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影像科检查方法
经典儿科中枢神经系统病例影像分析

儿科中枢神经系统病例影像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影像中心孙国强2012.10第一章脑白质髓鞘化髓鞘的主要成分为疏水糖脂蛋白,MRI可显示其沉积过程。
T1WI髓鞘化的白质呈相对高信号,生后前6~8个月显示清楚。
T2WI未髓鞘化白质呈高信号,随着髓鞘化的进程,脑白质水含量减少,脂质增加,转变为低信号。
T1WI显示髓鞘化信号改变早于T2WI,而T2WI 能更好地反映髓鞘化的完成。
生后前6~8个月以T1WI为主,6~18月以T2WI为主。
T2WI 对小脑和脑干早期髓鞘化更敏感。
脑白质的髓鞘化顺序是从脑的尾侧向头侧,从背侧向腹侧,先中央后外周,感觉纤维早于运动纤维。
例如,脑干早于小脑和基底节,后者又早于大脑半球,大脑半球的枕叶早于额叶。
脑干背侧的内侧丘系、内侧纵束早于腹侧的皮质脊髓束。
小脑上脚和下脚传导前庭感觉、听觉、触觉、本体感觉,出生时已经髓鞘化,而小脑中脚传导运动冲动的神经纤维髓鞘化较晚。
熟悉小儿同月龄阶段性髓鞘形成情况对小儿脑的发育评估是非常重要的。
1.不足月儿正常脑CT及MR表现(表1-7-1):孕24周以前,无脑回形成,仅显示宽大、垂直方向的外侧裂。
脑体积小,皮层菲薄,T1WI上相对于极低信号的白质,灰质呈高信号,T2WI相对于高信号白质,灰质呈低信号。
脑沟自28周以后逐渐出现主沟,35周以下小儿脑沟浅少,脑池包括侧裂、大脑半球间裂、脑干小脑周围脑池均较宽。
到36周仅侧裂池和枕极池稍著,透明间腔和穹隆间腔较明显,脑室小。
基底节于32~33周开始能辨别,T1WI上信号高于大脑白质与内囊呈等信号,36周内囊信号高于或等于基底节之豆状核。
脑白质髓鞘化进程见表1-8-1。
生发基质CT上呈高信号。
在MRI上呈等灰质信号,小胎儿(18-20周)时生发基质较厚,沿侧脑室壁分布呈带状;随着胎儿成熟逐渐变薄,且连续性中断;尾状核头部最厚,退化最晚,至孕36周生发基质已完全退化,勿误诊为生发基质出血。
此后脑皮质进一步加厚,更多的脑回出现,基底节丘脑在CT上密度增加,脑白质额枕区密度下降。
神经系统查体要点

神经系统查体要点1.神志状态评估:观察患者的警觉程度、意识清晰度和语言表达能力。
检查患者的思维、记忆、定向能力和情绪状态。
2.眼底检查:通过检查眼底血管和视神经盘来评估患者的视觉功能和神经血管状况。
包括观察眼底血管的直径、弯曲度、颜色和视神经盘的颜色、形状和边界。
3.头颅和颈部检查:观察患者的头颅外形、面部表情和颈部姿势等。
检查颈部的血管、淋巴结和甲状腺。
4.肢体检查:对患者的肢体进行观察和检查,包括观察肢体的外形、活动度、抽动和震颤等。
检查肢体的肌力、肌张力和肢体的感觉。
5.脑神经检查:对脑神经进行逐一检查。
包括眼动、面部表情和咀嚼肌肌力的检查、视力和视野的检查、听力和平衡功能的检查等。
6.感觉检查:评估患者的感觉功能,包括触觉、疼痛、温度和震动觉等。
通过刺激不同部位的皮肤来检查患者的感觉反应和感觉异常。
7.运动检查:检查患者的肌力、肌张力、协调性和运动功能。
包括主动肌力和被动肌力的测定,肌张力的评估和肌肉协调测试等。
8.考查脊柱:检查患者的脊柱外形、弯曲度和活动度等。
通过观察患者的站立姿势、弯头、屈腰、转身等动作来评估脊柱的功能。
9.脑脊液检查:对患者进行腰椎穿刺以获取脑脊液样本。
通过检查脑脊液的颜色、清晰度、压力和蛋白质、葡萄糖、白细胞等指标来评估脑脊液的状态。
10.神经影像学检查:如果需要进一步评估患者神经系统的疾病情况,可以进行神经影像学检查,如头颅MRI、脊柱CT等。
以上是神经系统查体的主要要点,通过这些检查可以客观评估患者的神经系统健康状况,辅助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计划。
需要注意的是,针对不同的疾病症状,还可以有一些特殊的神经系统检查方法,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应用。
神经影像学

神经影像学技术将不断与其他学科领域相互融合 ,例如人工智能、物理学、化学等,有望实现更 广泛的应用和突破。
应用拓展
随着人们对大脑结构和功能认识的逐渐深入,神 经影像学技术的应用领域将不断拓展,有望在医 学诊断和治疗、神经科学、心理学等领域发挥更 大的作用。
社会认知提升
随着公众对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关注度不断提高, 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有望进一步加大,推动神经 影像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
理过程转化为行为的过程。
04
神经影像学挑战与解决方案
技术挑战
技术多样性
神经影像学涉及多种技术,如 MRI、CT、PET等,不同技术
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
图像质量的提高
提高图像的分辨率和清晰度是神 经影像学的重要挑战。
标准化和可比性
不同实验室和医疗机构之间的数据 交流和共享是神经影像学面临的一 大挑战。
常见技术与应用领域
技术
神经影像学技术包括结构成像、功能成像和分子成像等。其中结构成像包括CT、 MRI等,功能成像包括SPECT、PET等,分子成像包括光学成像、质谱成像等。
应用领域
神经影像学在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如脑肿瘤、脑血管疾 病、帕金森病等。同时,神经影像学还在神经科学研究中广泛应用,如研究大脑 结构和功能的关系、神经细胞的代谢和信号传导等。
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在图像识别和 处理方面表现出卓越的 性能,对于解读神经影 像数据具有巨大的潜力 。
跨学科合作
神经科学家和计算机科 学家正在紧密合作,开 发更先进的算法和工具 来处理和分析神经影像 学数据。
应用领域的发展趋势
精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神经影像学在精神疾病的诊断、预后评估和治疗效果观察方面 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神经系统体征检查

神经系统体征检查神经系统体征检查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用于评估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和病变情况。
通过观察和测试患者的神经系统体征,医生可以判断是否存在神经系统疾病,确定病变的程度和范围,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一、病史问询:在进行神经系统体征检查之前,医生会首先问询患者的病史。
包括患者的主诉、病程、既往病史、家族史等。
这些信息有助于医生了解疾病的发展过程和可能的原因,为后续的体征检查提供线索。
二、神经系统观察:1. 外貌和姿式:医生会观察患者的外貌和姿式,包括面色、体态、行走姿式等。
异常的外貌和姿式可能与神经系统疾病有关。
2. 眼部检查:医生会检查患者的眼部,包括瞳孔的大小、对光反应、眼球运动等。
这些观察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视神经和动眼神经功能是否正常。
3. 面部表情和口腔检查:医生会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和口腔情况,包括面部肌肉的对称性、口唇的抽动等。
这些观察可以初步判断面神经的功能是否正常。
三、神经系统测试:1. 感觉检查:医生会对患者进行感觉检查,包括触觉、痛觉、温度觉、位置觉等。
这些检查可以评估患者的感觉功能是否正常,是否存在感觉异常或者减退。
2. 运动检查:医生会对患者进行运动检查,包括肌力、肌张力、协调性等。
这些检查可以评估患者的运动功能是否正常,是否存在肌力减退、肌张力异常或者协调性障碍。
3. 腱反射检查:医生会对患者进行腱反射检查,包括肱二头肌腱反射、膝腱反射等。
这些检查可以评估患者的腱反射是否正常,是否存在亢进或者减退。
4. 神经系统评分:医生会使用神经系统评分工具,如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国际脊髓损伤协会神经功能评分等,对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进行定量评估。
四、其他辅助检查:根据需要,医生还可能进行其他辅助检查,如脑电图、神经肌肉电图、神经影像学检查等。
这些检查可以提供更详细的神经系统信息,匡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
总结:神经系统体征检查是一项重要的临床技术,通过观察和测试患者的神经系统体征,可以评估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和病变情况。
神经科查体的内容及步骤

神经科查体的内容及步骤神经科查体是一种常用的医学检查方法,用于评估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
它通过观察和检测患者的神经症状、神经体征以及神经系统的生理反应等来获取相关信息。
下面将介绍神经科查体的内容及步骤。
一、内容:1. 神经系统病史: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疾病发作的时间、症状的持续时间、病情的变化等,以及相关的家族史和个人习惯等。
这些信息对于判断病因及诊断疾病非常重要。
2. 神经症状评估:询问患者是否有头痛、眩晕、意识障碍、运动和感觉异常、言语障碍等症状,以及这些症状的具体表现和发作规律等。
3. 神经体征检查:对患者的神经系统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神经肌肉系统、感觉系统、脑神经系统等方面。
例如,检查患者的肌力、肌张力、肌肉协调性、感觉觉醒度、瞳孔对光反应等。
4. 神经系统功能评估:通过一系列的特殊检查手段,评估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
如神经肌肉电图(EMG)、脑电图(EEG)、脑磁图(MEG)、视觉诱发电位(VEP)、听觉诱发电位(AEP)等,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患者的神经功能异常情况。
5. 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CT、MRI等检查,用于观察患者的神经系统结构及异常情况,如脑部肿瘤、脑出血等。
二、步骤:1. 病史询问:医生会与患者详细了解病情,包括症状的发作规律、持续时间、疼痛的性质、伴随症状等。
2. 神经体征检查:医生会根据病史来进行体格检查,包括观察患者的外貌、姿势、步态等,检查患者的肌力、肌张力、病理反射、感觉觉醒度等。
3. 神经系统功能评估:根据需要,医生会选择相应的功能评估方法,如行走测试、肌力测试、感觉测试等,以评估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
4. 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如果需要进一步观察患者的神经系统结构及异常情况,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进行相关的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
5. 结果分析与诊断:医生根据上述检查结果,分析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状态,结合病史和症状,最终做出相应的诊断。
总结:神经科查体是一种重要的医学检查方法,对于评估神经系统功能异常非常有帮助。
神经内科实验室常规检测方法介绍

神经内科实验室常规检测方法介绍神经内科实验室是进行神经系统相关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环节之一。
为了提供准确可靠的诊断结果,神经内科实验室常规进行各种检测方法。
本文将介绍神经内科实验室常用的常规检测方法,包括脑电图(EEG)、脊髓液检测、神经肌肉检查以及神经影像学检查。
一、脑电图(EEG)脑电图是通过记录头皮上的电位变化,反映脑细胞电活动的一种方法。
它是检测脑部神经元活动的重要手段,广泛应用于癫痫、昏迷、头痛、睡眠障碍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
在进行脑电图检测时,患者需要平躺或坐着,头部被置于电极帽中。
通过电极与仪器的连接,可以记录到脑电活动的波形。
医生根据波形的频率、振幅和节律等特征,来判断脑功能是否正常,并诊断出一些与脑电活动相关的疾病。
二、脊髓液检测脊髓液检测是通过提取脊髓液样本,进行化学、生物学和免疫学等方面的检测,以获得有关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信息。
脊髓液检测主要用于神经感染、脑膜炎、多发性硬化等疾病的诊断。
进行脊髓液检测时,医生会先让患者采取合适的姿势,通常是侧卧位。
然后,在患者的腰椎处进行局麻后,用一根特殊的针头穿刺取出脊髓液。
取得的脊髓液样本将送往实验室进行细胞计数、蛋白质测定、细菌培养等项目的检测。
三、神经肌肉检查神经肌肉检查是通过检测神经肌肉系统的功能和病变情况,了解神经肌肉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常用的神经肌肉检查包括神经传导速度(NCS)、肌电图(EMG)和肌肉活动电位(MEP)等。
神经传导速度测定是通过施加电刺激,测量神经冲动在神经传导路径中传递的速度和相应的反应。
肌电图则是通过在患者肌肉内插入电极,记录肌肉收缩和放松过程中产生的电活动。
肌肉活动电位则是针对肌肉原发性病变进行检测,通过插入针电极来记录肌肉活动情况。
四、神经影像学检查神经影像学检查是通过影像学技术来观察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一种方法。
包括脑部CT扫描、MRI、PET和SPECT等。
脑部CT扫描通过使用X射线束对患者进行断层扫描,获得脑部的结构信息。
检验科常见神经系统功能检测方法与解读

检验科常见神经系统功能检测方法与解读一、引言神经系统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的检测和解读对于诊断和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检验科常见的神经系统功能检测方法,并探讨其相应的结果解读。
二、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脊髓,负责接收、处理和传递信息。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和脑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全身各个部位。
神经系统的功能包括感知、运动、认知等多个方面。
三、神经系统功能检测方法1. 神经电生理学检测神经电生理学检测是通过记录神经元产生的电活动来评估神经系统功能的一种方法。
常见的神经电生理学检测方法包括脑电图(EEG)、脑诱发电位(EP)、肌电图(EMG)和神经传导速度(NCS)等。
(1)脑电图(EEG)脑电图是记录大脑皮层神经元活动的电信号的图示。
通过EEG检测,可以评估大脑的电活动模式,诊断癫痫、睡眠障碍等神经系统疾病。
(2)脑诱发电位(EP)脑诱发电位是通过刺激感觉系统,记录大脑皮层对刺激的电反应。
脑诱发电位检测可以评估感觉系统的功能状态,如视觉诱发电位(VEP)可以用于视觉功能的评估。
(3)肌电图(EMG)肌电图检测是通过记录肌肉收缩电位来评估肌肉功能状态。
通过EMG检测,可以评估肌肉的神经供应和肌肉的功能异常,如神经根病变、神经肌肉接头疾病等。
(4)神经传导速度(NCS)神经传导速度是通过刺激和记录神经纤维的电信号来评估神经传导功能的一种方法。
通过NCS检测,可以评估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诊断周围神经病变、神经根病变等疾病。
2. 神经影像学检查神经影像学检查是通过各种医学影像学技术来评估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一种方法。
常见的神经影像学检查包括脑核磁共振成像(MRI)、脑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脑血流动力学检查等。
(1)脑核磁共振成像(MRI)脑MRI是使用磁场和无线电波来生成详细的脑结构图像的一种影像学检查方法。
通过脑MRI可以评估脑结构的异常,如脑卒中、肿瘤等。
中枢神经系统医学影像诊断学PPT课件

在医学影像诊断中注重伦理和隐私 保护,确保患者权益和信息安全。
谢谢聆听
02
影像学表现
神经根和周围神经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包括神经根或周围神经增粗、肿胀
等改变。
03
诊断与治疗
根据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可以初步诊断神经根和周围神经疾病。治
疗方式的选择需要针对具体病因进行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的进展
05
与未来
新技术应用与展望
01
Hale Waihona Puke 02033D打印技术
中枢神经系统医学影 像诊断学ppt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 中枢神经系统概述 • 医学影像技术基础 •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技术 • 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的影像诊断 •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的进展与未
来
01 中枢神经系统概述
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结构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脊髓以及连接它们的神经纤维组成。 大脑是最高级中枢,负责思考、感觉、运动等功能;脊髓是 低级中枢,负责传递大脑与身体各部分之间的信息。
功能特点
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信息处理中心,负责感知、记忆、思维 、运动等活动,同时调节内脏器官功能、控制情绪反应等。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分类与症状
分类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主要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 默病、帕金森病等;另一类是脑血管 疾病,如脑梗塞、脑出血等。
症状
不同疾病的症状表现各异,常见的有 头痛、头晕、肢体麻木、无力、言语 不清、意识障碍等。
详细描述
核医学成像利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示踪剂在人体内的分布和代谢,通过探测器获取图像。核医学成像常用于甲状 腺疾病、心血管疾病和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监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头颅MR-常用序列
T1WI
T2WI
FLAIR
T1WI-SAG
DWI
T1WI-COR
12
如何区分T1WI、T2WI
1、看水的信号
2、看脑灰白质信号 3、看扫描参数 4、看片子上的标记(增 强Gd+)
T1WI T2WI
脑灰质 低 稍高
白质 稍高 低
肌肉 灰 黑
新旧病灶的T2FLAIR比较
滑车神经(Trochlear Nerve)
21
PET脑代谢显像(葡萄糖代谢显像)
18F-FDG
18F-2-氟脱氧葡萄糖
标准摄取值 standard uptake value ,SUV
左顶叶转移瘤 SUVmax约10.3 CT值36Hu
22
XeCT灌注成像
吸入浓度为28%~33%的 氙气和氧气混合气体,吸 入氙气期间对感兴趣部位 进行动态CT扫描。再通过 计算机进行参数图像的计 算,得到脑血流图像,选 择感兴趣的层面和区域, 可得到该区域的绝对血流 量值
头颅MRA
3DTOF-MRA
2DTOF-MRV
15
MR灌注加权成像 (PWI, Purfusion Weighted Imaging)
T2
时间信 号曲线
CBV
MTT
16
磁共振波谱成像 (MRS,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急性期脑梗塞,出现乳酸峰
17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 (DTI,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白质纤维束示踪成像
18
血氧水平依赖成像 (blood oxygen level dependent, BOLD)
双侧手指运动 的皮层功能区
19
磁敏感加权成像 (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 SWI)
对小静脉、微出血和铁沉积更敏感
20
三维稳态构成干扰序列(Three-Dimensional constructive inference in steady state, 3D-CISS)
① T1WI(横断面)SE序列 ② T2WI(横断面)FSE序列 ③ FLAIR(轴位T2)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 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
② T2WI(矢状面)FSE序列
③T2WI(横断面)FSE序列
④ DWI(轴位)扩散加权成像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神经系统影像检查方法
1
影像检查方法
CT DSA
ECT
3 2
method
4 5
MR
X线平片
1
6
Xe-CT......
2
头颅X线片
矢状缝 人字缝
额窦
蝶鞍
3
脊柱X线检查
脊椎X线平片:正位、侧位、斜位
X线椎管造影
4
DSA
颈动脉
大脑前、中动脉
大脑后动脉
5
头颅CT
定位标图 扫描体表定位标记: 听眦线(OML) 扫描方位:横断面,必要时作冠状面或 矢状面重建 扫描范围:从OM上0-90mm,共12层 ,层厚10mm扫描 利用窗技术观察不同组织
23
颈椎MRI
T2WI/T1WI-SAG
T2WI-TRA
24
胸椎MRI
T2WI/T1WI-SAG
T2WI-TRA
25
腰椎MRI
T2WI/T1WI-SAG
T2WI-TRA
26
CT平扫
T1WIT2WI来自276
CT窗技术
软组织窗 WW 80/WL 40
骨窗 WW 2000/WL 500
7
CT头颅MPR重建
8
腰椎CT三维重建
VR
MPR
9
颈椎间盘CT
软组织窗
骨窗
软组织窗
骨窗
10
MR检查 头颅MR平扫
脊柱MR平扫
常用扫描程序:多序列、多方位成像 ① T1WI(矢状面)SE序列
常用扫描程序:多序列、多方位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