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方法与技巧

合集下载

高考文言文阅读方法与技巧

高考文言文阅读方法与技巧

高考文言文阅读方法与技巧1.课文求义法利用课内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即碰到某一实词能够联想到课内以前学过的这一实词的解说,看用它作为目前句中的解说能否适合。

以下例:高考卷文言文阅读第一题的四个选项:a.讽帝大征西方奇技。

讽:劝说(出自《邹忌讽齐王纳谏》)b.咸私哂其矫饰焉。

哂:耻笑(出自读本《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c.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

遇:厚待(出自《屈原传记》出则接遇诸侯,遇,招待。

从而推出此项错误。

)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

务:致力(出自《过秦论》)除 b 选项是在语文读本中出现外,另三项皆依据课文。

文言文知识考察向来是“题在课外,功在课内”。

文言文阅读考察的语段和内容是新的,但它要考察的文言实词多数在课本中学过,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对课内文言文要充分重视,步步夯实。

2.成语印证法即借助成语来推测实词词义。

成语是人们长久以来惯用的、简短精粹的定型词组或短语。

成语的含义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改变,为我们推测实词词义供给了方便。

分析“举类迩而见义远”。

(《屈原传记》)“有名遐迩”这个成语大家很熟习,“迩”对应“远”。

把“近”的意思套进原句去,语意很通畅。

所以,可推知,此句中的“迩”也是“近”的意思。

这样的例子好多,如:①设五寸之的,引十步之远。

(有的放矢的:箭靶)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仗势欺人假:借助)③其文约,其辞微。

(微言大义微:高深、奇妙)成语求义能够和成语的运用联合起来,反推也可,相互印证,相互促使,堪称共赢。

3.构造求义法古汉语相关于现代汉语在语言构造上更具对称美,上下文对应地点上的词语常常在乎义上相同、邻近或相反、相对,依照这一特色,可有效帮助我们理解词义。

分析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亡矢”与“遗镞”的构造是相同的,词的配搭是一致的。

“亡”与“遗”相应,“矢”与“镞”相应。

从而知道“亡”、“遗”都是失,就不会把“遗”理解为遗留或馈送了。

相同,可从“矢”是箭推知“镞”也是武器了。

高考做文言文阅读题有哪些方法和技巧

高考做文言文阅读题有哪些方法和技巧

高考做文言文阅读题有哪些方法和技巧
之前就说过,高中的文言文在高考中是很难的一题。

因为出的文言文是我们平时没有见过的,外加在高考的环境下,对于古文的翻译可能会有所偏差,这样一来分数自然就不会高了。

那么高考做文言文阅读题有哪些方法和技巧呢?我们来看看吧。

高考做文言文阅读题有哪些方法和技巧
在做文言文阅读题时,很多同学都会犯错,是因为看不懂还是因为翻译错误呢?其实,答文言文阅读也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1、要理解中心思想
文言文阅读也是阅读,所以,首先就要弄清楚中心思想是什么?文章写的是哪些人、哪些事?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如果是议论文言文,就要了解作者的核心观点是什么?有哪些论据?
2、划分层次、结构
很多同学觉得划分层次比较麻烦,对于文言文来说恰恰要通过划分层次来帮助了解文章思想,文章结构,这样才能提升对材料的理解,降低出错率。

3、敢于直译
直译就是直接翻译,平时学习中,很多学生读古文都是一边看文章、一边看译文其实这样很不利于考试答题,因为,一旦到了考场同学们很容易失去答题信心,总觉得自己答的不对,所以,在平时要多练习直译,帮助提升文言文阅读理解自信。

4、多读几遍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当我们遇到不理解、不明白的文言文时,不妨先不看问题,静下心来多读几遍文章,或许从中能找到解题灵感。

5、围绕核心思想作答
在做主观题时通常会用这三种方式来回答:(1)引用原文句子回答;(2)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3)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目的就是要围绕核心思想来回答,即使有一些瑕疵,也不会影响总体得分,但是,如果撇开核心思想,就会离题万里,不仅浪费了时间也得不到高分。

2023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一览)

2023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一览)

2023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一览)2023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一览)2023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有哪些?语文高考考试,首先要做的是让自己冷静下来,然后告诫自己:“欲速则不达”,下面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2023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供大家参考,快来一起看看吧!2023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考点一:实词释义(含实词辨析)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这类题不仅要靠积累,还需把握肯定的推断技巧。

技巧一:直接迁移法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假如能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详细语境理解。

如:河北中考消失课外文言句“使者及门”的“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到”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依据详细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杂然而前陈者”中“陈”字的字义推断,大家可以把“陈”组成几个词语,从中作选择:陈设、陈旧……通过筛选不难找到“陈设”这个意思。

技巧四: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河北2023年真题中“而己有饥色”中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意思为“脸色”。

考点二:虚词意义及用法辨析技巧一:代入筛选法假如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选择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之”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其用法有:①代词,可译为“他(她、它)”“这”“他(她、它)的”或自称等;②结构助词,译作“的”;③助词,不译;④动词,译作“去”“往”“到”等。

然后一一代入相应句中进行理解和筛选。

如昆明中考9题B项“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跪而拾之以归”,前一个“之”是助词,不译;后一个“之”是代词,指撕碎的奏牍。

高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高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高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的语言文字,基本上已经成为了我们语文学习的重点。

而文言文阅读也是高考语文考试的重要部分之一。

这里笔者给出一些高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希望对考生有所帮助。

I. 阅读前的准备1. 了解语文考试要求:掌握课本和高考要求的课外阅读知识点。

2. 预设答题方法:交叉法、标注法、查对法等。

3. 打好基础功夫: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如词语解释、句子结构等。

II. 题目分析的技巧1. 先看题目,抓准重点:考虑题目所涉及的知识点,抓住关键词,理解题目问的是什么。

2. 读懂文句,掌握文义:读懂段落结构、上下文语境,领会文句所表达的本义、象征意义和诗意意蕴。

3. 或许有多问:仔细读分析多个问题,注意各小题之间的联系,给出准确的答案。

4. 相互辅助,相得益彰:配合阅读、译释、结构、语言等多方面知识点进行分析。

III. 阅读方法的技巧1. 第一遍大致浏览:先了解整篇文章的大意和主要内容。

2. 第二遍重点分析:对文章的重要内容、语言表达进行分析。

3. 第三遍验答核查:通过问题验证,确定答案等。

IV. 经典例题解析1. 根据文意,提炼出关键词。

例如:“余固知无倍道”中的“倍道”指的是什么。

2. 理解难句,分析文意。

例如:“即使明天再苦再难,仍要坚持不懈地奋斗。

”,考生应当能够把握“即使”、“再苦再难”、“仍要坚持不懈地奋斗”的关系,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

3. 掌握前后联系,了解语境。

比如考生在答案中应当解释当前时势“国破山河在”,以及缘由“金戈铁马入京城”。

总之,在高考文言文阅读答题的过程中,考生需要理清思路、深入阅读,注重题目分析和方法运用,遵循“慢藏功夫”的原则。

希望以上提供的技巧和例题能够帮助考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取得好的成绩。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和方法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和方法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和方法-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和方法文言文阅读题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题一直都非常稳定,历年的考试都没有太大的意外发生。

一般也是从实词、虚词、性格表现和内容归纳四个方向设置题目。

所占分值为12分,一般设置3-4个题目。

一般来说,最后一道题目是从全文的角度上进行考核,所以首先应该阅读最后一道题目,大体了解文章内容。

然后要仔细的阅读原文,凭借自己的语感进行初步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遇到加点字的时候一定要结合题目进行理解。

第三步就进入到了实际的解题环节:1、文言实词题。

要对考核的实词进行字形和字义的分析。

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联系上下文,推导出词义,然后将选项中给出的词义带进原文,倘若发现语言通顺合理,这说明解释的正确无异议。

一般来说,从没听说过的实词释义往往是对的,这是题目设置的干扰项。

2、文言虚词题。

同学们在备考时也一定进行了大量的虚词练习,在做这道题目的时候,首先应该确定这个词在其他遇到过的句子中所表达的意思,将这个意思套到试题中的句子进行验证,倘若也说的通,那就应该是正确的。

3、性格表现题。

首先应该先找出来的是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人物性格的选项,先要排除干扰选项。

做这道题时经常出现的问题就是张冠李戴,把别人的性格或与之无关的性格硬加到主角头上,要尽可能避免这种错误的发生。

4、内容归纳题。

首先要找出文段当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然后认真阅读并精确掌握原文想要表达的意思。

需要注意的是,错误选项中的错误往往很细节,主要从顺序颠倒、无中生有、人物事迹错乱等角度去分析。

第一:判断加点词的正确与否,这一题在繁杂的古文实词翻译中我该重点掌握哪些词语,我该如何去训练自己答这种题。

运用几个方法:排除法代入法(将它后面给的解释代入原文看句子是否通,不通即是错)推断法(利用字形推--即看该字的写法结构透出出来的含意、利用语法推--即分析该字在该句所充当的句子的成分得出它的词性、利用语境推--即结合课文上下文意思理解该字意义)第二: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一项,这一题,我该着重去掌握哪些词语进行比较,分析问题。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方法与技巧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方法与技巧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方法与技巧你是否每次看到文言文就发慌,看到“之、乎、者、也”就不知道到底都是什么意思,实词、虚词傻傻搞不清楚?文言文阅读6-15分总是得分稀疏?方法小贴士:1.课内文言文考试的范围是初中教读篇目。

复习时一要抓好重点。

根据考纲的考查范围和要求以及自身的熟悉程度对复习内容进行取舍、侧重。

2.一般考查常见的文言虚词、实词的含义和用法。

实词则常常考查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的词语;对句子的考查则侧重于关键句子的句式和句意;对内容考查就与现代文基本相似。

从字、词、句到文学常识以至思想感情、表现手法等,都要拎出要点,总结规律。

二要选好篇目。

选取教读篇目中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们往往也是文言文中最典型的、知识的覆盖面最广的文章,这样复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近两年的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大多选择故事型的文段。

内容比较浅显,考察内容基本与课内部分相似。

做题时一定要注意与课内学过的课文或知识点相联系,注重由课内向课外的迁移运用。

4.文言文阅读题主要分为两类。

一是翻译类:此类题解答思路是:(1)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

(2)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并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

注意翻译时应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这些字词往往是得分点。

(3)还可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4)另外还要注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偏义复词等特殊现象。

(5)若直译不通,则用意译。

须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联系生活实际大胆推想。

二是启示类:解答这类题目时要注意思想倾向,抓住作者基本的感情立场,联系文章主要情节及主要人物,抓住评论性的语句从多角度、多侧面思考作答。

文言文阅读比较晦涩枯燥,建议可以每天阅读一篇文言文,并带着问题去练习哦~二、高中文言文阅读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青岩山居记[明]王袆青岩去义乌县南十里,其山由东阳两砚峰西来,三十里至于龙门,势益宵隆,由龙门而西又二十里,是为青岩。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最佳答题技巧方法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最佳答题技巧方法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最佳答题技巧方法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最佳答题技巧方法文言文阅读是高考语文中特别令考生头痛的一道题,文言文阅读的答题有没有有用的技巧?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最佳答题技巧,欢迎大家来阅读。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如何读懂文言文选文(1)先读最终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大事。

(此题假如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2)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专心地默读文章,以“大事”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3)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焦急,同时必需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或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第一步:梳理结构,全面把握对文章内容有了全局性熟悉,才能对局部有明确的指导。

梳理结构,精确筛选信息要点,进而全面把握文章的框架与主旨。

对结构的梳理可以留意文题、句段首句、句段尾句等。

其次步:锁定区域,精确筛选在全面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题干要求在原文找到对应的区域,然后在详细区域中精确筛选,从而找准有效信息。

第三步:抓重点,精确翻译在辨别信息点时,要留意精确翻译,当然并不是完全都翻译过来,此时需抓住重点,即对文意理解简单发生分歧的地方精确翻译。

第四步:综合分析,理清因果对文意的分析必需综合全文,要结合主旨,留意是否倒置或混淆了因果关系。

高考语文文言文的答题技巧1、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愿思”,阅读是基础。

阅读时要始终带着如下几方面的问题思索:(1)文章写了一些什么人的一些什么事;(2)事情的发生、进展和结局如何;(3)文章说了一些什么道理;(4)是以什么作为说理依据的。

详细说,对记叙性文字,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大事的前因后果;一般的传记文,要弄清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

谈论性文字要理清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等。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高考是每位学生人生中的重要时刻,也是他们前进道路中最艰险的一段路程。

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科目,即使在现代化的社会中,它依然承载着人们对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对语言表达的理解。

文言文作为一部分语文学科中的内容,是高考语文考试的必考题型之一,对于很多考生来说是十分困难的。

因此,将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的知识整理出来,考生在备考时可以进行参考。

一、读懂原文,了解文章大意高考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大不相同,文言文的阅读需要考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阅读原文,并深刻理解原文的内容,从而把握作者写作的主要意图。

因此,考生首先需要建立对文言文的语言基础,再通过对原文的阅读来锻炼自己的理解能力。

二、注重翻译,强化语法基础文言文的语种结构和现代汉语不同,经常使用深奥的古代汉语词汇和语法结构。

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考生需要深入了解文言文的语法结构,以此建立自己的语言基础。

同时,考生需要把握文言文的意思,并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含义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理解文言文的文化背景文言文主要是在十七世纪和十九世纪之间流传的,许多作品(比如《旧约》和《道德经》)取材自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经典。

因此,阅读文言文的时候,考生需要了解文化的背景,这对于理解文章的含义非常重要。

如果考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化背景,剖析作者写作的历史地位和以前的文化传统,就能更好地理解和解决文言文题目。

四、把握作者的意图,重点掌握文章中的核心内容文言文是一种优秀而优美的语言,其独特的语言结构和各种丰富的表达方式体现了作者的高超技艺。

阅读文言文需要高度重视并把握作者的意图,尤其是作者所在时代和特定文化中的地位与角色等因素。

同时,要注意重点掌握文章中的核心内容,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解答文言文题目。

五、提高文言文的阅读速度和阅读能力在真实的考生中,由于阅读时间的紧迫和阅读材料的深刻,升高文言文的阅读速度和阅读能力十分必要。

在阅读文言文时,考生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慢慢提高自己对这种语言的敏感度和接受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方法与技巧你是否每次看到文言文就发慌,看到“之、乎、者、也”就不知道到底都是什么意思,实词、虚词傻傻搞不清楚?文言文阅读6-15分总是得分稀疏?方法小贴士:1.课内文言文考试的范围是初中教读篇目。

复习时一要抓好重点。

根据考纲的考查范围和要求以及自身的熟悉程度对复习内容进行取舍、侧重。

2.一般考查常见的文言虚词、实词的含义和用法。

实词则常常考查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的词语;对句子的考查则侧重于关键句子的句式和句意;对内容考查就与现代文基本相似。

从字、词、句到文学常识以至思想感情、表现手法等,都要拎出要点,总结规律。

二要选好篇目。

选取教读篇目中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们往往也是文言文中最典型的、知识的覆盖面最广的文章,这样复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近两年的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大多选择故事型的文段。

内容比较浅显,考察内容基本与课内部分相似。

做题时一定要注意与课内学过的课文或知识点相联系,注重由课内向课外的迁移运用。

4.文言文阅读题主要分为两类。

一是翻译类:此类题解答思路是:(1)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

(2)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并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

注意翻译时应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这些字词往往是得分点。

(3)还可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4)另外还要注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偏义复词等特殊现象。

(5)若直译不通,则用意译。

须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联系生活实际大胆推想。

二是启示类:解答这类题目时要注意思想倾向,抓住作者基本的感情立场,联系文章主要情节及主要人物,抓住评论性的语句从多角度、多侧面思考作答。

文言文阅读比较晦涩枯燥,建议可以每天阅读一篇文言文,并带着问题去练习哦~二、高中文言文阅读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终军字子云,济南人也。

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至府受遗太守闻其有异材召见军。

甚奇之,与交结。

军揖太守而去,至长安上书言事。

武帝异其文,拜军为谒者给事中。

元鼎中,博士徐偃使行风俗。

偃矫制,使胶东、鲁国鼓铸盐铁,还,奏事,徙为太常丞。

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

偃以为《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颛之可也。

汤以致其法,不能诎其义,有诏下军问状,军诘偃,偃穷诎,服罪当死。

初,军从济南当诣博士,步入关,关吏予军繻①。

军问:“以此何为?”吏曰:“为复传,还当以合符。

”军曰:“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

”弃繻而去。

军为谒者,使行郡国,建节东出关,关吏识之,曰:“此使者乃前弃繙生也。

”军行郡国,所见便宜以闻。

还奏事,上甚说。

当发使匈奴,军自请曰:“军无横草之功,得列宿卫,食禄五年。

边境时有风尘之警,臣宜被坚执锐,当矢石;石前行。

驾下不匀金革之事,今闻将遣匈奴使者,臣愿尽精厉气,奉佐明使,画吉凶于单于之前。

臣年少材下,孤于外官,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窃不胜愤懑。

”诏问画吉凶之状,上奇军对,擢为谏大夫。

南越与汉和亲,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

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

天子大说,赐南越大臣印绶,一用汉法,以新改其俗,令使者留填抚之。

越相吕嘉不欲内属,发兵攻杀其王及汉使者,皆死。

军死时年二十余,故世谓之“终童”。

(选自《汉书·终军列传》)【注】①繻:古时用帛制成的出入关卡的凭证。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少好学/以辩博能属丈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土弟子/至府受遣/太守闻其有异材/召见军B. 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至府受遣/太守闻其有异材/召见军C. 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至府受遣太守闻其有异材/召见军D. 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至府受遣/太守闻其有异材召/见军(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矫制,指假托帝王的命令,出于歹意假托帝王命令行事者才会获罪。

B. 《春秋》,我国儒家经典著作,相传是孔子根据鲁国的编年史修订而成。

C. 匈奴,秦末汉初称雄中原以北的游牧民族,其最高首领被称作“单于”。

D. 和亲,指与敌议和,用婚姻关系来维护双方的友好关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终军受命审问徐偃,令其服罪。

徐偃独断专行,对张汤的弹劾还巧言狡辩,终军受命审理此案,驳斥了徐偃,使徐偃理屈词穷,接受法律的审判。

B. 终军前往京城谒见,踌躇满志。

终军去京城谒见博士,过关时拒绝接受凭证,认为自己不需凭它作回来的凭证,最终终军被任命为谒者,奉使巡视郡国。

C. 终军力争出使匈奴,欲建功业。

当要派使者前往匈奴时,终军表示,自己过去没有什么功劳,现在愿意出使匈奴,当好使者的助手,此事得到了皇帝的同意。

D. 终军请缨前往南越,为国捐躯。

终军争取到出使南越的任务,成功地说服了南越王归附,结果因为南越发生了内乱,二十多岁的终军为国捐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军揖太守而去,至长安上书言事。

武帝异其文,拜军为谒者给事中。

②军行郡国,所见便宜以闻。

还奏事,上甚说。

【答案】(1)A(2)A(3)C(4)①终军辞别太守赴京,到长安上书言事。

皇帝认为终军的文辞与众不同,就任命他为谒者给事中。

②终军巡视郡国,遇见适宜的事情就上书报告朝廷。

出使回来后向皇帝汇报,皇帝听了很高兴。

【解析】【分析】(1)本题中,“少好学/以辩博能属丈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土弟子/至府受遣/太守闻其有异材/召见军”的意思是:年轻时爱好学习,因为善辩博闻会写文章而在郡中闻名。

十八岁时,被选举为博士弟子。

选送他去京城,到太守府报到时,太守听说终军才能出众,就召见了他。

其中,“以辩博能属丈闻于郡中”主谓宾俱全,中间不应断开,排除B;“年十八”是时间状语,此处应断开,排除D;“博土弟子”为官职名,中间不应断开,排除C。

故选A。

(2)A项,“出于歹意假托帝王的命令行事者才会获罪”错误,从文中信息“偃以为《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颛之可也”可知,徐偃是根据《春秋》的道义,才假托帝王的命令行事,所以并不是出于“歹意”。

A错误。

故选A。

(3)C项,“此事得到了皇帝的同意”与原文不符,原文没有“此事得到了皇帝的同意”的信息。

故选C。

(4)本题中,第一句,“揖”,辞别;“异”,认为……不同;“拜”,授予官职。

第二句中,“便宜”,适宜的事情;“闻”,使皇上听见;“说”,通“悦”,高兴。

故答案为:⑴A;⑵A;⑶C;⑷①终军辞别太守赴京,到长安上书言事。

皇帝认为终军的文辞与众不同,就任命他为谒者给事中。

②终军巡视郡国,遇见适宜的事情就上书报告朝廷。

出使回来后向皇帝汇报,皇帝听了很高兴。

【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常见的句首句尾语气词、句式、修辞、意思进行断句。

本题可以根据句中动词、虚词、句子结构,抓住关键词,然后根据语意进行断句。

(2)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

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3)本题考查把握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

此类题目要梳理原文内容,准确把握文章大意。

然后锁定目标句,把各个选项与原文内容进行细致比对,逐个排除。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文言文句翻译首先要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重点字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语法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附参考译文】终军,字子云,济南郡人。

年轻时爱好学习,因为善辩博闻会写文章而在郡中闻名。

十八岁时,被选举为博士弟子。

选送他去京城,到太守府报到时,太守听说终军才能出众,就召见了他。

认为他很奇异,就和他结为好友。

终军辞别太守赴京,到长安上书言事。

皇帝认为终军的文辞与众不同,就任命他为谒者给事中。

元鼎年间,博士徐偃奉命出使巡视郡国的风俗教化。

徐偃假托朝廷命令行事,让胶东国、鲁国铸铁晒盐,回京后,汇报了所做的事,调任太常丞。

御史大夫张汤弹劾徐偃假托朝廷命令行事,是国家的大害,依照法律应该处死。

徐偃认为根据《春秋》的道义,大夫出了疆界,遇有能够安定社稷、抚慰万民的事情,可以专断处理。

张汤只能根据法律判定徐偃的罪名,却不能驳倒他用来辩护的《春秋》的道义,皇帝下诏命终军审问案情,终军诘问徐偃,徐偃词穷理屈,服罪而死。

当初,终军从济南赴京城谒见博士时,步行通过函谷关,守关的官吏交给终军一块用帛制成的凭证。

终军问:“用这干什么?”官吏回答说:“回来时作凭证,经过这里拿它合符。

”终军说:“大丈夫西游,终不需凭它作回来的凭证。

”扔下帛制的凭证走了。

终军被任命为谒者后,奉使巡视郡国,执持符节出函谷关东巡,守关的官吏记得他,说:“这位使者就是以前抛弃帛制符信的儒生。

”终军巡视郡国,遇见适宜的事情就上书报告朝廷。

出使回来后向皇帝汇报,皇帝听了很高兴。

当时朝廷派使者出使匈奴,终军自己请求出使说:“我连使草倒伏的功劳都没有,得以列为宿卫之臣,拿了五年俸禄。

边境不时有战乱的警报,我应该披坚甲执锐器,面对矢石箭雨,开路前行。

可是我不熟悉冲锋陷阵的事,现在听说准备派使者出使匈奴,我愿意竭尽精力激励气势,辅助贤明的使者,在匈奴单于面前筹划吉凶。

我年纪轻才能低下,不能在外任官捍卫边境,不足以独当一面,私下感到烦闷难禁。

”皇帝下诏询问终军要求出使匈奴筹划吉凶的内容,皇帝认为终军的回答非同一般,提拔他为谏大夫。

南越与汉朝和亲,于是皇帝派终军出使南越,游说南越王,让他入京朝见,待遇比照内地的诸侯王。

终军自告奋勇说:“希望陛下给我一条长缨,我一定缚住南越王把他带到宫中。

”终军就前往南越游说南越王,南越王听了并同意终军的话,率领全部南越人归附汉朝。

皇帝非常高兴赐给南越大臣印绶,让南越统一使用汉朝的法令制度,来改变南越人的风俗习惯,令使者终军留下来安定抚慰南越。

南越丞相吕嘉不愿意归附汉朝,发兵攻打南越王和汉朝使者终军等人,他们全都被杀死了。

终军死的时候才二十多岁,所以世人都叫他“终童”。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毛璩字叔琏。

弱冠,右将军桓豁以为参军。

寻遭父忧,服阙,为谢安卫将军参军。

淮肥之役,苻坚迸走,璩与田次之共蹑坚,至中阳,不及而归。

迁宁朔将军、淮南太守。

海陵县四面湖泽,皆是菰葑,逃亡所聚,威令不能及。

璩建议率千人讨之。

时大旱,璩因放火,菰葑尽然,亡户窘迫,悉出诣璩自首,近有万户,皆以补兵,朝廷嘉之。

安帝初,进征虏将军。

及桓玄篡位,遣使加璩散骑常侍、左将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