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区管理(第5版张凌云)第2章

合集下载

旅游景区管理制度模板

旅游景区管理制度模板

旅游景区管理制度模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景区管理行为,提升景区服务质量,保障游客安全,加强景区文明管理,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景区内所有工作人员,包括管理人员、工作人员、保安岗、导游等。

第三条景区管理按照“先预防,后处理”的原则,不断提升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景区服务水平。

第四条景区管理应当依法、规范、公正执行,维护景区的正常秩序,确保游客的安全和舒适。

第二章景区管理制度第五条景区开放时间:根据景区季节、天气、游客流量等因素,确定景区的开放时间。

第六条景区门票价格:根据景区的特色、规模等因素,确定门票价格,并公示在景区门口。

第七条游客服务:景区工作人员应当热情周到,为游客提供全方面的服务,解答游客疑问,提供游览路线建议等。

第八条游客安全:景区应当制定应急处理预案,保障游客生命安全,建立完善的消防设施和安全设备。

第九条环境保护:景区应当建立环境保护制度,保护景区内的植被、动物和自然环境,不乱扔垃圾,不破坏自然景观。

第十条文明行为:景区应当规范游客和工作人员的行为举止,禁止大声喧哗、污言秽语,保持景区内的文明秩序。

第十一条工作纪律:景区工作人员应当按照工作时间表,做好本职工作,服从领导安排,不得擅自离岗、迟到早退。

第十二条素质培训:景区应当定期开展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和素质提升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

第三章景区管理机构第十三条景区管理分三级:景区领导小组、景区管理办公室、景区部门。

第十四条景区领导小组由景区主要负责人、景区管理人员和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景区的整体管理工作。

第十五条景区管理办公室为景区的行政管理机构,主要负责景区的日常管理工作和事务处理。

第十六条景区部门包括宣传部、保安部、导游部、客服部等,负责景区各项具体工作。

第四章景区管理流程第十七条景区管理流程:游客入园检票—景区导览—游客游览—游客娱乐—游客离园。

第十八条游客入园检票:游客购票后,在检票处出示门票,工作人员核对后放行。

景区运营管理制度

景区运营管理制度

景区运营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景区运营管理,提升景区服务质量,保障游客安全,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景区的所有运营管理活动。

第三条景区运营管理应遵循便民、惠民、利民的原则,以游客满意度和景区形象提升为目标。

第四条景区运营管理应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严格遵守国家安全生产和消防管理制度。

第五条景区运营管理应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包括岗位职责、操作规程、安全生产手册等。

第二章组织管理第六条景区应设立景区管理部门,履行景区运营管理职责。

第七条景区管理部门应设立岗位职责,包括景区接待、游览引导、安全监管、设施维护等。

第八条景区管理部门应配备专业人员,包括导游、安保人员、维修工人等。

第九条景区管理部门应定期进行人员培训,提升员工服务水平和安全意识。

第十条景区管理部门应建立健全值班制度,保障景区24小时运营。

第三章安全管理第十一条景区应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安全巡查、安全预警、应急救援等。

第十二条景区应定期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及时解决存在的安全隐患。

第十三条景区应设置安全警示标识和安全宣传栏,提升游客安全意识。

第十四条景区应配备急救设施和专业急救人员,应对突发事件。

第四章游客服务第十五条景区应设立游客服务中心,提供游客咨询、投诉处理等服务。

第十六条景区应配备导游团队,提供专业导览服务。

第十七条景区应建立游客满意度调查机制,收集游客反馈意见,不断改进服务质量。

第十八条景区应制定景区游览路线图、景区导览手册等,提供便利的游览信息。

第五章设施管理第十九条景区应建立健全设施维护管理制度,定期进行设施检查和维护。

第二十条景区应配备专业设施维护人员,保障景区设施完好无损。

第二十一条景区应定期对设施进行更新升级,提升景区设施水平。

第六章营销管理第二十二条景区应制定营销策略,包括景区宣传推广、票务政策等。

第二十三条景区应配备专业营销团队,进行市场调研和营销策划。

第二十四条景区应定期进行宣传活动,增强景区知名度和影响力。

旅游景区管理制度

旅游景区管理制度

旅游景区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旅游景区管理,保障游客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促进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国内各级各类旅游景区的管理。

第三条旅游景区管理应当遵循“安全第一、服务至上、绿色发展、诚信经营”的原则。

第二章管理机构第四条旅游景区管理由有关地方政府负责组织实施。

第五条旅游景区管理机构包括景区管理委员会、景区管理办公室、安全保卫部门、景区服务中心等。

第六条景区管理委员会是景区的最高管理机构,负责审批景区管理制度、制定景区规划、管理景区运营等事务。

第七条景区管理办公室负责景区日常管理和协调工作。

第八条安全保卫部门负责景区的安全保卫工作,保障游客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第九条景区服务中心负责游客接待、咨询、导游等服务工作。

第三章管理制度第十条景区管理应当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和规章。

第十一条景区管理制度包括景区规划管理制度、景区运营管理制度、景区安全管理制度、景区服务管理制度等。

第十二条景区规划管理制度包括景区总体规划、发展规划、保护规划等。

第十三条景区运营管理制度包括景区开放时间、票务管理、景区公共设施维护等。

第十四条景区安全管理制度包括景区安全预案、应急演练、安全检查等。

第十五条景区服务管理制度包括游客服务标准、导游管理、景区宣传推广等。

第四章管理措施第十六条景区管理应当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游客体验。

第十七条景区管理应当坚持生态文明建设,注重环境保护。

第十八条景区管理应当加强安全管理,确保游客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第十九条景区管理应当加强管理创新,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

第二十条景区管理应当加强队伍建设,培养专业化管理人才。

第五章监督检查第二十一条地方政府应当加强对旅游景区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排除存在的安全隐患和管理问题。

第二十二条旅游景区应当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检查制度,自觉接受地方政府的监督。

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二十三条任何单位和个人违反本制度的规定,危害旅游景区的安全和管理秩序的,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旅游景点管理与运营作业指导书

旅游景点管理与运营作业指导书

旅游景点管理与运营作业指导书第1章旅游景点概述 (4)1.1 旅游景点的定义与分类 (4)1.1.1 按性质分类 (4)1.1.2 按功能分类 (4)1.1.3 按地理位置分类 (4)1.2 旅游景点的功能与价值 (4)1.2.1 经济价值 (5)1.2.2 社会价值 (5)1.2.3 文化价值 (5)1.2.4 生态价值 (5)1.3 旅游景点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5)1.3.1 发展现状 (5)1.3.2 发展趋势 (5)第2章旅游景点管理体系构建 (5)2.1 旅游景点组织结构设计 (5)2.1.1 组织结构设计原则 (6)2.1.2 组织结构设计内容 (6)2.2 旅游景点管理体系文件 (6)2.2.1 管理体系手册 (6)2.2.2 程序文件 (6)2.2.3 作业指导书 (6)2.3 旅游景点管理流程与制度 (6)2.3.1 管理流程 (7)2.3.2 管理制度 (7)第3章旅游景点规划与开发 (7)3.1 旅游景点规划理念与目标 (7)3.1.1 规划理念 (7)3.1.2 规划目标 (7)3.2 旅游景点空间布局与设计 (7)3.2.1 空间布局 (7)3.2.2 设计要点 (8)3.3 旅游景点开发策略与实施 (8)3.3.1 开发策略 (8)3.3.2 实施措施 (8)第4章旅游景点市场营销 (8)4.1 旅游景点市场分析与定位 (8)4.1.1 市场环境分析 (8)4.1.2 目标市场确定 (9)4.1.3 市场定位 (9)4.2 旅游景点产品策划与推广 (9)4.2.1 产品策划 (9)4.2.3 价格策略 (9)4.3 旅游景点品牌建设与传播 (9)4.3.1 品牌建设 (9)4.3.2 品牌传播 (9)4.3.3 品牌维护 (9)第5章旅游景点服务质量控制 (9)5.1 旅游景点服务标准制定 (9)5.1.1 确立服务标准原则 (10)5.1.2 服务标准内容 (10)5.1.3 服务标准实施与监督 (10)5.2 旅游景点服务质量评价 (10)5.2.1 评价指标 (10)5.2.2 评价方法 (10)5.2.3 评价结果运用 (10)5.3 旅游景点服务改进措施 (11)5.3.1 加强员工培训 (11)5.3.2 优化服务流程 (11)5.3.3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11)5.3.4 提高服务质量监控 (11)第6章旅游景点安全管理 (11)6.1 旅游景点安全风险识别 (11)6.1.1 风险识别方法 (11)6.1.2 风险识别内容 (11)6.1.3 风险识别结果 (12)6.2 旅游景点安全管理体系构建 (12)6.2.1 安全管理制度 (12)6.2.2 安全管理组织 (12)6.2.3 安全管理措施 (12)6.2.4 安全管理资源配置 (12)6.3 旅游景点安全处理与预防 (12)6.3.1 处理 (12)6.3.2 预防 (12)第7章旅游景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12)7.1 旅游景点环境保护策略 (13)7.1.1 制定环保规章制度 (13)7.1.2 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 (13)7.1.3 生态修复与保护 (13)7.1.4 环保宣传教育 (13)7.2 旅游景点生态旅游发展 (13)7.2.1 生态旅游规划与设计 (13)7.2.2 生态旅游产品开发 (13)7.2.3 生态旅游市场推广 (13)7.3 旅游景点可持续发展路径 (13)7.3.2 提高旅游资源利用效率 (13)7.3.3 加强社区参与和利益共享 (13)7.3.4 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14)7.3.5 强化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 (14)第8章旅游景点人力资源管理与培训 (14)8.1 旅游景点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14)8.1.1 人力资源规划 (14)8.1.2 激励机制 (14)8.1.3 绩效评估 (14)8.1.4 人才梯队建设 (14)8.2 旅游景点员工招聘与配置 (14)8.2.1 招聘渠道 (15)8.2.2 招聘标准 (15)8.2.3 面试选拔 (15)8.2.4 员工配置 (15)8.3 旅游景点员工培训与发展 (15)8.3.1 培训需求分析 (15)8.3.2 培训计划 (15)8.3.3 培训实施 (15)8.3.4 培训效果评估 (15)第9章旅游景点财务管理 (15)9.1 旅游景点财务预算管理 (15)9.1.1 预算编制原则 (16)9.1.2 预算编制内容 (16)9.1.3 预算执行与监控 (16)9.2 旅游景点成本控制与分析 (16)9.2.1 成本控制原则 (16)9.2.2 成本控制措施 (16)9.2.3 成本分析 (16)9.3 旅游景点财务风险防范 (16)9.3.1 财务风险类型 (16)9.3.2 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17)9.3.3 财务风险应对策略 (17)第10章旅游景点运营监控与绩效评估 (17)10.1 旅游景点运营数据分析 (17)10.1.1 数据收集 (17)10.1.2 数据分析方法 (17)10.2 旅游景点运营监控体系 (17)10.2.1 运营监控目标 (17)10.2.2 运营监控指标 (17)10.2.3 运营监控方法 (18)10.2.4 运营监控流程 (18)10.3 旅游景点绩效评估与改进措施 (18)10.3.2 绩效评估方法 (18)10.3.3 绩效评估结果应用 (18)10.3.4 改进措施 (18)第1章旅游景点概述1.1 旅游景点的定义与分类旅游景点,简而言之,是指吸引游客前来游览、观赏、体验的特定地域或地点。

旅游景区管理规章制度

旅游景区管理规章制度

旅游景区管理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为了规范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保障游客的安全和权益,提升景区的服务质量,制定本管理规章制度。

第二章景区管理机构及职责1. 景区管理机构每个旅游景区应设立景区管理机构,负责景区的日常运营和管理工作。

景区管理机构由管理人员、工作人员和安保人员组成。

2. 管理人员职责管理人员应制定景区年度运营计划,并组织实施。

他们应负责景区的市场推广、资源整合和合理利用,以及与其他相关机构的合作。

3. 工作人员职责工作人员是景区管理中的重要力量,他们的工作职责包括景区接待、票务管理、导游服务、环境保护和卫生管理等方面。

4. 安保人员职责安保人员负责景区内的安全维护和秩序管理,他们应定期进行安全巡逻,及时处理突发事件,并指导游客遵守景区规定。

第三章游客管理1. 游客入园游客进入景区前,需购买门票,并按照规定的时间和通道入园。

2. 票务管理票务人员应对游客购票情况进行统计和记录。

景区应提供在线购票服务,方便游客提前预订门票。

3. 导游服务导游是景区的重要服务人员,他们应对景区的历史、文化等方面进行解说,为游客提供专业的导游服务。

4. 游览秩序游客应按照指定路线游览景区,不得随意进入游览区外的区域。

游客应保持良好的行为举止,不得损坏景区设施和环境。

第四章景区环境保护1. 垃圾分类游客应遵守景区的垃圾分类规定,将垃圾投放到指定的垃圾桶中。

2. 植物保护游客不得随意采摘、破坏景区内的植物。

不得踩踏花草和树木。

3. 水资源保护游客应节约用水,不得在景区内污染水源。

第五章安全管理1. 消防安全景区应设置消防设施,定期进行消防演练。

游客在景区内禁止吸烟和使用明火。

2. 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景区管理人员和安保人员应及时处理突发事件,并引导游客有序撤离。

3. 交通安全景区内的交通应有明确的规定和标识,游客应遵守交通规则,文明出行。

第六章投诉处理1. 投诉渠道景区应设立投诉处理渠道,接收游客的投诉,并及时解决问题。

旅游景区管理制度总则

旅游景区管理制度总则

旅游景区管理制度总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旅游景区管理,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维护旅游秩序,促进旅游经济发展,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所有旅游景区管理单位,包括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和区级的旅游景区。

所有旅游景区管理单位必须严格按照本管理制度执行。

第三条旅游景区管理单位应根据本管理制度的要求,健全旅游景区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和规章制度,确保旅游景区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四条本管理制度遵循“统一规划、分级管理、分类指导、差异化发展”的原则,旨在规范旅游景区管理,加强对旅游景区的指导和监督,促进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条旅游景区管理单位应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注重提升服务质量,满足人民群众的旅游需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第六条本管理制度的宗旨是严格依法管理,规范运行,加强监督,提高管理效率,全面提升旅游景区管理水平,为广大游客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

第七条本管理制度的执行机构为旅游景区管理单位,负责制定和实施相关管理制度和规章制度,组织对旅游景区管理工作的督导和检查。

第八条旅游景区管理单位应当加强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协调合作,共同推动旅游景区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旅游景区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法治化。

第九条本管理制度自发布之日起生效,现行有关规定与本管理制度不一致的,以本管理制度为准。

第二章旅游景区管理体制第十条旅游景区管理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明确管理机构设置、职责分工、工作流程和管理职责,确保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

第十一条旅游景区管理单位应当设立景区管理委员会或景区管理部门,负责制定旅游景区的发展规划、管理规定和经营计划,组织协调景区管理工作。

第十二条旅游景区管理委员会或景区管理部门应当成立专业化管理团队,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提高管理水平,确保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专业化。

第十三条旅游景区管理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旅游服务中心,提供游客信息咨询、导游服务、投诉处理等一站式服务,为游客提供便利和保障。

旅游景区部门管理制度

旅游景区部门管理制度

旅游景区部门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对旅游景区部门的管理,规范工作流程,提升服务质量,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旅游景区部门的管理工作,包括但不限于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

第三条旅游景区部门管理应遵循“服务对象至上,规范运作,提升管理水平,持续创新”的原则。

第四条旅游景区部门管理应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遵守景区管理机构规章制度,确保工作符合法律法规。

第二章人事管理第五条旅游景区部门应建立健全人事管理制度,包括但不限于招聘、培训、考核、奖惩等方面。

第六条人事管理应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执行,建立完善的人事管理档案,确保员工合法权益。

第七条招聘应按照招聘程序执行,确保员工资质符合职位要求,建立个人档案并进行入职培训。

第八条培训应根据员工需要设计培训内容,并定期进行培训,提升员工技能水平。

第九条考核应制定合理的考核标准,并定期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奖惩。

第十条奖惩应公平公正,并根据员工绩效进行奖惩,激励员工积极性。

第三章财务管理第十一条旅游景区部门应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包括但不限于预算管理、资金管理、采购管理等方面。

第十二条财务管理应按照财务制度执行,建立接收和支出流程,确保资金合理使用。

第十三条预算管理应确保预算合理编制,定期审核预算执行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第十四条资金管理应建立有效的资金监管机制,确保资金安全,避免浪费和挪用。

第十五条采购管理应按照采购程序执行,确保采购的物品和服务符合景区需求,并保证价格优惠。

第四章安全管理第十六条旅游景区部门应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包括但不限于消防安全、人员安全、食品安全等方面。

第十七条消防安全应建立消防安全预案,并定期进行演练,确保应急措施有效。

第十八条人员安全应建立安全培训制度,教育员工安全意识,确保员工工作安全。

第十九条食品安全应根据相关规定执行,确保景区食品安全,防止食物中毒事件发生。

第五章管理流程第二十条旅游景区部门管理应建立合理的管理流程,包括但不限于工作计划、会议制度、报告制度等方面。

旅游景区管理制度范本

旅游景区管理制度范本

旅游景区管理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旅游景区管理,保障游客和景区的安全,提升景区服务质量,保护和合理利用旅游资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风景名胜区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境内的旅游景区(以下简称景区)的管理工作。

第三条景区管理工作应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积极创建文明、和谐景区,强化以人为本、诚信服务的宗旨。

第二章管理组织第四条景区应设立管理机构,负责景区的规划、建设、保护和管理工作。

管理机构应根据景区的规模、特点和管理需要,设置相应的部门和岗位,明确职责,确保管理的有效实施。

第五条景区管理机构应建立健全安全管理组织体系,设立安全生产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负责,切实加强领导,确保安全生产有人抓,具体工作有人管。

第三章安全管理第六条景区应制定和完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安全管理的目标、任务和要求,落实安全管理责任。

第七条景区应建立健全应急预案,定期组织演练,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第八条景区应加强重点部位的安全防范,如游客中心、售票处、景点入口、餐饮区、购物区等,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配备必要的安全设施设备。

第九条景区应定期对设备、设施进行安全检查和维护,确保其安全运行。

对存在安全隐患的部位应立即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应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并及时向上级管理部门报告。

第十条景区应加强消防安全管理,严格执行消防法规,配置消防设施设备,定期组织消防安全培训和演练。

第四章服务质量管理第十一条景区应制定服务标准,明确游客接待、导游服务、投诉处理等服务流程和质量要求。

第十二条景区应加强对员工的服务技能和服务态度培训,提高员工的服务质量和水平。

第十三条景区应建立健全投诉处理机制,及时处理游客投诉,提高游客满意度。

第五章环境保护第十四条景区应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规,加强景区环境保护,确保景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很难限制公园的旅游娱乐功能的开发,更难完全把所有旅游娱 乐设施移出公园。 政府要应对来自旅游及旅游部门以外的其他各方面的压力,同 时还要考虑公园环境与生态自身的发展规律。
国家公园未来发展的另一种趋势是公园的数量增长率会 越来越低,因为符合国家公园标准的自然或人文景区不 会不断地大量涌现。
但现有公园会不断开拓新的旅游娱乐项目以拓展新的游 客市场,这些新项目包括滑雪、高尔夫、钓鱼等。
生动物禁猎区这类自然保护形式。 另外,还有一些国家,也都设立了一些新的国家公园或
自然保护区。
阿尔贝国家公园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家公园的发展变得非常困难, 主要因为已经设立得较多了。但是,由于生态保护运动 的爆炸性开展,国家公园的划定却有更大的进展。
目前世界上已有124个国家建立了2 600多个国家公园, 其总面积约占地球陆地面积的2. 6%。
冰川国家公园
班夫国家公园
沃特顿湖国家公园
萨比野兽保护区
美国牙医付巨款射杀著名狮子塞西尔
我国的森林公园管理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森林风景资源和自然生态环境管理。 (2)行政与旅游服务管理。 (3)居民生产生活管理。 (4)旅游者的管理。
非洲明星狮被猎杀 内衣公司将狮子皮制成内衣好残忍
万石山等:还有八达岭长城、龙门石窟等以人文景观为 主的风景名胜区。
崂山
鼓浪屿
万石山
国务院于2006年9月29日颁布了《风景名胜区条例》,对 1985年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进行了全面修订。
(三)水利风景区 水利风景区,是指以水域(水体)或水利工程为依托,具 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风景资源与环境条件,可以开展观光、 娱乐、休闲、度假或科学、文化、教育活动的区域。
我国保护区的管理大致有5个方面的内容: (1)生物资源和自然环境管理。 (2)行政与后勤管理。 (3)科学研究的管理。 (4)居民生产生活的管理。 (5)游客管理。 我国与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相关的立法有:《森林法》《野 生动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渔业法》《土地管理法》 和《水土保持法》等。 国务院在1985年颁布《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 理办法》的基础上,分别于1994年和1997年发布了《自然 保护区条例》《野生植物保护条例》,
(6)资源保护区(物种保护区):保护区管理的主要目的 是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利用。 (7)自然生物区/人类保护区: (8)多用途的管理区/有经营管理的区域。 (9)生物圈保护区。 (10)世界自然遗产地。
四、国家公园发展趋势 国家公园与旅游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一对矛盾统一体。英国学者 R. W.巴特勒预计国家公园的未来发展的三种趋势: (1)国家公园大量减少游客接待量,甚至完全不接待游客; (2)逐渐削弱国家公园的保护功能,慢慢转变为纯旅游娱乐 类景区; (3)“牺牲”部分国家公园用于旅游娱乐开发,保护另外一 部分国家公园。
分为水库型、湿地型、自然河湖型、城市河湖型、灌区型 和水土保持型六类。
水利部于2001年7月成立了水利部水利风景区评审委员会, 负责对水利风景区的评审工作。
三、国家公园与其他类型保护区的区别 1978年,国家公园和保护区委员会发布了《保护区的种类、 对象和标准范畴》,将保护区分为10种类型。 (1)科学保留地/严格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管理的主要 任务是为了科学研究和野生地保护。 (2)国家公园:保护区管理的主要目的是生态保护和游 憩。 (3)自然遗址/自然名胜: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保持特殊的 自然景观。 (4)自然保护区/有管护的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区: 通过管理活动保护其自然特色。 (5)风景保护区:对保护区管理的目的主要是对陆地景 观和海洋景观的保护及其游憩。
自然保护区目前的类型有: ①生态系统保护区。就生态系统保护区而言,有和海洋生
态系统保护区两部分。 陆地生态系统中,有森林、草原、水域、湿地、荒漠等类
型,其中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②野生动物保护区: ③珍贵植物保护区。 ④自然历史遗迹保护区。 保护区主要由核心区和实验区两部分组成
自然景观与人文遗迹融为一体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 一大特色。根据景观特点,风景名胜区又大致可分为:
①山岳类型:如山东泰山、陕西华山、安徽黄山等。 ②湖泊类型:如江苏太湖、杭州西湖等。 ③河川类型:如长江三峡、桂林漓江等。 ④瀑布类型:如黄果树瀑布、黄河壶口瀑布等。 ⑤滨海、岛屿类型:如青岛海滨一崂山、厦门鼓浪屿一
旅游和国家公园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和敏感的,追根 溯源说起来,旅游是国家公园设立的重要缘由之一。
第二节 国家公园类型
国家公园是自然公园和保护区的总称,根据自然形态 不同,还可以粗分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海洋公园(人 造景区除外)、草甸公园、湿地公园、荒漠公园以及野生 动植物园(人造景区除外)。
森林公园中的旅游设施包括: (1)森林步行通道; (2)野炊地; (3)森林小屋/度假屋; (4)宿营地; (5)访客中心和纪念品商店; (6)森林行车道路; (7)森林自行车和骑马通道; (g)观光、垂钓、狩猎和划船的场所及相关设施; (9)森林野生动物。
1972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 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马里波萨巨杉森林黄石国家公园(二)国家公园理念的传播与发展 美国1899年建立了雷尼尔山国家公园。 英国仿效,于1895年设立了“国家信托基金”负责规划土
地并建立自然保护区。 加拿大于1885年开始在西部划定了3个国家公园(冰川国家
二、我国国家公园发展简况
管我国尚未建立真正的国家公园管理体系,但已建立了 428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79处国家级森林公园和225处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45处列人“世界自然遗产名录”,28 处加人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41处列为国际重要湿 地,我国在国际自然保护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
(一)自然保护区 只有40多年历史。 自1956年——2014年12月,我国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量 达到428处,总面积93万平方公里,占陆域国土面积的 9.72%。 但严格意义上说,自然保护区不属于旅游景区,尤其是其 核心区是严禁除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以外的人员进人的。
西方学者把国家公园的发展历史分为三个阶段: (1)1872-1933年,早期的概念形成阶段。第一个国家公 园—黄石国家公园的成立为标志。 (2)1934-1972年,国家公园体系的发展阶段。范围得到了 拓展,人文历史遗迹被包括进国家公园系统,形成了一个新 的国家公园体系,包括三部分:具有自然风景价值的公园、 具有历史人文价值的公园以及具有娱乐休闲价值和功能的公 园。 (3)1973-1990年,近期的发展。在这个阶段,更多的人文 历史类和娱乐休闲类公园被纳人国家公园系统。这个阶段的 主要政策趋势是加强对公园开发规划的管理,更强调对公园 环境和生态系统的保护。
(一)第一个国家公园的建立 1832年,美国国会批准在阿肯色州建立的第一个自然保护 区—热泉保护区。 1864年,美国总统林肯签署一项法案,将约塞米蒂流域和加 利福尼亚州的马里波萨巨杉森林划为永久公共用地,为公众 游览和游憩服务。 1872年3月1日,经美国国会批准,在怀俄明州方圆898平方公 里的区域,建立了世界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国家公园,并 公布了《黄石公园法案》。
景区经营与管理
《旅游景区管理》张凌云
第二章 自然景区概述
第一节 国家公园
国家公园(Nation Park)兴起于美国,后在世界范围发展
1969年,国际保护自然及自然资源联盟(IUCN)在印度新德里 对国家公园的定义: 一个国家公园,是这样一片比较广大的区域: ①它有一个或多个生态系统,通常没有或很少受到人类占据及 开发的影响,这里的物种具有科学的、教育的或游憩的特定作 用,或者这里存在着具有高度美学价值的自然景观; ②在这里,国家最高管理机构一旦有可能,就会采取措施,在 整个范围内阻止或取缔人类占据和开发并切实尊重这里的生态、 地貌或美学实体,以此证明国家公园的设立; ③到此观光须以游憩、教育及文化陶冶为目的,并得到批准。”
二战期间,自然保护工作波及世界大多数地区,特别是 非洲、大洋洲、亚洲的一些殖民地国家:
如比利时1925年在刚果设立了阿尔贝国家公园, 意大利1926年在索马里也设立了1个, 法国人在马达加斯加和印度支那, 荷兰人在印度尼西亚都开展了一些工作, 特别是英国人在一些国家,大力发展了野兽保护区、野
(二)风景名胜区 我国住建部(原建设部,当时称国家建委)即组织各地调 查、评估和鉴定。 各省挑选,经过省政府的确定,上报国务院,申请列为国 家级风景名胜区。 自1982年起,国务院共公布了8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应符合以下条件: ①具有全国最突出、最优美的自然风景或人文景观,那里 的生态系统基本上没有受到破坏,其自然环境、动植物种 类、地质地貌具有很高的观赏、教育和科学价值。 ②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已制定颁布了相关法规,地 方政府也采取了相应措施,有效保护了其生态、地貌和美 学特色。 ③为了精神享受、娱乐、文化和教育目的,允许游人进人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但须采取措施,防止某些区域游人 超量。 ④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面积比较大,一般都在50公顷以上
通常我们可以将国家公园定义为: “国家公园是一个土地所有或地理区域系统,该系统的主要 目的就是保护国家或国际生物地理或生态资源的重要性,使 其自然进化并最小地受到人类社会的影响。”
国家公园功能: (1)保护环境; (2)保护生物多样性; (3)公众游憩、繁荣地方经济; (4)促进学术研究及国民环境教育。
一、国家公园的形成与发展
欧洲从15世纪建各种野生动物保护区,如威尼斯在726年前 就设立了保护鹿和公野猪的区域。也在非洲和墨西哥展开。
19世纪,在工业化迅速发展的国家首先产生了环境保护意识。
1832年美国画家乔治·卡特林发表《美国野牛和印第安人处 于濒危状态》,认为保护野牛和印第安人的有效途径是建立 国家公园。拒绝西方观点、资源减少边际价值提升、政府保 护资源、保护野生动物、保护当地习俗的重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