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硬化性脑梗死

合集下载

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继发癫痫临床论文

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继发癫痫临床论文

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继发癫痫的临床分析【中图分类号】 r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4-0001-02【摘要】目的:观察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继发癫痫的临床表现,分析总结其治疗方法、治疗效果及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我院自2007年12月~2010年12月收治的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继发癫痫患者60例, 对其发作类型、发病年龄、梗塞后癫痫发生的时间、梗塞部位及体积等与癫痫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在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继发癫痫时,会呈现:简单性发作,表现为全身性抽搐;不典型失神发作,表现为伴意识丧失的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持续癫痫时会出现死亡。

动脉硬化性脑梗塞继发癫痫以单纯部分性发作为主,迟发性癫痫以老年人多见,常于梗塞半年后发生,与脑梗塞的部位、体积有关。

结论:动脉硬化性脑梗塞继发癫痫以部分性发作为主,多发生于脑叶梗塞和较大体积的脑梗塞,是一种比较重视的疾病,如果处理不及时和不正当会导致死亡,死亡率高。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癫痫,部分性发作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病与多发病 ,其致残、致死率较高,脑梗死后有部分病人在不同时期发生癫痫,即”卒中后癫痫”。

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是老年癫痫常见病因,通常合并高甘油三酯,高胆固醇,高血糖的老年患者多见,癫痫发生与脑梗死引起的皮质损害关系密切,病患在病发过程中一旦出现持续癫痫现象,死亡率较高。

因此,在遇到该种病例时应该及时并正当处理,减低死亡率[1]。

本文就其发作类型、发病年龄、梗塞后癫痫发生的时间、梗塞部位及体积等与癫痫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自2007年12月~2010年12月收治的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病状的患者60例,年龄45~82岁,平均59岁。

均有多年高血压、糖尿病或高血脂病史,部分患者有过1次或以上的脑卒中史。

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偏瘫,其中半偏身或单肢痛觉减退11例,意识障碍7例,恶心、呕吐9例,运动性失语6例,感觉性失语8例,情感异常2例,horner综合征1例。

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

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

有保护作用 , 从而有助于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的恢复。 ③灯盏花素对蛋 白激酶 c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从而 减 轻半 暗 区损伤 J 。 本组结果显示 , 灯盏花素注射液起效快, 疗效显 著, 副作用少 , 是治疗心脑血管病 安全有效的药物,
值 得 临床应 用 。
3 1 疗效标准 .
与治疗前比较. 00, <.1与对照组比 P O0 P<. ‘ 5 P 00; 较, <.5
两组性别 、 年龄 、 病程 、 梗死面积、 伴发疾病及神经功 能缺损程度基本相似, 具有可 比性( 0 0 ) P< .5 。
2 治疗 方法
4 讨

研究表明 , 灯盏花素注射液可扩张微细血管, 降 低血管阻力 , 改善脑部血液循环 , 增加脑血流量 , 抗 血小板聚集 , 增加机 体抗缺氧 能力 , 降低血液黏稠 度, 从而增加大脑有效供血 , 使神经功能缺损得以恢 复。其作用 : ①能显著降低红细胞 压积和血纤维蛋
患者 人院后 均查血 常规 、 功能 、 肝 肾功 能 、 血脂 、 尿常规 、 心电 图 、 动 脉超 声 、 颈 x线 胸 片 。治疗 前 及 治 疗第 7 l 、1 、4 2 天予 以神 经功 能缺 损评 分 。 统计 学处理 : 采用 t 验和 检 验 。 检
3 治疗 结果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 0 9年第 1 9卷第 2期
Z @agJT WM( 0 1 o220 ) h n IC V 1 9N . 0 9 .

经验交流 ・
灯盏 花 素 注 射 液 治疗 急 性 脑 梗 死
姜边 男 浙江 省江 山市须 江 医院 关键 词 急性 脑梗 死 灯盏 花素 注射 液 血塞 通 注射 液 江山 3 4 0 2 10

糖尿病动脉硬化性脑梗死50例分析

糖尿病动脉硬化性脑梗死50例分析

糖尿病动脉硬化性脑梗死50例分析
周逸华
【期刊名称】《中国乡村医药》
【年(卷),期】2003(10)12
【摘要】@@ 近年来,我院收治糖尿病动脉硬化性脑梗死(以下简称脑梗死)50例,现将其分析如下.
【总页数】2页(P17-18)
【作者】周逸华
【作者单位】213200,江苏省金坛市金城镇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
【相关文献】
1.糖尿病与动脉硬化性脑梗死30例分析 [J], 李仕谦
2.糖尿病合并烧伤50例分析 [J], 齐磊;夏成德;牛希华
3.糖尿病酮症酸中毒50例分析 [J], 赵雪梅;冯玉兰
4.中医益气补肾化瘀法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50例分析 [J], 陈明芝
5.脆性糖尿病患者实时动态血糖监测50例分析 [J], 国洪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50例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血脂分析

50例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血脂分析

临床 资料与实验结果表明 , 虽然高脂血症并非发生动脉 硬化性脑梗死 的重要原 阏, 但血脂的高低与病情的轻重呈 明 正相关 。经常检测血脂足 评价血脂水平对动脉粥样硬化 性 猗 梗死 和其 他 心 脑血 管 疾 病 发生 、 发展 的危 险 程度 不 可 缺
少 的 常 规 检测 项 目。
l 资料 与 方 法 1 1 临 床 资料 :(例动 脉 硬 化 性 恼 梗 死 均 为 医 院 神 经 内科 . 5 )
男女各 2 0例。 年龄 5 7 , 0— 5岁 平均 58 3岁。全部经体检证 . 实为缝康 个体。
12 仪 器 和试 剂 : 用 美 国 B em nC 5 自动 生 化 分 析 , 选 ek a X ▲ 仪 及 配 套标 准 品 和 质控 品。 总 胆 固 醇 ( C 、 油 三酯 ( G) T )甘 T 选用 B cm n 司原 装 试 剂 , 密 度 脂 蛋 白胆 固 醇 ( D _ ek a 公 高 H L C 、 密 度脂 蛋 白胆 固 醇 ( D _ C) 载 脂 蛋 白 A (pA ) )低 LL 、 J ao I 、 载 酯 蛋 白 B ao ) (pB 等试 剂 为 中生 北 控 生 物 科 技 股 份 有 限 公 司生产。 13 检 测方 法 : 腹 静 脉 采 血 , . 空 标本 在 室 温 下 放 置 3mi 0 n左 右, 分离血清后进行 自动 化检测分 析, 并打印报告 。T 、 G CT 选 用 酶 法 ; L C、D —C采 用 直 接 法 ;pm 、pB采 用 HD— L L ao Iao 免 疫 透射 比浊 法 。
表 l 动 脉硬 化 性 脑梗 死 及 正 常 对照 组血 脂 检 测 结果 ( ± ) s
注: 男女 分 对照 纵 比较 , < . 1 4 J 0 0

动脉硬化性脑梗死中医证型与颈动脉超声征象的相关性研究

动脉硬化性脑梗死中医证型与颈动脉超声征象的相关性研究

( < . ,< .1 ;其 中 C A、C 内径 风 痰火 亢 组 P 00 P O0 ) 5 C IA
明显 大 于气虚 血 瘀组 和风 痰 瘀 阻组 . 显著 性 差 异 34 颈 动脉超 声检 测斑块 大 小比较 见表 4 有 . 。颈部 (< .5 P O 1 , P 00 ,< . ) 而气 虚 血瘀 组 和风痰 瘀 阻组 之 间 斑 块 大 小顺 序 依 次 为 :风 痰 瘀 阻组 > 虚 血 瘀 组> 0 气 无 显 著性 差异 ( > .5 : C 内径 4组 之 间无 显 著 阴虚 风 动组 > 痰 火 亢 组> 常 对 照组 :其 中风 痰 P O )E A 0 风 正 性 差 异 ( 00 ) P> . 。 5 瘀 阻组 斑 块 面积 明显 大 于其 他 4组 . 显 著性 差 异 有
颈 动 脉 超 声采 用 美 国 G 5 0型彩 E0
痰瘀 阻型 1 7例 。对 照 组 l 5例 , 千 佛 山 医 院查 体 色多 普 勒超 声 仪 , 备 75 1 MH 超 宽 频加 变 频线 为 具 . 0 z  ̄ 中心 健 康 体检 者 , 中男性 9例 , 性 6例 ; 均 年 阵探 头 , 别对 双 侧 颈 总动 脉 、 叉 部 、 内动脉 及 其 女 平 分 分 颈
根 有 风 动 组 > 痰 火 亢 组 > 常 对 照 组 ;脑 梗 死 4个 证 名 , 据 其 病 理 特 点 , 学 者 提 出 本 病 属 于 中 医 学 风 正
瘀 、痰 范 从 本病 与 中医学 型 组 斑 块 检 出率 均 高 于正 常 对 照 组 ,有 显 著 性 差 “ 血 ” “ 浊 ” 畴 ; 发病 部 位 讲 , “ 脉痹 ” 一 定 的相似 性 。随病 变进 一 步 发展 , 出 有 可 异 ( < .1 ; 风 痰 瘀 阻 组 明 显 高 于 阴 虚 风 动 组 和 P 00 )

降同型半胱氨酸治疗对高血压动脉硬化性脑梗死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的效果分析

降同型半胱氨酸治疗对高血压动脉硬化性脑梗死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的效果分析

降同型半胱氨酸治疗对高血压动脉硬化性脑梗死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的效果分析【摘要】这篇文章旨在分析降同型半胱氨酸治疗对高血压动脉硬化性脑梗死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的效果。

通过患者特征分析、治疗方法和措施、治疗效果评估、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变化分析以及并发症分析,我们揭示了降同型半胱氨酸治疗在这类患者中的潜在价值。

研究也存在局限性,需要未来进一步深入研究。

这项研究对于指导临床实践和未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降同型半胱氨酸治疗、高血压、动脉硬化、脑梗死、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特征、治疗方法、治疗效果、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并发症、潜在价值、局限性、未来研究。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本研究旨在探讨降同型半胱氨酸治疗在高血压动脉硬化性脑梗死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也希望通过本研究揭示降同型半胱氨酸治疗在这类患者中可能存在的局限性,为未来进一步研究提出展望。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评估降同型半胱氨酸治疗对高血压动脉硬化性脑梗死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的效果,并探讨其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

通过对患者进行特征分析、治疗方法和措施的介绍、治疗效果的评估、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变化的分析以及并发症的分析,我们将全面了解降同型半胱氨酸治疗在这一特定人群中的作用机制和疗效表现。

通过本研究的结果,我们希望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针对这一人群的治疗方案,为相关疾病的治疗和管理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本研究也将有助于揭示同型半胱氨酸在高血压动脉硬化性脑梗死中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的病理生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为降同型半胱氨酸治疗在高血压动脉硬化性脑梗死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依据。

2. 正文2.1 患者特征分析患者特征分析是本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患者的基本情况、临床表现以及相关检测指标的分析,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研究对象的特点,为后续治疗和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125例动脉硬化性脑梗死血脂分析

125例动脉硬化性脑梗死血脂分析

125例动脉硬化性脑梗死血脂分析[摘要] 目的探讨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与健康查体者血脂分布差异情况。

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6月~2012年6月125例脑梗死患者及同期内健康查体者122例,对每组的血脂情况进行分析与比较。

结果两组比较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脂蛋白a,p值分别为0.926、0.002、0.000、0.146、0.002、0.000、0.749、0.000、0.000。

结论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甘油三酯、极低密度脂蛋白、脂蛋白a均明显高于健康查体者。

高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明显低于健康查体者。

两组比较胆固醇无显著差异。

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能更敏感的体现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与健康查体者的血脂差异情况。

[关键词] 动脉硬化;脑梗死;血脂;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 [中图分类号] r743.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03-脑梗死是指脑供应血管由于各种原因闭塞,并由此产生血管供应区脑功能损害和神经症状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是脑梗死中最常见的原因,约占所有脑梗死的70%左右。

血脂异常可以导致动脉硬化进而导致脑梗死。

本文拟对脑梗死患者的血脂情况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笔者所在科室2011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125例,其中男71例,女54例,年龄40~88岁,平均(66.6±12.4)岁。

同时选取同期内查体中心的健康查体者122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63例,女59例,年龄40~88岁,平均(64.0±13.9)岁。

两组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所有脑梗死患者均为首次发病,都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损害,并经脑ct或mri证实。

脑梗死的CT、MRI诊断(1)

脑梗死的CT、MRI诊断(1)

31
二.脑栓塞
栓子进入血循环骤然阻塞脑动 脉系统所致的脑梗死,又称栓塞性 脑梗死,故常突然发作,开始即为 完全性中风。
脑栓塞约占脑梗死病因的 30~50%(Lee 1998)。
整理课件
32
1.CT表现
▪ 具有一般脑梗死的CT表现,常见 梗死区出血,有高密度影。
▪ 具有多部位梗死灶,但出血往往 只有1-2个病灶。
整理课件
14
出血性脑梗死
整理课件
15
1天后
出血性 脑梗死
整理课件
7天后
16
慢性期或陈旧期(15天以上)
▪ 病变区软化、囊变,1-2cm直径的 囊腔约60天形成,可有局部脑萎 缩。
整理课件
17
陈旧性脑梗死
整理课件
18
2.MRI表现
超急性期(0-6小时) ▪ 6小时以内可出现T1T2值的改变(Osbrn 1997), ▪ 4小时以内有肯定异常(Lee 1998), 甚 至 在 3 0 分 钟 内 即 可 出 现 长 T2 改 变 (Katashiyo 1999.6), ▪在T2Flair序列上可见高亮信号; ▪在DWI上可见高亮信号; ▪在PWI上可见半暗带。
▪ 临床病史及体征吻合很重要; ▪ 在基底节、丘脑、皮层区散在分布低密度
影; ▪ 病灶分布可大体区分出大脑前、中、后动
脉供养区; ▪ 基底节、丘脑区有时可见点状低密度区,
偶可呈蜂窝状; ▪ 可有脑室扩大; ▪ 可有皮层萎缩; ▪ CTA可见大血管闭塞、狭窄。可见侧枝血
管及异常血管丛
整理课件
74
▪ 3、MRI表现
▪ 加强影像监控诊断的重要性(大片 出血常导致死亡)
整理课件
2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脉硬化性脑梗死
动脉硬化性脑梗死,主要指由供应脑部的动脉血管硬化所致的脑梗死,既往称为脑血栓形成。

本症为急性脑血管病的常见类型,好发于中老年患者。

【诊断要点】
一、一般症状
1.好发于中老年有动脉硬化症及高血压患者。

2.常伴有冠心病、高脂血症,糖尿病及有家族史者。

3.起病:多呈卒中样起病。

4.病程:可表现为一过性或可逆型(TIA或PIND)、进展型或完全型。

5.前驱症状:可有头昏、头痛、肢体麻木等。

6.先兆症状:可反复多次TIA发作。

二、定位症状与体征
1.颈内动脉受累征:交叉性失明——偏瘫二联征,交叉性霍纳(Horner)——偏瘫二联征,发作性晕厥——偏瘫二联征,精神障碍——偏瘫二联征。

多数常有偏盲、偏身感觉障碍、偏瘫或失语,并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部分进展呈痴呆状,少数可无症状。

2.大脑前动脉受累征:主干受损常有对侧偏瘫及感觉障碍、记忆障碍、意识障碍、大小便失禁;皮质支受累常表现为对侧下肢的皮质型感觉及运动障碍、精神障碍、遗忘、虚构、大小便失禁等;深支受累可致对侧面、舌及上肢轻瘫,常有额叶性共济失调。

3.大脑中动脉受累征
主干受累呈现大面积额、颞叶梗死而有典型三偏综合征,主半球尚有失语症,甚而有严重脑水肿颅高压综合征或发生脑疝。

皮质支受损:上半部分支多表现对侧以面、舌、上肢为重的感觉、运动障碍,主侧可有运动性失语症;下半部分支,则表现为对侧同向性的下或上象限盲及感觉性失语、失用等征。

深支受累不论是内外分支均以腔隙梗死为多见,常表现纯运动性卒中或感觉运动卒中等“一偏”或“两偏”征,亦可伴偏盲征。

4.脉络膜前动脉受累征:可表现大脑中动脉的三偏征及失语征,同侧瞳孔扩大及对光反射迟钝及偏听偏身感觉过敏,忽略症及偏瘫侧血管运动障碍、肢体水肿等。

5.后交通动脉受累征:产生丘脑外侧,丘脑下部及底丘脑相关综合征。

如多汗、血管运动障碍、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内分泌障碍及偏侧投掷运动。

6.大脑后动脉受阻征
(1)主干受累征:可表现为对侧偏身感觉障碍、感觉过敏、丘脑性疼痛及丘脑手、轻偏瘫、偏盲、健忘性失语、视觉失认症等。

双侧受损可有皮质盲、精神盲及Anton综合征。

(2)皮质支受累征:可表现为皮质型偏盲。

[视觉失认、失读症、健忘症失语,记忆障碍等。

(3)深支受累征:可有大脑脚综合征,下红核综合征,上红核综合征,以及丘脑综合征。

7.小脑后下动脉受累综合征;病变侧第8、9、10脑神经受损征及共济失调,霍纳征及交叉性感觉障碍。

8.小脑前下动脉受损征:病变同侧周围面瘫、霍纳征、小脑共济失调及交叉性感觉障碍,向病侧注视麻痹,伴眩晕、呕吐、眼震。

9.小脑上动脉受损征:病侧小脑共济失调、霍纳征、向病侧注视麻痹,病变对侧偏身感觉呈痛——触分离性感觉障碍。

10.基底动脉受阻征:主干受累如完全阻塞,则迅即昏迷、四肢瘫痪及出现多数脑神经受损征、瞳孔偏小或大小不等、高热,常迅即死亡;不全阻塞常呈现各脑神经受损征的交叉性偏瘫征,及上述小脑动脉与大脑后动脉受累征。

此外,尚可出现去大脑强直、闭锁综合征、无动性缄默等意识及肌张力障碍等。

三、其他类型的症状体征
1.腔隙梗死:累及血管直径多在200微米以下,形成腔隙直径0.5~15毫米,好发于基底节、内囊、丘脑、大脑白质、脑桥等处,可表现一个或多个病灶。

临床表现有纯运动性偏瘫、纯感觉性卒中、共济失调性轻偏瘫、感觉运动性卒中、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等,以及其他形式腔隙综合征。

2.大面积脑梗死:起病急、进展快,除病灶症状外,尚有颅内高压征、意识障碍及原发病相应症状,因病变面积大,合并症多,故预后差。

3.出血性脑梗死:有近期内脑梗死的病史,且在其病情稳定后出现症状加重、扩大或出现新体征,常伴颅内压增高、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多见于大面积梗死。

4.分水岭梗死:①前分水岭梗死:居大脑前中动脉边带区,有轻偏瘫及半身感觉障碍,以下肢明显,伴皮质型运动性失语及精神、情绪改变;②后分水岭梗死:有皮质感觉障碍,偏盲或下象限盲、感觉性失语、失用、空间忽略症等;③皮质下分水岭梗死:可表现为轻偏瘫、偏身感觉障碍、不全运动性失语等;④小脑分水岭梗死:具轻度小脑性共济失调症。

四、实验室检查
1.血液检查:多有血脂增高,但高密度脂蛋白降低,血糖高,血粘度、血细胞比积、血小板聚集性宜增高。

2.脑脊液:一般正常,大面积或出血性脑梗死可有脑压升高、蛋白微增及所含红细胞增多等。

五、辅助检查
1.TCD、CVA:示血流速度及频谱形态异常,狭窄段血流速度增高,近端流速降低,完全闭塞则受累血管TCD信号消失等。

2.SPECT、正电子发射体层扫描(PET):可示梗死灶区血流量、代谢降低或消失。

3.脑血管造影:可显示阻塞血管的部位及范围。

4.CT及磁共振(MRI):可显示梗死灶的形态、部位、大小、数目,有无出血、水肿、脑移位、脑萎缩等改变。

六、鉴别诊断
1.脑出血:常在活动中起病,发病时血压急剧升高,症状很快达高峰,常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偏瘫、瞳孔不等大、脑膜刺激征阳性以及含红细胞脑脊液,影像学检查可确诊。

2.非动脉硬化性脑梗死:非动脉硬化性脑梗死包括有心源性栓子、感染性菌栓、脓栓、虫栓、肿瘤的转移癌栓引起的梗死,以及血液病如镰状细胞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某些结缔组织疾病的血管炎等引起的梗死,本类患者无动脉硬化,但却具有各种疾病的相应典型病征,特别是儿童、青少年患者更应引起注意。

【治疗原则】
一、病因治疗
1.脑动脉硬化的治疗
2.高血压的治疗:选用有效降压药使其逐步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降压过快易加重脑缺血。

3.有高脂血症或糖尿病者,应作相应治疗。

二、发病机制治疗:血液稀释疗法、抗凝疗法、抗血小板疗法及血管扩张疗发(出血性脑梗死应停用抗凝、溶栓、抗血小板及扩血管药物)。

三、病理生理治疗:脱水降颅压治疗、钙离子拮抗剂疗法、抗自由基疗法、护脑疗法、改善脑循环疗法、改善脑代谢疗法等。

四、基础疗法:保证充分营养、水分;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持呼吸道通畅及维持正常心脏呼吸功能。

五、中医药治疗:除辩证论治外,急性期尚可选用。

1.川芎嗪注射液:80~160mg稀释后静脉滴注,每日1次,共2周。

2.丹参或复方丹参注射液:10~20ml稀释后静滴。

3.其他:脉络宁、血栓心脉宁、松龄血脉康、灯盏花素、银杏叶制剂等可以选用。

六、心理治疗。

七、外科治疗:颅内外动脉吻合术。

八、康复治疗:早期即开始肢体及言语、吞咽、呼吸功能的训练和锻炼。

并配合各种理疗、推拿、按摩、针灸、头针、头部超声波等治疗。

九、其他: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治疗、激光疗法、高压氧治疗、体外反搏疗法等亦可根据病情选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