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体系程序文件

环境管理体系程序文件
环境管理体系程序文件

标题目录章节号

环境管理体系

程序文件

保定心慧教育技术装备有限公司

2012年 3月 8 日批准2012年 3 月 9 日实施

标题目录章节号

目录

编号编写者韩超

1、环境因素识别程序

2、环境因素评价程序

3、法律与其他要求获取更新程序

4、教育培训管理程序

5、信息交流管理程序

6、文件管理程序

7、应急准备与响应程序

8、检测、监控管理程序

9、不符合、纠正预防与处理程序

10、环境记录管理程序

11、内部审核程序

12、相关方影响管理程序

13、能源控制管理程序

14、化学物品使用管理程序

15、大气污染防治管理程序

16、噪声控制程序

17、废水污染防治管理程序

标题目录章节号

1.环境因素识别程序

1目的

对本公司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够控制和可能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进行识别,特制定本程序。

2适用范围

本识别程序适用于公司所有环境因素。

3职责

3.1环境管理者代表负责环境因素识别的组织工作。

3.2各部门负责对本部门产生的环境因素进行排查识别。

3.3总经办负责对各部门排查的环境因素进行分类、汇总。

4工作程序

4.1环境因素的识别

4.1.1各部门按照下列要求,对本部门的环境因素进行识别。

(一)各部门在实施环境因素识别工作时,采用输入输出法等排查方法,将本部门的活动、产品或服务进行分析,将各方面的环

境问题尽可能的全面识别出,没有遗漏。

(二)识别环境因素时考虑覆盖过去、现在、将来三种时态和正常、异常、紧急三种状态。

(三)对每个被确定的环境因素应尽可能多地确定其对环境的影响,包括实际存在的和潜在的、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

(四)对环境的影响可包括以下类型,但不仅限于以下类型:(1)对大气的污染

(2)对水体的污染

(3)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对环境的影响

(4)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5)对土壤的污染

(6)各种能源、资源及原材料的使用对环境的影响

(7)生产经营活动对社区的影响

(8)其他地区性环境问题

4.1.2各部门将识别的环境因素填在环境因素排查表,交总经办,由总经办统一进行分类、汇总形成环境因素台帐。

标题目录章节号

4.2新增项目的环境因素识别

4.2.1新建、扩建、改建项目在可行性研究或试运行时,由总经办负责组织对环境因素的识别、分类、汇总。

各部门按程序规定在二周内将新变化的项目的环境因素识别结果报总经办。

4.2.2

4.3当原来排查的环境因素所依据的客观条件发生较大的变化时,相关部门在二周内按程序要求进行环境因素的更新,并将结果报总

经办及时更新环境因素台帐。

4.4总经办在对全公司环境因素进行分类、汇总形成环境因素台帐后,向各部门分发一份环境因素台帐。

5相关文件

5.1环境因素台帐

环境因素台帐(污染类物)

序号环境

因素

污染

因子

/物

质组

责任

部门

活动

/产

品/

服务

排放

去向

排放

频率

环境

影响

时态状态

法规

/内

控标

符合

现行

控制

措施

备注

1 噪声

排放- 车

床.

冲洗

作业

车间90

分贝

连续

排放

影响

人体

康.

社区

居民

休息

现在正常85

分贝

部分

给员

工配

备耳

2 废气

排放激光

切割

车间废气

排放

管道

加工

时排

影响

人体

健康

现在正常完全给员

工配

备口

标题目录章节号

2.环境因素的评价程序

1目的

对本公司在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够控制和可能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进行评价,从中挑出重要环境因素,并加以控制。

2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在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够控制和可能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的评价。

3职责

3.1环境管理者代表负责组织环境因素评价工作。

3.2总经办负责对识别出的环境因素进行评价,确定重要环境因素,并且当生产经营部发生变化时对环境因素进行更新评价。

4工作程序

4.1由总经办成员分析环境因素的影响,按照打分法对各环境因素进行判断打分,从中确定重要环境因素。

4.2评价原则:

4.2.1不符合本公司适用的环保法律、法规、行业规定及其它要求的均认为重要环境因素。其它要求指:各级政府关于环境保护的

规定、决定、地方标准;各级政府关于环境保护的文件要求。4.2.2其它情况确定重要环境因素时考虑下列情况:

A、发生频次,

B、影响程度,

C、能源、资源的消耗,

D、产生的影

响范围,

E、超标倍数,

F、相关方的关心度。

4.3评价实施

4.3.1总经办根据环境因素台帐、环保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其它相关资料按照打分标准进行打分。

4.3.2评价标准:

(1)发生频次

a.每周<1次d=1

b.每周≥1次d=2

c.连续发生d=3

(2)影响程度

标题目录章节号

a.对环境影响小或无影响e=1

b.对环境影响较大e=2

c.对环境影响严重e=3

(3)能源、资源的消耗

a.能源、资源消耗小f=1

b.能源、资源消耗较大f=2

c.能源、资源消耗严重f=3

(4)产生的影响范围

a.影响本车间g=1

b.影响本公司g=2

c.影响整个地区或更大范围g=3

(5)超标倍数

a.超标倍数<0.7 h=1

b.0.7≤超标倍数≤0.9h=2

c.超标倍数≥0.9 h=3

(6)相关方的关心度

a.相关方的关心度低i=1

b.相关方的关心度一般i=2

c.相关方的关心度高i=3

4.4将上述6项之和大于14的环境因素确定为重要环境因素,报环境管理者代表批准。

4.5重要环境因素的更新

在更新环境因素后一周内总经办按程序确定该环境因素是否为重要环境因素。

5相关文件

5.1重要环境因素台帐

5.2环境因素评分表

标题目录章节号

文件名环境管理记录表格电子文件编码页码

重大环境因素登记表

序号环境因素环境影响

类别

水飞声

土地

拟制审核批

标题目录章节号

文件名环境管理记录表格

电子文件编码页码

环境因素评价表

组织的舌动、产品或服务

场所

评价方法投入产出法

投入

产出

环境因素环境影响整改措施责任人完成日期

参与评价

人签名

评价日期确认

标题目录章节号

3.法律与其它要求获取更新程序

1目的

为保证公司及时获取、确定、更新适用的环境法律、法规及其

它标准要求,并为体系运行提供依据,特制定本程序。

2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与本企业的活动、产品与服务相关的环境法律、

法规及其它标准要求获取、确定、更新过程。

3责任与权限

3.1技术科负责获取与确定适用于本公司的环境法律、法规及其它

标准要求,并及时更新。

3.2企管科负责环境法律、法规及其它标准要求的宣传工作,经常

性检查各部门遵守执行情况。

3.3各部门应遵守公司已确定的环境法律、法规及其它标准要求。

4控制要求

4.1获取途径与频次

4.1.1国家的环境法律、法规及其它标准要求从相关法律、法规书籍

及地方环保局获取。

4.1.2省市的环境法规及其它要求从省市有关环保部门获取,并建立

联系网络,跟踪并获取最新的施行版本。

4.1.3每半年进行一次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的获取与确定工作。

4.2适用性的确定与评价

4.2.1法律、法规及标准适用性的确定依据:

⑴与公司的环境因素相关的。⑵必须为最新施行内容与版本。

确定途径:技术科负责获取、确定与评价的本公司适用的法律、法规及标准,并报环境管理者代表批准。

4.2.2经确定的法律、法规及标准由技术科登记填入“适用的法律、

法规及其它要求清单”、“适用于本企业的相关排放标准清单”。4.2.3当公司执行的法律、法规及标准更新时,应重新确定评价。

4.3公司适用的法律、法规及标准作为体系文件,其编号、发放与

管理详见《文件管理程序》。

4.4各部门要组织学习法律、法规及标准要求,并严格遵守。

标题目录章节号

4.5 技术部会同企管科每半年监督检查各部门环境目标与指标完成情况,环境活动与环境表现与环境法律、法规及标准的符合性。

5支持文件

5.1文件管理程序

5.1适用的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清单

5.2用于本企业的相关排放标准清单

环境法规及执行标准一览表

表单号:第1页

名称序

法律、法规、标准发布时间实施时间法规类型

基本法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26 同日国家环保法律

废水2.《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1996-10-4 1998-1-1 国家环保标准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2-28 2008-6-1 国家环保法律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2000-3-20 同日国家环保法规

5.《城市排水许可管理办法》1995-5-20 同日国家环保法规

废气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1996-1-18 1996-10-1 国家环保法律

7.《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 1996-4-12 1997-1-1 国家环保标准

8.《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8-4-29 2008-9-1 国家环保法律

9.《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细则》1991-5-24 1991-7-1 国家环保法规

10.《汽车排气污染监督管理办法》1990-8-15 同日相关法规

噪声11.《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 1993-9-7 1994-3-1 国家环保标准

12.《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2008 2008-8-19 2008-10-1 国家环保标准

1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10-29 1997-3-1 国家环保法律

固体废弃物14.《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1995-10-30 1996-4-1 国家环保法律

15.《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08-6-6 2008-8-1 国家相关法规

16.《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1999-6-22 1999-10-01 国家相关法规

17.《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 16889-19971998-01-01 同日国家环保标准

能源资源18.《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国家相关法律

标题目录章节号

19.《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修正)2002-8-29 2002-10-1 国家相关法律

化学品20.《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2002-3-15 同日国家相关法规

21.《易燃易爆化学物品消防安全监督管理办法》1994-3-241994-5-1国家相关法规

22.《常用化学危险品贮存通则》1995-7-261996-2-1国家相关法规

23.《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规定》1997-1-1同日国家相关法规

24.《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管理规定》1992-8-14 1992-10-1 国家相关法规

25.《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11-29 同日国家相关法规

26.《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2008-10-28 2009-5-1 国家相关法律

27.2

9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

定》

2001-11-14 2002-5-1 国家相关法规

28.《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2-6-29 2003-1-1 国家相关法规

29.《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02-6-29 2002-11-1 国家相关法规

30.3

0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2002-10-28 2003-9-1 国家相关法规31.

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办法

2009-12-30 2010-10-15

国家相关法规32.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管理办法2009-08-24 2009-11-1 国家相关法规

地方文

件33.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办法1996-7-9 1996-9-1 地方相关法规

34.《浙江省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办法》2000-6-29 2000-9-1 地方相关法规

环境法规及标准执行一览表

表单号:第2页

名称序

法律、法规、标准发布时间实施时间法规类型

国际环保多边条约35.《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1985-3-22 1989-12-30 国际相关法规

36.

《经修订的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

书》(1990-修正,于1992-8-20生效)

1992-8-20 同日国际相关法规37.工厂安全卫生规程)1956-05-25 1956-05-25

食品企业卫生

法规

标题目录章节号

4.环境教育培训管理程序

1.目的:

本程序的目的是为了保证环境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提高员工环境保护的意识.通过组织有系统地对员工进行相关培训教育,使之具备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的意识与能力.

2.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员工的环境管理体系培训教育.

3职责:

人力资源科负责收集,确定环境管理体系各类人员的环保培训需求,负责制定员工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

4. 工作程序:

4.1培训内容与需求的确定

4.1.1对管理层进行以下内容的培训:环境管理体系文件内容、法律、法规,环

境目标指标、环境管理管理方案、重要环境因素,技术方法等,提高自身的环境意识和管理能力,实现对环境行为的持续改进.

4.1.2对可能产生较大环境影响的关键岗位人员,进行法律、法规的培训,熟悉本部门及本岗位重要环境要素,本岗位的操作规程,使其明确自己职责及个人工作效果对环境的影响,并熟悉本岗位应急准备与反应能力的要求,不断对环境行为的持续改进.

4.1.3对所有生产员工进行环境管理体系一般知识的普及宣传,重点在于提高他们的环境意识,熟悉工作范围内的环境要求,对本部门、本岗位和环境管理体系之间的理解,提高其保护环境、持续改进的自觉性,培养在环境改善过程中的责任感.

4.2培训申请及实施

4.2.1人力资源科根据各部门培训需求,制订公司培训计划,经公司确认后,安排实施.

4.2.2对特殊岗位(电焊、电工、锅炉、制冷等)人员的培训内容,由人力资源科制订培训计划,经国家指定的专门机关培训后,持证上岗.

5. 培训记录

培训记录应包括:培训目的、时间、课时、地点、内容、教师、教材、教学方式、参加人员,考核方式等。

标题目录章节号

5.信息交流管理程序

1目的

通过公司内部与外部信息交流,保证环境管理体系有效运行。

2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内、外部环境信息的交流与处理。

3责任与权限

3.1 总经理办公室负责环境综合信息交流、发布与管理。

3.2 各部门负责归口业务范围内信息交流与管理。

4控制要求

4.1环境信息的种类

4.1.1内容信息:

①公司简介、环境方针、目标与指标、环境管理方案及实施情况。

②公司适用的环境法律、法规及标准要求。

③公司环境管理体系建立与运行情况、内审及管理评审结果。

④公司内部责任部门之间的各种信息通报、环境监测结果。

⑤公司内部员工的有关环境保护的意见或建议等。

4.1.2外部信息:来自相关方的各种信息。

相关方:股东、政府机构、消费者、供应商、社会公众等。

4.2环境信息的交流方式:

文件或通知、会议、电话、报告与报表、新闻广告媒体。

4.3内部信息交流

4.3.1公司简介、环境方针、目标与指标、环境管理方案由总经理办公室以内部文件或通知方式下发至公司各相关部门,并要求各部门以会议或

标题目录章节号

通知形式将内容传达至有关员工,如需要报经环境管理者代表批准,以通知形式通报相关方,做好记录。

4.3.2公司适用的环境法律、法规及标准要求由技术部负责以文件形式发至各相关部门。

4.3.3环境管理体系建立与运行情况、由总经理办公室每半年召开公司中层干部会议通报有关情况。

4.3.4内审及管理评审结果由总经理办公室出具报告,经环境管理者代表审核后,下发至各部门。

4.3.5各部门间的信息通报、环境监测结果由归口部门出具报告、报表或通知,传递至相关部门。接受部门要对协助事项给予反馈。

4.3.6总经理办公室每三个月组织有关人员检查目标与指标的进展情况及环境管理方案的实施情况,作出书面报告,经环境管理者代表审核,通报至有关部门。

4.3.7公司内部员工的有关环境保护的意见或建议等由总经理办公室

发布征集公告,定期收集,交有关部门给予解决并反馈公布。

4.3.8所有内部信息由通报部门作好发放记录。

4.4外部信息交流

4.4.1公司各部门接收相关方有关环境法律、法规及标准要求时,及时传递至技术部,以便更新。。

4.4.2各部门接收相关方其它信息时,填写“相关方信息交流表”,并负责传递至相关部门,以便及时进行信息处理。

4.4.3相关方的环保意见、环境投诉与抱怨等信息,由总经理办公室填写“相关方信息交流表”,经环境管理者代表同意,交相关部门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反馈至相关方。

标题目录章节号

4.4.4所有相关方的信息处理结果,必要时由总经理办公室报请公司领导批准在新闻广告媒体上公布,同时向社会公众做出环境承诺。

4.4.5技术部定期按上级环保部门的要求,负责各类环保报表的填报工作,并经公司领导同意答复有关问题。

4.5 每年所有的内外部信息交流结果,总经理办公室负责统计汇总提交管理评审,详见《管理评审程序》。

5支持文件

5.1管理评审程序

标题目录章节号

文件名环境管理记录表格电子文件编码页码

管理评审记录

评审目的:

评审时间:

评审主持人:

评审范围:

评审地点:

评审内容:

1.体系文件的适用性;

2.法律、法规遵守情况;

3.环境方针的适用性;

4.环境目标、指标及环境管理方案的完成情况;

5.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充分性;

6.环境内部审核的有效性;

7.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控制系统及其有效性。

参加评审人员:

评审过程简要描述:

评审结论:

记录人日期

标题目录章节号

6文件和资料控制程序

1、目的

本程序规定了环境体系文件的编写、批准、发放、回收、使用、

评审、修改、保管及销毁的方法。使体系文件处于受控姿态,以

保证其有效性、持续适用性。

2、范围

本公司环境体系有关的文件。

3、职责

3.1总经办负责组织体系文件的编写、评审、修改、发放、回收等管理工作。

3.2环境手册、程序文件由总经理批准实施。

3.3每三层文件有相关部门编写,环境管理者代表批准实施。

4、工作程序

4.1编写:

4.1.1总经办负责环境管理手册、程序文件的编写工作。4.1.2各相关部门负责编写第三层文件,技术部负责政策法规的获取。

4.2批准:

4.2.1环境管理手册、程序文件由总经理批准。

4.2.2第三层文件由管理者代表批准。

4.3发行回收与使用

4.3.1环境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发行由总经办负责,第三层文件发行由相关职能部门负责。

受控文件发放加盖“受控章”,并有统一编号,发放要有发放签

收记录。

4.3.2编号:环境管理手册按照

程序文件发放按

第三层文件按

政策法规按

4.3.3“受控”文件发放范围为公司内部。

“不受控”文件发放范围评审机构。

4.3.4各部门现场使用的文件必须有“受控”标记的有效版本。

标题目录章节号

4.3.5发行新文件同时,回收旧版本,(若对于法律或积累知识需要而保留旧文件,应注明“作废”、“回收保留”等方式明确标

识以区别。

4.4评审、更改:

4.4.1每年底由总经办组织对文件评审,原编写部门按评审结论进行修改,并按原审批。

4.4.2管理评审对文件提出修改意见要求时,原文件编制部门按原程序修改。

4.4.3原文件编写部门有修改要求时,可以组织修改,按原审批程序审批(当使用者有修改要求时,可以向原编写部门申请。4.4.4更改方式:

修改内容以文件变更通知单的方式通知原文件持有部门。

变更内容大时更换版本。

4.5文件保管

4.5.1环境管理手册、程序文件接收者保管,第三层文件原稿由发放部门保管,法规原稿由获取部门保管,以上保管期限为长期。4.5.2各使用现场,受控文件,由现场负责人保管。

4.5.3受控文件原稿保管部门必须建立本部门的发放受控文件目录或一览表。

4.6旧版本受控文件销毁

4.6.1因更换版本,从现场回收的受控文件,由回收部门立即销毁。

4.6.2更换版本后,旧版本的原稿由保管部门保存一年后销毁。4.6.3方式:打碎或焚烧。

5、相关文件

5.1文件发放登记记录

标题目录章节号

文件名环境管理记录表格

电子文件编码页码

非受控文件发放登记表

文件名称文件编号发放日期数量管理编号备注

标题目录章节号5.2文件更改通知单

文件更改通知单

序号文件编号文件名称版

发放

日期

修改状态

改次 / 日期

1 2 3 4 5 6

1 环境手册A/0 3/1 8

2 环境程序文件A/0 3/1

8 3 2012年度环境目标分解A/0 3/1

8

4

各类人员岗位职责A/0 3/1

8

5

废水排放管理规程A/0 3/1

8

6

废气排放管理规程A/0 3/1

8

7

噪声排放管理规程A/0 3/1

8

8

固体废弃物管理规程A/0 3/1

8

9

化学品油品管理规程A/0 3/1

8

10

资源能源管理规程A/0 3/1

8

11

对相关方施加影响管理规程A/0 3/1

8

12

消防安全管理规程A/0 3/1

8

13

火灾应急预案A/0 3/1

8

14 化学物品安全特性表—硫酸A/0 3/1

8 15 化学物品安全特性表—液化气A/0 3/1

8 16 化学物品安全特性表—润滑油A/0 3/1

8

17

化学物品安全特性表—硝酸A/0 3/1

8

环境管理体系程序文件

标题目录章节号 环境管理体系 程序文件 保定心慧教育技术装备有限公司 2012年 3月 8 日批准2012年 3 月 9 日实施

标题目录章节号 目录 编号编写者韩超 1、环境因素识别程序 2、环境因素评价程序 3、法律与其他要求获取更新程序 4、教育培训管理程序 5、信息交流管理程序 6、文件管理程序 7、应急准备与响应程序 8、检测、监控管理程序 9、不符合、纠正预防与处理程序 10、环境记录管理程序 11、内部审核程序 12、相关方影响管理程序 13、能源控制管理程序 14、化学物品使用管理程序 15、大气污染防治管理程序 16、噪声控制程序 17、废水污染防治管理程序

标题目录章节号 1.环境因素识别程序 1目的 对本公司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够控制和可能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进行识别,特制定本程序。 2适用范围 本识别程序适用于公司所有环境因素。 3职责 3.1环境管理者代表负责环境因素识别的组织工作。 3.2各部门负责对本部门产生的环境因素进行排查识别。 3.3总经办负责对各部门排查的环境因素进行分类、汇总。 4工作程序 4.1环境因素的识别 4.1.1各部门按照下列要求,对本部门的环境因素进行识别。 (一)各部门在实施环境因素识别工作时,采用输入输出法等排查方法,将本部门的活动、产品或服务进行分析,将各方面的环 境问题尽可能的全面识别出,没有遗漏。 (二)识别环境因素时考虑覆盖过去、现在、将来三种时态和正常、异常、紧急三种状态。 (三)对每个被确定的环境因素应尽可能多地确定其对环境的影响,包括实际存在的和潜在的、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 (四)对环境的影响可包括以下类型,但不仅限于以下类型:(1)对大气的污染 (2)对水体的污染 (3)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对环境的影响 (4)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5)对土壤的污染 (6)各种能源、资源及原材料的使用对环境的影响 (7)生产经营活动对社区的影响 (8)其他地区性环境问题 4.1.2各部门将识别的环境因素填在环境因素排查表,交总经办,由总经办统一进行分类、汇总形成环境因素台帐。

ISO14001:2015 环境管理体系标准

ISO14001:2015环境管理体系标准 引言 0.1.背景 达到一个平衡的环境,社会和经济被认为是基本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目标是通过平衡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 社会对可持续发展、透明度和问责的期望已经从环境污染、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废物管理不当、气候变化、生态系统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方面发展了越来越严格的立法,对环境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压力。 这使得环境管理组织采用一种系统化的方法通过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目的是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支柱。 0.2.环境管理体系的目的 本标准的目的是为组织提供一个框架,来保护环境和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与社会经济平衡的需要。它指定要求,使一个组织能够实现预期的结果集的环境管理体系。 一个系统的环境管理方法,可以为高层管理人员提供信息,来建立长期的成功和创建选有助于可持续发展的: ——保护环境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 ——减轻潜在的不利环境条件对组织的影响; ——协助组织实现合规义务; ——提高环境绩效; ——控制或影响组织的产品和服务的设计、制造、分布式、消费和处理,通过使用生命周期的角度来看,可以防止环境影响生命周期内无意中被转移到别的地方; ——实现财务和运营效益的同时,还实现环保的替代品,加强组织的市场地位; ——环境信息交流有关利害关系方。 本国际标准,就像其他国际标准,并不打算增加或改变一个组织的法律要求。 0.3.成功因素 环境管理体系的成功取决于承诺所有级别和功能的组织,由最高管理层组织利用机会来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提高有益的环境影响,尤其是那些具有战略和竞争的影响。高层管理可以有效地解决其风险和机遇,将环境管理融入到组织的业务流程、战略方向和决策,使他们与其他业务优先级,将环境管理融入其整体管理系统。示范的成功实现本国际标准可以用来向利害

ISO14001-2015全套环境管理体系手册程序文件

全套ISO9001:2015及ISO14001:2015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 目录 0.1章颁布令 (3) 0.2 章管理方针、目标 (4) 0.3章公司组织机构 (5) 0.4章管理职责描述 (5) 1章范围 (9) 2章引用标准 (9) 3章术语和定义 (9) 4章公司质量/环境管理体系建立的背景环境 (10) 4.1 公司的内外部环境 (10) 4.2 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 (10) 4.3 管理体系范围 (11) 4.4 管理体系及其过程 (11) 5章领导作用 (13) 5.1 领导作用与承诺 (13) 5.2 管理方针 (14) 5.3 岗位职责与权限 (14) 6章策划 (15) 6.1 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 (15) 6.2 管理目标及其实现的策划 (17) 6.3 变更的策划 (18) 7章支持 (19) 7.1 资源 (19) 7.3 意识 (22) 7.4 顾客沟通/信息交流 (22) 7.5 文件化信息 (22) 8章运行 (23) 8.1 运行的策划和控制 (23) 8.2 产品和服务的要求 (24) 8.3 设计与开发 (25) 8.4 外部提供过程、产品和服务的控制 (28) 8.5 销售和服务提供 (29)

8.6 产品放行 (32) 8.7 不合格品控制/应急准备及响应 (32) 9章绩效评价 (33) 9.1 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价 (33) 9.2 内部审核 (35) 9.3 管理评审 (35) 10章改进 (37) 10.1 总则 (37) 10.2 不合格与纠正措施 (37) 10.3 持续改进 (38) 附录A: 质量管理职能分配表 (39) 附录B: 环境管理职能分配表 (1)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方法(正式)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方法 (正式) 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文件编号:KG-AO-9733-77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方法(正式)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管理机制、管理原则、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机构进行设置固定的规范,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是指组织内部对环境管理体系的审核,是组织的自我检查与评判。内审的过程应有程序控制,定期开展。内审应判断对环境管理体系是否符合预定安排,是否符合ISO14001标准要求。环境管理体系是否得到了正确实施和保持,并将审核结果向管理者汇报。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对象是环境管理体系,一次完整的内审应全面完整地覆盖组织的所有现场及活动,覆盖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所有要素,并包括组织的重要环境因素受控情况,目标批标的实现程度等内容。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应保证其客观性、系统性和文件化的要求,应按审核程序执行。内审的程序应对以下内容进行规定:

A、审核的范围,可包括审核的地理区域、部门或体系要素; B、审核的频次,应根据组织自身的管理状况和外部机构要求确定; C、审核的方法,一般可包括检查文件及记录,观察现场及*作,与相关人员面谈等; D、审核组的要求和职责,如审核组长及组员的能力与职责等; E、审核报告及结果的要求和报送办法等。在开展每次审核前应制定审核计划(方案),包括人员与时间的安排。审核的内容应立足于所涉及活动的环境重性和以前审核的结果。 环境管理体系简称EMS,我国新版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标准是:GB/T 24001:2004 等同于ISO 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 请在这里输入公司或组织的名字 Enter The Name Of The Company Or Organization Here

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程序文件汇编(2020年8月整理).pdf

文件编号: CC/EMS 版次/修改:A/0 XXX有限公司 环境管理体系程序文件汇编 (共13份程序文件) 发布日期:二0一六年六月一日实施日期:二0一六年六月一日

XXX有限公司 程序文件目录 序号程序文件名称文件编号页次 1 《应对风险和机遇控制程序》XR/EMS001 1 2 《环境因素识别及影响评价控制程序》XR/EMS002 6 3 《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控制程序》XR/EMS003 9 4 《方针、目标和管理方案控制程序》XR/EMS004 11 5 《人力资源管理控制程序》XR/EMS005 14 6 《文件控制程序》XR/EMS006 16 7 《记录控制程序》XR/EMS007 20 8 《环境运行控制程序》XR/EMS008 22 9 《应急准备和响应控制程序》XR/EMS009 25 10 《合规性评价程序》XR/EMS010 27 11 《内部审核控制程序》XR/EMS011 28 12 《管理评审控制程序》XR/EMS012 32 13 《不符合、纠正措施控制程序》XR/EMS013 34 14 附录一环境管理三层文件目录清单36 15 附录二记录汇总表37 16 附录三程序文件编制、审核、批准39 17 附录四程序文件更改记录40

1.编制目的 为建立健全公司环境风险事故应急机制,快速、科学地进行环境风险事故应急处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及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环境风险控制程序。为有效防范环境风险事故发生,迅速、有效的处置可能发生的突发性环境风险事故,全面控制和消除污染,保障职工身心健康,确保园区环境安全,特制定本程序。 2.工作原则 2.1预防为主。通过宣传教育,增强公司员工防范突发环境风险事故的意识;坚持不懈地做好应急准备工作,落实各项预防措施、对库站各类污染源可能发生的环境风险事故及其危险因素进行监测、分析、预测、预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 2.2全面覆盖。对库站内大气、水体、固废、噪声等各环境要素全面覆盖,全面监控,以保证环境信息的完整性、连续性。 2.3突出重点。库站重点部位污染源实施重点监控。 3.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 4.适用范围 4.1公司所属库站内突发性环境风险事故的控制和处置行为,除放射性事故外,均适用本程序的规定。 4.2因自然灾害影响而造成的危及人体健康的环境风险事故。 4.3危险化学品及其它有害物品使用和处置过程中发生的爆炸、燃烧、大面积泄漏等环境风险事故。 4.4影响饮用水源地水质的其它严重污染事故。 4.5生产过程中因意外事故造成的其它突发性环境风险事故。 4.6其它突发性环境风险事故。 5.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 5.1应急队伍 由公司安全生产办负责突发环境风险事故应急处置。应急处置设办公室,XXX担任办公室主任,组员由师钊、高强、曾伟、陈洪嘉组成;其主要责任是:组织开展突发环境事故的预测、预警、监测工作;制定和完善突发环境风险事故应急预案,组织预案演练;组织突发环境事故应急处置人员进行有关应急知识和处理技术的培训;收集突发环境事故发生、发展及处置的有关信息,掌握动态,适时分析,组织实施各项预防控制措施。 5.2应急物资

环境管理体系程序文件

环境治理体系程序文件

某技术装备有限公司 2012年 3月 8 日批准2012年 3 月 9 日实施

目录 编号编写者韩超 1、环境因素识不程序 2、环境因素评价程序 3、法律与其他要求猎取更新程序 4、教育培训治理程序 5、信息交流治理程序 6、文件治理程序 7、应急预备与响应程序 8、检测、监控治理程序 9、不符合、纠正预防与处理程序 10、环境记录治理程序 11、内部审核程序

12、相关方阻碍治理程序 13、能源操纵治理程序 14、化学物品使用治理程序 15、大气污染防治治理程序 16、噪声操纵程序 17、废水污染防治治理程序

1.环境因素识不程序 1目的 对本公司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够操纵和可能施加阻碍的环境因素进行识不,特制定本程序。 2适用范围 本识不程序适用于公司所有环境因素。 3职责 3.1环境治理者代表负责环境因素识不的组织工作。 3.2各部门负责对本部门产生的环境因素进行排查识不。 3.3总经办负责对各部门排查的环境因素进行分类、汇总。 4工作程序 4.1环境因素的识不 4.1.1各部门按照下列要求,对本部门的环境因素进行识不。

(一)各部门在实施环境因素识不工作时,采纳输入输出法等排查方法,将本部门的活动、产品或服务进行分析,将各方面的环境问题尽可能的全面识不出,没有遗漏。(二)识不环境因素时考虑覆盖过去、现在、今后三种时态和正常、异常、紧急三种状态。 (三)对每个被确定的环境因素应尽可能多地确定其对环境的阻碍,包括实际存在的和潜在的、积极的和消极的阻碍。(四)对环境的阻碍可包括以下类型,但不仅限于以下类型:(1)对大气的污染 (2)对水体的污染 (3)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对环境的阻碍 (4)噪声对周围环境的阻碍 (5)对土壤的污染 (6)各种能源、资源及原材料的使用对环境的阻碍

ISO环境管理体系标准

ISO 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 ﹒环境管理体系一规范及使用指南﹕ ·ISO前言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是由各国标准化团体(ISO成员团体)组成的世界性联合会﹒制定国际标准的工作通常由ISO的技术委员会完成﹒对某技术委员会工作感兴趣的成员团体有权参加该技术委员会﹒国际上的其它组织﹐无论是官方的或非官方的﹐也可通过与ISO的联络参加其工作﹒ 由技术委员会正式通过的国际标准草案提交各成员团体表决﹐国际标准须取得至少75%参加表决的成员团体同意才能正式通过. 国际标准ISO 14001是由ISO/TC 207 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环境管理体系分技术委员会(SC 1)制定的﹒

·引言 现在﹐各种类型的组织都越来越重视通过依照环境方针和目标来控制其活动﹑产品或服务对环境的影响﹐以实现并证实良好的环境表现(行为)﹒这是由于有关的立法更趋严格﹐促进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和其它措施都在陆续出台﹐相关方对环境问题包括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也在普遍增长。 许多组织已经推行了环境“评审”或“审核”﹐以评定自身的环境表现(行为)但仅靠这种“评审”或“审核”本身﹐可能还不足以为一个组织提供保证﹐使之确信自己的环境表现(行为)不仅现在满足﹐并将持续满足法律与方针要求﹒要使评审或审核行之有效﹐须在一个结构化的管理体系内予以实施﹐并将其纳入全部管理活动的整体﹒ 国际环境管理标准旨在为组织规定有效的环境管理体系要素﹐它们可与其它管理要求相结合﹐帮助组织实现环境目标与经济目标﹒如同其它国际标准一样﹐这些标准不是用来制造非关税贸易壁垒﹐也不增加或改变一个组织的法律责任﹒ 本标准规定了对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该体系拟适用于任何类型与规模的组织﹐并适用于各种地理﹑文化和社会条件﹒体系的成功实施有赖于各个层次与职能﹐特别是最高管理者的承诺﹒这样一个体系可供组织据以建立一套程序﹐用来设立环境方针和目标﹐并向外界展示这种符合性﹔同时这一体系还可用来评定程序的有效性﹒本标准的是支持环境保护的污染预防﹐协调它们与社会需求和经济需求的关系﹒应当指出的是﹐其中许多要求是可以同时或重复涉及的﹒ 本规范提出了对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进行认证/注册和(或)自我声明的要求﹐它用来为组织实施或改进环境管理体系提供一般性帮助的非认证性指南有重要差别﹒环境包容了全方位的内涵﹐其中有些还具有战略性与竞争性含义一个组织可以通过展示对本标准的成功实施﹐使相关方确信它已建立了妥善的环境管理体系 ﹒关于环境管理支持技术的指南见其它标准 本标准仅包含那些用于认证﹑注册和(或)自我声明目的﹐可以进行客观审核的要求﹒需要得到对环境管理体系中诸多问题更加全面指导的组织﹐可参阅(环境管理体系原则﹑体系和支持技术通用指南)﹒ 应当说明的是﹐本标准除了要求在方针中对遵循有关法律﹑法规和进行持续改进作出承诺外﹐未提出对环境表现(行为)的绝对要求﹐因而两个从事类似活动但具有不同环境表现(行为)的组织﹐可能都是遵守本标准要求的﹒

ISO14001-2015环境管理体系全套程序文件(含环境管理手册)共121页

ISO14001:2015环境管理体系全套文件【管理手册+全部程序】共121页 文件清单 序号文件名称 1环境管理手册 2环境因素识别与风险评价程序 3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管理程序 4环境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控制程序 5人力资源管理控制程序 6信息与交流运作管理程序 7相关方管理作业程序 8文件与资料管制程序 9环境记录管理程序 10运行策划控制程序 11废弃物管理程序 12能源资源管制程序 13噪音、废水、废气管制程序 14应急准备与响应控制程序 15消防演习控制程序 16环境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 17合规性评价程序 18内部审核控制程序 19管理评审控制程序 20不符合控制程序 21纠正措施管理程序 22预防措施管理程序

XXXXXX有限公司 环境管理手册依据【ISO14001:2015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编制 文件编号: 版本: 生效日期:2019-7-1 批准审核编制

目录 章节号名称页码0.1 环境管理手册目录 0.2 手册修改记录 0.3 环境管理手册发布令 0.4 任命书 0.5 XXX有限公司简介 1.0 目的和适用范围 2.0 引用标准 3.0 术语和定义 4.0 公司所处的环境 5.0 领导作用 5.1 领导作用和承诺 5.2 环境方针 5.3 岗位、职责和权限 6.0 策划 6.1 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 6.1.1 总则 6.1.2 环境因素 6.1.3 合规义务 6.1.4 措施的策划

章节号名称页码 6.2 环境目标及其实施的策划 7.0 支持 7.1 资源 7.2 能力和意识 7.3 信息交流 7.4 文件化信息 8.0 运行 8.1 运行策划和控制 8.2 应急准备和响应 9.0 绩效评价 9.1 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价 9.2 内部审核 9.3 管理评审 10.0 改进 / 附件一:XXX有限公司环境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与权责一览表 / 附件二: XXX有限公司ISO14001:2015环境管理体系职能分配表 / 附件三: XXX有限公司ISO14001:2015环境管理体系组织机构图 / 附件四: XXX有限公司厂区图

最新ISO14001-2015环境管理体系全套资料(手册+程序文件)

1 ISO14001-2015环境管理体系 全套资料 (手册+程序文件)

XXXXXXX有限公司 环境手册 IS O14001-2015 文件编号:E M-01 A/10 编写: 审核: 批准: 发布日期:2019年11月01日实施日期:2019年11月01日

修订记录

目录第1 章概述 1.1 颁布令 1.2 公司简介 1.3 管理者代表任命书 1.4 环境手册的管理 第2章管理体系范围 第3章手册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 3.1 引用标准文件 3.2 术语和定义 第4章组织的背景 4.1理解组织及其所处的环境 4.2 理解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 4.3确定管理体系的范围 4.4管理体系及其过程 第5章领导作用 5.1 领导和承诺 5.2 环境方针 5.3 组织的岗位、职责和权限 第6章质量环境管理体系策划 6.1 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 6.1.1 总则 6.1.2 环境因素 6.1.3 合规义务 6.1.4 措施的策划 6.2 环境目标及其实现策划

6.2.1 环境目标 6.2.2 实现环境目标措施的策划第7章支持 7.1 资源 7.2 能力 7.3 意识 7.4 信息交流 7.4.1 总则 7.4.2 内部信息交流 7.4.3 外部信息交流 7.5 文件信息 7.5.1 总则 7.5.2 创建和更新 7.5.3 文件信息控制 第8章运作 8.1 运行策划和控制 8.2 应急准备和响应 第9章绩效评价 9.1 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价9.1.1 总则 9.1.2 合规性评价 9.2 内部审核 9.2.1 总则 9.2.2 内部审核方案 9.3 管理评审 第10章改进

环境管理体系准则

精心整理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

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 1、范围 2、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 4.1总要求 组织应根据本标准的要求建立、实施、 4.2环境方针 a b)包括对持续改进和污染预防的承诺; c d e)形成文件,付诸实施,予以保持; f)传达到全体员工; g)可为公众所获取。 4.3规划 4.3.1环境因素 1) 2 4.3.2 ,用来 a)确定适用于企业环境因素的法律要求;企业应遵守的其他环境要求,并建立获取这些法律和要求的渠道。 b)确定这些要求如何应用于组织的环境因素。 企业应确保在建立、实施和保持环境管理体系时,对它应遵守的法律要求和其他环境要求加以考虑。 4.3.3目标、指标和方案 企业应针对其内部每一有关职能部门建立相应的环境目标和指标,建立并保持环境目标和指标。环境目标和指标应形成书面文件。 可行时,目标和指标应可测量。目标和指标应符合环境方针,包括对污染预防、持续改进和遵守法律要求及企业应遵守的其他环境要求的承诺。

企业在制定和评审环境目标时,应考虑法律与其他环境要求,它自身的重大环境因素、可选技术要求、财务、运行和经营要求,法律法规要求,以及各相关方的观点。 企业应制定并保持一个或多个旨在实现环境目标和指标环境管理方案,其中应包括: a.规定企业的每一有关职能部门实现环境目标和指标的职责; b.实现目标和指标的方法和时间表。 4.4实施与运行 4.4.1资源、作用、职责和权限 企业管理者应确保为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提供必要的资源。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专项技能,企业的基础设施,以及技术和财力资源。 为便于环境管理体系工作的有效开展,应对作用、职责和权限作出明确规定,形成文件,并予以传达。 应明确规 定其作用、职责和权限,以便: a b 4.4.2能力、培训和意识 这些要求。应保存相关记录。 b) 境效益。 c)包括应急准备与响应要求方面的作用与职责。 4.4.3 并将决定形成文件。如决定进 4.4.4文件 环境管理体系文件应包括: a)环境方针、目标和指标; b)对环境管理体系覆盖范围的描述; c)对环境管理体系主要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描述,以及相关文件的查询途径; d)本标准要求的文件,包括记录; e)企业应确保对涉及重要环境因素的过程进行有效策划、运行和控制所需的文件和记录。 4.4.5文件控制 应对本标准和环境管理体系所要求的文件进行控制。记录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文件,应依据的要求进行控制。应建立、实施并保持程序,以规定: a.文件在发放前由授权人签字批准,确保其内容的准确性和适宜性;

环境管理体系程序文件(供参考)

目录编号 1、环境因素识别程序 2、环境因素评价程序 3、法律与其他要求获取更新程序 4、教育培训管理程序 5、信息交流管理程序 6、文件管理程序 7、应急准备与响应程序 8、检测、监控管理程序 9、不符合、纠正预防与处理程序 10、环境记录管理程序 11、内部审核程序 12、相关方影响管理程序 13、能源控制管理程序 14、化学物品使用管理程序 15、大气污染防治管理程序 16、噪声控制程序 17、废水污染防治管理程序

1.环境因素识别程序 1目的 对本公司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够控制和可能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进行识别,特制定本程序。 2适用范围 本识别程序适用于公司所有环境因素。 3职责 3.1环境管理者代表负责环境因素识别的组织工作。 3.2各部门负责对本部门产生的环境因素进行排查识别。 3.3总经办负责对各部门排查的环境因素进行分类、汇总。 4工作程序 4.1环境因素的识别 4.1.1各部门按照下列要求,对本部门的环境因素进行识别。 (一)各部门在实施环境因素识别工作时,采用输入输出法等排查方法,将本部门的活动、产品或服务进行分析,将各方面的环境问题尽可能的全面 识别出,没有遗漏。 (二)识别环境因素时考虑覆盖过去、现在、将来三种时态和正常、异常、紧急三种状态。 (三)对每个被确定的环境因素应尽可能多地确定其对环境的影响,包括实际存在的和潜在的、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 (四)对环境的影响可包括以下类型,但不仅限于以下类型: (1)对大气的污染 (2)对水体的污染 (3)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对环境的影响 (4)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5)对土壤的污染

(6)各种能源、资源及原材料的使用对环境的影响 (7)生产经营活动对社区的影响 (8)其他地区性环境问题 4.1.2各部门将识别的环境因素填在环境因素排查表,交总经办,由总经办统一进行分类、汇总形成环境因素台帐。 4.2新增项目的环境因素识别 4.2.1新建、扩建、改建项目在可行性研究或试运行时,由总经办负责组织对环境因素的识别、分类、汇总。 各部门按程序规定在二周内将新变化的项目的环境因素识别结果报总经办。4.2.2 4.3当原来排查的环境因素所依据的客观条件发生较大的变化时,相关部门在二周内按程序要求进行环境因素的更新,并将结果报总经办及时更新环境 因素台帐。 4.4总经办在对全公司环境因素进行分类、汇总形成环境因素台帐后,向各部门分发一份环境因素台帐。 5相关文件 5.1环境因素台帐 环境因素台帐(污染类物)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管理程序

1.目的和适用范围 本程序规定了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的策划、频次、范围、方法。本程序适用于RRRRRR 有限公司的环境管理体系内部审核。 2.职责 2.1管理者代表负责批准审核计划并将审核结果汇报总经理。 2.2RRRR部在环境管理者代表领导下,负责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的计划、组织、实施与验证。 2.3各被审核部门负责提供必要的条件与配合,对审核中发现的问题制定并采取整改措施。 3.控制要求 3.1内审标准和审核内容 3.1.1内审标准GB/T24001-1996idtlSOIS014001:1996标准、适用环境法律法规和其它 要求、环境管理体系文件等。 3.1.2审核内容环境管理体系是否符合审核标准要求;体系是否得到正确的实施和保 持。 3.2年度审核计划 3.2.1RRRR部经理编制年度审核计划,经环境管理者代表批准。 3.2.2计划应覆盖体系17个要素和公司所有部门,计划审核每年不少于一次,对涉及重要环境因素的部门或活动视情况可增加审核频次。 3. 2. 3特殊情况可追加审核频次出现严重的环境问题或相关方严重抱怨;环境方针、 目标指标、重要环境因素发生较大变化时;生产工艺、生产场所、组织机构发生较大变化时;第二方审核、第三方认证或监督审核前一个月。 3.3审核准备 3.3.1RRRR部每年应将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纳入年度计划,并经管理者代表批准,涉及所有要素部门的审核每年至少一次。对涉及重大环境因素的部门或活动可增加审核频次。 3.3.2每次内审,环境管理者代表指定具有丰富审核经验和具有内审员资格的人员担任审核组组长,审核组长组织审核员组成审核组。审核员必须经过环境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员培训并取得内审员资格证书。 3.3.3审核组长负责编写环境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实施计划。审核计划包括审核目的与范围、审核准则、审核组成员、各受审核部门的预定审核时间及审核员分工,分工时考虑审核员应与被审核部门无直接责任关系。根据需要安排首次会议和末次会议时间。 334审核实施计划在审核前五天内发放至各受审核部门,各被审核部门接到计划后,要确定本部门的联络员,做好接待准备。 3.3.5审核员按分工事先编写审核检查表(见附表1)。 3.4现场审核 3.4.1审核员通过交谈、查阅文件/记录、观察有关活动和现场,记录审核发现的证据。

新版环境管理体系程序文件

xxxxxxxxxxxxxxxxx有限公司文件号:ZZQA/M -2017A/0版 环境管理手册 [依据GB/T24001-2016idtIS014001:2015标准编写] 受控状态: 分发号: 编制: 审核: 批准: 2017年1月1日发布 2017年1月10日实施

程序文件清单

1.目的 对与公司环境管理体系有关的文件进行控制,确保在文件的各使用现场得到有关文件的适用版本,防止使用作废文件。 2 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与环境-环境管理体系有关的文件的管理和控制。 3 职责 3.1 综合管理部负责公司环境管理体系文件的发放、统一管理,负责有关法律法规的识别。 3.2总经理负责批准发布环境手册、环境手册和程序文件。 3.3总经理负责审核环境手册和程序文件,并组织对现有体系文件的定期评审。 3.4品质管理部负责组织编制环境相关的技术性文件。 3.5各部门负责本部门与环境管理体系有关的文件的编制。 4 工作程序 4.1 本公司控制的文件范围 a. 环境手册; b. 程序文件; c. 支持性文件,包括环境管理规范、岗位操作规程、以及各项环境管理制度等; d. 环境支持性文件,包括环境管理规范、产品安全数据清单,以及各项环境管理制度等; e. 记录; g.外来文件,如法律法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顾客提供的技术要求等。 4.2 文件的编号 4.2.1本公司在环境管理体系运行之前发布的文件,继续沿用原编号,待下次修改时再按以下编号方法。 4.2.2环境环境管理手册的编号 ZZQA / M –口口 顺序号 环境环境管理手册代码 公司简称(拼音缩写) 4.2.3程序文件的编号 ZZQA / P –口口 顺序号 程序文件代码 公司简称(拼音缩写)

环境管理体系规范使用指南

ISO14001:1996《环境管理体系规范使用指南》 GB/T 24001-96 批准日期1996-12-01 实施日期1996-12-01 引言 现在,各种类型的组织都越来越重视通过依照环境方针和目标控制其活动、产品或服务对环境的影响,以实现并证实良好的环境表现(行为)。这是由于有关的立法更趋严格,促进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和其他措施都在陆续出台,相关方对环境问题包括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也在普遍增长。 许多组织已经推行了环境“评审”或“审核”,以评定自身的环境表现(行为)。但仅靠这种“评审”和“审核”本身,可能还不足以为一个组织提供保证,使之确信自己的环境表现(行为)不仅现在满足,并将持续满足法律与方针要求。要使评审或审核行之有效,须在一个结构化的管理体系内予以实施,并将其纳入全部管理活动的整体。 国际环境管理标准旨在为组织规定有效的环境管理体系要素,它们可与其他管理要求相结合,帮助组织实现环境目标与经济目标。如同其他国际标准一样,这些标准不是用来制造非关税贸易壁垒,也不增加或改变一个组织的法律责任。 本标准规定了对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该体系拟适用于任何类型与规模的组织,并适用于各种地理、文化和社会条件。其运行模式如图1所示。体系的成功实施有赖于各个层次与职能,特别是最高管理者的承诺。这样一个体系可供组织据以建立一套程序,用来设立环境方针和目标,实现对它们的符合,并向外界进行展示这种符合性;同时这一体系还可用来评定程序的有效性。本标准的总目的是支持环境保护和污染预防,协调它们与社会需求和经济需求的关系。应当指出的是,其中许多要求是可以同时或重复涉及的。

本规范提出了对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进行认证/注册和(或)自我声明的要求,它和用来为组织实施或改进环境管理体系提供一般性帮助的非认证性指南有重要差别。环境管理包容了全方位的内涵,其中有些还具有战略性与竞争性含义。一个组织可以通过展示对本标准的成功实施,使相关方确信它已建立了妥善的环境管理体系。 关于环境管理支持技术指南见其他标准。 本标准仅包含那些用于认证、注册和(或)自我声明目的,可以进行客观审核的要求。需要得到对环境管理体系中诸多问题更加全面指导的组织,可参阅GB/T24004—1996(环境管理体系原则、体系和支持技术通用指南)。 图1本标准环境管理体系(EMS)模式 应当说明的是,本标准除了要求在方针中对遵循有关法律、法规和进行持续改进作出承诺外,未提出对环境表现(行为)的绝对要求,因而两个从事类似活动但具有不同环境表现(行为)的组织,可能都是遵守本标准要求的。

环境管理体系手册模版

环境管理手册 浙江泰富耐磨材料有限公司 2018年 6 月 1 日批准2018年 6 月 1 日实施

目录 1、环境方针 2、环境管理手册的发布令 3、环境管理者代表任命书 4、公司简介 5、目的、适用范围、引用法规及标准、定义 6、环境管理手册管理 6.1总要求 6.2环境方针 6.3环境因素 6.4法律与其他要求 6.5目标和指标 6.6环境管理方案 6.7组织机构与职责 6.8培训、意识与能力 6.9信息沟通 6.10环境管理体系文件 6.11文件控制 6.12运行控制 6.13应急准备与响应 6.14监控与测量 6.15不符合、纠正与预防措施 6.16记录 6.17环境管理体系审核 6.18管理评审 7、附录 7.1厂区平面图 7.2厂区所在位置示意图 7.3生产工艺简介及流程图 7.4环保法律、法规标准要求清单 7.5重要环境因素清单 7.6目标、指标、管理方案 7.7环境管理组织结构图

发布令 各部门、各科室、车间: 随着全社会环保意识的增强,公司的环境保护也引起了高度重 视。为了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不断提高全体员工的环境意识,公 司决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组织编写了符合国际环境管理体系标准(ISO14001:2004)及其它要求的《环境管理手册》。 《环境管理手册》是描述公司环境管理体系及其实施的纲领性文件,是对环境实施有效控制、健全和完善环境管理体系的依据和见 证。《环境管理程序文件》及第三层文件是《管理手册》的支持性文件,具有同等效应。 《环境管理手册》及《环境管理程序文件》于2011年 3 月10 日发布,公司各部门、各科室、车间必须积极组织本部门职工学习贯彻。环境管理体系建立后,作为我公司环境管理的法规,公司所有部 门和全体员工必须严格执行,保证公司的各项活动按照手册的规定进行。 总经理: 2011年 6月 1 日

公司质量环境管理体系管理程序

公司质量环境管理体系管理程序 1、目的 建立和实施质量环境管理体系,确保公司质量环境管理体系流程符合ISO9001:2000与ISO14001:1996标准,有效地执行、维护和持续改进质量环境管理体系,防止不符合现象发生。 2、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在公司实施包括全棉灯芯绒、全棉卡其、弹力灯芯绒、弹力卡其、麻类织物及特种功能整理的纺织印染产品生产、服务在内的质量环境管理体系及相关质量环境管理工作。 3、职责 各职能部门必须遵照公司质量环境管理体系程序做好质量环境管理工作,切实落实质量环境管理体系中的各项要求。 4、管理程序 4.1、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化结构,详见表1:质量环境管理体

系文件化结构。 4.1.1、第一层次:质量环境手册(规划公司质量环境方针、目标及管理体系的总体要求); 4.1.2、第二层次:程序文件(规划公司系统化作业过程,各部门协作关系,信息传递的方式途径等); 4.1.3、第三层次:各级各类人员质量环境职责规定、作业指导书、技术文件(各级各类人员质量环境职责规定、作业指导书规定各岗位应做什么、应尽什么责任以及怎样做的具体操作方法和作业方式;技术文件:国标、产品检验标准、原辅材料检验标准等); 4.1.4、第四层次:使用记录、表单等(确定信息交流和记录的格式及检测、评审的依据)。 4.2、ISO9001:2000标准和ISO14001:1996标准对照表,见附录1。 4.3、质量环境管理体系组织机构图,见附录2。 质量职能分配表,见附录3。 环境职能分配表,见附录4。

4.4、质量环境管理规划 4.4.1、质量环境管理体系规划: a)质量环境方针、目标、质量环境管理体系流程、组织机构等要结合公司各类资源和将来发展方向进行全 面规划,以确定质量环境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和资源,做到质量环境规划真正切实可行; b)由于组织机构变更、所推行的质量环境管理标准变更或导入其它管理体系(如职业安全、卫生等),管理 者代表应重新评估、规划质量环境管理体系。质量环 境管理体系重新规划后,应进行内部质量审核,以确 保质量环境管理体系的适应性,有效性及与其它管理 体系的相容性,必要时应召开管理评审会议讨论; c)管理者代表,每年底对下一年度内部质量审核、管理评审等质量环境管理工作进行具体部署,制订“年 度质量环境工作计划”报总经理批准后下发。 4.4.2、新产品/过程规划 本公司不适用,详见QEM/MZD101-2003《质量环境手

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内容

参考资料

ISO14001:2004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对环境管理体系得要求,使一个组织能够根据法律法规与它应遵守得其她要求,以及关于重要环境因素得信息,制定与实施环境方针与目标.本标准适用于组织确定其能够控制或能够施加影响得那些环境因素.但标准本身并未提出具体得环境绩效准则。 本标准适用于任何有下列愿望得组织: a)建立、实施、保持并改进环境管理体系; b)使自己确信能符合所声明得环境方针; c)通过下列方式证实对本标准得符合: 1) 进行自我评价与自我声明; 2) 寻求组织得相关方(如顾客)对其符合性得确认; 3) 寻求外部对其自我声明得确认; 4)寻求外部组织对其环境管理体系进行认证(或注册)。 本标准旨在使其所有要求都能纳入任何一个环境管理体系。其应用程度取决于诸如组织得环境方针,活动、产品与服务得性质,运行场所与条件等因素。本标准还在附录A中对如何使用本标准提供了资料性得指南. 2规范引用文件 无规范引用文件。 3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与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审核员 auditor 有能力实施审核得人员。 3、2 持续改进 continual improvement 不断对环境管理体系进行强化得过程,目得就是根据组织得环境方针,实现对整体环境绩效得改进。 注:该过程不必同时发生于活动得所有方面。 3、3纠正措施 corrective action 为消除已发现得不符合得原因所采取得措施。 3、4 文件document 信息及其承载媒体。 注:媒体可以就是纸张,计算机磁盘、光盘或其她电子媒体,照片或标准样品,或它们得组合。 3、5 环境 environment 组织运行活动得外部存在,包括空气、水、土地、自然资源、植物、动物、人,以及它们之间得相互关系。 注:从这一意义上,外部存在从组织内延伸到全球系统。 3、6环境因素 environmental aspect 一个组织得活动、产品与服务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得要素。 注:重要环境因素就是指具有或能够产生重大环境影响得环境因素。 3、7 环境影响environmentalimpact 全部或部分地由组织得环境因素给环境造成得任何有害或有益得变化。 3、8环境管理体系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EMS) 组织管理体系得一部分,用来制定与实施其环境方针,并管理其环境因素。 注1:管理体系就是用来建立方针与目标,并进而实现这些目标得一系列相互关联得要素得集合。 注2:管理体系包括组织结构、策划活动、职责、惯例、程序、过程与资源。 3、9 环境目标environmental objective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程序

为了加强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规范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程序,中国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指导委员会于1998年23月发布了《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暂行管理规定》。该《规定》共分4 章23条,现予全文刊登如下: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暂行管理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改善各类组织的环境管理,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推进企业的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产生和排放,促进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开展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必须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由中国环境管理认证体系认证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指导委员会)统一组织管理。指导委员会社下列机构: (一)中国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机构认可委员会(以下简称认可委员会); (二)中国认证人员国家注册委员会环境管理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环境管理认证人员注册委); (三)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第四条本规定所称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是指经认可委员会认可的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机构对各类组织依据国际标准ISO14001建立的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确认,并颁发认证证书的活动。 第五条本规定所称组织是指公司、集团公司、商业或社团及其它企事业单位,或上述单位的一部分或结合体。 第六条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循环自愿申请的原则。 第二章申请认证条件与认证程序 第七条申请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组织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遵守中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标准及总量控制标准; (二)已按ISO14001标准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实施运行至少3个月。 第八条认证程序: (一)具备第七条所规定条件的组织可向机构认可委认可的认证机构提出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书面申请。 (二)认证机构应在收到认证申请之日起一个月内作出是否受理申请的决定,并书面通知该组织签定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合同。对于不受理申请的组织,认证机构应说明不受理的理由。 (三)认证机构对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进行审核。 (四)认证机构对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文件审核、现场审核情况和市(地)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有关证明文件,决定申请认证的组织可否通过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市(地)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证明文件包括: 1.通过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批文复印件; 2.通过“三同时”验收证明文件的复印件; 3.污染物浓度及总量控制指标达标排放证明人;

版环境管理体系标准

2015年环境管理体系标准 标准目录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组织所处的环境 4.1理解组织及其所处环境 4.2理解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 4.3确定环境管理体系的范围 4.4环境管理体系 5.领导作用 5.1领导作用与承诺 5.2环境方针 5.3组织的岗位、职责和权限 6.策划 6.1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 6.1.1总则 6.1.2环境因素 6.1.3合规义务 6.1.4措施的策划 6.2环境目标及其实现环境目标的策划 6.2.1环境目标 6.2.2实现环境目标措施的策划 7.支持 7.1资源 7.2能力 7.3意识 7.4信息交流 7.4.1总则

7.4.2内部信息交流 7.4.3外部信息交流 7.5文件化信息 7.5.1总则 7.5.2创建和更新 7.5.3文件化信息的控制 8.运行 8.1运行策划和控制 8.2应急准备和响应 9.绩效评价 9.1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价9.1.1总则 9.1.2合规性评价 9.2内部审核 9.2.1总则 9.2.2内部审核方案 9.3管理评审 10.改进 10.1总则 10.2不符合与纠正措施10.3持续改进

4组织所处的环境 4.1理解组织及其所处的环境 组织应确定与其宗旨相关、并影响其实现环境管理体系预期结果的外部和内部问题。这些问题应包括受组织影响的或能够影响组织的环境状况。 4.2理解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 组织应确定: a)与环境管理体系有关的相关方; b)这些相关方的有关需求和期望(即要求); c)这些需求和期望中哪些将成为其合规义务。 4.3确定环境管理体系的范围 组织应确定环境管理体系的边界和适用性,以界定其范围。 确定范围时组织应考虑: a) 4.1中提及的外部和内部问题; b) 4.2中提及的合规义务; c) 其组织的单元、职能和物理边界; d) 其活动、产品和服务; e) 其实施控制与施加影响的权限和能力。 范围一经确定,在该范围内组织的所有活动、产品和服务均须纳入环境管理体系。 应保持范围的文件化信息,并可为相关方获取。 4.4环境管理体系 为实现组织的预期结果,包括提高其环境绩效,组织应根据本标准的要求建立实施、保持并持续改进环境管理体系包括所需的过程及其相互作用。 组织在建立和保持环境管理体系时,应考虑在4.1和4.2中所获得的知识。 5领导作用 5.1领导作用和承诺 最高管理者应证实其在环境管理体系方面的领导作用和承诺。 a)对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负责; b)确保建立环境方针和环境目标,并确保其与组织的战略方向及所处的环境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