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言文中成语:不耻下问

合集下载

不耻下问成语典故(最新6篇)

不耻下问成语典故(最新6篇)

不耻下问成语典故(最新6篇)不耻下问的意思篇一不耻下问bùchǐxiàwèn[释义]不耻:不以为耻辱;下问:降低身份请教别人。

不以向比自己学识差或地位低的人去请教为可耻。

形容虚心求教。

[语出]《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正音]问;不能读作“wén”。

[辨形]耻;不能写作“尺”。

[近义]不矜不伐谦虚谨慎功成不居[反义]好为人师骄傲自满居功自傲[用法]用作褒义。

形容虚心求教。

一般作主语、谓语、宾语。

[结构]动宾式。

[例句]当干部的要~;到下面去虚心听取意见;了解问题。

成语典故: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

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

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

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音yu),虚心好学,为人正直。

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音shi)号。

按照这个习俗,孔圉死后,授于他的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成语意思【拼音】bù chǐ xià wèn【释义】比喻谦虚好学,不介意向不及自己的人请教。

【用法】动宾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含褒义,形容虚心求教。

【近义词】不矜不伐、谦虚谨慎、功成不居、敏而好学、虚怀若谷【反义词】好为人师、骄傲自满、居功自傲、师心自用用不耻下问造句:一、虚心求艺,不拘门派,博采众长,不耻下问。

不耻下问的成语解释_0

不耻下问的成语解释_0

不耻下问的成语解释【注音】bù chǐ xià wèn【出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解释】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用法】作主语、谓语、宾语;形容虚心求教【结构】动宾式【近义词】不矜不伐、谦虚谨慎、功成不居【反义词】好为人师、骄傲自满、居功自傲【押韵词】不胜其任、刻骨仇恨、一枝春信、霞姿月韵、不言而信、匪异人任、神输鬼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江山之恨、杳无音讯、......【年代】古代【谜语】向乞丐讨教【歇后语】孔夫子拜师【教学同步】遇上生字儿,不耻下问,而且舍得掏学费;谁教他一字一句,他能请这位白吃一顿酒饭。

刘绍棠《蒲柳人家》初中六册·课文·6【成语故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学识渊博,能虚心向别人学习。

他去太庙祭祖,向别人问这问那,别人不解地问孔子,孔子说:对于自己不懂的东西就要问清楚,这就是不耻下问,勤奋好学。

【成语举例】阁下既不耻下问,弟先须请教宗旨何如?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七回【成语例举】◎受到揶揄的大领导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也想要找机会报复一下精力旺盛的多嘴多舌的夫人,就用一种不耻下问的口吻问道:"请问这头良种猪是不是每次都跟同一头母猪交配呢?"主人的回答是否定的。

◎每个共产党员都必须永远记住毛泽东同志告诉我们的的"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个真理,具有学而不倦和不耻下问的精神,拜一切有长处的人为老师,随时随地向别人的长处学习。

词类符号:名词;时间名词;方位名词;处所名词;人名;姓氏;名字;地名;机构名;其他专有名词;动词;联系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形容词;区别词;数词;量词;副词;代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习用语;缩略语;前接成分;后接成分;语素字;非语素字;。

不耻下问的意思及故事

不耻下问的意思及故事

不耻下问的意思及故事本文是关于不耻下问的意思及故事,感谢您的阅读!【成语】:不耻下问【拼音】:[bùchǐxiàwèn]【解释】:比喻谦虚好学,不介意向不及自己的人请教。

【出处】:《论语》【举例造句】:不耻下问是我们都需要学习的精神,这也是勇敢正确的表现。

【成语典故】: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遵奉他为天生的最有学问的“圣人”。

然而孔子认为:“余非生而知之者,(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子入太庙,每事问。

或问:‘孰谓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

’子闻之,曰:‘是知礼也。

'”太庙,是国君的祖庙。

孔子去太庙参加鲁国国君祭祖的典礼。

他一进太庙,就向人问这问那,几乎每一件事都问到了。

当时有人讥笑他:“谁说‘邹人之子,懂得礼仪?来到太庙,什么事都要问。

'”(邹,当时县名,孔子出生地,在今山东曲阜县东南十里西邹集。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做过邹县的县官,所以当时有人管孔子叫“邹人之子”,意即邹县县官的儿子。

)孔子听到人们对他的议论,答道:“我对于不明白的事,每事必问,这恰恰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卫国大夫孔圉聪明好学,更难得的是他是个非常谦虚的人。

在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代的人都能学习和发扬他好学的精神,因此特别赐给他一个“文公”的称号。

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配得上那样高的评价。

有一次,他问孔子说:“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还很多,凭什么赐给孔圉‘文公’的称号?”孔子听了微笑说:“孔圉非常勤奋好学,脑筋聪明又灵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问题很简单,以他的地位或学问应该是理解,但是可能理解的不全面,但他都会大方而谦虚的请教,一点都不因此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并不会不恰当”。

经过孔子这样的解释,子贡终于服气了。

不耻下问的意思是什么

不耻下问的意思是什么

不耻下问的意思是什么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不耻下问的意思是什么》的内容,具体内容:不耻下问的意思:不耻下问,成语,语出《论语》。

意思为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也不感到羞耻。

耻:以......为耻。

问:请教。

指人好学。

英...不耻下问的意思:不耻下问,成语,语出《论语》。

意思为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也不感到羞耻。

耻:以......为耻。

问:请教。

指人好学。

英文解释(乐于向学问较差或职位较低的人请教) not feel ashamed to ask and learn from ones subordinates;be modest enough to consult ones inferiors;be open-minded in study;condescend to ask for advice ;【解释】: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出自】:《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示例】:阁下既~,弟先须请教宗旨何如?◎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七回【语法】:动宾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含褒义,形容虚心求教【汉语注音】b chǐ xi wn【英语译文】 Never feel embarrassed to ask and learn from lesser people【成语注释】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问题视为可耻。

形容谦虚、好学。

耻: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为耻。

下,问题比自已地位低,就是低下和差的意思,但是这个低下和差不是对别人的低下,而是把要请教的人提高,把自己放低。

你向别人请教问题,那他就是你的老师,哪怕是再简单的问题,只要别人理解,而你又不知道,哪怕你是这个问题所涉及领域的专家,却也恰恰不会,就该去问。

这样理解也更好的解释孔子说的:"我对于不明白的事,每事必问"【感情色彩】褒义词【语法结构】偏正式【成语用法】动宾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含褒义,形容虚心求教。

不耻下问的意思详解、造句、读音、解释、近反义词、出处

不耻下问的意思详解、造句、读音、解释、近反义词、出处

不耻下问的意思详解、造句、读音、解释、近反义词、出处成语名称:不耻下问
成语读音:bù chǐ xià wèn
成语解释: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不耻下问的故事
成语出处:《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成语造句:在学习上,我们要有不耻下问的精神。

近义词:不矜不伐、谦虚谨慎、功成不居
反义词:好为人师、骄傲自满、居功自傲
成语用法:动宾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含褒义,形容虚心求教
成语繁体:不恥下問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紧缩式成语
成语正音:问,不能读作“wén”。

成语形式:ABCD式的成语
不耻下问成语接龙:
问牛知马比喻从旁推究,弄清楚事情真相。

问舍求田只知道置产业。

比喻没有远大的志向。

问心无愧问心:问问自己。

扪心自问,毫无愧色。

问诸水滨滨:水边。

比喻不承担责任或两者不相干。

问罪之师比喻前来提出严厉责问的人。

问长问短仔细地问,表示关心。

不耻下问的意思是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有关不耻下问的成语故事

有关不耻下问的成语故事

不耻下问: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形容虚心好学。

耻:羞耻。

这个成语来源于《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不耻下问的成语故事内容如下。

有关不耻下问的成语故事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

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

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

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音yu),虚心好学,为人正直。

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音shi)号。

按照这个习俗,孔圉死后,授于他的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不耻下问的成语故事就到此为大家介绍完毕了,祝大家都能早日写出一篇好的文章。

不耻下问的故事

不耻下问的故事

不耻下问的故事不耻下问,成语,语出《论语》。

意思为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也不感到羞耻。

耻:以……为耻。

问:请教。

指人好学。

一、成语解释【汉字简体】不耻下问【汉语注音】bù chǐ xià wèn【英语译文】Never feel embarrassed to ask and learn from lesser people【成语注释】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问题视为可耻。

形容谦虚、好学。

耻: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为耻。

下,问题比自已地位低,就是低下和差的意思,但是这个低下和差不是对别人的低下,而是把要请教的人提高,把自己放低。

你向别人请教问题,那他就是你的老师,哪怕是再简单的问题,只要别人理解,而你又不知道,哪怕你是这个问题所涉及领域的专家,却也恰恰不会,就该去问。

这样理解也更好的解释孔子说的:“我对于不明白的事,每事必问“【感情色彩】褒义词【语法结构】偏正式【成语用法】动宾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含褒义,形容虚心求教。

: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丢人或者感到耻辱。

【近义词语】不矜不伐、谦虚谨慎、功成不居、敏而好学、虚怀若谷【反义词语】好为人师、骄傲自满、居功自傲、师心自用【近义词语】不矜不伐、谦虚谨慎、功成不居、敏而好学、虚怀若谷【反义词语】好为人师、骄傲自满、居功自傲、师心自用错误用法:常误用为同学朋友同事之间讨论问题或请教长者。

例句:他十分勤奋,经常不耻下问的向老师问问题。

错误理解:常会理解为不顾自己颜面羞耻低三下四地问别人问题。

常会理解为不顾自己颜面向不如自己的别人提问题。

英文解释1.not feel ashamed to ask and learn from one's subordinates;2. be modest enough to consult one's inferiors;3. be open-minded in study; condescend to ask for advice二、故事典故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成语故事《不耻下问》故事简介PPT

成语故事《不耻下问》故事简介PPT

03
故事情节
故事开端
场景描绘
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的鲁国。孔 子是当时的大儒,身边有一群学 生,常常与他们讨论学问。
人物介绍
故事的主要人物是孔子及其学生 子贡。
故事发展
情节展开
有一天,子贡问孔子:“老师,为什么您总是愿意回答我们的问题,不管问题多么简单或难解?”孔子回答说: “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意思是说,我没有什么隐瞒的,我的学问都是与你们分享的 ,这就是我孔子的为人。
深化情节
孔子进一步解释道:“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就是说,他并不认为向地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少 的人请教是一件可耻的事情,反而觉得每个人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故事高潮
冲突升级
子贡听了孔子的话,深感惭愧,认识到自己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也意识 到自己的傲慢和偏见。
内心独白
子贡内心深感震撼,决定要改正自己的态度,更加虚心向他人学习,不断提高 自己。
06
结论
结论
• “不耻下问”是一个流传千古的成语,下面是对 这个成语的故事简介。
THANKS
感谢观看
故事结局
解决问题
从此以后,子贡不再轻视他人,而是积极向他人学习,不断进步。他也将这个教 训牢记在心,并传播给后人。
总结与启示
《不耻下问》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学问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虚心向他人 请教,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同时,也提醒我们要谦虚谨慎,不要轻视他人 ,这样才能赢得更多的尊重和友谊。
04
故事寓意
故事寓意
• 《不耻下问》是一个中国古代的成语故事,讲述的是孔子和 他的学生子贡之间的一段对话。孔子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但他总是谦虚好学,不断向别人请教问题。一次,子贡问孔 子:“老师,您已经如此博学,为什么还总是向别人请教问 题呢?”孔子回答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 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说,三个人走在一起,其 中必定有我能学习的人。我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看到 他们的缺点则引以为戒,并注意改正自己的缺点。孔子认为 ,不论对方身份高低,只要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就不应该耻 于向他请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文言文中成语:不耻下问
导读:·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而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

也指重温历史可以认识现在。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
·不耻下问: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十则》)·三人行必有我师:在一起行走的许多人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十则》)
·讳疾忌医:有病不肯说,又怕见医生。

比喻有了错误、缺点,生怕别人批评指出。

·病入膏肓:指病已危重到无法救治的地步或事情已发展到不可挽救的程度。

——《扁鹊见蔡桓公》
·柳暗花明:指环境或境界的骤然转变。

多指由逆境转为充满希望的顺境。

(柳暗花明又一村。

——《游山西村》)
·扑朔迷离:模糊不清,很难辨别是雄是雌。

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底细。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木兰诗》)
·熟能生巧:熟练了就能找到窍门。

(无他,但手熟尔。

——《卖油翁》)
·任重道远任:负担;道:路途。

担子很重,路很远。

比喻责任
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见贤思齐:贤,德才兼备的人;齐,相等。

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

语出《论语十则》:“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