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引发氮氧调控自由基聚合研究进展
表面引发自由基聚合反应制备有机高分子-无机复合纳米粒子及其聚合物刷的研究

表面引发自由基聚合反应制备有机高分子-无机复合纳米粒子及其聚合物刷的研究表面引发自由基聚合反应制备有机高分子/无机复合纳米粒子及其聚合物刷的研究摘要:有机高分子/无机复合纳米粒子广泛应用于纳米科技领域,并展示出了许多独特的性质和应用潜力。
本研究通过表面引发自由基聚合反应制备了一系列有机高分子/无机复合纳米粒子及其聚合物刷,并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和分析。
结果显示,通过调控反应条件和反应物配比,可以得到具有不同尺寸、形态和组成的纳米粒子,并且可以在纳米粒子表面修饰不同的有机高分子。
这些有机高分子/无机复合纳米粒子的聚合物刷在纳米科技、生物医学和环境科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
关键词:有机高分子、无机复合纳米粒子、表面引发自由基聚合反应、聚合物刷、性能1. 引言有机高分子/无机复合纳米粒子作为一种新型的材料,因其独特的性质和广泛的应用潜力,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纳米粒子的尺寸和形状控制成为制备有机高分子/无机复合纳米粒子的关键,而表面引发自由基聚合反应被广泛应用于纳米粒子的制备。
2. 实验方法本研究以苯乙烯为单体,过氧化苯乙烯为引发剂,甲苯为溶剂,在氮气保护下进行表面引发自由基聚合反应。
通过调控反应时间、温度和引发剂浓度等重要因素,得到具有不同尺寸和形态的有机高分子/无机复合纳米粒子。
3. 结果与讨论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得到了不同形态和尺寸的有机高分子/无机复合纳米粒子。
结果显示,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纳米粒子的尺寸逐渐增大。
同时,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的观察,可以观察到有机高分子/无机复合纳米粒子的内部结构。
进一步研究表明,通过调控反应物配比和反应条件,可以在有机高分子/无机复合纳米粒子的表面修饰不同的有机高分子。
通过红外光谱分析和热重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有机高分子/无机复合纳米粒子的结构和性能。
结果表明,有机高分子在纳米粒子表面形成了一层厚度较薄的聚合物刷,聚合物刷具有一定的疏水性和耐热性。
表面引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SI-ATRP)法制备超疏水膜及其膜蒸馏应用

表面引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SI-ATRP )法制备超疏水膜及其膜蒸馏应用刘振1,2,高靖霓1,2(1.天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300387;2.天津工业大学省部共建分离膜与膜过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300387)摘要:为探究对膜结构控制行之有效的制膜法,采用表面引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SI-ATRP )法制备真空膜蒸馏(VMD )用超疏水膜;以聚丙烯中空纤维膜为基膜,用过硫酸铵溶液活化膜表面,随后引发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 )的多次SI-ATRP 聚合,并使用全氟辛酰氯对接枝层进行修饰;之后对改性膜表面化学组成、表面粗糙度、抗润湿性、孔径及孔隙率进行了表征;同时比较了改性前后膜在高进料浓度下以及长期运行时间内的VMD 性能。
结果表明:改性后,膜表面SEM 结果显示出明显的接枝层覆盖,且共聚焦显微镜(CSM )、水接触角(WCA )结果证实当初始单体用量为膜质量的20倍时,制得表面具备多孔拓扑结构,水接触角高达179.0毅的超疏水膜L-PP-20;孔径分布及孔隙率结果显示L-PP-20的孔径分布变窄、孔隙率增大;通过短期高进料浓度及21h 的长期VMD 实验,表明L-PP-20的短期性能尚可,长期平均通量为11.01kg/渊m 2窑h冤,超出原膜4.53kg/渊m 2窑h冤,通量及截留率长期稳定性好,为SI-ATRP 法制膜在VMD 中提供良好范例。
关键词:膜蒸馏;超疏水膜;ATRP 聚合;抗湿性中图分类号:TS102.54;O632.5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员远苑员原园圆源载(圆园21)园4原园园01原10Preparation of superhydrophobic membrane via SI-ATRP method andits application in membrane distillationLIU Zhen 1,2,GAO Jing-ni 1,2(1.School of 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iangong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7,China ;2.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eparation Membranes and Membrane Processes ,Tiangong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7,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controlling membrane structure,surface-initiated atom transfer radicalpolymerization (SI-ATRP)was employed to prepare superhydrophobic membranes for vacuum membrane distilla鄄tion (VMD).The polypropylene hollow fiber membrane was used as the base membrane,the surface was activated with ammonium persulfate solution,followed by multiple SI-ATRP polymerizations of glycidyl methacrylate (GMA),and the graft layer was modified with perfluorooctanoyl chloride.Then,the surface chemical composition,surface roughness,anti-wetting property,pore size and porosity of the modified membrane were characterized.At the same time,the VMD performance of the modified membrane under high feed concentration and long-term running time was compar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fter modification袁the SEM images of the membrane surface demonstrated prominent graft layer coverage.The results of CSM and WCA reveal that when the initial monomer content was 20times the mass of membranes袁the surface exhibited porous topology and the water contact angle was as high as179.0毅袁indicating superhydrophobic membrane was acquired袁the corresponding sample was L-PP-20.The pore size distribution and porosity suggested that the pore size distribution of L-PP-20was narrowed and the porosity increased.When the short-term high feed concentration and 21h long-term VMD were tested袁the results indi鄄cated that the short-term performance of L-PP-20was acceptable and long-operation average flux was 11.01kg/渊m 2窑h冤袁exceeding the original membrane by 4.53kg/渊m 2窑h冤.The long-term stability of flux and rejection rateDOI :10.3969/j.issn.1671-024x.2021.04.001第40卷第4期圆园21年8月Vol.40No.4August 2021天津工业大学学报允韵哉砸晕粤蕴韵云栽陨粤晕GONG 哉晕陨灾耘砸杂陨栽再收稿日期:2020-12-3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273147)通信作者:刘振(1972—),男,博士,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膜分离技术。
结合表面引发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和气/固反应制备CdS纳米微粒/聚苯乙烯核壳微球

落, 很难 获得机 械强度 高 的交 联核壳 聚合 物材料 ,因此 限制 了其 应 用.表 面引 发 的原 子转 移 自由基 聚
合 ( T P 可控制 聚合物膜 层 的厚度 、表面 粗糙 度 和组 成 ,已成 为 一种 制 备均 匀可 控 的纯 聚 合物 薄 膜 AR)
材料 的有效方法u …. T P已经成功应用于多种功能单体 的聚合¨ .Wag AR n 等¨ 通过甲基丙烯酸金 属盐的 A R 和气/ TP 固反应在平面基底构造 了纳米微粒/ 聚合物复合膜层 , 并成功地将其扩展到二氧化 硅 的微球 基底 _ , 】 但在 聚合物 胶体微 球应用 表 面引发 的 A R T P技术 还鲜 有 报道 .硅氧偶 联 法接 枝 A — T R P的表面 引发剂 常要通过 多种试 剂 和多步 反应 , 操作 繁琐 , 件苛刻 , 成本较 高¨ H .本 文 以表 面 条 且
描 电子显微 镜 ; 岛津 u 一10型 u — i光 谱仪 ; 3 1P V30 VVs 5 0 C荧光 光谱仪 . 1 2 表面 富含环 氧基 团的单 分散聚苯 乙烯微 球 的制备 .
x射
线 源 ( … =15. V) Ncl 公 司 A A A 6 TR光谱 仪 , B 压 片 ;E LJM-70 E 26 3e ; i e ot V T R30F I Kr J O 60 F场发射 扫 S
丙烯腈可控_活性_自由基聚合研究进展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774080)和杰出青年科学基金(50625309);浙江大学第十期SRTR 资助;作者简介:丁尧,男,浙江大学高分子系本科生,从事结构可控聚合物合成研究;3通讯联系人:E 2mail :xuzk @丙烯腈可控Π“活性”自由基聚合研究进展丁 尧,万灵书,徐志康3(浙江大学高分子系和高分子合成与功能构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杭州 310027) 摘要:可控Π“活性”自由基聚合能有效控制聚合物的分子量及其分布,并且能调控其微观拓扑结构。
聚丙烯腈及其共聚物具有良好的成纤成膜性能,是一类应用十分广泛的聚合物。
本文综述了可控Π“活性”自由基聚合法合成聚丙烯腈及其共聚物的研究现状与进展,从氮氧自由基法(NMP )、引发转移终止剂法(iniferter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 )和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 )聚合等方面对丙烯腈均聚物和共聚物的合成研究作了全面的总结,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并且对今后的研究方向作了展望。
关键词:丙烯腈;可控Π“活性”聚合;氮氧自由基法;引发转移终止剂法;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聚丙烯腈(PAN )是一种良好的成纤成膜聚合物,化学稳定性好,不易水解,抗氧化,耐溶剂,能有效阻止气体的渗透[1]。
丙烯腈单体反应活性比较大,易与其它单体共聚,从而能制备出具有较好机械强度、化学和热稳定性的高分子材料。
目前,聚丙烯腈及其共聚物一般通过自由基聚合、阴离子聚合或水相沉淀聚合制备而成。
传统自由基聚合由于其可选择单体广泛以及聚合条件温和等特点,是制备聚合物的重要方法。
但缺点是无法控制反应的进程和聚合物的微结构、聚合度及多分散性,不容易在聚合物链末端引入功能基团。
阴离子聚合是一种活性聚合,能实现对反应的控制,但催化体系复杂,反应条件苛刻,单体选择局限性大,氰基与催化剂还可能发生副反应。
可控Π“活性”自由基聚合的问世使合成具有良好拓扑结构和化学组成的PAN 成为可能。
自由基聚合引发剂的研究进展

自由基聚合引发剂的研究进展徐诚;唐华东【摘要】Free radical polymerization is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the polymerization of vinyl monomer, it can synthesis a variety of homo- and copolymers. The initiators of radical polymeriz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azo initiators, peroxide initiators, redox initiators, multifunctionalinitiatior,macroinitiators and photoinitiators.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progress of these initiators.%自由基聚合是乙烯基类单体的有效聚合方法,可合成多种均聚物和共聚物。
自由基聚合的引发剂可分为偶氮类引发剂、过氧化物类引发剂、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多官能度引发剂、大分子引发剂和光敏引发剂。
本文主要介绍了这些引发剂的研究进展。
【期刊名称】《浙江化工》【年(卷),期】2015(000)006【总页数】4页(P34-37)【关键词】自由基聚合;引发剂;偶氮引发剂;氧化还原引发剂;光敏引发剂【作者】徐诚;唐华东【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浙江杭州 310014;浙江工业大学,浙江杭州310014【正文语种】中文自由基聚合为乙烯基类单体通过不断增长的自由基引发的聚合反应,可以生产众多均聚物、二元及多元共聚物产品,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已成为工业上生产高分子产品的重要技术,目前利用自由基聚合生产的烯烃聚合物已占到其总产量的70%左右[1-3]。
自由基聚合的优点为:适用单体广,反应条件要求不高,相关理论研究成熟,反应重现性好,易于操作控制,适于本体、悬浮和乳液聚合等工艺,便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4-5]。
表面光接枝改善聚合物性能的研究进展

第1卷 期 8 第5
20 0 2年 9月
高 分 子材 料科 学 与工 程
POLY M ER M A TERI IS SCI A EN CE A ND EN GI NEERI G N
v1 8 。5 。 1 N. .,
S p .2 0 et 02
理 [ 、 蚀 处 理 、 面 活 性 剂 处 理 L 、 氧 化 处 2 酸 ] 表 3 臭 ]
体 排 氧后 ( 不 排 氧 ) 加 热 到 溶 剂 的 沸 点 使 溶 或 , 液 蒸 发 , 于 气 态 的光 敏 剂 分 子 在 紫 外 光 照 射 处
下 产 生 引 发 剂 自由基 , 取 基ຫໍສະໝຸດ 体 表 面 的 氢 原 子 , 夺
源 及 其 设 备 成 本 低 , 于实 现 连 续 化 工 业 生 产 , 易 具 有 工 业 应 用 前 景 , 得 到人 们 普 遍 的关 注 。 故
法 的单体与 光敏 剂 以蒸气 态存在 , 自屏 蔽 效 应 小 , 面 单 体 浓 度 低 , 聚 反 应 较少 。 表 均
2 表 面 光 接 枝 的 影 响 因 素
目前 高 分 子 材 料 已在 材 料 领 域 发 挥 着 重 要 的 作 用 。然 而 , 多数 高分 子 材 料 表 面 能 太 低 , 大 呈惰性及憎水性 , 能 满足一些特定使用要求 , 不 所 以高 分 子 材 料 的 表 面 改 性 一 直是 研 究 探 索 的 热 点 之 一 。 表 面 改 性 是 指 在 不 改 变 材 料 及 其 制 品 本 体 性 能 的 前 提 下 , 予 其 表 面 新 的性 能 。 赋 如 亲 水 性 、 静 电性 、 色 性 、 老 化 性 、 物 相 容 抗 染 耐 生 性 等 [ 。 年 来 表 面 改 性 有 很 多 方 法 , 火 焰 处 1 近 ] 如
自由基聚合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自由基聚合;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
中图分类号:O631.5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810(2015)37-0077-01
1 自由基聚合研究进展 活性聚合具有无终止、无转移、引发速率远远大于链增
长速率等特点,是实现分子设计、合成具有特定结构和性能 聚合物的重要手段。常用的活性聚合方法如阴离子聚合、阳
自从 1956 年 Szw arc 等报道了一种没有链转移和链终 止的负离子聚合技术以来,活性聚合的研究得到了巨大的发
展,并一直是高分子学术界高度重视的领域。1982 年 Ot su 等提出了用引发-转移-终止剂法实现活性自由基聚合,但由 于效果不理想而未引起足够重视。直到 1993 年,Georges 等 提出了用 2,2,6,6-四甲基哌啶氧化物实现活性自由基聚 合,并得到了很好的实验结果。由此活性自由基聚合引起了 人们的高度重视并很快成为研究热点。1995 年,旅美学者王 锦山博士在卡内基-梅隆 (Carneg ie-Mellon)大学首次 提出了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 ATRP),成功地实现了真正 意义上的"活性"/可控自由基聚合,取得了活性自由基聚合 领域的历史性突破[2]。
1.5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 ATRP 反应是以烷基卤代烃(RX)为引发剂,过渡金属 卤化物为催化剂,联二吡啶为配位剂,在 60~130℃引发乙烯 基单体的聚合。它具有单体覆盖面广、聚合条件温和、易于
实现工业化等显著优点。其产品在高性能粘合剂、分散剂、
表面活性剂、高分子合金增溶剂和加工助剂、热塑性弹性体、
离子聚合、基团转移聚合等反应条件比较苛刻、适用单体较
少。与之相对,自由基聚合具有反应条件温和、适用单体广 泛、合成工艺多样、操作简便、工业化成本低等优点。但是,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表面引发聚合反应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3

2009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科研热词 静电吸附 锚固改性 解团聚 表面引发聚合反应 蛋白质相互作用 聚苯乙烯 细胞吸附 纳米膜 纳米tio2 纳米sio2 生物界面 玻璃基底 引发剂活性 反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 原位乳液聚合
推荐指数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08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科研热词 推荐指数 马来酸酐 1 远程氩等离子体 1 过氧自由基 1 表面改性 1 表面引发聚合 1 表面raft聚合 1 苯乙烯 1 聚氧化乙烯 1 聚四氟乙烯膜 1 碳纳米管 1 硫酸铝废渣 1 甲基丙烯酸甲酯 1 球磨 1 无机纳米材料 1 接枝 1 引发体系 1 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反应(raft) 1 力化学作用 1 分散共聚 1 共聚物 1 交联磁性微球 1 二氧化硅粒子 1 fe3o4磁性纳米颗粒 1 dpph法 1
2012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词 表面等离子体 聚吡咯 聚丙烯多孔膜 等离子体引发 空心玻璃微珠 电磁波吸收 核壳 孔径控制 化学氧化聚合 分子印迹聚合物膜 共沉淀 共振传感器 tnt检测 raft接枝聚合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3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科研热词 推荐指数 表面引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 2 表面改性 1 表面接枝 1 自由基聚合 1 自旋交叉 1 聚酯 1 聚氨基己内酯 1 聚己内酯 1 羟基 1 玻璃 1 温敏性 1 氟改性 1 接触角 1 接枝聚合 1 嵌段聚合物 1 密度泛函理论 1 大分子引发剂 1 反应性增容 1 功能化 1 光引发聚合装置 1 光引发聚合机理 1 乙烯聚合 1 α -甲基苯乙烯 1 zeta电位 1 sba-15 1 phillips催化剂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
( 4 ) a :硅氧烷数量。根据聚硅氧烷
SiOa(OH)b(OC2H5)C 分子式 a、b、c 系数 间的相关性:a=(4-b-c)/2=(4-0.0304-1.
3029)/2=1.3334
( 5 ) 根据以上结果;聚硅氧烷分子结
构可以表示为 SiO1.3334(OH)0.0304(OC2H5)1. 3029。
Weimer 等[6]首次报道了利用表面引发 氮氧调控自由基聚合技术制备聚合物 / 粘 土杂化材料,首先合成出季铵盐型烷氧基 胺Ⅴ,利用阳离子交换反应使其锚固在蒙 脱土层间,引发苯乙烯聚合,得到剥离型 聚苯乙烯 / 蒙脱土杂化材料。为了证明聚 合过程的活性特征,通过与 LiBr 的四氢呋 喃溶液的反向离子交换反应解离了接枝到 蒙脱土表面的聚苯乙烯,GPC 结果显示,接 枝聚合物具有比较窄的分子量分布,而且 重均分子量与理论值非常接近,说明通过 Ⅴ调控的接枝聚合过程是可控的。之后, Konn 等[7]利用含有 DEPN 基团的季铵盐Ⅵ 修饰锂藻土表面,同时加入苯乙烯封端的
Zhao 等[13]先将 TEMPO 共价接枝到碳 纳米管表面,之后引发 4-乙烯基吡啶和4- 乙烯基苯磺酸纳聚合,得到聚合物包覆的 碳纳米管杂化材料。研究发现,当碳纳米管 被碱性的吡啶基团包覆以后,能够很好的 分散到酸性水溶液中,可是在中性或碱性 溶液中容易团聚;相比之下,聚 4- 乙烯基 苯磺酸纳 / 碳纳米管杂化材料能够很好的 分散在 PH 值在 1~14 的溶液中。
结束语
表面引发氮氧调控自由基聚合反应作 为一种新兴的聚合反应,能够在不同固体 基底表面形成高度取向、结合牢固、高密 度的聚合物表面,在材料表面的修饰与改 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正日益引 起高分子化学界和表面工程等行业的重视。 但是因反应自身的一些特殊性,使得实验 过程较为繁琐,限制了其广泛应用。在今后 的研究中应在对现有的表面引发聚合方法 实施改进,实现对更广泛单体的聚合及更 多基底表面的修饰。由于进行表面引发聚 合反应的关键是在基底表面形成聚合反应 的引发点,进一步探索将引发基团引入基 底表面的新方法,广泛拓展表面引发聚合 的研究范围和应用领域,也是广大科学工 作者下一步研究的重点之一。
Li 等[11]用 TEMPO 封端的硅烷偶联剂 Ⅷ修饰硅片基底,利用表面引发气相沉积 氮氧自由基聚合制备出了各种均聚物和嵌 段共聚物刷,厚度在 10~200nm 之间,发 现在制备诸如聚羟丙甲烯酸甲酯,聚丙烯 酸和聚丙烯酸嵌段共聚物等刷子的时候, 这种新的表面引发气相沉积氮氧自由基聚
下转第 31 页
3 、结论
图 5 聚硅氧烷的碳谱图
本课题以毒性较低的 TEOS 作为 sol- g e l 反应的引发剂,其中反应物 H 2 0 /
TEOS/C2H5OH 比值约为 1.25/1/2.25, 降低 H2O 的用量以减缓水解速率,于 80℃ 下回馏进行 sol-gel 反应合成液态二氧化
硅,综合以上试验可归纳以下几点:
表面引发氮氧
调控自由基聚合研究进展
周程兵 1 申永前 2 1,甘肃省定西市第一中学 743000; 2,西北师范大学 730070
摘 要 表面引发氮氧调控自由基聚合反应作为一种 新的聚合反应可广泛应用于固体基底的表面 修饰与改性,制备限制于表面的具有高接枝 密度的聚合物刷。本文对不同基底的表面引 发氮氧调控自由基聚合反应的研究进展进行 了综述。 关键词 表面引发聚合反应;氮氧调控自由基聚合;聚 合物刷
DEPN 调控苯乙烯接枝聚合,最终得到了 剥离型聚苯乙烯 / 锂藻土杂化材料。通过 热重分析,发现聚合物接枝密度要高于层 间引发剂的接枝密度,表明经过充分的抽 提以后,仍有一些聚合物吸附在粘土表面, 它们应该是通过聚合物末端基团和粘土表 面羟基的氢键结合的。由于聚合物的包覆, 使粘土表面的亲水性变为亲油性,所以能 更好的分散到有机溶剂中。
Mulfort 等[9]采用 2,2,6,6- 四甲基 -1- 哌啶氮氧自由基(TEMPO)与自组装单层上 端基双键官能团反应,在引发剂单层中引 入氮氧自由基基团,通过表面引发原位聚 合制得聚苯乙烯层;并对经磺化处理后在 基底表面形成的聚苯乙烯磺化膜的导电性 进行了研究。
Matsuno 等[10]用含有磷酸基团的烷氧 基胺Ⅶ修饰纳米四氧化三铁表面,进一步 引发 3 - 乙烯基吡啶和苯乙烯聚合,得到 链长和分子量可控的接枝聚合物,从而使 纳米四氧化三铁粒子可以稳定的分散到单 体苯乙烯和 3 - 乙烯基吡啶中。另外,通 过对 3- 乙烯基吡啶接枝聚合物的质子化作 用,其所包覆的纳米四氧化三铁粒子还可 以分散到酸性溶液中。
-29-
氢谱显示;可知以甲苯为内标准样品在核 磁共振光谱上氢原子呈现四个不cps,29℃)的 透明液体,得率约50%(以 TEOS 为基准)。
谱,分别为甲苯:δ 6.65(Aryl-H)及
δ 1.80(- C H 3),合成物 P S i :δ 3 . 5 2 (S i - O - C H 2C H 3)及δ 0 . 8 7 (S i - O -
Devaux 等[3]利用 Langmuir-Blodgett 技术将氮氧自由基锚固在无机材料表面, 用相同的方法制备出了高接枝密度的聚合 物刷。发现引发剂的可控分解在接枝密度 的增长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他们还研
究了接枝聚合物的数均分子量(M n )和 分子量分布,发现接枝聚合物具有比较低 的分子量分布,说明聚合过程是可控的,同 时 GPC 数据显示,接枝聚合物的重均分子 量(Mw)比在溶液中形成的聚合物的 Mw 高出 25%。
1999 年,Husseman 等[1]首次报道了 应用表面引发氮氧调控自由基聚合技术制 备聚合物刷,他们发现用带有烷氧基胺引 发剂 - 自组装分子Ⅰ在硅片上形成的单分 子层并不能引发苯乙烯的可控聚合,可能 是由于与单体相比引发点浓度极低、不能 产生足够浓度的去活化物种的缘故。加入 自由的烷氧基胺Ⅱ后,其扩散于整个体系 中,加热生成的自由基可以和表面键合的 烷氧基胺及溶液中自由的烷氧基胺发生快 速交换,从而引发并控制着表面键合聚合 物链及溶液中自由聚合物链的增长,表面 接枝聚合物的分子量与本体溶液中形成的 聚合物的分子量一致,膜厚度与形成的溶 液中聚合物的分子量及单体的转化率都呈 线性关系,表现出活性聚合的特征。当用于 丙烯酸叔丁酯的聚合时,加入Ⅲ才能实现 活性聚合[2] 。
CH 2- C H 3),可以 A r y l - H 的化学位移 的大小来测定化合物 S i 原子所连接 -
O C 2H 5 的含量。由图 5 碳谱中可知;乙 基硅氧烷上 CH2 和 CH3 由于空间位置的不 同,出现了两个峰δ 59.96 及δ 7.31,证
实了合成所得的 PSi 分子上仍然含有未反
值,计算方式如下。由图1热重量分析曲线,
求得每 100 克聚硅氧烷内所含有:
(1)Si =(100 × 50.28/100)÷ 60.1 = 0. 8366mol
( 2 ) b :O H 数量。由红外光谱分析 聚硅氧烷所含有 OH 官能团(100 × 0.4321/
100)/17=0.0254mol/100gPSi;因此每摩 尔 S i 原子含有硅醇官能团 b = 0.024/0. 8366=0.0304mol/Si
(2 )、将合成所得的聚硅氧烷进行 T G A 、F T I R 、N M R (1H - N M R 、13C - N M R 、29 S i - N M R )等定性、定量分析,
研制合成产物其分子结构为 S i O 1 . 3 3 3 4 (O H )0 . 0 3 0 4 (O C 2 H 5 )1 . 3 0 2 9 。
Kasseh 等[8]将过氧引发剂锚固在纳米 硅表面,通过 D E P N 调控,引发丙烯酸 丁酯和苯乙烯聚合。得到了链长和分子量 分布都可控的接枝共聚物。同时发现接枝 密度随聚合物分子量的增大而减小,符合 “grafting from”方法引发聚合的特征。 通过调控得到共聚物的接枝率在 12 到 8 8 wt% 之间。而且所有的杂化材料都能在甲 苯和四氢呋喃溶液中良好分散。
NMR 研判合成的产物,可以 SiOa(OH)b (OC2H5)c 分子式结构表示。
2 .4 聚硅氧烷合理分子式计算
图 3 在 CCl4 溶液中不同浓度乙醇的 IR 图
将合成所得的聚硅氧烷 S i O a( O H ) b (OC2H5)c 分别进行热重量分析、红外光谱 分析、核磁共振光谱分析,以决定 a、b、c
应的乙基氧 -OCH2CH3。由图 6 硅谱中可 知:观察到有三个单峰,分别在δ -107.9、
δ -101.8、δ -94.3,表明了合成物分子
中含有三种不同形式硅分子结构,分别为 完全聚缩合成 Q4 结构,尚有一个未缩聚合 的硅醇 Q3 结构及尚有两个未缩聚合的硅醇 Q 2结 构 。
综合1 H-NMR、13C-NMR 及 29Si-
(1 )、本实验合成所得的液态硅氧烷
图 6 聚硅氧烷的硅谱图
上接第 29 页
合要比传统的液相聚合具有更高的效率。
L i 等[ 1 2 ] 制备出了含有末端溴和 TEMPO 的硅烷偶联剂 Ⅸ,将其锚固在纳 米二氧化硅表面,首先利用原子转移自由 基聚合引发丙烯酸特丁酯聚合,之后再利 用氮氧调控自由基聚合引发苯乙烯聚合, 最后得到了环境敏感型的“多毛状”纳米 粒子。动力学分析表明聚合过程是可控 的,GPC 测试发现解离后得到的接枝的聚 丙烯酸特丁酯和聚苯乙烯与在溶液中形成 的聚合物的分子量基本相同。通过水解接 枝的聚丙烯酸特丁酯可得到两亲性的聚丙 烯酸 / 聚苯乙烯包覆的纳米粒子。同时发 现这些粒子能够很好的分散在三氯甲烷、 甲醇以及对聚苯乙烯和聚丙烯酸具有选择 性的溶剂中。说明这些纳米粒子能够改变 链的结构来适应环境的变化。