读《孟⼦》这本书,使我真正的懂得了做⼈的道理。

我爱这本书,我不会忘记它的。

《孟⼦》读后感【2】⼩的时候,外公经常和我⾯对⾯的坐在⼀起,外公给我读着经典,如:《桃花源记》、《岳阳楼记》等;我长⼤点了以后,爸爸、妈妈便开始让我读着带有拼⾳的诗词,并背;上了⼩学,⽼师让我们读《孟⼦》。

不能与不为_议论文

不能与不为_议论文

不能与不为孟子曰广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3夕我不能’,是不为也。

”这里的“不能”和“不为”,仅一字之差,在含义上却相去甚远广不能”是受客观条件的限制而力所不及;“不为”却是明明力所能及而不去做。

孟子当时作这样形象的比喻是含蓄地批评齐宣王“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指出他的“不王”是不为,非不能也。

但在今天,我读来却另有一番感触。

我的看法是:能为而"不为”的人固然是槭夫懒汉,对于“不能" 的事就心安理得地“不为"也谈不上开拓和进取。

因为“能”与“不能”都是相对的,许多过去“不能”的事,现在早已能了;今天“不能”的事,将来有的也会变为“能”。

要是大家墨守成规,袭故蹈常,不去做“不能”的事,那怎能推动社会的发展呢?不是吗,古人的目力耳力何尝能达到千万里外?他们的身体何尝能扶摇直上九万里?这些事,在当时都是“不能”的事,于是,他们只好在神话中寄托自己美好的愿望。

可时至今日,人类已能遨游太空,登上嫦娥的“月宫",电视和电话成了人类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假如把“泰山”比喻成体积庞大的重物的话,那么当我们的运输机飞越重洋的时候,不是也大有"挟泰山以趄北海”的气势,把孟子认为的“诚不能”变为“能”了吗?这一切,古人怎能知道?要是一代代人都只去为已经“能为”的事,而不敢去为“不能”的事,社会不是永远不会发展了吗?人类不还是过着茹毛饮血的原始人生活吗9由此可见,人类要进步,社会要发展,就是要自强不息地把“不能”转化为“能”,这里起关键作用的是“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任何梦想,只有去“为”才有成功的可能。

如果什么代价都不肯付出,什么也不愿“为”的话,一切都终为空谈。

如果没有劳动人民和科学家的辛勤工作,那么,什么镭的发现,什么人类遗传密码的破译,什么运载火箭的上天……统统都是美丽的幻想,也谈不上社会的发展了。

材料作文“不能和不为”素材运用指导

材料作文“不能和不为”素材运用指导

材料作文“不能和不为”素材运用指导作者:李凤成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21年第11期【2021年高考作文备考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齐桓晋文之事》中,齐宣王和孟子有以下这样的对话。

(齐宣王)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盂子)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日:‘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要求:请根据以上对话的内容,以“不能和不为”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名师解读】这则材料在立意的开放性上具有多重角度,加上试题要求以“不能和不为”为话题,立意空间变得更加充裕。

同学们不难有话可说,但是要说得精彩,恐怕就不那么容易了。

常见的构思是:对“不能”与“不为”作一下简要比较,将话题材料中的现象重新“复述”一遍;然后再列举现实生活中一两个类似于话题材料中的例子,进行一番“描述”;最后再对“不能”与“不为”的诸般现象作一下“批判”。

这样的构思自然可以成文,但是这种“就事论事”式的构思难以使文章摆脱平庸的“面相”。

同学们不应只就“不为”与“不能”的表面做文章,而应该深究“不为”与“不能”背后的原因,这才是文章立意的“关键”所在。

此角度具体解析如下:“不为”蕴涵着“能为”,选择“不为”实际上体现了人性中“恶”的倾向;“不能”,表达的是一种客观能力的制限;“不为”传达的是人的态度、修养、文明与习惯养成的问题,它的存在与发生,反映了一个社会教化与风尚高下的分野;让“不为”消泯,有赖于教育,一个人唯有从小受到良好的道德文明的熏陶与感化,才有可能克服“不为”的现象发生;区分清楚一个人是“不能”,还是“不为”,才能慧眼识英才。

立意角度一:不能则可不为。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所以,凡事要量力而行。

事情真的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则无须“打肿脸充胖子”,放弃另选才是出路,硬撑下去只会增加自身的痛苦,甚至将事情弄坏。

做到量力而行,不能则不为,做最好的自己,虽然此种处世观不能保证一定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但可以确定的是,不量力而行,一个人一定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孟子(三则)原文与翻译

孟子(三则)原文与翻译

《孟子》三则?春秋孟子?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注释:(1)得兼:同时获得。

(2)苟得:苟且取得。

(3)患:祸患,灾难。

(4)辟:通“避”,躲避。

(5)如使:假如,假使。

(6)不为:不愿意这样做。

(7)勿丧:不丢掉。

(8)蹴:用脚踢。

(9)何加:有什么益处。

(10)奉:侍奉。

(11)本心:天性,天良。

导读:作者用面对鱼和熊掌之间的抉择,比喻面对生命和大义之间的选择,进而阐述了这样一种观点: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即使在生死关头,也要经受得住各种考验。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

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

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

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可怕的事,所以有的祸患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可怕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按照这种方法做就可以生存然而有人却不用,按照这种方法做就可以躲避祸患然而有人却不去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孟子》(8)不为与不能
展开全文
读《孟子》(8)不为与不能
翁武侠
孟子讲了一个“以牛易羊“的故事,赞扬了这个故事里的主人公齐宣王大有”仁慈“之心,说得听者齐宣王泛出些许的喜悦之情,还想继续地与孟子交谈下去。

齐宣王很高兴地对孟子说:“我想起《诗经》里有这么一句话:别人有什麽心思,我能揣测出。

这句话好像就是说的先生您吧。

先生真的有先见之明

齐宣王心情轻松了,不经意间也引经据典地夸奖了孟子两句。

“我自己这样做了,反过来想想为什麽要这样做,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倒是您老人家这么一说,我的心便豁然开朗了。

”齐宣王继续夸奖。

“但您说我的这种心态与用道德统一天下的王道相合又怎麽理解呢?”
齐宣王还是没有弄懂孟子说的道理或逻辑关系,凭这一点所谓的仁心,道德和王道,就能统一天下了?两者似乎还相差十万八千里。

齐宣王高兴,孟子也高兴,齐宣王想交谈,孟子也想交谈,客随主便,何乐而不可。

齐宣王的提问,孟子是很愿意回答的。

孟子又摆事实讲道理了:“假如有人来向大王报告说:‘我的力量能够举得起三千斤,却拿不起一根羽毛;我的视力能够看得清秋天毫毛的末梢,却看不见摆在眼前的一车柴草。

’世上有这样的事情吗,大王您会相信他的话吗?” 宣王回答说:“当然不会相信。


两种荒唐的说法,孟子用逻辑上的归谬法清楚地阐明这等事理的不合理。

孟子便接着说:“如今大王您不忍杀害一条活生生的牛,大王的仁慈之心而显见,这样的恩惠能够施及动物,可大王您却偏偏不能够施及老百姓,是为什麽呢?一根羽毛拿不起,
而是不愿意用力气拿的缘故;一车柴草看不见,是不愿意用眼睛看的缘故;老百姓不能安居乐业,是君王不愿意施恩惠的缘故。

所以大王您没有能够用道德来统一天下,是不愿意做,而不是做不到。


说了半天,齐宣王在孟子口中得到的有点“仁慈“的褒奖只是表现在对待动物的身上,而在对自己国家的老百姓,却”偏偏不能够施及“。

孟子此话话锋转得快,话境突变,则此到彼,全是指责和抱怨。

大王,您就是那个荒唐事情里的荒唐人,能举三千斤,拿不起一根羽毛,仁政之治,道德之规,您不是不能,而是不愿。

指着脊梁骨的指责,孟子敢说,齐宣王敢听,两人都不简单。

宣王说:“不愿意做和做不到有什麽区别呢?”他还想继续探讨下去。

孟子继续摆谈:“要一个人把泰山夹在胳膊下跳过北海,这人告诉人说:‘我做不到。

’这是真的做不到。

要一个人为老年人折一根树枝这人告诉人说:‘我做不到。

’这是不愿意做,而不是做不到。

大王您没有做到用道德来统一天下,不是属于把泰山夹在胳膊下跳过北海的一类,而是属于为老年人折树枝的一类。


两个行为,两个比喻,两个道理,简单明了。

孟子明白,齐宣王应施行仁政,不是你不能,而是你不愿,齐宣王却不大明白,不是不愿意施仁政,而是现在还做不到。

孟子继续讲述继续开导:“尊敬自己的老人,并由此推广到尊敬别人
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并由此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孩子。

做到了这一点,整个天下便会像在自己的手掌心里运转一样容易治理了。

《诗经》说:‘先给妻子做榜样,再推广到兄弟,再推广到家族和国家。

’说的就是要把自己的心推广到别人身上去。

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定天下,不推广恩德连自己的妻子儿女都保不了。

古代的圣贤之所以能远远超过一般人,没有别的什么,不过是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

如今大王您的恩惠能够施及动物,却不能够施及老百姓,偏偏是为什么呢?“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道德规范中仁政主张中的“亲亲”原则即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在这里就表露无遗了。

仁慈之心,仁义之举,法先王,习德心,是可以由小到大,由表到里,由点到面,由己到人的。

这么明白浅显的道理,这么容易施行操作的事情,不明白大王为什么不能做?
孟子是信奉“人之初,性本善”的,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东西,作为一国之大王,是具有这些仁德之心的。

有仁德之心,那么,使国家国安民丰,风平浪静,才是应该做的事情。

话还未说完,孟子还得说:“称一称才知道轻重,量一量才知道长短,什麽东西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

大王您请考虑考虑吧!难道真要发动全国军队,是将士冒着生命危险,去和别的国家结下仇怨,这样您的心里
才痛快吗?”
推恩德,安定天下好,还是结仇怨,战火纷飞好,这是大王要称一称量一量的事情,这是大王要考虑要比较的事情。

孟子最后的陈述表明了态度和要求。

齐宣王最后也来个总结性发言:“不,我为什麽这样做心里才痛快呢?我只不过想实现我心里的最大愿望啊。


一个“不”字,否定了孟子的一切言语和努力。

两条道上行驶和车,没有一点的交汇处,各想各的,各说各的,剩下的还是各自的明明白白或不明不白。

在孟子面前,事情是可为和能为的,齐宣王面对的,却是不为和不能为。

孟子多是理想的东西,宣王多是现实的考虑。

你说他可为,他装睡也要说不可为,最终是说不到一起去的。

孟子与齐宣王的这段对话,其中包含的人事道理也不少。

不能的事情不去做,不为的思想要克服;自身自省,推己及人,做好自己先立人,才能达济身边和社会;对人对事应权衡知轻重,度量知长短,明白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明白自己和周边人际的差异,可知自己什么能行,什么又不能行。

2019年12月10日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尊敬自己的老人,并由此推广到尊敬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并由此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孩子。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