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氏正骨——三步定位诊断
龙氏正骨及三步定位诊断法,临床可用于疑难杂病的诊治

龙氏正骨及三步定位诊断法,临床可用于疑难杂病的诊治龙氏正骨即龙氏治脊疗法是由龙层花教授和其丈夫魏征教授在国内首先提出并创立的中医外治法,运用了现代西医解剖学和生物力学并结合中医的推拿学而创立的一门新的疗法。
龙氏正骨手法轻柔,对患者损伤性小,疗效显著,科学与传统相结合,并且简单易学容易上手,是非常值得广泛普及的外治疗法。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龙氏正骨中的三步定位诊断法。
龙层花教授三步定位诊断法第一步:神经定位的诊断,根据症状来判断病变的部位在哪一个相对应的脊柱节段。
比如说头痛、眩晕一般在上端颈椎,尤其是C1、C2。
比如说胃溃疡的一般定位在胸椎的第五到第八节节段。
关于脊椎的全息请看下图!脊椎全息图第二步:触诊定位诊断。
在第一步的时候我们已经确认了疾病产生症状所对应的脊椎,现在我们就对相应脊椎进行触诊,触诊的内容有关节突、横突、棘突等是否有偏位,触诊是否有压痛,触诊椎旁的结节和条索状的肌肉等。
举例说明一下比如眩晕患者是上段颈椎错位引起的尤其是C1、C2,那么我们触诊C1是否有倾仰位、侧摆位、旋转等错位,触诊C2的棘突是否有偏外、椎板是否有压痛等。
如果有则第一步第二步相符合,然后进行第三步的诊断和检查。
寰椎的触诊第三步:X光片定位诊断,排除正骨的禁忌症,并对发病位置的错位椎体进行分析,如椎体的旋转,增生,数量及椎周软组织进行综合分析。
第三步得出的结果需要和第一步、第二步相吻合,这样即可做出最后的定位诊断,如果有疑问的地方,在进行CT、MR等方式进行更深入一步的检查。
下面我们在拿眩晕的病例举例说明一下,眩晕是由于C1、C2错位导致的,通过触诊发现第一颈椎向右侧摆,第二颈椎向右偏位,那么通过X光片来进行确认,X光片如下。
寰椎向右侧侧摆,枢椎向右侧旋转X光片的结果显示寰齿间隙不等,第二颈椎向右侧旋转,那么这就符合了三步定位诊断法,该眩晕是由于上段颈椎错位导致的。
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均相符,如果不符合则不属于正骨治疗的范畴。
整脊三步定位诊断法

三步定位诊断法因目前临床和放射诊断中,尚无椎关节错位的诊断标准。
当临床表现和体征与影像诊断不符时,容易产生漏诊或误诊。
为使脊椎及相关性疾病得到更准确及时的预防和诊治,魏征、龙层花老师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总结出脊椎病的三步定位诊断法。
详见龙层花主编的《脊椎病因治疗学.纪念版》。
第一步:神经定位诊断询问病史及自觉症状询问病史时,除性别、年龄、职业外,要着重了解下列内容:详细询问外伤史,从小至今,包括青少年时期的外伤史,少儿患者应了解其有无产伤。
头、颈、背、腰、臀部外伤后常常不是马上出现症状,尤以慢性劳损更是如此,因外伤史在第一次接诊时易于忽略。
重视外伤史的询问,对治疗方案的制订有特别重要意义。
职业、工作、生活姿势是慢性劳损的因素;要询问脊柱症状与内脏症状可能的联系,起病是突然发作还是逐渐发生,发病突然者多有诱因,了解发病诱因,以利预防复发。
要有脊柱整体观,询问清楚出现症状的时间与各部位各种症状出现的先后过程,脊柱生物力学失衡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各段发病脊椎和症状之间的主次和轻重缓急。
询问疼痛的性质,是酸痛、麻痛、钝痛、烧灼性痛或放射性痛?是持续性痛或间歇性痛?体位改变时对疼痛的影响:加重、减轻还是不变?疼痛的具体部位应了解准确,在头、颈、胸腹、腰背、臀部及四肢的哪一范围内。
感觉有无异常,如有异常,要了解是麻木感、针刺感、肿胀感、冷厥感还是灼热感?感觉有无减退或消失。
有无运动功能障碍?达到什么程度?肌肉有无萎缩或代偿性肥大?有无上肢出现持物落地现象?下肢有无僵硬、踩棉花感?是否发生截瘫、偏瘫、单瘫或交叉瘫及面瘫等情况?询问病情时,除了解周围神经损害的情况外,应同时了解该节段交感神经所支配的内脏或器官有无病理性症状:例如颈椎病人有无头晕、恶心、呃逆、心慌、多汗;有无不明原因的血压波动(过高或过低);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的视力模糊、闪眼、流泪或眼干、复视、瞳孔散大、眼睑无力下垂或眼睑持续抽搐、眼窝内抽痛或霍纳氏综合征、视野内冒金星等症状;或发生神经性(非耳内病变)的耳鸣、听力下降;发生慢性的咽喉部不适或吞咽困难。
龙氏脊柱正骨推拿手法(1)--基础原理

龙氏脊柱正骨推拿手法(1)--基础原理
正骨推拿手法
“龙氏脊柱正骨推拿手法”是著名骨外科专家魏征、龙层花教授综合中医各派手法之长,结合解剖和生物力学研究,集40多年首长保健和临床经验独创的中西医结合正骨手法,采用的“三步定位诊断法”及纠正脊柱错位的“四步十法”是既可治标又可治本的独特脊椎病治疗方法。
正骨推拿手法理论基础
脊柱运动的“三维六自由度”,脊柱能在三维六自由度上运动。
“三维” 指笛卡尔坐标系的三维坐标系,即x 、 Y、z三条轴相交于一点构成的坐标系。
“六自由度”指3条x、Y、z平移轴和3条x、Y、z旋转轴。
龙氏“正骨十法”充分体现了脊柱在三维六自由度上的运动。
龙氏正骨推拿手法精髓
龙氏脊柱正骨推拿最经典之作当数“三步定位诊断”和“四步十法”。
“三步定位诊断”强调的神经定位诊断、触诊检诊定位诊断及影像学定位诊断;“四步十法”强调是治疗上的问题。
诊断为基础,治疗是关键,两者相辅相成。
三步定位诊断法
•神经症状定位诊断法
•触诊定位诊断法
•X线片定位诊断法
•影像学诊断的意义
三步诊断的关系
第一步:作出判断
第二步:相符,判断正确
第三步:均符,做出最后定位诊断
正骨四步
正骨推拿手法要诀
关节错位需正骨,动中求正是要诀,肌肉放松勿对抗,切忌粗暴伤病人。
定点动点选得准,椎间狭窄加牵引,关节开合要充分,轻巧闪动定成功。
龙氏正骨(治脊疗法)包括几方面

龙氏正骨(治脊疗法)包括几方面:1、主治法:正骨推拿(主要针对椎关节错位牵引(主要针对椎间盘退变及骨质增生)其目的主要是去除骨性压迫对神经、血管、损伤。
2、辅治法:热疗(理疗);脱水疗法:(药物)消除无菌性炎症(神经根水肿)其目的为放松颈后肌群、止痛;水针疗法:(针剌、电针、埋线)龙氏正脊疗法与颈椎病(1)——概述及治疗范围整理:章瑛审定:龙层花概述:由脊柱关节错位或脊椎及其周围组织退变而造成神经、血管损伤(神经根、脊髓、椎动脉、静脉等)而致病者,称为脊椎病因。
以脊椎病因理论为指导,应用中西医结合的综合疗法治疗这种病症(异病同治法),称治脊疗法。
治脊疗法包括三方面:1、主治法:正骨推拿主要针对椎关节错位。
牵引主要针对椎间盘退变及骨质增生。
其目的去除骨性压迫对神经、血管的损伤。
2、辅治法:热疗(理疗)、脱水疗法(药物)可消除无菌性炎症(神经根水肿)。
目的放松颈后肌群起止痛作用。
水针疗法可促进劳损组织吸收及内固定作用。
3、预防复发:练保健功、太极拳、气功等。
使用保健枕、硬板床及纠正不良生活姿势,防止外伤、受凉、勿过疲劳等。
(水针疗法及练保健功可治疗脊椎失稳。
保健枕及防止外伤可预防复发。
)龙氏正脊疗法与颈椎病:——治脊疗法需要掌握的技术和要领、口诀脊椎病因学基本理论1、三步定位诊断法(神经症状定位诊断、触诊定位诊断、X 线片定位诊断)。
2、熟练掌握颈椎小关节错位类型。
3、颈椎病临床、病因分型及分期治法。
4、熟练掌握正骨推拿法。
学习治脊疗法要领1、要求做到稳、准、轻、巧,手法中须柔中带刚。
稳:对病情要细心分析,排除治脊疗法禁忌症。
触诊脊椎偏歪时,注意分析是生理性(畸形)还是病理性(符合三步定位诊断),避免误诊误治。
对于颈椎错位须分清类型,尽可能以少而准的正骨手法纠正。
防止急于求成,判错方向又粗暴复位,发生意外损伤而加重病情。
对于病情复杂者,须分析清楚,先易后难,逐步复位。
准:病因分型准确(主治法选准),临床分型准确(辅治法选准),三步定位诊断准确(治疗部位选准),错位类型准确(正骨手法选准)。
龙氏整脊

龙氏整脊治脊疗法-------正骨整脊手法要诀关节错位需正骨,动中求正是要诀,肌肉放松勿对抗,切忌粗暴伤病人。
定点动点选得准,椎间狭窄加牵引,关节开合要充分,轻巧闪动定成功。
1、仰头摇正法适用于枕环关节、环枢关节错位。
病人仰卧、低枕,术者一手托其下颌,另一手托枕部,将其头上仰、侧转,缓慢摇动2~3下,嘱病人放松颈部后,将头转至较大幅度时稍加有限度的闪动力,多可听到关节复位时的弹响声。
一般先向健侧,后向患侧摇正为好。
2、低头摇正法适用于2~6颈椎后关节旋转式错位。
病人侧卧、平枕、低头位,(中段颈椎,前屈约20度,下段颈椎,前屈大于30度),术者一手轻拿后颈,拇指按于错位横突隆起处之下方作为“定点”,另手托其面颊部作为“动点”,将头转动至最大角度时,托面颊的手稍用闪动力,“定点”的拇指同时加力按压,使关节复位。
3、侧头摇正法适用于2~6钩椎关节旋转式错位。
病人侧卧,低枕,颈前屈度如上述,术者一手托其头,另手拇指“定点”于病椎关节处,将头抬起(侧屈)进行转动摇正。
4、(1)侧卧摇肩法适用于第6颈椎至第2胸椎旋转式关节错位。
病人侧卧、平枕,术者一手拇食二指置于其颈椎横突隆起处的前后方作“定点”,另一手扶其肩部作向前推、向后拉的摇动,“定点”要配合用阻力,使关节在摇动中复正。
4、(2)侧卧摇肩法此法与低头摇正法原理及适应症相同,只是“动点”改为摇肩,使作用力易于达到颈胸交界处,可避免上位颈椎受副损伤。
5、侧向搬按法适用于2~6颈椎侧弯侧摆式错位。
病人侧卧位,术者立于床头,一手拿住其后颈并以拇指按住患椎横突后侧隆起处,另手托其下颌并用前臂贴其面颊部,两手合作将病者头托起作侧屈活动(先屈向健侧,后屈向患侧),当搬至最大角度时,拇指“定点”不放松,与“动点”的手同时作一搬按闪动力,可听到关节弹响,术者拇指可触到复位关节的弹跳感。
6、挎角搬按法适用于2~4颈椎后关节滑膜嵌顿并错位者病人坐位,术者立于其后,将其头偏向健侧前屈位,充分展开患病关节,轻按摩其下位颈部紧张之肌肉,使嵌顿之滑膜退出,揉捏颈肌放松后,术者一手拇指“定点”于病椎关节隆起之下方,另一手扶其头顶或额部,先搬向健侧前外侧45度方位,后斜向外侧45度方位,重复3~5次即可。
龙氏手法

1 颈椎病分期
早期——椎体轻度骨质增生
中期——椎体中度骨质增生(早、中期出现椎间失稳)
晚期——骨桥形成,椎间重新稳定。
2 颈椎病临床分型
目前临床上主要以临床症状为基础,将颈椎病分为神经根型、椎动脉型、脊髓型、颈交感型、颈型及混合型六型
3 颈椎病病因分型
龙氏正脊疗法与颈椎病(7)——小关节错位、复位机理
颈椎正常的生理功能具有伸屈、侧屈、旋转运动。
伸屈运动时可引起前后滑脱式错位。X线侧位片呈:椎体后缘联线中断,成角、反张现象。正骨手法可选用推正法。
侧屈运动时可引起侧弯、侧摆式错位。X线正位片呈椎体、棘突、钩突排列侧弯、侧摆现象。正骨手法可选用搬正法。
骨关节损害型、关节功能紊乱型,软组织损害型及混合型四种
第三步:X线颈椎照片定位诊断:观察颈椎X线片各椎间关系的变化,脊柱轴线变异情况,椎体后缘联线变异情况。环椎错位时会出现的仰位、倾位、仰旋、倾旋和侧旋等改变。各椎间关节形态或位移都属颈椎关节错位的表现。观察各椎间盘变性、椎间关节骨质增生,各韧带钙化的部位、程度等。并与第一、二步定位诊断结合分析,作出最后定位诊断结果。
龙氏正脊疗法与颈椎病(5)——整脊疗法各配合疗法
1 对于严重的灼性神经痛者,急性期先作椎旁封闭。
2 有椎间盘病变或脊髓损害者,同时应用微波治疗。
3 椎间关节炎症水肿者,治后应用超声波(或磙疗)治疗。
4 椎间盘失稳者,每次治疗后水针作半环形注射,椎旁分层注射法,连续3-5次,起内固定作用。
(由于颈椎棘突多有分叉,且长短悬殊,触诊容易有误差,以检查横突关节突较好。)
2
棘突触诊法:用于下位颈椎及胸椎的检查。术者右手食、中二指并拢置于棘突两旁作上下滑动对比,遇棘突高低不平和偏歪者,亦按横突触诊法鉴别是否为病现性的还是先天性畸形。
龙氏正骨——三步定位诊断

龙氏正骨——三步定位诊断第一步:神经定位诊断。
第二步:触诊、检诊定位诊断。
第三步:X线颈椎照片定位诊断。
部分患者在牵引治疗时,症状加重,引发眩晕、呕吐等不良反应,其主要原因是牵引疗法,主要适用于纵向性骨性损害,不但不能矫正旋转式错位或混合式错位,反而加重扭伤该部的椎周软组织,使扭转状态的血管受牵张,加重了血流障碍而引发眩晕。
而对于前后滑脱式错位者,牵引能使椎间韧带伸张,部分达到牵引复位的目的。
正骨推拿法,是在明确关节错位方向的情况下,进行轻巧的手法复位,主要适用于椎管、椎间孔、血管通道、椎间关节间的横向骨性损害的治疗。
病因分型是主治法的选用依据。
1.“骨关节损变型”:即现行的标准,其病理变化是椎间盘变性、膨出,骨质增生,后纵韧带钙化,黄韧带肥厚、皱折,其病变部位与临床症状定位诊断相一致的,属纵向压迫源。
主治法是“牵引疗法”。
2.“关节功能紊乱型”:是椎间关节错位,包括前后滑脱式错位、侧弯侧摆式错位、左右旋转式错位、倾位仰位式错位、混合式错位等五型,均属横向压迫源。
主治法是“正骨推拿疗法”。
3.“软组织损变型”:是指临床症状和体征均由椎旁软组织直接引起,而并无上述两型的脊椎病理性体征。
主治法以局部软伤治疗为主,如“小针刀、水针疗法、浮针疗法、软伤手法、理疗等”。
4.“混合型”:是由“骨关节损变型”合并“关节功能紊乱型”者,就是椎间盘变性的失稳期(尚未形成骨桥前),在该椎间发生关节错位者,属于既有纵向压迫源,又有横向压迫源。
主治法,颈椎是“牵引下正骨法”,胸腰骶椎是“牵抖冲压法”。
软组织损伤、变性是脊椎病的基础病理,无论是急性外伤、慢性劳损或者老年性退行性变导致的脊椎病,其椎周软组织必定有新的或陈旧性的损伤(占100%),故脊椎病的病因分型中,无论哪一型,其病椎周围都可检出软组织劳损体征。
辅助诊断一、颈椎病的异常X线表现颈椎曲度改变:侧位片显示为变直、反张或成角。
椎间隙变窄。
骨质增生:包括椎体前缘、后缘骨质增生,以及关节突关节和勾椎关节的增生。
龙氏“三步定位诊断”是什么?

龙氏“三步定位诊断”是什么?
脊椎病因诊断和腰椎小关节错位类型简介
龙氏治脊疗法非常重视诊断,认为诊断要以症状、查体、影像学三方面的诊断依据均相符为前提。
三步定位诊断
腰骶椎病应重视三步定位诊断,以触诊及X光平片确定腰骶椎关节有否错位,以便按病因分型选用主治法。
第一步:神经定位诊断。
询问病情时,根据其疼痛麻木部位,(无麻痛症状者,根据主要症状的器官部位),初步定出发病的脊椎及椎间关节。
第二步:触诊、检诊定位诊断。
触检诊包括发现其横、棘突及关节突偏歪、椎旁压痛、病理反应(如硬结、摩擦音、弹响音、肌萎缩等)部位,进一步确定发病的脊椎、关节和分型。
第三步:放射定位诊断,包括腰骶椎X光照片定位诊断(有需要时,可做特殊的CT、MRI检查)。
仔细观察各椎间关系的变化,及有无椎间盘变性、椎体关节骨质增生、各韧带钙化的部位、程度等,才可作出最后定位诊断结论。
放射诊断是腰骶椎病三步定位诊断中重要的一环。
三者对腰骶椎病的诊断各有所长,一般的原则是:首先进行X光检查,排除是骨质破坏等症,分析各关节有无错位表现。
为全面了解腰骶椎椎骨及各关节情况,常规要拍摄5张不同体位的X光片,包括:腰椎正位、侧位、左右45°斜位和骨盘正位片。
若怀疑有腰骶椎失稳,还可加照过伸位(仰头)及过屈位(低头)。
CT,是经过计算机处理的三维重建图像,比X光片更直观、更有立体感。
以显示局部的横切面为主,可较清晰地看到椎间盘的状况,以及腰骶椎的骨折、脊髓肿瘤、椎管狭窄、横突孔变窄、骨质破坏等。
MRI,对脑、脊髓、脊椎及椎间盘成像比CT成像优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氏正骨——三步定位诊断第一步:神经定位诊断。
第二步:触诊、检诊定位诊断。
第三步:X线颈椎照片定位诊断。
部分患者在牵引治疗时,症状加重,引发眩晕、呕吐等不良反应,其主要原因是牵引疗法,主要适用于纵向性骨性损害,不但不能矫正旋转式错位或混合式错位,反而加重扭伤该部的椎周软组织,使扭转状态的血管受牵张,加重了血流障碍而引发眩晕。
而对于前后滑脱式错位者,牵引能使椎间韧带伸张,部分达到牵引复位的目的。
正骨推拿法,是在明确关节错位方向的情况下,进行轻巧的手法复位,主要适用于椎管、椎间孔、血管通道、椎间关节间的横向骨性损害的治疗。
病因分型是主治法的选用依据。
1.“骨关节损变型”:即现行的标准,其病理变化是椎间盘变性、膨出,骨质增生,后纵韧带钙化,黄韧带肥厚、皱折,其病变部位与临床症状定位诊断相一致的,属纵向压迫源。
主治法是“牵引疗法”。
2.“关节功能紊乱型”:是椎间关节错位,包括前后滑脱式错位、侧弯侧摆式错位、左右旋转式错位、倾位仰位式错位、混合式错位等五型,均属横向压迫源。
主治法是“正骨推拿疗法”。
3.“软组织损变型”:是指临床症状和体征均由椎旁软组织直接引起,而并无上述两型的脊椎病理性体征。
主治法以局部软伤治疗为主,如“小针刀、水针疗法、浮针疗法、软伤手法、理疗等”。
4.“混合型”:是由“骨关节损变型”合并“关节功能紊乱型”者,就是椎间盘变性的失稳期(尚未形成骨桥前),在该椎间发生关节错位者,属于既有纵向压迫源,又有横向压迫源。
主治法,颈椎是“牵引下正骨法”,胸腰骶椎是“牵抖冲压法”。
软组织损伤、变性是脊椎病的基础病理,无论是急性外伤、慢性劳损或者老年性退行性变导致的脊椎病,其椎周软组织必定有新的或陈旧性的损伤(占100%),故脊椎病的病因分型中,无论哪一型,其病椎周围都可检出软组织劳损体征。
辅助诊断一、颈椎病的异常X线表现颈椎曲度改变:侧位片显示为变直、反张或成角。
椎间隙变窄。
骨质增生:包括椎体前缘、后缘骨质增生,以及关节突关节和勾椎关节的增生。
颈椎不稳:椎体前后滑移,致颈椎生理曲线中断及椎间孔狭小变形。
椎管狭窄:椎体后下缘至相对的椎板内缘联合部之距离小于12毫米。
项韧带及椎体前纵、后纵韧带钙化。
椎体后缘或上下缘“双边征”和上下关节突“双突征”。
椎弓部分“切凹”“增生”征。
二、椎间关节错位的类型一直以来,对脊椎X线平片的评判,都是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椎体的增生,椎体软骨的退变,椎间盘的退变,韧带钙化,脊椎生理曲度改变。
仅仅依靠以上退变征象进行诊断,往往产生漏诊或误诊。
有的患者症状明显,却无明显X线征象。
有的患者X线征象明显,却无明显症状。
有些患者有明显症状,也有明显X线征象,但二者无直接相关性。
造成以上情况的根本原因,是过分强调了脊椎的退变,而忽视了椎间关节错位这个关键性的病理过程才是脊椎病的主要病因,据统计,该病因约占80%。
椎间关节错位的类型,可以从触诊、运动功能检查、X线平片征象三方面来综合判断。
前后滑脱式错位:在伸屈运动状态发病,脊椎发生前后位移错动而形成。
向后滑脱多为退变性的,向前滑脱多为外伤性的。
触诊:在颈椎,可触到同一平面横突左右两侧均隆起或凹陷并压痛。
在胸腰椎,可触到棘突后凸或前凹。
功能活动:伸屈活动受限。
X线侧位片:椎体后缘连线中断,或成角,或反张,上一椎体向后或向前滑脱。
斜位片:同一节段的左右椎间孔都变窄。
侧弯侧摆式错位:在侧屈运动状态发病,脊椎发生侧向位移错动而形成。
单个脊椎侧向错动为侧摆,连续两节以上的脊椎向同一方向侧摆为侧弯。
触诊:一侧横突侧向隆突,对侧凹陷,病椎旁有压痛(症状常出现在错位关节的凹侧)。
若为多节段发病,脊椎呈C形或S形侧弯。
功能活动:侧屈活动受限。
X线正位片:棘突、两侧椎弓根均偏离其上下连线。
若棘突与左右两侧椎弓根的距离等宽者,为水平侧摆。
若椎间隙左右不等宽,或棘突无偏移而椎体出现左右倾斜者,为垂直侧摆。
颈椎的勾椎关节左右不对称,久病者常见勾突变尖增生。
侧位片:椎体上下缘双边征。
斜位片:椎间孔横径或纵径变形变窄。
张口位片:侧齿间距左右不等宽,环枢关节左右不对称,或枢椎棘突中线偏离脊椎轴线。
左右旋转式错位:在转体运动状态发病,脊椎发生旋转位移错动而形成。
触诊:颈椎一侧横突、关节突后移隆起,而其上或下相邻的或稍远节段的颈椎,其对侧横突、关节突后移隆起,并有椎旁压痛。
胸腰椎则会触到棘突偏移的上下椎间,其棘突偏移方向相反。
功能活动:转体活动受限。
X线侧位片:椎体后缘双边征或关节突双突征(平行双突或连接双突)。
环椎后弓呈三边征或四边征。
正位片:错位脊椎的棘突偏向一侧,且与左右椎弓根之间的距离不等宽。
斜位片:病变节段椎间孔变形变窄,且左右两侧病变的椎间孔不在同一节段。
倾位仰位式错位:在伸屈运动时,受暴力性损伤者,易造成椎体、椎间关节形成“倾位仰位式错位”。
多见于车祸、跌扑或头颈部撞击伤,尤其是挥鞭样损伤,多与椎间盘突出并发,属于临床的重症(脊髓型)或疑难病人。
触诊:与“滑脱式错位”类似,不同点是压痛在棘突间为重。
病椎上下棘突间距离改变,上宽下窄者,称仰位式错位,上窄下宽者,称为倾位式错位。
功能活动:伸屈活动明显受限。
X线侧位片:除成角、反张外,可见椎体倾仰变化,即相邻三节椎体间的后缘连线连续中断,且方向一致。
混合式错位:在同一椎间发生两种以上的错位改变者。
勾椎关节错位:好发于早期变性的椎间盘部。
X线正位片可见“侧弯侧摆”表现。
三个特征:1.斜角肌紧张呈索状硬结。
2.术者以手指沿此索状硬结向上触诊至横突处,重症患者可触及绿豆大的粒状硬结,为横突间肌及软组织痉挛形成。
3.该处压痛明显,重按可诱发症状。
后关节滑膜嵌顿:后关节囊松弛者,当关节张开在某个姿势时间较久,致关节滑膜牵张松弛,突然活动关节,囊中的滑膜因松弛而被关节咬合于关节内,称为关节滑膜嵌顿。
最常见于落枕患者,起病突然,颈部因剧痛引起反射性肌肉痉挛而致活动功能显著受限,出现斜颈。
触诊:发病关节处有包块样隆起,多呈半球状,按之剧痛,为关节内膜渗出、水肿致关节肿胀所致,其有关颈椎肌肉有保护性紧张。
X线侧位片:该关节椎间关节和椎间隙后缘增宽,密度略增高(关节炎表现)。
(摘自龙层花脊柱病因治疗学)龙氏正骨手法交流微信群:fy519209 微信公众号:龙氏整脊正骨龙氏正骨——正骨推拿疗法正骨推拿属手法治疗,是关节功能紊乱型的主治法。
分四步进行:放松手法,正骨手法,强壮手法,痛区手法。
放松手法,要柔和、轻松。
在颈椎旁以线形进行,椎旁第一侧线(棘突旁线),椎旁第二侧线(横突后侧线),椎旁第三侧线(下位颈椎横突前侧斜角肌紧张部)。
正骨手法,分为快速复位法和缓慢复位法。
正骨推拿口诀:关节错位需正骨,动中求正是要诀。
肌肉放松勿对抗,切忌粗暴伤病人。
“定点”“动点”选得准,椎间狭窄加牵引。
关节开合要充分,轻巧“闪动”定成功。
强壮手法,主要作用于正骨后椎旁仍存在的软组织硬结,多为痉挛的肌肉、肌腱。
痛区手法,主要作用于由于神经、血管的继发性损害,而出现症状的头面、四肢等部位,属兴奋过度者用镇静手法,属功能低下者用兴奋手法。
一、颈椎正骨手法1、仰头摇正法:用于枕环、环枢关节错位。
(伸屈动作——转头动作)2、低头摇正法:用于2~6颈椎后关节旋转式错位。
3、侧头摇正法:用于2~6颈椎勾椎关节旋转式错位。
4、侧卧摇肩法:用于颈5~胸2旋转式错位。
(颈5、6,定点横突——颈7~胸2,定点棘突)5、侧向搬按法:用于2~6颈椎侧弯侧摆式错位(勾椎关节错位)。
(侧卧位,抬头侧搬法) (颈6~胸2,动点改为推肩拉肩法)6、挎角搬按法:用于2~4颈椎后关节混合式错位。
(颈2、3关节滑膜嵌顿者,需先做滑膜嵌顿诱导松解手法。
)7、俯卧冲压法:用于颈胸交界处(颈6~胸3)各种类型的椎关节错位。
(1.)旋转分压法:用于旋转式错位。
(2.)手法牵引:用于牵开椎间隙、纠正向前滑脱式错位和术后整理手法。
(3.)直接冲压法:用于向后滑脱式错位。
(4.)侧向搬按法:用于侧摆式错位。
(冲压时,定点要放在棘突根至椎板部或横突部,可免手法伤害。
)8、侧卧推正法:用于颈椎前后滑脱式错位,尤其对颈轴变直反张者有效。
9、牵引下正骨法:用于颈椎间盘突出、椎间盘变性并发椎体及关节各类型错位。
(1.)推正法:用于前后滑脱式错位和左右旋转式错位。
(棘突左偏按右侧,右偏按左侧。
)(2.)摇正法:用于中下段颈椎左右旋转式错位。
(3.)搬按法:用于颈椎侧弯侧摆式错位。
(“动点”用动头或动肩,“定点”选棘突或横突均可)10、反向运动法:用于松解肌痉挛和肌性牵涉性痛。
(1.)斜角肌痉挛。
(2.)最长肌痉挛。
(3.)勾椎关节前移错位。
——“对顶法”。
二、胸椎正骨手法俯卧冲压法三式1.单向冲压法:用于胸椎后凸滑脱式错位或侧弯侧摆式错位。
(坐位加牵引力膝顶法)2.双向分压法:用于胸椎向前滑脱式错位或倾位仰位式错位。
3.旋转分压法:用于胸椎左右旋转式错位。
4.肋骨掌平推法和按压法:纠正肋骨隆凸变形,肋横突关节、肋椎关节的复位。
5.定向捶正法:较冲压法安全、柔和,用于体质虚弱的老人和儿童。
(捶棘突与捶横突交替进行,效果更佳。
——实为两种方法)6.牵抖冲压法7.俯卧摇腿揉背法8.坐位旋转复位法9.提肩侧摆推正法腰椎正骨手法1.双手重叠直接冲压法:用于腰椎后凸及侧弯者。
2.双手间接分压法:用于腰椎前滑脱或倾位仰位者。
3.俯卧牵抖冲压法:用于胸腰骶椎的椎间关节各类型错位。
对新创伤引起的椎间盘突出征,能促其还纳复位。
4.仰卧提臀冲压法:用于腰椎滑脱症(Ⅰo--Ⅱo)。
5.俯卧摇腿揉腰(背)法:用于胸腰椎综合症的各骨关节损害者。
是胸腰椎后关节左右旋转式错位和脊柱侧弯的常规手法。
6.坐位旋转摇搬法:用于腰椎后关节左右旋转式错位。
7.侧卧摇按法:用于胸腰椎左右旋转式和混合式错位。
8.俯卧按腰搬腿法(二式):一式用于旋转并后突的腰椎后关节错位、腰椎间盘突出。
二式用于腰骶椎侧弯侧摆式错位。
9.抱膝滚动法(二式):一式用于胸腰骶椎向前滑脱式错位,脊轴过伸者。
二式用于骶椎点头导致腰骶椎成角者。
三、胸腰椎正骨十法1.摇腿揉腰(背)法:用于胸腰骶椎侧弯并旋转式错位。
2.侧卧摇按法:用于腰椎左右旋转式错位。
3. 旋转分压法:用于胸椎左右旋转式错位。
4. 坐位旋转复位法:用于腰椎旋转式错位,胸椎混合式错位。
5. 俯卧牵抖冲压法(直接冲压法、双向分压法、旋转分压法):用于脊椎的各类型错位和椎间盘突出症。
6. 俯卧定向捶正法:用在牵抖冲压法后作精细调整。
7. 仰卧抱膝滚动法:用于滑脱式错位、腰弓过伸、腰骶成角。
8. 俯卧按腰侧向搬腿法(按胸搬肩法):用于胸腰椎侧弯侧摆式错位。
9. 肋骨平推法:在胸椎复位后,用于纠正肋骨隆凸变形,肋横突关节错位。
10. 仰卧提臀冲压法:用于腰椎滑脱症(Ⅰo--Ⅱ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