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大纲

合集下载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统体育是少数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少数民族群体在生活、工作、娱乐中形成的一组体育运动及相关活动。

这些运动和活动具有浓郁的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和历史内涵,是展示少数民族文化魅力、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

一、藏族传统体育藏族传统体育是藏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战争中形成的一种体育活动,包括了马术、赛马、箭术、斗牛、躲藏、跳绳、摔跤、跑步等多种运动。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马术和赛马比赛。

藏族人驯养马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这些马匹饱经战争的磨难,已经形成了非常出色的身体素质和战斗能力。

藏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战争中,不断完善和开发马术和赛马技能,形成了独特的马术文化和民俗文化。

藏族人在马术方面的表现可以说是独步全球,以其特有的跑马方式、骑马技巧和镌刻于心的马术信仰,让人们在马术赛事中不断体验着这种神秘而盛行的流行文化。

二、蒙古族传统体育蒙古族传统体育是蒙古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主要包括了摔跤、赛马、斗牛、射箭等多种运动。

其中,摔跤和赛马被视为最为重要的两个体育项目。

摔跤在蒙古族传统文化中拥有着极高的地位,被誉为“万众瞩目、雄心勃勃”的比赛。

蒙古族的摔跤比赛规则简单,且比较开放,让选手展现了他们的技巧和力量。

若想成为一名具备强硬性格和过人技巧的摔跤手,对蒙古人来说,勤奋和专注是不可或缺的基石,更是蒙古族人民对摔跤的激烈热爱。

赛马是蒙古族传统文化中的另一个标志性运动。

在蒙古族传统赛马中,选手骑着精壮马驹,在赛场上奔驰而行,三、五匹马并排在一起,争分夺秒地奋勇前进。

蒙古族人民对马的独特情感和热爱远远超过了对其他动物和族群的热爱,他们认为马就是骄傲、自由、生命、精神和信仰的标志。

三、朝鲜族传统体育朝鲜族传统体育的历史悠久,包括了跳绳、板凳舞、权势舞、重头戏——花轮骨舞等多种运动。

这些体育运动既达到了身体锻炼的目的,同时又能够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文化,成为了朝鲜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训练)专业课程方案概要

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训练)专业课程方案概要

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训练)专业课程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创新意识,具备良好的运动训练专业素养和技能,胜任运动训练实践与科研,体育教学与管理和社会体育指导工作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领会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基本原理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熟悉国家有关教育、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2.具有较高的专业运动水平,掌握学校体育运动训练、体育锻炼和组织竞赛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3.掌握学校体育教学、健康教育教学和基本的科研方法,能从事中学体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体育指导工作。

4.基本达到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文献资料的能力,计算机操作达到二级水平。

5.具有健康的体魄,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6.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感与能力。

三、学制与修业年限标准学制4年,修业年限3-5年。

四、最低毕业学分和授予的学位最低毕业学分为160分,其中通识教育48学分,专业基础课43学分,专业主干课24学分,专业系列课10学分,专业实习与毕业论文10学分,其余为任意选修课学分,欲获得“教师资格证书教育证书”的学生,可以“教师资格教育课”学分代替20学分)符合毕业要求,准予毕业。

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表参见“东北师范大学教师资格教育课程目录”。

4.任意选修课参见本专业专业系列课、学校通选课和其他学科专业的专业教育课目录。

六、副修专业和第二学位课程说明1.副修专业课程说明副修专业是根据学校的要求,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为学生拓宽知识面,增强适应性而提供的选择。

副修专业的课程为专业课程计划中的专业必修课,学生必须修满30学分,符合要求的学生,发给体育教育专业副修证书。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概略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概略


2.2.2对练 2.2.3集体演练

2.3 搏斗运动
1)散打 2)推手 3)短兵 4)长兵

3、武术的特点
Biblioteka 第一、动作具有攻防技 击性 第二、具有内外合一, 形神兼备的运动特色 第三、内容丰富多彩, 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4、武术的作用


第一、壮内强外的健 身作用 第二、提高防身自卫 能力 第三、培养道德情操 的教育作用 第四、娱乐观赏、丰 富文化生活 第五、交流技艺、增 进友谊
商周时期,商代出现了武术训练的重要 手段---田猎,商周利用"武舞"来训练士兵, 鼓舞士气。相传在周时期出现了一部中国武 术史上重要的著作《周易》,亦称《易经》, "一阴一阳为之道" 这本书有很丰富的哲学思 想,对我国养生学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其 "易有太级,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 生八卦。"产生了太级学说,从此奠基中国 武术体系,当时,学校开设“六艺”教育。 春秋战国以后,诸候争霸,都很重视技 术在战场中的运用。齐恒公举行春秋两季的 "角试"来选拔天下英雄。“士”阶层和“游 侠”的出现标志着武技开始走向民间。同时, 在这时期由于冶炼铁的技术的发展,铁器的 逐步使用,剑的制造和剑道都得到了空前的 发展。对剑道的技击原理有精辟的论述。





近现代武术,1910年在上海成立了“精武体育会”。 1928年国民党政府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国术馆。新中国成立后 武术逐步成为中国近代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受到党和国家 的重视,并作为优秀民族文化遗产加以继承和发展。 1952年,武术被正式列为推广项目; 1954年各地体育院校开始正式列为课程; 1956年中国武术协会建立了武术协会、武术队等,形成 了空前广泛的群众性武术活动网,为武术的发展开拓了广阔 的道路。 1957年列为竞赛项目,每年举行全国性比赛; 1958年起草制定了第一部《武术竞赛规则》,编定了拳、 刀、枪、剑、棍五种竞赛规定套路,推进了武术训练的系统 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1985年,西安举行了首届国际武术邀请赛,并成立了国 际武术联合会筹委会,武术发展中历史性的突破。

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体系

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体系

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体系
民族传统体育是指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

它涵盖了丰富多样的内容,形成了独特的体系。

1. 民间游戏:民间游戏是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蒙古族的摔跤、朝鲜族的荡秋千等。

这些游戏通常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既是娱乐活动,也是体育锻炼的一种方式。

2. 武术:武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包括各种拳法、剑法、刀法等。

武术不仅具有健身作用,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

3. 舞蹈与体育:许多民族的传统舞蹈都与体育运动密切相关,如藏族的锅庄舞、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等。

这些舞蹈既具有艺术欣赏价值,又能锻炼身体。

4. 民俗体育:民俗体育是指与民间风俗习惯紧密相连的体育活动,如赛龙舟、踩高跷、扭秧歌等。

这些活动通常在特定的节日或庆典中举行,既是体育竞技,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

5. 传统体育竞赛: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体育竞赛项目,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回族的绊跤等。

这些竞赛项目不仅展示了各民族的体育实力,也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团结。

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体系丰富多彩,它不仅是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体育文化的瑰宝。

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体育,对于促进民族团结、推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1.押加:又称大象拔河,藏语叫“浪波聂孜”,意为大象颈部技能,在藏区这一项目最普及,故称之为藏式拔河。

本项比赛只限男子参加,按体重分级别比赛。

2.板鞋竞速:板鞋竞速是壮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起源于明代。

鞋竞速是由多名运动员一起将足套在同一双板鞋上,在田径场上进行的比赛板,以在同等的距离内所用的时间多少决定名次。

2005年,板鞋竞速项目被列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

3. 珍珠球:来源生产劳动--采珍珠,是满族人民传统的体育项目,现为全国民运会竞赛项目,珍珠球是在有水区、限制区、封锁区和得分区的场地内进行,双方运动员各7名,比赛具有很能高的观赏价值。

4.毽球:又称踢毽子,是一项简便易行的健身运动,在中国流传很广。

据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证明,毽球起源于中国汉代,盛行于六朝、隋、唐。

少数民族毽球是侗族、苗族、水族同胞喜爱的传统体育活动手毽演变而来,比赛采用三局两胜制,以先得15分者为胜一局。

民族传统体育概论(DOC)

民族传统体育概论(DOC)
2、生产方式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分三方面:(1)狩猎、采集和捕鱼器主导作用的经济文化类型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如苗族的独木舟、京族的游水捉鸭(2)以农耕为主的经济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如汉族各特色的拳术和器械(3)以畜牧业为主的经济类型队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如西藏的赛牦牛、射箭、抱石头、摔跤等
三、改革开放以来,民族传统的提高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并举例说明:20世纪80年代后,民族传统体育事业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建设和项目实践都得到了飞跃性的发展和提高:
1、理论建设的发展现状:
(1)民族传统体育的历史与文化的研究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既是一种发展于历史中的一项体育运动,同时又是一种文化形态,特别是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对民族传统体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此,近年来的研究,已经由单一的体育范畴逐渐过渡到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来探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产生、演变和发展的过程及规律,并全面了解和阐述民族传统体育的特征、本质,掌握其发展规律
在汉民族地区和汉民族居住较多的省份,其学校体育教学中开展流行较广的民族传
统体育项目,如北方、中原等省份部分学校开展的“跳绳”、“拔河”等
6、简述学习民族传统体育的目的和意义:(1)有助于全面认识民族传统体育,学
习和研究民族传统体育,把握民族精神,继承民族传统文化,民族的存在与发展是
同民族传统的延续与继承密不可分的(2)有助于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与
的时期,其文化从总体上来说呈现了一种恢宏状阔、热烈昂扬的格调,这为隋唐传
统体育的兴盛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其特点是开展的项目多、参加活动的人数多和中
外体育交往的频繁
论述:
一、阐述生态环境、生产方式、宗教文化对区域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举例):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概论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概论

第一章 文化、体育文化、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概述
第二节 体育文化
• 一、体育文化的概念、形态 • 体育文化,是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 和。大体包括体育认识、体育情感、体育价值、体育理想、体 育道德、体育制度和体育的物质条件等。 • 体育文化的形态包括: • 1、现代体育文化形态。是以西方工业革命和文艺复兴运动为文 化背景而产生的。 • 2、前体育文化形态。它基本上属于自然体育形态,是人类社会 尚处于地域开发阶段的产物。与人类低能量开支和原始思维方 式相适应。 • 3、过渡期体育文化形态。由包括两种形态:准体育文化形态, 亚体育文化形态第一节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起源
一、民族传统体育起源的几种学说 关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起源,其中包括; 1.劳动起源说。生产劳动是原始人类最主要的社会活动,劳动及生产工具 的使用技能是体育文化产生的重要因素。 2、娱乐起源说。这些身体的活动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一些好处,主要是 能够满足他们生理和心理的需要。当这些身体活动的意义一旦被人们 所认识,就会很自然地同开始的本能活动区分开来,而形成原始的体 育形态。 3、部落战争起源说。部落战争是推动体育文化发展的动力,促使人们掌 握武器、提高战斗技能,从而促进了军事和身体训练水平,推动了传 统体育文化的产生和发展。 4、原始宗教起源说。将神人格化,逐渐在祭祀中出现了舞蹈、经济、角 力等身体活动,用于娱神,以表示对神的虔诚。这些身体活动,就是 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源头。
第二章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历 史渊源和发展
第一节
• •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起源
• •

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和形成的社会背景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科学 技术、思想文化、文学艺术等方面不断地交流,相互影响、相互补充,铸造了 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推动了中国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特别是各民族创造的多 姿多彩、风格迥异的民族传统体育,构筑了中华民族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 首先,在共同缔造祖国疆域过程中,56个民族在政治、文化、生活方式等诸方 面结成不可分离的血肉联系,为斑谰多姿而又各具特色的民族体育项目的产生 与发展提供了社会基础。 其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演进离不开自然条件的制约。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 部分,正是在河谷平原的摇篮中发育成长的。它选择了一条既不同于海洋民族 (如古希腊罗马人),也不同于游牧民族(如古代阿拉伯人)的发展道路,一 开始就以农业经济作为建设文明的基点。最终演进为一种高度发达、极端成熟 的以农为主的文化形态,并由此繁衍出不同的文化传统,铸造了中华民族独具 的世界观念和文化心理。 再次,中华民族是由多民族凝合而成。文化的历史就是人类共同性不断张扬的 历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竞赛规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竞赛规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竞赛
规则
哎呀呀,咱这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竞赛规则可有意思啦!
就拿射弩比赛来说吧,选手们要全神贯注,瞄准目标,就像一个猎手等待最佳时机,“嗖”的一下把箭射出去。

这多刺激啊!
再看看民族式摔跤,那场面,两个人在那儿较着劲,就跟两只小牛犊在顶角似的,谁也不服谁,非得争出个胜负来,你说精彩不精彩?
还有那高脚竞速,运动员们踩着高跷一样的东西快速奔跑,这不就像是在踩高跷的同时还玩起了赛跑游戏嘛,多有趣啊!
毽球比赛也很棒呀,大家踢来踢去,就好像一群小朋友在愉快地玩耍,可开心啦!
我觉得这些竞赛规则真的太有特色了,让我们看到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魅力和活力,真希望这样的运动会能一直办下去,让更多的人都能感受到这份快乐和精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体育(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公共体育(Ⅲ)——少数民族
传统体育
课程代码
课程类型√通识课□学科(专业)基
础课□专业发展课
课程性质□必修课√选修课
开课单位体育系适用专业非体育专业
总学时数36 周学时数 2
课程学分 1 编写人秦炜棋
编写时间2012.02.20 审批人
一、教学目的
通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的学习,有效培养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解认识,深入了解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民俗习惯与文化内涵,将各民族文化内涵融入到民族传统体育之中,使学生掌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二、重点与难点
(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社会功能和教育价值。

(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竞赛规则与实践。

三、基本内容与要求
理论部分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本知识
1.1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概述: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成与发展
1.2介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1.3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竞赛规则
(一)教学目的:掌握民族传统体育的定义、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社会功能和教育价值,掌握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成与发展,了解区域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项目的挖掘整理。

(二)重点与难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成、特点和社会功能。

(三)基本内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和社会功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竞赛规则等。

实践部分
第1章珍珠球
1.1 珍珠球运动的概况、运动特点
1.2 珍珠球基本技术:水区队员的技术、封锁区队员的技术、得分区队员技术。

1.3 珍珠球基本战术:水区队员与抄网队员的战术配合、水区队员与持拍队员的基础配合、珍珠球的防守。

1.4 教学比赛
(一)教学目的:了解珍珠球的起源、发展、运动特点,掌握珍珠球的技术动作和战术运用。

(二)重点与难点:珍珠球的基本技术动作与技战术运用。

(三)基本内容:传投球技术;抄网技术;挡板技术;进攻与防守战术配合。

第2章蹴球
2.1 蹴球运动的概况、运动特点
2.2 蹴球的基本技术:正撞球技术、侧撞球技术、回旋球技术、发球技术
2.3 蹴球的基本战术:失分战术、走球战术、借力战术、开局发球战术、5分球战术、8分球战术、抢分战术、1米战术、回避球战术
2.4 教学比赛
(一)教学目的:了解蹴球的起源、发展、运动特点,掌握蹴球的技术动作和战术运用。

(二)重点与难点:蹴球的基本技术动作与技战术运用。

(三)基本内容:回旋球技术;定位球技术;双蹴球技术;推球技术。

第3章花炮
3.1 花炮运动的概况、运动特点
3.2 花炮的基本技术:握炮技术、传接炮技术
3.3 花炮的基本战术:快攻战术、阵地突破
3.4 教学比赛
(一)教学目的:了解花炮的起源、发展、运动特点,掌握花炮的技术动作和战术运用。

(二)重点与难点:花炮的基本技术动作与技战术运用。

(三)基本内容:跑动与掩护技术;抢空中炮、交手、传接炮技术;抢跑和冲炮台技术;防守配合技术。

分类教学内容学时课的形式
技术理论
理论
部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本知识
2 讲授
实践部分
珍珠球技战术
12
实践珍珠球教学比赛
蹴球技战术
12
蹴球教学比赛
花炮技战术
8
花炮教学比赛
考核实战 2 随堂考试
合计36 32 2
五、考核方式
(一)考核方式:随堂考试
根据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对本课的考核在学期末进行,考核的内容结合学期所学的基本内容进行考核。

总成绩=平时成绩(出勤)×20%+考试成绩×80%。

(二)考试内容:分组实战
(三)评分标准
90-100优秀能熟练、正确的完成该项技术规格要求:运作连贯、规范、协调、自然、实效性好。

80-89良好能正确完成该项技术规格要求,动作较连贯自然,协调,实效性较好。

79-79中等
能完成该项技术的主要环节的规格要求,部分技术阶段有一定缺点,不够协调自然,实效性一
般。

60-69及格能基本完成该项技术的主要环节的规格要求,动作不够协调自然,实效性较差。

60分以下
不及

不能完成该项目技术的规格要求,技术动作存在错误,紧张,不协调,实效性差
六、教材与参考书目
(一)使用教材
[1]方哲红.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与训练(浙江省“十一五”重点教材建设项目).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12.
[2]《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竞赛和表演规则及裁判法》.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03.
(二)参考书目
[1]周伟良主编.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11.
[2]白晋湘.民族传统体育教程.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06.
[3]刘德琼等主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200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