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鉴定学实验部分教案
中药鉴定实验教案模板及范文

一、实验名称:二、实验目的:1. 掌握中药鉴定实验的基本操作步骤和方法;2. 熟悉常用中药的性状、显微、理化鉴定方法;3.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团结合作的实验态度。
三、实验原理:四、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显微镜、试管、小漏斗、烧杯、蒸发皿、水浴锅、回流装置、量瓶、电吹风、薄层色谱用具、紫外分光光度计、紫外光灯、酒精灯、吸管、电动离心机、超声波震荡器等。
2. 试剂:50%甘油水溶液、硫酸、碘试液、甲醇、乙醇、丙酮、氯仿、醋酐、环己烷、对二甲氨基苯甲醛、10%硫酸乙醇溶液、脂蟾毒配基、华蟾蜍次素、甘油醋酸、水合氯醛、浓过氧化氢(30%)、盐酸、氢氧化钡、胆酸、去氧胆酸、异辛烷、醋酸乙酯、冰醋酸、茚三酮试液、10%氢氧化钠、0.5%硫酸铜溶液、70%乙醇、甘氨酸、正丁醇、2%茚三酮丙酮溶液、硅胶G、羧甲基纤维素钠等。
五、实验材料:1. 实验药材:大黄、水蛭、全蝎、蟾酥、石决明、海马、蛤蚧、蕲蛇、乌梢蛇、斑蝥、麝香、鹿茸、牛黄、羚羊角、穿山甲等。
2. 对照药材:大黄对照药材、蟾酥对照药材、麝香对照药材、鹿茸对照药材、牛黄对照药材等。
六、实验步骤:1. 性状鉴定:观察药材的外观、气味、质地、断面等特征;2. 显微鉴定:制作药材粉末制片,观察细胞结构、组织构造等特征;3. 理化鉴定:根据药材的性质,进行相应的理化实验,如含量测定、鉴别反应等。
七、实验报告:1. 实验目的、原理、仪器与试剂、实验材料、实验步骤;2. 实验现象与结果;3. 讨论与分析。
八、教学要求:1. 学生应熟悉实验操作步骤,掌握实验原理;2. 学生应学会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3. 学生应培养严谨、细致、团结合作的实验态度。
九、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实验原理的掌握程度;2. 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3. 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讨论能力。
二、范文实验名称:大黄鉴定实验一、实验目的:1. 掌握大黄的性状、显微、理化鉴定方法;2.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团结合作的实验态度。
中药鉴定学实验部分教案

实验十五动物类中药的鉴定一、实验目的1、掌握下列药材的性状鉴定特征:水蛭、全蝎、蟾酥、石决明、海马、蛤蚧、蕲蛇、乌梢蛇、斑蝥、麝香、鹿茸、牛黄、羚羊角、穿山甲。
2、掌握蟾酥、麝香的显微鉴定特征。
3、掌握蟾酥、牛黄、鹿茸、麝香的理化鉴定方法。
二、实验仪器、试剂及材料1、仪器:显微镜、试管、小漏斗、烧杯、蒸发皿、水浴锅、回流装置、量瓶、电吹风、薄层色谱用具、紫外分光光度计、紫外光灯、酒精灯、吸管、电动离心机、超声波震荡器。
2、试剂:50%甘油水溶液、硫酸、碘试液、甲醇、乙醇、丙酮、氯仿、醋酐、环己烷、对二甲氨基苯甲醛、10%硫酸乙醇溶液、脂蟾毒配基、华蟾蜍次素、甘油醋酸、水合氯醛、浓过氧化氢(30%)、盐酸、氢氧化钡、胆酸、去氧胆酸、异辛烷、醋酸乙酯、冰醋酸、茚三酮试液、10%氢氧化钠、0.5%硫酸铜溶液、70%乙醇、甘氨酸、正丁醇、2%茚三酮丙酮溶液、硅胶G、羧甲基纤维素钠。
3、材料:实验目的项下列出的中药材;蟾酥粉末、麝香仁粉末、鹿茸粉末、牛黄粉末、鹿茸对照药材粉末。
三、实验内容1、药材性状鉴定主要特征(1)水蛭Hirudo:蚂蝗:扁平纺锤形,有多数环节,长4~10cm,宽0.5~2cm。
背部黑褐色或黑棕色,用水浸后,可见黑色斑点排成5条纵线;腹面棕黑色,两侧棕黄色。
前端略尖,吸盘不显著,后端钝圆,吸盘较大。
质脆,易折断,断面胶质状。
水蛭:扁长圆柱形,体多弯曲扭转,长2~5cm,宽0.2~0.3cm。
柳叶蚂蝗:狭长而扁,长5~2cm,宽0.1~0.5m。
(2)全蝎Scorpio:头胸部和前腹部呈扁平长椭圆形,后腹部呈尾状,皱缩弯曲,完整者体长约6cm。
头胸部呈绿褐色,前面有一对短小的螯肢及一对较长大的钳状脚须,形似蟹螯,背覆有梯形背甲,腹面有足4对;前腹部由7节组成,背面绿褐色,有5条隆脊线;后腹部6节,棕黄色,末节有锐钩状毒刺。
(3)蟾酥Venenum Bufonis:呈扁圆形团块状或片状。
棕褐色或红棕色。
江西中药鉴定学教案

江西中药鉴定学教案教案标题:江西中药鉴定学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江西中药鉴定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江西中药鉴定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培养学生对中药鉴定的兴趣和热情。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
教案内容: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中药学的基本知识,了解中药的来源和应用。
2. 提问:为什么中药鉴定学对中药的质量控制非常重要?二、讲解(15分钟)1. 介绍江西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意义。
2. 解释江西中药鉴定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外观特征鉴定、显微镜鉴定、化学成分鉴定等。
三、实践活动(30分钟)1. 分发不同种类的中药样本给学生,要求学生观察和描述外观特征。
2. 引导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中药样本的细胞结构。
3. 指导学生使用化学试剂进行简单的化学成分鉴定。
四、讨论与总结(15分钟)1.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分析结果。
2. 引导学生讨论中药鉴定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3.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在家中选择一种常见的中药材进行鉴定,并写一份简短的实验报告。
2. 提供参考书籍和网站资源供学生查阅。
教案评估:1.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2. 学生在讨论环节中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3. 学生完成的作业报告的质量和准确性。
教案扩展:1. 组织学生参观中药鉴定实验室,深入了解中药鉴定的实际操作过程。
2. 邀请中药鉴定专家进行讲座,分享实际案例和经验。
教案注意事项:1. 确保学生对中药学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
2. 提供足够的中药样本和实验器材。
3. 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注意安全和卫生问题。
医学中药鉴定学实验课教案

医学精品中药鉴定学实验课教案一、实验课程名称:中药鉴定学实验二、实验课程目的: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药鉴定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他们对中药鉴定的准确性和熟练度。
3. 加深学生对中药学科的理解,提升他们对中药事业的兴趣和热情。
三、实验课程内容:1. 中药鉴定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学习。
2. 中药样本的采集和保存方法。
3. 中药材的性状鉴定技术。
4. 中药饮片的显微鉴定技术。
5. 中药化学成分的鉴定方法。
四、实验课程步骤:1. 教师讲解中药鉴定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负责一种中药材或中药饮片的鉴定。
3.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样本的采集和保存,教给学生正确的取样方法和保存方式。
4.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运用性状鉴定技术和显微鉴定技术,对样本进行鉴定。
5.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中药化学成分的鉴定方法,并进行实际操作演示。
五、实验课程要求:1. 学生必须提前预习相关理论知识,了解实验内容和目的。
2. 学生必须按时参加实验课程,不得迟到早退。
3.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实验规程和安全规定,不得擅自操作实验设备。
六、实验课程材料与器材:1. 中药材和中药饮片样本。
2. 中药鉴定学实验指导书。
3. 显微镜、显微镜片、显微镜台。
4. 放大镜、解剖工具、样品盘。
5. 化学试剂、实验仪器、实验室安全装备。
七、实验课程注意事项:1. 学生在进行实验前,必须认真检查实验材料和器材,确保齐全完好。
2.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必须注意实验室安全,正确使用实验设备和试剂。
3. 学生在使用显微镜时,必须遵循显微镜的使用规程,防止损坏仪器。
4.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得随意离开实验室,如有特殊情况,需向教师请假。
八、实验课程评价:1. 学生实验报告的质量: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步骤、结果和收获等方面的完整性and 准确性。
2.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包括样本采集、保存、性状鉴定和显微鉴定等方面的熟练程度。
中药实验课教案模板范文

---一、课程名称:中药实验二、授课对象:药学专业本科生三、授课学时:2学时四、实验目的:1. 通过实验操作,加深对中药学基本理论的理解。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实验报告撰写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五、实验内容:1. 实验一:中药饮片的外观鉴别2. 实验二:中药提取物的制备3. 实验三:中药有效成分的鉴定六、实验器材与试剂:- 实验器材:显微镜、研钵、筛子、漏斗、烧杯、蒸发皿、酒精灯、滴定管等。
- 实验试剂:甲醇、乙醇、盐酸、硫酸、氢氧化钠等。
七、实验步骤:实验一:中药饮片的外观鉴别1. 预习:学生预习相关中药学知识,了解中药饮片的外观特征。
2. 操作:学生分组进行中药饮片的外观观察,记录颜色、形状、气味等特征。
3. 讨论:分组讨论,分析不同中药饮片的特点。
4. 报告: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结果。
实验二:中药提取物的制备1. 预习:学生预习中药提取的相关知识,了解常用提取方法。
2. 操作:学生分组进行中药提取物的制备,选择合适的提取方法(如煎煮法、渗漉法等)。
3. 讨论:分组讨论,分析提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4. 报告:撰写实验报告,记录实验过程、结果及分析。
实验三:中药有效成分的鉴定1. 预习:学生预习中药有效成分鉴定的相关知识,了解常用鉴定方法。
2. 操作:学生分组进行中药有效成分的鉴定,如采用薄层色谱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等。
3. 讨论:分组讨论,分析鉴定结果,判断中药中是否含有特定有效成分。
4. 报告:撰写实验报告,记录实验过程、结果及分析。
八、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严格遵守实验室操作规程。
2. 使用试剂时,注意剂量控制,避免浪费。
3. 实验结束后,清理实验台,保持实验室整洁。
九、实验评价:1. 实验操作技能:根据操作熟练程度和规范程度进行评分。
2. 实验报告:根据实验报告的完整性、准确性、分析能力进行评分。
3. 团队协作:根据团队协作情况、沟通能力进行评分。
医学中药鉴定学实验课教案

医学精品中药鉴定学实验课教案一、课程背景中药鉴定学是中医药学领域的一门重要学科,旨在识别、鉴别和评价中药的真伪、优劣。
本课程通过实验课的形式,让学生亲手操作,加深对中药鉴定方法与技术的理解,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具备专业素养的中医药人才。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药鉴定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意义。
2. 掌握中药鉴定的基本技术和方法,如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等。
3. 学会使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中药鉴定,如薄层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
4.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5. 增强学生对中医药事业的热爱,提高传承和创新中医药的意识。
三、教学内容1. 中药鉴定学的基本概念与方法2. 中药的性状鉴定3. 中药的显微鉴定4. 中药的理化鉴定5. 现代技术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药鉴定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意义,以及各种鉴定技术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2. 演示法:教师示教,演示各种鉴定技术的操作方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和掌握。
3. 实践操作法: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进行中药鉴定实践,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4.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析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中药鉴定学教材。
2. 实验材料:提供各种中药样本、实验仪器和试剂。
3. 多媒体教学资源:制作精美的PPT、视频等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4.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阅相关的中药鉴定学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其中理论讲授16课时,实验操作16课时。
2. 教学计划:第1-4课时:介绍中药鉴定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意义。
第5-8课时:讲解中药的性状鉴定,包括外观、气味、滋味等。
第9-12课时:学习中药的显微鉴定,包括细胞组织学、粉末显微镜等。
第13-16课时:了解中药的理化鉴定,如比重、硬度、溶解度等。
第17-20课时:学习现代技术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如薄层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
中药鉴定学实验指导

中药鉴定学实验指导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训练学生掌握中药鉴定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对中药质量状况的判断能力,为日后从事相关工作做好准备。
二、实验原理中药鉴定学是通过对中药材的性状、性味、性能、内在质量等进行系统观察和分析,结合中药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方法来鉴别、评估中药材品质的学科。
主要包括外观特征、显微形态特征、理化指标测定等方面。
三、实验仪器与药材准备1.显微镜2.pH试纸3.中药材样本:人参、黄芪、当归等四、实验步骤4.1 外观特征观察1.将中药材样本放在光线充足的地方,用肉眼观察其外观特征,包括色泽、形态、气味等。
2.记录观察结果,比较中药材的外观特征差异。
4.2 显微形态特征观察1.取一小块中药材制作横切面或纵切面,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2.观察中药材的细胞结构、导管特征等微观形态特征。
3.记录观察结果,并与已知标本进行比较。
4.3 理化指标测定1.用pH试纸测试中药材样本的酸碱性。
2.可选择其他合适的理化性质指标进行测定,如水分含量、灰分含量等。
五、实验注意事项1.操作实验仪器时要小心轻放,避免损坏。
2.注意个人安全防护,如手套、口罩等。
3.实验过程中保持实验台面整洁,防止交叉污染。
4.严格按照实验步骤操作,不可擅自更改。
5.实验结束后,清洁实验仪器,并妥善保管。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以上实验,学生可以对中药材的外观特征、显微形态特征和部分理化性质进行初步鉴定,加深对中药材的认识和了解。
同时,通过实验操作的锻炼,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七、实验拓展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中药鉴定学相关实验,如对多种中药材的比对鉴定、对不同加工方法下中药材性状变化的研究等,以提升自身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
以上为中药鉴定学实验指导,希朥能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参考。
中药鉴定实验教案模板范文

一、实验名称中药鉴定实验二、实验目的1. 熟悉中药鉴定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2. 掌握中药粉末的制备、制片和显微测量的技术。
3. 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中药的细胞结构和组织构造。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和实验操作能力。
三、实验内容1. 中药粉末的制备与制片2. 显微镜观察中药细胞结构和组织构造3. 显微测量技术4. 中药鉴定实验报告撰写四、实验器材与试剂1. 器材: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解剖针、镊子、剪刀、解剖盘、放大镜、培养皿、酒精灯、火柴、实验记录本等。
2. 试剂:水、酒精、甘油、盐酸、碘液、显微镜油镜等。
五、实验步骤1. 中药粉末的制备与制片(1)取一定量的中药样品,研磨成粉末。
(2)用解剖针将粉末均匀地铺在载玻片上。
(3)用盖玻片覆盖粉末,轻压使粉末均匀分布。
(4)用显微镜油镜观察制片。
2. 显微镜观察中药细胞结构和组织构造(1)观察中药粉末制片,注意观察细胞形状、大小、细胞壁、细胞核等结构。
(2)观察中药的组织构造,如导管、纤维、韧皮部、木质部等。
3. 显微测量技术(1)使用显微镜测量细胞和组织的尺寸。
(2)记录测量结果,并计算平均值。
4. 实验报告撰写(1)根据实验观察结果,描述中药的细胞结构和组织构造。
(2)分析实验结果,总结中药鉴定实验的要点。
(3)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和实验讨论等内容。
六、实验注意事项1. 操作过程中注意安全,避免触电、烫伤等事故。
2. 使用显微镜时,注意调节焦距,确保观察清晰。
3. 实验过程中保持实验室整洁,不要随意丢弃废弃物。
4. 实验结束后,清理实验器材,保持实验室卫生。
七、实验报告要求1. 实验报告应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和实验讨论等内容。
2. 实验结果应准确、清晰,数据可靠。
3. 实验讨论部分应结合实验结果,对中药鉴定实验的要点进行总结和阐述。
八、实验时间2课时九、实验评价1. 实验操作规范程度2. 实验结果准确性3. 实验报告质量4. 实验讨论深度通过本实验,学生能够掌握中药鉴定实验的基本方法,提高观察、分析、比较和实验操作能力,为今后从事中药研究、生产、销售等工作奠定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十五动物类中药的鉴定一、实验目的1、掌握下列药材的性状鉴定特征:水蛭、全蝎、蟾酥、石决明、海马、蛤蚧、蕲蛇、乌梢蛇、斑蝥、麝香、鹿茸、牛黄、羚羊角、穿山甲。
2、掌握蟾酥、麝香的显微鉴定特征。
3、掌握蟾酥、牛黄、鹿茸、麝香的理化鉴定方法。
二、实验仪器、试剂及材料1、仪器:显微镜、试管、小漏斗、烧杯、蒸发皿、水浴锅、回流装置、量瓶、电吹风、薄层色谱用具、紫外分光光度计、紫外光灯、酒精灯、吸管、电动离心机、超声波震荡器。
2、试剂:50%甘油水溶液、硫酸、碘试液、甲醇、乙醇、丙酮、氯仿、醋酐、环己烷、对二甲氨基苯甲醛、10%硫酸乙醇溶液、脂蟾毒配基、华蟾蜍次素、甘油醋酸、水合氯醛、浓过氧化氢(30%)、盐酸、氢氧化钡、胆酸、去氧胆酸、异辛烷、醋酸乙酯、冰醋酸、茚三酮试液、10%氢氧化钠、0.5%硫酸铜溶液、70%乙醇、甘氨酸、正丁醇、2%茚三酮丙酮溶液、硅胶G、羧甲基纤维素钠。
3、材料:实验目的项下列出的中药材;蟾酥粉末、麝香仁粉末、鹿茸粉末、牛黄粉末、鹿茸对照药材粉末。
三、实验内容1、药材性状鉴定主要特征(1)水蛭Hirudo:蚂蝗:扁平纺锤形,有多数环节,长4~10cm,宽0.5~2cm。
背部黑褐色或黑棕色,用水浸后,可见黑色斑点排成5条纵线;腹面棕黑色,两侧棕黄色。
前端略尖,吸盘不显著,后端钝圆,吸盘较大。
质脆,易折断,断面胶质状。
水蛭:扁长圆柱形,体多弯曲扭转,长2~5cm,宽0.2~0.3cm。
柳叶蚂蝗:狭长而扁,长5~2cm,宽0.1~0.5m。
(2)全蝎Scorpio:头胸部和前腹部呈扁平长椭圆形,后腹部呈尾状,皱缩弯曲,完整者体长约6cm。
头胸部呈绿褐色,前面有一对短小的螯肢及一对较长大的钳状脚须,形似蟹螯,背覆有梯形背甲,腹面有足4对;前腹部由7节组成,背面绿褐色,有5条隆脊线;后腹部6节,棕黄色,末节有锐钩状毒刺。
(3)蟾酥Venenum Bufonis:呈扁圆形团块状或片状。
棕褐色或红棕色。
团块状者质坚,不易折断,断面棕褐色,角质状,微有光泽;片状者质脆,易碎,断面红棕色,半透明。
、气微腥,味初甜而后有持久的麻辣感,粉末嗅之作嚏。
断面沾水,即呈乳白色隆起。
粉末少许置于锡箔纸上,加热即熔成油状。
(4)石决明Concha Haliotidis:杂色鲍:呈长卵圆形,内面观略呈耳形,长7~9cm,宽5~6cm,高约2cm。
表面暗红色,有多数螺肋和细密生长线,螺旋部小,体螺部大,从螺旋部顶处开始向右排列有20余个疣状突起,末端6~9个开孔,孔口与壳面平。
内面光滑,具珍珠样彩色光泽。
壳较厚。
质坚硬,不易破碎。
皱纹盘鲍:呈长椭圆形,长8~12cm,宽6~8cm,高2~3cm。
表面灰棕色,有多数粗糙而不规则的皱纹,生长线明显,常有苔藓类或石灰虫等附着物,末端4~5个开孔,孔口突出壳面。
壳较薄。
羊鲍:近圆形,长4~8cm,宽2.5~6cm,高0.8~2cm。
壳顶位于近中部而高于壳面,螺旋部与体螺部各占1/2,从螺旋部边缘有2行整齐的突起,尤以上部较为明显,末端4~5个开孔,呈管状。
澳洲鲍:呈扁平卵圆形,长13~17cm,宽11~14cm,高3.5~6cm。
表面砖红色,螺旋部约为壳面的1/2,螺肋和生长线呈波状隆起,疣状突起30余个,末端7~9个开孔,孔口突出壳面。
耳鲍:狭长,略扭曲,呈耳状,长5~8cm,宽2.5~3.5cm,高约1cm。
表面光滑,具翠绿色、紫色及褐色等多种颜色形成的斑纹,螺旋部小,体螺部大,疣状突起的末端5~7个开孔,孔口与壳面平,多为椭圆形,壳薄,质较脆。
白鲍:呈卵圆形,长11~14cm,宽8.5~11cm,高3~6.5cm。
表面砖红色,光滑,壳顶高于壳面,生长线颇为明显,螺旋部约为壳面的1/3,疣状突起30余个,末端9个开孔,孔口与壳面平,壳薄,质较脆。
(5)海马Hippocampus:线纹海马:体呈扁长形而弯曲,长可达30cm。
黄白色。
头略似马头,吻长管状,两眼深陷。
躯干部七棱形,尾部四棱形,渐细卷曲,体上有瓦楞形的节纹并具短棘。
习称“马头、蛇尾、瓦楞身”。
体轻,骨质,坚硬。
三斑海马:体侧背部1、4、7节的短棘基部各有1黑斑。
小海马:体形小,长7~10cm,黑褐色节纹及短棘均较细小。
刺海马:体长15~20cm。
头和躯干上的棘特别发达,棘细而尖,长2~4mm。
大海马:体长20~30cm,黑褐色。
(6)蛤蚧Gecko:全体呈扁片状,头颈部及躯干部长9~18cm,头颈部约占三分之一,腹背部宽6~11cm,尾长6~12cm。
头略呈扁三角形,两眼多凹陷成窟窿,无眼睑,口内角质细齿密生于颚的边缘,无异型大齿。
吻部半圆形,吻鳞不切鼻孔,与鼻鳞相连,上鼻鳞左右各1片,上唇鳞12~14对,下唇鳞(包括颏鳞)21片。
腹背部呈椭圆形,腹薄。
背部灰黑色或银灰色,有黄白色或灰绿色斑点(进口蛤蚧多为砖红色斑点)散在或密集呈不显著的斑纹,脊椎骨及两侧肋骨突起。
四足均有五趾,除第一指趾外,均具爪,趾间仅具蹼迹,足趾底面具吸盘。
尾细而坚实,几与体长相等,微显骨节,与背部颜色相同,有不甚明显的6~7个银灰色环带。
全身密被类圆形微有光泽的细鳞。
质坚韧。
(7)蕲蛇Agkistrodon:呈圆盘状,盘径17~34cm,体长可达2m。
头在中间稍向上,呈三角形而扁平,吻端向上,习称“翘鼻头”。
上腭有管状毒牙,中空尖锐。
背部两侧各有黑褐色与浅棕色组成的“V”形斑纹17~25个,其“V”形的两上端在背中线上相接,习称“方胜纹”,有的左右不相接,呈交错排列。
腹部撑开或不撑开,灰白色,鳞片较大,有黑色类圆形的斑点,习称“连珠斑”;腹内壁黄白色,脊椎骨的棘突较高,呈刀片状上突,前后椎体下突基本同形,多为弯刀状,向后倾斜,尖端明显超过椎体后隆面。
尾部骤细,末端有三角形深灰色的角质鳞片1枚,习称“佛指甲”。
(8)乌梢蛇Zaocys:呈圆盘状,盘径约16cm。
表面黑褐色或绿黑色,密被菱形鳞片;背鳞行数成双,背中央2~4行鳞片强烈起棱,形成两条纵贯全体的黑线。
头盘在中央,扁圆形,眼大而下凹陷,有光泽。
上唇鳞8枚,第4、5枚入眶,颊鳞1枚,眼前下鳞1枚,较小,眼后鳞2枚。
脊部高耸成屋脊状,俗称“剑脊”。
腹部剖开边缘向内卷曲,脊肌肉厚,黄白色或淡棕色,可见排列整齐的肋骨。
尾部渐细而长,尾下鳞双行。
剥皮者仅留头尾之皮,中段较光滑。
(9)斑蝥Mylabris:南方大斑蝥:呈长圆柱形,长1.5~2.5cm,宽0.5~1cm。
头及口器下垂,有复眼及触角各1对,触角多已脱落。
背部具革质鞘翅1对,黑色,有3条黄色或棕黄色的横纹;鞘翅下面有棕褐色薄膜状内翅2片。
胸腹部乌黑色,胸部有足3对。
有特殊的臭气,刺激性强,不宜口尝。
黄黑小斑蝥:体形较小,长1~1.5cm。
(10)麝香Moschus:毛壳麝香:呈囊状球形、椭圆形或扁圆形,直径3~8cm,厚2~4cm。
开口面的皮革质,棕褐色,略平,密生白色或灰棕色短毛,从两侧围绕中心排列,中央有一小囊孔,直径约2~3mm。
另一面为棕褐色略带紫色的皮膜,微皱缩,偶显肌肉纤维,略有弹性;剖开后,可见中层皮膜呈棕褐色或灰褐色,半透明;内层皮膜呈棕色,内含颗粒状及粉末状的麝香仁和少量细毛及脱落的内层皮膜(习称“银皮”或“云皮”)。
有特异香气。
麝香仁:野生品质柔、油润、疏松;其中呈不规则圆球形或颗粒状者习称“当门子”,外表多呈紫黑色,微有麻纹,油润光亮,断面黄棕色或深棕色;粉末状者多呈棕色或棕褐色,并有少量脱落的内层皮膜和细毛。
(11)鹿茸Cornu Cervi Pantotrichum:花鹿茸:锯茸:呈圆柱状分枝,具1个分枝者习称“二杠”,主枝习称“大挺”,长17~20cm,锯口直径4~5cm,离锯口约1cm处分出侧枝,习称“门庄”,长9~15cm,枝顶钝圆,较大挺略细。
外皮红棕色或棕色,多光润,表面密生红黄色或棕黄色细茸毛,上端毛密,下端较疏;分岔间具一条灰黑色筋脉,皮茸紧贴。
锯口面黄白色,中部有致密的蜂窝状小孔,外围无骨质。
体轻。
气微腥,味微咸。
具2个分枝者习称“三岔”,大挺长23~34cm,直径较二杠细,略呈弓形而微扁,枝端略尖,下部多有纵棱筋及突起小疙瘩;皮红黄色,茸毛较稀而粗;锯口外围多已骨化;体稍重。
二茬茸(再生茸):和头茬茸近似,但主枝长而不圆或下粗上细,下部有纵棱筋,皮灰黄色,茸毛较粗糙,锯口外围多已骨化。
(12)牛黄Calculus Bovis蛋黄:多呈卵形、类球形、四方形或三角形,大小不一,直径0.6~3(4.5)cm。
表面黄红色至棕黄色,有的表面挂有一层黑色光亮的薄膜,习称“乌金衣”,有的粗糙,具疣状突起,有的具龟裂纹。
体轻,质酥脆,易分层剥落,断面金黄色,可见细密的同心层纹,有的夹有白心。
气清香,味苦而后微甜,人口有清凉感,嚼之易碎,不粘牙。
管黄:呈管状,完整者长约3cm,直径可达1.5cm,或为破碎的小片。
表面不平或有横曲纹,有裂纹及小突起,红棕色或棕褐色。
质酥脆,断面有较少的层纹,有的中空,色较深。
(13)羚羊角Cornu Saigae Tataricae:呈长圆锥形,略呈弓形弯曲,长15~33(44)cm,基部直径3~4cm。
类白色或黄白色,基部稍呈青灰色;嫩枝全体光润如玉,无裂纹,对光透视有“血丝”或紫黑色斑纹,老枝有细纵裂纹。
除顶端部分外,有10~16个隆起的环脊,间距约2cm,用手握之,四指正好嵌入凹处。
角的基部横截面类圆形,内有坚硬质重的角柱,习称“骨塞”,长约占全角的1/2~1/3,表面有突起的纵棱与其外面角鞘内的凹沟紧密嵌合,从横断面观,其结合部呈锯齿状。
除去“骨塞”后,角的下半段成空筒状,全角呈半透明,对光透视,上半断无骨塞部分的中央有一条隐约可辨的细孔道直通角尖,习称“通天眼”。
(14)穿山甲Squama Manis:扇形、三角形、菱形或盾形的扁平片状或半折合状,中间较厚,边缘较薄。
外表面黑褐色或黄褐色,有光泽,宽端有数十条排列整齐的纵纹及数条横线纹;窄端光滑。
内表面中部有1条明显突起的弓形横向棱线,其下方有数条与棱线相平行的细纹。
角质,半透明,坚韧而有弹性,不易折断。
2、显微鉴定(1)蟾酥:1)取蟾酥粉末,以水合氯醛试液装片,稍加热,碎块透明并逐渐溶解。
2)取蟾酥粉末,以浓硫酸装片,立即呈橙黄色或橙红色,碎块周围逐渐溶解缩小而呈类圆形的透明小块,表面出现龟裂状纹理,放置稍久,即全部溶解消失。
蟾酥粉末图:1.用水合氯醛夜装片 2.硫酸装片,示逐渐溶解状态(2)麝香:麝香仁粉末棕褐色或黄棕色。
为无数无定形颗粒状物集成的半透明或透明团块,淡黄色或淡棕色;团块中包埋或散在有方形、柱状、八面体或不规则形的晶体;并可见圆形油滴,偶见毛和内皮层膜组织。
麝香粉末图:1.分泌物团块2.晶体 3.表皮组织碎片4.麝毛3、理化鉴定(1)牛黄:1)取牛黄粉末0.1g,加盐酸1 ml及氯仿10 ml,充分振摇,混匀,氯仿层呈黄褐色,分取氯仿层,加氢氧化钡试液5 ml,振摇,即生成黄褐色沉淀,分离除去水层和沉淀,取氯仿层约1 ml,加醋酐1 ml,硫酸2滴,摇匀,放置,溶液呈绿色(检查胆固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