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骨整脊疗法
美式整脊正骨李正军教学资料

关于举办“骨盆脊椎触诊.体态评估矫正术”手法临床技术精品班的通知一、疗法介绍:正骨是被人遗忘在角落的一种非常好的物理治疗方法,通过学习,做到正确的评估,治疗起来是没有危险系数的,或者说危险系数极小。
现代的正骨技术是集合了影像学、触诊评估、手法复位等一系列手段,通过影像学学习第一个目的是排除正骨的禁忌症,这样就可以大大的规避风险;第二个目的是通过现代影像学的技术可以弥补触诊和评估的不足;最主要的是可以更加直观的判断出错位的问题,并且可以做治疗前后的对比和分析。
在徒手治疗中,触诊是徒手治疗与评估的基础,操作时要先学会巧妙敏感的触摸技术,并对触诊后的结果,做出正确的判断。
手法复位必须稳、准、用力恰当,切忌动作粗暴,本手法:安全【力度小,柔性操作】、针对【直达病灶,专病专治】、有效性【效果持久、一次操作,就有效】二、触诊练习触诊的练习方法和技巧棘突横突及关节突的触诊与评估脊椎错位后的手感是什么样子每节脊椎的定位及触诊位置三、课程安排1正骨的介绍及应用2颈椎解剖理论知识及脊椎手法实操3寰枢椎矫正技巧+颈椎实操4胸椎理论知识及胸椎仰卧垫背矫正法5胸椎定点矫正及颈椎定点矫正实操6C7、T1、2的矫正技巧及实操7正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8腰椎矫正技术要领9骨盆理论知识10骨盆前倾、后倾的矫正手法11骨盆旋内、旋外的矫正手法12正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13腰椎矫正技术要领14触诊和评估、实操15X光片的分析及划线技术、CT看片要领16寰枢关节半脱位的矫正,总结和答疑四、课程内容1、全脊柱及骨盆的全套矫正手法2、颈椎、胸椎、腰椎、骨盆的划线方法和分析方法,包括骨盆正位片、腰椎正侧斜位片、胸椎正位片、颈椎正、侧、斜及张口片的读片。
3、CT及MR的阅片方法,如腰椎间盘突出通过CT怎么看。
4、脊柱关节的功能评估和触诊技巧5、脊椎矫正的适应症和禁忌症6、产后骨盆修复技术的要领7、解剖学,包含肌肉及关节骨骼解剖8、运动损伤,运动防护及肌贴技术9、体态评估技术要领10、寰枢关节半脱位的矫正11、肩周炎,膝踝关节的治疗……12、内外八、长短腿的调整……13、快速消除富贵包的技术要领…五、授课老师介绍:主讲简介:李正军,毕业于大连大学针推系,聚医康专题授课专家,中医执业医师,中国超级联赛官方队医,中国国家足球队队医,美国ACIC认证脊椎矫正师,擅长治疗脊椎相关疾病,以及运动损伤后的康复以及运动防护,及关节术后的功能恢复。
美式整脊与正骨的区别

美式整脊与正骨的区别
很多人一听美式整脊是保守治疗,手法矫正骨骼。
就误认为是中医正骨,这两种治疗只是看着很像,但实际上也是有差别的。
下面介绍一下美式整脊和正骨两者的区别在哪。
正骨
首先正骨在国内有一些是绝活,很多患者去找过各式各样的正骨,他们的手法都不一样,治疗后感觉都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正骨的最大弊端是并不清楚患者的脊椎是什么问题,哪里疼正哪里,效果时灵时不灵,这种盲目性的矫正,往往给患者带来极大的风险和隐患。
美式整脊
而美式整脊的诊断和中医正骨有所区别,美式整脊强调脊柱是一个整体,需要整体调节、矫正,效果更好。
它结合脊椎解剖学、生物力学、影像学等、是一门完整的脊椎医学学科。
是脊椎相关病的权威。
真正找到脊椎疾病的根源,辨证施治。
疼痛只是警报,光解决警报不解决根源只能是治标不治本。
而美式整脊疗法依靠科学详细的分析,配合动、静态触诊,可以清楚
的知道这些脊椎疾病的诱发机制从而有效处理这些脊椎疾病。
了解最权威专业的脊椎病防治认准董安立美式整脊,治疗不走弯路!。
中医骨伤整脊治疗,让你不再抑郁不再焦虑

中医骨伤整脊治疗,让你不再抑郁不再焦虑如今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下,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因为工作原因,无论是每日穿行于水泥森林的工人,抑或是处于办公室的白领职工,身体上或多或少都出现了一些问题,尤其是脊柱。
很多人每天都会感觉到身体异常疲惫,而且白天没有精神,夜晚失眠多梦。
除此之外,身体各个部位也出现了不小的状况。
例如出现神经衰弱,体重超标,月经不调等等的亚健康问题,脊柱问题的出现还会加快人体衰老的速度,以及诱发癌症。
因此需要人们了解并重视脊柱问题。
很多人可能因为脊柱问题造成的影响而感到焦虑和害怕,但其实不必过于担心。
因为现在有一种能够快速有效解决脊柱问题的方法,那就是中医骨伤整脊疗法。
这是一套绿色的无创治疗方法,就是通过纠正错位的脊柱,锥体或关节来使脊柱恢复正常的治疗方法。
以下为大家简要从脊椎病变原因,中医整脊治疗的内容,适应症,治疗方法,禁忌以及注意事项五个方面来简要科普一下。
一、脊椎病变的原因脊柱是人体的“支柱与栋梁”,内部连接着五脏六腑,外部也与四肢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脊柱的损伤会导致身体的其他各个部位出现或小或大的问题。
而导致脊椎病变的原因除了有先天因素外,还有一些基础病因包括脊椎关节错位,软组织劳损等等。
并且日常生活中不注重休息,过度劳累又或是睡姿不当,都会造成脊柱的病变。
另外说一句,轻度外伤也会导致脊柱出现问题。
二、中医整脊治疗的内容中医整脊疗法是一套绿色无创的治疗方法,到目前为止已经有超过2000年的历史。
隋代的时候,这种治疗方法已经初见端倪。
而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中医整脊治疗法才开始迅速发展并逐渐完善。
它的治疗原理主要是结合各种医学包括脊椎解剖学,影像学等等,通过手法并结合针灸,拔罐,按摩以及理疗等手段,对全身各处关节,椎间盘以及脊柱进行改变调整,从而达到脊柱内的生物力学平衡,并消除其周围的病变,以此来进行治疗。
这种治疗方法能够从根本上逐渐改变和消除病因,并且彻底解决脊柱出现的问题以及因脊柱问题而产生的其他相关病症、从而使患者恢复健康;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脊柱问题的发生。
正骨和整脊在治疗上有什么不同

正骨和整脊在治疗上有什么不同
正骨是一种中医诊疗手段,用推、拽、按、捺等手法治疗骨折、脱臼等骨伤疾病。
而整脊一般说的是美式整脊(美式脊椎矫正学),美式整脊由脊椎解剖学、生物力学、生理学、X光学为基础,通过手法将错位或者滑脱的椎体关节进行矫正,达到治疗脊椎病的目的。
由于美式整脊的基础理论非常完整,所以治疗脊椎病的效果也比较良好。
正骨和整脊区别在于正骨治疗骨伤疾病,作用于全身骨骼复位,
美式整脊主要针对脊椎疾病(颈椎病、胸椎病、腰椎病、骨盆疾病),这些疾病是由脊椎结构引起的,只有通过美式整脊来治疗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所以正骨和美式整脊的区别在于美式整脊主要适用于脊椎病的治疗,治疗上述脊椎疾病效果比较好。
而正骨是治疗全身骨骼复位。
正骨的适用范围比美式整脊要大,美式整脊治疗脊椎疾病效果更好。
关注董安立美式整脊培训班,学习美式整脊不走弯路!。
整脊十法

整脊十法1 仰头摇正法:适用于枕寰、寰枢关节的旋转式错位。
患者仰卧,低枕。
术者一手托其枕部,一手托其下颌,使病人头部上仰(仰头可使C2-7颈椎后关节闭锁成“定点”),侧转,嘱病人放松颈肌(缓慢动2-3下),待头转到最大角度时,稍加有限度的“闪动力”,即可使错位的关节复位,此操作中有时可听到关节复位的弹响“咯得”声。
也可取坐位操作。
2 低头摇正法:适于颈椎2-6后关节旋转式错位。
患者侧卧、平枕、低头(中段颈椎错位者约屈20度。
下段颈椎错位者前屈须大于30度)术者一手轻拿其后颈,以拇指按压于错位的横突后隆起处下方作为“定点”,另一手托其面颊部作为“动点”,以枕部为支点,转动头部,当摇头至最大角度时,动点的手用有限的“闪动力”,“定点”的拇指按压成阻力,使关节在动中因“定点”的阻力而复位。
缓慢复位法根据需要可重复2-3次。
3 侧头摇正法:适于颈椎2-6钩突关节旋转式错位及侧弯、侧摆式错位。
患者侧卧、低枕、头前屈,术者一手托其耳区头部,另一手轻拿其后颈,拇指“定点”于错位之横突下方,将头搬起呈侧屈状作摇头活动,动作同低头摇正法。
4 俯卧摇肩法:适用于第5颈椎至第2胸椎间的旋转式错位。
患者侧卧、平枕,上肢垂直,手臵臀部,术者立其后方,用拇、食指夹于错位关节的横突前后方,另一手扶于肩部,作向前推、向后拉的摇动,“定点”作对抗阻力,使旋转错位在摇动中复正,此法与低头摇正法复位原理及适应症相同,只是“动点”在下,改为摇肩,使作用力易于达到颈胸交界处。
尤其对上位颈椎失稳的患者,可避免因低头摇正角度过大而损伤上颈段。
注意摇肩时先将其肩向下推,以免关节闭锁影响复位。
5 侧向搬正法:适用于颈椎2-6侧弯、侧摆式错位的钩突关节错位。
患者仰卧,术者立于床头,一手拿其后颈并以拇指按住患椎横突侧方并向隆起处按压(侧摆者只按一点,侧弯者由下而上按压)。
另一手托住下颌并以前臂贴其面颊部,两手合作将患者头向上牵引并屈向健侧再屈向患侧,(让错位关节先开后合),当颈屈向患侧至最大角度时,拇指“定点”不放松,,并与“动点”手协同作扳、按、牵联合“闪动力”以使错位关节复位,有时病人可改用侧卧位,去枕,用抬头作侧扳按动作,与侧头摇正法相同,抬头角度加大。
整脊正骨手法

可听到一清脆的复位声。手法结束。
2. 4. 4 整复后,让患者趴在床上休息15分钟。腰椎
刚刚整复后很容易再次扭伤,因此最好能住院治疗,
而且最好在治疗期间及治疗后3个月内都配戴护腰,
以防止再次扭伤。
急性腰扭伤,手法相同,效果显著。
2. 5 骶髂关节半脱位整复手法 骶髂关节半脱位,
多数是一侧,用“4”字法检查,就可以知道是哪一侧发
生了半脱位。以右侧骶髂关节半脱位为例。
2. 5.拉患者双腋下。
2. 5. 2 医生站在患者右侧,左手抬起患者的右腿,右
手从患者右膝窝下绕过,然后搭在左臂肘关节上,左
手扶持患者的右膝,即把患者踝关节夹在腋下。医生
2. 3. 1. 3 复位后同样要求患者卧床15分钟,整个整
复手法结束。
2. 3. 2 卧位整复手法(双人整复法)
2. 3. 2. 1 患者俯卧手术床上,全身放松;助手两手握
患者两脚踝部,准备向下牵拉;医生用拇指或掌根按
压的错位的棘突。
2. 3. 2. 2 准备好后,医生发令,助手向下牵拉,医生
脚踝复位手法
.衝力活動技術
操作者兩手十指交扣圍繞患者足踝部,無名指準備確緊扣於距骨頸部,兩手拇指則交扣於足底,。借被動踝關節背屈和長軸牽拉,找出受限卡住之角度,此時用衝力活動技術,經由操作者雙手頓力,使關節延長軸方向超越彈性障礙,到達副生理空間,讓肌肉、肌腱、韌帶、關節囊及滑液囊得到調減壓力、關節錯縫歸位的目標。
2. 2. 3 用右手拇指沿棘突,自上而下,分右左轻轻按
揉,以把项韧带贴敷在棘突上,手法结束。
2. 2. 4 然后让患者静坐15分钟,嘱咐患者尽量不要
正骨的原理

正骨的原理正骨疗法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中医疗法,它通过手法调整和矫正身体的骨骼结构,以达到治疗疾病和改善健康的目的。
正骨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调整脊椎结构。
脊椎是人体最重要的支撑结构之一,它不仅支撑着整个身体的重量,还保护着脊髓,控制着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
当脊椎出现偏斜、错位或压迫神经时,就会导致身体各部位的不适甚至疼痛。
正骨师通过手法调整脊椎的位置和角度,使其恢复正常的生理曲度和功能,从而改善神经系统的传导和调节功能。
第二,矫正关节功能。
关节是骨骼连接的重要部位,它的正常运动和稳定性对身体的运动和姿势至关重要。
当关节发生僵硬、松弛或错位时,就会导致运动功能障碍和疼痛。
正骨师通过手法调整关节的位置和角度,使其恢复正常的运动范围和稳定性,从而改善身体的运动功能和姿势。
第三,调整肌肉平衡。
肌肉是身体运动的动力来源,它的紧张和松弛状态对身体的姿势和运动有着重要影响。
当肌肉出现紧张、疲劳或不协调时,就会导致身体的姿势不正和运动无力。
正骨师通过手法调整肌肉的张力和平衡,使其恢复正常的弹性和协调性,从而改善身体的姿势和运动功能。
第四,促进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是身体健康的重要保障,它不仅供应着身体各部位所需的营养和氧气,还排除着代谢产物和废物。
当血液循环受阻或不畅时,就会导致身体的供氧和排毒功能减弱,从而引发各种疾病和不适。
正骨师通过手法调整身体的姿势和运动,促进血液循环的畅通,从而改善身体的健康和免疫功能。
综上所述,正骨疗法通过调整骨骼结构、矫正关节功能、调整肌肉平衡和促进血液循环,达到治疗疾病和改善健康的目的。
它不仅可以治疗各种骨科和神经科疾病,还可以改善姿势和运动功能,提高免疫和抗病能力。
因此,正骨疗法在中医疗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和信赖。
希望本文对正骨疗法的原理有所帮助,让大家对这一古老而有效的中医疗法有更深入的了解。
正骨整脊的的10个手法

正骨整脊的的10个手法一、正骨整脊的介绍正骨整脊是指利用手法,以手触及身体的外表,作用于脊柱及其它关节,牵引拉伸和刺激肌肉,以调整或恢复脊椎和关节正常功能的一种手法疗法。
它可以改善人体各部位的状态,达到保持健康、治疗病痛的目的。
二、正骨整脊的10个手法1、按压。
按压是指使用手指、拇指或手掌,以稳定的力度按压脊椎或关节的表面,达到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的目的。
2、拉拽。
拉拽是指以轻微的拉力,从脊椎或关节的一侧向另一侧施加一定的力量,以调整关节的位置,促进关节的活动和维持关节的正确姿态。
3、拍打。
拍打是指以手掌或手指,以轻到中等的力度,在脊椎或关节的表面进行节奏性地拍打,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肌肉的弹性,以调整脊椎和关节的状态。
4、摩擦。
摩擦是指以手掌或手指,用缓慢而均匀的力度摩擦脊椎或关节的表面,以改善肌肉的状态,增强血液循环,促进脊椎和关节的正常功能。
5、搓揉。
搓揉是指以拇指、手指或手掌,用均匀的力度,沿着脊椎或关节的曲线运动,以刺激肌肉,增加肌肉的弹性,减弱肌肉的紧张状态,促进脊椎和关节的正常功能。
6、拉拔。
拉拔是指以手掌、手指或拇指,以轻到中等的力度,由脊椎或关节的一侧向另一侧施加一定的拉力,促进肌肉的放松,以改善脊椎和关节的状态。
7、捏拿。
捏拿是指以手指或拇指,用持续的力度,在脊椎或关节的表面,按摩、揉搓或拉拔,以缓解肌肉紧张状态,增强肌肉的弹性,促进脊椎和关节的正常功能。
8、滚筒。
滚筒是指以手掌或手指,在脊椎或关节的表面,以轻微的力度,进行转动滚动,以缓解肌肉紧张状态,增强肌肉的弹性,促进脊椎和关节的正常功能。
9、拨动。
拨动是指以手掌或手指,以轻到中等的力度,在脊椎或关节的表面进行拨动,以促进血液循环,减弱肌肉紧张状态,促进关节的活动,以调整脊椎和关节的状态。
10、抖动。
抖动是指以手掌或手指,以轻到中等的力度,在脊椎或关节的表面进行节奏性的抖动,以缓解肌肉紧张状态,增强肌肉的弹性,促进脊椎和关节的正常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董氏柔性正骨整脊疗法第一章脊柱区的应用解剖一、脊椎的形态与结构脊椎是构成人体的中轴,具有支持体重,保护脊髓的作用和保护神经的作用,并参与构成胸腔,腹腔,和盆腔,保护各腔骨的器官,同时也是许多骨骼肌的附着部位,脊椎具有屈伸,侧屈和回旋等运动功能。
脊椎有四个生理弯曲,其中胸曲与骶曲度为先天形成,向后凸,人出生后当会爬后形成第一个后天曲度,颈椎向前凸,当人会坐时开成第二个后天曲度,腰椎也向前凸,脊椎由7节颈椎,12节胸椎,5节腰椎,组成,椎体与椎体之间由椎间盘,关节和韧带所连接,构成,其中颈椎和腰椎可以活动,胸椎可以轻小量活动,骶椎和尾椎分别融合成骶骨和尾骨,它们不能活动也叫不动椎,颈椎是所有椎体中最小的,从颈椎到腰椎的椎体一个比一个大,棘突成叠瓦状,从上到下排列,第一节颈椎是不规则,无椎体无棘突,所以叫环椎,第二节颈椎又叫枢椎,棘突相对粗大,是能诊断定位,的最重要标志之一,第七节颈椎形状大小与上部的胸椎相似,但其棘突很长而且粗大,呈水平位,未端不分义,呈结节状,因此又叫隆椎,常作为临床确认椎骨序数的重要标志,胸椎12节,第一节形状近似第七节颈椎,第十二节胸椎的形状双近似第一节腰椎,从上到下椎体逐渐增大,在椎体两侧上下各有一个半园形浅窝,分别称为上肋凹下肋凹,上下相邻的椎骨肋凹与椎间盘合成一完整的凹,腰椎有5节,椎体比较粗大,椎体的形状象肾形,椎孔呈三角形,棘突为长方形的扁平骨,水平向后伸,上下缘各肥厚,后缘园钝,第1-3腰椎的横突,逐渐延长,第3腰椎横突最长,第4-5 腰椎横突则逐渐缩短,且向上倾斜,第5腰椎体最大,前高后短,以便适应腰骶的曲度,骶骨是脊椎骨中最强壮的一个骨块,由5个骶椎融合而成,呈三角形,两侧与左右髋骨相与关节组成骨盆,与第5腰椎借椎间盘相连接,形成一定的角度,即腰骶角,骶骨尖与尾骨相接,尾骨由4块退化的尾椎融合而成,为三角开小骨块,仅第1尾椎有类似的上关节突及横突其余突起不明显,底向上与骶骨相接,尖向下为肛门尾骨所附着。
二、椎骨的连接,椎骨间的连接有三种形式,第一属于“不动关节”的韧带连合,如棘上韧带,前纵韧带和后纵韧带等,第二为关节连接,如各相邻椎骨上下关节突之间形成的椎间关节。
第三种为椎体之间的椎间盘连接,它是介于不动关节与关节之间的过渡型连接形式。
三、脊柱的血液供给上行到颅腔,左右侧椎动脉汇成椎---基底动脉系统,其血液供给延脑,桥脑,小脑,大脑,枕叶及内耳等,在脑内又有分支到脊髓,组颈椎的血液供给主要由脊支供给,它发自椎动脉,腰椎的血液供给来自腰动脉,由腹主动脉的后支发出,以上这些动脉都伴随有静脉,与脊柱病关系较密切的是椎动脉,它是锁骨下动脉的分支,大多数进入第6颈椎横突孔,往成脊前动脉与脊后动脉,所以,如椎动脉供血障碍,不但影响脊柱本身与脑后部供血,严重者也可影响脊髓的供血,而产行相应的病症。
四、脊神经脊神经共31对,其中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尾神经1对。
每对神经都由前根(主管运动)和后根(主管感觉)在椎间孔内合并而成,脊神经前根除含有躯体运动纤维处,在T1-3前根和S2-4前根内,还分别含有交感神经纤维和副交感神经纤维,脊神经后根除含有躯体感觉纤维外,在胸和腰上部神经后根以及S2-4后根内,还含有内感觉纤维。
脊神经的后支一般较相应的前支细而短,经椎骨横突之间(骶神经后支经骶后孔)向后穿行,按节段分布粗大,只有胸神经前支保持着明显的节段性,其余各支分别交织成丛,由丛再分支于相应区域,脊神经前支形成的丛有颈丛,臂丛,腰丛和骶丛。
脊神经在椎间孔内有重要的比邻关系。
其前方是椎间盘和椎体,后面是关节突关节,所以当脊柱错位后,可压迫相应的脊神经而出现临床症状。
五、植物性神经植物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它的高级中枢在大脑皮质,对植物神经运动和感觉起着功能调节作用,主要抑制下丘脑和低级交感中枢的兴奋,其次级中枢在下丘脑,下丘脑对植物神经系统的调节早为大家所公认,它可以调节血压,呼吸,睡眠,胃肠功能等,其低级中枢在脊髓,脊髓灰质外侧欠角是植物神经后射的低级中枢。
通过它可以完成简单的反射,如排便,温度,血管收缩,出汗和立行笔,交感神经中枢位于胸髓1-2节和腰髓1-3节内。
副交感神经中枢位于脊髓骶段2-4节内。
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在形态,功能上有何不同呢?交感神经几乎分布于全身各部,但副交感神经分布比较局限,如皮肤,汗腺,竖毛肌,肌肉,血管和肾上腺髓质等无交感神经分布。
交感神经的功能在于应付环境急剧变化,产生兴奋以适应需要,如心跳加快,冠状血管血流量增加,皮肤和腹腔内脏小动脉收缩而引起血压升高,血糖上升,呼吸加快及瞳孔扩大等。
副交感神经的功能则是保持身体安静时的生理平衡与能量。
如协调营养,消化及生殖系统功能。
根据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的功能,我们可以看出,除汗腺,竖毛肌,肾上腺,子宫以及部分血管外,一般都是同时受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双重支配。
这两个系统的功能表现为既对立又统一。
整个身体的活动或者加强,或者减弱,不外乎沿着两个方向发展,或是兴奋,或是抑制。
它们在共同器官支配中不但没有冲突,而且相互拮抗,相互储存。
若两者缺一,器官的活动就不能很好的协调。
植物神经所支配的内脏器官的活动受大脑皮质的调节。
所以脊柱损伤有可能损及植物神经系统而出现相应病症。
六、脊髓脊髓位于椎管中间,全长约40-50厘米。
脊髓颈段相当于臂丛发出处,增粗成为颈膨大,(约位于第4-7颈椎之间),上肢运动和知觉中枢集中于骶节段前后角中间部的此。
在腰骶丛发出处增粗成为腰膨大(约第10胸椎到第1椎之间)。
下肢的运动和知觉中枢及膀胱排尿自主中枢集中于此。
脊髓有一定的活动余地,与其椎骨之间尚存在蛛网膜下腔及外腔。
脊髓节段与椎骨的位臵关系有一定规律。
大致来说,颈段相当于颈椎数目加1。
如第5颈椎平面脊髓分节应为第6颈神经,上胸段脊髓分节平面相当于胸椎数目加2同步胸部为胸椎数目加3 ,腰髓位于第10-11胸椎之间骶尾髓位于第12胸椎至第1腰椎之间。
脊髓的动脉主要有脊髓前后动脉,形成血管链。
左右椎动脉,多数都起自椎动脉的内侧或背侧,少数来左右椎动脉的汇合部。
脊髓前动脉搏极为纤细,组成形式比较复杂。
脊髓后动脉有2个稍微粗大,如椎动脉供血不足,也有可能引起脊髓缺血。
脊内存在结构和功能上比脑原始,正常时,脊髓的功能是在脑的调节下完成的。
脊髓有传导和反射功能,脊髓是感觉冲动和运动冲动的传导通路。
脊髓白质内的上下行长纤维束就是执行这种功能的结构基础。
脊髓的反射功能是执行躯体反射和内脏反射。
前者是指引起骨骼肌活动的反射。
后者是指内脏活动反射的低级中枢,职腰骶段侧角的交感神经中枢,第2-4副交感神经中枢(排尿排便中枢)。
第二章脊柱错位的病因病理一、脊柱错位的病因引起脊柱错位的原因很多,可以说,婴儿从刚出生时受产道的挤压,就已可能出现脊柱错位。
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环境的污染,自身的解剖变异素,心理状态因素,工作体位环境等的变化,都有可能引起脊柱错位。
(一)自身解剖因素如椎体变异畸形,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此时有可能出现椎间组织的松弛,在某种外力的作用下,发生椎体滑脱或椎间关节的微小错位,从而压迫血管、神经而出现功能障碍。
(二)软组织外伤当身体突然受到某一方向的外力作用时,脊椎周围的软组织易受到损伤或断裂,造成出血水肿,使肌肉,韧带张力失去平衡,导致椎体错位,而产生相应的病症。
(三)慢性软组织劳损劳伤,首先引起气引起软组织慢性劳损的原因很多,常见的有:姿势不端正或长期处于某一特定的姿势(如低头写或做超负荷的重体力劳动),气温的变化,精神过度紧张,疲劳,肥胖,体力不支,情绪低落,营养不良,慢性中毒等,均可诱发脊柱两侧的肌肉痉挛,毛细血管收缩,局部组织血液供给不足,淋巴回流受阻,从而使代谢物积蓄,引起颈,胸,腰部疼痛。
正如《素问。
宣明五气篇》所指出的:“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过度血筋骨的损伤,损伤带来的后果必然是“气滞血瘀”而导致疼痛,引起局部肌肉痉挛,造成脊柱微小关节的借位。
(四)七情六淫所伤“七情”,即人们常说的喜,恕,忧,思,悲,恐,惊,六淫则为风,寒,署,湿,燥,火。
在正常情况下,七情是人体对周围事物变化的不同反应,属正常生理活动。
当遇到某种超出常态的情况时,七情就会造成对人体的损伤,如喜伤心,恕伤肝,思伤脾,恐伤肾。
情志的变异,导致气机的升降失常,气血功能紊乱,而使“筋失濡养”。
脊柱的稳定性就会发生变化而发生错位,同样,“六淫”外邪随时可侵袭脊柱,使脊柱的骨关节,韧带,椎间盘,筋膜,肌肉的内在平衡失调。
如得不到及时的矫正,加之劳伤过度,就有可能使病情进一步发展。
“诸病源候论,卒腰痛候”指出:夫劳伤之人,肾气虚损,而肾主腰脚,其筋贯肾络脊,风邪乘虚,卒人肾经,故卒然而患腰痛。
“六淫”既可单独致病,又可两种以上邪气同时致病,它一旦侵入人体脊柱,先由皮内筋膜受邪,由表及里到达筋骨与关节,最后可达脏腑。
由于“血不养筋”而导致脊柱发生错位。
二、脊柱错位的病理所谓病理,就是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过程。
脊柱错位的病理改变与病因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体在发育至成人后,退行性改变即已开始,并且缓慢的进行性地发展着,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继发周围组织的损伤性炎症反应,剌激周围的感觉神经而引起疼痛。
常见的病理变化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椎间小关节的移位从脊柱损害的病因中,我们不难看出,以脊柱,椎间盘退行性改变,脊柱周围软组织松弛及脊柱周围受损或慢性劳损,造成脊柱失稳后而发生椎间小关节移位情况最为常见,一般清况下活动度大的颈,腰椎移位的幅度可稍大,活动度小的胸椎及骶髂并节移信相对较小。
椎间关节移位后,可发生一系列的病理改变及临床症状如:1.椎间孔横径(前后径)能椎管的矢状径均缩短。
2.横突孔相对变窄,3.椎管亦相对变窄4.神经根受到突出的椎间盘,变窄的椎间孔的刺激和压迫,出现麻木或运动障碍。
5.椎动脉可因颈椎关节移位或钩突关节增生的骨刺压迫,而出现挤压扭曲,产生血液循环障碍。
环枕关节及环枢关节发生移位时,常加大椎动脉第三段的扭曲,牵拉,压迫,极易引起双侧动脉供血不全,发生眩晕及脑供血不足的一系列临床症状。
6.脊髓受到变窄椎管的压迫,或因脊髓的前部动脉受压,导致血液循环障碍。
7.交感神经受压迫刺激或牵拉,引起内脏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出现应的内脏器官功能障碍。
植物神经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大类,同时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笔,交感神经由脊髓节段的侧角细胞发出节前纤维,沿脊神经的前根,通过椎间孔,经交通支进入交感神经干。
交感神经由交感神经节和节前支组成,位于脊柱两旁,左右对称,其中有颈节8对,胸节12对,腰节5对,骶节5对,尾节1对,共31对。
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进入交感神经干后,可在一个交感节内交换神经元,再发出节后纤维,其节后纤维分三个途径分布:随脊神经,随血管走行,直接分布到内脏,交感神经的功能是与副交感神经与相拮抗,与相协调平衡,以维持器官的正常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