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简史

合集下载

中国音乐简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简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简史复习资料古代史(远古夏商)1、中国音乐的起源模仿说感情说劳动说信号说摹仿自然说异性求爱说语言扬抑说巫术起源说2、1986年至1987年,河南舞阳县贾湖村先后出土25支骨笛,由鹤骨制成,距今约8600年至9000年、七孔笛(周秦时期)3、佾(yi)指古代乐舞的行列。

关于乐队的使用:周时盛行“金石之声”,编钟等悬挂乐器是身份与权力的象征!《周礼·春官宗伯》:“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县,士特县,辩其声”县通悬,悬挂之意!王享用的乐器是四面悬挂,然后依等级顺次为三面、两面、一面。

4、周代得宫廷乐舞包括六代乐舞、小舞、颂乐、雅乐、房中乐、四夷之乐等六代乐舞简称六乐,从黄帝时期沿袭下来带有史诗性的乐舞:(1)黄帝时的《云门大卷》,简称《云门》云是黄帝时的图腾;(2)唐尧时的《咸池》,天上的星宿名;(3)虞舜时的《韶》,又名《箫韶》;(4)夏禹时的《大夏》又称《夏籥yue》;(5)商汤时的《大濩huo》;(6)周朝当代的《大武》。

这些乐舞主要用于祭祀天地、山川、祖宗。

5、《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6、八音分类法:依乐器制作材料不同把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

(1)金类乐器:钟、铜铃、铜鼓、镈钟、甬钟、钮钟(2)石类乐器:磬、排箫(3)土类乐器:陶铃、陶鼓、陶响、陶角、陶镛yong、陶埙(4)木类乐器:柷zhu、敔yu、木鼓(5)丝类乐器:有柱:瑟、筝、筑无柱:琴(6)革类乐器:贲鼓、应、县鼓、鼍tuo鼓、鼗tao鼓、鞉tao (7)匏类乐器:“匏”即“瓠hu”,主要构成材料,一种葫芦。

笙、竽、巢(8)竹类乐器:箫、篴即笛、篪chi、籥yue、管7、曾侯乙墓乐器 1978年出土,符合“诸侯轩县”的周代等级制度规定。

编钟共65件分三层、八组悬于钟架上。

意义:曾侯乙墓出土的乐器,反映了我国先秦音乐文化的高度发展,其卓绝的铸造工艺、良好的声学性能,显示出先秦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这些乐器的出土,为我们研究先秦的乐器、乐队编制、乐律、音乐审美提供了珍贵实物。

中国音乐简史

中国音乐简史

1.骨笛年代为距今7920年,8000年可考的历史.河姆渡骨哨比舞阳骨笛晚了1000年.2.考古学家在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发现距今约5000余年,有舞蹈图像的彩陶盆.3.周王朝为了实施礼乐制度,设置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礼乐机构——春官.(负责音乐教育).4.《诗经》.孔子曾以它作音乐教材向他的弟子传授.《诗经》分三类:①风.②雅.③颂.《风》是《诗经》的精华.5.西周时期使用的乐器已近70种.周代乐器曾按制造材料的性质分成“八音”.这是我国音乐历史上最早乐器科学分类法. “八音”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6.《乐记》对音乐本质的论说属于我国最早的“他律论”,从音乐美学角度来看则属于情感美学.7.“乐府”一词的含义:其一,是作为音乐机构的乐府;其二,是乐府机构采用过的诗歌;其三,大凡入乐或不入乐的,曾和音乐有关的也有“乐府”之称.8.北方兴起了“相和歌”,最初即“徒歌”,后来是“但歌”,最后成为“相和歌”.相和歌的伴奏乐器有笙、笛、节、琴、瑟、琵琶、筝七种.9.象隋、唐燕乐那样建立起多部乐(“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和二部伎(“坐部伎”和“立部伎”).10.大曲的结构基本上可分为三大部分:散序、中序、破.11.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在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变文,是我国目前保存最早的说唱本子.12.音乐理论书籍:《乐书要录》、唐·《教坊记》、《羯鼓录》、乐府杂录》.13.减字谱是我国琴谱系统沿用千年而未被取代的一种古老记谱法.14.宋元时期市民音乐活动的中心是瓦子勾栏.15.南宋时期就已出现了很多民间艺人的行会组织——书会和社会.书会是指专为说话人,戏剧演员编写话本和脚本的行会组织.社会是专门从事表演艺术的职业艺人组成的行会组织.16.在两宋词坛上,以词曲相兼而知名者有柳永、周邦彦、姜夔(《扬州慢》、《杏花天影》)、张炎等人.其中附有曲谱的词集流传至今者唯姜夔艺一人.17.元代散曲的体制分为小令、带过曲和散套三种形式.18.北宋说唱,较为重要的有鼓子词、诸宫调、陶真、货郎儿.19.宋.元时期戏曲的发展,有杂剧与南戏两大体系.20.元杂剧的表演由曲、宾白、科三部分组成.曲是歌唱部分,全剧只能由一个角色主唱.宾白是语言部分,两人相说曰宾,一人白说曰白.科是“科泛”或“科范”的简称,属动作表演部分.21.元杂剧作家中最有代表性的杂剧作家有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被誉为“元曲四大家”.王实甫和乔吉甫也占有重要地位,并称“元曲六大家”.22.《海青拿天鹅》在元代已经流行,是目前能确定创作年代最古老的一首琵琶独奏曲.23.明清时期,传统音乐中的说唱、民歌、戏曲、歌舞音乐、器乐五大类均已形成自身特有的体系.至明代,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和弋阳腔.24.魏良辅对昆山腔的改革.25.汤显祖, 《临川四梦》,“四梦”是《紫钗记》、《还魂记》(即《牡丹亭》)、《南轲记》、《邯郸记》.26.明清时期作为律学的重要成果,当受托朱载堉发明的“新法密率”.这是音乐文化史上最早出现的“十二平均律”律学理论.27.近代传统音乐职业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大量发掘于农村的传统音乐(包括古代已有和近代新生者)流入城市,并且在城市立足、发展.农村音乐流入城市,丰富了城市的音乐文化,同时又使自己在经济、物质、文化条件较好的环境中得到了充实和提高.②各种民间职业、半职业团体的增多、扩大,表演艺术水平的提高.③已有传统音乐的成熟和传统音乐的新发展.④适应传统艺术的市镇接受者——市民的需要改革艺术.⑤吸收新文化成分.⑥传统音乐在职业化的过程中,为了经济利益与适应市民之需,也受到了不少坏的影响.28.京剧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四大须生: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29.华彦钧,创作了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30.中国近代创作的声乐作品是近代新音乐文化的主体.近代声乐在发展历程中主要经历了两个音乐潮流的洗礼,这就是学校音乐和抗日救亡歌咏.31.刘天华《病中吟》、《良宵》、《空山鸟语》、《光明行》、《悲歌》、《苦闷之讴》、《独弦操》.32.1915年,赵元任的钢琴曲《和平进行曲》发表,这是迄今所见中国人写的最早的钢琴音乐作品.33.黄自的毕业之作——管弦乐序曲《怀旧》是最早在国外演奏的中国管弦乐曲.该曲于1929年在美国耶鲁大学毕业音乐会上首演.34.中国歌剧可分为三个时期.35.黎锦晖:《吹泡泡》、《努力》、《可怜的秋香》、《麻雀与小孩》.36.“秧歌剧”,是中国小歌剧的一种类型.37.1945年4月,《白毛女》在延安上演.38.乐歌活动的历史意义.①在乐歌活动的影响下,培养出中国最早的一批音乐教育人才,从而为中国普通音乐教育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师资力量.②通过学堂乐歌活动,展示出音乐教育的社会功能,从而引起社会各界对音乐教育的重视,逐步确立音乐课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③通过乐歌课,把西欧音乐理论基本知识(包括简谱、线谱知识、乐器演奏法等)以及音乐会演出形式介绍给国人,提高音乐修养,活跃音乐生活.④乐歌活动中出现的“集体唱歌”这一新的音乐表现形式,对中国“五四”以后特别是三十年代群众歌曲体裁的形成及群众歌咏活动的开展,积累了他一定的经验.总之,乐歌活动在我国学校音乐启蒙教育方面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它的实践成果,为“五四”以后中国现代新音乐文化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同时,也为中国现代中小学普通音乐教育铺垫了最初的基石.39.萧友梅在蔡元培的支持下,1927年11月27日于上海创建了中国第一所独立的高等音乐学府——“国立音乐院”.它标志着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由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40.古琴的发展历程.周朝:作为宫廷里雅乐伴奏,以弹右手散音为主,弦数由五至二十七弦不等.主要作为歌唱的伴奏.作为纯器乐弹奏有伯牙、子期高山流水的故事(见于《吕氏春秋》、《列子》).著名琴师有春秋时期的钟仪、师,战国时期的伯牙、雍门周.著名琴曲有《高山流水》、《阳春、白雪》.汉朝:七弦琴制基本定型,左手指法已有相当发展.著名琴论专著有桓谭的《新论》、蔡邕的《琴操》、扬雄的《琴清英》、刘向的《琴说》.著名琴曲有《聂政刺韩王曲》、《蔡氏五弄》、《别鹤操》、《饮马长城窟》.魏晋南北朝:出现一批向往超世隐逸思想的文人琴家,如魏晋时期的阮籍、嵇康、左思,南北朝时代的戴喁、宗炳、柳恽和柳谐.其他著名琴家有魏晋的蔡琰(文姬)、阮咸、刘琨.著名琴曲有《广陵散》、《酒狂》、《梅花三弄》、《乌夜啼》及现存最早的文字谱《碣石调幽兰》(南朝梁丘明所传).重要琴论专著有嵇康的《琴赋》、谢庄的《琴论》、麴瞻的《琴声律图》、陈仲儒的《琴用指法》. 隋唐:唐曹柔发明减字谱,制琴术的发展.著名琴人有:隋的李疑、贺若弼、王通、王绩和唐的赵耶利、董庭兰、薛易简、陈康士、陈拙.著名琴曲有《大胡笳》、《小胡笳》、《昭君怨》、《离骚》、《阳关三叠》、《渔歌调》.琴论专著有薛易简的《琴书正声》.宋元:一弦、二弦、七弦、九弦琴的制作.阁谱、江西谱、浙谱的流行.北宋时调子(琴歌)的盛行.北宋的琴僧系统,琴僧有夷中、知白、义海则全、照旷.文人琴家有欧阳修、沈遵、崔闲、苏轼;浙派琴家有郭楚望、杨瓒、徐天民、毛敏仲;金元琴家有苗秀实、耶律楚材.代表琴曲有《胡笳十八拍》、《楚歌》、《潇湘水云》、《渔歌》、《泽畔吟》、《醉翁吟》、《古怨》.琴论专著有朱长文的《琴史》、崔尊度的《琴笺》、刘藉的《琴议》、陈敏子的《琴律发微》、则全和尚的《节奏-指法》等.现存较早的减字谱谱式有宋姜夔《白石道人歌曲》中的《古怨》、元《事林广记》中的《黄莺吟》和宋杨瓒的《紫霞洞琴谱》(佚).明朝:琴派兴盛,著名的琴家有徐仲和、严徵、徐青山.代表琴曲有《秋鸿》、《平沙落雁》、《渔樵问答》、《释谈章》等.琴论有冷谦的《琴声十六法》和徐青山的《溪山琴况》,刊印琴谱流行.清朝:刊印了大量的古琴谱集,琴家有:庄臻凤、程雄、徐祺等.代表琴曲有《水仙操》、《龙翔操》.琴论有戴源的《鼓琴八则》、蒋文勋的《琴学粹言》、庄臻凤的《琴学心声-凡例》.近代:著名琴人有:闽派的祝桐君、川派的张孔山、诸城派的王溥长(心源)、王露(心葵)、王鲁宾及黄勉之、杨宗稷.代表琴曲有《流水》(《天闻阁琴谱》)、《醉渔唱晚》、《长门怨》、《关山月》.论著有杨宗稷的《琴学丛书》、祝桐君的《与古斋琴谱》、陈世骥的《制曲要篇》.琴曲中工尺谱的引进.(《琴学丛书-琴镜》).现代前期:琴社活动盛行,琴论有周庆云的《琴史补》、《琴史续》《琴书存目》,今虞琴社编的《今虞琴刊》,中国音乐研究所和北京古琴研究会编的《存见古琴曲谱辑览》、《历代琴人传》.琴曲有《忆故人》、《泣颜回》.古琴改革的推行.现代后期:大量新琴曲的创作,古琴音乐交响化,专业作曲家加入古琴创作行列.。

中国音乐简史考试精髓要点

中国音乐简史考试精髓要点

1、宋元时期的音乐文化特点:宋代宫廷已不再是城市的音乐中心,统治者也不再能起到音乐的组织者和集中者的作用,宫廷音乐萎缩,市民音乐兴盛起来,成为宋代音乐文化的主要特征。

2、宋代音乐形式(体裁)有:杂剧、院本、南戏、傀儡、影戏、唱赚、诸宫调、鼓子词、小唱、散乐等。

3、宋代引人注目的词体歌曲即艺术歌曲,90字以上的称长调(或慢曲),90字以下的称为小令(或令曲)。

(注:令,即小曲子。

小曲为艺术歌曲)4、“燕乐”属于宫廷音乐,唐代大曲中的一些片断称为摘遍(篇)。

5、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南宋著名的诗人,著名音乐家,作曲家。

姜夔在音乐上:①、政治上的失意:旅途悲思,《凄凉犯》;触景伤情,《杏花天影》;沉郁情调,《长亭怨慢》;②、留下了17首歌(乐)曲,对唐代残谱的整理;③、对祖国被压迫人民的关怀。

6、早期杂剧的表演形式组成:艳段、正杂剧、散段。

7、戏曲的发展(形成):宋代是戏曲体裁确立的时代;元初是戏曲形式成熟的时代;清朝是戏曲艺术完全成熟的时代。

8、三个代表性的丝竹乐:福建的南音,江南丝竹,广东音乐。

(注:江南丝竹,流传于江南,浙江,上海、、、八大名曲有:欢乐歌,行街,三六,慢三六,中花六板,慢六板,云庆,四合如意。

)9、古琴在宋代普及,出现了浙派,代表人物郭沔,(详情见书本P67);山东出现了诸城派,江苏的广陵派,江宁派,梅庵派;四川的蜀派、、、、、、(注:古琴长3尺6寸5分,七根弦为金、木、水、火、土、文、武,有13个徽,代表13个月)。

10、几个第一:A、宋代《乐书》陈旸(炀)200卷,①、经书记载有关音乐的内容;②、乐律理论;③、乐器图说;《乐书》堪称是我国第一本音乐百科全书。

B、宋代《梦溪笔谈》沈括,用笔记的形式详细的记录了劳动人民的科学技术和自己的见解,是我国科学史上的一部重要的著作。

内容包括:天文,气象,历法,地理,地质,化学,物力,生物,医药,史学,文学,绘画,书,音乐。

在音乐中提到乐律,乐谱,乐器图,乐论。

中国音乐简史读书心得10篇(标准版)

中国音乐简史读书心得10篇(标准版)

中国音乐简史读书心得10篇人们常言“上下五千年”,是说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符号,音乐,在中国却有近万年可考的历史,中华古韵,熏陶了亿万炎黄子孙,代代传承。

下面给大家带来关于中国音乐简史读书心得,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中国音乐简史读书心得11.燕乐:燕乐,又称宴乐,专指统治者在宴请宾客时所用的音乐。

唐代的燕乐由多部乐和二部伎组成,它是在汉魏至隋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中外各民族音乐交融的产物。

2.雅乐:雅乐是周代统治者在祭祀天地、祖先以及朝贺、宴飨等场合所用的音乐,因其具有“典雅纯正”的风格,所以被称为雅乐。

西周雅乐有非常严格的制度,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不同的等级享用不同的乐队和舞队规模、不同的场合运用不同的乐舞。

3.聂耳:(1912~1935)音乐家,原名守信,字子义(亦作紫艺),原籍云南玉溪。

学生时期就参加革命宣传活动,后参与建立“苏联之友社音乐小组”、“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等左翼音乐组织,坚定走革命音乐道路。

创作的歌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人民性,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开辟了道路,著名的作品有《卖报歌》、《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大路歌》等。

、、4.相和歌:汉代产生的艺术歌曲,它是在北方民歌基础上经过加工而成。

其发展过程经过了三个阶段,最初是清唱的民间歌谣,既而又加上帮腔,成“一人唱、三人和”的“但歌”,最后形成带有乐器伴奏的“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艺术化歌曲。

相和歌主要用丝竹乐器伴奏,有笙、笛、节、琴、瑟、琵琶、筝等七种。

5.徐上瀛:明代琴家,号青山,江苏娄东(今太仓)人。

自幼学琴,为陈爱桐再传弟子,不但擅长演奏,而且在琴学方面也有极高的造诣,著有琴学名著《溪山琴况》。

在此书中,徐上瀛在总结前人琴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演奏实践,提出了“和”、“静”、“清”、“远”、“古”、“澹”等二十四况。

《溪山琴况》集古琴音乐美学之大成,在实践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琴乐审美准则,成为我国古代三部最重要的音乐美学专著之一。

中国音乐简史名词解释

中国音乐简史名词解释

“弘一”法师:即中国早期著名艺术教育家李叔同、于1918年在杭州剃度入佛门后的法号。

李叔同在出家前曾对中国近代音乐、美术教育,以及将欧洲的话剧传入中国等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早期相当一批美术、音乐家(如丰子恺、吴梦非、刘质平等)都曾是他的学生。

上海工部局管弦乐队:这是20世纪在上海英租界建立的一支具有相当水平和规模的职业性管弦乐队。

作为管弦乐队的编制,正式建立于20年代初。

常任指挥是意大利钢琴家、指挥家马里奥•帕契(他的中文名字叫“梅百器”)。

其乐队成员最初一直是由外籍演奏家来担任,其中有些演奏员还同时在国立音专兼任教学(如富华、佘甫磋夫等),至30年代中期逐步吸收一些中国的演奏家加入。

由于它是当时在中国唯一一支有水平的交响乐队,曾对我国许多音乐家及音乐爱好者影响颇大。

新音乐:“新音乐”一词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中多次提到。

最早此概念由曾志忞提出是指“学堂乐歌”中的歌曲;“五四”运动后,萧友梅提到的“新音乐”是指借鉴西方音乐创作方法创作的音乐,与传统民间音乐相对;30年代黄自提出的“新音乐”是指建立中国的民族乐派之音乐;新音乐社于1940年1月创刊于重庆的音乐期刊名;另外在左翼音乐运动中使用“新音乐”一词,是指无产阶段烦人革命音乐。

江南丝竹:是中国传统器乐中丝竹类的重要乐种。

它原先主要流传于苏南、浙江一带,近代在上海获得大的发展,并进一步扩大其影响,成为全国著名的乐种。

这个乐种有结社合乐的传统,如辛亥革命后成立的“钧天集”、“清平集”、“雅歌集”等社团,在传播江南丝竹乐曲、培养演奏人才、发展乐种艺术方面都作出了有益的工作。

山歌社:这是在抗日战争后期,由重庆国立音乐院理论作曲系学生所创办、以研究中国民歌为主的学术组织。

由郭乃安、潘名辉、谢功成、王震亚、严良堃、伍雍谊等人为主,并得到了当时作曲系有关领导江定仙、陈田鹤等音乐家的支持。

他们曾为许多当时受欢迎的民歌配以富于艺术性的钢琴伴奏,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很有的艺术价值、深得歌唱家的欢迎,还在对中国音调的多声化探索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中国音乐简史部分

中国音乐简史部分

一、四大徽班:三庆,四喜,春谷,和春(二黄)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说唱音乐的代表人物:京韵大鼓:刘金宝(奠基人)、白云鹏、张晓轩、骆玉笙二、学堂乐歌:1,近代在新式学堂所教唱的的歌曲。

2,曲调:大多使用外国特别是日本欧美的曲调。

3,意义:(1)随着学堂乐歌的发展,西洋音乐的各种形式逐渐被人们所掌握(2)学堂乐歌是我国新文化运动在音乐领域吐露新蕊的标志开近代学校音乐教育的先河(3)它确立了我国群众集体唱歌的社会基础,造就了一批我国国民音乐教育的人才(4)学堂乐歌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20世纪了我国群众歌曲在生活中的基本定位。

4,代表人物:(1)沈心工:是国内学校唱歌教材的最早编辑者,我国启蒙音乐教育家。

代表作《黄河》《体操》《竹马》《女子体操》(2)曾志忞:是我国最早发表和编创乐歌书的作者。

(3)李叔同:我国近代音乐、美术、话剧的倡导者和先驱者。

代表作《送别》《春游》《留别》《早秋》创办了我国第一剧社“春柳社”(日本),创办了中国做早的音乐杂志在《音乐小杂志》最早运用西洋作曲技法创造多声部音乐。

三、五四时期音乐理论家:1、萧友梅:近代音乐教育的开拓者、教育家,现代专业音乐创作的开拓者、作曲家。

2、黎锦晖:我国近现代作曲家、通俗歌曲最早到作曲家,他首创儿童歌曲剧和儿童歌曲表演。

代表作《麻雀与小孩》《神仙妹妹》《小小画家》《可怜的秋香》3、赵元任:我国近代语言学家、作曲家。

代表作《叫我如何不想他》、讽刺歌曲《老天爷》群众歌曲《卖布谣》合唱《海韵》。

音乐特点:(1)音乐作品反应民主爱国的立场和五四精神;(2)音乐形象生动鲜明;(3)词曲结合好,作品具有民族风格;能借鉴西方作曲技术,用和声调性等色彩表达情绪。

4、刘天华:近代作曲家,民族器乐演奏家、音乐教育家。

作品《良宵》《空上鸟语》。

功绩:(1)发展民族器乐的创作(2)通过练习曲的创作,为民族器乐教学新体系奠定了基础(3)改革民族器乐的记谱法——工尺谱(4)改革民族器乐,提高民族器乐的表现力,特别是二胡方面(5)音乐美学思想:认为音乐具有娱乐、审美、教育三重功能。

中国音乐简史

中国音乐简史

六代之乐是指历代传下来的六部大型乐舞,即黄帝时的《云门》、尧时的《咸池》、舜时的《大韶》、禹时的《大夏》、商时的《大濩》、周初的《大武》。

这些乐舞主要用于祭祀天地、山川、祖宗,特点是规模宏大而声调平淡、缓慢,给人以严肃静穆之感。

由于乐器品种增多,出现了“八音”分类法,即按制作材料将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

(西周)郑卫之音,郑声来作为俗乐的代称。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民歌总集。

《风》、《雅》、《颂》。

秦青的歌唱有“声振林木”之势,韩娥的歌唱给人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印象。

“乐府”是秦汉朝廷设置的音乐机构,始建于秦代。

武帝改建了宫廷音乐机构“乐府”,组织人员采诗,其范围及于赵、代、秦、楚等地区。

随后又任命李延年担任乐府的协律都尉,主管加工改编民歌及创作新曲之事。

汉魏南北朝的乐府音乐,主要有相和歌、清商乐、鼓吹乐三大类。

相和歌的得名,取义于“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它最初只是将徒唱的民歌加上管弦乐器伴奏,后来经过发展,又创造了一种结构较复杂的歌舞形式,成为“相和大曲”。

与相和歌一脉相承的是六朝时候的清商乐。

汉朝的“鼓吹乐”可分为四类:1.黄门鼓吹,皇帝宴乐群臣,列鼓吹于殿廷。

乐器用箫、笳等。

2.骑吹,在马上吹奏。

乐器用箫、笳。

3.横吹,军中马上所奏。

乐器用鼓、角等。

4.短箫饶歌,军队凯旋时奏于殿廷、社庙。

乐器用饶、箫、横吹等。

《碣石调幽兰》梁时人丘明所传的文字谱传世,是我国最早留存的琴曲古谱。

隋及初唐的宫廷燕乐,是以中国原有的音乐和汉魏以来陆续传入的西域各族音乐和外国音乐为基础的。

隋初置七部乐,即国伎、清商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文康伎。

炀帝时增设疏勒、康国两部,为九部乐。

唐武德初去文康伎,改设张十部乐中只有清商伎和文康伎是汉族传统的音乐。

唐高宗时取消了多部伎的编制,根据音乐歌舞的特点分为坐部伎,立部伎。

隋唐九、十部乐和坐、立部伎都属民间俗乐,它们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或国家,风格自然是多种多样的。

中国音乐简史

中国音乐简史

中国音乐简史中国音乐源远流长,丰富多样。

它承载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与文化,凝聚了人们对生活、生命和自然的理解与表达。

本文将带您略窥中国音乐的发展历程,了解其中的特点与演变。

一、古代音乐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古人就开始使用石制乐器。

最著名的古代乐器应属于商代的“大鼓”和“尺八”,它们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音乐开始进入一个发展的新阶段。

随着封建社会的形成,古代音乐逐渐被赋予了宴会、祭祀等仪式与活动的功能。

这一时期的音乐风格以庄重、庆祝、神圣为主要特点。

金、铜等金属乐器陆续问世,乐器的种类与音质开始多样化,使古代音乐在形式和演奏上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二、宫廷音乐的繁荣与衰落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兴盛,宫廷音乐逐渐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代表。

最有名的中国古代宫廷乐队是太平乐队,它在唐朝达到了巅峰。

《九成宫调》的创作扬名海内外,成为了中国宫廷音乐的经典之作。

然而,宫廷音乐也随着封建制度的衰败而逐渐走向没落。

清朝之后,宫廷音乐逐渐失去了它的繁荣与光彩。

不过它的影响依然深远,许多古典音乐都保留着它的痕迹,成为了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民间音乐的蓬勃发展民间音乐是中国音乐中最为活跃与多样的一部分。

在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民间音乐都以其独特的方式跟随着当时社会的变革而发展。

一方面,由于地域和民族文化的差异,中国各个地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间音乐。

比如,西北地区的陕北民歌深受大家的喜爱,南方的山歌更是以其激昂的曲调和深情的歌词广为传唱。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现代化的推动,互联网的普及也让中国民间音乐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许多年轻人通过网络平台表达自己的音乐才能,让更多人听到了当代中国的民间音乐。

四、现代音乐的融合与创新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现代音乐也在逐渐脱离传统音乐的束缚,展现出更加多元化和国际化的特点。

中国流行音乐的崛起,让人们享受到了迅速更新的音乐作品和音乐风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音乐简史一.上古音乐(约前8000-约前2070)中国音乐的历史,已知的大约已有8000-9000年的历史。

原始乐舞的内容1、关于劳动生产。

2、以自然灾害作斗争或强健身体。

3、祭祀性乐舞。

二.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前11世纪—前211年)夏:在我国历史上统治者都有用大型乐舞颂扬自己的功德的做法,这种形式始于夏代。

《大夏》是歌颂禹治水功绩的乐舞。

周:周代在礼乐制度上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宫廷雅乐体系。

周代音乐机构是大司乐。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周王室的衰落,导致其礼乐制度“礼崩乐坏”。

《诗经》约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编纂成书,据说是由儒家创始人孔子编定的。

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作品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都因音乐得名。

“风”是地方乐调,收录当时十五国的民歌;“雅”分大、小雅,多为贵族所作的乐章;“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

《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楚国巫风盛行。

《楚辞》中的《九歌》,其前身就是当时楚国各地包括沅湘一带的民间祭神的歌曲。

《九歌》的音乐也就是所谓的“楚声”,有的歌词每隔一句的末尾用一个语助词,如“兮”、“思”之类,这就是楚地民歌的特色。

乐器古琴是我国古老且富有民族特色的无码弹拨乐器。

古琴有自己的记谱方法(简字谱),至少有1500多年的历史。

古琴现存有150多部古琴谱,包含着3000多首琴曲流传下来。

1、《高山流水》2、《广陵散》三.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公元前221年-公元220)秦汉乐府(前221-220)乐府: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政权,创立了一系列国家制度。

其中包括参照周朝采风制度首次设立的国家音乐机构“乐府”。

到魏晋六朝时,乐府便由机关的名称一变而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乐府作为音乐机构,其宗旨是收集、整理、加工民间音乐及管理宫廷音乐,这一点对后世的音乐及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音乐形式乐府搜集的最有名的歌曲形式叫“相和歌”。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公元220-581)三国魏晋南北时期是一个战乱频仍,民族融合的时代,其音乐的首要特点是中原音乐与周边各少数民族音乐的互相渗透。

3、《酒狂》4、《梅花三弄》四、隋唐时期的音乐(公元589-907)音乐形式唐代所出现的三种类型的音乐:雅乐、清乐、燕(宴)乐。

雅乐属于周秦古乐系统,与俗乐相对,用于郊庙祭享。

“清乐”即“清商乐”是从汉魏延续下来的前代音乐遗存。

(主要是南朝民歌)隋唐宫廷燕乐集中的反映了这一时期最高的音乐成就。

宫廷音乐多部乐:隋、唐都把影响较大的外族音乐专门分部,至唐贞观时总共分为十部:燕乐、西凉乐、清商乐、高丽乐、天竺乐、安国乐、龟兹乐、文康乐、康国乐、疏勒乐。

民间俗乐曲子:隋、唐五代的曲子也称小曲,是指流行于村镇、集市广泛用于填词的民间常用曲调。

一般来自经过长期流传、选择、加工的民间歌曲。

这些较为固定的曲子,包括前代流传下来并经过筛选的乐曲,例如大曲的某些段落,便是曲牌(文学家称之为词牌或词调)。

曲牌的诞生,宣布了一个新的音乐体系行将诞生。

乐器及音乐家笙、箫、筝、筚篥、横笛、(曲项)琵琶、五弦琵琶等, 都在唐燕乐中使用。

唐代器乐极其丰富多采,尤以琵琶最为盛行,可谓高手云集。

随着各民族音乐的交流,唐代出现了两件拉弦乐器:轧筝和奚琴。

是用竹片擦弦发音的;奚琴是后来胡琴的前身。

1、《霓裳羽衣舞》2、《秦王破阵乐》3、《阳关三叠》五、辽、宋、金、元音乐(公元936-1368)历史背景辽、宋、金、元时代随着中原文化大规模南移和南北文化的融合,产生了影响深远的南曲、北曲。

宋、元时期是我国音乐历史的重要转型阶段。

表现在其音乐主流由宫廷转向民间,贵族转向平民,歌舞转向戏曲,普及面更广,综合性更强。

《满江红》六、明、清时期的音乐(公元1368-1840)明、清时期,说唱和戏曲的品种越来越丰富,成为音乐最重要的两大体裁。

京剧:18世纪末徽班艺人首先把二黄(腔)带进北京,19世纪初汉班艺人入京,他们以唱西皮(腔)著称,在两戏结合的基础上又吸收了昆曲等多方面经验,逐渐形成了以皮黄腔为主要唱腔的新剧种--京剧,一般可分为生、旦、净、丑四种行当。

京剧“四大名旦”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评选“首届京剧旦角最佳演员”活动,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当选,被誉为京剧“四大名旦”。

器乐: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丰富。

丝竹乐合奏的形式在江南各地广泛流行。

还有多种锣鼓形式在东南沿海各地发展起来。

《春江花月夜》中国近代音乐(1840-1949年)一、以学堂乐歌为中心的音乐活动(1898-1920年)1902年,在废除科举制度办新学堂的背景下,新兴学堂开办了音乐课,当然,那时的音乐课程内容单纯,主要是教唱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时期的音乐家沈心工:中国“学堂乐歌之父”李叔同(1880年--1942年)《送别》李叔同作词,曲调源自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二、中国近代专业音乐文化的建立(1920-1930年)1919年的“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从“五四”时候起,一方面发展着与工农革命相结合的群众性音乐运动;另一方面,在“科学与民主”为旗帜的新文化思潮影响下,开始创建新的专业音乐文化。

在教育家蔡元培大力提倡美育的思想影响下,萧友梅,吴梦非为代表的音乐家和音乐教师,为创建新的专业音乐教育事业,作了多方面的努力。

1927年在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所高等音乐学校国立音乐学院。

(1929年更名国立音乐专科学校)。

音乐家肖友梅(1884年--1940年)本世纪中国近代专业音乐教育奠基人,作曲家、教育家、音乐理论家。

1927年在蔡元培等人支持下于上海创办中国近现代音乐历史上第一所音乐学院--国立音乐院(即后来的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

中国音乐教育事业先驱,在创办专业音乐教育机构和培养专业音乐人才方面功不可没。

广东音乐广东音乐形成于清末民初(20世纪始),发展迅速,不久即风行全国,在港,澳及东南亚各国华侨聚居的地方也颇流行。

它是流行于广东地区的丝竹音乐,从早期曲目看,有不少是由当地民谣俚歌、俗调戏曲加以润饰改变的。

广东音乐音色清脆明亮,曲调流畅优美,节奏明快活泼。

《旱天雷》、《赛龙夺锦》、《雨打芭蕉》、《鸟投林》、《娱乐升平》、《步步高》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优秀乐曲。

丝竹乐《步步高》吕文成的代表作,是一首颇有特色的广东名乐。

《步步高》曲如其名,旋律轻快激昂,层层递增,节奏明快,音浪叠起叠落,一张一弛,音乐富有动力,给人以奋发上进的积极意义。

三、革命音乐运动和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展开(1930-1940年)与专业音乐事业的创建和发展同时兴起的是革命音乐运动,在三十年代的历史进程中,革命音乐运动不断的汇集着进步的音乐力量,逐渐成为推动中国新音乐文化的主要潮流。

随着革命根据地群众音乐运动的发展,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左翼文化运动蓬勃兴起,1932年秋,由聂耳、田汉、王旦东、李元庆等组织的“北平左翼音乐家联盟”,会同参加左翼文艺运动的还有贺绿汀、冼星海等人。

30-40年代音乐家及作品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曲作者—聂耳(1912—1935)以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开创新一代的乐风,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的发展开辟道路,做出了重要贡献。

先后写有《码头工人歌》、《毕业歌》、《大路歌》、《新女性》、《义勇军进行曲》《铁蹄下的歌女》、《卖报歌》、《梅娘曲》等30余首歌曲。

《游击队歌》贺绿汀词曲冼星海(1905-1945年)原籍广东番禺,中国近现代著名的音乐家。

1935年至1938年间,创作了《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游击军歌》、《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

1938年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教学之余,创作了不朽名作《黄河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等作品。

由于他对发展我国革命音乐所作的巨大贡献,赢得了“人民音乐家”的光荣称号。

四、解放区的音乐新貌1942年延安文艺整风运动中,革命音乐工作者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指针,音乐工作者开始有意识地深入到群众中去,体验他们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学习和极力开掘群众熟悉的民间音乐,并创作了一大批音乐作品,有民歌,如《东方红》《解放区的天等》,新秧歌剧《兄妹开荒》,新歌剧《白毛女》等,音乐战线出现蓬蓬勃勃的新局面,并持续发展。

歌剧《白毛女》——北风吹《白毛女》是中国第一部歌剧,在艺术形式上吸收了外国歌剧的一些因素,更多的是借鉴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诸多手法创作出来的。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音乐1、《歌唱祖国》王莘作词曲,作于1950年9月。

2、《我的祖国》乔羽词,刘炽曲。

作于1955年,是电影《上甘岭》的插曲。

交响乐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交响乐在我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其指导思想仍是源自“洋为中用”。

3、《春节序曲》李焕之的《春节》组曲创作于1955至1956年,《春节序曲》是第一乐章,乐曲具有传统节日春节时陕北大秧歌舞热烈欢快的气氛。

《春节序曲》以我国民间的秧歌音调、节奏以及陕北民歌为素材,通过对热烈欢快的大场面的描写,生动的体现了我国人民在传统节日春节时的热烈欢腾、同歌共舞的情绪。

4、协奏曲近代协奏曲则指用一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协同演出的大型乐曲。

(如:小提琴协奏曲、钢琴协奏曲、二胡协奏曲等。

)协奏曲通常为三个乐章,也有单乐章的。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何占豪、陈钢作曲。

1959年写成并首演。

以越剧音乐为素材,成功地创作了这部单乐章、带标题的小提琴协奏曲。

乐曲由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组成。

作品从故事中择取“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和“坟前化蝶”三个主要情节,分别作为乐曲呈示部、展开部及再现部的内容。

运用西洋协奏曲中的奏鸣曲式,很好地表现了戏剧性的矛盾冲突。

并吸收了我国戏曲中丰富的表现手法,使之既有交响性又有民族特色。

二、六十年代的音乐舞剧《红色娘子军》乐曲欣赏这是一部被人们称为“红色经典”的大型芭蕾舞剧。

它是芭蕾舞中国化的代表作品。

由中央芭蕾舞团集体改编。

舞剧的音乐吸收了海南民歌为素材,塑造了性格鲜明的音乐形象。

三、70年代的音乐京剧音乐现代化的尝试京剧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有人称之为“国剧”。

《沙家浜》选段:智斗“人民音乐家”施光南(1940~1990)。

《在希望的田野上》、《祝酒歌》、《假如你要认识我》、《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月光下的凤尾竹》、《亚运雄风》、《打起手鼓唱起歌》。

《祝酒歌》韩伟词,施光南曲。

四、80年代的音乐“文革”结束后,音乐领域认真贯彻执行“改革、开放”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和热情来迎接文化艺术发展的新纪元。

“西部歌王”王洛宾王洛宾同志是享誊国内外的杰出音乐艺术家。

他倾注毕生精力,搜集整理和创作了1000多首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取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不少作品已成为我国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经典之作,为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