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赤壁之战历史教案范文

合集下载

初中赤壁之战历史教案范文

初中赤壁之战历史教案范文

初中赤壁之战历史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过程和结果。

2. 培养学生分析史料、辩证思考的能力。

3. 引导学生理解赤壁之战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4. 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历史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赤壁之战的背景、过程、结果及其历史意义。

2. 教学难点:赤壁之战中涉及的战术策略及历史背景的分析。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赤壁之战的基本知识、背景、过程和结果。

2. 讨论法:分组讨论赤壁之战中的战术策略,提高学生的辩证思考能力。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赤壁之战中的经典故事,引导学生理解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

4. 情景模拟法:组织学生模拟赤壁之战的场景,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四、教学内容:1. 赤壁之战的背景:东汉末年的政治动荡、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 赤壁之战的过程:曹操东征、孙刘联军抗曹、赤壁之战的决战。

3. 赤壁之战的结果:曹操败退、孙刘联军胜利、三国格局确立。

4. 赤壁之战的历史意义:阻止了曹操统一全国的进程、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展现了民众抗暴的力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授基本知识:讲解赤壁之战的过程、结果和历史意义。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就赤壁之战中的战术策略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4. 案例分析:分析赤壁之战中的经典故事,如草船借箭、火烧连营等,引导学生理解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

5. 情景模拟:组织学生模拟赤壁之战的场景,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6. 总结课程: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赤壁之战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情景模拟等环节的积极参与情况,评估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2.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和测验,检验学生对赤壁之战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3. 能力提升:评估学生在分析史料、辩证思考等方面的能力提升情况,以及历史素养的提高。

《赤壁之战》教案(精选15篇)

《赤壁之战》教案(精选15篇)

《赤壁之战》教案(精选15篇)《赤壁之战》篇1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熟读全文,理解课文的内容2、巩固文言基础知识能力目标: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情感价值观目标:学会运用知已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的方法来对待学习、对待生活学习重点与难点:巩固文言基础知识学法指导:诵读自主合作探究练习巩固知识链接:●赤壁之战的典故和典故三顾茅庐赤壁之战苦肉计官渡之战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成语三分天下鞠躬尽瘁●历史已经随着江水远去,硝烟已经散尽,很多人说曹操如果听取贾诩的建议就不会失败,但我想曹操有他自己的看法在感叹曹操的时候其实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羽扇纶巾”的周瑜,他“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潇洒,和乌林那惊天动地的一把大火公元209年的第一场雪就这样被映红了……此正是: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复习提纲:教材知识点梳理一.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1.将军禽操2.五万兵难卒合3.顷之,烟炎张天4.雷鼓大震二.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1.荆州与国临接2.备南走3.致殷勤之意4.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5.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6.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7.鼎足之形成矣 8.刘琮束手9.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10.愚谓大计不如迎之11.权起更衣 12.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13.地方数千里 14.当横行天下15.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16.邂逅不如意17.初一交战 18.去北军二里余19.北军大坏 20.北面而事之三.指出活用词并解释.1.敬贤礼士2.兵精粮多,足以立事3.必蹶上将军4.乘犊车,从吏卒5.诸人持议,甚失孤望6.可烧而走也7.瑜等率轻锐 8.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9.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10.操悉浮以沿江11.英雄乐业 12.备南走13.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 14.兼有步兵,水陆俱下15.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四.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一)实词1.此帝王之资也2.二子不协3.与操有隙4.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5.如有离违,宜别图之6.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7.如其克谐8 肃宣权旨 9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10近者奉辞伐罪 11.权以示群下12.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13.不复料其虚实14今以实校之 15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16.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24.上建旌旗25.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二)虚词1.比至南郡2.江表英豪咸归附之3.向察众人之议4.累官故不失州郡5.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6.顷之,烟炎张天五.特殊句式1.刘备天下枭雄2.我,子瑜友也3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4豫州今欲何至5.行将为人所并6.我,子瑜友也7.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于)江东8.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导学案2(鲁人教版必修1)《赤壁之战》教案设计5(鲁人教版必修1)一、教学目标(一)认识孙权的形象——他的正确决策是孙刘联盟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的决定性因素。

《赤壁》教案6篇

《赤壁》教案6篇

《赤壁》教案6篇《赤壁》教案篇1教学目标:1.按照课后第二题的提示读课文,理解课文。

2.按照提示简要复述课文。

3.懂得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教学难点:通过对课文理解,来找出东吴胜利,曹军失败的原因。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一.激趣,导入。

1.在上课前,我们先来听一首歌。

课件出示:《三国演义》主题歌。

2.说三国,道三国。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谈三国吧。

大家看歌词:滚滚长江东逝水。

说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儿?根据学生的回答来板书:长江。

浪花淘尽英雄。

在《赤壁之战》中,我们熟悉了哪些人物?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周瑜、黄盖、曹操。

在赤壁之战中,周瑜大将军指挥3万兵马,击溃了曹操的80万雄师,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真是了不起。

为什么东吴区区3万兵士却能打败曹操的威猛之师呢?让我们通过阅读课文来解答这个问题。

二.课件出示,教师提问:赤壁之战前,交战双方的形势怎样?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课文第一段,找一找答案。

1.学生齐读课文。

2.指名学生说,并找出课文相应的词句。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

3.关于双方兵力的对比,课文中还有一个生动的比喻,你能把它找出来吗?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

什么叫自不量力?句子中的鸡蛋指什么?石头呢?黄盖要使曹操相信,周瑜的什么行为自不量力?你能把这个句子改成意思相同,但语气有所不同的句子吗?三.继续讨论。

1.教师提问:大战在即,黄盖观察到了敌我双方的形势,他向周瑜提出了什么建议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火攻。

周瑜听了黄盖的话,让黄盖把火攻的计策献上来。

2.教师提问:课文有没有通过黄盖的话直接把计策的具体内容写出来?我们大家比曹操聪明多了,我们都知道黄盖设计了一系列的计策来对付曹操。

你们怎么知道的?让我们分组朗读一下课文第三段,想一想火攻的计策是怎样实现的。

4.学生分组朗读后,教师指示:接下来,我们分成4人小组来讨论一下,黄盖火攻的计策是怎么一步步地实现的。

初中赤壁之战历史教案范文

初中赤壁之战历史教案范文

初中赤壁之战历史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过程和结果。

2. 使学生掌握赤壁之战在中国古代史上的重要意义。

3. 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炼观点的能力。

4. 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知能力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赤壁之战的背景:东汉末年的政治腐败、军阀割据、民族矛盾等。

2. 赤壁之战的过程:曹操东征、孙刘联军抗曹、赤壁之战的战术与策略。

3. 赤壁之战的结果:曹操败退、孙权和刘备分别取得江东和益州的统治权。

4. 赤壁之战的意义:对后世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赤壁之战的背景、过程、结果和意义。

2. 教学难点:赤壁之战的战术与策略、对学生历史分析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赤壁之战的背景、过程、结果和意义。

2. 讨论法:分组讨论赤壁之战的战术与策略,分享学习心得。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赤壁之战中的经典战术,如火攻、奇谋等。

4. 情景模拟法: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赤壁之战的场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赤壁之战的兴趣。

2. 讲解赤壁之战的背景、过程、结果:结合教材,详细讲解赤壁之战的历史事实。

3. 分析赤壁之战的意义:引导学生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思考赤壁之战的影响。

4. 探讨赤壁之战的战术与策略: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

5. 案例分析:选取赤壁之战中的经典战术,如火攻、奇谋等,进行分析。

6. 情景模拟: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赤壁之战的场景,增强学生的参与感。

7.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对赤壁之战的认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赤壁之战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观点表达,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

3. 情景模拟:评估学生在模拟过程中的表现,如角色扮演、战术运用等。

4. 作业完成情况:通过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吸收和运用能力。

初中赤壁之战历史教案范文

初中赤壁之战历史教案范文

初中赤壁之战历史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2)掌握赤壁之战的主要过程及其意义;(3)认识赤壁之战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赤壁之战的原因、过程和结果;(2)运用比较法,分析赤壁之战中的战略战术及其运用;(3)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积极探究的精神;(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弘扬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2)赤壁之战的主要过程及其意义;(3)赤壁之战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2. 教学难点:(1)赤壁之战中的战略战术及其运用;(2)如何理解赤壁之战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2)搜集相关史料,制作多媒体课件;(3)设计教学活动,准备教学用具。

2. 学生准备:(1)预习教材,了解赤壁之战的基本情况;(2)搜集相关资料,增加对赤壁之战的认识;(3)准备合作探讨的问题和观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2)引发学生对赤壁之战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赤壁之战的主要过程;(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赤壁之战的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赤壁之战中的战略战术及其运用;(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赤壁之战的过程,分析其战略战术;(2)阐述赤壁之战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影响;(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赤壁之战的历史地位。

5. 课堂小结:(2)强调赤壁之战在我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赤壁之战的主要内容,整理学习笔记;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准备课堂讨论。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教学方法的选择等。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精选12篇)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精选12篇)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精选12篇)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课文,懂得以弱胜强的道理,培养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多谋善断的品德作风。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剪裁技巧和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重点掌握“方”、“卒”、“将”、“数”等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地方”、“北面”、“妻子”、“其实”、“可以”、“初一”等古今词义的区别,整理“于”“乃”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教学重点、难点:1、常用文言词和容易误解的语言现象——二字相连却并非双音词。

2、解释重点词语与疑难句子教学时数:两教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要求学生说出《史记》的体裁特点(纪传体通史,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

读“自读提示”,指出《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

《赤壁之战》的材料则来自纪传体断代史《三国志》。

(说明:在谈到本文的选材和布局时将对此作比较详细的介绍。

)二、介绍时代背景。

东汉末年,朝政紊乱,宦官和外戚斗争激烈,人民痛苦加深,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黄巾军起义。

各地军阀乘势而起,扩大自己的军事实力,争夺地盘,形成大分裂的局面。

三、检查预习作业。

1.先查第二题,由学生叙述,教师可根据下表作适当补充。

以下均2XX年事,只标出月份。

七月曹操南下。

八月刘表卒,刘琮屯襄阳,刘备屯樊城。

九月曹军抵新野、襄阳,刘琮降曹。

刘备南走,与鲁肃会于当阳,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

曹军大败刘备于当阳长坂。

十至十一月曹军自江陵东下。

孙刘联盟形成。

周瑜从柴桑出军,与操遇于赤壁。

黄盖火攻成功,操败走,经华容道至江陵,引军北还。

2.检查预习第一题:划分第一部分层次。

第一层(1、2段):在曹操大军压境的情况下,鲁肃、诸葛亮策动孙刘联盟。

①鲁肃向孙权献策并劝说刘备联吴抗曹(第1段);②诸葛亮使吴,劝说孙权联刘抗曹(第2段)。

第二层(3、4、5段):孙权接受周瑜、鲁肃的主张,决心抗曹,计划出兵。

①东吴内部“和”“战”两派意见分歧,鲁肃再次说服孙权,坚定抗曹决心(第3段);②孙权召回周瑜,周瑜分析敌我力量对比,促使孙权决策抗曹(第4段);③周瑜进一步分析曹操兵力,促使孙权出兵与刘备并力抗曹(第5段)。

《赤壁之战》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赤壁之战》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赤壁之战》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赤壁之战》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赤壁之战》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导言《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著名的战役,大约发生在公元208年左右。

这场战役是三国时期的关键之战,奠定了今日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节点。

本文旨在为教师提供一些教学设计思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段历史。

一、课程分析1. 教学目标(1)了解《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战争过程。

(2)学习牟实、准确的历史表达方式,运用人文思维去描述局面和情况。

2. 教学内容(1)历史发生背景。

(2)赤壁之战发生的原因。

(3)赤壁之战的经过。

(4)赤壁之战的胜败原因。

(5)赤壁之战的意义和影响。

3.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战争经过。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对当时和今日的影响。

二、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一种以情境为主导、以活动为载体的多元智能教学策略。

在学习赤壁之战时,可以将学生引入当时的军事环境,让他们想象并感受当时的气氛、压力等。

2. 问题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旨在通过提出问题来促进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学习赤壁之战时,教师应该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3. 项目化教学法项目化教学法是一种基于项目的多元智能教学策略,旨在将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

在学习赤壁之战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制作PPT或小组项目的方式,展示他们对此事件的理解和研究。

4. 布兰考夫教学法布兰考夫教学法旨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通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达自己的看法、疑虑、想法等来激发他们的思维。

在学习赤壁之战时,教师应该通过提问、答疑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三、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影片、图片等方式介绍《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战争过程。

2. 问题探究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思考赤壁之战的起因、经过和胜败原因等方面。

赤壁之战教案15篇

赤壁之战教案15篇

赤壁之战教案15篇赤壁之战教案1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赤壁之战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赤壁之战教案1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新词。

2、读懂课文,知道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能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学习遇事周密考虑、机智灵活的思维方式。

3、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叙述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了解赤壁之战的全程,从中悟出赤壁之战双方胜负的原因。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有关赤壁之战的资料。

教师:东西南北方位图、制作课件,选录电视剧《三国演义》火烧赤壁片断。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谈话引入同学们,上节课你们饶有兴趣地向大家介绍了自己最崇拜的三国人物,汇报了自己课前收集到的有关赤壁之战的资料,也理清了课文的线索。

今天,我们将深入学习这一课。

(板书:17、赤壁之战)二、自读自悟1、谈话:火攻的办法是谁想出来的:(黄盖)黄盖为什么会想到用“火攻”?请同学们读读相关的课文。

2、学生自读自悟。

3、提问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三、角色扮演1、谈话:东吴对“火攻”之计已经做到了胸有成竹,火攻的计策如何实施,周瑜和黄盖又是如何进行周密安排的,请你找一个合作伙伴,一个扮演周瑜,一个扮演黄盖,根据课文内容,演一演,说一说吧。

2、学生扮演角色练演。

3、指名上台表演。

四、分析战程。

1、通过表演,大家明白了“火攻”果然是一条妙计,谁来说说火攻分几步进行?2、指名回答,学生补充,教师相机板书。

3、在你看来,“火攻”之计哪一步最重要,最能体现黄盖计策的高超?4、学生各抒己见,并说明理由,涉及提到“东南风”时,教师要求找一找、画一画并读一读课文中描写东南风的句子,指名回答并理解暗写东南风的句子,出示明写、暗写东南风句子,全班齐读。

5、小结有关内容,分组分角色有感情朗读“火攻”部分,感悟火攻之计安排的巧妙,考虑的缜密以及火猛、风大,战斗的激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赤壁之战历史教案范文
《赤壁之战》是一篇历史故事,它生动地记叙了东汉末年曹操率兵南下攻打东吴,东吴大将周瑜针对曹军的弱点,采用火攻大败曹军于赤壁的故事。

下面是为解答准备以下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初中赤壁之战历史教案范文一
教学要求:
学生学习课文之前,指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中的相关片断,以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理清课文的条理。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查找自己喜欢的《三国演义》中的小故事,开三国故事会。

教学重点:
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赤壁一战胜与负的根本原因。

查找自己喜欢的《三国演义》中的小故事,开三国故事会。

教学难点: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构想:
在教学中重点理清课文的条理,抓好预习检查,使学生初步了解交战双方是哪些人;战役发生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起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如何,然后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教学准备:
投影片、录音带、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理顺课文条理,引导学生逐段深入学习。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
2、揭示课题:我们今天要学习《赤壁之战》,赤壁在今天的湖北省武昌县西赤矶山。

据历史记载,东吴的孙权以三万大军
打败了曹操的八十万大军,孙权是怎样打败曹操的,他为什么能打败曹操,学习了课文,我们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了解背景。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1)看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战双方是哪些人?
(3)交战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
2、回答问题:(引导学生根据所知《三国演义》的故事进行回答)
3、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4、默读课文,想想赤壁一战的过程,开始怎样,后来怎样,结果怎样,然后给课文分段。

5、讨论分段。

(按战役的起因、战前准备、战役经过及结果来划分段落。

)
三、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

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2)理解“调兵遣将”,周瑜为什么要调兵遣将?
(3)让学生谈谈对“隔岸相对”的理解。

(4)说说这段话讲了什么?(赤壁一战的起因。

)
2、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读课文。

你读懂了什么?
(2)示投影:说说你对周瑜说火攻是个好主意的看法?
3、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课文。

(2)火攻这一仗是怎样开始的?默读五、六、七自然段,讨论了解:a、文中几次提到“东南风”?划出有关的句子。

b、指名读一读为什么要在“东南风很急”的情况下来进攻?c、读一读曹操的表现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仗是怎样开始的?
(3)火攻这一仗是怎样进行的?学生默读思考。

(4)火攻一战的结局是怎样的?引导学生读课文十、十一自然段。

讨论理解:a、理解“锣鼓震天”“丢盔弃甲”。

b、说说曹操逃跑的原因
(5)总结段意,这段话讲了什么?
四、读透课文,教师小结
作业设计:
1、熟读课文。

2、预习“思考、练习”第二题。

3、把今天学过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和他们讨论孙权、曹操输赢的原因。

板书设计:
战役的起因:南下,夺取江南的地方
赤壁之战战役的准备:铁锁连船、准备火攻
战役的过程:假投降、火烧曹营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课文,理清课文条理,领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一层层表达思想感情的。

准备开三国故事会。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周瑜、黄盖是怎样用火攻打败曹军的。

(板书课题)
2、请学生简要说说火攻一战的过程。

二、领会*的中心。

1、在赤壁之战中,东吴以三万军队打败了号称八十万的曹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这以少胜多的原因是什么?
2、学生讨论回答。

(1)周瑜:知己知彼,扬长避短
(2)曹操:骄傲轻敌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从这篇课文中,你明白了什么?在学习上,对你有什么用处?(多请几名同学说一说)
三、开三国故事会。

1、分小组准备故事会材料。

2、组织小评委,推选主持人。

3、开三国故事会。

4、评委给每个小组打分,给优胜小组颁发奖状。

四、教师总结
作业设计:
1、把你今天在课堂上得到的知识讲给家长听。

2、联系实际谈谈你有什么收获。

3、预习《田忌赛马》。

板书设计
赤壁之战
东吴:知己知彼,扬长避短
胜败原因
曹操:骄傲轻敌
初中赤壁之战历史教案范文二
学情分析:
1、课文较长,不宜逐段串讲,应该侧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尽可能地凭借注释和运用工具书读懂课文,弄清大意,教师只讲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师生结合,逐段提出问题进行研讨,把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的分析与语言训练结合起来,最后归纳总结。

3、充分利用《赤壁之战形势图》,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和直观性。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懂得以弱胜强的道理,培养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多谋善断的品德作风。

2、学习*详略得当的剪裁技巧和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重点掌握“方”、“卒”、“将”、“数”等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地方”、“北面”、“妻子”、“其实”、“可以”、“初一”等古今词义的区别,整理“于”“乃”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方”、“卒”、“将”、“数”等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地方”、“北面”、“妻子”、“其实”、“可以”、“初一”等古今词义的区别,整理“于”“乃”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2、分析并掌握*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

3、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4、分析并掌握*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千八百多年前,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了黄河流域。

为了一统天下,曹操南下击败刘表、刘备,占据了“荆、襄”之地,又乘胜企图以80万大军渡过长江,夺取江南东吴的地盘。

面对强兵压境,孙权与刘备联合起来,在赤壁一带,与曹操决战。

当时曹军号称80万大军,东吴周瑜率军3万,双方兵力对比悬殊。

最后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战争以曹军大败而告终。

“赤壁之战”以后,曹操一段时间内无力南下,奠定了魏、吴、蜀“三国鼎立”的局面。

那么,东吴怎么会以少胜多,击败曹军的呢?这就是*要讲述的故事。

(一)揭示课题,介绍时代背景。

《赤壁之战》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我国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编而成的。

哪位同学知道“三国”是哪三国?他们的首领各是谁? (“三国”是魏、蜀、吴。

他们的首领分别是:魏是曹操;蜀是刘备;吴是孙权。

)
“三国”是怎样形成的呢?东汉末年,曹操统一了黄河流域之后,雄心勃勃,想进一步夺取长江下游孙权的地盘。

当时曹、孙双方力量对比悬殊,面对强大的曹军,孙权联合没有地盘的刘备共同抵抗,公元208年冬在赤壁与曹军交战。

课文讲的就是这次战役的故事。

赤壁之战是我国历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
例之一。

这一战局不仅改变了当时双方的力量对比,也为后来魏、蜀、吴三国成鼎立局势奠定了基础。

同学们,你们现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呢?
(“赤壁”这个地方在哪里?交战双方是谁?他们为什么要打仗?结果怎么样?) 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正是这篇课文的学习任务。

首先我们来听一遍课文的朗读录音,找一找课文中是谁和谁在打仗。

带着问题听录音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这篇课文讲的是曹操率领的80万大军和周瑜的3万兵士作战。

) 周瑜是孙权的部下,东吴军中的水上大都督。

公元208年,曹操率领大军攻打东吴,在赤壁这个地方被周瑜率领的东吴军打败。

“赤壁之战”写的就是这件事。

作战双方力量悬殊那么大,曹军为什么会败呢?我们认真学习课文之后,就会明白其中的原因了。

一千八百多年前,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了黄河流域。

为了一统天下,曹操南下击败刘表、刘备,占据了“荆、襄”之地,又乘胜企图以80万大军渡过长江,夺取江南东吴的地盘。

面对强兵压境,孙权与刘备联合起来,在赤壁一带,与曹操决战。

当时曹军号称80万大军,东吴周瑜率军3万,双方兵力对比悬殊。

最后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战争以曹军大败而告终。

“赤壁之战”以后,曹操一段时间内无力南下,奠定了魏、吴、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