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区别

合集下载

物质的溶解性

物质的溶解性

四、气体的溶解度
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 内因:溶质气体的性质、溶剂的性质
外因:温度和压强 当温度不变的 时候: 气体溶解度一般随压强增大而增大,
压强减小而减小。 当压强不变的 时候: 气体溶解度一般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温度降低而增大。
溶解度
同种溶质在不同的溶 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不同的溶质在同种溶 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2、实验室中有两瓶失去标签的白色固体, 只知道其中一瓶是氯化钠,另一瓶是碳酸 钙,为了区别这两瓶白色固体,我们可采 用什么物理方法?
三、固体的溶解度
1、定义: 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在100克溶剂里(通常是水)达到
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固体的溶解度的四要素: 条件: 一定温度 标准: 100克溶剂(一般指水) 溶液状态:饱和状态 单位: 克(g)
练习:
1、在20℃时,100g水中溶解36g氯化钠溶液达到饱和,则20 ℃时氯化钠溶解度是_3_6__g。
2、在0℃时,100g水中最多可溶解13.3g硝酸钾,则0℃时硝 酸钾溶解度是1_3_._3_g。 3、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 g,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将其关系代入下表:
温度 溶质的质量 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质量
猜一猜:
猜想1:物质的溶解性和溶质种类有关。
猜想2:物质的溶解性和溶剂种类有关。
猜想3பைடு நூலகம்物质的溶解性和温度有关。
动动脑:
请你设计三组对比实验分别来证明你的猜想。
探究:物质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溶质 溶剂 温度 溶解性 结论
探究一 不同 相同 相同 不同
探究一:不同物质在相同溶剂中 的溶解性比较。
[实验1]用量筒各量取10mL水,分别加入两支试管中, 再分别加入氯化钠、碘各1g,

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关系-Eduwest

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关系-Eduwest
往20mL水中 操作 加入5mLNaCl 再加入5gNaCl 再加入5mL水
现象
结论
探究活动2(探究固体溶解的最大量与
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实验:用硝酸钾代替氯化钠进行上述实验,每次加入
5g。加了几次后才能使烧杯中硝酸钾固体有剩余而不再继 续溶解?然后加热烧杯,观察剩余固体有什么变化。再加 入5g硝酸钾,搅拌,观察现象。待溶液冷却后,又有什么 现象发生?将现象填入以下表格:
最多能溶解多少氯化钠
一、物质的溶解性
通常把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 里的能力叫做溶解性。
溶解性的大小跟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 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相同。
探究活动1(物质能否无限地溶解在
一定量的水中?)
学生实验:在常温下,向装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5g氯
化钠,搅拌,等氯化钠溶解后,再加5g,搅拌,观察 现象。然后再加入5mL水,搅拌,观察现象。
2.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关系:
溶解性只是一般地说明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溶解能 力的大小,是物质的一种物理性质。通常用易溶、可溶、 微溶、难溶或不溶等粗略的概念表示。我们一般根据物质 在20℃时的溶解度来判断物质的溶解性,如下表所示: 溶解度 大于10g 1g—10g 0.01g— 1g 小于0.01g
⑵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应用:
①表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查找指定温度 时物质的溶解度,并根据溶解度判断溶解性。 ②表示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可以比较同一温 度时,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 ③ 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在该点所示的温度下,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④比较和确定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程度,并据此确 定物质结晶或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
溶解性 易溶物质

八年级科学上册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1-5物质的溶解提优手册新版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1-5物质的溶解提优手册新版浙教版

第5节物质的溶解知识点1 物质的溶解性1.溶解性的概念溶解性是指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中的能力。

一般情况下,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溶质溶解的能力是__有限的__。

大多数固体物质,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能力逐渐增强;常见的固体物质中,氢氧化钙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能力__减弱。

2.影响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影响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__溶质__的性质、__溶剂__的性质和温度等。

(1)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本身的性质有关)。

(2)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的性质有关)。

(3)同一种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与__温度__有关。

3.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有的物质溶解时,会放出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浓硫酸等;有的物质溶解时,会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降低,如硝酸铵等;也有许多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没有明显变化,如氯化钠等。

知识点2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__溶剂__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__饱和__溶液。

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__不饱和__溶液。

说明①必须要指明“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因为溶液是否饱和不仅与温度有关,也与溶剂的量有关。

②必须指明是何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

例如在一定条件下,某溶液不能再继续溶解硝酸钾但可继续溶解氯化钠,此时的溶液对硝酸钾来说是饱和溶液,但对氯化钠来说就是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判断在不改变温度等其他条件的情况下,往溶液中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继续溶解。

如果能,则原溶液是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如果不能继续溶解,则原溶液是该溶质的饱和溶液。

说明一定温度下,大多数物质在一定量的溶剂中都能形成其饱和溶液,而酒精能与水以任意比例混溶,所以不存在酒精饱和溶液。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1)一般情况下,对于大多数固体物质来说有以下转化关系:饱和溶液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增加溶质、蒸发溶剂或降低温度不饱和溶液(2)特殊情况,对于少部分物质(如氢氧化钙)来说,有以下转化关系:饱和溶液增加溶剂或降低温度增加溶质、升高温度或蒸发溶剂不饱和溶液4.浓溶液和稀溶液(1)为了粗略地表示溶液中溶质含量的多少,常把溶液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

关于溶解性的几个问题

关于溶解性的几个问题
统计热力学模型
将宏观的溶解过程与微观的分子运动联系起来,通过统计热力学 理论分析溶解过程的热力学性质和动力学行为。
05
溶解性的几个问题
相似相溶原理的局限性
相似相溶原理不能解释所有溶解现 象。尽管分子间相互作用是溶解的 重要因素,但溶解度也受到分子内 相互作用、溶剂和溶质的特性等多 种因素的影响。
关于溶解性的几个问题
2023-10-28
目录
• 溶解性的基本概念 • 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 溶解性的应用 • 溶解性的研究前景 • 溶解性的几个问题
01
溶解性的基本概念
溶解的定义
溶解是指物质在溶剂中溶解, 形成均匀分散的溶液。
溶解过程包括溶质和溶剂分子 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溶质分
子在溶剂中的分散。

溶解度的预测和应用难题
溶解度预测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因为溶解度受 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溶质和溶剂的特性、温度、压 力等。
溶解度的预测对于化学反应、药物开发、材料科学等 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溶解度预测的方法还 面临着一些难题,如缺乏精确的预测模型、实验数据 的不足等。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溶剂的粘度、沸点和蒸气压等物理性质也会影响溶解性。例如,高沸点的溶剂可能更适合用于溶解高 沸点的物质。
温度和压力
温度对溶解性有很大影响。一般来说,温度升高会使溶解度增加,这是因为分子运动变得更加活跃,更容易相互扩散和相互作 用。
压力对气体和可以升华的物质的溶解性有很大影响。例如,高压下可以增加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而低压下则可能降低溶解 度。
溶解现象是物质在溶剂中溶解 后形成均一、稳定、透明的溶
液的过程。
溶解度的概念
01
溶解度是指一定温度下,溶质 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 时所溶解的克数。

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关系

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关系
如果不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水 里的溶解度。例如:NaCl在20 ℃的溶解度为36 g,表示 的意义就是:在20 ℃时,100 g水中溶解36 g氯化钠时 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或者说,在20 ℃时,100 g水最多 能溶解36 g氯化钠。
2.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关系:
溶解性只是一般地说明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溶解能 力的大小,是物质的一种物理性质。通常用易溶、可溶、 微溶、难溶或不溶等粗略的概念表示。我们一般根据物质 在20℃时的溶解度来判断物质的溶解性,如下表所示: 溶解度 大于10g 1g—10g 0.01g— 1g 小于0.01g
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增加溶质或降低温度度或减少溶剂增加溶剂或升高温度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最多能溶解多少氯化钠
一、物质的溶解性
通常把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 里的能力叫做溶解性。
溶解性的大小跟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 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相同。
探究活动1(物质能否无限地溶解在
5g。加了几次后才能使烧杯中硝酸钾固体有剩余而不再继 续溶解?然后加热烧杯,观察剩余固体有什么变化。再加 入5g硝酸钾,搅拌,观察现象。待溶液冷却后,又有什么 现象发生?将现象填入以下表格:
二、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 里加入某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 解时,所பைடு நூலகம்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 还能继续溶解的的溶液,叫做不饱 和溶液。
探究活动4(温度、压强对气体溶解 度的影响)
(1) 打开汽水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出来。 引导学生分析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压强有关。 (2) 喝了汽水以后,常常会打嗝。 引导学生分析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关。 (3) 指导学生设计方案:检验汽水中溶解的气体 是二氧化碳。

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关系

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关系

⑵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应用:
①表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查找指定温度 时物质的溶解度,并根据溶解度判断溶解性。 ②表示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可以比较同一温 度时,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 ③ 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在该点所示的温度下,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④比较和确定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程度,并据此确 定物质结晶或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
往20mL水中 操作 加入5mLNaCl 再加入5gNaCl 再加入5mL水
现象
结论
探究活动2(探究固体溶解的最大量与
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实验:用硝酸钾代替氯化钠进行上述实验,每次加入
5g。加了几次后才能使烧杯中硝酸钾固体有剩余而不再继 续溶解?然后加热烧杯,观察剩余固体有什么变化。再加 入5g硝酸钾,搅拌,观察现象。待溶液冷却后,又有什么 现象发生?将现象填入以下表格:
2.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关系:
溶解性只是一般地说明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溶解能 力的大小,是物质的一种物理性质。通常用易溶、可溶、 微溶、难溶或不溶等粗略的概念表示。我们一般根据物质 在20℃时的溶解度来判断物质的溶解性,如下表所示: 溶解度 大于10g 1g—10g 0.01g— 1g 小于0.01g
二、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 里加入某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 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 还能继续溶解溶液中析出
结 晶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问题:
增加溶质或降低温 度 或减少溶剂 不饱和溶液 增加溶剂或升高温度
几 种 物 质 的 溶 解 度 曲 线
熟石灰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1)影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的因素:
温度:在溶质和溶剂一定的情况下,温度是影响固体溶 解度的重要因素。 一般规律如下: ①大部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硝 酸钾); ②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如氯化 钠); ③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 氢氧化钙)。

溶解性与溶解度解析

溶解性与溶解度解析

溶解性与溶解度解析
既然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一定量的溶剂里的溶解量是有限度的,科学上是如何表述和量度这种溶解限度呢?好,那么我们就先来看一下溶解性的概念。

溶解性
通过实验的验证,在相同条件下(温度相同),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里,溶解的能力是各不相同的。

我们通常把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做溶解性。

溶解性的大小跟溶剂和溶质的本性有关。

所以在描述一种物质的溶解性时,必须指明溶剂。

物质的溶解性的大小可以用四个等级来表示:易溶、可溶、微溶、难溶(不溶),很显然,这是一种比较粗略的对物质溶解能力的定性表述。

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
从溶解性的概念,我们知道了它只是一种比较粗略的对物质溶解能力的定性表述。

也许会有同学问:能不能准确的把物质的溶解能力定量地表示出来呢?答案是肯定的。

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的溶解度的概念。

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

在这里要注意:如果没有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就是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

初中化学课题2《溶解度》教案

初中化学课题2《溶解度》教案

课题2溶解度一、教学目的要求1.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

2.了解溶解度的涵义,初步学习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二、本课题分析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对从定量的角度去理解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

在上一课题中,已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质放到溶剂中时的一些情况。

但是不是所有物质都能溶解于水呢?在一定量水中是不是能大量溶解某一物质呢?本课题就要研究物质在一定量水中溶解的限度的问题。

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

以学生亲自参与的两个“活动与探究”和两个“讨论”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

第一个活动后通过讨论引入溶解度概念,再以一个活动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

最后通过讨论又引出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本课题的重点是建立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建议如下:1.学生通过对氯化钠溶于水和硝酸钾溶于水的活动与探究,应该了解:(1)要判断物质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必须确定“一定量溶剂”和“一定温度”这两个条件;(2)当这两个条件不变时,多数物质的溶解有一定的限度。

学生有了这两点理解之后,就比较容易理解:当溶质溶解达到它的限度时,如果条件不变,溶液就处于一种特殊的状态即饱和状态,这时的溶液就是饱和溶液。

如果条件发生变化,如溶剂量或温度发生变化,饱和溶液就有可能变成不饱和溶液。

2.要引导学生结合海水制盐,利用下式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关系:3.在建立溶解度的概念时,学生对于温度对物质溶解度的影响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于规定“一定的温度”比较容易理解。

但是对于为什么要规定“在100 g溶剂里”,常常缺乏感性的思考依据,对此教师能够用形象的比喻来协助学生思考。

例如,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别溶解糖和食盐,你能判断糖和食盐的溶解度哪个大吗?如果都用一杯水,你能判断吗?当学生理解应对溶剂量作规定后,教师就能够明确指出,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通常用100 g 溶剂为依据,这是人为规定的。

用学生所能接受的事实来比较,能够协助学生对一些科学规定的意义加深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区别
溶解性只是一般地说明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溶解能力的大小,是物质的一种物理性质。

通常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或不溶等粗略的概念表示。

溶解度是衡量物质在某种溶剂里溶解性大小的尺度,是溶解性的定量的表示方法,是在一定的温度、压强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制成饱和溶液时,所溶解的溶质的量。

溶解性虽然是用易溶、可溶、微溶和难溶等较粗略的概念表示,但它也有在一定范围内定量的意义。

在学习物理性质或某些化学反应时是经常应用的,因此,对这个概念不可忽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