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的诞生的课堂实录
语文《二泉映月》精课堂教学实录

语文《二泉映月》精*课堂教学实录第1篇:语文《二泉映月》精*课堂教学实录师: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上的课叫《二泉映月》,大家回去都读了,是吧?其实啊,我不说,你们也知道,《二泉映月》是一首著名的二胡曲。
但是,还有一点,如果我不说,可能你不一定知道,《二泉映月》它不光是一首二胡曲,实际上它还是无锡惠山的一道非常著名的风景,这个可能我们不一定清楚,是吧?除非你去过无锡,去过惠山,你才知道:哦,“二泉映月”是一个风景点,非常著名。
但是实际上在咱们今天的这篇课文当中就有不少地方在写“二泉映月”这一道风景。
这样,打开课文,自己大声地朗读《二泉映月》这篇课文,完了,做一件事情,把你能够发现,能够找到的描写“二泉映月”这一道风景的话都找出来,行吗?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描写“二泉映月”这道风景的文字。
)师:好,发现了风景的举手。
……嗯,这样,咱们一处一处地去找。
第一处,谁来读?好,来,请你……生:第一处在第二自然段的……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话:水面月光如银,师父静静地倾听着泉声。
师:这是一处。
(示范)“水面月光如银,师父静静地倾听着泉声。
”……好,第二处?第二处……生:第二处在第四自然段的第二句:水光……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
师:很好。
这是第二处。
找到了赶紧划下来。
还有,第三处……第三处……不用心去感受,第三处不一定能划下来,来,这位……生:第三处在第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语文课文《二泉映月》课堂实录王菘舟《二泉映月》课堂实录过程:(屏幕出现课题及月光水面树影图景)师: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上的课叫《二泉映月》,大家回去都读了,是吧?其实啊,我不说,你们也知道,《二泉映月》是一首著名的二胡曲。
但是,还有一点,如果我不说,可能你不一定知道,《二泉映月》它不光是一首二胡曲,实际上它还是无锡惠山的一道非常著名的风景,这个可能我们不一定清楚,是吧?除非你去过无锡,去过惠山,你才知道:哦,“二泉映月”是一个风景点,非常著名。
《二泉映月》教学实录

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同 学认真倾听并提出建议和意见, 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培养学生 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04
教学实践
学生演奏练习
练习时长
学生需要保证每天至少练 习一小时,以提高演奏技 巧和熟悉度。
练习内容
学生需要按照教师的要求 ,练习曲目的各个部分, 包括旋律、节奏和技巧。
练习方法
80%
教学方法安排
采用多媒体教学、互动讨论等多 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 趣和参与度。
02
教学内容
《二泉映月》的创作背景
创作时间
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时间 是1950年左右,当时他已双目 失明,生活极度贫困。
创作地点
阿炳在无锡惠山泉边创作了这 首曲子,因此取名为《二泉映 月》。
创作动机
阿炳在贫困和失明的困境中, 通过音乐表达内心的苦闷和对 美好生活的向往。
曲子中多次出现滑音,需要演奏者掌 握好手指的力度和角度,以表现出曲 子的情感变化。
在演奏这首曲子时,需要频繁地换把 ,以表现出曲子的旋律变化和音域的 宽广。
揉弦技巧
揉弦是二胡演奏中的一项重要技巧, 在《二泉映月》中也有广泛应用,需 要演奏者掌握好揉弦的力度和速度。
03
教学方法
讲解与示范
讲解
教师首先对《二泉映月》的创作 背景、作者生平以及乐曲结构进 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了解作品 的基本信息和内涵。
学生可以采用分段练习、 慢速练习和重复练习等方 法,以提高练习效果。
教师点评与指导
点评内容
教师对学生的演奏进行点评,指 出学生在演奏中存在的问题和不
足。
指导方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针 对性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改进 演奏技巧。
五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10二泉映月_苏教版

五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10二泉映月_苏教版《二泉映月》课堂实录师:我课前了解到,同学们已经读过课文了,谁能说一说“二泉映月”是什么?生:“二泉映月”是一首二胡曲。
生:更确切地说,“二泉映月”是一首经典的二胡曲。
师:“经典”这个词用在这里非常准确。
生:《二泉映月》是阿炳创作的一首二胡曲。
(师板书:一首曲子)师:你真不简单,还知道曲作者的名字。
阿炳是艺名,他的真名叫作华彦钧。
听过他创作的这首《二泉映月》吗?(大部分同学摇头)我们一起来先听一听这首曲子。
(播放曲子,教师旁白: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无锡惠山阿炳墓前阿炳的塑像,听到的就是这首经典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师:说到《二泉映月》是一首曲子,你有什么问题吗?生:这首曲子是在哪里创作的?师:等一下通过认真读书,相信你自己就能够解决。
生:为什么他一定要在这个地方创作这样一首曲子?生:这首曲子为什么要叫“二泉映月”?师:等一下我们共同来寻找答案。
师:人们都说:“曲为心声”,歌曲也好、乐曲也罢,往往就是用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的。
说到这里,你还有什么问题?生:这首曲子表达了他怎样的感情?生:阿炳创作这首曲子的时候是不是遇到什么困难了?心里是怎么想的?师:我懂了,你是急于想知道阿炳创作这首曲子的时候面临的是怎样的一种境况,一种情形。
生:这是阿炳的曲子,阿炳只不过是个盲人,为什么能够享誉世界?师:是呀,一个贫困潦倒的民间艺人,他创作的曲子怎么就会享誉世界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阿炳的生活,走进阿炳的心灵世界,走进阿炳的音乐时空,走近《二泉映月》。
(指名朗读课文,思考:课文的哪些自然段讲的是《二泉映月》这首曲子创作的过程。
订正字音并理解个别词语:坎坷倔强不朽)生: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讲述了《二泉映月》诞生的过程。
(文字投影第四自然段内容)师:请你们小声读一读,看看当时是怎样的情形?(学生自由读书)师:(指名汇报)这一段当中讲到了“月光似水”,讲到了“静影沉璧”,你是怎样理解“月光似水”这个词语的呢?生:月光照在水里就叫做月光似水。
《〈二泉映月〉的诞生》教学实录

《〈二泉映月〉的诞生》教学实录1、阅读课文,了解《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诞生过程,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的艰辛历程,学习阿炳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地追求美妙抱负的精神。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体会文中精美的词句。
3、理解“谛听”“唏嘘”等词语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在江苏省无锡锡惠公园的龙光塔下,有一口泉。
泉流清亮,泉水甘美,被誉为“天下第二泉”。
泉前有一座惠山宫观。
观里住着一个小道士,他的名字叫阿炳。
你们对这个人有哪些了解?生:汇报关于阿炳的资料及当时的时代背景。
师:由于处在这个民不聊生的时代,由于命运的坎坷,由于对音乐的喜爱,一首不朽名曲——《二泉映月》就在这个泉水淙淙的“二泉”边诞生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阿炳,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的艰辛历程。
二、整体感知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生:主要写了民间艺术家阿炳在旧社会的凄惨际遇和他对音乐的喜爱及二胡曲《二泉映月》的诞生过程。
师:读过这篇课文后你的感受是什么?生:生活坎坷;喜爱音乐。
三、体会阿炳的坎坷经受师:“不动笔墨不读书”是一个良好的读书习惯,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阿炳命运坎坷的句子,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生:汇报。
师:抓住“不久,他患上了眼疾,又没钱医治……”;“由于眼疾,阿炳被迫离开道观……”;“这天夜里,富豪派人把阿炳打得体无完肤。
”;“正值深秋,阿炳住在一间破草屋里,卧床不起……”这些句子,引导同学体会阿炳生活困苦,凄惨,孤独、凄凉。
师:拥有双眼,却不能看世界;拥有超凡的技艺,却不能填饱自己的肚子;正值深秋,没有一件保暖的`衣服……你想对阿炳说什么?生:诉说对阿炳的怜惜,倾诉对社会的不满……四、体会阿炳对音乐的喜爱师:阿炳生活的虽然凄惨,但并没有潦倒。
由于阿炳挚爱着音乐。
请同学们再次读书,想一想你在哪里感受到阿炳对音乐的喜爱。
A:2段生:汇报师:阿炳从小就喜爱大自然中的音乐,阿炳都听到了哪些好听的乐曲呢?生;鸟叫、蝉鸣、淙淙……师:这是来是大自然的声音,这些就是大自然的天簌之音,只有对大自然怀着真挚的喜爱的人,才能感受到它的美好。
1小语5下9《二泉映月》第二课时课堂教学实录

《二泉映月》课堂教学实录课题: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二泉映月》教学过程:一、对比导入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请坐!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二泉映月》。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生:二泉映月!师:真响亮!一个中秋之夜,小阿炳跟着师父来到月光如银的水边赏月,师父静静地倾听,但小阿炳除了淙淙的流水声,什么声音也没有听到,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通过小阿炳与师父听泉的比较,引起学生强烈的感情冲突,激发阅读欲望,同时也为正确理解乐曲所包涵的内容设下铺垫。
】生:是阿炳年纪小!师:为什么年纪小听不到?小阿炳跟师父有什么不同?(出示师父的话)生:(齐读)你年纪还小,等你长大了,就会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
师:阿炳跟师父有什么不同?生:阿炳年轻,师父年纪大了!师:还有吗?看仔细一点!生:课文中说“师父饱经风霜”,小阿炳还小,可能没受多少苦!师:是啊,也许一个饱经风霜的人知道的多一些!那阿炳是什么时候听到师父所听到的声音呢?生:十年后!生:十年以后的一个中秋夜!师:你看得可真仔细。
【虽然只是一个简短地读,但是教师富有启发性的提问会激发学生从师父简短的话语中细细品味的欲望。
】二、患难听泉师:他听到了什么?(出示3、4自然段),请大家默读3、4两小节,找出相关的句子。
(学生默读)师:找到了吗?他听到了什么奇妙的声音?生:他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师:十几年前,阿炳只能听到淙淙的流水声,可就在今天,他怎么会听到这么多呢?生:因为阿炳长大了!生:阿炳的生活有了变化!师:对,变化的是什么呢?生: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
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
师:你能把他的变化浓缩为一个词吗?【学语文要善于把文本读厚,也要善于把文本读薄,反复在文本内外多走几个来回。
根据文本内容用自己的知识积累把阿炳的变化浓缩成一个词,既是对文本内容的提炼,也使学生的思维变得凝聚。
1小语5下9《二泉映月》第一课时课堂教学实录

《二泉映月》第一课时课堂教学实录课题: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二泉映月》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师:同学们,大家喜欢听音乐吗?生:喜欢。
师:都喜欢听什么音乐?生:我喜欢流行音乐。
生:我也是喜欢听流行音乐,“欢乐中国行”、“同一首歌”我都很喜欢。
生:我喜欢周杰伦的歌。
生:那是Hip Hop。
生:我喜欢欣赏钢琴、古筝、小提琴、笛子……乐器的演奏。
师:看来同学们都很喜欢音乐,那你们为什么喜欢听音乐呢?生:音乐能给人带来愉悦。
生:音乐能抒发人的思想感情,陶冶人的性情。
生:还可以缓解学习压力,放松心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师生进行话题交流,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谈自己欣赏音乐的感受,这样的导入能激发起学生对这首名曲的期待、对课文的阅读兴趣。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篇与音乐有关的课文(板书课题:二泉映月)谁来读一读课题?生:二泉映月师:带着你对音乐的感觉来读。
生:二泉映月请2~3人。
师:我们大家一起来——生:(齐读课题)二泉映月师:《二泉映月》是一首著名的曲子,你知道是谁创作的吗?生:阿炳师:那么关于阿炳这个人、关于“二泉映月”这首曲子,课文又能告诉我们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根据自读要求,认真读读课文,到文中寻找相关的信息吧!二、自读课文,交流体会(一)自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学生自读课文。
)自读要求:1.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准字音。
2.划出表现阿炳身世的词语,试着用上这些词语介绍阿炳的一生。
3.初步了解《二泉映月》,找出描写《二泉映月》乐曲的句子,读一读。
)师:请一个同学将自读要求读一读。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揣摩文章、自主阅读的能力,能够体会到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所以在课前我已经布置学生预习了本节课的生字、生词。
在此基础上,出示自读要求,让学生在目标的指引下,自主阅读课文。
这样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边读边圈画批注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二)检查读音师:刚才同学们都用心去朗读了课文,读得非常好。
【语文】教科版六年级语文教科上册16.《二泉映月》的诞生【课堂实录】

【语文】教科版六年级语文教科上册16.《二泉映月》的诞生【课堂实录】16.《二泉映月》的诞生课堂实录教材分析《<二泉映月>的诞生》是教科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课文通过描写瞎子阿炳悲惨的命运和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赞扬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超越苦难,战胜苦难,追求光明和美好的精神。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搜集、整理信息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通过感情朗读、品词析句、体验想象等形式理解课文内容,揣摩文章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的艰辛历程,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的感人语句。
3.了解《二泉映月》这首二胡曲的诞生过程。
感受民间艺人阿炳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在这样和谐、美满的社会中,我们的生活就像蜜一样甜,可是今天这节课,老师却要带着你们一起聆听这首不朽的二胡名曲。
走进20世纪初,那个民不聊生、动荡不安的时代。
(播放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全场屏息静气悉心聆听。
师:告诉老师,这悠扬的琴声,让你听到了什么?生:这首曲子非常悲哀。
师:你听到了悲哀。
你听到了什么?生:这首曲子非常凄凉、坎坷。
师:有谁知道这样一首凄凉、坎坷的《二泉映月》是谁创作的?生:是阿炳创作的。
师:你对阿炳有些什么了解?生:阿炳的原名是华彦钧。
师:你还知道些什么呢?生:阿炳是一位民间艺术家。
师:你还了解什么?生:阿炳是一个盲人,而且他的身世很悲惨。
师:(出示阿炳的资料图片)下面就让我们了解就是这样一个历经无数生活苦难,却怀着对音乐执着热爱创作传世名曲——《二泉映月》的过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板书课题《二泉映月》的诞生)二、初读感知,走近阿炳。
师:现在我们就跟随作者碧野,一起走进这个鲜为人知的故事中,请同学们认真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画一画让你一读就心动的词句。
《二泉映月》课堂教学实录

二泉映月》课堂教学实录一、发现一道风景师:不用我说大家也一定清楚,《二泉映月》是一首著名的二胡曲。
是吧?生:(齐答)是。
师:但是,关于“二泉映月”,还有一点,如果我不提醒,大家就不一定清楚。
其实,“二泉映月”还是无锡惠山的一道著名的风景。
不信,你去书上找找看。
就是这篇课文,描写“二泉映月”这道风景的文字还真不少。
生:(自由朗读课文,划出描写“二泉映月”这道风景的文字。
)师:谁找到了?把你找到的风景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 1 :(朗读)“有一年中秋之夜,小阿炳跟着师父来到泉边赏月。
水面月光如银,师父静静地倾听着水声。
”师:好一个“水面月光如银”。
这是一处,继续找。
生 2 :(朗读)“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
山脚下有一泓清泉,人称‘天下第二泉'。
”师:“二泉”之名就是这么来的。
大家注意听,你再读一读。
生 2 :(朗读)“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
山脚下有一泓清泉,人称‘天下第二泉'。
”师:没错,这泓清泉,就是“二泉”。
好,已经找到两处了。
请继续找。
生 3 :(朗读)“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师:这段文字藏得很深呐,目光不敏锐,是很难发现的。
哪两个词在直接描写“二泉映月”这道风景?生 3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师:好,又发现了一处,已经三处了。
还有别的发现吗?还有吗?生 4 :(朗读)“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
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
”师:阿炳看不见了,但你却看见了。
你看见什么了?生 4 :我看见了“月光似水,静影沉璧”。
师:“静影沉璧”指的是什么?生 4 :指的是月亮的影子倒映在泉水中。
师:你们谁知道“璧”的意思吗?生 5 :“璧”就是美玉。
师:是的,一轮圆月倒映在泉水中,就像一块怎样的美玉呀?生 6 :洁白的美玉。
生7 :透明的美玉。
生8 :像大圆盘一样的美玉。
师:现在明白“静影沉璧”的意思了吗?生:(齐答)明白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泉映月》的诞生课堂实录
教材分析
《<二泉映月>的诞生》是教科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课文通过描写瞎子阿炳悲惨的命运和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赞扬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超越苦难,战胜苦难,追求光明和美好的精神。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搜集、整理信息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通过感情朗读、品词析句、体验想象等形式理解课文内容,揣摩文章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的艰辛历程,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的感人语句。
3.了解《二泉映月》这首二胡曲的诞生过程。
感受民间艺人阿炳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在这样和谐、美满的社会中,我们的生活就像蜜一样甜,可是今天这节课,老师却要带着你们一起聆听这首不朽的二胡名曲。
走进20世纪初,那个民不聊生、动荡不安的时代。
(播放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全场屏息静气悉心聆听。
师:告诉老师,这悠扬的琴声,让你听到了什么?
生:这首曲子非常悲哀。
师:你听到了悲哀。
你听到了什么?
生:这首曲子非常凄凉、坎坷。
师:有谁知道这样一首凄凉、坎坷的《二泉映月》是谁创作的?生:是阿炳创作的。
师:你对阿炳有些什么了解?
生:阿炳的原名是华彦钧。
师:你还知道些什么呢?
生:阿炳是一位民间艺术家。
师:你还了解什么?
生:阿炳是一个盲人,而且他的身世很悲惨。
师:(出示阿炳的资料图片)下面就让我们了解就是这样一个历经无数生活苦难,却怀着对音乐执着热爱创作传世名曲——《二泉映月》的过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板书课题《二泉映月》的诞生)二、初读感知,走近阿炳。
师:现在我们就跟随作者碧野,一起走进这个鲜为人知的故事中,请同学们认真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画一画让你一读就心动的词句。
生:(学生动情入境地轻读课文)。
师:刚才同学们都用心去朗读了课文,读得非常好。
谁能总结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写了阿炳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悲惨的命运及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
师:我看到同学们边读边画出了很多的词句,并做了相应的标注,相信这一定是你感受最深的词句,再给你们一些时间,把你的感受和同桌说说,交流一下,从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阿炳,你认为是什么使阿炳能够创作出这首享誉世界的《二泉映月》呢?试着概括一下。
生:经历苦难。
生:热爱音乐。
师:谁能完整地概括一下。
生:经历苦难、热爱音乐。
师:是啊,正是经历苦难,热爱音乐的阿炳才创作了享誉世界的《二泉映月》。
三、精读感悟,走进阿炳
1、经历苦难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阿炳的苦难人生,走进阿炳的音乐世界,请同学们用心默读课文,深入思考,简单批注:阿炳经历了哪些生活
上的苦难?哪些地方体现了阿炳对音乐的喜爱?完成要求后可以小组交流一下。
生:(小组交流)。
师:好,有一组已经好了。
哪一组先说说看。
我们先来找找阿炳经历了哪些苦难?板书(生活的苦难)
生:双目失明之苦(患了严重的眼疾……);
师:双目失明,短短的几个字,说起来容易,但对阿炳打击有多大呢?他能看到吗?
生:他不能看到,他眼前的只有黑暗,在无边无际的黑暗里,他只有孤独、痛苦。
师:这是一处苦难,我们一处一处的找。
生:街头卖艺之苦(因为眼疾,阿炳被迫离开了道观……);
遭人欺凌之苦(富豪派人把阿炳打得遍体鳞伤……);
师:简单的一个祝寿没有去就把他打得遍体鳞伤,可见当时社会黑暗,富人为所欲为,穷人没有地位。
生:孤苦伶仃之苦(除了几个……只有一把二胡。
)
师:病魔缠身之苦。
疼痛得已不能再拉二胡了,可见疼痛得多么厉害,只有一个乡下医生给他煎药敷伤,没有亲戚朋友的照顾,可见阿炳当时的处境是怎样的?
生:无依无靠、孤苦伶仃。
师:这些就是我们在书上找到的阿炳经历的苦难。
我想,双目失明的阿炳所经历的苦难还有好多好多不曾写到,现在让我们想象他经历的各种苦难……
生: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人们都在家里休息,阿炳却仍然拿着陪伴他已久的二胡去卖艺。
阿炳冻得直发抖,可没人听,尽管这样,阿炳还在拉。
生: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非常热,汗水从头上一颗一颗滴落下来。
阿炳也非常渴,嘴上都裂了,可他没有钱买水喝,仍然非常努力拉琴。
他眼睛看不见,他看不见路上有没有人向他伸出援助之手,看不见自己已经挣了多少钱,看不见有人将他辛苦挣来的钱拿走了,看不见别人对他的讽刺,对他的白眼。
2、热爱音乐
师:同学们,阿炳面对着生活上的苦难,疾病的折磨,阿炳放弃了吗?颓废了吗?
生:(齐声响亮地)没有!
师:是的,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
让我们再来回顾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痴迷呢?板书(音乐的热爱)
生:第二自然段(鸟叫、蝉鸣、鸡啼……);
师:他读得柔美舒缓,掌声送给给他,文中阿炳都听到了什么?生:鸟叫、蝉鸣、鸡啼……
师:这些都是大自然的天籁之音,只有对大自然怀着真挚热爱的人才能感受到它的美妙。
接着往下找还从哪里能看出他对音乐的热爱。
生:第五自然段(夏天的夜里,……秋天的夜里……)
师:自然界给了阿炳音乐上的无限灵感,他的技艺越来越精湛,从哪里体会到阿炳的技艺越来越精湛?
生:(他的感情,他的希望,……有的唏嘘……)
师:读得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把掌声献给他!
师:琴弦即心弦,琴声即心声,想象人们叹息、流泪、唏嘘的是什么?生:因为阿炳把他的感情,他的希望,他的理想全都融入了琴声里,表达了他的内心世界,他的内心世界也是劳苦大众的内心世界,在人民大众的心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师:谁能把这段话读好,把你的理解读出来。
生读
师:你的情感还在内心,没有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我们再来读!让我们一起体味阿炳技艺的精湛。
生齐读
师顺势出示多媒体让学生感悟这处排比句的好处。
生:读起来感到琅琅上口,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生:用排比抒情可以把感情抒发的淋漓尽致。
3.《二泉映月》诞生
师:带着满腔的情怀,阿炳多想一吐为快,可是经过了一个寒冷的冬天,历经苦难的阿炳他只能拿起了他很久都未拉过的二胡倾吐给这茫
茫月夜。
音乐响起,带着对音乐的感受和感动,让我们再用心感悟这段文字。
生:学生齐读。
师:春宵月下,泉水淙淙,他在诉说着什么?
生:苦难的人生。
师:所以琴声才会如此激越,如此悲愤,如此苍凉。
还能看出诉说着什么?
生:对命运的抗争,对生活的向往。
师:苦难与喜爱的磨砺终于在他的十指间浪荡出这首旷世名曲——《二泉映月》,我们大家一起读,把感情投放进去。
生齐读
四、总结全文
师:苦难造就了音乐,美景生成了音乐,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二泉映月》诞生了,著名指挥家小征泽尔第一次听到《二泉映月》时流下了眼泪,激动地说“这样的音乐应该跪下来听。
”他跪的只是这首曲子吗?
生:不,他跪的是阿炳的一种情怀、一种精神。
师:这是一种什么精神?
生:命运的抗争,对生活的向往。
板书(对命运的抗争对生活的向往)
五、谈自己的感受
师:同学们经历阿炳创作《二泉映月》后有什么收获或感悟?
生:最令我敬佩的是阿炳面对挫折顽强不屈的精神。
我懂得了面对挫折,只有不屈服于灾难的人,才能立足于世界。
生:悲伤是无用的,只有化悲伤为奋斗的力量,才能享受成功。
生:我们应该学习阿炳这种精神,直面挫折,战胜自我,因为往往成功都是藏匿在挫折背后的!
师:你们的感悟很深刻,老师也把我自己从音乐及课文里获得的感受与大家一起分享:人生旅途,有苦有乐,笑对人生,从容不迫,穿越痛苦,快乐生活!下课。
教学板书
《二泉映月》的诞生
生活的苦难对命运的抗争
音乐的热爱对生活的向往
评析
本文写的是一位刚直顽强的盲艺人阿炳的悲惨命运和他创作《二泉映月》的过程,阿炳生活的年代距学生较远,学生不易产生共鸣,学生对其坎坷的经历及情感的理解是难点。
老师用三种手段解决难点问题:1、品读文字。
引导学生有感情的品读课文,把学生的理解与感情的体验化入朗朗的读书声中,走入阿炳的内心。
2、听曲子。
本次教学,以音乐导入,以音乐升华,让学生体会到了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坎坷。
3、读中悟、悟中读。
老师在与同学的交流中引发思维碰撞,衬托出乐曲的凄美,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了阿炳那种敢于与命运做抗争,向往美好未来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