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认同论》读后感

合集下载

文化认同视域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策略

文化认同视域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策略

LOQUJIANSHE2021年第10期文化认同视域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策略杨蕾朱梦蓝[提要]在新时代背景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发展要求引导下,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已得到社会各界认可,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探讨也日趋丰富,其中,围绕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开罠询後必:■:I■■:賈专没烈辰研究认为.扌:吋代对爱国主义教育实施提出了新要求,为使之实现,有必咚引入汽臼n,-!%;•]■.<iL-i.'v同与爱n A址教育的联结之处,并结合实际情况,研讨其开展策略,提升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效。

[关键词]文化认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策略[作者简介]坷gm济拧理「祁学院文法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离等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国防教育;朱梦蓝,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文法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科学、思想政33OOSS)[基金项目]工門:济管戸干邙学洗红耸文化研究中心课题“文化认同视域下大学生爱国主义K Yf■'.r'L-t20201IS\\II<Z()()2)爱国主义教育,其实质在于帮助受教育者增强对中国政治冲国历史冲国文化冲国国情、中华民族的认可,并将其转化为爱国之情、报国之志与群体性认可。

为使其实现,有必要引入文化认同理论,并在此视域下探讨行之有效的策略。

因此,有必要对文化认同理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要求进行深入探讨,同时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策略进行分析,研讨如何增强其实效。

一、认同理论与文化认同(一)认同理论的内涵与外延1.认同的内涵对“认同”概念的解释,诸多学者结合自身研究提出见解。

崔新建认为,认同指作为个体的人,对共同的对象进行相互确认。

认同的存在形式是一种双向和互动的关系,真正的认同会建立起认同关系丿]韩震认为,认同具有历史性。

在全球化时代,文化不断交融,传统意义上的认同出现动摇,认同真正成为一个问题,甚至上升到政治与文化安全层面。

⑵Tajfel在研究人类最简群体范式后指出,社会认同即个体通过社会分类,对自己的群体产生认同,随之会产生群体内偏好与群体外偏见现象。

历史文化认同意识

历史文化认同意识

历史文化认同意识《魏书》创设《序纪》,通过叙述拓跋氏的族属源流,从血统上把拓跋氏融入中华民族,有利于其从文化上认祖归宗。

《魏书》没有纠缠于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能否列入正统这个难以说清的问题,而是转换一个角度,提出了正统不是根据族称,而是以德相承的理论。

《魏书》为三国两晋和十六国的历史画出一个历史发展统序,即汉——魏——西晋——北魏,客观上起到了淡化夷夏之防的历史作用,为多民族国家从分裂逐步走向统一奠定了理论基础。

从中国历史发展看,《魏书》不仅是西晋末年以降中国北方各少数民族历史进程的生动记录,也是这一时期民族融合发展的历史总结。

《魏书》中鲜明的历史文化认同意识,对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魏书》开篇的《序纪》,是12篇帝纪的引言,也是全书的总纲,作者的匠心和微旨贯彻其间。

从历史编撰角度看,史书体例不仅是史书的内部组织结构和表述形式问题,也是通过一定的编撰体例,表达史家一定的历史观念和史学观念。

在华夏正统观念占主导地位的历史时期,鲜卑拓跋氏进入中原并依靠军事征服统一北方,他们既有战胜者的优越感,也有因华夏正统观念影响而形成的夷狄民族的自卑感。

如何有效说明像鲜卑拓跋氏这样的少数民族政权存有和统治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就成为当时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之一就是从历史上论证少数民族与汉族同根同源,同宗共祖,论证汉人与长期居住在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不是夷夏关系而是兄弟关系,从血统论上找到少数民族政权存有和统治中原地区既合理又合法的历史根据。

《魏书》创设《序纪》最主要的意义就在于通过叙述拓跋氏的族属源流,从血统上把拓跋氏融入中华民族,从文化上认祖归宗,并以此论证北魏政权在中国历史发展序列中的正统地位。

黄帝被确立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至少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魏书?序纪》开篇说:“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

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

《文化认同论》

《文化认同论》

3新西部 NEW WEST 2018年10月上旬刊Think Tank Frontier 丨智库前沿T新著NEW BOOK《文化认同论》郑晓云 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文化认同论》是云南省社会科学院郑晓云研究员一部研究文化认同问题的学术专著。

这部专著的第一版于1992年出版,原名《文化认同与文化变迁》,第二版出版时根据出版社的建议书名改为《文化认同论》。

本次出版的第三版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修订并增加内容而成。

“‘文化认同’是人类对于文化的一种倾向性的共识和认可,也是人类对文化的一种归属性意识。

”郑晓云研究员在介绍《文化认同论》时说。

《文化认同论》深入研究了文化认同的基本原理及相关理论,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认同的新内涵,讨论了中国家中心城市蓝皮书:西安、郑州排名垫底8月25日,由郑州师范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国家中心城市蓝皮书:国家中心城市发展报告(2018)》显示,上海、北京、广州处于中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第一梯队,天津、重庆、成都、武汉处于第二梯队,西安、郑州处于第三梯队。

截至2018年2月,国家发改委和住建部发函支持,结合我国城市发展实际情况,蓝皮书构建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指数评价体系。

评估结果显示,2016年,上海、北京为第一方阵;广州排名第三;天津、重庆、成都和武汉依次排名第四至第七;西安和郑州依次排名第八、第九。

蓝皮书分析,国家中心城市代表了我国城市发展的最高水平,但内部差距较大,不均衡态势显著,侧面反映了各自所依托城市群以及我国区域经济的不均衡发展。

《“一带一路”大数据报告2018》发布近日在天津举办的2018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国家信息中心发布了《“一带一路”大数据报告2018》。

这是国家信息中心连续第三年推出利用大数据技术全面反映“一带一路”建设进展与成效的综合性年度报告。

报告力求突出三个特点:一是用数据说话,采用文本聚类、情感分析、社交网络分析等多种方法,对包括网络舆情、贸易、投资、旅游、跨境电商等在内的数十个数据源,超过500亿条数据进行了挖掘分析;二是全方位覆盖,覆盖72个“一带一路”国家、1000多家智库、2400多家媒体;三是指数化评估,重点推出“一带一路”国别合作度、省市参与度、投资环境指数、数字丝路畅通度、媒体关注度、智库影响力等六大指数,其中,投资环境指数和数字丝路畅通度指数是国内首次发布。

2020西城区高三语文期末议论文《文化认同》5篇优秀范文

2020西城区高三语文期末议论文《文化认同》5篇优秀范文

北京市西城区2020届高三语文期末议论文《文化认同》范文文化意义上的“认同”,是指“认为跟自己有共同之处而感到亲切”。

真诚而又深沉的文化认同,能够真正打动人心,催人奋进....请以“文化认同”为题,写-篇议论文,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文化认同纵览古今,许多古老的民族历经融合与发展,创造出了璀璨的文明。

谈及历史,人们总把语言、文字与留存至今的文明成就作为一个民族的象征;一个民族的文化乃是其最醒目的标志,而文化认同是一个民族得以维系与发展的根脉。

发自本民族内部的文化认同,让民族得以凝聚与维系;来自外部世界的文化认同,让民族得以书写历史,创造未来。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发源于内部的、本民族人民的文化认同,是一个民族得以凝聚、维系和发展的根本保障。

“同文同种”的文化认同感,让华夏先民追求统一与稳定,在文明的发源期就囊括起广大的统治范围;“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的历史认同,自大分裂的南北朝到内忧外患的宋代,让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总能凝聚如初。

封建时代,民族文化认同不可避免地局限于贵族统治者中,当历史进入近现代,全民共有的文化认同更加凸显出作用。

八十年前的战争年代,“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的旋律激发起人民同仇敌忾的斗志;今日的和平年代,全民教育水平的提高让古典文学艺术得以复苏与传播,新一代中国青年对于民族的复兴更多了一份自信与抱负。

大而观之,炎黄子孙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让中华民族的血脉自上古延续至今;小而观之,每一个中国人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激励他们砥砺奋进,为铸就民族的辉煌添砖加瓦。

当一个民族的影响力扩展到周边的区域乃至全世界,来自外界的文化认同逐渐成为这个民族文化得以长青的滋养,让这个民族在历史上镌刻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回望历史,罗马帝国的建筑、雕塑与戏剧艺术代表着当时世界的巅峰,其开拓进取的精神也让它的文化广为传播。

当时的无数外族人为成为罗马人而骄傲,后世的新兴统治者常把自己的帝国冠名为罗马。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文化认同的几点看法论文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文化认同的几点看法论文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文化认同的几点看法论文文化认同是一种群体文化认同的感觉,是一种个体被群体的文化影响的感觉。

虽然与政治认同有相似之处,但是不是同义重复。

文化认同,尤其是对外来文化价值的认同,足以瓦解一国的政治制度,一民族的凝聚力;反之,本国人民对自身文化的强烈认同,既是该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精神力量,又是使民族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以下是店铺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文化认同的几点看法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文化认同的几点看法全文如下: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文化认同是一个动态的复杂交织过程,既包含着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化”中国文化,也存在着以中国文化“化”马克思主义方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应关注“文化认同”,更应关注“文化差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文化认同”不仅在于“形似”,更在于“神似”,即在于两者某种程度上都注重实践性;此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认同”要采取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Abstract:The cultural identification of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is a dynamic and complex process, which includes the conversion of Marxism into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conversion of Chinese culture into Marxism on the basis of cultural identification.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should pay closer attention to cultural differences than cultural identification. The “cultural identification” of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lies more in the “spirit” than in “form”,both of which focus on the practicality to some extent. Moreover, concrete circumstances on cultural identification of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shall be analyzed concretely.党的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必将掀起又一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热潮。

论文化认同的实质与核心

论文化认同的实质与核心

[ 作者简介 ] 赵菁 , 女, 甘肃庆 阳人 , 甘肃政法学院行政 学院教授 、 硕士 生导师 , 主要研 究方 向为思想政 治教 育; 张胜 利 , 西 北师范大学外聘 导师 , 兰州市第六十六 中学教师 , 主要研 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 育教学。 [ 基金项 目] 2 0 1 1 甘肃省教 育科 学规划项 目: 甘 肃回族学 生国家意识 与文化融合研 究( 项 目编号 : G S[ 2 0 1 1 ] G H B G 0 2 9 ) ; 2 0 1 1 年度甘 肃省哲 学社会科 学规 划项 目“ 民族优 惠政策对甘肃少数民族青年 国家认 同的影 响研 究”; 2 0 1 2年度甘 肃政法 学院
了人 的文化本 质, 并在文化的创造活动 中不断地 实现 和提 升 自我价值 。参与到 文化 中是人 趋 向于 中心的 需求。在这 一过程
中, 文化作为人类理性的 象征符号 , 始终 能够以 自身与意 图和表 征物之 间建 立关 系, 以传达 、 交流 、 沟通 特定语 境 中符 号的创
造者和运 用者相 互间的 目的和意 图。 因此 , 文化认 同的 实质与核心就是共 同体共享的意义或价值体 系。
甘肃省新闻出版局甘肃兰州730030摘要文化认同是指对一个群体或文化身份的认同感或个体受其所属的群体或文化影响而对该群体或文化的认可或赞同其指标是人们的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甚至利益取向性
确 州 警列 2 0 1 3 . 0 6
l A N ZHo U XU E KAN
论 文化认 同的实质与核心
化是凝集在一个民族世世代代 的人身上和全部财富中的生活方式的总体 。 ” [ 3 文化认 同是指对一个群体或 文化身份 的认同感 , 或个体受其所属的群体或文化影响, 而对该群体或文化的认可或赞 同。 [ 4 这种认 同往往 通过人们使用相同的文化符号 、 遵循共同的文化理念 、 秉承共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表现出来。因此 , 文化 认同的指标是人们的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 , 甚至利益取向性。文化认 同中的文化理念 、 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 都体现着一定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观。 _ 5 因此, 文化认同的实质与核心就是共同体共享的意义或价值体系。

论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

论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

文化视点论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张更生【摘要】文化认同是族群凝聚力和国家向心力的动力之源,是国家认同最深厚的基础。

通过文化认同、价值观认同和公民身份认同,凝聚共识,提升民族的整体认同感,尤其重要。

【关键词】民族全球化文化认同国家认同_、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概念认同(identity)最早由Frued提出,指个人与他人群体 或模仿人物在情感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

后来,经埃里克 森等心理学家的引人,成为心理学中分析自我同一性的核 心范畴所谓自我同一性,是一种发展的结构,有时指一个 人对其个体身份的自觉意识,有时指个体对性格连续统一 体的无意识追求,有时指自我综合的无言操作,有时则指 对某个群体的理智和特征的内心趋同等[1]。

认同一词被广 泛用于社会科学研究后,常被用于表示某个特定主体与特 定客体之间的关系,认同一词一般用来表示个体对自己与 特定的群体组织或政治单位之间同一性或一致性的确认[']。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也是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 根基,如果没有了自己的文化,民族和国家的意义也就不 存在了。

当然了每个民族或者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这 些文化同时又反过来塑造着其中的成员[)]。

心理学的一些研 究认为[(],文化认同在心理上表现为个体对于所属文化以及 文化群体产生归属感,进而在行为上表现为对这种文化所包 含的价值体系、精神结构进行不断地内化、保持与发展。

文 化认同不仅要求我们在尊重各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同时,同时 也要追求在国家疆界内的所有民族之间建立和发展一种共有 的、新的国民文化纽带或体系,从而在全体国民间产生一种 新的、有凝聚力的国家观念、国家情感和国民意识[#]。

国家认同,简单地说,就是指一个人确认自己属于哪一 个国家以及这个国家究竟是怎样一个国家的心理活动。

具体 说,国家认同是指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祖国的历史文化传 统、道德价值观、理想信念、国家主权等的认同,即国民认 同。

许多心理学研究者也对国家认同的做了大量研究,认为 国家认同感是人们对自己的国家成员身份的知悉和接受,是 一个包括许多成分的复杂心理结构系统,这些成分可以相对 被区分为知识和观念亚系统、情感与评价亚系统[%]。

斯图亚特·霍尔文化认同理论的内在逻辑

斯图亚特·霍尔文化认同理论的内在逻辑

斯图亚特霍尔文化认同理论的内在逻辑周金凤【摘要】斯图亚特·霍尔在英国文化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其文化认同理论是在受多种理论及其生活经历的影响下形成的."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表征与反表征""新族性"是霍尔文化认同理论中的三个关键点.正是多元的文化身份引起了霍尔对文化认同的思考,通过表征与反表征的意指实践进行对英国主流文化的抗争,从而建构起独立于英国文化与黑人文化的"新族性".理清三个关键点的内涵及其内在关系是把握斯图亚特·霍尔文化认同理论内在逻辑的关键.【期刊名称】《哈尔滨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9)006【总页数】4页(P6-9)【关键词】斯图亚特·霍尔;文化认同;内在逻辑【作者】周金凤【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089.1纵观斯图亚特·霍尔的一生,可以发现,其学术生涯后期提出的文化认同理论深受其生活经历和学术经历的影响。

斯图亚特·霍尔作为非裔英国人,他的童年是在牙买加渡过的。

在牙买加,霍尔的家庭和他所接受的教育对他后来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一方面,霍尔接受的是英国人的高等教育,这使他熟知英国文化,有强烈的反殖民意识;另一方面,霍尔生长在一个复杂的混合家庭中,他来自于中下阶层的父亲供职于英国人的公司,他的母亲成长于中产阶级的种植园。

在这个复杂的家庭中,霍尔的母亲控制欲极强,她认为自己是“英国人”,也期望自己的孩子成为“英国人”,他排斥霍尔的黑人朋友,阻止霍尔的姐姐嫁给黑人医生,这一切都让霍尔有着逃离这个家庭尤其是母亲控制的强烈愿望。

随着霍尔来到英国留学并获取奖学金,霍尔决定留在英国,霍尔在英国以“两栖人”的视角见证了黑人在英国的生存和发展状况,以非裔学者的身份参与新左派、伯明翰学派,这些综合因素对霍尔文化认同理论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认同论》读后感
文化认同一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历史中值得探讨的永恒话题,文化认同在社会发展与进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了解文化认同的相关知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文化本身,提升对大社会发展背景的了解。

郑晓云在本书中共利用六个大板块来介绍文化认同的理论知识,并且在前言中详细地谈到在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从全球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全球传媒、互联网迅速发展等多个角度来阐释文化认同之于世界发展的重要性。

作为本书的支柱,六个章节的分类简洁明了。

其中,第一章作者从文化存在与发展的主位因素;文化认同在文化结构中的地位;文化认同与文化模式三个方面讲解“作为文化核心的文化认同”的内容。

在第二章中,着重介绍文化认同的过程与形成。

通过对这一章的品读,使读者明白文化认同并非是一朝一夕的结果,而是一个长期的文化过程。

单独的个人作为社会单位中最基本的个体,是构成群体认同的必不可少的因素。

个人认同对群体认同,乃至于民族认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这也告诉我们的单独个体,自己对于这个社会的健康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从而警示人们应该为社会发展做出必要的努力。

说是艰涩难懂的理论书籍,其实讲述的便是最基础的知识。

我们从小便知道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但是知道中华民族形成的诸多因素的人却是
为数不多。

郑晓云在书中为我们讲述了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关系,说到民族认同是民族构成的一个要素,“顺流而下”,讲到民族认同与民族特征,然后把民族认同与民族发展结合起来。

历史的车轮历来少不了政权的压轴,政权同样与文化认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除了从纯理论的角度讲述文化认同的相关内容,作者还从现实层面来探讨文化认同对社会的影响。

即从澳门这个特殊单位,讲述其回归后的文化认同与整合研究。

不光是澳门,还是像台湾、香港这样曾经沦为殖民地的地区,亦或是一个独立的国家,都能从其社会文化背景来分析其发展历史及现状前景。

这便启示我们对一个理论的研究不仅仅是要从表面理解,更要结合实际,才能更好的懂得理论的深刻内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