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心肺复苏
2010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权威版本-最全_

脑细胞发生不可逆损害
……所以,
我们不能单纯等待医护人员到现场抢救。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习自救互救知识,
学习 心肺复苏术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心脏性猝T综合征LQTS J波综合征 短QT综合征 预激综合征 特发性TV/TF 电解质紊乱 药物尤其抗心律失常药物导致的心律失常
Brugada
LQTS
预激综合征WPW(Wolf-Parkinson-White)
WPW
心脏性猝死SCD分期
前驱期:心脏骤停前有数天、数周或数月的前驱症状如心绞痛 、气急或心悸的加重,易于疲劳,非特异性。
终末事件期:心脏骤停前的急性心血管改变时期,通常不超过1 小时。典型表现包括:长时间的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的胸痛、 急性呼吸困难、突然心悸、持续心动过速或头晕目眩等。若心脏 骤停瞬间发生,事前无预兆,则95%为心源性
心脏骤停期:意识完全丧失为该期的特征 心音消失。 脉搏扪不到、血压测不出 意识突然丧失或伴有短阵抽搐 呼吸断续,呈叹息样,很快即停止
CPR
心肺复苏概述 (CPR)
心肺复苏术的目的
◆心肺复苏术是挽救心跳、呼吸骤停病人的技 术。 ◆心肺复苏的目的: ◇挽救生命,恢复患者中断的心跳、呼吸; ◇恢复大脑功能,避免和减少“植物状态”、 “植物人”的发生。
心肺复苏相关概念
• 晕厥 • 昏迷 • 心搏骤停 • 猝死
心肺复苏相关概念
晕厥
争 分 夺 秒!
大量实践证明: • 4分钟内进行复苏者,可能一半人被救活。 • 4--6分钟内进行复苏者,10%被救活。 • 超过6分钟存活率仅4%。 • 超过10分钟存活率几乎为0。
2010年心肺复苏指南完整版

强调了心肺 复苏术中脑 和神经系统 功能的恢复, 诞生了心肺 脑复苏的新 标准
发展为心肺 复苏学,每 隔5年更新 心肺复苏指 南
2010年心肺复苏指南完整 版
基础生命支持
高级气道管理 药物治疗 有效监测
高级生命支持
医务人员基础生命支持 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 心肺复苏终点的判断
医务人员基础生命支持
医务人员基础生命支持
高品质的胸外按压
医务人员基础生命支持
高品质的胸外按压注意事项
每2min(5个按压-通气循环)更换按压者,以减少疲劳对胸外按压的幅度 和频率的影响;
胸外按压时尽可能减少中断:每次更换按压者应在5s内完成;在实施保持 气道通畅措施,评估循环呼吸,或除颤时中断时间应不超过10s。
按压间歇的放松期,操作者应不加任何压力,以保证胸部的充分回弹;同 时,手掌不离开按压部位的胸壁,以免移位。
成人:下陷≧5cm 频率≧ 100次/分 儿童:约5cm,至少为胸部厚度的1/3
婴儿:约4cm, 至少为胸部厚度的1/3
频率≧ 100次/分 频率≧ 100次/分
e. 环境要求
除非患者处于危险环境或者其创伤需要外科处理,不要搬动患者, 确定环境安全后,实施心外按压; 患者应以仰卧位躺在硬质平面(如平板或地面)。
• 施救者呼出的气体含 有17%氧气和4%的二氧化碳, 这种氧含量可满足患者的需 要。有条件时,应补充氧气, 提供氧浓度。
医务人员基础生命支持
• 双人复苏通气——球囊面罩
要求:选择适合面罩;操作者在患者头侧;E-C手法;
提下颌、开放气道;固定面罩防止漏气;适量通气。
球囊总容积:1600ml 单手最大压缩:950ml 双手最大压缩:1350ml
④按压定位要准确,按压时手指不能用力、手掌不能移位。 ⑤ 按压需均匀、连贯、有节奏地进行,切忌突然急促地撞击。
2010版心肺复苏指南

2010版心肺复苏指南首先评估现场环境安全1、意识的判断:用双手轻拍病人双肩,问:“喂!你怎么了?”告知无反应。
2、检查呼吸:观察病人胸部起伏5-10秒(1001、1002、1003、1004、1005…)告知无呼吸3、呼救:来人啊!喊医生!推抢救车!除颤仪!4、判断是否有颈动脉搏动: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从气管正中环状软骨划向近侧颈动脉搏动处,告之无搏动(数1001,1002,1003,1004,1005…判断五秒以上10秒以下)。
5、松解衣领及裤带。
6、胸外心脏按压: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中下1/3处),用左手掌跟紧贴病人的胸部,两手重叠,左手五指翘起,双臂深直,用上身力量用力按压30次(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按压深度至少5cm)7、打开气道:仰头抬颌法。
口腔无分泌物,无假牙。
8、人工呼吸:应用简易呼吸器,一手以“CE”手法固定,一手挤压简易呼吸器,每次送气400-600ml。
9、持续2分钟的高效率的CPR:以心脏按压:人工呼吸=30:2的比例进行,操作5个周期。
(心脏按压开始送气结束)10、判断复苏是否有效(听是否有呼吸音,同时触摸是否有颈动脉博动)。
11、整理病人,进一步生命支持。
提高抢救成功率的主要因素:1、将重点继续放在高质量的CPR上2、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区别于大约100次/分)3、胸骨下陷深度至少5 ㎝4、按压后保证胸骨完全回弹5、胸外按压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中断6、避免过度通气心肺复苏 = (清理呼吸道) + 人工呼吸 + 胸外按压 + 后续的专业用药据美国近年统计,每年心血管病人死亡数达百万人,约占总死亡病因1/2。
而因心脏停搏突然死亡者60-70%发生在院前。
因此,美国成年人中约有85%的人有兴趣参加CPR初步训练,结果使40%心脏骤停者复苏成功,每年抢救了约20万人的生命。
心脏跳动停止者,如在4分钟内实施初步的CPR,在8分钟内由专业人员进一步心脏救生,死而复生的可能性最大,因此时间就是生命,速度是关键,初步的CPR按ABC进行。
CPR2010

注意事项
• 药物治疗应放在CPR、除颤、气道处理之后,一旦 这些处理进行后,便应尽快建立静脉输液并给予 药物。
CPR流程
• 5.E(Electricity)电除颤技术
心前区叩击复律术
• 心前区叩击能产生相当于5焦耳的电能,可使部分 室颤病人复律,发病不超过1分钟者,效果最好, 若时间过长,效果不佳,甚至使可未停搏的心脏 发生室颤。 • 在心脏停搏后立即进行,因此时心脏应激性是增 高的。 • 方法:紧握拳头,以小鱼际侧,从 20 ~ 30cm 高度, 坚定有力地给胸骨中下1/3交界处叩击1~2下,并 观察心音、脉搏。
阿托品:对恢复自主循环方面没有显示出有益。在将 要停搏的心脏缓慢心率时,每隔3~5分钟静注1mg可 能有效。
碳酸氢钠
心脏骤停早期,为呼吸性酸中毒;随时间推 移,发生代谢性酸中毒。 AHA指南认为,在心脏骤停早期,主要是 由于呼吸停止所继发的呼吸性酸中毒,如 过早给予碳酸氢钠则可引起不利反应。
碳酸氢钠的适应证
呼吸兴奋剂
• 尼可刹米+洛贝林 • 对于呼吸心跳停止者,应用呼吸兴奋剂无益。只 有在自主呼吸功能恢复后,为提高呼吸中枢兴奋 性,才可以应用
多巴胺
• 多巴胺 去甲肾上腺素的化学前体,其作用与剂 量有关。小剂量兴奋β-受体,增加心脏收缩力; 大剂量兴奋α受体,使外周血管收缩。心肺复苏 时主要用于自主心跳恢复后的血压维持。 • 剂量:2-20μg/Kg/min静脉滴注或注射泵持续泵 入,根据血压变化,调节至最佳剂量。
提高抢救成功率的主要因素
• • • • • • 1. 2. 3. 4. 5. 6. 将重点继续放在高质量的CPR上 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区别于大约100次/分) 胸骨下陷深度至少5 ㎝ 按压后保证胸骨完全回弹 胸外按压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中断 避免过度通气
2010国际心肺复苏指南

基础生命支持—BLS
• 非医务人员亦可实施,开始的时间越早越好 • 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BLS手法是根据1980年
日内瓦国际会议决定的,由美国心脏病学会经历数次 国际心肺复苏会议不断改进完善所颁布的标准 • 2005第二次国际心肺复苏会议仍然推荐BLS按照英 文字母A、B、C、的顺序进行:A-气道;B-呼吸 支持;C-循环支持。
心跳骤停的心电图分型
• 心室停搏(伴或不伴心房静止) 心 肌完全失去电活动能力,心电图上表 现为一条直线。常见窦性、房性、结 性冲动不能达到心室,且心室内起搏 点不能发出冲动。
气道阻塞的常见病因
呼吸道阻塞系指呼吸器官(口、鼻、 咽、喉、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和肺 泡)的任何部位发生阻塞或狭窄,阻碍 气体交换,或呼吸道邻近器官病变引起 的呼吸道阻塞,以至发生阻塞性呼吸困 难的总称。
无氧缺血时脑细胞损伤的进程
脑循环中断: • 10秒—— 脑氧储备耗尽 • 20-30秒—— 脑电活动消失 • 4分钟 ——脑内葡萄糖耗尽,糖无氧代谢停止 • 5分钟——脑内ATP枯竭,能量代谢完全停止 • 4-6分钟——脑神经元发生不可逆的病理改变 • 6小时—— 脑组织均匀性溶解
心跳骤停的常见病因
心肺复苏
A:即判断有无意识、畅通呼吸道。
a) 使病人去枕后仰于地面或硬板床上,解开衣领 及裤带;
b) 畅通呼吸通道,清理口腔、鼻腔异物或分泌物 、假牙等;
c) 开放气道手法:仰面抬颌法、仰面抬颈法、托 下颌法。
开放气道手法
• 仰面抬颌法 要领:用一只手
按压伤病者的前额, 使头部后仰,同时用 另一只手的食指及中 指将下颏托起。
心肺复苏
B:即人工呼吸 人工呼吸就是用人工的方法帮助病人呼吸, 是心肺复苏基本技术之一。
美国心脏病协会(AHA)发布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

美国心脏病协会(AHA)发布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美国心脏病协会(AHA)发布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美国心脏病协会最新心肺复苏(CPR)指南:第一步骤- 胸部挤压2010年10月18日-美国心脏协会(AHA)公布的最新心肺复苏(CPR)指南,此指南重新安排了CPR传统的三个步骤, 从原来的A-B-C改为C-A-B。
这一改变适用于成人,儿童和婴儿,但不包括新生儿。
原有的步骤为:保持气道通畅,人工呼吸,胸部挤压。
最新公布的步骤为:胸部挤压,保持气道通畅,人工呼吸。
美国心脏病协会心血管急救委员会主席迈克尔R •塞尔博士表示,仅就始于胸部挤压一项将挽救许多垂危病人的生命。
传统方法把胸部挤压滞后,而胸部挤压对全身血液循环至关重要。
塞尔又说,改进后的指南将鼓舞更多的人来实施心肺复苏术,因为如果不加以专业培训,口对口人工呼吸动作很难完成,而任何人都可以做胸部挤压。
正确的胸外挤压的确能够挽救生命。
在许多情况下,人从前一次呼吸中储备在血液和肺部一些氧气。
而我们就是利用这个储备的氧气来做胸部挤压。
以下就是最新心肺复苏的步骤:1. 拨打120或要求别人拨打;2. 判断患者有无反应。
如无反应,使其平躺;3. 开始胸部挤压:将一只手放置伤者的胸部中央,另一只手压在第一只手背部,十指交错;4. 开始下压。
下压深度成人及儿童在至少2英寸,婴儿在至少1.5英寸。
下压频率为每分钟100次左右。
5. 如果你曾受过心肺复苏术方面的培训,这时候你就可以将患者的头略微后翘,仰起下巴,使气道通畅;6. 捏住患者的鼻子,做一次正常的吸气后,实施与患者口对口封闭式的,一次一秒,连续两次的人工呼吸,同时观察患者有无自主呼吸;7. 在救护人员抵达前,循环做胸部挤压和人工呼吸– 30次挤压接两次人工呼吸。
引用:迈克尔R •塞尔医师,美国心脏病协会心血管急救委员会主席,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联合修订作者,俄亥俄州立大学医学院急诊医学对此的点评,中国医学救援协会、武警医学院、武警总医院、海军总医院首席急救专家及美国心脏协会(AHA)中国首位急救顾问(Advisor)李宗浩教授(Prof. Li Zonghao),中国医学救援协会科学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副总编、资深心血管病专家钱方毅教授(Prof. Qian Fangyi)近期内将在本网发表意见。
2010心肺复苏

最小化。 ❖ 5、胸外按压可以即时进行,而定位头部和进行人工呼吸都 需要花费时
间。 ❖ 6、在双人抢救时,C-A-B的优势更突出,在第一个抢救者进行胸外按
小儿常见原因: 非心脏性:气道梗阻、烟雾吸入、感染、中毒、溺水
2010心肺复苏
cardiopulmonary resarscitation,CPR
心脏骤停的4种类型
❖ 心室纤颤 ❖ 无脉室速 ❖ 无脉的电活动 ❖ 心室停搏
室颤
心肺复苏
❖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arscitation,CPR)
心肺复苏-BLS(CAB)
心肺复苏-BLS(CAB)
心肺复苏-BLS(CAB)
❖ A(开放气道) 体位 开放气道 去除气道内异物
仰头抬颌法 托颌法(外伤时)
❖ 仰面抬颌
心肺复苏
托颌法
心肺复苏-BLS(CAB)
取消“一听二看三感觉”
★2010(新): CPR中不再有“一听二看三感觉”。 30次胸外按压后, 单人抢救者开放被救者的气道,并给予2次通气。 ●2005(旧): 开放气道实施时CPR的前提。 气道开放后,通过“一 听二看三感觉”来评估呼吸。 评估没有呼吸心跳后,在进行胸外按压! 原因: 按照心肺复苏术中C-A-B的顺序,对于没有意识,呼吸或不能正 常呼吸的成人,应首先给予胸外按压。 因此,呼吸作为心脏骤停后简要 检查的一部分,在检查心跳骤停时已经快速检查呼吸.
或频繁中断将会使每分钟的按压次数减少。
心肺复苏-BLS
❖ 深度≥5cm的原因:
胸外按压通过挤压心脏增加的血流量,可以为脑和心脏提供氧和 能量。 尽管建议按压时要用力按,快速按,从几年来的实际操作情况看, 多数抢救者按压深度还是不够。 此外,现有科学表明,按压深度至少5 ㎝时比4 ㎝更有效。 介于这个原因,2010AHA规定了CPR和ECC胸外 按压时的最小深度。
2010年心肺复苏指南

也很少能导致严重的损害。
*如果救援者发现一个无意识的成人,他或她必须呼叫 急救反应系统。
如果一位成年患者突然倒下,没有意识,没有呼吸或呼吸异 常(比如仅有叹气样呼吸),施救者不要尝试检查脉搏,而 必须假定是心脏骤停。
第九页,共79页。
CPR操作顺序的变化
对室颤型的院外心脏骤停患者,推荐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术以及 对梗死相关动脉进行快速血运重建。
对疑似心肌缺血导致的心脏骤停患者,心脏骤停后的ECG可能不敏 感,甚至容易误导,在自主循环恢复后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是可行的, 甚至在没有明确的STEMI指征的情况下。
院外心脏骤停后的患者实施PCI术前通常临床表现为昏迷,但不 能作为行即刻冠状动脉造影和PCI术的禁忌证。
患者仰头后,急 救者一手按住前额, 用另一手的食、中手 指找到气管,两指下 滑到气管与颈侧肌肉 之间的沟内即可触及 颈动脉搏动。
第三十二页,共79页。
基础生命支持 识别
心肺复苏(CPR)(ABC→CAB)
胸部按压(C,compression) 开放气道(A,airway) 人工呼吸(B,breathing)
当EMS或急诊科(ED)医师通知心脏治疗团队,包括心导管室后, 显著减少了再灌注的时间。
第二十四页,共79页。
ACS指南也建议分拣疑似或确诊ACS的心脏骤停患者到PCI治疗中 心。PCI的实施使成人心脏骤停的ACS患者预后更好,在该人群中 把心导管治疗纳入到标准的心脏骤停后治疗方案是合理的,它可作 为提高神经功能完好存活率的整体治疗策略的一部分。
《2010年版CPR指南》已经于2010年10月公布,与2005年 《指南》相比2O10年版在诸多方面做了调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 • 急诊 • 基地 • 培训
改善血液循环:多按压、少通气
复苏时应注意多按压、少通气。援救者一旦为患者建立了可靠的 通气道,则应立即进行持续胸部按压,不应中断按压来进行通气。 在基本生命支持(BLS)阶段,为减少因通气而中断按压的次数, 胸部按压/通气比率应至少30:2。因为即使在最佳状况下,CPR产生 的心输出量也小于正常值的20%,且每次正压通气时的心、脑血流 量立即减少。此外,尽管每分钟通气量小于正常,但患者肺气体交 换相对充分,这是由于患者肺血流严重降低,而肺泡通气/血流比值 相对正常所致。最近的动物实验证明,胸部按压/通气比率从15:2增 至30:2,颈总动脉血流量增加1倍,心输出量增加25%,且不影响氧 合和酸碱平衡。给氧到使SpO2 达到94%-98%即可。
与2005主要变化
2.几个数字的变化: (1)胸外按压频率由2005年的大约100次/min改为“至少100次 /min” (2)按压深度由2005年的4-5cm改为“至少5cm” (3)人工呼吸频率不变、按压与呼吸比不变 (4)强烈建议普通施救者仅做胸外按压的CPR,弱化人工呼吸的 作用,对普通目击者要求对ABC改变为“CAB”即胸外按压、开放气 道和通气 (5)除颤能量不变,但更强调CPR (6)肾上腺素用法用量不变,不推荐对心脏停搏或无脉电活动 (PEA)者常规使用阿托品 (7)维持自主循环恢复 (ROSC)的血氧饱和度在94%-98% (8)血糖超过10mmol/L即应控制,但强调应避免低血糖 (9)强化按压的重要性,按压间断时间不超过10s
2010 • 急诊 • 基地 • 培训
与2005主要变化
按ABC顺序,现场急救者开放气道、口对口呼吸、放置防护隔膜 或其他通气设备会导致胸外按压延误。通过改变顺序,使胸外按压开 始的更快,至胸外按压第一组完成(30次按压约18秒即完成),这样
因通气延迟的时间最少。
2010 • 急诊 • 基地 • 培训
2010 • 急诊 • 基地 • 培训
改善血液循环:多按压、少通气
当胸外按压时,由于胸内压升高(胸泵理论)、在胸骨与脊柱间 挤压心脏的机械效应(心泵理论)和心脏的瓣膜系统(使血液向一 个 方向流动)作用形成血流。在CPR中胸外按压是使患者生存的基本 步 骤,胸外按压时应该“用力快速”按压。足够的按压深度至少为5cm。
弹不充分。最近一项随机研究显示,由于很多救援者的不充分减
压,导致舒张末期胸内压持续升高。胸壁回弹不完全会明显降低 平 均动脉压,升高右房压,从而降低冠脉灌注压,导致颅内压升高, 进而使脑循环和体循环灌注压明显下降。
2010 • 急诊 • 基地 • 培训
治疗性低温:保护心脑、推荐应用
研究证明,在心脏骤停的代谢期降低核心体温能保护心肌,
2010 • 急诊 • 基地 • 培训
改善血液循环:多按压、少通气
胸外按压率应为100次/分钟以上,因为按压率较低会减少向前流 动的血流量。由于每次按压中断后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重新建立足够 的
主动脉和冠脉灌注压,应尽量避免按压过程中断。例如,检查脉搏 不
应多于10秒。动物实验和人类研究均已证明,在CPR的最初数分
2010 • 急诊 • 基地 • 培训
药物治疗:证据缺乏、有待探索
加压素:被建议作为CPR期间的替代血管升压药,也有很强的血管收
缩
作用。尚无研究证明,加压素可升高心脏骤停患者出院率。最近一项研究 显示,联合应用肾上腺素和加压素可提高复苏成功率,但无法改善长期生 存,且神经系统预后有较强的恶化趋势(初始心律是心搏停止者除外)。 根据这些结果,可用40U加压素替代第一剂或第二剂肾上腺素。
2010 • 急诊 • 基地 • 培训
概述
• 2010年10月18日-美国心脏协会(AHA)公布最新心肺复苏 (CPR)指南。
• 此指南重新安排了CPR传统的三个步骤, 从原来的A-B-C改 为C-A-B。这一改变适用于成人,儿童和婴儿,但不包括新 生儿。
2010 • 急诊 • 基地 • 培训
与2005主要变化
钟,不间断的单纯胸部按压是常规CPR的替代方法,其优势在还于 促
使不愿做口对口通气的非医务人员参与其中。
2010 • 急诊 • 基地 • 培训
改善血液循环:多按压、少通气
在电击前后即刻进行不间断的胸部按压非常重要。除颤前胸部按
压1.5~3分钟,有助于将血液注入心脏泵内,从而增加除颤恢复自主
循环的可能。除颤后即刻胸部按压1~2分钟,有助于预防除颤电击 后 常见的低血压和心搏停止。
2010心肺复苏
2010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北京市仁和医院急诊科
黄旭俊
心肺复苏(CPR)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概念Concepts
当发生心搏、呼吸骤停和意识丧失时,以迅速有效地心脏 按压与人工呼吸使循环、呼吸重建,这一系列抢救过程称为心 肺复苏(CPR)。 指南定义为:为了提高心脏骤停患者存活率而采取的一连串抢
2010 • 急诊 • 基地 • 培训
减压:提高认识、充分减压
减压期的重要性被强调。减压期胸壁在弹性作用下回弹,在胸 腔内形成负压,促使静脉血回流至心脏,从而增加下一次按压周 期
的前负荷。
2010 • 急诊 • 基地 • 培训
减压:提高认识、充分减压
减压不充分(如通气过度)较常见,致使CPR时流入心脏和脑 的血流量减少。救援者疲劳、无效技术和手放置不适当可使胸部 回
2010 • 急诊 • 基地 • 培训
药物治疗:证据缺乏、有待探索
不常规推荐药物
阿托品:无效
碳酸氢钠:对存活无益处。有许多不良反应
溶栓:对心梗及肺栓塞有益;2项大样本研究,常规使用无益处。
IV输液:缺乏对照组研究;2项动物试验,使冠脉压下降
2010 • 急诊 • 基地 • 培训
药物治疗:证据缺乏、有待探索
2010 • 急诊 • 基地 • 培训
治疗性低温:保护心脑、推荐应用
根据支持治疗性低温的资料,成功复苏后的昏迷患者应充分 考虑予以降低体温,一旦低温治疗方案准备就绪应立即启动, 并保证在推荐的24小时降温期间细心监督核心体温和血流动力 学,同时预防寒颤,以及维持足够的灌注压。
2010 • 急诊 • 基地 • 培训
2010 • 急诊 • 基地 • 培训
与2005主要变化
3.整合修改了基本生命支持(BLS)和高级生命支持 (ACLS)程 序图 2010年AHA(美国心脏学会)的CPR和ECC(心血管急救)指南最 新发生变化是将成人和儿童患者(不包括新生儿)BLS中“ABC” (气道,呼吸,胸外按压)的步骤更改为“CAB”(胸外按压,气道, 呼吸)。其重要性是减少开始首次胸外按压的时间,这一步骤顺序 变化需要所有人重新学习心肺复苏术。指南推荐变化的理由如下: 绝大多数心跳骤停发生在成人,据报告所有年龄心脏骤停者CPR存 活率最高均属被目击的室颤或无脉搏性室性心动过速(VT)患者。 这些患者CPR早期最关键要素是胸外按压和电除颤。
心脏骤停更可能是呼吸道病因,通常复苏按ABC顺序,除非已知心脏
病的病因。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010 • 急诊 • 基地 • 培训
改善血液循环:多按压、少通气
多数院前心脏骤停患者无法在开始4分钟内早期接受治疗。在早 期需要立即作胸外心脏按压来产生血流,为细胞膜提供生成有效节 律所需的部分能量。若呼叫救助4~5分钟后急救医务人员才能到 达,电击前先做CPR可改善患者生存率(若5分钟内开始除颤,则患 者生存率无显著差异)。若呼叫救助5分钟后救护车才能到达,先接 受CPR的患者生存率和出院率能提高5倍(22%对4%)。
2010 • 急诊 • 基地 • 培训
改善血液循环:多按压、少通气
在进一步生命支持(ALS)阶段,建议不间断胸部按压频率至少 为100次/分钟。负责通气的援救者应提供的通气率为8~10次/分钟,
但不应过度通气,且需经常轮换(每2~3分钟),以免过度疲劳使
CPR质量降低。胸外按压:用力快速、持续勿中断。
抗心律失常药 与其他静脉用药一样,关于CPR期间抗心律失常药的应用缺乏足 够资料或专家共识。
当前考虑胺碘酮为首选,序贯应用CPR→电击→CPR→血管收缩 药治疗却无法取得疗效的室颤或无脉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可静脉 注射150~300mg胺碘酮。上述建议依据有限的临床研究而提出, 其结果表明,胺碘酮较安慰剂或利多卡因能降低患者住院率,但 出院率无明确升高。
减轻心肌再灌注损伤。低温对脑也有保护作用,可能通过降低
颅内压和预防脑缺血性损伤来发挥作用。2项大样本量随机研究
显示,复苏后轻、中度低温(32~34℃)可改善有目击者的室 颤后心脏骤停患者的不良神经系统预后(绝对风险降低16%~ 23%),低温组患者6个月生存率显著改善。对于接受复苏的心 脏骤停患者,尤其是接受较长期复苏的患者,应考虑低温治 疗。对于其他心律导致心脏骤停者,亦可考虑接受低温治疗。
与2005主要变化
例如,如果单独的急救者看到有人突然倒地,他意识到此人因突发室 颤致心脏骤停,一经证实,该人无反应,无呼吸或喘息,急救者应 立即求救EMS(救援医疗服务)系统,获取和使用AED(自动体外
除颤器),并予CPR。但对一个溺水或其他窒息者在EMS到达前优先
予施5组(约2分钟)常规心肺复苏(包括人工呼吸)。此外,新生儿
虽然缺乏明确数据,但心脏骤停患者也可静脉应用利多卡因(初 始剂量为1~1.5mg/kg)。
2010 • 急诊 • 基地 • 培训
总
结
治疗心脏骤停患者时,应强调尽早除颤,保证胸外按压的质 量和持续性,以及低通气频率和充分减压。为了简化CPR的实 施,所有单个救援者应采用统一的胸外按压/通气比率(30:2)。 一旦能迅速备齐支持患者所需要的全部基础设施,昏迷的室颤心 脏骤停患者应接受轻度治疗性低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